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记叙文鉴赏

2024-05-03

七年级记叙文鉴赏(共6篇)

篇1:七年级记叙文鉴赏

阅读鉴赏版 记叙文阅读之写人

鉴赏目标

写人的记叙文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在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以突出人物的个性,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阅读、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着眼:

一、抓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甚至心理活动的描写,直观感受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是人物个性、思想、品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联系人物的身份及时代背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我们要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反复品读,反复体味,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人物的灵魂和品质。

三、透过具体事件,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写人的文章离不开叙事。在阅读时要抓住作者围绕人物所写的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

四、精心研读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细节是指文章中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准确地抓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美文品读一

走钢丝的演员

□[奥地利]卡夫卡

有一个走钢丝的演员,要在高空尽情表现他的绝活了。他要挑战的是一条相当长的钢丝,可他自己也说不准它有多长,他只能看到终点处模糊的轮廓,所以无法目测远近。

可是他站在起点处却镇定自如。对他来说,干这件事本身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挑战终于开始了。他心如止水、毫无畏惧,所以能很好地运用他那天才般的技艺。看上去他步履轻盈,并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紧张、生硬。所以,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掌声。

本来,如果照这样下去,结局兴许就是:走钢丝的演员最终到达终点,如愿以偿。可是,偏偏这时有人说了句:“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站在多么高多么危险的地方吗?”这句话似乎一下提醒了人们,他们开始悄悄议论起来。

而此时,走钢丝的演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走钢丝,没有注意到下面人们的变化。

“嗨!上面的先生!”终于有个大嗓门的家伙忍不住问,“你知道自己站在多高的地方吗?”走钢丝的演员愣了一下。“呃„„这个我倒没仔细想过,事实上我从不在意这个„„”他有意识地向下瞟了一眼,“现在,据我估计,大约„„”

“如果摔下来呢?”

“必死无疑。”

“我不知道,我只是有一种信念。你知道,当信心变为信念时,那种力量„„”“你的信念可靠吗?”

“这个„„”

“你的信念能保证你不会摔下来吗?”

“够了,我还得继续„„”

“如果你摔下来将会怎样?”

“如果我摔下来将会怎样?”走钢丝的演员竟傻傻地这样反问。

“你的家人、朋友会失去一个儿子、兄弟或者朋友,而我们也会失去一个走钢丝的好演员。”

“那我应该怎么办?”这时走钢丝的演员的思想已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你应该选择一种既安全又可靠的表演形式,比如从一把椅子走到另一把椅子„„”“他掉下来了!”有人大喊,打断了大嗓门的话。

走钢丝的演员本想往回走,照人们希望的那样去做,可是他已经不再像开始那样心如止水、步履轻盈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么危险,再加上歇了那么久,所以他紧张、手脚僵硬,结果脚下一滑,摔了下来。

他倒在地上,意识逐渐变得模糊。终于,在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得到了解脱。

(选自《读者》2010年第3期)

鉴赏品读

生活中有很多“好心人”会经常友好地提醒我们,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回应?尊重自己的选择,还是听取别人的建议?文章中走钢丝的演员选择了后者。本文刻画人物的优点适于结合“鉴赏目标”中的第一、四点来分析。作者细腻地描写了走钢丝演员的心理、动作,尤其是一问一答的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走钢丝的演员由自信变得迷惘、最终倒在地上得以解脱的心路历程,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走钢丝的演员内心的变化。

美文品读二

我的母亲

□赵志明

世间有许多事物,当你享受着它的时候,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幸福;而只有失去了它以后,才感到它原来是那么珍贵。我的母亲去世已经11年了,每当我想起她老人家的时候,心中就有一种难言的愧疚。

母亲是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一辈子没有出去工作,毕生任务就是在家里侍奉公婆、相夫教子。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国家遇到了自然灾害,粮食限量供应,副食品极度匮缺。吃饭时,父亲吃的是白面裹着玉米面的“金银饼”,我们弟兄三个是掺了麸子的窝头,而母亲则是麸子面拌野菜的团子。有一次,母亲好不容易买来一斤小鱼,配上萝卜熬了一锅。她先给父亲盛了一碗,又给我们每人分了三条鱼,而自己只吃所有的鱼头。我是老大,当时也只有十来岁,两个弟弟更小,都还不懂事。母亲说她最爱吃这口儿,我们居然信以为真。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不要跟别的孩子比吃比穿,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我们陆续读了大学,一个个也都成了家,按说母亲该享福了。可她老人家却因为积劳成疾,刚刚68岁就离开了我们。

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我们三个轮流守护。一天夜里,母亲喘得睡不着觉,打了一针后才稍有好转。她说:“这些日子把你们累得够呛,尤其是你,每次打这儿走了还得赶到报社去出报。你可千万要注意休息,工作上别出差错。”接着,她又嘱咐我说:“等我有那一天,不必留骨灰。不是有植树葬吗,一片小树林又安静又好。你们工作都忙,大老远的不必去看我,好好过日子吧。”

多么通情达理的母亲!一辈子为我们着想,连身后的事都安排得如此周到。扪心自问,我们又为母亲做了什么呢?平时总是借口工作忙,只有遇到困难时才想起来去找母亲。逢年过节回家一趟,坐在一起吃饭没有俩钟头,可母亲却要提前准备大半天。

27年前的一个深夜,我的女儿出生后发生意外,由产院转到儿童医院抢救。母亲闻讯后,非要赶去看望不可。那时出租车还没有普及,父亲说等早上有了公交车再去,母亲说什么也不答应。我想用自行车驮着她,可她因为从未坐过,我一骑起来她就害怕。结果,我们娘儿俩推着车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到医院时天已经快亮了。

那年,我写电视剧本得了四千元稿费。我给母亲两千元,可她说什么也不要,争执半天

只留下五百元。而没过多久,我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母亲以奖励为名,又把那五百元给了孙女。

如今,我的经济条件好了,住进了新房,又买了汽车。隔三差五,全家人就会到饭店吃一顿,鸡鸭鱼肉都吃腻了。一个人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母亲。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身临其境的人,恐怕永远也不会体味到那种情感。

(选自《今晚报》2008年5月13日)

鉴赏品读

文章开篇点题,抓住世间经常存在的、令人感到遗憾的现象,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对已故母亲的追忆与愧疚之情。本文的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如“金银饼”“窝头”“野菜团子”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与善良;“植树葬,不必留骨灰”,简单的叮嘱折射出一个平凡母亲伟大的灵魂。文章以古人的话作结,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愧疚,首尾呼应。本文适于结合“鉴赏目标”中的第三点来品读。作者透过事件,刻画了自己母亲的伟大形象,于平淡的叙事中让读者准确地把握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美文品读三

一颗高贵的心

□李愚

2009年12月18日早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三岔路村的拾荒老人郭冬容,带着冬日清晨的露珠,走过平日烂熟的拾荒路。对这位年逾七旬的老太而言,这只是寻常一天的开始,然而,一场意外的邂逅却让这一天在她的生命中变得不寻常。

当她像往常一样,拎着篮子向离家不远的尖林山走去时,忽然在路边的水沟旁发现了一个鼓囊囊的塑料袋。她原本以为是别人丢在路边的废品,可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是一大包钱。

郭老太用篮子拎着这个装满了钱的袋子,蹒跚着走了一个多钟头,终于见到了铁山区公安分局的值班民警。民警和老人一起清点了这袋钱,总共有7000元。郭老太带着值班民警去现场做了勘察,然后又一起返回局里,按照规定做了笔录。

办完所有手续后,已经是上午9点多钟了。这时,郭老太很不好意思地对值班民警说:“同志,我还没吃早饭呢,你可不可以借我一元钱,我买两个馒头吃?”

所有在场的民警都震惊了,他们眼含热泪,纷纷掏出口袋里的钱往老人手里塞。可老人却坚持只借一元钱,她说:“两个馒头只要一元钱,你们快去找失主,把钱还给人家!”

面对金钱,巧取豪夺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杀人越货者有之。七旬老太郭冬容在拾荒途中意外捡得一笔巨款,虽然她当时又冷又饿,但她却毫不犹豫地将钱交给警方,宁愿借一元钱吃早饭,也决不贪遗财一分。她蹒跚着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只为寻找一位“警察叔叔”;勘察、笔录,两个小时的折腾,只为“尽快把钱还给人家”。

7000元,相信任何人都会有瞬间的心动,更别说是一位拾荒者了。没错,郭冬容老人就是一位拾荒者,她缺钱,一块钱两个馒头,这样一顿再简单不过的早餐,她甚至都没钱买。7000元,在她眼里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这笔钱足够她吃20年的早餐。然而,她却丝毫不为所动。因为对她来说,这是不义之财,如果据为己有,她会于心不安的,因为她知道那位粗心的失主可能正心急如焚地四下寻找呢,这笔钱可能是一位农民工兄弟在外辛苦一年的全部所得,也可能是一位农民父亲砸锅卖铁为儿子或女儿准备的学费,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位卧病在床的患者苦苦等待的救命钱„„

7000元,年逾七旬,拾荒老太,一元钱,两个馒头,这是2009年岁尾最感动我的一个故事,它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见证了灵魂的高贵,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选自《讲述》2010年第2期)

鉴赏品读

平凡的人,高贵的心。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拾荒老人拾金不昧的故事。老人冒着严寒,蹒跚着走了一个多小时,把7000元钱交给警察的行为,令人感动。本文刻画人物只选取了一件事来表现,适于结合“鉴赏目标”中的第一、三、四点来分析。“我还没吃早饭呢,你可不可以借我一元钱,我买两个馒头吃?”这朴实而略带希求的话语震惊了每一个人。这就是语言的表现力,只一句话便能让所有人对这一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在极度缺钱的情况下,老人能保持这种高洁的品质,令人敬佩。同时,作者将拾荒老人与那些“巧取豪夺者”“坑蒙拐骗者”“杀人越货者”相对比,表现了拾荒老人品格的高尚:为了心安理得,为了不让他人着急,拾荒老人虽然生活贫困,但内心坦荡。寒冷的冬天见证了高贵的灵魂。

篇2:七年级记叙文鉴赏

2008.4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神龟虽然寿命长,到底还是要死亡。螣蛇虽能乘云雾,终归要化作土和灰。老马伏在马棚,但日行千里的情志不移。有作为的人到晚年,雄心壮志却永远不会停止。人的寿命长和短,不只决定于苍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只要修身养性,便可延年益寿。回首往事十分庆幸,吟歌一曲抒发我的豪情!【主题】

年老并不可怕,老了也要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年纪老但雄心壮志不能老。【练习】

1.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答: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2.诗的结尾四句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打开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主题】本诗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趣。【练习】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答:画面: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

2.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答:(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此句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山寺,初生的太阳映照高高的树林。竹间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僧侣的住所掩映在这茂密的花木丛中。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得俗念消除净尽。一切声音都归于沉寂,只有钟磬余音袅袅。【主题】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深远的禅意和诗人心灵的沉静.【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只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写袅袅不绝的钟磬之声更加衬托出禅院的寂静与庄严肃穆。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深远的禅意和诗人心灵的沉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意】

杨花随风飘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官,须过五溪到偏远的龙标去。我将对你的牵挂之情寄予天上的明月,让它随风一直伴随你到夜郎西。【主题】诗人借月抒怀,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

你若问我回去的日期,我还没有决定下来呢。此时巴山的夜雨已经涨满秋天的池塘。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相聚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呢?到那时再诉说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时对你的思念之情。

【主题】这首诗抒写了离情之深,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盼望团聚的感情。【练习】

1.选择一个角度鉴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个句子。

答:这句话构思巧妙,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表现出离情之深沉,表达出诗人思念亲友,盼望团聚的感情。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意】

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主题】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 “笼“是笼罩、弥漫的意思,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渲染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之情。3.赏析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这两句议论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借古讽今,说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实则讽刺当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必将重蹈陈后主亡国之覆辙。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批判讽刺。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心生伤感,表达了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练习】

1. 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答: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最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感时之情和淡淡的闲愁。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主题】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答: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答:“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而前进的过程的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诗意】

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了夏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答: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练习】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答:运用比喻手法,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3.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答:此句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达到新的境界。也说明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意】

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练习】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答: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欢快的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里飘出来。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出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写出,语虽平淡,意境遥远,突出了山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之情。

3、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4、“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5、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晓,却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练习】

1.自选角度鉴赏本诗。

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鉴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悠笛声,它在春风中飞遍了洛阳城。仔细一听才知道这是一曲《折杨柳》,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练习】

1.鉴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柳”与“留”谐音,自古就有折柳赠别之习俗,而《折杨柳》又是表达送别时的哀怨感情的乐曲。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 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主题】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一种悠闲

恬淡的心情。【练习】

1.诗中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赏析:这两句写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创造出水急舟横的清幽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2.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蕴含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 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4、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主题】

首二句追忆过去之盛,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练习】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这句的意思是说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落花时节”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也指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语言深沉含蓄。“又”字则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这句话表达出一种时事丧乱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3.杜甫的诗歌经常借自然之景抒发感伤时事之情,你还能再举出一例吗?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意】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主旨】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练习】 1.“杳杳钟声晚”中的“晚”有何作用?

答:晚”字点明时已黄昏,这时的钟声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渲染了送别时的怅惘之情。2.苏轼曾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在本诗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写的是目送老友远去的背影:天色已晚,只见友人背着斗笠,踏着夕阳,朝青山那面独自归去。一带斜阳,青山独往,有超然出世之致。未着一个“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表达出诗人友人的深厚情谊,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4.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主旨】表达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的寂寞心情。【练习】

1.诗中主人公约客久候不到,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答: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寂寞。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闲: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这句话通过细节写诗人久候客人不至,无聊的拿棋子敲击桌面,震落灯花。看似悠闲,实则写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情。)2.请说说前两句诗有何妙处?

答: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表现出夏日雨夜的寂静,表达自己寂寞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意】

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主题】

此诗是以议论为诗的一个实例,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反映作者诗歌贵在创新的主张。【练习】

1.诗中的“李杜”具体指(李白、杜甫);“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2.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看表现了作者什么主张?

篇3:七年级记叙文鉴赏

一、作为初中的基础, 七年级应该不忘记叙文的训练

作为衔接, 七年级的写作训练应在小学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小学着重练的是记叙文, 故七年级学生着重练习记叙文。

但是初中的记叙文写作要求不能等同于小学的要求, 仅限于六要素齐全, 把事说清楚。还要在说清说好的同时, 有更高的要求, 文章要写得有内涵、有技巧。但学生在写作中, 没有创作的意识, 也没有操作性强的方法。所以在写作指导中, 创作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就尤为重要了。

二、利用教材学好记叙文的方式

七年级的语文教材, 有相当的篇目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写作来说, 更重要的是在写法上容易上手学习。我在写作训练中, 地取材, 归纳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以课本为典范, 结合单元活动练写记叙文。

我从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归纳练习的三种写作手法:叙事悟理、先抑后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这三种手法的练习, 由易到难, 先练习叙事悟理, 再先抑后扬, 最后练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 叙事悟理, 巧结尾

初一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 通常用“这就是我的__ (好朋友、老师、一天……) ”, 这样的句子来结尾。这种文章叙事即使写得再精彩, 也只是在叙述事情而已, 阅读的人不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更多的阅读体验, 也看不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度, 所以从立意上来讲, 这样的作文就很一般。所以要让读者眼前一亮, 就一般学生的写作水平, 很难做到。那怎样能立竿见影地让这篇文章提高水准?很简单。如果在这样的一篇叙事文章的结尾, 写出自己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教训、经验或道理, 写成叙事悟理的作文, 那这篇课文章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二) 结合教材, 点亮记叙

七年级就有这样一篇课文, 老师可以把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当做写作训练目标, 让学生学习仿写叙事悟理作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有一篇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作者叙述了发生在童年的一件事。在夏天的一个下午, 作者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结果别的小朋友爬上去后, 都顺利地下山回家了, 而他因为体弱胆小, 爬上去下不来, 被困在了山上。后来父亲在作者朋友的带领下来救他, 父亲并没有直接救他下来, 而是一步步引导他下了山。文末, 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说自己从这件事中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化大困难为小困难, 然后一个一个击破, 最终解决大困难。

这篇文章, 不仅仅精彩地叙述了一件童年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出受益终生的经验。这不但对个人的成长有益, 同时作为一篇文章来讲, 能从事中悟出了道理, 比起一般的叙事文来, 就要文高一筹, 立意高远了。

在学写叙事悟理的作文的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叙事悟理作文的结构框架, 叙事悟理作文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叙事和悟理;二是写作时注意叙事中凸显理的部分要详写;三是悟理部分的理是从所叙事中总结出来的, 不是凭空的。

三、利用教材写好记叙文的感悟

(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掌握

在七年级的记叙文写作当中常常运用描写和叙述的方式, 进而辅助于抒情和议论。因此, 虽然我们是利用教材去写好一篇记叙文,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一味地钻进课本, 更多的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才能够对事情的发展、对人物的活动有全面的了解。

(二) 懂得说真话

所谓真话, 也就是让学生在看到教材内容之后, 在记叙文当中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是什么就是什么, 不能够弄虚作假, 敢于直接地面对生活, 将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的人才是真、这样的事才是真。

(三) 利用教材的详略要得当

教材的详略是否得当, 是根据表达的中心思想所决定的。因此, 在教材的利用上, 我们首先要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 才能够根据中心去思考、去写作。

总之, 对于七年级的初中学生来说, 想要让其写好记叙文, 我们可以善于利用教材, 让学生懂得去体会教材当中的真情实感, 把握好写作记叙文的关键,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也只有如此, 才能够让学生能够爱上记叙文的写作, 从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记叙文写作指导例谈[J].文学教育 (下) , 2009 (03) .

[2]常小鸣.学生写记叙文为何不够具体[J].文学教育 (上) , 2011 (05) .

篇4:七年级记叙文鉴赏

关键词:观察训练;感悟训练;动笔训练

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怕写作文。一谈到作文,学生就怕,不知写什么好。布置写作后,部分学生半天动不了笔,部分学生赶紧翻作文书,找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要求”中一再强调留心“周围事物”,提醒学生从身边的事着手,从生活着眼,从“周围”采集素材,寻找作文的出发点。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指出,作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可以概括为:引导学生积累——启发学生感悟——指导学生表达。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识到,要遵循科学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写作困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

一、坚持细致,长期的观察训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积累,要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七年级一开学,我布置学生准备积累本,每天记录一则事情。前两周,要求记录同学的特点,记下他的外貌,特别的语言,不同的动作。第三周,要求记录每一位老师的特点,要观察老师的衣着、动作、语言、神情。因为是新的班级,大家从陌生,到熟悉,充满了好奇心。每周利用晚自习时间,在班级展示大家的积累,读到有意思处,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特别有兴趣,在观察中,积累了很多生动的素材,为今后人物描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观察能力。

农村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一片天地。我指导学生观察的视野拓展到社会上,观察乡风民俗,感悟农村生活。乡风民俗式节日应接不暇,让学生留意,教学生筛选。积累农村语言,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神话故事、俗语、歇后语等,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要及时积累,让这些精粹成为他们写作精神的底子。追溯家乡历史,挖掘人文资源。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找地方志,向年长者请教,弄清楚村庄的起源,曾出过哪些名人,发生过哪些历史大事等。观察农村变化,跳动时代脉搏。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你看,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小别墅代替了低矮的平房,奔驰在乡间的汽车、摩托车已不再是新奇事。村里兴建了健身活动场地,农民一有空就到活动中心去摆弄摆弄城里人才能玩的健身器材,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并有切身体验。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由此可知,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但如何将泉眼打开,确实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行。

二、坚持真实情感的感悟训练

从初一开始,我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情感表达训练内容。我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的:

1.从课本中进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揭示出语文的趣味性,展现教材中一切美好的情感。例如,学习《背影》时,抓住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翻越站台,这是一个最感人的细节,让学生进入情景,当场表演这个特写镜头。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说出父母让你感动的细节,即诱发学生的情感,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教材就是最好的情感训练基地,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出发,引申到生活中,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2.从生活中进行感悟

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爱班集体,关注校园。说说同学之情,叙叙师生之谊,谈谈父母之爱,论论社会真情。从最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成员开始,进行情感的表达训练。说说家乡的美景,美食,访访社会上各种职业的辛苦,议议生活中感人的事,要谴责的事。

系列的情感感悟训练,始终坚持表达真情实感,为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打下坚实基础。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动笔训练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我把“强化练习,点面结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付诸训练中。既注重平时把写作渗透到每一节课中,也注重每一节作文课的专题训练。每上完一篇课文,我都会安排一个小练笔,用三五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体会、收获、启发等。如果是一节诗歌课,还会让学生仿写几句诗歌。每晚自习,都要安排前一节课进行写作指导,第二节课当场完成一篇作文。从人物描写开始,进行专题指导包括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训练,抓住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写各个季节的特点。场景训练,写课堂,写课间操,写运动会。

总之,学生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它需要老师长期探索、耐心指导。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大胆探究,总结规律,不断改进作文教法,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5: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练习】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2分)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 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

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五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六)《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4、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八)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对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观沧海》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 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天净沙秋思》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篇6:七年级记叙文

那个女孩爱说。只要一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起话来就宛如山间的小溪,倾泻直下,好像永远也流不完:道小A的手表怎样精美,走时多么精准,说小B的头发多么乌黑、飘逸,叹自己那像鸟窝般蓬乱的短发……尽管这些听起来比较庸俗,但这却足以体现女孩对美的向往,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激情。

那个女孩爱笑。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别人的一言一行都可成为女孩笑的源泉。在不经意间,女孩那爽朗的笑声便从嗓门里飞出,使得周围死寂的空气变得活跃起来。平凡的她是大家的开心果。

那个女孩爱哭。一遇到伤心事,就会趴到桌上嚎啕大哭,使得身边的好友惶恐不已。好友站起来正欲相劝,女孩已一拍桌子,大声说道:“心里舒服多了!”于是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女孩就是这样懂得生活,因为她知道,不能总把事藏在心里,而使自己精神崩溃。所以她爱哭,喜欢通过哭把内心的痛苦、烦恼渲泄出来,只把缕缕清新的阳光留在心底。

那个女孩坚强。她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困难吓倒,反而在困难面前,脸上总带着自信的微笑,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困难。因为她明白:生活是容不下弱者的,只有勇者才能立足于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那个女孩爱书。虽说女孩很疯,但一遇到书,就像小羊羔遇到了妈妈,出奇的文静、温顺。她明白:“书是嘹望世界的窗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在明亮的清晨,恬静的黄昏,或是静谧的夜晚,她总是拿着一本书,静坐默读,带着丝丝快慰,如薄雾般朦胧。她为书中的情节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激情昂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开怀大笑。仿佛世界上的每个人,每一件事都与自己有关。也为此,女孩的生活就如微风般清爽。

上一篇:耀武扬威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下一篇:雨优美句子摘录9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