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2024-05-24

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精选8篇)

篇1: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活动时间:2014年2月10日

活动地点:矿区石油

调查对象:家庭居民

调查人员:家庭成员

过程:

收入:

月基本工资(父亲):3500元左右

年收入:42000元左右

支出:

家庭月生活费:1000元左右一年1000*12=12000

水电:补助500+300元左右=800

天然气:400元左右

菜米油盐:5000元左右

我在学校费用:1000元

我在校外补习费:8000元

手机费:2000元左右

其余开销:2500元左右

过节支出:8000元左右

家庭收入与支出往往是一个很模糊的数字,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相应的详细的账簿。柴米油盐的花费极为琐碎,组建一个家庭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父母能让我们有这种吃穿不愁的生活,是他们的伟大。可是如果用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家庭一种生活状态,也许数据并不能详细的反映什么,可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必须提到的是,在如今商品化大潮的影响下,依照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状况及消费水平,我们可以看到,维持一个普通家庭的基本收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一个家庭的构成,感情是内在,而物质是基础。

由于天气恶劣物价大幅上涨,政府干预调控,基本稳定能接受,生活有了保障。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家庭人均收入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另外通过上表可以得出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教育支出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付出和重视。

感受:

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单纯只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也可以明白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有多大,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都倾注在提高我们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提高文化素养上,他们每天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就是希望看到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则远远大于此,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的腾飞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更加昌盛,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裕,而未来也会因为我们而更加美好。

篇2: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活动时间:2010年2月23日

活动地点:南园社区

调查对象:社区居民

调查人员:全体小组成员

过程:

我们全体小组成员于2010年2月23日来到南园社区进行“家庭人均收入调查”,通过走访、询问等多种渠道,得到调查结果如下:

住户

郭叔叔

张奶奶

王阿姨

李伯伯

孙叔叔

周奶奶

冯阿姨

李叔叔

总人数(未成年人数)3(1)3(1)2(1)5(2)3(1)4(1)2(0)4(0)赡养老人支出(年)3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 3000 2000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收入高的家庭已过万元,收入低的家庭也过千元,但高收入家庭总体所占的比重较小,大部分家庭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见我市人均收入水平已经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家庭迈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家庭人均收入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另外通过上表可以得出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教育支出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付出和重视。

感受:

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单纯只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也可以明白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有多大,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都倾注在提高我们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提高文化素养上,他们每天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就是希望看到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则远远大于此,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的腾飞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更加昌盛,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裕,而未来也会因为我们而更加美好。

信息员:张清/营口市第一高中

为自己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根在农村,所以,一直关注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30年,我忽然想起盘点我们家自1978至2008年间的变化,目的有三:

第一,总结。我们的变化中也许隐藏着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规律。

第二,温故。温故而知足,多想想自己艰苦的过去,人生的幸福感会强烈些、持久些。第三,检讨。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生短暂,30年做一次检讨,应该对自己日后需要什么、舍去什么更明晰。

1、人口比较。

1978年,我们家有8口人,分别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我、妹妹、两个弟弟。2008年,我们家还是8人,分别是:母亲、我、妻子、女儿、弟弟、弟媳、侄儿、弟弟。人口变化:1979年祖母去世,1982年父亲去世,1990年祖父去世,1990年继父到插门来我家,2002年继父去世。1988年妹妹出嫁,1995年我结婚,1997年我育有一女,2003年弟弟结婚,2005年弟弟育有一子。

2、户口比较。

1978年,我们家8口人全部是农村户口。

2008年,我们家8口人,有6口人是城市户口,2人是农村户口。其中,我因为考取大学,户口迁移到城市,我妻子本身是城市户口,女儿随妻子落户;弟弟、弟媳、侄儿因为在城市买房,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

3、文化程度比较。

197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小学五年级,其次是母亲和妹妹,小学3年级。200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和我妻子,都是硕士,其次是弟弟、弟媳,都是中专。

4、收入比较。

1978年,我们家有两个半劳动力,父亲算一个,母亲算一个,我辍学算半个。父亲一天挣10个工分,母亲一天挣7个工分,我一天挣4个工分,全家一天共挣21个工分。我们村当年一个工分值6分钱,也就是说,我们全家当时月收入37.8元,年收入453.6元。我们家是村里有名的超支户。

2008年,我和我妻子,年收入超60万元,弟弟和弟媳,年收入20万元,还有一个弟弟在农村,年收入1.2万元,共计81.2万元以上。

5、资产比较。

1978年,我们家有三孔(连)祖传的土砖黑瓦房,价值应该在1000元以内,还有一件也是惟一的一件电器——手电筒。

2008年,我们家在乡下盖有两幢房子,一幢四孔(连)两层约400平米,一幢两(连)两层约200平米,还有42亩土地,其中40亩土地是我承租的,两亩土地是村里分给母亲和其中一个弟弟的。我们家(包括弟弟、弟媳)在城市里还拥有8处以上房产和宅基地,3辆小车,10台以上电视机,20台以上空调,5台以上冰箱,6台以上电脑,7部手机等,其他家用电器基本是一应俱全。

6、基本物价比较。

1978年,猪肉0.78元/市斤,大米0.12元/市斤,油条0.04元/根。

2008年,猪肉10元/市斤,大米2.00元/市斤,油条0.5元/根。

7、生活、医疗保险比较。

1978年,大米、猪肉凭票供应,家里人多劳动力少,经常吃不饱饭。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走近你家门,青粥一大盆,端起你家碗,碗里照见人......”就是我家当时生活的写照。家里人无医疗保障,祖母的病、父亲的病就是没有钱治疗,或医疗水平限制,最后过早地离开人世。

2008年,物价有所上涨,但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一是我们挣钱的能力仍处于上升,家庭购买力没有下降;二是,我们对鸡鸭鱼肉海鲜相对少吃,蔬菜水果买得多;三是,外面应酬减少,健身喝茶时间多。

我、妻子、女儿除了国家的医疗保险外,自己还办了相应的商业保险。弟弟、弟媳、侄儿或办理了城市医疗保险,或办理了商业保险。母亲和另一个弟弟,在农村参加了合作医疗。另外,我还为母亲和另一个弟弟购买了一定数额的重疾险。

8、家庭和睦比较。

1978年,家里虽然很穷,但父母很少吵架,一家人和和睦睦。1982父亲去世时,母亲35岁,守寡10年,一个人含辛茹苦地照料祖父、抚养我们兄妹,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兄妹,一家人穷并快乐着。

2008年,兄弟们依旧以母亲为中心,对母亲孝敬有加,婆媳关系也很好。母亲在城市、农村两头住,自得其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说,穷人的孩子更应该善待咱的爹和妈!

我们家是农村的最普通的一户,也是村里最穷、最可怜的一户,多年享受村里困难户照顾政策,近30年,我们家在我们乡镇的变化应该是最大的。

我的经验和体会可以归纳四个:

第一,我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而且,始终没有忘记在老家,还有吃不饱饭的母亲和弟妹。我的人生属于现实主义,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让一家人有饭吃,有地方住。

第二,国家改革开放,社会飞速发展,给农村进入城市的孩子提供了多种创造财富的机会。只要你能付出,只要你能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篇3: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自新中国1949 年建立至今60 多年以来, 在社会救助领域, 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低保为核心的, 专项救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救助体系。虽然经过多方努力绝对贫困减少, 但是相对贫困却逐渐增多。低保的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到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能力, 间接也会影响到正常收入人群的日常生活, 所以, 低保制度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因素。低保作为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 我们有必要对其标准进行分析, 即对贫困人群生活幸福度的分析。

2 人均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

2005 ~ 2014 年低保标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 (见表1 ~表3)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在2005年~2014年, 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月从156元增加到411元, 增加了255元, 增长了1.63倍;在2007~2014年, 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月从70元增加到231元, 增加了161元, 增长了2.3倍[1]。

由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与2005年相比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截止到2014年,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8351元, 增长了1.7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637.1元, 增长了2.04倍。

恩格尔系数指的是一段时期内一个家庭总支出中购买食物所占的比例。恩格尔系数越高, 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越低, 人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填饱肚子, 生活幸福度低。通过表3, 可以看出这十年来, 无论是城市居民, 还是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都很高, 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平均水平到达36.24%,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水平高达41.48%, 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水平达到了38.86%。

3 关于我国低保标准的分析

第一,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低保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2005年以来, 低保标准不断提高。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低保标准的增长幅度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大致持平。这得益于我们政府, 其对于民生的关注, 对贫困人群给予了较大的关怀, 也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力支持。

第二, 在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比分析来看, 虽然低保标准增加的相对量看似合理, 但是从其绝对量来说, 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同一时期,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8351 元, 低保标准增加了255 元, 是收入增幅的1.39%;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6637.1 元, 低保标准增加了161 元, 是收入增幅的2.43%。

第三, 从低保标准来说, 按照2014年的标准, 按照一个月30 天核算, 城市贫困人民一天的生活标准是13.70 元, 农村居民一天的生活标准是7.7 元。再根据城市居民2014 年恩格尔系数情况, 城市居民一天用于食物的支出是4.9 元, 农村居民一天的食物支出标准是3.08 元。

第四, 城乡之间在低保标准和人均收入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而且农村的恩格尔系数要远高于城市。2014 年, 我国农村人口数为61866 万人, 占总人数的45.23%, 所以农民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如果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那么会危害的不止是农村的稳定, 还会波及到城市甚至是全国。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低保的支持力度, 缩小与城市低保之间的差距。

4 结束语

虽然目前政府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目前的低保制度仍然存在着缺陷, 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首先要完善进入机制, 对领取低保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 保证每一位生活贫困人员都能得到政府的关心, 也要保证得到低保救助的人员都是切实需要社会关心和救助的, 更好的实现低保领域的公平与效率;其次政府也要实施相关政策, 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目前巨大的差异, 实现城乡之间和城乡内部的公平;最后消除贫困不能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同时也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责任, 更是每一位贫困人员的责任。

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维持社会的“底线公平”, 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部分, 所以本文对我国目前的低保标准进行了分析。本文先后将城乡低保标准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恩格尔系数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我国的低保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 希望能够早日得到解决。也希望我们国家的低保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造福更多的人。

关键词:低保标准,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差距

参考文献

篇4: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2月24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比上年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2013 年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是城乡分别进行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对城镇居民按可支配收入统计,对农村居民按纯收入统计。虽然,这分别反映了城乡的居民收入及变化,为过去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但是,没有全体居民收入数据,很难准确把握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全貌,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让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等战略要求。这就迫切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收入统计数据,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全国统一抽选了16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直接开展调查。

国家统计局分布在各地的直属调查队根据统一方案和工作流程,组织调查户进行记账,及时记录调查户工资、补贴、家庭经营收支、红利、租金、利息、养老金以及缴纳个税和社保费用等等现金和实物收支。在每个调查点还聘请了一个辅助调查员指导调查户记账。在季末和年末调查员都要对调查户进行访问,用统一问卷对其人口、财产、社保、就业等收支相关情况进行访问登记。

各地基层调查队对调查户的记账和访问调查基础数据进行审核、录入并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每个季度,国家统计局在全国随机抽选 6000 个调查户直接进行电话回访,核实重要收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根据审核后的 16 万调查户的分户数据汇总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一方面,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全体居民收入分配全貌,为国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政策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统一标准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差距变化,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群体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情况;同时,也填补了我国缺少全体居民收入数据的空白。

篇5: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收入百分制考核办法及细则

为落实工作责任,量化目标考核,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上水平、干部下基层》立功竞赛活动要求,结合民生改善与提高推进小组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

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考核内容: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各项调查基础工作符合省统计局相关要求。满分50分。

二、考核程序及方式:在当年12月初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内容,市统计局于当年11月31 日前,将本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报告考核组成员单位。

三、考评标准:

1、目标完成情况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25分加减分因素:增幅每高于0.5个百分点,加1分;每低于0.5个百分点,减1分。

2、基础工作25分 ⑴⑴依法统计,科学评估。严格按照《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调查统计数据,切实保证数

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农村住户调查报表及时、准确,杜绝瞒报、虚报、漏报及迟报现象。10分

⑵定期开展农村住户及辅助调查员培训工作,每年4次

查看培训签到簿及培训内容。每少开展一次扣2分。

10分

⑶定期下点检查指导农村住户调查基础工作。5分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考核内容: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

增长16%以上;各项调查基础工作符合省统计局相关要求。

满分50分。

二、考核程序及方式:在当年12月初由市委组织部牵头

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内容,市统计局于当年11月31 日前,将本年

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报告考核组成员单位。

三、考评标准:

1、目标完成情况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

加减分因素:增幅每高于0.5个百分点,加1分;每低

于0.5个百分点,减1分。

2、基础工作25分

⑴依法统计,科学评估。严格按照《统计法》和《统计25分

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调查统计数据,切实保证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城镇住户调查报表及时、准确,杜 绝瞒报、虚报、漏报及迟报现象。10分

篇6:“农民人均纯收入”解析

眼下,很多人对统计部门每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出质疑,特别是不少农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根本没有那么多,片面地认为统计数字高于实际。其实,这是由于统计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定义与大家理解的不一致,计算方法与直观感觉的不一样造成的。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指标,以下结合瓮安县的实际,对它的专业定义、构成、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作一解释和说明。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义、构成、计算公式

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主要由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农民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费税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

二、瓮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源

目前,瓮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采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法获得的。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按照多变量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设计技术,在全县共抽选10个行政村100个农户作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被抽中的调查户,建立现金收支登记账和实物收支登记账,由调查户将每天发生的各项收支情况,按时间顺序逐项登记在账册上,由辅助调查员定期上门检查记账质量。每月定期收账后,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农村住户账页记录编码”对农户每一笔收支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分户汇总整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千差万别,为反映贫困乡镇的发展情况,2010年12月份开始,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在全县贫困乡镇进行住户调查,瓮安县目前23个乡镇中共有10个贫困乡镇,每个乡镇抽3个组计30个农户组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这10个贫困乡镇共抽300户进行住户资料调查。

三、科学看待人均纯收入

1、“农民” 是指农村居民,不仅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户,还包括农村经营非农业的常住人口,经济生活与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干部、职工等也在范围之内。

2、纯收入包括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含农村外部亲友赠送)和财产性收入四大部分的现金收入外还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作价收入,如粮食、蔬菜等。

3、“人均”不一定能反映农村中大多数农户的平均收入水平。眼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一部分高收入农户片面拉大了平均指标,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不能反映大多数农户收入水平。

篇7:2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4日讯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首次发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比上年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2013年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是城乡分别进行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对城镇居民按可支配收入统计,对农村居民按纯收入统计。虽然,分别反映了分城乡的居民收入及变化,为过去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没有全体居民收入数据,很难准确把握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全貌,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表示,为改变这种状况,与加拿大统计局合作,经数年共同研究,国家统计局2012 年经批准,对城乡住户调查实施了一体化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全国统一抽选了16 万户城乡居民家庭,正式开展了城乡一体化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至2013 年底,国家统计局已经按新制度收集了16 万调查户12 个月的记账数据,并汇总计算出2013 年城乡可比的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乡可比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是基于规范统一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方面,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全体居民收入分配全貌,为国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政策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统一标准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差距变化,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群体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情况;同时,也填补了我国缺少全体居民收入数据的空白。新老口径过渡一段后,预计到“十三五”初,将正式统一并轨到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新口径。

篇8: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将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之后, 按照居民家庭人口进行平均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志着居民的购买力, 可用于衡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全国和各省 (区、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国家统计局依据各级国家调查队逐级审核上报的城镇居民数据, 进行超级加权汇总而获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统计计算方法为: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灰色系统理论是中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种兼备软硬科学特性的新理论。该理论以“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灰色预测则是应用GM (1, 1) 灰色预测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分析、建模、求解、预测的过程。由于灰色建模理论应用了数据生成手段, 从而弱化了系统的随机性, 使紊乱的原始序列呈现某种规律, 规律不明显的变得较为明显, 建模后还能进行残差辨识, 即使只有较少的历史数据, 且任意随机分布, 也能得到较高的预测精度。因此, 本文选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预测。

二、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在此, 将1990—2009年的数据用Matlab软件绘图。

通过对1990—2009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直观上, 1990—2009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每年递增的趋势持续增长 (见表1) 。通过将每两年的数据相减得到每年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值, 绘制出柱形图 (见图1) , 发现各年之间增长幅度不同, 以2006—2007年、2007—2008年增长幅度最大, 1997—1998年增长幅度最小, 此后增长幅度逐年增加。由此可见, 国民经济在大幅度地不断增长。

三、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由数据绘制出来的图线可以看出, 时间与收入之间不呈线性关系,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下面采用GM (1, 1) 灰色预测方法进行预测。

设原始数列x (0) 共有n个观测值x0 (1) , x0 (2) , x0 (3) , ……, x0 (n) , 对原始数列作一次累加得到新的数列x1 (1) , x1 (2) , x1 (3) , ……, x1 (n) 。

建立微分方程:

模型可简化为Y=Bα,

Y=[x0 (2) , x0 (3) , ……, x0 (n) ]T

由最小二乘估计法得:

则微分方程的解为:

对序列作累减生成预测数列, 即:

利用此数列即可进行预测, 运用Matlab编程实现, 将1990—2009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代入计算得到:

由此, 可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从而得到预测值, 如表2所示, 并运用Matlab绘制预测图形 (见图2) , 图2中Data为原始数据图线, Model Prediction为预测图线。

四、预测结果及分析

计算原始数列x0 (1) , x0 (2) , x0 (3) , ……, x0 (n) 的均值和方差:

计算残差数列的均值和方差:

计算后验差比值:

计算小误差频率:

其中, 为集合A的个数。

根据表3, 按照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频率P判别预测精度等级。

对模型进行检验, 计算出残差、相对误差以及后验差 (见表4) 。将相对误差数据绘制成曲线, 可以看出, 除了前几年的数据偏差较大外, 2000年之后的相对误差小于5%, 后验差为0.0943, 小于0.35, 小误差频率为1, 大于0.95可以得到预测等级为“好”, 说明此种方法的预测模型较好。

国家统计局网站已给出2010年的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33元, 与预测值相差166元, 由此可见, 预测结果较好, 运用灰色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预测是合理可行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可支配的, 既可以用于消费、投资, 购买股票、基金, 也可以用于存款, 这个指标增长越快, 就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快, 人们的消费能力就越强, 它是居民消费能力的标志。因此,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是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 对它的分析及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以上分析及预测, 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多, 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镇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也会进一步提高。

摘要:本文首先对1990—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分析, 然后为预测未来几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 辅助以Matlab编程实现, 得到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会持续不断增长的结论, 最后对预测效果进行了检验, 证实了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灰色预测模型,分析预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html/J1002c.htm.

[2]国家统计局: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EB/OL].http://www.stats.gov.cn/tjzs/t20110301_402706303.htm.

[3]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4]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5]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公司办公室租赁场地合同下一篇:cnas实验室认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