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鉴定方法

2024-04-23

古钱币鉴定方法(共11篇)

篇1:古钱币鉴定方法

古钱币鉴定方法

)改刻法的鉴别

正如前面所述,市场上最常见的改刻方法是把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古钱币鉴定方法。这是因为"一方面三字刀发现数量很多,价格低廉;另一方面,三字刀与六字刀的形态相似。由于保留了两个原字,必然造成后刻的文字与原字的书体风格不一致。其二由于保留了首尾两字而在刀身中部刻出四字,这样势必造成中间略低于两头,呈凹陷状。为了防止暴露上述缺点,也有人在伪造时将所有的币纹铲去,全部改刻。这种伪品,虽避免了中间凹陷和币纹风格不协调的毛病,但仍在锈色、文字等方面留下痕迹,如面背锈色不一,文字不符合战国时的书体风格等。

对于这类伪钱,由于是改刻,就必然将原来的币文磨去,然后再改刻出别的文字。经磨刻的钱,其份量就要减轻,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类钱真的要比真钱轻。而且,改刻后的钱,原有的氧化层已被去除,必需另做伪锈。但后作的伪锈很难与背面原来的锈色协调。所以背面锈色差异也会构成伪迹。改刻的文字系伪造者所书,且又是伪造者一刀一刀地刻成,在钱身上也就难免不留下条条刀痕。再看铜质。比如先秦的铸币都是用青铜铸成,若用紫铜来改刻,此币属伪无疑。因此辨别铜质也是鉴别改刻法的一种手段。

(3)拼合法的鉴别

在所有钱币造伪中,打制拼合法应该说是最简单的,它既不像改刻法那样需要较高的该科技艺,也不想翻砂法那样要求更高的翻砂技巧。这种作伪方法固然简单,辨别起来也更简单,其辨别方法主要是辨声。因为打制拼合法是有两块铜片胶合而成的,中间必定有空隙,只是作伪过程中用药水浸泡过,新生出的铜锈把空隙给覆盖了而已,古董鉴定《古钱币鉴定方法》。因才在辨别过程中,如果光用眼睛去看,很难辨别出钱币的真假。这时如果将钱轻轻摔以质地较硬的平面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沙哑沉闷,与一般的钱币大有不同;或者用手轻轻敲打钱币,钱币也会发出破声。

另外,除了用声音辨别,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类钱币的钱文和锈色,因为打制拼合法所制出的钱币,文字边平、呆板,没有突起感。这在感官上一目了然的。如果把钱币拿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不仅可以发现字迹的特殊性,其边缘的缝隙也历历在目。

(4)挖补法的鉴别

在古钱造伪中,挖补法是经常被采用的。所谓的挖补法是将普通真钱币文的部分笔画挖去,再补上所要伪造的画;或是将币文的某一字全部挖去,然后再填上另一文字。前者其具体的制作方法又有两种:一种是用七八成干的油漆粘合钱面上,待干后再刻出币文;另一种是把铜质刻成的币文笔画焊接在钱面上。

用这种方法制出的伪钱,由于币身绝大部分都是真的,而且假的部分也做得很隐蔽,不仅把漆刻成的币文笔画做的很像其他部分的锈色,且还有意把原字保留下来的部位高突笔画擦出铜色,以图消除人们对此字质地的疑心。这样就很容易让人受骗上当。对于半圆环钱这类伪钱要从内穿上来破。秦半两是方穿,而半圆环钱是原穿,伪造者就把方穿改为圆穿。这种文字是拼凑而成的,显得别扭,不自然。某些笔画系用油漆堆刻而成,质地脆嫩,容易脱落。

伪造古钱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翻砂、改刻、挖补、和打制拼合,只要我们掌握它的制作方法和特征,则伪钱不难辨别。

2、从特征辨伪

以上所述的辨伪法都是从微观方面入手,从宏观来辨伪也是个行之有效的

篇2:古钱币鉴定方法

1、从工艺辨伪

(1)改刻法的鉴别

对于这类伪钱,由于是改刻,就必然将原来的币文磨去,然后再改刻出别的文字。经磨刻的钱,其份量就要减轻,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类钱真的要比真钱轻。而且,改刻后的钱,原有的氧化层已被去除,必需另做伪锈。

(2)拼合法的鉴别

这种作伪方法固然简单,辨别起来也更简单,其辨别方法主要是辨声。将钱轻轻摔以质地较硬的平面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沙哑沉闷,与一般的钱币大有不同;或者用手轻轻敲打钱币,钱币也会发出破声。

2、从特征辨伪(礼品)

(1)从钱文入手

钱文就是钱币上的文字,包括文字的组成,字体风格和字迹清晰程度等,凡与之有关的,均属之。

辨钱文还要看字迹是否清晰。真品一般以母钱翻铸,假-钱虽可能用真钱为模钱,但这真钱一般都有磨损,不可能超过母钱,这样翻铸出来的假-钱虽然铜质很新,但字迹却显得模糊。当然,磨损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得模糊,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从形制入手

钱币形制包括造型、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等。先秦刀币、布币的币身大多极薄,其浇铸口刀币在环上,布币在首端,边缘常有浇铸时溢出的余铜。而作伪者大多不懂这一点,反复加工,将余铜磨去,这往往就画蛇添足,一看便知。

总之,古钱币的辨伪要多看实物,多接触实物,比如博物馆展出钱币之际,是个绝好的机会,钱币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收藏品)下介绍古钱币的具体辨伪方法,收藏者可以据此作为参考。

1、从工艺辨伪

(1)翻砂法的鉴定

凡用翻砂法造的伪钱都以下特征:

由于历朝铸钱工艺不同,加上因地、因时、因人的差异,铸造的粗细均有不同,古董鉴定《古钱币鉴定大全》。从大体上讲,古代铸钱工艺除个别时期外都较讲究,故铜质紧密细致,光洁度高;特别是传世日久,表面自然磨损,火气尽退。伪造者的翻铸工艺一般不是很讲究,因此铜质疏松,表面砂眼、气孔多,即使经过打磨,也不及自然磨损那样温润而有光泽。总的来说,翻铸伪品是不难辨认的。但要注意,古代有一些私铸钱,其铸工较差,表面粗糙,但非伪品。

翻砂造伪一般取真钱作模(即作母钱),翻成后的伪钱冷却收缩,再磨去表面粗糙层,就比真钱小了。钱型愈大,这种情况愈明显。同时翻砂造伪的工艺过程亦于古代不同。古代铸钱只需将砂箱翻身,不需要将母钱一个一个拿出来,因此砂模受力均匀,钱币的厚薄也基本一样。伪造者以真钱作模翻砂,取钱时砂范受力不均,造成轻度变形,所铸伪钱也略有厚保这种情况多表现在大钱上。因为大钱份量重,取钱时易使砂范变形。所以若遇到厚薄不均的古钱时,应观察其有伪造的肯能。

伪钱铸成后的打磨方法也与真钱不同。古代正规铸钱,大批生产,浇铸成形的毛胚用方形棒(方贯)穿在一起,固定后装在转轮轴上,在转动中用锉刀锉边,因此锉伤痕绕钱而转,深而有力,与钱边呈平行状态。伪造者是一手拿钱,一手拿锉,逐件反复锉磨,因此锉痕细弱凌乱、不规则,有时与钱边成垂直或交错状态。

有些古钱币铸成后未经流通,或流用不久即入土埋藏,千百年后出土时大多轮廓峻深,文字生涩,锉痕还历历可见。如流通过久,文字平夷,则锉痕也自然消失。如发现文字平夷却有新的锉痕者,应即研究是否作伪的可能,是否系伪造者取文字较平夷的真钱作模而成。

传世的古钱由于长期穿在绳索上,穿孔自然磨损,光滑无棱。翻铸的伪钱或锉刀锉孔,或以极细的金刚砂泥图在麻绳上,将钱穿于绳上来回打磨,也能使穿孔光洁。但真品穿孔的磨损程度天然均匀,而人工挫磨,不易掌握轻重,磨损程度不等,有时还会伤及内廓。

还有一些伪铸成后未用锉刀加工,即涂上伪锈,因此侧面出现不规则突起,较厚的伪钱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磨砂技术不精,致使两个砂模合拢处外倾,铜汁溢出所致。

有的为钱翻铸不精,轮廓方圆不中规矩,要是外轮不圆还可用锉刀修,内边不圆就麻烦了,只能用刀修,稍一不慎,即会刻伤边缘,“延佑通宝”的伪钱就是如此。所以玉到轮廓不规则、或有刮削痕迹的古钱时,更要加倍留心是否有伪作。

篇3:简议古钱币的作伪和鉴定

当下,古钱币作伪的方法首先是翻砂法。古代铸钱,放入砂箱中的都是整箱母钱,因此,砂模压力均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薄一致。而造假者通常只会用一枚母钱来翻铸,因此,翻铸出来的钱币厚薄不同,而且也容易造成币上文字高低不同。

其次是改刻法。刻的方法主要一般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鎏铜进行改刻;一种是对原有钱文进行的改刻。后一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而文进行改刻;一是对背文进行改刻。

第三是嵌补法。传统的嵌补法有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古代钱币常常会因为错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较特殊的版别,因为这种版别古钱币很少见,因此很有收藏价值。作伪者就利用了这点,将两枚币磨得很薄之后,粘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很少见的合背钱或合面钱。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假钱,无论从文字、还是从锈色等方面都很难观察出来,但只要轻轻地将它扔在台面上或地上,它发出的声音和真正的合背钱相比,就欠浑圆纯正了。

古钱币的成分虽可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获得,但使用这种方法会对于古钱币造成一定的破坏性,所以古钱币的铜色在鉴定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先秦的圆钱铜色深红,接近紫铜;刀布币铜色则多呈淡红。而伪造者常会掺入过量的铅以增加铜溶液的流动性,铜色暗红。再比如半两及五铢由于铸期较长,铜色也深淺不一,传世久的“太和五铢”基本都铜质裸露,其色深红,且质地极为细腻,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又比如五代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天策符宝”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永安一百”和“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北宋早期铁母铜色多为淡黄,后期铁母的铜色则要比早期铁母的铜色偏深;辽钱铜色多为深红或紫红;西夏钱铜色更近水红;元钱铜色则以深红及浅红者居多,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明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之后多用黄铜;明清雕母铜色以金黄为主;清成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而“咸丰重宝”的铜色则有暗黄和深红之分,小平铁母及部分当十、当二十样饯都是以白铜铸成,“当十至百大钱”则为黄铜所铸造,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又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部微带金黄,且铜质细密,书体凝重;伪品则为普通楷书,铜色淡黄,铜质也不够细腻。收藏者不可不察。

篇4:古钱币鉴定价格

光绪皇帝在位34年,而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年号为“宣统”只在位三年时间,期间也铸造了为宣统年号的钱币,多数为银币,少数也有以铜制造的宣统三年钱币,清朝在袁世凯当权后灭亡,民国开始。以铜铸造钱币的时代从此绝版,也预示着封建社会统治从此画上句号。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买家开始关注古钱币市场?古钱币的市场为什么如此火爆?光绪元宝的价格为什么在交易市场上价格短短几年的翻了数十倍?从10万一枚的价格飙升到20出手价格达到150多万一枚?

故宫博物院钱币鉴定资深专家张淑芬老师表示,小小一枚铜币之所以值钱是因为钱币属于文物艺术品,钱币自古以来都是物品交易,割地赔款,金融,经济发展的命脉。每个皇帝登基更改年号,都会发行有自己年号的货币,通过不同时期的钱币就能了解到每个朝代每个皇帝的执政期间的兴盛衰败。了解钱币就了解了中国封建时期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古钱币为什么值钱的原因。

年清代钱币的交易价格一览表:

年顺治通宝交易价3万元

2016年顺治通宝交易价50万元

顺治通宝存世量大约50枚。

2013康熙通宝交易价格5万元

康熙通宝交易价格60万

2016年康熙通宝交易价格88万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所流通钱币范围广,铸造量大,存世量大,但很多买家青睐于康熙帝的丰功伟绩,康熙通宝也成为热门的收藏钱币。)

2013年乾隆通宝交易价格5.5万

20乾隆通宝交易价格69万

2016年乾隆通宝交易价格98万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国家高权利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位期间康乾盛世达到高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买家青睐于小小的一枚乾隆通宝的原因是因为乾隆在位期间的盛世喻义自己生意上顺风顺水。)

光绪元宝交易价格:

2016年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交易价格320万(属于中国清代古钱币交易价格居第二位)

2016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银币双龙寿字币库平重一两交易价格380万(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篇5:上海古钱币鉴定报价

英国战洋币:220万

广东省双龙寿字币,慈禧太后60大寿,由广东省所铸造的双龙寿字币,以最高市场价值和及其稀少的发行量价值500万左右

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 680万

奉天省造库平七钱二分 430万

湖北造库平七钱二分 360万

开国纪念币 320万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450万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380万

袁大头民国三年200万

宣德三年大清铜币二十文 290万

有人说,小小的一枚钱币价值高达上百万,这只是传说。前几年钱币的价值不温不火,而今年呢,钱币确确实实是行情最好的一年。央视的新闻联播可以看得到,听得见,这足以证明了钱币的影响力!!!但也不是只要是古钱币就价值上百万,这不现实的,那么,小编就简单的为广大的古钱币爱好者整理相对来价值很高说或者价值偏高的钱币。

篇6:上海钱币鉴定

工具/原料

放大镜

荧光灯

步骤/方法

我们通常讲的钱币鉴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钱币真伪的鉴定,二是钱币价值的鉴定。首先,钱币真伪的鉴定是我们最基本的鉴定。通常我们接触一种钱币,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钱币究竟是不是真的。要鉴定钱币的真伪,我们就需要了解真钱的特征了。

第一,我们要知道不同时期的钱币的特征,不同时期的古钱币有不同的铸造工艺,不同地区的钱币也有不同的地区特征,所以这就要求收藏者要具备一定的钱币知识积累了。

第二,在钱币鉴定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对真的钱币有所了解,还必须懂得假-钱的相关情况,比如造假分子通常会在那些地方弄虚作假,这就需要鉴定者不断的和别人交流和自主学习了,鉴定材料《上海钱币鉴定》。当然,钱币鉴定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识别真伪,例如现在的人民币的水印,花纹等这些防伪标志是可以借助工具更好的识别的。

懂得钱币真伪的鉴定外,更重要的就是懂得如何区别钱币的价值。对于古钱币来讲,其价值的区别是很细微的,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损失惨重,比如道光通宝,一个是雕母线,一个是铸母线,但是其价格就是几千倍几万倍的差距了,所以钱币鉴定是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细和观察力的。对于现代的纸币来讲,我们也要注意纸币的年份,号码和品相这些细节,有时候细微的区别就是价格的巨大落差了。

篇7:书法与钱币鉴定

书法在鉴定古钱币中真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吗?古人、今人的书法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水平问题;二是心态问题。两者相比,前者当然是主要的,但后者也忽略不得。先说书法水平。不客气地说,自民初以来,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是文化领域中,国粹的流失。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我读初小时,老师还要求我们用印有格子的小楷本毛筆书写作业,那时的小学生多少都有点小字的功力,而现在的小学生已不知小楷本为何物了。现在用电脑写作,大部分人把写字当成负担,不知书法有何用,更不用说鉴赏水平了。古人云:书如其人,孔子也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其实,就是把练习书法当成了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

再说写字的心态,古人通常都会把书写钱文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除皇帝亲笔外,大都是富有盛名的权臣名儒,如欧阳询、司马光、苏东坡、周伯琦、戴熙等。可谓每枚钱币都是一幅金属铸造的书帖,自清末钱法大乱时,此情况才发生改变,各地方省局不接祖制,或在军费紧张、情急慌乱中,由钱局刀笔工匠滥竽充数,即使如此,其钱文也不至于失去法度,不堪入目。

至于今人臆造品,则截然不同。首先,当今的造假者不可能有古人的文字功力;其次,这些人急于赚钱,心浮气躁,照猫画虎、破绽百出。笔者曾见到过臆造的“宣和元宝”折十钱,隶书写得死硬呆滞;臆造的“珠重半两十一”钱,较“珠重一两”钱小一圈,文字刻板毫无先秦钟鼎金石之气;一枚所谓义和团的“扶清灭洋”钱,书法潦草、毫无虱去;新仿的“珠重一两十四”钱,篆书疲软肥腻,毫无骨力,还有“凉泉新造”、“大夏真兴”等钱,隶书写成了楷书,而且极为粗劣;还有许多仿地方局铸造的“咸丰通宝”,文字蹩脚,局名满文变形像阿拉伯数字,这样的钱币不管锈色包浆多么逼真,也无需再费神了。

一言以蔽之,学点书法,长点文化,不仅能在鉴定上有用,也会提高收藏钱币的文化内涵与情趣,岂不乐哉!

篇8:古钱币鉴定方法

用Fireworks“铸造”古钱币

。图04

接着我们还要为这一对象使用“数量”为7的“新增杂点”特效,使这一古币具有青铜金属的粗糙质感,如图05。

图05

用“矩形”工具画两个宽高分别是43*41和36*34大小的矩形,将两矩形进行“水平”和“垂直”对齐后,使用“修改―组合路径―打孔”选项,然后对这一组合对象使用# 414941的无描边实心填充,如图06。

图06

为该对象添加一个“内斜角”特效,各项设置如图07,

然后再添加一个“数量”为7 的“新增杂点”特效。

图07

把这个矩形的组合对象移到钱币的正中央,然后用“部分选择”工具对这一对象的路径节点进行适当的移动,也可以使用“钢笔”工具添加一些节点后再用“部分选择”工具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图08般的外形效果。

图08

既然是古钱币,那在钱币表面就少不了有些锈迹。而锈迹最多的地方就是钱币的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这四个位置。为了模仿这四个地方的锈迹,我们先用“钢笔”工具在钱币的左上位置较随意的圈画一个封闭的路径,如图09。

篇9:古钱币鉴定方法

[摘要]:

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研究当时社会现实,三是研究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国际间的交流历史。

[关键词]:

出土钱币断代社会现实文化交流

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论是考古学界还是钱币学界,对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都不多,尚无专文论及。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

考古学断代的方法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考古学断代方法,除各时期考古通用之类型学、地层学外,还特别注重文字材料,如简牍、铭文、碑志等等。在我国,钱币用于考古断代,仅适用于历史时期。历史上的钱币均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这是利用钱币进行断代的理论前提。宋代以前,有布币、刀币、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钱币,一般无年号,但各种钱币的行用均有时间范围。如布币、刀币行用于春秋战国时期,蚁鼻钱行用于战国时期,半两钱行用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上述钱币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均各有其行用时间。如“八铢半两”为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所铸,“四铢半两”为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所铸。其他如货泉、大泉五十等新莽钱币、蜀汉直百五铢、南朝宋孝建、景和等钱币,均有较明确的行用时间,不必一一列举。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废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是中国古代行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历时七百多年,被誉为“长寿钱”。经学界各代达人的努力,五铢钱的断代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尤值一提的是蒋若是先生《洛阳烧沟汉墓》一书。蒋氏利用大量的汉墓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将汉代五铢钱分成五型。虽然其中某些细节尚可商榷,但其基本结论经半世纪的考验,仍无大谬,受到学界的高度赞扬。在撰成《洛阳烧沟汉墓》几十年后蒋先生又完成《秦汉钱币研究一书,该书集蒋先生几十年研究秦汉钱币的心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北京大学吴荣曾先生撰有《五铢钱与墓葬断代》一文,对磨郭钱、五铢小钱的断代进行了深入研究,颇有说服力。今日,两汉五铢的断代已经不存在较大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地方政权并立,因此,货币的发行混乱不堪,多数货币行用不久即颁行新币人们可能认为,这个时期币制如此混乱,断代研究可能会很难,其实恰好相反。原因很简单,每种钱币行用的时间不长,正好更准确的表明了该钱币的所属时间。如梁四柱五铢,钱面上下各有二星,颇具特征。又如南朝宋文帝铸重达八铢之五铢钱,世称“当两五铢”。这些钱币的时代特征明显,于断代十分有利。隋五铢外郭特宽、钱色泛白、“五”字旁有一竖,特征鲜明,易于判别,且行用时间较短,故断代价值较高。“开元通宝”钱也是一种长寿钱,始铸于唐武德四年(621年),一直作为主币沿用至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清代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也曾铸行此钱。唐、五代所行“开元通宝”品种达数十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形变化上。目前学术界已能大致区别出不同时代之“开元通宝”。

宋代以来,年号钱盛行,往往每次改年号,都要发行新的年号钱,此已为学界常识,不必多言。年号钱的发行为考古断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断代能更为精确。仅举一例:广西贺州博物馆在对临贺故城进行维修时,发现一座出土“元丰通宝”的墓葬打破红色砖墙的情况,从而判断出红色墙砖的时代在北宋元丰年间以前。后来再结合文献记载的时期曾对城墙进行过较大工程的情况推测该段城墙为南汉所修。这样的例子在考古工作中屡见不鲜,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出土钱币为历史时期考古断代带来了极大便利,成为考古学断代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时的注意事项

虽然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作用巨大,但在具体操作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第一要注意的是晚期地层、遗迹、墓葬等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从理论上看,晚期单位(地层遗迹、墓葬等)可以包含早期遗物,而早期单位不可能包含晚期遗物。因此,在晚期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是不奇怪的,也是常见的。第二要注意的是钱币的行用时间下限。一种钱币的颁行时间是其行用时间的上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时代下限却难以确定,因为颁行新币后原来的钱币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新币共同流通,有时流通时间还甚长,这在五铢、开元通宝等长寿钱身上体现特别明显。笔者在研究三峡地区秦汉墓时发现:秦半两、汉初榆荚半两、文帝四铢半两等半两钱均沿用至西汉中期,武帝五铢沿用至东汉中期,昭宣五铢沿用至东汉晚期。出人意料的是,新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也有沿用至东汉晚期的情况。管维良先生曾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十批墓葬和窖藏中的出土的钱币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三国吴的六批材料中汉五铢钱在所有出土钱币中所占比例最低为33%,最高为100%,绝大多数时候为90%以上。两晋的十六批材料中有十四批出土汉五铢,所占比例最少为33%,最高为100%,有7批。绝大多数为90%以上。南朝5例,分别为100%、8%、100%、95%以上、66%。北齐6例,仅一例出土钱币3枚,其中汉五铢2枚。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统计中,出土钱币较多墓葬中汉五铢的数量均在90%以上,可见,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应该是汉五铢,只是到北齐前后,汉代五铢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各种钱币的实际行用时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上面两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钱币进行断代就有可能会拔高时代,造成断代失误。为此,须坚持两个原则:其一,在出土不同时代钱币的情况下,应以时代最晚材料作为断代标准;其二,钱币材料要与其他材料,如地层关系、墓葬形制、器物、碑志、铭文等等结合分析。须知,钱币材料仅是断代的一个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既要重视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但又不能过分夸大。

三、研究社会现实

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支下,不管高下贫富,人们都要往墓中放置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有的是流通的实用币,也有的是非流通的冥币。从随葬钱币的情况可以窥探当时社会现实,如社会盛衰、贫富分化、丧葬意识等等。

钱币是社会盛衰的一面镜子,但利用出土钱币进行社会盛衰研究,需要较多地依赖历史文献、社会背景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多作论述。

墓葬中随葬钱币的多少可以反映社会上贫富分化的程度。以三峡地区秦汉墓为例,西汉早期的11座墓葬中,其中2座没有出土任何钱币,其余9座分别出土5枚、6枚、16枚、58枚、63枚、80枚、87枚、113枚、173枚,共5l4枚,这11座墓平均每座约47枚。西汉武昭时期墓葬共27座,其中没有出土任何钱币的有9座,出土情况不详的有3座,除此以外的15座墓葬,出土钱币最少的是2枚,最多的是1042枚,总数约2200枚,除去不详的3座,其余44座平均约50枚。从上述数据看,各墓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最少的连1枚钱币也没有,最多的达到上千枚。据研究,出土1000余枚钱币的墓葬可能是郡守一级官员或其家人的墓葬。虽然由于保存状况的不同,有的墓葬出土钱币数与实际随葬数有一定差距,但由于纳人统计的墓葬数量较多,上述结论应当还是可信的。为显示孝道,加上相信人死后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仍然需要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古人们往往不惜花费巨资,为死去的亲人打造一个类似于生前的世界,即所谓“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汉代是一个崇尚厚葬的时代。西汉时期的《盐铁论》“散不足”篇有云:“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恩。”时人王符也指出:“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橘梓梗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

一个墓葬是否厚葬,可通过陵墓大小、随葬品多寡精粗等方面体现。钱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随葬品,也是体现是否厚葬的一面窗口。以洛阳烧沟汉墓为例。该墓地的墓葬全为中小型墓,即便如此,225座墓葬共出土钱币11265枚,平均每墓出土钱币约50枚¨。当然,这只是考古出土的,如考虑到历史上被盗和自然破坏,其数目将更大。为让读者对50枚钱有个明晰的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看看当时人们的赋税和生活状况。西汉的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前者课于成年人,后者是未成年人。算赋在西汉多时每人120钱,少时为40钱,口赋为23钱。东汉时继承了西汉的算赋和口赋。因此,50钱相当于算赋的41.7%-125%,相当于口赋的2倍多。这个数据应该说是比较多的。

我们再看看当时人们在算赋和口赋下的生活状况。《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赋税的.沉重,引起了人民的赤贫化,进而导致社会极大动荡。每座墓葬同样平均出土50枚钱币的三峡地区情况又是如何呢?东汉晚期三峡地区流行一首谣谚:“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邻家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在活人生活尚且如此困顿的情况下,人们还情愿拿出这么多的钱币来为死人随葬,可见厚葬风气之盛。

四、研究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在历史上多数时间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钱币作为支付、贮藏的手段,是贸易时不可或缺之物。因此在中国境内出土了不少外国钱币,如波斯萨珊朝银币、东罗马和阿拉伯的金币以及日本钱币等等,在国外也出土过不少我国古钱币,尤其是唐宋以来的钱币。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异国钱币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出土的异国钱币是研究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术界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如夏鼐先生在上世纪50~7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收集统计了当时出土和收藏的波斯萨珊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并对其背景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康柳硕先生《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罗丰先生的《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等文章也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前几年出版的戴建兵、王晓岚《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一本专著。

国外学者也有不少研究文章,如法国F蒂埃里c莫里森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等。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上述外国钱币在新疆出土最多,这跟文献记载相符合。《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从新疆到关中的丝绸之路沿线均有外国钱币发现,甚至在洛阳也有部分出土。据夏鼐先生统计,萨珊朝银币在中国已经出土枚以上,分属十几位王在位时期,时间跨度从4世纪至8世纪。在国外也有不少中国钱币出土,如日本就曾大量出土中国的五铢钱、货泉以及后代的历朝钱币。有的地方出土数量很大,如宝冢市堂坂遗址出土了10万多枚,而山口市大内遗址出土的则有250公斤。另外在越南、朝鲜等地也曾出土过中国的古钱币,散见于国内外的报道中,此不赘述。利用出土的异国钱币固然是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笔者认为,中外古代由于受他国影响而铸造出的钱币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古代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在历史上都曾仿照中国铸造圆形方孔钱。如日本曾仿铸南唐的“唐国通宝”“至道元宝”越南曾仿铸“开元通宝”“元占通宝”“天禧通宝”“至道元宝”“元符通宝”等等。此外,在丝绸之路沿线如新疆、中亚等地出土的一些钱币带有明显的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特点。如:古于阗国铸造的汉二体钱(俗称“和田马钱”)、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回鹘钱、察合台钱币等都属此类。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中国境内出土的外国钱币、国外出土的中国钱币以及能体现相互之间货币文化交流的钱币材料都是有力的历史见证,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必将推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钱币研究正方兴未艾,越来越走向深入,与考古学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参考文献:

[1]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齐东方.隋唐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

篇10:钱币鉴定:经典著录难尽信

中国近代机制币作为历史的遗物,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有收藏爱好者自然少不了对藏品的鉴定,于是鉴定即成为收藏过程中致关重要的问题,任何一个成功收藏者首先应该明白藏品的真假及品质的高低,然而唯有正确的鉴定才是开启成功收藏之门的保证。

凡是谈到收藏就有谈鉴定的,大谈洶论的不在少数,此话说则容易做则难。其实鉴定的定义就是对事物作进一步的确认,事也好物也好,鉴定“其”是否真实可靠,掌握的“知识”便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分清“知”与“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鉴定尺度。“知”是知道,“识”是识别。比如以“知”一说为代表的,独尊史料文献,认为既然前人已经记录在案,说明流传有序不必怀疑,一切照本宣科不会有错,认为这种方法简单、轻松、有依据。然而,以“识”为宗旨的犹如推翻“天圆地方说”一样,把前人编写的文献史料一律打上司号重新考证,同时结合诸多实践经验仔细识别当下实物的真假,认为事物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好比男人本身可以证明自己是男人,女人本身可以证明自己是女人。

在大谈收藏的年代,又有多少人知道怎样的藏品是真?怎样的藏品是假呢?当然如果有了识别男人女人一样了如指掌的实践经验,鉴定钱币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目前对于藏品鉴定由“知”与“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以致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其中一种人特别迷信以前的文字资料,当然多找些资枓并没有错,只是错在资料本应该作为参考之用,结果不予分析全部当作证据。此举,正说明他们没有弄清楚“知”与“识”对于鉴定藏品的不同意义,“知”的含义是知道,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按一个“知”来概括,例如看到前人编写的文献,听到前人收藏的故事,即为“知”,不过这“知”只是知识的一半,如果单单凭着知道前人留下的史料,不分青红皂白而视为证据,岂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众所周知文献史料不免局限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流传的故事不免有虚构夸张,任何盲目相信前人的资料实为“无知”,可见在收藏与鉴定的问题上往往出现读书甚多反而成就甚少的状况。这种照搬照抄的坏习惯,除了以讹传讹误导他人,对于自己的收藏与买卖最终结果也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再看知识的“识”,便不同于死读书的“知”,谓之“识”是指对所知事物的重新认识,把一切知道的史料首先加以识别,并且仅作参考,另外根据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国情体制,民俗文化,以及近代机制币的制作工艺。综合以上这些情况再对实物进行分析,研究,考核直至认清庐山真面目,因此自古以来社会崇尚有识之士而不是有知之士。

钱币收藏与买卖也同样充满了成功的愉快和失败的凄凉,这成败的结果都源于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建议每个近代机制币爱好者,不妨共同来认识“知”与“识”的两种不同的鉴定标准,兴许有助于自身观念的取舍。我们以同样的钱币,通过“知”与“识”两种不同的思维定式来鉴定,之后看其得出的不同的结论:

谁都知道流传在钱币界有一本叫《伯明翰造币厂史》的书,凭书名仿佛已让人感到敬畏。这本书被有些人当作宝典,好像凡是书中记录的钱币都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该书由美国人史威尼1981年编写出版(注:英、美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国家),书中记录了一批所谓该厂1900年前后为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试制的样币,这里要说的是其中一组“陕西龙”镍样币,该币由所谓的厂史注明试制于1905年、币面打有“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英文字样(THE MINT BIRMINGHAMLIMITED·ENGLIAND),基于“厂史”记述了该币试制的时间地点,于是依赖文字史料当作证据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该币真品无疑,持此观点者自以为“引经据典”最可靠,总而言之可靠到了进退自如,哪怕错了也有退路,因为错也是编“厂史”的史威尼错在前面,其只是“文抄公”而已,到头来错误的责任又可以推得一干二净,可见这就是拿史料说话的真实写照。

依旧是这组币面打上“伯明翰造币厂”英文字样的“陕西龙”镍样币,但是用知识的“识”来识别一下,便会发现许多错误的问题,最为错误的问题正是该币币面注明的“伯明翰造币厂”英文字样,看得出制造者本意为了标榜该币是伯明翰造币厂制造,可是我们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比照就即刻显露出破绽,因为历史还原1905年之际,该厂厂名尚叫拉尔夫,喜敦父子造币有限公司,简称“喜敦造币厂”,想 想哪一个造币厂自己的产品会铸错厂名呢?就好比民国二十一年由“中央造币厂”制造的金本位银币,如果铸有“上海造币厂”的印记,岂不是笑话吗!所以“陕西龙”镍样币错铸厂名的问题,足以证明该币是不符合历史背景的臆造品。除此错误以外,该币没有大清国号也没有光绪帝号(例如四川卢比至少铸有光绪皇帝头像),没有大清满文也没有汉文,更奇怪的是大清样币怎么打上了英国国号。种种迹象表明该币有悖大清王朝的国情与体制,有悖民俗文化及时代特征,该币的制作工艺也相当粗俗,代表大小不同面值的2与5的币面龙图却是相同尺寸,显见币面图案布局失调,面值字体笨拙,龙纹呆板,内齿不齐,完全失去广告样币传达精美的意义,与之相比喜敦造币厂世界顶级的造币水准,简直是天差地別。可见存在多种常识性错误的“陕西龙”镍样币竟然编在所谓的《伯明翰造币厂史》内,那么何以让人相信该“厂史”的真实性。

我们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观念使然下,同样的钱币却得出不同的结论,结论是真!是假!一字之差,也就这一字之差决定了钱币爱好者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俗话说得好:学历不等于学识,“知”更不等于“识”,学会查找文字资料也只是实物鉴定过程的第一步。

篇11:浅谈清代普通官铸小平钱币的鉴定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古泉收藏爱好者,小时候家里就有几枚清代钱币,从小拿在手上玩,耳濡目染。随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经常去古玩市场上逛,加之不断地研究、向别人请教,自己总结出了一套清代钱币鉴定的方法和要领。针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仿品,特将本人的经验总结如下,希望各位泉友予以借鉴,擦亮眼睛,谨防打眼。

清代钱币从顺治开始,与之前钱币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钱背加了满文,因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重要的一次历史变迁。清代钱币的鉴定与其他朝代的钱币鉴定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比如说穿口,在后文会详细解说。清代钱币的鉴定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制

清代的钱币延续了中国自秦代以来的“圆形方孔”的形制,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早期的顺治钱币除了年号不同外,与明代后期钱币几乎没有差异,相当一部分顺治通宝是光背,所以在民间有“早期清钱似明钱”的说法,当然,这里面也包括钱币的字体。

我们勉强把钱币的字体也归入到形制里面,仔细对比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时期钱币的字体,你就会发现,字体变得越来越趋向于规范化,最终在乾隆朝走向成熟与稳定,如果对比钱背的满文将会体会更深。如图1~图5,图1顺治通宝和图2康熙通宝无论汉文还是满文,字体均流畅自然,笔画藏头露尾,像手写一般;图3雍正通宝与前两者相比稍显呆板,字体流畅度不足,书法艺术性不如前两者;而图4和图5当中两枚乾隆通宝的字体艺术性,与图3雍正通宝相比稍微逊色,与图1图2相比则更显不足,满文尤甚。自乾隆朝开始,清代钱币的字体朝着规整化、严肃化发展,直至咸丰朝,各地钱局活跃、铸钱量大增,这种情况才稍有改观,甚至出现了“戴书”铁钱这种钱币中汉文书法艺术性、欣赏性相当高的钱币,但是,自乾隆朝开始的规整化、严肃化、略显呆板的字体,可以说影响了整个清朝中后期,在清朝中后期的铸币中出镜率相当高,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钱文字体的变化绝对不是偶然,与清代雍正时期建立军机处、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掌握不同时期钱币的形制并挖掘其出现的原因,对于清代钱币的鉴定尤为重要。市场上许多低劣的仿品,完全与真实的钱币背道而驰,掌握不同时期钱币的形制,对于那些低劣的仿品自然可以一眼认出了。

二、穿口

所谓穿口,就是指钱币中间的方孔。首先要弄清楚修穿是什么定义,修穿即是单枚钱币的穿口经过人为打磨修整以达到一定目的。翻砂铸钱在钱币取出之后用一根签子捅入一串钱币进行批量修整。纵观中国古代钱币的铸造历史及方法,修穿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直修穿”,二是“双面修穿”,三是“单面修穿”。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清顺治早期,直修穿一直是主流的修穿方法。

由于清代钱币在对雕母“开金口”时出现了“单面修穿有坡度”的情况,用雕母翻铸母钱,母钱一般还要再进行“单面修穿”,然后再用母钱翻铸子钱,子钱就是普通的流通钱,子钱铸出来后一般还要对穿口有毛边、棱刺的子钱再进行一次“单面修穿”,所以直接导致清代普通流通钱币中穿口与之前朝代的钱币的穿口大有不同。所谓“单面修穿”,在清代钱币中就是指背面穿口修出坡度,为了便于理解,下文姑且称之为“背面修穿有坡度”。图6为清代钱币,我们从背面带有满文的一侧看,会看到正反两面穿口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坡度,这就是所谓的“单面修穿”后的结果。如果是侧面剖视图,那么图6中钱币的穿口将是一种“一侧高,一侧低”的状态;而图7宋代钱币中穿口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直上直下的状态,并没有明显的坡度,这就是“直修穿”。

清代钱币“背面修穿有坡度”出现的时间,从存世的实物上来分析,应该萌芽在顺治、发展在康熙、成熟在雍正、稳定在乾隆,乾隆之后一直延存了下来。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背面修穿有坡度、正面穿口开小决”“背面修穿有坡度、正反面都开小决”“背面既修坡度又开小决,正面穿口无变化”,这三种也是清代钱币中修穿的工艺手法。从实物上分析,这三种修穿的手法在清代钱币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乾隆朝,并在乾隆朝已经达到成熟而且广泛应用,往后各个时期都存在以上至少一种修穿手法。“背面修穿有坡度”在清代钱币中继顺治早期直修穿后出现的最早,而后才是开小决,开小决只是“背面修穿有坡度”的辅助,简单的理解就是可以没有开小决,但一定存在“背面修穿有坡度”。如图8所示,开小决就是在穿口的四个角上各开一个小口儿。

以上四种修穿方法之所以在普通官铸小平钱币中的出现,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母钱。总之,笼统的说,母钱穿口什么样,普通子钱穿口就什么样。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乾隆之后所有的清代翻砂钱币都是背面修穿有坡度,私铸钱币、部分地方钱局铸币(比如新疆红钱)、清代后期比较薄的钱币及咸丰大钱排除在外,我们在这里只研究普通官铸小平钱币。另外在面世的清代后期的普通小平钱币中,比如光绪通宝,穿口常见有毛刺,这只是因为清代后期国力衰弱、生产力不足,做不到以前对刚翻铸出来的子钱进行穿口精修,加之钱币流通时间较短,磨损状况轻,所以才导致了部分后期钱币穿口出现毛刺,但是以上四种修穿手法中的其一还是能清晰地体现出来的。如图10所示,虽然穿口有毛刺,但是背面既修坡度又开小决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由于清代钱币在穿口上的特殊性,所以了解清代钱币穿口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对于鉴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上四种修穿手法在钱币中的应用,也可以增强了清代钱币在收藏过程中的观赏乐趣。

三、锈色(包浆)

钱币的锈色及包浆对于钱币的鉴定尤为重要,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也是民间作伪分子不断追求的目标,更是钱币收藏者不断学习的目标。清代钱币与之前朝代的钱币相比,由于距离现在时间较近,所以常见的多是黄亮传世品及黑漆古传世品,但是也有大量的清代钱币入土时间较长,加上所在土壤环境,形成了锈迹斑斑的样子。下面我们就从生坑钱币的锈色及传世钱币的包浆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nlc202309090034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钱币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如果后面埋在碱性土壤当中,碱性土壤中碱性物质与还原类物质,比如说有机物糖类等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从而呈现出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04)呈大红色,同时还会保留部分绿色的碱式硫酸铜,所以有的古钱币呈现出一种红绿绣,民间通常叫做“红斑绿绣”。不少作伪分子从红斑绿绣入手,开始伪造,对于这种伪造的红斑绿绣,鉴定时只需要抓住两个字——层次。从以上形成的机理上不难看出,红斑即氧化亚铜(cu2O),是绿绣即碱式硫酸铜进一步反应而生成的,所以氧化亚铜和碱式硫酸铜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分层,斜放钱币观察可以看到两者相接的部分有明显的层次感,如图9所示;而作伪的红斑绿绣氧化亚铜和碱式硫酸铜之间多杂乱无章,相接处没有层次感,这是鉴定时的一大要点,如图10所示。有的真品钱币红斑和绿绣之间的层次不是特别明显,鉴定时需要擦亮眼睛、仔细观察。

再说传世钱币的鉴定,传世钱币大致可分为传世黄亮和传世黑漆古两类。传世黄亮是存放在大气中自然氧化的钱币,呈现出古铜色,经长期把玩触摸的,表面色泽光亮,整体有一种非常“熟润”的感觉,如图11所示;没有经过长期把玩触摸的,也会呈现出铜的本质,但钱币整体光泽暗淡,如图12所示。无论是否经过把玩触摸,传世黄亮钱币的包浆均自然、不做作,地章一般呈黑色状态,而作伪的传世黄亮钱币包浆生硬,没有变化的美感,显得死板、生硬,如图13所示。传世黑漆古一般是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下而生成的,未经把玩,表面呈黑色,似一种坚硬的黑色皮壳,用手用力搓不会出现变化,如图14所示。伪造传世古的方法是将伪钱用火烧红后冷却,或放入盐酸腐蚀一、二月取出,表面即可产生黑色的传世古。然后再用带打磨或摩擦,使其产生传世光泽。也有将伪钱用煤烟熏黑,再上蜡打光。伪传世古,色泽浅淡,不自然,轻浮不牢,用手指摩擦,手指便会粘上黑色。

之所以钱币的锈色和包浆对于鉴定钱币是重要的,那是因为真品钱币的锈色和包浆是千百年自然反应而得来的,具有历史的积淀,最能直接反映钱币的保存状况。另外不同环境对钱币的影响差别是非常大的,因此不同地方出土的钱币锈色往往不一样,即使是传世钱币,也会因为钱币所在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可以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在古泉界“坑口论”十分盛行,许多泉友不断收集不同地方出土的钱币,并加以研究和欣赏,这也是一大乐事。

要想很好地利用锈色和包浆鉴定古钱币,并非一日之工,需要不断的观察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土的真品钱币,并细细揣摩,只有经手大量的真品钱币,才能对锈色和包浆的基本状态了如指掌,鉴定时才会成竹在胸。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老前辈对赝品钱币看一眼就知道是假的,需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必须通过日积月累的研究和观察。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知道钱币是假的呢,我往往都会说一句话:等你什么时候摸过的古钱币比摸过的人民币都多的时候,你自然就学会了。当然,我不是钱币鉴定大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钱币收藏爱好者。

现在市场上不少钱币作伪分子能够把古钱币的锈色和包浆做的很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形制、字体、穿口等诸多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多资深泉友为此打眼,我们称这类赝品钱币为“高仿”。锈色和包浆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知道,作伪技术更新的时间永远在人们掌握该作伪技术的时间之后,只有作伪的东西出现了,并且有人打了眼,人们才会注意这种钱币,并仔细研究总结规律,即为什么假。所以,要想练就一双好眼力,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深入市场,不断挖掘,只有经常去市场,才能及时了解市场上出现的新的作伪的钱币,否则当这种钱币出现时,卖家添油加醋把钱币的来历说得非常精彩,加之你鉴定水平不足,上当打眼是难免的,所以,古钱币鉴定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纸上谈兵。

四、声音

通过钱币的声音来判断钱币的真伪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方法,也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方法。用手把钱币拿到适当的高度,松开手,任钱币做自由落体运动投向地面,听钱币和地面接触所发出的声音。如果声音柔和、悦耳、淳厚、喑哑、没有转音,则为真币;如果声音又尖又高,非常清脆,明显的刺耳的声音,则为假币。这是因为古钱币中主要含有铜、锡、铅、锌、镍等各种成分,经过长时间在土壤中的反应,哪怕是传世未曾入土的古钱币,其中含有的各类物质也会慢慢反应析出一部分,这样古钱币内部之间金属分子的排列密度会大大降低,不再是以前紧密的状态,掷地之后的声音就会发散出去,所以真品钱币在多年之后也就没有了原来的“火气”,声音变得柔和淳厚。要想掌握这种方法,需不断地听真品钱币和赝品钱币掷地的声音,心中明白什么是真品钱币的声音,什么是赝品钱币的声音。

当然,通过声音来判定钱币真假本身带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作伪分子直接用老铜来铸造,或者作伪多年并经过强烈腐蚀的钱币声音也会变得和真品钱币相差无异。作伪的老手会把新钱放在火上烧一下,烧过的钱,再放到桌上,发出的声音发哑,或者有意破坏钱体,敲碎一角,使之破裂,破损后的钱,也只会发出哑声,而且给人一种古旧的假象。所以,对于被火烧过的钱和破损有裂纹的钱,鉴定时要特别留神。此外,对于改刻的钱,因钱体本身是真的,鉴定时也不能单凭手感或音韵来判定。

所以建议把通过声音判断古钱币真伪这一项作为鉴定时的辅助手段,不能全权依赖声音,需要结合钱币的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nlc202309090034

五、铸造工艺

了解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对于鉴定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清代钱币的铸造采用的是翻砂法,开铸新钱之前,要先设计样钱上交中央,以待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按照样钱在铜饼上雕刻母钱,我们称之为“雕母”,然后用雕母翻铸母钱,母钱翻铸出来之后一般还要对母钱的穿口、字口、地章及各处流铜等进行精修,接下来才是用母钱翻铸子钱,即普通的流通钱币。而母钱的质量高低对于铸造子钱时的效率,尤其是子钱的质量几乎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整个铸造流程中对于母钱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一般在精修的过程中会对母钱的字口进行精修,只有字口挺拔深峻,才不至于在拔砂的时候造成“刮砂”,这样才能提高铸造的效率。

了解这些之后,再来看市场上赝品钱币作伪的手段,就不难判断真假了。常见的赝品多是以存世的保存状况较好的真品子钱作为造假时的“母钱”进行拔砂,因此作伪出来的钱币一般会带有拔砂时使用的子钱上的流通痕迹,这就是所谓的“同模伤”,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另外由于作伪时用普通的子钱就行翻铸,铜液在冷却成型的过程中会发生回缩,所以利用“同模”作伪出来的钱币,会比真品子钱稍小。在清代真实的钱币铸造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常都会雕母大于母钱,母钱大于子钱,因为只有把会回缩的那部分提前加进去,才不至于导致子钱翻铸出来后比规定中的子钱的重量和直径变小,造成钱币减重。

另一方面,真品钱币是用字口挺拔深峻的母钱翻铸出来的,而赝品钱币大多是以子钱翻铸出来的,所以用子钱翻铸出来的赝品钱币在字口上不如真品子钱,利用翻砂法铸造钱币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减重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真实的铸造过程会雕母大于母钱、母钱大于子钱,利用真品母钱翻铸的真品子钱的字口本来就不如母钱,更何况再用子钱翻铸出来的伪币的字口呢!所以,市场上常见的赝品子钱在字口上不如真品子钱,赝品子钱字体臃肿无力,不够挺拔深峻,有一种松松垮垮、软软塌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体无神”。

当然,也有一部分赝品钱币对以上在铸造工艺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了防范。比如用真品子钱翻铸时,适当改变铜液中各种成分的比重,以避免铜液在冷却成型的过程中造成回缩,对于这样的钱币,只要我们常看真品就不难看出。钱币中各种成分的比重,对于钱币的发色,也就是钱币铜质的色泽有决定性的作用,稍加改变,就会改变钱币在铸造出来之后的发色,比如图13赝品雍正通宝,钱体大小虽然和真品钱币无异,但是其铜质的色泽却和真品传世黄亮钱币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为了避免铜液回缩造成钱体比真品钱币小,而改变了钱币的成分比重。另外一种高超的作伪手段是用存世的真品母钱来进行拔砂,用老铜进行浇铸,这类钱币无论是在字口、色泽,还是钱体大小上,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高仿”,这就需要结合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还要加上自己玩古钱币的经验。

市场上也有很多赝品雕母、赝品母钱,对于雕母和母钱的鉴定手法,我们不做叙述,在这里只研究清代普通官铸小平钱币。

总之,清代普通官铸小平钱币复杂多样,赝品也层出不穷,我们在鉴定时不能仅靠一种方法进行鉴定,既要看钱币的形制、穿口和锈,也要看钱币是否符合铸造工艺,字体是否“有神”,最好再听一下钱币的声音,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综合判断,不要妄下定论。要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位耐住性子,潜心钻研,多看多想,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多思考一下“为什么”。建议从普通的不怎么值钱的钱币入手,不要贪大,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研究钱币的同时,也用心去体会钱币上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文化、甚至军事等社会百态,这将是一种沉浸在历史当中所能带给人的独特的愉悦感。

以上为本人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老师予以批评指正,在此不胜感激。

上一篇:国寿财分析报告下一篇:土头中学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