传销调查报告

2024-04-30

传销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传销调查报告

公安局长成为北海传销骨干 官员称政府背黑锅有苦不能言

2010年12月14日 15:29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共

有评论2条

有北海市政府官员告诉本刊记者,他认识的传销人员有云南省人大退休官员、山东大学某学院的书记、北京某报社的老总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晓 | 广西北海、北京报道 车水马龙的闹市中,一个名叫新力海景的小区。

到了约好的时间,贵州人邓晨快步走出小区,带着职业的微笑。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邀约”亲朋好友,给他们“洗脑”,一如他几个月前被“洗脑”。

“这是国家引进的项目。”11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一个街心花园中,邓晨把本刊记者当成了又一个可发展的对象,开始了洗脑第一步。在他看来,媒体对传销的任何一次揭露,都是国家对该行业的宏观调控。目的是为了去粗取精,留下有胆有识的人,以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更何况,我们的行业叫资本运作,不是传销。”

继而邓晨给出了强有力的佐证:“广西,尤其是北海,打击10年了,为什么屡禁不止?可见国家是暗中保护的。”

他告诉本刊记者,在北海,有将近40万人从事这一行业。对这一数据,北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梁琼成明确否认,但他同时表示,具体数字谁也说不清楚,“我们只能说,几年来,我们不断在打击,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打击力度非常大。”

政府工作报告被移花接木

入了这行后,邓晨发现自己变得格外惜命,连过马路都得扭着脖子张望半天,“我的命得留着赚大钱。再过几年,我就是千万富翁了。”揣着这一远大理想,四个月前,邓晨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北海创业。

“你首先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资本运作到底是不是传销,二是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态度。”这是邓晨用了无数次的开场白。和这个城市的很多外地人一样,他衣着朴素、低调,爱把国家政策挂在嘴边。

一份用于给传销人员“洗脑”的宣传资料把资本运作说成是“打造中产阶级的最后一个机会”。该资料称,资本运作是199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从美国引进的。那一年,5万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后人被调派到广西率先启动该项目。之所以让这些人先做,是因为国家考虑到他们的父辈在新疆垦荒吃了很多苦,所以让他们先致富。

如今北海的传销更被冠以“为发展北部湾经济”之名。

“国家说要发展北部湾,但北海没什么产业,怎么发展呢?只能利用人贪婪的欲望,靠吸纳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闲散资金。”邓晨说得很诚恳。

用于宣传的资料上,国家领导人发言和政府工作报告被移花接木后,印得到处都是。“这个项目是双赢啊!”邓晨把自己说得激动起来,面色也有些红润,“我以前总抱怨政府不作为,进了这个行业,才知道原来他们暗中为老百姓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

传销主体中商人和退休公务员增多

自称考察过全国很多城市的邓晨,最终选在北海落脚。他认为,只有广西的资本运作是真的,其他地方则大多是“假网”,是国家打击的。

邓晨告诉本刊记者,在广西,眼下最流行的资本运作模式被称作“1040工程”,即入伙时交69800元,购买21份、每份3800元的份额。入伙次月,“组织”会退还19000元,实际出资额即为50800元。入伙后则要发展3个下线,3个下线再分别发展3个下线,当整个团队发展到29人的时候,即可晋升为老总,升总后每月拿工资10万~99万元不等。直到拿满1040万元,就从“组织”里出局,完成所谓的“资本运作”。

按照行业中不成文的规定,外国人、少数民族、现役军人和公务员、两劳释放人员、广西本地人均不能做。“本地人参与,怎么吸引外来资金呢?有犯罪前科的人参与,万一挣了钱再去干坏事怎么办?”邓晨觉得这样的规定合理极了。

北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三大队教导员莫增海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北海,2006年以前的传销,基本是以“老鼠会”的形式在城乡结合部一带出现,参加群体以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为主。2006年底,公安人员发现,传销主体成了有一定文化层级和经济基础的人,其中商人、退休的公务员较多,金额加大了,门槛也提高了。

邓晨夫妻俩一下交了两份69800元,四个月下来,发展了四个下线,拿了四万多块钱“工资”,邓晨挺满意自己的战绩。

“为传销而生”的城市 在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看来,传销人员之所以对北海趋之若鹜,有很多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后,北海留下了很多烂尾楼。传销人员来了,随便打扫一下就可以住。而且这里消费低、气候温暖、交通发达。另外,由于北海知名度比较大,传销人员可以以旅游、办厂等各种名目拉人入伙。”

夜幕下的北海,到处涌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市中心北部湾广场附近的小吃街上,挂着各地招牌的烧烤铺子摆成了长龙,甚至能看到“北大荒[14.62 3.39%]风味”、“七台河烧烤”的字样。

梁思奇告诉本刊记者,有的人传销做不下去,又不想离开北海,就做起了生意,还有些人做生意的同时也在搞传销。

市中心北部湾广场的书摊上,《民间资本运作可能性报告》等传销人员的“教科书”坦荡地摆放着。

再加上传销人员种种牵强而夸大的说辞,北海更成了一个“为传销而生”的城市。邓晨经常带新人到北部湾广场去看一个呈半球形展开的世界地图石雕,它被传销人员称作“黑锅”,“不知道的人都说我们是做传销,当地的政府长期背着这个黑锅,有苦又不能言。”

北海市合浦县高速公路附近一家公司在四块大石头上刻上了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关注细节、追求卓越、服务至上、快速反应”,这被传销人员当成是政府对他们的激励。

“北海市非税收入管理局”的牌匾也上了传销人员的宣传资料,被说成是专门为该行业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

在邓晨看来,政府对资本运作的支持,更多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你看,外地人在北海不用办暂住证;我们内部打电话是免费的;我们往同一账户里打钱,有洗钱的嫌疑,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而且北海的公安、城管之所以不穿制服上街,是为了给我们营造和谐的环境。”

“暂住证确实是我们该做的,但我们警力做不到,这种理由我们又没法跟老百姓去说。到最后,就有人拿这个出来做文章。”北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法律科科长王晓略觉得有些委屈,“至于银行的可疑账户,如果发现有固定额度的话,我们会跟着这个线索去摸。但现在传销人员学聪明了,他们不再把钱存入一个固定账户,而是新人来了,另开一张卡存钱,之后把卡和密码告诉上家。” 幕后操盘手要“心狠手辣”

刚入门时,北京人马丽阳也用“善意的谎言”骗过不少人,后来她意识到,这套看似完美的奖金分配制度,实则是个巨大的骗局。退出“组织”后,马丽阳做起了反传销志愿者。

“拿广西的体系来说,一般是这样。”马丽阳拿出纸和笔,给本刊记者计算起来,“交69800元后的下一个月会返还19000元,剩下的50800元作为一个分配基数100%,这个钱要被大家层层扒皮分掉。”

按照行规,首先要从中拿出45%作为国税及连锁店的代理费,以及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剩下55%中的3%作为老总效益分红奖,其余52%则被大家按照级别高低分掉。一般来说,直接发展一个下线,可提成7000多元。

“45%的所谓国税或代理费,到哪去了呢?全在操盘手那里。”马丽阳说,这样算下来,整个团队只要发展一个人,操盘手就可以拿到2万多元。

操盘手的秘密并非不会被底下的人发现。一种情况是,发现了的人直接在私下质问操盘手,那么此人往往会被重金收买,直接“出局”。在之后的宣传中,他会被塑造成一个成功者。即便某一天,他想把这个骗局讲出来,行业中也没有人会相信。别人会认为“他自己挣到钱了,却来断我们的财路”。

另一种情况,发现秘密的人不动声色,直接带着自己的下线换个城市另起炉灶。那么,一个新的操盘手就诞生了。

马丽阳解释说,操盘手不是视团队规模而定,更多要靠个人素养,“要心狠手辣,不怕坐牢。坐上这个位置,挣的钱就没边了。”

公安局长成传销骨干

这一令人眼花缭乱又可以自圆其说的游戏规则,吸引了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2008年北海市“307”传销专案中发现,犯罪组织者呈“高学历、高智商、高名望、高收入”的特点。95名被告中,34.7%的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主要组织者之一的林怡光拥有悉尼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头衔。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46名被告中,离退休老干部和复退军人9人,民营企业老总8人,大多事业有成,经济实力雄厚。北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三大队教导员莫增海告诉本刊记者,10月份,他们抓到河北一副县团级退休干部,“他觉得他就是在给国家做贡献,没认为这是传销。他反复强调自己是个老党员,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民间资本运作可能性报告》一书作者丁耀华可算是该行业泰斗级人物。作者简介中写着他的几个头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管理学会理论创始人、中国管理科学院管理咨询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咨询业协会副理事长等等。

做过多年打击传销工作的莫增海记得,2007年,丁耀华被北海市海城公安分局抓过,但由于证据不足,关过几天后就放了。

2010年6月21日,山西省临汾市的在职民警杨新文和张小宁在北海落网。经警方查实,杨新文曾任临汾市曲沃县公安局局长,张小宁则曾是临汾下辖的侯马市公安局局长。3年前,张因在2天内突击提干92人的“官帽批发”事件被免职。

公开的报道称,张小宁、杨新文在“资本运作”的地位,已属于“骨干人员”。由于涉嫌“组织领导传销罪”,北海警方依法对二人进行刑拘。几天后,侯马市公安局一位副局长飞赴北海,为二人办理了取保候审手续。

莫增海对这样的人早已见怪不怪,“公安局长算什么,做传销的人中,有来头的太多了。”

政府:从态度暧昧到主动出击

北海市政府的态度在传销人员和反传销志愿者们看来,多少显得有些暧昧。

传销人员陈悟在北海考察期间,到派出所和工商局咨询过,“派出所的人说这是传销。我问他,既然是传销,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做?你们为什么不抓?他们低声告诉我,‘老弟,我们没那么多钱啊’。工商局的人倒是说他们会管,还给我看他们的宣传牌。但你说全国这么多人在做,他们能不知道吗?”

温州人老陈一度对“宏观调控”的说法深信不疑。“我被朋友拉去南宁做了四个月,住在高档小区里。整个小区基本都是做这行的,有中央电视台记者,有演毛泽东的演员,有香港、澳门的老板。小区保安把我们当作上宾,暂住证不用办,出入不用查身份,比对本地人客气多啦!” 直到后来,反传销志愿者对老陈进行了重新“洗脑”,他才意识到这是传销,“这么恶劣的事,国家为什么不管呢?只要在机场、车站、小区门口挂上宣传的条幅,很多人就会吓得不敢再做了。但南宁的那些反传销标语都贴在很隐蔽的地方。”

为表明政府绝不姑息的态度,2010年4月底开始,北海市工商、公安等部门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对传销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北海市工商局公平交易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科科长陈晋向《望东方周刊》透露,4月28日召开了300多人的全市打击传销工作会议,“因为有中央领导和自治区领导提出来了,说北海属于重灾区,所以市里很重视。这次打击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之后市政法委和县区政府又签订了责任状,也和工商、公安这些职能部门层层签了责任状。”

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对传销不打不行,不狠打不行,靠传销来发展北海是不可能的。

北海市工商局向《望东方周刊》提供的资料称,2010年1月~8月,工商、公安、新闻出版等部门联合,先后进行了50余次专项打击行动,捣毁窝点287个,共清理遣返传销人员3288人。公安机关共立传销案件131起。

北海市银监局局长何文俊告诉本刊记者,他们也要求各家银行一旦发现有可疑业务,就向公安部门报告,并在银行的各营业网点设了打击非法传销的宣传栏。

打击传销后北海经济回落

本地人阿福不喜欢做传销的外地人,但他更不喜欢政府对传销的打击,“我是开饭馆的,老婆有时在街上摆摆水果摊。北海外地人多,来消费的也多。他们走了,我们靠什么挣钱?”

传销人员陈悟也认为,北海经济是靠传销拉动的,“我们40万人吃喝拉撒睡都在那儿,就算平均每人每月消费1000元,这个数字也很可观。真挣到钱的那些人,就得想着买房、买车,经济就这么被带动起来了。”

2007年,北海市房价一路飙升,涨幅连续3个月在中国70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一。2010年7月的数据则显示,北海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3%,列全国第11位,新房价格指数列全国第8位。从数字和排位上看,北海房价仍居高不下。

2010年6月19日,有网友在北海365论坛中发了名为《越来越冷清了,靓车也少了好多,北海传销佬到底该不该取缔》的帖子,文中提到,“我有个朋友,出租房子谋生。近来十分郁闷,‘传销佬赶走了,我们的房子谁来租’;我有个兄弟在工行上班,看起来也很惆怅,‘抓传销,赶走了我们一大帮大客户,业绩难上啊!’”

有内部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今年4~6月份严打后,一些出租车司机到市政府门前静坐。不说原因,只反映生意不好做了。

北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法律科科长王晓略也不否认传销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好处,“我们打击传销,卖菜的说不要抓了,再抓没人买菜啦;开饭店的说,再抓饭店生意都不好啦。但该打还是得打,首先它是违法的,其次来的人太多了,我们行政资源有限,警力有限,很多方面没法管理。”

警方称存在法律软肋

一阵旋风般的打击过后,北海市的传销在2010年下半年再次出现了反弹。

对此,工商和公安等部门有着诸多无奈。王晓略告诉本刊记者,最近几个月,公安人员打掉了几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是二三十人以上的。但最终,没有一起达到判刑标准,“而且30个人的口供都一样,全说来旅游的,其他一问三不知,你说我们怎么抓?只能关一天,就让他们排队出去了。之前报案的民众很愤怒,我们也没办法跟他们解释。到最后,抓过的人继续做,遣送回老家的人又跑回来了,抓来抓去,见到的总是老面孔。”

马丽阳很体谅政府的苦衷。“他们有时即便找到了窝点,人家不承认,又找不到明摆着的证据,也没法抓人,顶多提醒一下,说传销是违法的。警察走了,上线就会对新来的人说,看,警察在保护我们。”

王晓略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中新增了“组织领导传销罪”。2010年5月,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追诉标准二”,要求“组织领导传销罪”的立案定罪必须符合“下线发展3个层级,30个以上下线”。

莫增海形容,追诉标准无异于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现在的传销体系发展不到30个人就出局了,而且由于他们行业内部的保密性,抓一个人顶多招出3个人,没法定罪。我们只能用劳动教养的方式惩罚那些发展了下线,但检察院又不能起诉的人。”

“目前的追诉标准是不是真的妨碍到司法机关大胆干预和打击,北海公安反映的问题是否符合实际,是不是存在推卸责任,这些都不好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认为,“但无论如何,法律规定传销是犯罪行为,不管是组织领导,还是参与,公安都应该介入和阻止,不是非要达到多大规模才去阻止。

(文中涉及传销人员及志愿者为化名)

篇2:传销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等地严厉打击传销,有不少传销分子就近流窜至广西,成为广西传销的“种子”,此后广西一直为传销所扰。2006年,国务院将广西列入全国14个传销重点整治省区之首,近一两年来,非法传销势头有愈演愈烈的迹象,就连央视频道也推出了《广西来宾:疯狂的资本运作》、《央视独家调查:阳光下的非法传销》等节目。现在不仅仅是来宾、南宁、北海、桂林,包括很多县城是重灾区,这颗“毒瘤”甚至不断蔓延到云贵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等省份。

二、了解传销:

通过对周围群众的走访,我发现尽管有许多人已经在电视上、报纸上或者网页上看到过关于广西传销的黑幕,但也有一部分人根本还没注意到这件事。而且绝大一部分人对传销仅有一个模糊地概念,只知道是不合法的,大多是亲戚拉亲戚,朋友骗朋友的方式。如此看来,如果以广西为源头的传销组织向东南沿海蔓延过来,同样可能会有众多的人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因此,加深对传销的认识是必要地。

(一)传销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找到了一期《〖焦点访谈〗关于传销与连锁经营的起源与区别》的节目,并结合其他信息,作出以下推论:

传销作为一种营销模式,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准确的说传销50年代诞生于美国,60年代进入日本,70年代流入香港和台湾,80年代进入我国改革开放的沿海地带深圳,90年代进入广州,90年11月14日,中美合资雅芳有限公司申请注册成立,这标志着传销以合法身份正式踏入我国市场。93年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关注传销行业,95年传销热潮从沿海向内陆蔓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国的传销公司达到200多家,人员达到200多万人。

为了规范市场,国家首次批准了41家合法的传销公司,可以开展传销业务,国家工商总局还于97年1月10日还颁布了第一部传销法规《传销管理办法》。但是由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群众消费心理尚不成熟,非法的多层次传销乘机疯狂发展,鱼目混珠,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98年4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要求对传销经营活动必须坚决禁止。此后,对于各地新出现的传销和变相传销,中央又陆续发布了二十三条通知及法规表示予以打击。

(二)传销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现在意义上讲的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传销有三个比较稳定的特征:

1、以缴纳高额入会费或认购商品

方式变相缴纳高额入会费作为加入条件;

2、投资项目大多为非实体的或“保密项目”;

3、依靠介绍他人参加,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从中获取高额报酬。除此之外,还有进行洗脑课程、不准退货退会、集体行动、地点临时等特征。

三、广西传销的“新面貌”

经过工商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的联合打击后,预留下来的传销分子更加难以对付。他们绞尽脑汁的不断想出新花样,变换宣传手法,导致越来越多的大众受其蛊惑。通过被捕人员和涉及人员的阐述以及有关专家的分析,广西的传销又接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销活动明示化。现在广西的传销不仅仅在一些封闭隐秘的地方进行活动,更是在市中心的公园里、公安局旁边、市政府广场等公共场所聚集起来交流经验,关于资本运作的光盘和书籍在路边随处可见,就连新华书店也不例外。

(二)、参与人群的三高化,即高素质,高学历,高智商。在广西参与传销的人相当复杂,三教九流都有,除了农民、下岗工人、大学生这些群体之外,像教授、公务员、处级干部、企业老板之类的三高人群也成为了新兴的主力军。由于这些人拥有足够的阅历和资本,也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因此往往更具有说服力,能吸纳更多的无知者。

(三)、传销名目逐步升级。与打着网络营销、人际网络等旗号的北方传销组织不同,广西传销则打着资本运作的旗号。主要包括网络资本运作、北部湾资本运以及连锁资本运作等等,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制度和模式几乎都一模一样。由于宣传的回报相当诱人,还有一些伪造的中央文件、权威的媒体报道等模糊传销的真相,组织者才能空手套白狼。

(四)、内部环境改善。通过一些犯罪嫌疑人的相关表述,我们可以得知,现在的传销人员相对比较自由,少了一些强制的出行和通话要求。而且一部分人还会经常出入在中高档的茶楼、宾馆等场所,并不像几年前的强制暴力型活动,这就为传销添了一层美丽的外衣。

四、广西传销猖獗的原因

广西的非法传销已有十几年的光景,被誉为“传销者的天堂”,相关部门不定期的进行打击清查,但又迅速反弹,并且越发不可收拾,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反思。以下,我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主观方面:

1、就处于下线阶层的传销成员来讲,他们不仅是广西本地人,还有来自内蒙古、安徽、四川、云南各省市的外来人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在事业方面遭受阻碍,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或者由于他们涉世未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往往抱着一种一夜求富的心态,趋之若鹜的涌向这里。

2、就处于上线阶层的人来讲,他们已经在所谓的项目上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当他们因为“业绩“获得一定报酬的时候就会继续幻想着有更多的回报。就是这样的贪念和不甘心,让他们一步一步走的更深,为传销组织拉来更多的新人。

(二)、客观方面:

1、广西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就为传销人员讲的资本运作提供了可信的政策依据。加之广西省物价低廉,交通方便,面向东南沿海有更广阔的发展市场,面向西南内陆有更多的潜在“客户”。

2、法律的不完善。根据我查阅的资料显示,自94年第一个关于传销的法律法规发布以来,中央截止到今年累计共发布了38个文件。其中大多数以通知为主,用于指导打击传销的工作,而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传销法》以及《刑法修正案

(七)》。而传销型犯罪所涉的罪名主要集中在非法拘禁、故意伤害上,对于《刑法》新增的组织、领导传销罪过于概括,标准不明确,缺乏实际操作性,影响了司法机关打击传销犯罪的效果。另外法律文件中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传销活动负责查处,只能进行罚款、驱散、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分,其处理态度也不强硬。这就是那些传销人员讲的传销不犯法也不合法,国家正面打击,侧面扶持的政策,从而滋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3、现行机制存弊端,部门配合难。有些地方政府见源源来到广

西的外来人员扩大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于是对传销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工商执法部门权责不匹配,只能进行行政处分,而对公共场合里传销组织的聚会交流则往往忽视;公安机关虽能进行强制措施,但由于这些人员大多数只是低级下线,没有构成犯罪,所以就只能驱散。部门相互推脱责任,这样打击效果并不好。

五、对广西传销的建议

1、做好传销的专题调研工作,认真分析传销的真实内幕,并利用新闻报纸等舆论资源发布最新资讯、预警提示、公益广告等,让群众能真正认识传销的违法犯罪本质、惯用手段和严重危害,达到预防的目的。

2、完善关于反传销的法律,加强法制宣传,使不法分子望而生畏、无机可乘,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

3、广大群众应该关心时事,了解社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法律观念和防范意识,拒绝传销、远离传销,保护好个人和社会集体的利益,为本地经济建设出一份微薄之力。

六、结语

篇3:传销调查报告

李某,女,20岁,为我院11级学生。2013年11月30日,在结束了为期5个月的实习基地实习后,李某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时,与男朋友一起被骗至安庆一传销窝点。2014年1月13日下午,李某通过QQ向11连锁班刘某求救,告知其已陷入传销组织,请刘某帮忙报警解救自己。刘某收到信息后,不知真假,于当日下午18:07分将该求救信息转发至11物流班级QQ群中。

2 处理过程

笔者看到这条刘某转发在班级QQ群上的求救短信时,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到李某,但在电话中李某与往常一样说:“一切正常,一切很好”。联想到李某的求救内容,虽然李某的回答和以往相同,但笔者意识到,如果李某真的陷入传销组织,很有可能处于被监视状态,所以只能应答简单内容。笔者马上转变问话方式,对她讲:“下面我来问,你只要说是或者不是”。随即问她:“你是不是陷到传销组织了”,李某很确定地回答:“是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确定李某已陷入非法传销组织中。

挂掉电话后,笔者第一时间汇报了分院领导,并在领导的指导下确定了危机处理方案,并按照危机处理方案执行。首先,时刻与李某保持联系,掌握李某的人身安全情况,其间,通过手机短信获得了李某的确切地址。随后,联系了李某家长,告知李某现在的真实情况,并将学校制定的方案与家长进行了沟通。此外,还尽可能地联系了该事情的可能知情人,先后联系了该事件的举报人,即李某最早联系的刘某,及其他与李某关系好的同学等,了解事件详情,为第二天的营救进行准备。

2014年1月14日8:00,笔者与李某的家长赴安庆市宜秀区公安局报案,根据李某提供的窝点地址,当日上午10点多,顺利找到传销窝点并将李某及其男友成功解救。

3 实习生传销问题防治措施研究

实习作为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入社会的最后跳板,学校应主动进位,与学生一起构筑预防非法传销组织侵入的防线。

3.1 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构建事前预防体系

在当前就业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在学生实习前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构建抵制非法传销的事前预防体系。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在校园内加强反传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从源头上帮助实习生认清传销的真面目,主动抵制传销;其次开展毕业生实习和离校教育,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勉励学生勇于面对就业压力,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逆境,不气馁,不浮躁,脚踏实地;最后,帮助实习生做好实习单位选择工作,提倡理性求职,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陷入传销的泥坑。

3.2 建立有效联络机制,加强实习控制

通过李某的案例,笔者发现,目前高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主要依靠电话、短信或者QQ等传统的方式上,该案例中,凸显出了这种简单联系模式的漏洞,即使与实习学生取得了联系,却不知道电话那头的真实情况等。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学生实习过程的联络机制,已成为必要。

(1)三维联系,随时掌握实习生动态。学生进入实习期,为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可建立“学生、单位、学生家长”的三维联系机制:首先通过QQ、短信、电话等手段关注学生实习动态,一旦发现学生有情绪波动、发生纠纷或无故离岗等情况,及时与学生联系,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其次,与学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定期联系,可一周或一月联系一次,了解学生实习工作进展,及时为学生实习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最后,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沟通学生实习情况,为学生将来就业择业提供参考意见。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做好定期实习基地检查工作。很多高校也有走访实习单位的要求,但由于大部分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学生自主择业,导致实习单位分散这个客观条件所限,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学生实习单位走访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的。因此,需有学校层面加强与校外合作单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坚持挑选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保证实习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允许的条件下,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如因学生个人原因,也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去向流动情况,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3.3 完善危机处理措施,提高营救效率

在教育学生抵制非法传销诱惑时,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重视事前预防,忽略危机处理。这几年,高校学生陷入传销组织的新闻屡见不鲜,高校不仅仅需要预防学生进入传销组织,也需要建立一套建立学生陷入非法传销组织营救预案,提高营救效率。预案分为响应条件、人员分工、营救措施、资源配备、媒体应对等方面。具体营救对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实习学生主动求救。预案的制定应偏重于提高营救效率,借助地方公安、工商等政府力量,实施对被困学生的解救。一种是实习学生被动获救,也就是破获非法传销窝点时,发现有笔者校学生,其思想仍未从非法传销的幻想中转变。预案的制定应偏重于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就业前景的分析等心理引导,帮助其中从传销的美梦中清醒过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工作观。

4 案例总结

在当今复杂的就业环境下,在校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事件给学校实习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只有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实习管理工作,不仅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远离传销,也要从行动上加强实习生管理体制,避免传销向实习生伸出黑手,此外,建立大学生陷入传销应急预案,提高大学生解救效率,帮助误入歧途的大学生无论身心都脱离传销的恶魔。

参考文献

[1]唐金权.大学生传销问题及其防治[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85-87.

[2]闰超栋.传销对大学生的危害及防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42-44.

篇4:我国首度发布网络传销调查报告

这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反传销协会、中国反传销联盟等机构发起的“2010中国网络传销不完全调查”针对我国网络传销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调查启动后,一些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民间反传销组织以及接触到网络传销的网民,纷纷提供信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电子商务暗含传销骗局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普及,互联网成了商家们掘金的宝地。众多不法分子也瞄上了这块沃土,近年来,“网络诈骗”、“网络钓鱼”等案件屡见不鲜。其中,一种打着电子商务旗号的新型传销方式——网络传销,已经在各地悄然蔓延,成了威胁互联网安全的一颗毒瘤。

网络传销是传统传销的变种。它使用隐秘的不公开的手段,拉人入会,发展下线。这一新型犯罪方式从2002年兴起,发展至今已经波及了多个省份,残害了数十万民众,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然而鉴于其自身虚拟性强、具欺骗性、隐蔽性强、跨地域性传播等特征,目前网络传销还处于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而网民对电子商务认识模糊等因素也成了网络传销得以泛滥的诱因。

这份《2010中国网络传销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一些传销组织开始以“电子商务”、“网络团购”、“网络广告”、“网赚”、“网上购物”、“淘宝网店”、“网络直销”、“网络营销”、“网络代理”、“网络加盟”、“网上学习培训”、“网上基金投资”等名义,以快速发财致富为诱饵,诱骗不明真相的群众通过银行汇款缴纳入门费,在网上注册为所谓会员或代理商,发展下线,并且直接利用电子支付手段发放奖金,从事传销活动。这些毒虫已经将网伸向了新兴商业领域。

《报告》称,2010年网络传销的涉案金额达到4000万,大大超过了传统传销的涉案人数。网络传销目前已真正成为危害网络安全的毒瘤。

主要依托三种类型

《报告》对网络传销的种类和传播载体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调查显示,目前网络传销共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二是靠发展下线会员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佣金回报,通过网络浏览付费广告获得积分,并由单一的点击广告发展为点击广告、收发email、在线注册等多种方式并存;三是所谓的多层次信息网络营销(mlm)模式。该模式的传销载体主要为购物网站。具体来说,这三种网络传销主要通过网络购物、付费广告点击、网络游戏、金钱游戏等载体实现。

“造成网络传销在我国迅速蔓延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吴雪飞表示。“网民的迅速增长,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由网络传销自身特征决定的优越性,是它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网络传销的迅速蔓延,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损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调查获悉,网络传销不仅给受害当事人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还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同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打击网络传销任重道远

据《报告》显示,2010年参与网络传销,经工商查处公布的涉案金额达60亿。而由于网络传销极具隐蔽性,给工商查处带来难度,还有大量的网络传销组织未被发现。网络传销已发展成为危害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为电子商务和合法直销的健康发展设置障碍。

《报告》显示,2002至2010年,网络传销在我国的发展由星星之火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网络传销案例不断增多,且增长迅速,发展趋势由单纯依靠网络逐渐发展为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手段发展下线。2002年,传销组织开始“触网”,通过出售网络虚拟物品发展下线。而到了2009年,传销组织手段逐渐成熟,一些大型实体企业开始建立网上平台,招聘传销队伍从事网络传销。

网络传销的泛滥,已经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注意,他们已经开始掌握网络传销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网络传销组织被查处曝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网络传销分子的嚣张气焰。但是,目前网络传销仍处于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网络传销的法律法规。这给监管部门打击犯罪带来一定困难。

对于如何打击网络传销,《报告》主编、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吴雪飞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需自律,严守行规,不给网络传销可乘之机;其次,国家法律法规尽量完善,使打击行动有法可依;然后,广大网民需要普及电子商务知识,认清网络传销与网络营销的区别;另外,民间反传销组织在打击网络传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应对这些组织进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的为反传销事业服务;最后,广大网民应加强反传销意识。

篇5:反传销主题班会总结报告

一 活动主题:“远离传销,共享和谐生活”

二 活动目的及其意义: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播放反传销主题的影片《黑梦》,揭露非法传销活动的骗人伎俩,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非法传销活动,同时,让同学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区分直销与传销活动,增强同学们自我保护的意识,进而抵制非法传销活动,打击非法传销行为。

三 承办单位: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社团联合会

四 活动时间及地点:2011年4月13日

多媒体(1)多媒体(2)205 214 314

五 活动出席人数:人(应出席人)

六 活动进行情况:

1、班会开场白:

通过对现实社会传销活动背景资料,引入本次班会主题及目的并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同学们对传销活动的思考,以提高同学们对影片的关注程度。

非法传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经济学层面上,传销以欺骗为直接手段,出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资源。传销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亲戚骗亲戚,朋友骗朋友,疯狂地发展下线。一个庞大的骗子网络建立起来。假如传销无限制地发展下去,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资源将无限流失,终究会动摇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学意义上,瓦解社会基本单元—家庭,动摇社会稳定的基

础。传销活动参与者多有相同经历,就是被亲戚朋友以介绍工作、做

生意等为名,骗到外省市。参与人员中,多是弱势群体。最后结果往

往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因“洗脑”过分投入,精神接近

崩溃边缘。

思考如:传销活动有怎样的骗人伎俩、传销与直销的区别在哪

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判别非法传销活动,从而抵制非法

传销活动等等

2、播放影片《黑梦》;

电影〈黑梦〉,故事情节严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销的可怕,以

及传销就在我们身边。传销已经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名词。影片中,传销者的疯狂,让我们感慨不已,同时又让我们觉得传销组织给广大

学生带来的危害。通俗的理解,传销就是用劣质的货以次充好或干

脆用无虚有的什么货让你购买,当你购买后就上当了,甚至会让你血

本无归乃至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费用。传销是一种商业诈骗,只有缴纳

入会费才能加入,销售的产品质量低劣、物非所值,而且不能退换,奖金按所拉人头数量计算,是以非法敛财为目的商业诈骗行为。而直

销目的在于销售产品,加入者无需投资,销售的产品质量有保证。

3、班会总结:

a、同学们讨论影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重点分析传销与直销之

间的区别和在现实中如何判别非法传销行为。

b、以提问的形式,考察同学们对非法传销行为的认知程度,同时达到同学们思想交流的目的和增强班会的活跃气氛

本次主题班会旨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认知非法传销活动及其

对国家与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进而增强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自我保

护的意识,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然影片《黑梦》正可作为一个生动的题材。借本片,让大家更加

深入地了解传销组织网络及其行骗手段。欣赏影片期间,同学们为一

幕幕平日里鲜为听闻的镜头发出阵阵惊叹。惊的是传销组织的庞大阵

容,叹的是传销行为的百般无耻、、、、、、此外,我们还就直销与传销进行简单的区别讨论。

在社会生活中,在增强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外,地方政府更应该

加大对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现实中,非法传销越来越猖

獗,也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受其危害。在惊叹其传销组织庞大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引起更大的重视,加大对其的打击加度?打击非法传销

活动要坚持“标本兼治”,对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活动进行综合治理。

一是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并加大〈禁止传销条例〉等地方宣传力度。电影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传销的危害,让我们发现传销就在我们身

边。我们应该更加关心我们的家人,朋友。及时劝阻和制止他们想要

通过这些捷径发财致富的想法和行为。只有大众都反对传销,才能让

篇6:当前我国传销形势调研报告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新型经济犯罪活动呈日趋上升态势,即打着各式新型营销旗号,利用传销和变相传销手段犯罪。传销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这种犯罪活动的出现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严重干扰正常的社会活动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由于传销和变相传销犯罪活动具有较大的欺骗性、隐蔽性,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从中央至各级地方政府及公安、工商等机关对此类犯罪非常重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每年开展专项行动。但是打击传销却陷入“打而不绝反猖獗”、“屡禁不止、屡打不尽”的怪圈,形成“传销人员执迷不悟→政府打击遣散效果不明显→执法人员麻木热情不在→百姓求助无门遭拒绝→传销更加猖獗”的恶性循环。

本报告从实际出发综述传销犯罪的形势,浅析传销犯罪类型、走向,分析当前打击传销制度上的缺陷:在法律层面上,处罚过轻缺乏震慑力、法律程序上取证认定难;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打击格局不对称、协作机制不健全、执法队伍专业水平欠缺、行政执法缺乏积极主动性;其它相关政策中,宣传预防工作不深入、思想教育和改造措施缺失。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打击和预防对策。从宏观上: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权责分明,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建立通报制度、建立健全宣传预防和思想矫正系统;从微观上:建立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打击传销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依法严打、依法严惩→思想解救、教育改造→深入开展宣传预防→全民参与、营造反传销氛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传销犯罪 形势 打击传销 政策

我国传销犯罪的基本现状

传销(Pyramid Sales)是老百姓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名词。熟悉是因为传销曾几乎席卷整个中国,留下无数难以磨灭的伤痕,人们深受其害,甚至“谈销色变”。陌生是因为对其本质不了解,缺乏理性的认知与评判,所以才会有许多老百姓甚至不乏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上当受骗。

传销作为社会的一大顽疾和毒瘤,被称为“经济邪教”、“精神鸦片”和“流行性精神邪教”,政府一直没有放松打击。但是,传销至今屡打不尽、屡禁不止,反而有日趋猖獗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当前传销犯罪的形势

当前我国传销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传销组织冠以“人际网络”、“直销”、“连锁经营”、“资本运作”、“特许加盟经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基金”、“PE”等名目繁多的幌子继续行骗。许多人身陷泥潭却无力自拔,导致了一幕幕尔虞我诈、众叛亲离的悲情上演。无数幸福的家庭因为传销而一夜间支离破碎、倾家荡产„„

传销是一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犯罪现象,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从我国开展打击传销、制定《禁止传销条例》、刑法新增“组织、领导传销罪”以来,就对传销进行了界定,并且一直对传销的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

传销组织大多假借国家政策、编造国家领导人讲话,甚至诋毁政府形象,煽动狭隘的民族情绪,以此类手段增强对传销人员的思想控制,并以各式各样的旗号和幌子行传销欺骗之实。从传商品,发展到传人头;从小额投资,发展到大宗投资;从线下发展到互联网;非法集资类拉人头的金融传销更是吞噬了无法估量的庞大资金。传销人员从之前的贫困阶层发展到“三高”人群(高收入、高学历、高层次),大学生参与传销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二、当前传销犯罪的几种类型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具备交纳入门费获取资格、发展下线组成层级关系、通过拉人头计酬获利三个特点,以及人员结构链和资金链两个组成要件。当前我国传销犯罪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人际网络、直销、网络营销”为旗号的异地拉人头传销。该类传销以投资2450元、2800元、2900元、3000元、3200元、3260元、3900元一套产品,实际上大多数无产品,大多数参与人员投资金额也达到数万元。以三商法、四个发展、五级三阶制、无限代累积制、出局制为主要内容,并声称政府的打击传销行动为“打负面”。睡地铺吃大锅饭,生活条件比较差,集体上大课,受害人群主要以大学生、退伍军人、打工者为主,年轻人为主,平均年龄22-25岁。主要出现在中部地区和北方地区。

2、以“资本运作、连锁销售、优化资本、资本孵化”为旗号的异地拉人头传销。该类传销以投资3800元一份,可以高起点运作,投资33500元、36800元、69800元等金额,大多数无产品,有些以西服等产品为道具。假借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开发、国家工程等名义,声称政府的打击传销行动为“宏观调控”。4-6人合租,不限制自由。很少上大课,主要以三高人群为主,高学历,高层次,高收入人群,中老年人偏多。主要出现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南方地区,该类传销已经非常泛滥。

3、以“网络销售”为旗号的异地拉人头传销。主要以投资3800元、4700元、5700元一单为主。五级三阶制(五个级别三个晋升阶段),睡大通铺,吃大锅饭,条件非常恶劣,受害人群98%的都是大学生,很多网络销售传销组织要求只要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参与。该类传销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虚假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限制人生自由,暴力控制,伴随绑架、敲诈勒索等犯罪。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内。广州、东莞、深圳都是重灾区,其他省份目前没有该类传销。主要打着“太阳神”等公司旗号招摇撞骗,一般几个月出一次门。该类传销人主要是网上招聘或者同学朋友异地邀约来发展,参与人员数十万。

4、以“电子商务、网赚、网络游戏、网络资本运作、网络加盟、网上学习培训、网上基金投资”等为旗号的互联网网络传销。网络传销的特征主要有:虚拟性更强、更具欺骗性、隐蔽性强、传播跨地域性、部门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些特征使得网络传销在蔓延过程中更加悄无声息地飞速传播。网络资本运作是异地资本运作传销的网络版,在互联网上已经非常泛滥,参与人员不低于200万人员,波及范围非常广。另外还有多次返利、循环退款的诱惑以及商家的利润来自于点击量、加盟费、广告费等欺骗性宣传。投资或者变相投资金额少到几十元,多则数百万元。比如:世界通,E玛国际,通亿商城,财富壹佰等等。

5、以“PE、私募股权、投资入股、发展渠道商、红包互赠”为名义的金融传销。金融传销往往夹杂着涉众型非法集资,该类传销往往是线下及互联网上操作相结合,包括目前流行的PE、私募股权、投资入股、发展渠道商等大金额传销,也包括类似的红包互赠、爱心互助等小额金融投资游戏。江苏南通“E玛国际”传销组织以销售“E玛国际”电子股权为名,采取双轨制传销模式发展下线,吸收传销资金1.06亿元;天津天凯新盛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传销手段结合时下流行的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念,从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近9000人手中非法集资10余亿元。江西精彩投资生活有限公司太平洋官方直购网投资从7000-7000万不等,涉案金额超数百亿。

6、非法直销。包括:未经许可的直销行为,以及获牌直销企业违规操作涉嫌传销。截止到目前获批的直销企业有28家,目前很多无直销牌照公司,以及一些正规直销公司管理不严格,下属很多直销团队与传销团队有利益瓜葛,甚至团队自身涉嫌传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很普遍,主要表现形式有:传销团队与直销团队利益分成。传销公司打着直销旗号进行传销之实。违规直销公司变相要求加入者购买大量的产品囤货等等。获牌直销涉嫌传销比如:哈药涉传事件、富迪涉传事件、康宝莱涉传事件、隆力奇涉传事件、太阳神涉传事件、北京罗麦涉传事件。华莱黑茶,香港亮碧思都属于典型的传销公司,目前非法直销参与人数近百万,涉案金额极其巨大。亮碧思传销组织发展内地群众,在内地接受洗脑,到香港或者澳门交钱,参与者基本来自广东省境内市民,受害者已达到数十万之众。

7、现实中的潜能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成功学培训等培训活动和招生、保险行业也时常伴随传销犯罪行为。该类传销需要学员先交纳培训费用,然后通过洗脑教育后,要求学员再交纳费用学习更高层次的培训,并要求学员推荐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培训。

三、传销犯罪的变异和走向

鉴于国家打击传销相关法律环境的现状,以及目前传销的运作变化,我们认为在短时间内,地下传销的势头还会继续蔓延,但是面对国家的严厉打击和专项整治行动,地下传销将会放弃原来的作战方式,将会变异出更多的新手段,改头换面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1、由过去的“野蛮”披上“人性”外衣。

如今的传销,看起来似乎是很人性化,从过去的封闭式限制向如今的开放式洗脑转变。在进行大约7—10天的洗脑后,假如你仍然坚持不从事,你可以离开他们的组织。但在此之前,他们会想方设法留住你,建议考察他们所谓新兴的赚钱行业。可以得到在家庭生活里都得不到的温暖和关怀,放弃对他们的心理防备和警惕,而且使得新人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无暇对传销组织的理论和环境进行辨析和怀疑。

所以,披上“人性化”的外衣是如今传销的主流,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运用“软”控制加强对传销人员的思想控制,故称之为“经济邪教”。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暴利控制的现象。

2、由地域集中向地域分散转变

传销敛财模式的通常表现就是“异地聚集”。就是将人邀约到异地之后,进行洗脑教育,骗取钱财。从2006年的情况看,“异地聚集点”的分布地域,相对集中在广西来宾、广东清远、安徽阜阳、云南曲靖等4地。随着国家对传销重灾区打击力度的增大,传销将会进行地域性的分散和转移,以分散国家的打击注意力。2007年,地下传销的主要转移的方向为中部地带。根据我们中国反传销志愿者联盟统计,目前传销在广西、天津、吉林、辽宁、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比较严重,已经形成北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三足鼎立”局面。北部的多打着“网络营销”旗号的传销,南部多为 “连锁销售”旗号的传销,而中部地区则是汇集了“网络营销”和“连锁销售”的双重形式传销,并且向西北等落后地区蔓延日益严重。

由过去的几个比较集中的重灾区,已经扩展到如今的几十个重灾区,而且其他地区仍然在继续蔓延。如此现状,对于各地执法部门和有关部门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挑战。

3、由大型聚集向小规模聚集转变

传销“异地邀约”的特点就是聚集的人多、规模大。利用规模造势,达到对新朋友的心理攻势,以规模来迷惑人,从而打破新人的心理防线。所以,“异地聚点”的聚集人数动辄数万,甚至达到数十万之多,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这种大规模聚集虽然有利于传销敛财,但是容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隐蔽性较差。随着国家打击传销力度的加大以及传销的内部裂变增多,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地下传销的发展。所以地下传销会将大型聚会改为小规模聚集。当小规模聚会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便自动分裂、分散,这样更加有利于传销藏身。众多传销高层头目也曾说过:“如今已经不存在高达3000人的网络体系了。”这样的状况也会给国家有关部门的查处工作带来新的难度。

再者,现在的传销因为利益驱动导致内部矛盾增多。一些深谙内幕的传销骨干,自己觉得没有得到该得的,不甘心再做操盘手骗钱敛财的工具,拉出自己的网络体系自立门户单干,自己做网络体系的操盘手。所以,网络分裂现象严重,就如同传销课堂所宣扬的“几何倍增理论”一样,呈原子分裂似的裂变。这也是传销屡打不尽,反而继续蔓延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

4、由封闭式限制向开放式洗脑转变

以往地下传销敛财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制人身自由,比如从异地邀约来后采用引诱、禁闭、暴力威逼等疯狂手段。但这种方式容易引起极端事件,不甘示弱的人会反抗,造成举报危机、凶杀案件等,而且也只能骗到他一个人的一点钱,就好比做生意的一样,骗也只能骗到顾客一次,顾客下次不会再来,更不会把他们的亲友带来买商家的商品。同时,随着国家对打击非法传销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辨别非法传销的能力逐步增强,这种原始的传销手段越来越不利于传销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传销逐渐改变这种封闭式方式,而采用相对开放的形式来运作,让人们产生一种开放式、阳光化、人性化的错觉。与此同时,传销增强了“洗脑”的力度,制造“障眼法”,以此显示自己的“合法性”,让更多传销受害者痴迷而不悔。有多少人就是因为传销“不控制人身自由”的假象而深陷泥潭!

虽然,今日的“人性”传销看起来很松散、很自由。但是控制却日益严密,实际上仍然是半“军事化”管理,时刻进行监控和思想灌输。用“思想软禁”这个词,恰如其分。

5、互联网成为操盘手骗钱敛财新媒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对传销打击力度的加大,为了更加隐秘地操作,很多传销头目已经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互联网上,打着各种旗号进行“忽悠”和欺骗。它们大多利用流行的网上购物等方式掩人耳目,打出“电子商务”、“网赚”的口号,声称自己是风靡欧美、引导未来的多层次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同时附有许多真假难辨的会员来信,谎称通过这种方式快速赚钱,数额高达每月几十万元。对于操盘手来说,通过互联网的一些特点,确实难住工商部门的查处和打击工作。国内网站只要是合法注册的,就不能轻易关闭。境外网站只要没有国内法律禁止的内容,也关不了。参与人员在各个网吧里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扩张更加容易,加盟和分成都在网上完成,并且可以用假名、假身份证参加,给工商部门的查处带来很大困难。

网络安全监察人士曾指出,网上传销基本上采取会员加盟形式,这种“先吃后”的金字塔方式,一旦上当的人不足以供养金字塔上层的人,金字塔就会从底部迅速开始崩溃,受损害的只能是处于金字塔底部的绝大多数参与者。要真正有效打击网络传销,需要国际合作,包括法律标准的统一和行动协调一致。

所以,通过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传销诈骗,将是操盘手的“新市场”,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更高的安全系数。为此,笔者希望有关部门加以重视,提高警惕。呼吁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与国际相关合作机制,统一协调打击“互联网传销”。

6、参与传销成员结构发生多重变化

现在传销的变化翻新和欺骗性的加强,传销再也不是只有穷人才会做,再也不是只有文盲才会参与,有钱人也会被他们骗,大学生同样也会参与,其中一些懂法律懂经济的人也同样被蒙蔽。参与传销的人员结构再不是那么简单。

A、大学生参与传销人数日益增多,大学校园正成为传销开发的“主市场”。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给这些刚出校园的学子极大的压力。传销乘机利用社会现实做文章,夸大社会竞争的负面,宣扬他们的组织和平台,鼓吹是“没有门槛的大学”。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被邀约过去后,经过一系列的培训洗脑,在群体的感染下,无法抗拒成就事业的渴望和发财梦想,无力抵抗住传销组织营造的虚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团队协作”等等环境,以至于误入歧途。

网络传销打破了异地传销的地域性,使得大学生这部分网络大群体也难逃一劫。网络传销中的“消费返利”、“网络赚钱”、“虚拟货币交易”成为大学生们的兼职工作。他们不知道,这正是罪恶的传销黑手已经伸向了自己,伸向了清净的校园。

B、随着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江西一带连锁销售变相传销的蔓延,参与传销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收入”群体越来越严重。南方几个城市流行的连锁销售的最大诱惑在于“高起点”,购买11份产品需要36800元,购买21份产品需要69800元,飞着做更是3个69800元,这个数目对于普通家庭是天文数字。所以,参与连锁销售的人员,一般来说家庭条件都还可以,但是也不乏借债加入者。

在我们调查过的连锁销售旗号传销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有的甚至是政府退休公务员、白领人士、私企老板等。甚至有的身家数亿,处于社会的中上层,多为中老年人参与。这些人员的参与,更加增强了传销的欺骗性和煽动性。许多人看见这些上层人士的加入,就更容易相信传销组织的骗局。

C、参与传销的人员结构低龄化日益显现。这个特征尤其在北方的“网络营销”旗号的传销中更加明显。这些组织宣扬“三商法”,投资购买一份为2800元、2900元不等的劣质产品,甚至是没有产品,参与的年轻人多为20岁左右,这些人都幻想低投入,获得高回报。

在很多被查处的传销中,都能发现将近80%的参与者是20岁左右。这些现象的确让人担忧,当他们从噩梦中醒来后,失去的亲情、友情、诚信,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和精神打击,他们能承受得了多少?许多迈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就已经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恐惧感和仇视,极容易引发其他犯罪。

7、投资入门费用从小额资金发展为大额资金

中国反传销志愿者联盟网自2006年来一直追踪传销的变化和发展,传销组织的入门费投资金额从之前的几千元,发展到后来的数万元,最近一两年,随着金融传销的蔓延,入门费高的已经达到7000万元,已经完全不是单纯的传销犯罪,更多的是倾向于非法集资。大额资本的游戏,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这些传销组织一般都是以一个合法公司为外衣,而且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的包装(公司领导荣获各种奖项和荣誉、公司请明星代言做广告、公司领导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公司接受各大知名媒体的正面宣传和报道等等)更具欺骗性,涉案金额动辄数以亿计,更大的则卷款数百亿,对我国金融秩序具有极大的伤害,更加容易埋下社会稳定的隐患。

四、传销人员的结构分析 参与传销的多为农民、下岗职工、大学生、退休人员、退伍军人,甚至有未成年的儿童。这些年幼无知的小孩正处于求学的大好年华,却成为父母虚假梦幻的傀儡和牺牲品。

农民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主要部分。大多仍然处于社会的底层,拥有的社会资源非常少。所以,“穷则思变”,他们同样渴望改变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条件以及生存环境。这些因素正是传销对其洗脑的突破口。在组织的渲染和传销者的鼓动下,农民朋友大多脱离不了这个深不可测的魔窟。投入汗珠堆积、积攒一辈子的血汗钱,渴望实现传销所宣扬的财富与梦想,相继邀约自己的亲人朋友。孰不知,悲剧已经重复上演。

从目前的传销来看,北方的“网络营销”传销中,农民群体占了其中的40%左右;南方的连锁销售变相传销中,农民占了约30%。金钱,成为他们最大的诱惑。当初只是单纯发财的想法,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后来,就去骗别人。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走向罪恶,从被骗者沦为骗人者。

离退休下岗职工也是传销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对传销的调查来看,离退休下岗职工约占传销人员中的20%,这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的增大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一部分人离开了自己的岗位。由于之前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他们似乎也不能闲着,甚至想在晚年发挥余热多赚点钱,想的是给自己的子女多攒点积蓄。因为市场竞争而下岗的工人,面对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更迷惘、失落。传销正是抓住这些心理,编制了一套洗脑秘诀,在宣扬暴富的同时,激发你的斗志,以为可以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误入歧途。

大学生群体在传销中也不少。大学生有抱负、有梦想、有思想,而且一直在校园的环境里成长,并未过多接触社会。正因为如此,传销假意宣扬理想、抱负、爱国、事业等等,以为一个虚假、违法的工作平台就能成就自我,使得这些大学生沉迷于非法传销。罪恶并不因为你是高学历而远离你!

就目前的传销变化趋势来看,传销已经蔓延到校园,大学生参与传销的案件日益增多。这个群体约占传销人数的25%。其中,在校大学生又占这25%里的7%左右。尽管国家明令禁止在校学生参与传销,但是又有多少大学生因为误陷传销不能自拔而导致退学,放弃了自己十年寒窗而换来的前程!

退伍军人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传销大军中约占15%。在北方的“网络营销”传销里,退伍军人是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在南方的连锁销售变相传销中,一些退休的政府公务员也是一个重要部分。这些人应该属于社会的中上层。他们参与连锁销售传销,应该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警惕的问题。

传销并不是只有穷人才会去做,也不能说做传销的是傻子,仍然不乏高学历、有钱人、有地位者。可见,如今的传销已经完全不是昔日那种赤裸裸的欺骗。一旦身陷其间,骗了你还把你逗得开心,让你兴奋不已,对它死心塌地,卖了自己为他们数钱,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

我国打击传销犯罪的形势分析

传销受害群众一直以来都是处于社会的一个边缘地带,受骗者与骗人者的双重角色使得他们遭受欺骗的同时,也被社会大众抱以歧视的目光。政府一直在努力开展打击传销犯罪行为,打击和教育并重,宣传和预防同行,社会各方力量也参与打击行列之中。

一、政府打击传销的努力

1、统计数据

国家的强大需要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的稳定,目的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对传销的打击立场从未改变,以下的部分数据就足以说明传销的猖獗和政府的打击决心。

2000年,全国工商系统共调查了2005起传销活动,涉及的传销人员达4.5万名,在全国范围内共关闭3285家传销窝点,将316例案件移交法院处理,没收非法所得2400多万元。

2002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年鉴报告中显示,2001年全国范围内的打击传销活动迅速而全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总共查处1562件传销案,案件涉及资金总额达9200多万,收缴罚款近2000万元。共有174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超过16万名传销人员被遣送回原所在地。

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王众孚局长的报告中说到,2003年全国工商系统查处传销和变相传销案件2253件,捣毁窝点16078个,清查传销人员10余万人次,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案件234件,涉案人员1600余人。

2005年5月,针对一些地方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回潮蔓延的态势,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全国集中开展了以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重点,以侦破传销网络犯罪案件为主的“鲁剑”专项行动。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传销犯罪案件516起,涉案金额10.3亿元,抓获传销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3408人,扣押冻结涉案资金9871万余元,打掉传销团伙1147个。

2006年统计显示,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传销案件3587余起,取缔传销窝点2.99万个,清查遣散传销人员606400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422起、2111人。

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和公安部继续组织全国各级工商、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多次组织召开打击传销案件协调会,对一批大要案件进行督查督办。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国工商机关共查处传销案件5400余起,取缔传销窝点4.5万余个,清查遣散传销人员112万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926起、4000余人。

打击传销,非一日之功。不管传销怎样诡变和猖獗,只要是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是我们长期坚持战斗的目标和动力。

2、积极开展宣传普及预防

多年来,我国打击传销工作不断地深入,成绩卓著。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为了有效遏制传销的猖獗之势,也一直没有懈怠打击传销的工作。笔者与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部分领导常常保持联系和沟通,也深切体会到他们的用心良苦和不懈的努力。

从连续几年的全国预防打击传销工作来看,公安部与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制定每年两次的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每年的7—8月份开展严厉打击传销犯罪、查处传销窝点的集中整治行动,2008年更是扩展到7—9三个月的严打整治行动。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两部条例的颁发周年纪念,也在集中开展普及预防传销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宣传活动的主题将预防传销的宣传带进校园。

2008年,由国家工商总局和公安部联合印制的60万份打击传销宣传画和20万份宣传卡片,下发各地工商、公安机关张贴和发放。两部门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把宣传教育作为遏制传销蔓延的治本之策切实抓紧抓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宣传材料的统一张贴和发放工作,配合7月至9月加强防范、打击传销百日联合执法行动。

3、相关法律法规延伸

1994年8月11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国家相关规定出台《关于制止多层次传销活动中违法行为的通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233号文件),同年还出台了《关于查处多层次传销活动中违法行为的通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240号文件),文件指示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局不要接受多层次传销活动的企业注册,并且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是负责发布多层次传销管理办法的主要机关。

1995年9月22日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停止发展多层次传销企业的通知》(国办发{1995}50号),通知要求其他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共同打击传销。为了贯彻第50号文件精神,同年10月17日发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查清理多层次传销企业的实施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266号文件),文件要求所有未经注册的传销企业必须立即停止传销活动,已经注册的企业必须在1995年11月10日前向原登记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审查申请,否则将被吊销营业执照。1996年10月10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多层次传销企业监督和管理的通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324号文件),主要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指示地方工商局在清理审查时要把握的6个方面。

1997年1月10日公布并生效《传销管理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3号);1997年1月22日出台《关于传销企业审批和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企字{1997}第24号);1997年3月7日公布《关于传销企业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企字{1997}第64号);1997年7月1日公布《关于传销企业的传销员有关税务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7}92号);1997年7月25日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李岚清副总理重要批示及严厉查处传销活动的通知》(工商公字{1997}第195号),文件强烈要求所有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指示,严厉打击传销活动。

1998年4月18日出台《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活动的通知》(国发{1998}10号),根据10号文件的规定,所有传销企业要停止传销经营活动并转变他们的经营方式,一些外资直销企业得到政府批准,转型为连锁店和零售经营。1998年4月28日公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工商公字{1998}第78号),该文件中要求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行国务院对传销的禁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重申了禁止传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8年6月18日发布《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1998}外经贸发第455号),455号文件要求所有外资传销企业必须转为“店铺加雇佣推销员”的经营方式。

2000年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商局等部门关于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非法经营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55号)。文件基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提交的建议发布,规定要求国务院其他各部委、各地区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和人民银行联合发起全国性的打击传销活动,特别要针对传销活动肆虐的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河南、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南、重庆、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和吉林等地。55号文件中赋予的更大执法权为政府打击欺诈性的金字塔销售计划行动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力量。2001年4月18日开始,严重的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会按照《刑法》予以处罚。对于1998年4月18日第10号文件发布后,仍然从事传销或者变相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25条第4款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实施上述犯罪,同时构成《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001年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张严厉打击传销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1}80号),80号文件是为执行国务院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第10号文件而发布的,文件指出传销的愈加欺骗性,从传商品变为传人头;传销活动更具有隐蔽性。

2002年2月21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公布《关于<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中有关问题的规定》(工商公字{2002}31号),31号文件的发布一则为了全面禁止传销,二来借此来规范直销企业在中国的运作需要符合中国国情和相关规定。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和各相关部门发布有关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文件不下于44次,尤其是2005年8月23日公布的《直销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43号令)以及《禁止传销条例》(国务院第444号令),更是将打击传销纳入法制轨道提升到更高一个台阶。

多年来,公安部和工商总局的领导更是建议将传销罪列入刑法,将打击传销、对传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处置明确化。“一定要加快立法进程,加大处罚力度”,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几年在“两会”上呼吁,目前的法律对打击传销活动尚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之处,需要及时加以修改完善。还有人大代表提出,刑法中应增加“传销罪”条款,惟有如此,传销才能断根。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月28日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七)增设了“组织领导传销罪”。

刑法修正案

(七)新增了相关条款: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打击传销的制度及格局漏洞分析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一直努力打击传销。虽然有所成效,但从根本上而言,传销却依然屡禁不止、屡打不尽,根本原因虽然与传销的改头换面、东躲西藏有关。但是,打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成效的不尽人意。

1、法律规范和定位层面的问题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长期以来是衡量执法机关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在打击传销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对传销的处罚过轻,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很多传销人员刚出了派出所,又回了传销窝点,给执法机关玩起了“游击战”,所以打击传销成了各地执法部门非常头痛的问题。久而久之,热情不在,麻木了,不爱管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法律角度深挖传销猖獗的原因。

A、处罚过轻缺乏震慑力

传销活动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但刑法对其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目前,打击传销犯罪的法律依据仅仅是199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2000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商局、公安部、人民银行《关于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非法经营活动的意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的批复》以及《禁止传销条例》。在这些法规及司法解释中,只是将传销犯罪活动按照非法经营罪(《刑法》第225条)第4项进行处罚。对于如何界定传销行为的“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使得执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尺度,法院在执行起来只能依照各自的理解来操作,以致各地对传销的审判情况各不相同。

2005年东昌府分局办案民警经过十余个月,行程数万公里,在重庆抓获“3.15”罗国文特大传销案中“传销教父”罗国文。罗国文操控10万多人的传销网络,传销人员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涉案达3亿多元,也仅仅被判处二年六个月的刑期。

刑法新增了组织、领导传销罪,但是在执法实践过程中,反而缩小了打击范围,量刑标准不适应传销组织领导者的判定和打击要求。致使基层执法机关在抓获了组织头目后,却不能按照组织领导传销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B、法律程序上取证认定难

由于相关法律对构成传销犯罪行为的主客观要件、证据要求、移送标准、管辖范围等还缺乏明确规定。对于传销的领导者和策划者如何来确定,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执法部门只能凭借证据才能加以确定。但是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因为很多物证如:业绩单、网络结构图、工资单等等一直掌控在传销头目手中,有的甚至销毁罪证。而要让传销受害者共同指证头目同样难:一方面,传销头目都是行踪非常诡秘,反侦查能力也非常强,下线很难找到其人。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执法部门查处传销窝点,低级人员都仍然处于受迷惑状态,对上级更是顶礼膜拜,就更不用说让他们来共同指证他们的“偶像”了。

传销的一个特点是其“神秘性”,一个级别的头头只能知道自己级别的事。网头深居幕后,神龙见首不见尾,与下面多是电话或者网络上单线联系。交钱的时候不给收据,资金传递无任何凭证。加之活动的流动性、广泛性和传销人员的盲目对抗,造成法律程序上认定罪犯所要求的证据获取困难。而《禁止传销条例》也没有详细的规定,所以查处传销时取证是执法部门感到头痛的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在查处传销窝点时只能简单的驱散,即使抓到了幕后的网头,也因为取证难,忙活了半天也只有无奈地放人。法律应该对传销取证做详细的规定,应重重打击那些高居金字塔顶端的头目。

2、执法行政机制方面的问题

打击传销需要从法律上对执法机关的职责规定得更详细、更具有可操作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法律上要突出公安机关打击传销上的主导地位,明确要求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主动性”。《禁止传销条例》对公安机关和工商部门在打击传销的分工协作上并没有做详细的规定,很笼统,所以容易造成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

A、打击格局不对称

在目前的打击传销工作当中,制定了相关的联动机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和督查。

公安机关:加大对传销犯罪的打击力度,快侦快破大案要案。通信管理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利用互联网传销行为和为传销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的监控和查处力度。

人民银行、各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协助做好对传销者或经营者账户的查询工作、资金冻结的协调工作,打击利用传销非法集资行为。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传销活动进入校园。

监察部门:依法加强监督,对传销屡禁不止、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地区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新闻宣传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区管理、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其实这样的打击传销格局已经不适应现代传销的变异和犯罪现状,没有明确的职责也将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最后是群众求助无门,更别说是去举报提供线索了。建立以公安为主,工商配合的格局才能更好地打击传销犯罪,主要出于以下因素考虑:

第一,从传销的犯罪性质上来讲。现在的传销已由过去的传商品过渡到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的“拉人头”式传销,商品只是一个道具,甚至根本无商品,真实的商品买卖已逐渐淡化,演变成实实在在的诈骗团伙,已经从营销方式变异为违法犯罪,将其定义为治安刑事案件才更为合理。这类案件当然归公安机关主管。

第二,从公安和工商的执法权限角度上看。公安机关和工商部门虽然同属于国家的执法机关,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公安机关具有强制性,可以采取传讯或拘留等强制措施,而工商部门则是一个主管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部门,只能查处,没有传讯或拘留等强制措施。而且传销组织都有一套对付工商、公安部门查处的方法,在接受执法人员的问讯时,一问三不知,都是千篇一律的回答:我刚来,不知道!所以很多时候工商部门在查处传销窝点时,往往因为传销组织活动的流动性、广泛性和传销人员的对抗性,只能不了了之,驱散了事。而公安机关有一套技侦手段,可以顺藤摸瓜,抓住幕后的网头。也正是因为公安机关的努力,才破获了几个有影响力的传销大案、要案,严厉地打击了传销的嚣张气焰。所以公安机关对传销组织有更大的威慑力。

第三,公安和工商的人力和作息制度。工商部门人力非常有限,在大多数工商打击传销部门中,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而且在查处传销时还受到时间的限制,因为他们有比较规范的作息时间,每天按时上下班,周六周日休息,这样在对传销的查处上存在很多盲点,所以很多传销组织为了躲避工商部门的查处,与工商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风声紧时,他们会选择早晨上班前、中午吃饭时间、下午下班后,以及晚上上课。而一些大型的分享会(躲在幕后的高级别头目在宾馆、迪吧或者歌厅现身说法,极富蛊惑性,往往有数百人参加)则会选择在周六周日举行,这个时间相对安全。而公安机关则可以24小时出警,可以及时查处传销,不存在管理上的盲点,不会贻误战机。

第四,打击传销“软拘禁”离不开公安部门。《禁止传销条例》第十条规定:“在传销中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由公安机关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众所周知,传销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表面很“人性化”,对新人很热情,可谓“关怀备至”,出入有人陪同,连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打电话也有人在旁边监视,新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有的组织还会找借口“借”走新人的手机,让刚到的新人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以安全为由把新人的钱卡等物代为“保管”,防止新人跑掉,然后在封闭的环境里反复洗脑,最终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很多传销受害者在当初都有比较清醒的头脑,就是在限制自由后,想走走不掉,然后被强制洗脑的。综上所述,传销实际上对每一个新人都实行了“软拘禁”,按照《禁止传销条例》第十条的规定,这样的情况由公安机关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所以说在打击传销上,公安机关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协作机制不健全

无容讳言,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安机关都认为打击传销是工商为主,公安为辅。如果工商局请求公安机关配合,他们才会出警。经常听到警察说:如果没限制人身自由,他本人不愿意走,我们不管。接下来就把责任全推到工商部门。

《禁止传销条例》对公安机关和工商部门在打击传销的分工协作上并没有做详细的规定,很笼统,所以容易造成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应该从法律上对执法机关的职责规定得更详细一些,更具有可操作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法律上要突出公安机关打击传销上的主导地位,明确界定各相关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做到权责分明。

C、执法队伍专业水平欠缺

笔者与各级公安和工商部门都有过接触,也深刻了解到大部分工作人员对传销犯罪研究和认识的缺乏,许多关于传销的基本知识,他们都不清楚。因此在打击传销的过程中,执法队伍只能采取简单的查处和驱赶,而并不能通过详细的解答来揭穿传销的欺诈本质。从而造成打击传销的“事倍功半”。

另外在打击传销的工作中,人力和财力的缺乏,使得打击传销的工作量庞大,每一级打击传销办公室只有2至3人,打击传销的专项经费也非常少。

D、行政执法缺乏积极性

面对日益庞大的传销大军,来自各方的求助信号使得公安和工商部门的执法人员变得麻木。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打击查处遣散的效果不明显。综合起来,使得执法部门缺乏行政执法的积极性。当求助家属千里迢迢来到工商或者公安部门寻求帮助时,大多得到的是相关部门的推诿和敷衍,使得老百姓大失所望。

3、其他相关政策问题

除了法律和行政层面上的缺陷,在宣传和教育方面也有许多不到位,而宣传和预防又是工作的一个重点。防范于未然,离不开宣传和教育。

A、宣传预防工作不深入

2004年3月25日,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 禁止学生参与非法传销活动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级部门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做好宣传预防工作。但是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的高校寥寥无几,但是大学生参与传销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所造成的危害不敢想象。

在笔者组织的开展预防传销进校园的活动中,我们在河南几所高校的讲座非常成功,同学们很乐意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大型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许多学生站着听了四个多小时,同学们积极发言提问。面对学生们的强烈需求,应该创造和提供更多传达此类信息的平台和机会。

《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各社区和农村组织开展宣传,这样的宣传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但是,对此规定几乎没有相关单位实施,致使宣传预防成为一纸空文。

B、教育改造措施缺失

在执法机关开展的打击传销行动中,由于人力的缺乏和相关专业水平的限制,对参与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教育难度大。参与人员普遍经组织者“洗脑”甚至精神控制,对执法人员的说服教育置若罔闻,执迷不悟。

由于工商和公安等执法机关本身就需要处理繁多的事务,打击传销只是这些部门开展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因此,执法人员应该加强学习反传销的知识,加大对传销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执法水平,适时开展反传销的政策宣传活动,让预防传销行动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充分利用民间反传销志愿者的力量来提高对参与者的说服教育工作,全民参与,杜绝传销孳生的土壤,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更多悲剧的发生。

加强打击传销犯罪需要完善制度

传销的存在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危害,打击传销成为了当下重要的工作之一。当前急需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的长效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上下一致,集中剿灭传销,从根源上扼杀其生存的土壤,还人民一个安定祥和的生存空间。

(一)关于完善宏观政策的建议 1.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如今,传销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我国打击传销的法规文件出台了很多,但是已经不适应传销的猖獗蔓延,严重滞后于打击传销的需求,出现了查处程序、取证原则、实施处罚等法律衔接的空挡问题。

对传销的界定要清晰。目前法规对传销的界定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广大群众对传销的认识不够。传销作为一个外文名词翻译的产物,同国外、港澳台地区的叫法产生冲突,容易被传销人员钻空子。法律对于传销和直销的定义往往使得行政执法机关在执行中显得尴尬,造成执法不力。

传销须定性为非法性质。法律对非法行为的定性主要看其社会危害性特征。传销的社会危害性在于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损害公民个人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了防止这种行为对现存社会秩序和生产力的冲击和破坏,那么国务院从政治角度应将传销定性为非法性质予以取缔,需要确定传销为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或者是欺诈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因此它属于治安法和刑法调整的对象,而不应属于市场行为法调整。

2.权责分明,依法行政

在打击传销工作的执法机关职责划分中,缺乏明确的职责定位、权责不明,导致的结果就是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和行政不作为,不能将法律政策贯彻落实到实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在现行的打击传销工作机制中,要求以工商部门和公安部门为主,实际却是工商牵头。但目前传销组织通过对参与者人身“软禁”和思想控制的严重危害后果,已经不是单纯的市场利益分配不合法问题。侵害的客体相当复杂,既包括了公民个人的财产权利,更严重的是已经威胁到生命安全等人身权利的侵害。并且通过这种财产和人身权利的双重加害行为,导致了对社会管理秩序的严重破坏。因此,从法律调整的关系坐标对应执法主体的职能来看,工商部门的职能和手段受限不可能达到有效治理的效果。容易产生执法无效和执法冲突,甚至出现传销人员暴力反抗工商部门查处的恶性案件。

如前所述,从传销的犯罪性质、从公安和工商的执法权限、公安部门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打击传销工作中,公安机关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打击传销的主力军是公安机关,工商部门只能是协助负责查处和监管。

3.加强行政监督,建立通报制度

在打击传销执法过程中,要求建立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从横向和纵向的内部监督,到各单位、各阶层的外部监督。加强和促进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传销的打击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通过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复议救济制度、共同法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制度等制度建设,加大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监督制约力度。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政行为。

与此同时,打击传销的工作要及时进行公示和通告,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听取行政执法意见,保障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进一步增强执法透明度。要健全行政执法举报、投诉、处理的制度,做好信访涉法案件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4.建立健全宣传预防和思想矫正体系

由于传销的犯罪活动具有极强的欺骗性、迷惑性和煽动性以及邪教组织性,这就要求在打击传销工作中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思想教育队伍,对传销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纳入打击传销体制建设当中。传销被称为“经济邪教”、“精神鸦片”,在反邪教和禁毒工作中,都有一整套思想教育体系和戒毒系统。理所当然,打击传销也少不了“思想矫正系统”。通过言传身教、现身说法来戳穿其谎言,揭示传销的欺诈本质,使得受害者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传销的危害性,自觉远离传销。从而减少传销人员“易地再干”、打一枪换一炮的“游击战”,从根本上治理传销人员痴迷的顽症。

对于群众的宣传预防工作,需要一支系统而专业的宣传队伍,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的宣传,让群众认识到传销的危害性、欺诈性、违法性,及时了解传销的变异和手段翻新,提高群众的防御心理,从而自觉抵制传销,营造全社会抵制“经济邪教”的氛围。

(二)关于完善微观政策的建议

针对目前打击传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建立一个比较有效且长期坚持的打击传销制度。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通过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有效可行的打击传销活动。

1.建立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打击传销工作总负责、负总责。政府牵头,成立打击传销工作小组,整体把握打击传销大局。依照相关法律,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建立查处传销工作的协调机制,对查处传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协调各有关部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行政不作为的懒散主义、克服执法人员的畏难情绪,树立大局观念,牢记执政为民。公安机关和工商管理部门。贯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公安充分发挥作用,加大打击力度,快侦快破大案要案。工商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公安主打、工商辅查”的打击传销格局。公安机关负责对涉嫌经济犯罪的变相传销以及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进行查处,工商部门配合行动。对于工商部门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经侦查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工商部门查处。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在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中扣押他人财物、限制人身自由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出租屋和暂住人口的管理,积极组织、参与开展宣传活动。

明确定位,权责统一。这是鉴于目前相关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和机制漏洞。公安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打击传销协作机制中以工商为主力军的格局不适合传销的犯罪性质和传销的犯罪特点,而且多部门的协调机制在落实过程中容易造成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没有明确规范权力与职责。

加大对传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处罚力度。在未落实“传销刑事入罪”前的处罚方案只能按照之前确定的非法经营罪来进行处罚,但是这样一来所造成的结果是“法不及罪”,缺乏威慑力。2008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传销刑事入罪”草案将为打击传销提供处罚依据,但是最高七年的有期徒刑也显得处罚轻了一点。要使传销头目“不敢越雷池一步”还需要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奖惩制度。一方面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治安评估体系和政绩考核系统,加强对执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有功则奖、有过则罚。另外一方面,明确对大案要案查处提供信息和案件情报的群众提供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执法机关的执法和群众的举报积极性。

银行监管机构负责认定利用传销进行非法集资的违法。加强资金流转的监控,组织有关商业银行协助工商、公安等部门做好对传销人员往来账目、资金的查询、暂停结算、查封、扣押冻结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案处理。

商务部门要协助工商部门对直销企业、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监管,规范直销行为,维护直销市场秩序,防止直销演变为传销。

监察机关要监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对传销和变相传销整治不力、行政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国税、地税部门负责对传销组织及其策划者、组织者的偷税行为进行税务稽查。

检察院、法院对传销涉嫌犯罪案件,要提前介入,依法从重从快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建议建立对传销大案要案的主要头目进行公审公判制度。

房管部门负责对房屋中介、租赁的管理。不准为传销活动提供经营、培训、居住场所。发现一起要及时处理,协助、配合工商、公安部门开展打击传销工作,加强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督促学校做好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宣传,防止传销组织向校园渗透。充分利用校园优势资源开展宣传、举办讲座、通过校讯通、通告栏、校园论坛和网站向学生发布预防通告。

交通部门负责组织对汽车站以及交通运输环节打击传销的宣传和传销人员的疏导工作。在汽车站和火车站设立宣传广播、张贴海报,在公共汽车上张贴预防传销的标语。

民政部门要负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推进社区建设,依照工作职责,积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工作。

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大打击传销工作的宣传力度,制作打击传销的新闻、专题节目;引导新闻媒体适时、适度、准确地曝光各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典型案例,增强广大群众对传销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传销活动。

通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配合工商部门对互联网上的传销活动进行打击。同时,对违反《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的行为进行查处。

财政部门负责查禁传销工作的经费保障,为打击和预防传销提供相应的资金。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通过提供就业指导、组织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毕业学生等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防止受到传销侵害,对传销醒悟人员组织相关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2.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辖区打击传销工作的领导,确定专人负责,将打击传销列入工作计划,制定措施,积极开展打击传销专项整治工作。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作为最贴近群众的基层单位,要在辖区内积极开展创建无传销社区(村)活动,加强对传销活动社会危害性的宣传,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出租房屋的监管工作,及时报告传销活动情况,协助有关部门查处传销行为。可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一个信息台”。各居(村)委会制作“房屋租用动态图”,并上墙公示,把出租房、宾馆、饭店以及社区(村)内的常住人员、外来人员等基本信息录入台账,建立集线索收集和指挥协调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执法部门可通过该平台,根据线索迅速进行排查并制定行动方案,捣毁传销窝点。

(2)发放“一封公开信”。居(村)委会组织人员向辖区的每个出租房主发放印有打击传销及举报电话等内容的《致出租房主的一封公开信》。同时,通过发放传单、悬挂横幅等形式,加强对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出租房主的教育工作。

(3)签订“一份责任状”。区(县)政府与街道办(乡、镇)、街道办(乡、镇)与居(村)委会;公安局与派出所、派出所与责任民警以及工商局与工商所之间要层层签订“创建无传销社区(村)”责任状。明确打击传销不力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因渎职、失职或重视不够导致恶性事件或不良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4)构建“一个监管网”。街道办(乡、镇)居(村)委会组织常住居民、保安、联防队员等组成“打传巡查组”加强社区巡查,主动配合执法部门监控传销,让外来人员能够拒绝传销,让出租房主能举报传销。

企业要严格遵守法律,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宣传和服务。

民间反传销机构。积极配合政府打击传销工作,参与对传销人员的思想矫正、说服教育、宣传预防、做好对传销大案要案的情报搜集工作,及时汇总并呈报公安机关。

广大群众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树立正确观念,自觉抵制传销。积极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树立责任感和正义感,主动参与宣传活动。

3.建立打击传销的长效机制

打击传销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部门联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综合机制;加强重点监控,实行分级管理机制;加强出租屋的管理,加强严打机制。从而加快长效快速反应机制。长效机制的建设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使得这些制度形成一个快速反应的长效机制。

(1)建立打击传销辖区责任制,在打击传销工作中,把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确定所在的辖区部门的责任;

(2)打击传销工作考核制,落实到辖区和部门责任,可以根据打击传销工作的效果和力度进行考核,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和政绩考核系统;(3)打击传销联席会议制,由政府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定期召开打击传销工作总结和汇报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工作难点,为下一步打击传销工作制定可行计划;

(4)打击传销工作定期通报制,各部门的打击传销工作需要通过政务公开系统通报工作进程,加大打击传销的透明度和宣传度;(5)思想矫正遣返登记制,对传销低级人员要开展思想矫正和说服教育,并对遣返人员进行登记和备案;

(6)大案要案公审公判制,公开对于传销大案要案的审判和处罚工作,通过建立公审公判制度来加大对打击传销工作的宣传,加强对传销人员的震慑作用;

(7)严格执法责任制,将打击传销的执法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具体到位,加强领导和教育,破除行政不作为、懒散主义、畏难情绪等不良工作作风,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建立过错追究制,对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打击传销工作要加强考核,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对于执法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究。对纵容、包庇、参与传销的工作人员要严厉处罚,情节严重交由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

(9)建立举报投诉奖励制,建立群众举报的奖励机制,并贯彻落实到实处,公开奖励规则,并做好对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工作;(10)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可以尝试建立类似“110”的接案协调中心,对于突发的传销案件和群体性事件能快速协调处理;(11)建立传销信息档案制,通过对传销人员的档案建立,加强监控。建立“传销组织信息库”,加强对传销组织的变化、特征、成员结构的各方面因素的监控。对于传销组织者和策划者,可以建立专门的“传销头目信息库”,对多次发现的传销人员建立“传销顽固分子信息库”,对于其他人员,可以建立“传销人员基本信息库”,并对遣返人员建立“遣返人员信息库”;

(12)建立社会查询制,通过各种信息档案的建立,尤其是传销头目的公审公判机制和审判结果,应该建立社会查询制度;通过政务公开的查询系统,便于了解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对参与者思想矫正和说服教育。

结 论

上一篇:王厂寄宿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自查报告下一篇:优美排比句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