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新能源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

2024-04-15

杉杉新能源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精选6篇)

篇1:杉杉新能源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

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我叫杨军,我于2015年6月25日成为杉杉公司的试用员工,至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我所闻所见,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一个风姿多彩的湖南杉杉新能源锂电池全球领袖企业。

毫无疑问,湖南杉杉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至今我依然很荣幸加入到我司,很荣幸成为品质分析中心的一员。麓谷工厂飞速发展,每天都有新变化的宁乡工厂,高大上的自动化生产;近个月公司对各部门员工进行的大力培训;品质活动月和周会升旗仪式等展开的公司企业文化活动,都坚定了本人身为公司一员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这段时间在OQC的同事和领导的用心指导,自己也努力学习和动手实践下,我熟悉了OQC的整个操作流程。在同事指导下,LC800D需要测粒度决定混料,我学会了粒度仪的使用和粒度测量方法;按时检查混批车间的高磁料的清理情况;每个批次都有抽检封口情况和下料重料;按时取混批车间成品的样品,监督混批成品包装工序保证质量;在取样过程中按工作要求分期多点取样,以便更准确的代表整批产品的质量等,这都是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最需要注重的细节。所以认真做好每个工作细节,以细节为工作方向,在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同事请教,不断的充实自已,保证自已的职业作业质量。当然,刚入公司也有过很多小错误,在自己意识到错误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仔细向同事请教如何改正这些错误。工作的开始,我不是很适应十二个小时的晚班,但看到部门同事和车间生产的同事们都能认真的工作十二小时,我慢慢适应了公司的生活。和同事相处关系融洽,是我能顺利适应工作的很重要的因素,在他们帮助下一步一步的进步,在自己的努力下逐渐适应这里的工作。

我认为我在这一月的学习和工作下,已经能良好的独立完成本职工作,很希望在湖南杉杉长久的工作下去,特在此申请转正。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我也有些小的建议:

一.我希望品质分析中心部门岗位之间有更多的工作交流和培训,尤其在新进员工间,期望IPQC与OQC甚至工艺技术间,能在多个岗位上实习与工作,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公司生产流程,原料、半成品、成品批次的转换等。

二.宁乡工厂采用是混批自动包装模式,电子称计量问题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建议混批车间电子称检验周期从一周变成三天,有设备动力部定时巡检三四车间的电子称,操作员工和主操手发现计量不准必须及时反馈给设备动力部进行校核和维修,明确维修的人员和部门。

三.我发现四车间生产T31D是自动下料混批包装机,供应商的不同,成品包装纸盒的重量有所差异,我建议在同一批次的使用同一供应商的包装纸盒,方便生产和保证同一批次的一致性,也有利于操作员工确认物料重量。

四.混批车间没有专门的OQC工具摆放区域,建议设立专用区域放置手工筛和样品临时摆放区域。

五.建议在宁乡工厂尽快建立个人绩效考核,这样不但能提高每个人工作积极性,并且能加强每个人的责任心。

杨军 2015-7-23

篇2:杉杉新能源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

新能源的发展与政策建议

2011-09-27 | 作者: |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已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资源的稀缺和全球气候的恶化,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国家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实现环境友好 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国新能源概况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加剧,低耗能、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的发展趋 势与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推行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大力发展 低碳技术,并进行了产业政策的调整,抢得先机。我国正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低 碳经济在中国既有压力又有挑战。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以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能为代 表的可再生资源、新能源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计划到2011年新能源中可再生能源 发电量占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 9 亿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太阳能发 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 亿平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对开发地球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目前我国 看好的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理解 低碳经济需要把握三个重要特性:(1)综合性。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从第一个层面理解,低碳经济意味着经 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 “脱钩”,即 GDP 的增长率高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 经济稳定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量零增长甚至减少; 从第二个层面看,低碳经济所确立的是一种 在促进发展的前提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单纯的节能减排思路不同,它强调发展 与减排的结合,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 和排放,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从第三个层面看,低碳经济 还关系到人类的发展权和社会公平问题。因为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在一定程度 上依赖能源,产生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的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
的发展潜力和减 排空间也不同,要设计合理的、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碳排放方案,必须从社会公平与人类可

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战略性。(2)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 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3)全球性。全球气候 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主权国家的范围,任 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新能源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 虽然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环境和资源优势,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项 目资金,但从新能源项目的运营现状看却不容乐观,因为新能源发展面临着以下不足和障碍: 1.信息障碍。新能源人才的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新 能源产业不仅尖端科技人才紧缺,更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也不足,使得技术、资本、市场三 者之间存在信息障碍。绝大部分新能源项目的关键技术并非是重大技术创新,而是实现科技 成果的转化,即把成熟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根据各地资源和环境特点开发出实用的新 能源产品与服务。因此,项目成功的关键便是技术、资本、市场三方面的有效沟通。但新能 源发展时间短,懂技术者不懂投资、懂投资者不懂市场、懂市场者不懂技术,使得原本需要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三者间的关系断裂,导致项目效率低、盲目投资多。2.技术障碍。从长期看,新能源项目发展必须依赖于重大技术突破。目前最大的技术障 碍却并非技术成果少,而是现有技术难以转化成产品,基本技术的普及程度太低。主要表现 在:项目系统内存在技术匹配障碍,降低研发效率、不利于系统优化。新能源项目主要是将 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转化为实用新型产品,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多门学科知识,只有各项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研发高效实用的新能源产品。而新能源学科领域跨度广,技术 沟通难度大,系统匹配性能差。新能源项目的基本技术普及程度低,项目的投资、推广等存 在技术障碍。如前几年各地一哄而上“水变油”、“乳化柴油”等名目繁多的新能源项目骗 局,都能吸引不少风险资本盲目加盟。这些华而不实的新能源项目的失败导致许多风险资本 对新能源抱怀疑态度,甚至敬而远之。技术障碍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态度走向两种极端

端:要么盲目迷信,要么彻底排斥。3.资源障碍。新能源项目所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 性,但开发这些能源,却要受到相应的资源和条件限制,如自然气候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国土资源条件等。如风力发电项目必须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沿海或西部地区,太阳能发电 项目投资在日照时间长、晴天多的区域效率更高,潮汐能则必须建立在潮汐落差大的海湾。另外,在目前新能源利用和转化率低的情况下,规模大的新能源项目都需要大量用地。如太 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场地获得太阳光能,风力发电场的占地规模动辄千亩以上,生物能则需 要有大面积适应作物生长的土地,核能的选址则更加复杂。发展新能源的建议 1.新能源的发展应该体现出全局性和层次性。新能源最大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其将对未 来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其规划和发展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一是处理好新 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替代关系。目前的能源危机使各国必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新能 源的发展意味着对传统能源的节约。但必须注意的是,新旧能源替代的力度和速度必须结合 我国现阶段和未来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环境要求、资源状况、能源安全以及成本优势等

因素综合进行权衡。二是新能源发展应将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结合起来考虑。新能源的发展 在民用和军事等特殊领域结合,既可以提高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也可以使新能源的发 展更具前瞻性,并最终使我国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占据战略性的制高点。三是协调新能源 与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引导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信行业等多个产业进行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方式。2.鼓励节能技术的推广,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虽然我国水电和太阳能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由于新能源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再加上资源分散等特点,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我国除水电和太阳能以外的其他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还很高,在产业的 发展与政策的制度保障方面也还存在一定差距,政策制定相对滞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节能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借鉴国 外已发展较完整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加大经济激励力度,形成支持我国新能源持续发 展的长效机制,推进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发展。3.调整产业布局,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近几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 市场份额还较

篇3:杉杉新能源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

近年来,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风电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同时我国也是光伏发电大国。

陕西具备新能源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2],结合国家能源基地和高载能煤化工基地建设,陕北榆林地区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截止目前,陕西列入国家风电核准计划的2 950 MW风电项目中陕北榆林地区约占90%。预计至2020年,榆林地区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开发规模均将达到4 000 MW以上。

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集中接入,将给陕西电网的运行、规划等带来显著影响[3,4,5]。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新能源集中度高、占比大,对该地区电网影响更为突出。因此,着力解决陕北榆林地区的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问题是解决好陕西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本文以陕北榆林地区为重点,深入分析了陕西大规模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力求保障陕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1 陕西地区新能源发展概况

1.1 陕西风电、光伏发电现状

截至2012年底,陕西已投运集中式风电装机容量达394 MW,项目均位于榆林定靖地区,其中接入陕西省电力公司电网的风电场2座,装机容量146.5MW;接入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风电场3座,装机容量247.5 MW。截止2012年底,陕西已投运集中式光伏装机规模50 MW,均位于榆林靖边地区,接入陕西省电力公司电网。

目前接入陕西省电力公司电网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均未出现弃风、弃光现象。其中华能龙州风电场一、二期的设计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 900~2 000h,而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实际平均利用小时数均达2 200 h以上。

1.2 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概述

1.2.1 风电规划

根据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及陕西省电力公司的调研资料,陕西地区集中式风电的可开发总规模为8 400 MW,其中约4 500 MW集中分布在榆林定靖地区,计划于2020年开发完毕。

1.2.2 光伏电站规划

按已开展的接入系统相关工作统计,陕西榆林地区集中式光伏发电2015年预计达1 200 MW;根据投资意向调查,预测2020年前后榆林光伏发电规模达4 000 MW,其中,定靖地区及榆阳区2 500 MW,小壕兔新能源产业园区1 500 MW。

1.3 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目标

根据2013年陕西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通知》,陕西省“十二五”期间新能源装机规划由7 000 MW提高到11 000 MW,年均增速将达到32.4%。

根据2013年国家能源局《关于征求<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陕西属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一类地区,对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完成提出具体要求,目标参考值为10%。

2 陕西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外送电网规划建设滞后

近年来陕西新能源高速发展,而外送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未来3年国家能源局核准的2 950 MW陕西风电计划预计将相继投运,这些项目多集中在榆林定靖地区且拟接入榆林供电公司管辖电网,就地平衡后仍需大量外送。而在2014年330 kV定边变电站投运后至2015年,通过330 kV统万变电站至陕西主网的330 kV断面不能满足已核准风电的并网外送需求[6]。同时,定靖地区规划的光伏电站并网外送也将严重受限,电网现状和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矛盾突出。

2017年前,如果统万330 kV变电站至榆横750kV变电站采用2回大截面330 kV线路,全部考虑新能源,可消纳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4 000 MW左右。之后,由于榆林地区火电、热电联产、余气和尾气利用电源项目同期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陕北至关中的2回750 kV线路断面也存在不满足N-1运行的可能。同时,2015年陕北电网外送关中的2回750 kV线路和2回330 kV线路组成断面,当2回750 kV线路发生异名相故障时,因暂稳极限限制,陕北电网现状不满足电源打捆外送需求[7]。

此外,由于新能源建设项目存在“先核电、后核网”现象,影响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网规划的制订和落地实施。而新能源以点为主的建设周期比电网的建设周期要短很多,目前省级核准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开工后,建设周期在10个月左右。若使电网建设与新能源装机增长相匹配,必须解决330 kV及以上电网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

2.2 新能源调控运行水平不高

(1)新能源调控运行管理范围有待理顺。目前,新能源并网、调控、消纳均由陕西省电力公司直接管理,地市公司参与度不大;而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多以110 kV电压等级并网,随着接入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数量增加,按原有调管范围划分,地市调管和运维的相关线路、系统侧间隔设备将增多;同时,新能源接入地区电网,负荷预测、电源结构、电网扩展、电能质量、保护整定、频率控制、电压调节、供电可靠性等均与地区电网关联且不可分割。因此,根据新能源运行特点,进一步理顺调控范围,分清职能,并根据不同调控层级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对策研究。

(2)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不适应新能源调度需求。陕西省调调度自动化系统为D5000和OPEN3000双系统并行,基本实现风电和光伏电站运行的在线监测,但没有风电和光伏发电应用模块及相关技术支持的高级应用软件。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目前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有功功率和无功控制等基本上仅作功能要求,无法实现闭环控制,调控过于粗放。

(3)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将使陕西电网丰水期调峰问题加重。目前,陕西电网调峰具有丰水期以火电调峰为主,枯水期以水电调峰为主,西电东送通道调峰作用显著的特点[8]。调峰压力主要体现在丰水期水电大发期,最大用电峰谷差已达5 000 MW以上;依靠现有调峰方式解决新能源并网后的调峰问题以及是否需要适当增加快速响应电源比重,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在现有需求侧管理模式下,负荷响应速度不快,且用户对停电过于敏感,不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要创新需求侧管理模式。

(4)新能源并网后电能质量问题突出。陕西省政府计划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打造成低电价区和具有强竞争力的以化工为龙头的高载能工业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高载能化工业。化工企业对电能质量有较严格的要求,而新能源接入电网可能带来大量谐波以及电压闪变、电压波动等电能质量问题,而且新能源接入规模越大,问题累积越发明显。目前,全省及榆林地区电网由于电能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建设环节设备往往不到位,使得电能质量问题责任难以厘清,治理不及时,榆林已出现化工企业针对电能质量的投诉,迫切需要开展相关分析研究。

2.3 新能源设备并网友好性鉴别能力不足

目前,陕西新能源入网检测体系尚不完善,归口管理和检测标准还不统一,新能源场站并网友好性鉴别能力不足。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和《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入网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必须进行电能质量测试(包含电压变动、闪变与谐波)、有功/无功控制能力测试、风电场单个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测试及基于仿真的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验证、光伏电站电网适应性测试(电压异常时的响应特性等),以及调度运行部门要求的其它并网调试项目等。由于技术和设备等原因,榆林风电入网检测相对粗略,多数风电场只针对电能质量进行了简单测试,部分风电场针对单机低电压穿越能力进行了测试,对有功/无功控制能力测试以及整场低电压穿越能力验证等基本都没有进行相应检测;光伏方面,由于陕西省电力公司入网管理等原因,榆林并网的光伏电站尚未实施全面的入网检测。新能源设备并网友好性鉴别能力不足、并网检测不完善的情况,将带来新能源场站涉网安全管理的隐患,直接影响新能源场站和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2.4 缺乏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建设需要电网在规划建设、试验检测、验收投运、计量结算、电量消纳等方面的协助与支持,需要电网引导新能源电源安装配置风(光)功率预测系统、有/无功功率控制系统、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电能质量在线检测装置、稳控装置、保护装置、计量装置等设备,实现电网对新能源企业并网能力的要求。新能源的并网涉及电网公司的许多部门,传统的电源管理模式需要调整和进一步规范。针对新能源发展特点,需要加大新能源入网检测、入网验收、相关电网监测控制与诊断分析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投入,以及针对新能源外送电网规划、电源结构优化、调度控制、仿真分析、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消纳交易策略等研究力量投入,支撑公司实现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

3 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建立陕西新能源技术检测与研究平台

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拥有“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和“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在拥有百万千瓦风电装机的省级电力公司推进检测分中心建设。目前,已有9个省级电力公司在其电科院成立相应检测分中心。

陕西电网预计在2014年接入百万千瓦风电装机,光伏发电也将面临爆发式的增长。并且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陕西电科院)已具备新能源并网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构成,已完成陕西、甘肃、宁夏等多项风电项目并网检测,以及青海等光伏项目并网检测,建议在陕西电科院成立陕西电网“风电检测分中心”和“光伏检测分中心”。在加快建设国网新能源检测分中心的同时,结合陕西电科院技术资源优势,整合现有技术队伍和试验设备,建立陕西新能源技术检测与研究平台,以适应陕西新能源快速增长的需要,支撑陕西新能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

3.2 启动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

风力、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易导致电网运行出现一系列安全、稳定问题,这些现象基本以暂态形式发生[9],电网难以实测。建议在陕西电科院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仿真平台建设基于成熟的软件模型,模拟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的电网运行状况,进行电网稳态、暂态安全分析,研究自动化保护装置在各种预想事故下的行为,以及为有功/无功备用、频率控制、电压控制等理论研究提供验证平台,为电网实际运行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切实指导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大程度地接纳风电和光伏发电。

3.3 构建三级网络以完善电能质量监测体系

一是升级现有的省级电能质量监控主站;二是建设榆林电网电能质量监控主站;三是分别在集中式风电场、光伏电站以及重要的系统变电站、高载能化工企业的接入关口等安装电能质量监测终端设备,增加暂态量监测点,实现对电能质量长期、实时、有效的监测。同时,避免“重监测,轻分析”的现象,加强陕西电科院的监测分析职能,对监测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及时发现电能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3.4 迅速开展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相关专题研究

3.4.1 开展榆林地区风光出力特性研究

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将给电网规划、运行带来一系列突出问题。为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能源并网相关问题,必须以陕北榆林地区风光出力特性为基础。陕西电网应当提前开展榆林地区风电、光伏的自然出力特性以及其互补特性等研究,针对已运行及已核准的风电、光伏场站,通过不同水平年、不同区域、不同研究对象等组合,多方位分析定靖地区的风电、光伏出力特性,得到不同水平年榆林地区的风光出力特性,为开展输电规划、调峰备用、消纳策略等问题提供坚实的数据和理论基础,支撑陕西新能源科学发展。

3.4.2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网架适应性研究

结合陕西新能源发展规划,对榆林电网不同时期各主要断面进行分析,从扩大内需、加强外送等多方面分析各时期的消纳能力和优化配置方案,提出电网扩容建设方案和最佳建设实施时间节点,并对调峰电源、备用容量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增加定靖地区750 kV变电站布点、增加建设榆林至关中特高压电源外送通道等前期研究,超前统筹电网发展规划,促进新能源健康持续发展。

3.4.3 新能源并网调控及调峰等问题研究

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的加大,必须适时调整调度模式,实现新能源调度与现有调度体系有机结合。同时,加强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的核心技术和并网标准等软指标的研究和应用。另外,需要进行新能源并网调峰问题以及电源结构优化研究,加强引导调峰电源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区域快速响应调峰电源,实现多能互补,提高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

3.4.4 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深化研究

榆林地区电力就地消纳和平衡能力不足,预计2015年榆林地区平均富余电力约为5 000 MW,新能源就地消纳压力巨大。必须充分发挥大电网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优势,按照先地区、后全省、再跨省的思路,寻求在更大范围内消纳,并积极开展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深化研究:一是适应新能源的需求侧管理创新研究;二是大规模储能和高载能项目技术应用研究;三是新能源电源侧电价政策研究;四是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及交易机制等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3.4.5 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研究

以全省电能质量监控系统和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跟踪新能源和电网发展规划及滚动情况,预测大规模新能源不断接入后的电能质量发展态势,研究其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提出控制要求和治理措施,提高电网电能质量水平,满足敏感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

4 结语

本文重点从电网侧研究了陕西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对陕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加强政府统一规划、积极引导新能源业主合理有序建设,也是保障陕西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摘要:介绍了陕西集中式新能源发展现状和规划情况,并以陕西新能源最富集的榆林地区为重点,从新能源输电规划、并网检测以及电网运行水平、技术支撑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陕西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陕西电网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陕西,电网,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印永华,申洪,等.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的系统调峰充裕性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22):26-31.

[2]刘海燕,方创琳,蔺雪芹.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并网及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J].资源科学,2008,30(11):1667-1676.

[3]戴武昌,孔令国,崔柱.大规模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运行分析[J].中国电力,2012,45(2):58-63.

[4]WANG R G,WANG J X,YOU S T.A Novel Transmission Planning Method for Integrating Large-scale Wind Power[C].Shanghai:IEEE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12.

[5]SMITH J C.MILUGAN M R.DEMEO E A.et al.Utility Wind Integration and Operating Impact State of the Art[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07,22(3):900-908.

[6]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大唐定边风电项目输电规划专题研究报告[R].2012.

[7]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电厂接入对陕北电网的影响[R].2013.

[8]李冰寒,孙自安.陕西电网调峰能力分析[J].陕西电力,2009,37(8):5-7.

篇4:杉杉新能源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

1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根据汽车动力的来源不同,新能源汽车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2]: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燃气汽车、醇醚汽车和氢发动机汽车等。

1.1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完全以电机为动力源的汽车。纯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代替燃油机,噪音低、无污染,发动机、燃料及传动系统省下的空间和重量可用以补偿电机电池的需求,且因使用单一的电能源,电控系统相比混合电动车大为简化。降低了成本,也可补偿电池的部分价格。而且,纯电动车的电池可在夜间利用电网的廉价“谷电”进行充电,可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纯电动车主要用于机场、社区、球场等地方。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已经完成了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密云电动车辆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配套能力。

1.2 混合动力汽车

简单的说,混合动力汽车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动力源驱动的汽车。目前,实现量产的最成功的混合动力汽车非日本丰田公司莫属。截至2007年,丰田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PRIUS在全球已售出100多万辆。通用汽车公司把混合动力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国内也将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纳入国家863电动汽车专项研究,是最有可能实现突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项目,吸引了国内众多汽车厂家的关注。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汽车集团都已经开发出混合动力汽车样车,并在动力控制和机电耦合机构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技术创新。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该公司承担了两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整车项目。

1.3 燃料电池汽车

顾名思义,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使用燃料电池的汽车。燃料电池的种类有许多,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通用汽车公司发展燃料电池已有40多年的时间了,已逐步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十五”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同济大学、上汽集团等单位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已经自主成功研制出我国第四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轿车样车。清华大学联合多家零部件单位,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1.4 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由于其具有燃烧彻底,排污少等优点,是目前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低污染汽车,尤其适用于城市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作为车用燃气的供应方,我国燃气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车用燃气产业链及基础配套设施也将更加完善。发改委能源局预计的国内天然气生产年增长率大约为7.5%,201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为830亿立方米左右;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国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和进口仍会稳定增长。燃气汽车可以为我国带来巨大的能源安全利益和环保效益,我国燃气汽车已经逐步形成区域化发展的模式。

1.5 生物乙醇汽车

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可替代新能源是生物乙醇,生物乙醇发动机不仅可有效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可实现动力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但是,目前生物乙醇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近年来世界粮食短缺已将生物乙醇推向了风口浪尖,特别是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就我国国情而言,目前不适合发展此类项目。

1.6 氢动力汽车

以氢作为主要燃料的汽车。氢资源可以从海水中提取,被视为是取之不尽的能源,且氢动力汽车的排放物是水,是真正的无污染汽车,是未来汽车能源的首选。通用和宝马公司很早就推出自己的实验用车,同济大学在这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

2.1 研发力量分散,未能整合学科优势资源

我国传统汽车工业比较落后,企业开发创新的能力不足,而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任务虽然有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但承担的任务由各承担单位分担,各研发单位各自为战,形成了全而散的状况,没有形成官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需要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各个环节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缺乏核心关键零部件与技术[3]

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瓶颈,新能源汽车的很多关键技术,特别是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技术、混合动力的多能源的管理系统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都是技术难点,短期内没有实现突破的可能。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等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小规模的示范运行也取得了成功,但整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即使在目前最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在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方面,仍不及国际领先零部件企业的水平,难以满足规模化量产的要求,如果新能源汽车进行批量生产,一些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国外采购。

2.3 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新能源汽车中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上已经实现商业化。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2008年销量为31.4万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2007年减少了10%。2008年,日本市场混合动力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澳大利亚市场销售为5042辆。相对而言,我国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购买补贴尚未惠及私人购买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对消费者购买的支持力度不够,且尚未涉及私人消费购买,而私人消费是汽车市场的主力军。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通过减免各种税收或直接补贴等方式来支持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2.5 消费者的教育引导

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尚未形成,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障碍。除了物质刺激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外,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使科学发展观深入普通消费者心中,成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不懈动力。

3 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主流发展方向。

混合动力汽车,通过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使用电机,使得动力系统可以按照整车的实际运行工况灵活调控,而发动机保持在综合性能最佳的区域内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相较于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技术和成本相对容易控制,如本田思域、丰田普锐斯能达到40%以上的节油程度,因而被认为是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时代来临前的过渡阶段。

电动汽车的优点是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缺点是技术受到电池容量瓶颈制约,以及建充电站需投入较大费用的问题。电动汽车,能彻底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实现零排放。目前的技术缺陷是电池容量不够,难以支撑长时间行驶。此外,电池的寿命、适应性、成本、污染性都是要克服的难题。

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方面。燃料电池也分很多种,目前公认最佳的办法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以氢为燃料,通过电子的运动产生电能,储存并使用。氢是大自然中取之不竭的成分之一,每一滴水都是由氧气和氢气构成,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排放仅仅为水,是真正的清洁能源。燃料电池目前最大的技术问题是成本居高不下。

4 建议

新能源汽车是作为节能减排和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诸多障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创新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关键零部件基地,加大对消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激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洪永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展望[J].汽车科技,2009(4):7-10.

[2]彭红涛,李峥,朱禹,等.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一些思考[J].汽车科技,2009(5):1-4.

篇5:杉杉新能源工作总结心得与建议

关键词:能源安全,中国,石油,战略

1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现状分析

就国内能源供给现状来看,我国能源基本处于安全状态,总体较为平稳。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1.1 我国能源剩余经济可开采量少,人均低。

能源储量分布不均衡。我国煤炭剩余经济可开采量可供百年开采,人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4%;石油可供开采14年,人均是世界平均值的11.1%,天然气可供开采32年,人均是世界平均值的4.3%。[1]我国能源储量最为丰富的煤炭大部分集中在山西、陕西一带,石油天然气分布在东北、西北一带,能源分布不均衡。

1.2 我国能源结构消费结构不合理(见表1),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52.6%,在能源消费中更是位居首要地位占69.3%-70.5%(2003-2010年BP统计数据),其次是石油和水电。(见表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导致了新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比重中所占比例较小。同时,煤炭的过度使用所排放的大量废气及两高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大量存在对环保的无视态度,导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环境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致命缺陷”[2]。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3倍。总体能源利用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

根据BP公司《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中《Primary Energy》的历年数据制成表1.http://www.cngascn.com/html/news/show_news_w1_1_9307.html.

1.3 能源对外依存度高。

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衡量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依赖度越高能源安全系数越低。目前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2.04亿吨,成为世界原油进口第二的国家。对能源的极度渴求导致我国能源供应紧张,能源对外依存度高。199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6%,2009年为52%超过了50%的国际预警线,2010年为54.8%,2011年8月为55.2%。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石油对外高依存度2012年还将持续上升。中国能源蓝皮书甚至预测202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5%。

1.4 我国对外能源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路线过于单一,海上能源运输存在风险。

我国对外能源进口大部分来自于非洲及中东两个地区。如,2005年中国从中东、非洲地区进口的能源分别占进口总量的47.2%和30.3%。对能源进口国的高度集中导致我国石油进口的85%要途经马六甲海峡,进口路线过于单一,而马六甲海峡的不安全性(海盗恐怖袭击猖獗、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多)及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威慑增加了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除此之外,中国海军能力弱,无法承担大量的对外海上能源运输。中国目前海上原油运输的90%主要靠外国船队,成本高,同时也增加了中国能源运输安全的不确定因素。

1.5 国际石油价格呈“过山车”波动,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受到挑战,价格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国际油价波动严重,且呈“过山车”趋势。1997-2003年涨幅不大,比较平稳;2004—2008年变化较大,从04年3月份的35美元/桶涨到08年中期的140美元/桶,09年1月又跌至35美元/桶。仅2011年一年之内高低点价差达每桶38.26美元(最高113.93美元/桶,最低75.67美元/桶)。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本来就不合理不成熟的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了挑战,促使中国政府兼顾国内外形势,尽快实行价格并轨,制定既符合国际市场规律又贴近我国国情的合理定价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对能源价格的宏观调控及强势干预已成为制约影响我国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一定程度上使我国能源定价体制呆板不合理。价格体制改革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2011年国家发改委已将新的成品油定价相关方案上报国务院,有报道称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有望2012年“破冰”。

2 对策建议

针对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形势现状,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稳定、持续供给。

2.1 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煤炭制油等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应加大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强核能的继续开发与研究使用。在12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继续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促进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除此之外,加快新技术的开发研究。目前,中石化柴油加氢技术可使柴油产品中硫含量比国3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下降80%以上,[3]可有效减少对大气的污染。2011年7月我国神华集团承担的百万吨煤炭制油技术通过鉴定,煤制油技术在一定规模上得到实践应用。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采用鲁奇工艺提高煤制天然气的技术。通过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技术强化国内能源生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加快制定开发页岩石生产非常规天然气的政策,用非常规天然气代替天然气,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2.2 对内继续加强能源生产勘探开发,对外有侧重点的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必须依赖国内资源。中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由于我国在能源勘探和开发上技术性的不足,我国还有大量能源资源有待被探明。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先生指出:自1993年以来,我国“为维持GDP平均9.7%增长,石油需求平均保持在每年5.77%的增长幅度,而国内产能增加幅度仅1.67%,新增需求主要转向国际市场采购”。因此,加强国内能源的生产勘探开发对于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

伊拉克战争后,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形成。欧佩克能源地位受到冲击,俄罗斯中亚里海地区异军突起,非洲、北美、拉美、伊拉克等国的能源地位稳步提升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国应在务实的基础上有侧重点地开展能源多元化战略,遵循“近交远攻”的策略,稳固周边尤其是对能源生产大国俄罗斯及中亚各产油国的能源外交,在俄美争夺的缝隙间寻求与中亚各国独立自主的双赢合作。在新的能源国际格局中,发挥能源安全委员会机制的作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同时大力开展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代表的公司能源外交,加快能源企业融资,支持、鼓励、允许我国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民营能源机构走出去,参与国际能源勘探开发合作,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

2.3 积极开展多边能源合作

在地区上利用东北亚合作机制推动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东北亚能源开发发展银行,强化与日韩在东亚地区的合作,促进日韩中新的能源利益共同体。利用上合组织推动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上合组织能源论坛机制,发展开放型的能源供应和多边合作体系,为确保我国及地区能源安全提供组织保障。发挥中国在全球能源组织和区域能源组织中的作用。目前,在区域能源组织中,由于中国能源市场的庞大,各国都比较重视与中国之间的合作。而在如独立石油输出国集团、世界能源理事会、世界石油大会等全球国际性的能源机构及组织中,中国作为成员国并没有实质性的地位,缺乏决策权,中国与他们的合作程度低,缺乏实质性合作。而其它大的国际能源机构也总排斥中国。因此,中国应将多边能源合作的重点放在能源宪章、亚太经合组织、海合会、东盟、上合组织等区域性能源合作上,并积极主动争取决策权,稳固中国在区域能源合作组织中的地位,站稳脚步寻求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组织中的发言权、决策权。

2.4 建立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石油储备

石油储备是建立能源安全确保国内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同时丰富、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对推动我国掌握国际能源定价权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是由国家出资、国家宏观计划、企业来实施的,这种体制还处在初期的摸索阶段,还很薄弱,很不完善。我国在2001年十年规划中正式提出了建设石油战略储备的计划。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共分为3大阶段,并从2003年起,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截至目前为止,第一阶段的石油储备工作已经完成。第二阶段计划始于2009年现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第三阶段正在规划中。2007年12月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负责计划、加强、管理中国石油战略储备。2011年7月据业内人士透漏我国石油储备已可满足36天的能源消费,和国际能源署要求的90天能源储备还相差甚远,我国需建立长期稳定高水平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因此,我国还需在政府和国家能源储备中心的指导和管理下,进一步研究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体制,推动我国3个阶段石油战略储备的顺利完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能源领域的变化加快制定涉及能源安全和战略储备方面的法律法规,适度调整中国能源战略储备体系,促进国家、企业、地方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确保我国能源战略储备与时俱进地完善。

总之,中国目前的能源安全战略体系还不完备,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完善和改进,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目前,我国应立足长远,通过多种能源外交方式为有实力、有潜力的的企业提供对外合作平台和融资渠道。同时,在中国能源安全合作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加强能源安全的立法,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书坦.国际能源新形势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

[2]门洪华.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太平洋学报,2005,(1).

篇6: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现状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能源,生态文明建设,沼气技术,综合利用,云南红河

红河州全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位于云南省南部, 北与昆明相连, 南与越南毗邻, 总面积约为32 931 km2, 州人民政府驻蒙自市。全州总户数为1 419 788户, 乡村总户数为945 388户。下辖4个市, 9个县, 基本特征是多山区、多民族、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 拥有河口和金水河2个国家一类口岸。在红河州境内, 以红河为界, 南北发展不协调、山区坝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一致, 在发展层次上属于欠发达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 更显现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红河州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 不仅对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 而且直接关系到红河、腾条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关系到红河州生态绿州、景观美州、产业富州的建设。

森林是地表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屏障, 对于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长期以来红河州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生活用能主要依赖消耗森林资源获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低价值消耗, 造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 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逐步调整农村用能结构, 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国家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任务。它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森林云南和桥头堡建设的现实需要, 也是缓解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如今, 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农村生存环境, 推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和深远。

1 发展现状

红河州农村能源工作正式起步于1984年, 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逐年加大, 红河州农村能源工作以沼气建设为重点, 同时推广省柴节灶、太阳能和微水电等多种项目[2]。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机构健全, 再加上部、省级项目的支持, 使红河州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有着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红河州农村能源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可知, 全州至2015年为止, 年完成沼气建设2 000户, 累计28.1万户;省柴节煤炉灶建设1.2万户, 累计完成71.4万户;太阳能热水器2万户, 累计完成11.2万户;建设沼气化村 (建池率达80%以上) 累计达1 327个。除此之外, “十二五”期间还完成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3期, 培训沼气生产工1 265人 (高级工88人, 中级工465人, 初级工712人) , 太阳能利用工324人 (中级工35人, 初级工289人) , 农村节能员294人 (高级工9人, 中级工72人, 初级工213人) , 合计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工1 883人。全面完成省、州计划和州政府20项督办事项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和省柴节煤炉灶的建设任务。

通过这一系列的建设, 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卫生条件, 巩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助推了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2 主要经验与做法

2.1 政府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和关心

一是“十二五”期间, 农村能源工作被列为政府工作的一项考核内容;二是2002年以来红河州政府连续多年把农村能源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三是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森林云南建设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议》中将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继续被列为八大生态工程之一;四是被列为州委、州政府的督办事项[3]。

2.2 分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各相关部门精诚协作

红河州林业局作为农村能源主管部门, 在各项工作中都给与了指导, 各相关部门也在农村能源建设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红河州2014年农村能源年度工作检查现场总结会议于2015年7月11日在开远市林业局召开。红河州林业局副局长雷耀波、州财政局农财科科长王江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针对检查报告提出了很多见解, 指出了红河州农村能源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对红河州未来农村能源的发展方向给予了重要建议。

2.3 切实增加投入

红河州“十二五”期间农村能源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 544万元, 其中, 国家级投入资金5 484万元, 省级投入资金6 800万元, 州级投入资金2 100万元, 县市级投入资金2 000万元, 乡镇投入资金160万元。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 以及农户自筹、投劳折资的增多, 保障了农村能源建设的长足稳步发展。

2.4 突出示范带头作用

按照红河州“减量、增资、提质、增效”的农村能源建设发展思路, 通过省级项目建设示范村、示范乡, 展示了农村能源建设在促进农村发展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上的突出作用。在实践中, 坚持以立项开展建设, 通过项目引导发展农村能源能源, 以点建设促进集中连片发展, 逐步形成规模效益。2015年泸西县和蒙自市等多地的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所生产的产品以后初步效益, 展示了“三沼” (即沼气、沼渣、沼液) 对于瓜果蔬菜的有效作用, 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农村能源建设的一大阻碍。例如1个户用沼气池 (“一池三改”的标准) 的建设费用需要4 500元, 但国家补助资金仅为2 000元, 农户需要自筹2 500元。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农户经济承受能价差, 且多边远多山区的红河州农户而言, 无疑是一笔较大开支。虽然近年来, 国家针对此专项的支出越来越多, 补助标准也有提高, 但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和建设内容及标准的增加, 投资总量仍显不足[4]。

3.2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强以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炉灶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后续管理的重要措施, 是开展落实到农户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的途径[5]。自2007年启动了建后服务工作以来, 农村沼气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村级服务网点数量少, 缺少必要的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等[6]。农村沼气仍然以农户自我维护为主, 但由于农户缺乏管理沼气池的知识和经验,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7], 导致部分沼气池产气率低甚至停用, 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3.3 农村能源建设难度增大

随着红河州农村能源的发展, 相关项目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农村能源建设也面临新的困难:一是农户种养殖规模小, 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少且分散, 难以支撑沼气池的原料供应, 降低了沼气池的利用率;二是由于建设布局从交通便利、居住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寨转向偏远山区, 导致建设难度大大提高[8];三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缺乏建设劳动力, 加上建筑材料费用的不断上涨, 建设成本在不断增加;四是电力使用方便且造价低廉, 大多数农户更倾向以电能为主要能源。

3.4 沼气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沼气最大的效益是体现在“三沼”的综合利用上, 而事实上由于红河州很多村寨山高坡陡的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除了使用沼气做饭、照明以外, 大部分沼液沼渣随意排放, 未运送至田间地头, 产生了二次污染, 使之效益未发挥出来, 大大降低了沼气的综合利用率[9]。

3.5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

红河州农村能源的科研力量投入略微不足, 相关的科研成果不多, 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以外, 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 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0]。

4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 随着红河州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形势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此农村能源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4.1 农村能源推广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繁重

红河州农村户用沼气仍只占到全州总农户数的30%左右;太阳能受益农户仅约10万户, 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省柴节煤炉成品灶只达到5 000户;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户数仅占使用户数的1/5[11]。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 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精神, 按照红河林业“生态绿州、景观美州、产业富州”的发展思路[12], 州委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云南发展战略, 更好发挥优势和潜力, 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谱写‘中国梦、红河路’的新篇章”。农村能源将在为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上做文章, 为减少森林资源消耗, 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添砖加瓦。

4.2农村能源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消耗, 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指导思想, 为农村能源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推广的农村能源项目为农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太阳能热水器、小型沼气池、光伏等成为农民抢手的清洁能源项目。自2006年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 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农村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 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 这为加快红河州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步伐提供了难得机遇[11]。

除此之外, 由于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云南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2015年习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说道希望云南能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进一步为农村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 建议

根据红河州农村能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5.1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认识

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于人民群众的大事, 它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领导与扶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对农村能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并将之加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总规划中去, 真正意义上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5.2 加大各项资金投入

针对红河州山区面积较广、村民收入普遍偏低等特点, 提议政府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降低农户自筹难度, 加快农村能源的建设速度。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种建设模式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中型沼气工程, 污水处理工程, 秸秆气化、固化、炭化综合利用微水电工程和光伏光电工程项目等进行补助。

近年来, 国家对农村能源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增加, 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 但相当数量的农村能源管理机构缺乏专项管理经费, 在农村能源建设的技术引进、试点示范、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资金。为了使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并发挥应有的效益, 必须足额安排管理和工作经费。

5.3 加强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 建管并重

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是把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落实到农村 (项目点) , 使农户学习技术规程, 掌握科学管理使用技术的必要条件, 也是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效益的保证。

首先, 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打造一只高素质的建后服务管理团队。众所周知, 服务的好坏取决于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这是能源服务体系的奠基石。其次, 要针对农户需要合理布局。在农户需求高的地区多建立服务站, 在农户需求低的地区适当减少服务站的建立, 同时要考虑交通和物资运送是否便捷, 避免人力财力的浪费。最后,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三分靠建, 七分靠管”, 这是农村能源建设的经验之谈。因此, 应按照“国家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 逐步建立以州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级服务站为支撑、乡级服务网点为基础、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服务体系[12,13]。

5.4 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

结合红河州山区多、农户局部分散的特点, 建立大型沼气池有一定困难, 但可以多发展小中型沼气池, 推进沼气综合利用建设, 创建“猪—沼—果 (蔬) ”的生态循环模式, 也就是使用动物粪便和秸秆等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 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生活用能, 利用沼液、沼渣进行浸种、施肥、养猪、喂鱼[14]。这种把种养殖业与能源相结合的循环模式, 不仅解决了农村“三沼”的二次污染问题, 而且促进了农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还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局面[15]。

5.5 重视科技创新, 培养专业人才

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农村能源方面也不例外。农村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降低农村能源建设成本和风险, 提高使用效率, 同时还能扩大农村能源的供应, 提高转化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16]。

上一篇:初中运动会作文开头与结尾下一篇:党员军训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