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2024-04-22

玩“潜水艇”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篇1: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中心小学 邢玉安

学习内容: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科学》下册第 16课《玩“潜水艇”》。

课 型: 分组实验课。

内容分析: 制作“潜水艇”和玩“潜水艇”,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其沉浮的秘密,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在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制作“潜水艇”和玩“潜水艇”,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玩中求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乐学、会学。

设计理念:“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经常玩“潜水艇”,对于“潜水艇”沉浮的秘密,学生会非常愿意探究。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简易“潜水艇”,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其各个部件的名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潜水艇”沉浮时,其内部有什么变化?然后组织孩子们讨论“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就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不仅学会了动手制作“潜水艇”,而且通过玩“潜水艇”,知道了“是‘潜水艇’里的水的多少决定了它的沉浮”,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探究:能与同学合作,制作“潜水艇”。能想办法使“潜

水艇”沉浮。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

水艇”的沉浮。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情感:能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

见,尝试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

学习重点: 能和同学合作,制作“潜水艇”。学习难点:了解“潜水艇”沉浮的原因。

课前预习:

1、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水艇”。

2、小组讨论:“潜水艇”沉浮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教法、学法:实验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一个做好的“潜水艇”模型。学生准备橡皮管、线绳、带盖子的塑料瓶、盛有水的水槽、锥子、轮胎上的气桩、胶带、两个小螺丝。

学习时数:1课时。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入: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模型好不好?揭示课题:

16、玩“潜水艇”。

(评:以“玩”开课,激发了学生兴趣,揭示课题方式也新颖。)

2、教师出示一个“潜水艇”的模型,并通过操作、演示,展示“潜水艇”的沉浮,提出“潜水艇”是科技活动中常见的一个有趣模型,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一个“潜水艇”呢?

(评: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层次清晰,也让教学活动步入了高潮。)

二、动手制作“潜水艇”并玩一玩。

1、认识“潜水艇”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边拆“潜水艇”的各部分构件,边引导学生认识橡皮管、线绳、带盖子的塑料瓶、轮胎上的气桩、胶带、两个小螺丝。

(评:把握要点,用“潜水艇”各部分名称做知识铺垫,便于学生动手制作,引导得法。)

2、小组活动,制作“潜水艇”。

(1).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研究制作“潜水艇”的计划和方案,教师巡回引导,让学生尽量制定出完善、有效的方法。

(2).各个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会很多,教师对好的方案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指导。

(3).动手制作“潜水艇”。

先将塑料瓶卸掉盖子,横放在桌面上,用锥子在下面均匀地打出四个大小相同的孔;再在塑料瓶的上面中央打一个孔,将气桩从瓶内穿出来,并从上面用螺母锁好,注意不能漏气;之后,在气桩上套好橡胶管,并用线绳扎紧;然后在塑料瓶下面的两侧,分别用透明胶固定一个小螺丝帽,“潜水艇”制作成功。

(评: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高潮。)

3、小组活动,玩“潜水艇”。(1).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2).学生进行控制“潜水艇”沉浮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控制得最好,不仅可以使“潜水艇”上浮下沉,而且还能使“潜水艇”悬浮在指定的位置。

(评:学生真是越玩越有兴趣、越有所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个高潮。)

三、总结交流

1、学生们在能自如控制“潜水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研究“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2、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析,并能表述:控制“潜水艇”沉浮的因素是“潜水艇”里的水的多少来决定的。

(评: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学有所得,个个满意的笑了!)板书设计:

16、玩“潜水艇”

制作“潜水艇” 玩“潜水艇” “潜水艇”里的水的多少来决定着“潜水艇”的沉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开课时,我首先以“同学们爱玩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潜水艇”沉浮的精彩场面,进一步地启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接着,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潜水艇”各个部件的名称及制作方法,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潜水艇”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之后,通过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潜水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教学活动达到了初始的高潮。

尤其是学生在玩“潜水艇”的过程中,看到“潜水艇”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从中领悟到:向“潜水艇”内吹气时它会慢慢的上浮,不吹气时它又会慢慢的下沉。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呢?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最后,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达成了共识:“潜水艇”里面的水的多少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使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圆满中结束,孩子们收获满满。

篇2: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明白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懂得改变物体的轻重可以影响它的沉浮。

2.培养学生积极的动手实验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等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小小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原因,进而了解真正的潜艇沉浮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沉浮自如的教具“潜水艇”、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等。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小玻璃瓶、烧杯、水槽、托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情境引入

1.神奇的小实验:出示实验道具听指挥的小玻璃瓶。

2.指导学生观察道具的构成,进而观看实验表演并引导学生为其起名。

3.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压塑料瓶能使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挤压塑料瓶与小小潜水艇的沉浮有什么关系?)

(通过趣味实验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实验起名活动,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信心。)

二、动手制作,实践体验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制作小小潜水艇需要哪些材料。2.师生观看介绍实验物品,进一步研讨、归纳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3.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尝试制作小小潜水艇的方法,教师巡视观察。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制作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自己得出正确的制作方法。

(每个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未知领域和神奇的现象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望,教师应及时地、有效地利用这一有利因素,积极调动探究热情,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归纳得出共性的、正确的结论,为进一步探究创造条件。)

三、细致观察,探究新知

1.鼓励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改进不成功的实验制作方法,并通过玩儿“潜水艇”,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在小小潜水艇下沉和上浮的过程中,能看到哪些现象和变化,想一想那是为什么?

2.进一步明确观察探究的问题:“小小潜水艇沉浮的过程中,小玻璃瓶内部有什么变化的现象?”

3.组织学生再次开展分组实验观察,探求小玻璃瓶内部的细微变化现象,教师巡视并指导。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改进才逐步实现的。因此,在组织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引导和培养他们运用这种科学发展规律,并不断地尝试、体会探索发现所带来的乐趣和自信。)

四、汇报交流,归纳概括

1.引领学生开展信息汇总交流,得出实验观察结果。

2.出示带有固定黄线圈的小小潜水艇装置,通过以其为参照物,指导学生对比验证小玻璃瓶内水位的变化过程。

3.师生共同研讨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小小潜水艇能够沉浮的科学原理。

(民主和谐的交流环境,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沟通,有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巧妙细致的实验环节设计,则能够给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深入探究扫清障碍。)

五、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1.提出问题:“真正的潜水艇是如何在大海中实现沉浮的呢?”“是不是在大海的外面有一个巨大的塑料瓶,有人在挤压它,然后潜水艇就能沉浮了呢?”

2.组织学生开展民主交流研讨活动,积极畅谈发表各自的见解。

3.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真正的潜水艇在大海中是如何实现沉浮的。

(原理:潜水艇灌水变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水的浮力,就逐渐下沉潜入水中;潜水艇排水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水的浮力, 就逐渐上浮到达水面。)

4.引导学生积极畅想真正的潜水艇,在科研、军事、旅游等各方面的广泛用途及发展前景。

(离奇大胆的猜想非但将学生带向“歧途”,反而调动起他们的深入思考,促进其朝向正确研究方向前进,并带给他们快乐;电化教育媒体的恰当使用,给科学探究活动带来了快捷和极大的便利;而愉快轻松的畅想问题的提出,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总结互动,课后延伸

1.组织引导学生谈实验探究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2.学生研讨感受,情感互动交流。

3.出示趣味小实验装置“潜艇小兄弟”,演示实验并布置课后思考。提出挑战问题:“能否让小潜艇停留在水瓶的中间?如果做到了,思考为什么?”

(对教学活动的感受和反思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会。因此,应及时地指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必要的思考,他们将在此活动中受益匪浅。课后小实验,将学生从狭小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入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因为科学探究是神奇的、发展的、无止境的。)

说课材料

[教学分析]

本课是依据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而改编设计的校本课程。

单元改编的总体设计思路:仅就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教学结果要使学生懂得水中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越小越容易沉;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在重量和体积都不变的前提下,液体密度越大越容易浮,越小越容易沉。然而教学时,常常存在实验材料较多,实验内容较多,实验环节较多,教学结果却模糊不清,学生理解不深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和对学生实际境况的了解,我将本单元内容,改编设计为《小小潜水艇》、《玩橡皮泥》、《神奇的鸡蛋》、《沉浮的秘密》、《我的小船》五课。分别用来探究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改变体积、形状来改变沉浮、改变液体密度来改变沉浮、综合分析认识沉浮科学、实践应用沉浮原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明确、实验材料简单、探究结果清楚、活动轻松有趣等目的。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原有教材是将“潜水艇”这一内容,作为对前两课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综合应用而出现的。即在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后,指导学生利用沉浮的原理制作“潜水艇”。但由于制作材料和设计方法所限,学生很难明白笔帽潜艇沉浮的真正原理,因此对真实潜水艇沉浮原理的理解不深。而本课教学则是将“潜水艇”作为单元的引入课,不但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探究热情,而且通过“潜水艇”实验制作的改进,将原有教材上 “小潜艇”沉浮的原理这个三年级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巧妙的设计,清楚明了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为本课教学扫除障碍。为学生能容易理解“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物体自身的轻重,来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的这一科学现象铺平道路,进而为他们的后续探究学习,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其它条件奠定初步基础。

理论依据: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制作原理: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潜水艇”里的空气被压缩后体积变小,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减少,受到的浮力减小,因此下潜;当去掉外力后,艇内被压缩的空气体积恢复原状,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因此上浮。

[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课堂探究的直接发现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活动环节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学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事物的条件发生改变,事物便发生变化;教学活动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分析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探究趣味性强,符合认知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探究性,不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氛围,启发学生积极地深入思考,而且通过动手实验,把学生带入严谨的科学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做与学”中探究新知,亲历探究过程并成为科学秘密的“发现者”,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2.探究目标明确,研究指向突出。为了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突显“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科学发展目标,本课教学努力排除其它干扰事项,使实验探究内容目的明确、指向突出,重点放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上。

3.直观清楚明了,突破原有难点。

本课活动实验设计的文章,发表在2006年7月的中国教育协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会刊《科学课》上。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方法具有巧妙、简捷、有趣、直观、省时、卫生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开展动手制作和观察研究,深入探索物体在水中沉浮变化的奥秘。

[授课效果]

篇3:煤矿井下潜水泵房设计研究

巴彦高勒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之东南部, 为毛乌素沙漠的东北边缘地带[1]。井田内地形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部, 海拔标高为1 293.1 m;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 海拔标高为1 262.4 m, 最大地形标高差为30.7 m。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 含2煤、3煤、4煤、5煤4个煤组, 其中全区或大部可采煤层4层, 局部可采煤层4层, 可采区零星分布的不可采煤层2层, 其余煤层均不可采。主采煤层3-1煤可采厚度3.09~6.25 m, 平均5.38 m。该煤层层位稳定, 厚度变化小, 其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42.35%。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东部边界附近, 采用立井开拓, 主、副立井和回风立井位于同一工业场地, 采用长壁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

根据《内蒙古呼吉尔特矿区巴彦高勒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井田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为第一~二类第二型裂隙充水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床[2]。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797 m3/h, 最大涌水量1 196 m3/h,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 矿井的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设计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设防, 矿井主泵房总排水高度620 m。

2 国内矿井泵房设计现状调查

目前, 我国煤矿井底泵房常规设计为在泵房内设置离心式卧泵、防爆电机、电液控闸阀、开关柜、电控柜、敷设电缆和管路等排水设备[3]。采用该方式的泵房设计存在一些弊端: (1) 系统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 抵抗水灾能力低, 防爆性电机、开关柜和电控柜并不具有防水性能力, 矿井一旦发生突水事故, 井底泵房被淹没, 将导致排水系统瘫痪; (3) 灾后恢复困难, 一旦矿井发生水灾事故, 只有利用外部设备才能将矿井水位恢复到安全水位下, 然后恢复排水系统的工作。

由于传统采用离心式水泵的井下排水系统存在以上缺点, 特别是在水灾发生时无法正常工作及充当抗灾泵, 矿井存在抵抗灾变能力较差的技术问题。由于潜水泵具有排水量大、安全及可靠性高, 检修方便、抗灾性能强等特点, 为了提高矿井安全性, 在涌水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巴彦高勒矿井, 考虑矿井主排水设备及抗灾排水设备全部采用潜水泵设计。这一排水系统设计理念的提出并实施在煤炭行业尚属首次。

3 潜水泵房的创新设计

3.1 潜水泵选择及布置方式

经方案比选, 设计本矿排水泵房内设置8台BQ550-688/18-1600/W-S矿用隔爆型潜水电泵, 其中5台作为主排水泵, 3台作为抗灾排水泵。每台潜水泵配套1台YBQ-1600矿用隔爆型潜水电机, 电压等级10 k V, 功率1 600 k W。矿井正常涌水期2台工作, 最大涌水期3台工作, 泵房内预留2台水泵安装位置。

将主排水设备和抗灾排水设备联合布置在一个泵房内, 每台潜水泵放入一个泵坑内, 共分两排, 每排5个泵坑, 泵坑与泵坑间通过泵坑隔离墙分隔开来, 泵坑隔离墙内安设配水阀, 通过配水阀可实现泵坑间潜水泵的串联工作或是停开潜水泵, 使得各台潜水泵工作时互不影响, 正常排水泵和抗灾排水泵联合布置, 各台潜水泵可互换使用, 设备实现地面控制、地面监测、自动开启, 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由于设计泵坑间隔离墙低于泵房底板标高1.8 m, 当矿井涌水量增大、正常开启的潜水泵无法及时排出时, 泵坑内的水位将升高至泵坑隔离墙高度而溢出至其它泵坑内, 其它泵坑内的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时, 其它泵坑内的潜水泵也将自动开启工作, 提高排水能力, 达到有效提高矿井抵抗灾变能力的目的。

3.2 硐室支护方式及参数

该矿潜水泵房硐室设计长104 m, 宽6.1 m, 泵坑最深处达14.25 m, 硐室断面大、长度长、泵坑深度大, 施工支护难度大, 设计从排水泵房硐室布置所在层位的岩性出发, 确定硐室的支护方式及参数。

由于硐室尺寸大, 根据地质报告资料及井底车场布置, 主排水泵房及通道位于3-1煤层中, 主排水泵房泵坑位于3-1煤层底板中。3-1煤层位于3煤组上部, 延安组第二岩段 (J2y2) 顶部。据钻孔资料统计:可采厚度3.09~6.25 m, 平均5.38 m。该煤层层位稳定, 厚度变化小, 规律显著, 结构简单, 多数不含夹矸, 少数孔含1~2层夹矸。

3-1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 根据原呼吉尔特详查施工的WJ07、WJ10、WJ12、WS07号钻孔岩石物理、力学性试验成果:岩石的孔隙率1.32%~26.15%, 岩石的含水率为0.02%~4.50%, 吸水率1.07%~12.84%, 抗压强度吸水状态3.5~32.5 MPa, 平均19.5 MPa, 自然状态18.9~101.6 MPa, 平均51.2 MPa, 普氏系数1.93~10.36, 抗拉强度0.83~4.48 MPa, 抗剪强度2.70~30.80 MPa, 软化系数0.07~0.84。由试验结果可知, 岩石的抗压强度中等, 平均为51.2 MPa, 抗剪与抗拉强度较低。因此, 煤层顶底板岩石以软弱及半坚硬岩石为主, 个别为坚硬岩石。

根据井田钻孔工程地质编录成果, 自然状态下岩石的节理裂隙不太发育, 岩芯较完整, 但岩芯取出地表后易风化, 岩石质量指标 (RQD) 值较低, 为37%~100%, 平均73%, 岩体质量指标值M为0.023~0.34, 平均0.12。

针对顶底板岩石的抗压强度中等、岩石与岩体的总体质量较差的情况, 结合该地区大断面硐室支护的经验, 设计主排水泵房硐室部分采用锚网喷+锚索联合支护, 喷砼厚度200 mm;主排水泵房泵坑部分采用锚网喷+双层钢筋砼砌碹联合支护, 支护厚度500 mm;泵房通道采用锚网喷+锚索联合支护, 喷砼厚度120mm。锚杆为φ20×2200mm无纵筋螺纹钢树脂锚杆, 每根锚杆使用2卷2350型锚固剂, 锚杆间排距800 mm×800 mm, 锚杆托板为150 mm×150 mm×10 mm的钢板制作, 锚杆锚固力不小于50 k N。钢筋网采用φ6.5 mm的圆钢焊接而成, 网孔100 mm×100 mm, 搭接长度为100 mm。锚索采用φ17.8×7 300 mm的钢绞线, 每根锚索使用2卷MSZ2350和1卷MSK2350型锚固剂, 锚索间排距1 600 mm×1 600 mm, 锚索托板为300 mm×300 mm×20 mm的钢板制作, 锚索锚固力不小于100 k N。双层钢筋采用φ22 mm螺纹钢, 间排距250 mm, 联系筋采用φ10 mm圆钢, 间排距500 mm。砌碹砼强度等级C40, 喷砼强度等级为C20, 铺底砼强度等级C20。

考虑到硐室断面及泵坑深度大, 岩性较差, 硐室施工中可能出现实际揭露矿压显现较大, 或具有较强的膨胀性, 设计泵坑底部采用反底拱设计, 可有效抵抗矿压显现大或围岩具有较强的膨胀性给硐室稳定性带来的问题。

此外, 考虑到矿井水含盐量较高, 对混凝土和钢筋腐蚀性较强, 设计中建议在混凝土中应加入适量外加剂, 提高混凝土的抗腐蚀性。

3.3 潜水泵在硐室内的运输、安装、起吊及检修

泵房内设备台数多, 设备尺寸大, 单台设备长达12.3 m, 其中电机段长度近4 m, 单台潜水泵总质量逾20 t, 由上泵段、下泵段、电机段组成, 水泵上段质量约6 468 kg, 下段质量5 158 kg, 电机质量8 320 kg。

设计在硐室顶部沿潜水泵轴线方向架设2根I56b工字钢轨道通梁, 每根长104.2 m, 工字钢轨道通梁采用锚索吊挂方式, 起承载作用, 锚索采用φ17.8×7 300 mm的钢绞线, 锚索与I56b工字钢轨道采用M20螺母固定。采用单轨吊方式, 使电动葫芦行走于工字钢轨道, 实现对每个泵坑内潜水泵的运输、安装、起吊及检修工作。工字钢轨道上方通过螺栓固定I22a工字钢横梁, 与工字钢轨道连成整体, I22a工字钢横梁一方面起承载排水管路作用;另一方面与I56b工字钢轨道通过M20螺母固定, 防止轨道在起吊水泵时的摆动。

4 结论

(1) 煤炭行业内矿井首次采用潜水泵作为矿井的主排水泵, 改变了传统矿井主排水泵房单一采用离心式水泵的设计思路, 为今后矿井主排水泵房设计提供新的思路。采用正常排水泵和抗灾排水泵联合布置, 布置合理, 各台潜水泵可互换使用。设备实现地面控制、地面监测、自动开启, 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矿井抵抗灾变的能力。

(2) 潜水泵房硐室长104 m, 宽6.1 m, 泵坑最深达14.25 m, 硐室断面大, 施工支护难度大, 从硐室布置所在层位的岩性出发, 确定硐室的支护方式及参数。从实际施工情况来看, 硐室所设计的支护方式及参数合理, 支护效果良好, 很好地解决了在该围岩条件下, 大断面大硐室的支护难题;

(3) 潜水泵设备质量及尺寸大, 设备运输、安装、起吊及检修难度大, 设计在硐室顶部架设工字钢轨道, 采用单轨吊方式, 使电动葫芦行走于工字钢轨道, 方便对每个泵坑内潜水泵的运输、安装、起吊及检修, 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安装及检修难题。

(4) 提出了下一步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修订的建议, 即应补充潜水泵作为矿井主排水泵时泵房的设计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月河.巴彦高勒矿井建设条件综合评述[J].山西煤炭, 2011 (4) :53-55.

[2]王忠乐.巴彦高勒矿井采煤方法及工艺的探讨[J].山西煤炭, 2011 (4) :45-47.

篇4:玩“潜水艇”教学设计

实验名称:自制潜水艇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

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沉与浮中,有一些小实验来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由于课本中的动手做小实验中试管是透明的,做为演示实验不太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利用气球来完成沉与浮的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气球一个,注射器一个,自行车气门芯一根,吸管两根,橡胶塞一个。铁钉一根,大烧杯一个,清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取一个橡皮塞,用铁钉在橡皮塞上打两个孔。

2、取两段一定长度的吸管,插入橡皮塞的两个孔中。

3、将气门芯的一端套在注射器上,另一端套住橡皮塞上的一根吸管。

4、将气球套在橡皮塞上,和橡皮塞一起放在盛有适量清水的大烧杯中。

5、从注射器中抽气,观察气球怎样运动。

6、向气球中打气,观察气球又会怎样运动。由此可清晰地知道怎样控制沉与浮。

实验创新点:

1、带颜色的气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材料易得:实验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易获得,并且价钱便宜。

3、实验简便:

通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时间较短。

实验注意事项:

1、橡皮塞上打的孔不要太大,以免漏气。

2、避免吸管与气球接触,以免扎破气球。

篇5:潜水的小鸭子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是美术课,内容是:画小鸭。大班的孩子都非常喜欢画画,当我讲完绘画要求后,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忙活开了。忽然,我发现思哲小朋友一笔也不动,手托腮,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由于他平时也不太爱动手,所以我就没在意,继续巡视,看孩子们画画。

过了一会,有的孩子画完了。他们叽叽喳喳,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大作”。

佳艺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画的是小鸭子在水里跳舞,跳的是天鹅舞!”

“我画的是小鸭子游泳比赛,它们正在水里努力游呢,就像奥运会上的游泳比赛一样。”牛牛乐滋滋地说。

“我画的小鸭子穿着漂亮的裙子,它是鸭公主,老师你看,小鸭子头上还戴着皇冠呢!”语涵的高兴劲儿也溢于言表。

这时候,瑞瑞大声嚷道:“老师,老师,思哲没有画小鸭子,他的`画上只有水波纹,一点也不好看!”

“老师,我画了!”思哲委屈地小声反驳。

“老师,他就是没有画,不信你看看!”

“我画了,我就是画了!”

看到这情景,我赶紧走过去。仔细一看,确实如瑞瑞小朋友所说,思哲的画上除了几道水波纹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

我感觉很奇怪,于是抚摸着思哲的头,轻声问道:“思哲,你怎么没有画小鸭子呀?”

“老师,我画了,就在这张纸上。”思哲理直气壮地说。听他这么一说,我更奇怪了:“你画的小鸭在哪里呢?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我画的是一只潜水的小鸭子,它潜到水底捉鱼去了,所以你就看不见了!”思哲自豪地说。

呵呵,原来如此!我忍不住笑了。这是一只潜水的小鸭子呢!于是,我大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思哲画了一只与众不同的小鸭子。这只小鸭子可厉害了!潜进水里捉鱼去了,所以我们就看不见它了。思哲画出了这么有趣的画,咱们为他鼓鼓掌,好吗?”孩子们起劲地拍着手,向思哲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思哲眼睛亮亮的,抿着嘴巴,笑了。

从那以后,我惊喜地发现:思哲做事情积极多了,特别是在画画的时候,每次都很认真,而且,不时有“大作”出现。

上一篇:大学班主任的论文下一篇:座右铭的由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