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创建省卫纪实

2024-04-21

宜章县创建省卫纪实(精选4篇)

篇1:宜章县创建省卫纪实

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打造宜居宜业新宜章

----宜章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纪实

键盘声引出字幕:

宜章,是一块红色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2009年起,在宜章又悄然兴起了一场创建卫生县城的新型革命。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来......出片名:

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打造宜居宜业新宜章 --宜章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纪实

领导高度重视 广泛宣传发动

2009年前的宜章县城,当玉溪春涨、榜山晴旭等城区传统景观已随着岁月的变迁成为了美丽传说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拥挤狭窄的街道,破旧滞后的基础设施,杂乱不不堪的市容市貌,湖南“南大门”的美称黯然失色。“脏、乱、差”的环境不仅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阻碍了宜章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人们期盼有一个洁净、舒适、安全、文明的生存环境。

县委、县政府适时决策,下定决心把改善县城环境、提高

城市品位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200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湖南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的目标,并把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作为“三创”工作的第一创。

为加强创省卫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县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班子,市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向曙光、县人大主任李继兴、县政协主席黄检忠任顾问,县委副书记、县长欧阳锋任组长,分管创卫工作的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黄庭国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创卫工作的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爱卫办主任为副组长,创卫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为强化工作落实,创卫工作建立重点工作责任制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出台了《关于创建湖南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的决定》、《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督查、同考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一线,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定期检查指导。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创卫办经常性跟踪督查,及时通报创卫进展情况、环境整改情况。

为保证创卫工作全面顺利推进,2009年8月3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规模浩大的“三创”工作启动动员会,拉开了创卫宣传动员的序幕,自此,创卫宣传贯穿整个创卫过程,做到了“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纸有专栏、街道有阵地、人群全覆盖”。广泛、深入、持续地宣传动员活动,激发了广大干群创建热情,夯实了创建基础,推动了全民创卫工作。全县上下形成

了人人争当“卫生员”、个个争当“形象人”的良好氛围。

同期字幕:创建期间,全县召开各类创卫专题会议共300余场次;开展了80余场次主旨鲜明的创卫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县广播电视台设置“创卫访谈录”、“创卫攻坚进行时”、“创卫曝光台”专题栏目,创卫相关报道共160多则;《宜章舆情》简讯、信息等报道共230篇;宜章新闻网采用并上传各单位创卫稿件400余条;创卫办出《创卫简报》36期;设置了500多个醒目的创卫路灯灯箱广告,遍布县城文明南路、民主东路、南京路、宜兴路、府前街等主要街道;设置5幅面积平均在100平米以上的巨型公益广告分布在城区重要部位;工、青、妇、残等部门向全县各行各业发出2万余份创卫倡议书;县爱卫办、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及时印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宜章县创卫知识读本》、《健康教育应知应会》等宣传资料4万册。

强化基础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

2009年前,我县基础设施呈“三无一小”状态,即:无垃圾屋、无停车场、无公厕、市场容量小。创卫工作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民生民本为重点,优先考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配套完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配套市政公用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创建期间,我县以举办2010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红色湘鄂粤,高铁一线牵‟”及2011年“林中之城、休闲之都”郴州国际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

承载功能。加大了城区硬化、绿化、亮化、序化工程力度,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了创卫工作。

同期字幕:创卫以来,我县实施了一批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投资近3亿元对民主路、文明南路、南关古街、城北街、玉溪河进行改造提质;投入2000多万元对城区主要街道铺设优质沥青,实现了“白改黑”;投入300万元对主要街道安装交通护栏;投入600万元安装了全城监控系统;投资650万元,对城区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余条主次干道计1.2万㎡的人行道进行了硬化改造升级,主次干道人行道90%以上铺设了环保地砖,背街小巷的硬化率达到98%;目前,创卫后续项目还有正在进行中S324线改造、宜章大道建设、107国道绕城建设,投资额达10多亿元。

创卫以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市政公用设施建力度:投资2000万元改造了中夏广场;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宜人广场,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百通汽车站,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资6000万元新建了县城第二自来水厂、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厂;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一批环卫设施,城区共建各类垃圾站、垃圾屋、公厕等基础设施52个;投资260万元兴建了城北市场,兴建了县城临时停车场1处;县城主要街道按照要求设置果皮箱500余个。投资200余万元,新购置清扫清洗车、洒水车、交通护栏清洗车等环卫工作车辆,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领先全市各县。

为做好2011年“林中之城、休闲之都”郴州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在我县的举办工作,年初,我县投入400多万元相继完

成了公共广场、道路及新建小区的绿化建设任务,在县城主次干道高标准栽植香樟、桂花、荫香等行道树2000多棵;城区新增绿化带1.5万多平方米,新植苏铁、杜鹃等花草80多万株;2011年10月,仅对文明南路进行了美化、亮化、序化就投入资金500万元。

如今的宜章城,路更平、城更绿、灯更靓。白天,清清朗朗;夜晚,流光溢彩。

狠抓环境整治 加大综合治理

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过程中,我县强化部门职责,狠抓环境整治,努力实现依法创卫、科学创卫、和谐创卫,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标准,全面铺开“城乡环境整洁行动”,认真治理城乡环境“脏、乱、差”。

强化部门职责,由县政府办牵头,县城管局、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交通运输局、县工商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市场服务中心等部门常年实施环境、交通和卫生大整治。公园、广场重要公共场所做到即脏即扫,主要街道做到“一日两普扫、全天候保清洁”,城区垃圾日产日清,严格监管建筑渣土运输,依法取缔违章流动摊点和占道经营行为;严把户外广告设置审批关;实施市场化运作治理玉溪河、清除城市“牛皮癣”。坚持交通秩序长期专项治理,对城区乱停乱摆车辆、乱占人行道等现象集中整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清理整顿,强化县城噪声和烟尘区污染控制;狠抓医源性污水、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加大对生活饮用水和水

源水水质的保护。加强城区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强化食品卫生专项检查行动。加强了对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的整治。强化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治病媒生物防治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等工作。

同期字幕:省爱卫会对我县创卫工作进行调研和暗访后,我县立即启动了“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食品卫生”、“市场秩序”、“街道秩序”、“户外广告”六项整治工作大会战。2个月整改期间,共印发各类宣传单3万余份,出动执法车辆420台次,发出各类限期整改通知318份,处罚各类违法违章行为482起。

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创卫以来,县城建成区烟尘控制覆盖率为100%;经测定,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034毫克/标准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值为0.015毫克/标准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8%,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食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执证率100%;“四害”密度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创卫工作启动以来,共举办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培训166场次,受训2.3万人次;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儿童计划免疫“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

为了促使创卫工作向纵深发展,2011年5月起,我县全面启动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卫事业建设纳入全县一事一议范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支持。县

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通过平时考核、暗访考核、集中考核对各乡镇进行跟踪督促。考核将评选出“六好三差乡镇”,好的予以褒奖,差的将实行“一票否决”。以此延伸创卫工作,促进卫生城镇创建和新农村建设。

创建卫生县城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通过三年努力,宜章的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搞好了,城市品位提升了,竞争力增强了。如今的宜章,作为湖南的“南大门”,更是湖南对接粤港澳的桥头堡,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放眼远眺,北门岭上,流丹滴翠,生态盎然;徜徉河畔,玉溪如练,穿城缠绕;漫步街头,绿树成荫,秩序井然。尽情地呼吸着阵阵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文明卫生带来的舒适与惬意,我们情不自禁地感慨:“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篇2:灵山县创建“广西园林城市”纪实

灵山县位于广西北部湾腹地、钦州市东北部, 全县辖18个镇, 总面积3550平方公里, 2011年末总人口158万, 为广西第三人·大县。2011年, 全县GDP达到135亿元, 比上年增长8.1%;财政收入6.06亿元, 比上年增长4.5%;全县城镇化水平32%。灵山县气候四季温和, 山川秀丽, 名胜古迹众多, 是"广西优秀旅游县"。荖名景点有千年古荔、国家3A级景区——六峰山风景名胜区, 以及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西楹联第一村”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大芦村, 东山罗阳山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北部湾世外茶园等。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中国养蛇之乡”以及"全区城镇化示范县”、"广西墙改节能减排先进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县城距南宁市130公里、钦州市100公里、北海市150公里、广州市500公里, 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规划建设的三级城镇建设区、钦州市副中心城市、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的重要腹地和建设热土。县城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3万。城市山环水抱, 环境优美, 六峰山、马鞍山、双鹤岭坐落城中, 郁麓江、鸣珂江、钦江穿城而过, 六峰公园、双鹤公园、中山公园、江滨公园、人民广场、文体中心、江岸美景等公园广场、公共绿地遍布城区, 处处展现了山水园林、城市新面貌。连续荣获广西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特等奖, 其中第五届还同时获得"园林绿化项目优胜奖"。创建广西园林城市, 享受园林美景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是灵山县委、县政府的重大科学决策和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2006年9月, 灵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创建广西园林城市活动, 印发《创建广西园林城市活动方案》;2011年7月, 再次申报创建广西园林城市, 提出2012年创建广西园林城市、2015年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目标。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几年来, 灵山县持续不懈地举全县之力投入创建园林城市工作, 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举措创建园林城市, 取得了显箸成效。

篇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纪实

我们首先抓的前期工作是:

1、修路。立即与地方联系,开始整修公路,以能保证导弹安全运入基地为原则。经与忻县地区商定,共同出资400万元(各投资200万元),开始了改修工作,要求加宽、取直、平整,建必不可少的桥梁等。1967年开工,196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在阳方口北土长城内修了一段铁路专用线和专供卸导弹、部件的站台。

2、接电。与山西省电力部门交涉,确定由宁武县东寨接出高压线到工区。我们是最后用户,尽管电力部门十分重视,说要保证我们用电,但“万一”情况还是可能发生,所以工区还准备了柴油发电机。1968年上半年架过线来,开始用上了电。在两三年后,保德县的天桥水电站和朔县神头火电站建成投产,与太原联网,电的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3、移民。要把岢岚北川大聚会公社的十几个小村的2000多人迁走,以便开工建设发射地面设施。此事由政治部群工科负责,与县委杨部长共同办理。群众虽觉得热土难离,但国家需要,还是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搬完了。搬迁户的房子、树木等财产折价补偿,把他们安置在县城周围交通条件较好、土地较多的地方,给他们盖了房子,所以迁移户都比较满意。 4、施工。我们找了华北建工八局,派出省建二公司、内蒙古建华一公司和机械化公司、安装公司等担任此项任务,较快进场开工。但那时工人受“文革”的影响,无政府思潮严重,有时停产“闹革命”,我们派出了政治宣传队,宣传“抓革命、促生产”,使工程没有受到多大影响。1968年上半年,因阳岢公路旧路破坏,新路尚未修成,路运不畅,阳方口堆积大量物资运不进来,特去北京运输公司联系,调来三个车队支援我们,加快了工区建设。

5、抓水。晋西北十年九旱,当地群众都靠老天爷下雨,用大水坑积水饮用。工区部队驻村都有水坑,不但水混浊,里边还有微生物,就是那样的水,因部队来了就不够用了。工区领导在公社门外挖深坑,用砖砌坑壁,里边抹上水泥,用水车从岚漪河拉来水注入坑内,供军队和群众共用,这才解决了用水的问题。1968年夏,天津打井队在北川干河床内宋家寨村外打出一眼深井,昼夜可出水800吨,大家高兴极了,用钢板焊了几个水箱,几辆汽车拉水,供部队和群众吃用,以及施工使用。我隔几天去看看,问问水位是否下降?管水的战士说没有。这样沿干河床又打几眼,都多少不等出了水。后来为了给洞内发电厂解决用水,又在城西门外打了3眼深井,水量很大。又在城东牛家庄湿地打出几眼深井,出水也多。还用地下钢管把这些井连起来,由工兵营三连负责管水,使阵地区、部队驻地等处用水基本解决了。

当时,工区代号是520部队,工程代号为3201工程。工区设有司政后机关,参谋长代泽民,副参谋长王志文,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后勤部长程瑞衡、政委武锦。各部的科室,架子搭起,有待充实。当时主要是加强了工程科、群工科和器材建材科,因他们都在施工第一线。上级从汽车36团调来两个汽车连,基地又组建了一个连,形成汽车营。1968年从安徽接来1500名新兵。1969年从陕西汉中地区接来新兵2000多名。上级分配来28名大学生,这些同志在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有的后来担任25基地司令员、副司令员。25基地成立时,从20基地分配来40名干部,又从24基地接收了30名干部。当然,这是后话。

正在抓各项工作的紧张时刻,不幸的事发生了,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同志于1967年5月16日煤气中毒身亡了。他单人住在群众的小土窑洞内,烧煤炉,窗户糊得密不通风,被呛死了。于是做善后工作,开追悼会,在公社门外的广场上用推土机推成一堆土,弄平,树立了几根脚手杆,顶搭树枝,前上方横挂追悼张宏奇同志的黑布白字横幅。县主要领导也来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简朴而隆重。宏奇同志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要求部属严格,团结同志,优点很多,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走了,大家都很悲痛和惋惜,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以后再未发生这样的事故。

岢岚东踞雄关宁武,西临滔滔黄河,北靠巍巍长城,南依古城晋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曾是抗日根据地,又是晋察冀边区支援党中央钱、物和抗战人员过往的通道。1948年4月4日,为迎接全国解放,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北上途中路居岢岚城,毛主席曾连声称赞“岢岚是个好地方”。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只要部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一定做到,如让出大片土地、给部队腾房等。但这地方属高寒地区,历史上最冷的时候近零下40度,无霜期短,高梁、玉米成熟不了,广种薄收,收成有限;又无工业,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区,给部队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进行建设要有大批建筑材料,首先是砖、木材和石料砂子等。岢岚不生产砖,要从原平县用火车运来,几经装卸,损坏严重,而且还供不应求,有时停工待料。为此,工区组织工兵连和民工就地烧制,10多年共烧制上亿块砖,还办了石料厂、砂厂等,解决了很大问题,又省了经费。同时,还有工兵二连搞木材加工,生产模型板、门窗等。购置了大带锯,设置了木材加工车间,及时解决了困难,争取了时间。

晋西北地区处黄土山坡,植被很差,我们把戈壁滩大量植树造林的经验也搬来,从进入起就开始植树。1969年是植树高潮,全部的人员和民工都参加了。公路两旁、营区驻地,不论大点小点,都栽上了树;后来还集中植了五条林带。凡来这里执行任务的兄弟部队,也号召他们栽纪念树,一般都做到了。

我们还自己动手抓农业生产,解决部队和家属吃细粮的问题。通过关系,部队在忻县、榆社和河南正阳种过高粱、小麦、水稻,有收获,共生产补助粮和饲料粮约百万斤。但投入三个连队,亏损上万元,有得有失。后来国家形势好转,就没有在外地再种。在宁武城近郊开了小煤窑,基础已打好,就要正式开采了,因25基地成立,要集中力量搞工程和准备试验,就转给了宁武县,多少年后又收了回来;也养过几千只羊和几头奶牛,后来因同样原因也处理了。

工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要在这艰苦的地区工作与生活,有不同的思想和认识,这就要及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从20基地来的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从南方调来的干部感到很不适应。例如从南京军区调来一个新抽建的100人的小医院,是从沪、宁、苏、杭等各地医院、门诊部、卫生所抽调,由浙江余姚县武装部政委李荣华同志任院政委带来的。他们从山青水秀、条件优越的南方来到北方,感到吃不消。他们讲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吃小米,第一次睡大炕,第一次喝坑里的水,第一次看到刮这样大的黄土风,等等。他们开始暂住在五寨师范学校,后来住进了新建的医院,思想比初来时稳定了许多。3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志都陆续转业、调走了,但后来提拔的宋协穆院长和夫人徐景同志病故在这片黄土地上了。

1968年初秋,公路改建基本完成,导弹已能从阳方口转运进入工区,从20基地一部协作调来的试验分队已到齐,一部副参谋长忠勇同志带队并作为临时发射团团长,与工区参试人员—起,积极筹备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区由副政委张朝仁同志任临地发射团政委,并派出相应的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这项首次发射的重要任务。这项任务由施存璧同志总负责,预定在12月中旬发射。这次“东风3号”导弹定型测试发射是按周恩来总理指示的16字方针进行的,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2月18日,“东风3号”导弹发射成功,全体人员都非常高兴。20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亲自到现场检查指导,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再接再励,把后期的工程和试验任务完成好。

1968年底,工区改称第五试验部,代号为8366部队。我于1970年4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五部政委。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较大的发射地面及地下设施,工程浩大,共打了三个大洞,那时设想要在受到原子弹袭击的条件下,还能试验或发射导弹。有一洞里边盖了四层楼,安装计算机设备,能开进火车。地下发射井工程最大,最艰巨,由工程兵126团承担。该团指战员素质好,作风过硬,为了打巷道还牺牲了4名战士。在打直井时遇到困难,进度不快,特请来唐山矿务局的采煤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约50人。他们采用了打翻井的方法,加快了速度。

我们在一期工程时就规划了要修铁路,决定由宁武站接出支线过恢河,从宁武城后通过,过两个小山洞,再过高架桥,到达神池县城,再经五寨到岢岚,总长130公里,由铁三院设计,该院杜工程师具体负责。1970年通车,极大地减轻了物资转运的压力。这条路开始就交给地方统一管理,军地共同使用,对晋西北的发展也有所促进。

为在试验时接送前来指导视察的高级首长,并在紧急情况时取送试验急需零部件,或接送排除故

障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这里修了机场。场址选在五寨县北至三岔之间的小河头地段,涉及到七八个村庄,占一大片好地,主跑道2600米,能起落较大型飞机。1800万元建设费用由国防科委出,施工由空军施工队伍承担。五部组建了临时团级指挥所,有武玉鳌、薛维彩、费洪标等,还请来20基地二部副部长魏国贤同志做指导。机场建成后,交由空军统管,平时驻一空军团进行飞行训练。

到山西以来,省里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如霍士廉、王谦两任书记都主动出资出人支援我们解决吃蔬菜的问题,并派省农科院仲济学同志带人到岢岚高寒区试种蔬菜。还对以下问题给予解决:

1、家属的户口问题。在酒泉时部队家属户口落在兰州市,在这里要落在岢岚县。我到太原找到了军管省公检法的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郝同禄同志,经他协调落户在太原市。

2、太原设采购站的问题。采集转运物资人员到了太原,原来借住省团校。团校要开学,我们只好另选地址修建,选中了火车站附近的20亩空地。我找到太原市长岳维藩同志,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办事处占的9亩地也是我找岳市长批准的。

3、部队办技校,给干部子弟找出路。此事,我带有关同志到省委找分管科教文卫的王大任书记,他立即表示同意。这件事解决了相当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4、部队搞生产经营的问题。我和基地领导去找管煤电的阎武宏副省长,给解决了。部队在几年中运销煤炭赚了点钱,补充了一些经费,直到军委命令军队不再搞生产经营时停止。

5、开煤窑。五部时期,想开煤矿搞点副业,由后勤部程部长通过关系在宁武城郊找到矿点,由丁怀奇同志主办。我们费很大劲已能出煤时,也因前边所说原因交给地方了。

6、我们基地及酒泉、西昌基地的大型发射架,都是太原重型机器厂制造的,已用了几十年。他们也为导弹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拥政爱民方面,我们也做了些工作。

1、1969年初,阳方口劳改煤矿发生爆炸,张敏主任和副参谋长王志文同志带医院医护人员和车辆去紧急救助。为了救助伤员,还发生了车祸,牺牲了一位驾驶员,给予了烈士称号。 2、1972年,晋西北大旱,保德县颗粒无收,向我们求助,汽车团除个别离不开的车辆外,全部投入给群众运粮,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吃粮问题。 3、河曲县一个单位人员集体中毒,我们紧急派出医务人员去救助,使其得以好转,未听到有死亡者,受到地方感谢。

4、后来,宁岢铁路通车,部队和铁路联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列车上维持秩序、做好事等。

5、对部队驻地周围凡能通电通水的村庄都给予了照顾,使人民群众得到些方便。

1976年1月,第25试验训练基地成立,司令员乔平,政委孙明远,我是基地党委六常委之—。后来调来乔正才、李伟任副司令员。基地代号89740部队,为军级单位。从此以后,主要抓“东风5号”地面、地下发射阵地和测试阵地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成立了发射团、通信总站、测量站等团级机构。我是1977年12月6日被中央军委任命为25基地副政委的,1983年改任基地顾问。1985年3月我离休后,住到了太原的干休所。

在庆祝25基地成立30周年时,我参观了展览室,留下如下感言:

其一、三十年前晋西行,

芦芽山下扎军营;

军民共建新基地,

试验训练攀高峰。

其二、艰苦奋斗三十春,

地面设施基本成。

巩固国防做奉献,

各型星弹可航天。

如今的基地,今非昔比了,环境优美了,工作、生活条件都极大地改善了,仍在基地继续奋斗的同志们有了个较好的工作空间。现在,每逢酒泉、岢岚两基地发射成功,我都是十分高兴和欣慰的,这也许是我曾在这两个地方奋斗26年的感情所致吧!

(原载《定襄文丛》2004年第1期)

篇4:创建学习型文化企业纪实

集团成立6年来,围绕企业经营和发展两大主题,紧紧抓住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坚持“诚信经营,追求卓越”的服务宗旨;积极调整经营结构,不断创新经营机制,逐步改革经营方式,制定并实施了“规模经营、多元化开发、周边辐射、移民迁建”4大发展战略和“对外联合、对内连锁”,“全员学习、人才强企”的新战略。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以省为单位建制实现连锁经营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加快了企业集团化发展进程。集团成立6年,发展迈进了6大步。2003年主业实现销售17.1亿元,比1997年的9.7亿元增长76.3%,实现税利1.016亿元,比1997年增长165%,实现利润5116万元,比1997年增长308%,2003年末资产总额13.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4.58亿元,2003年与1997年比,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达到325.4%,自营图书发行网点由1998年的140个增加到2003年底的193个,集团的其他产业营业额达1.67亿元。集团的营销业绩在全国同行业中增幅居第2名,职工的收入逐年提高。2002年集团销售收入名列重庆市企业集团20强中的第14位。连续6年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6年来为重庆市民供应了83亿元图书,教材和音像制品,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集团的工作受到亲临视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原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原国家外经贸委主任石广生、重庆市市长王鸿举等领导的高度称赞。

创立全新的企业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1998年集团建立之初,就提出了“读者至上,效益第一”的企业宗旨。这一宗旨既体现了新华书店的行业服务特点,又明确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二者统一,成为了集团每一个员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企业的发展目标上,制定了分三步走,即组建集团、“三项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规模经营、多元化开发、周边辐射、移民迁建”四大发展战略和“对外联合,对内连锁”“全面学习,人才强企”的新战略;在经营目标上提出销售额达到2005年20亿,2020年40亿,经济指标翻两番,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的中长期目标,争取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把集团建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传媒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提出了“为读者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业绩,为员工创造机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才观念和“多学一点,胜人一筹”的学习理念,并围绕这些目标和理念对员工开展了学习和教育,使员工明确了企业的奋斗方向。增强了搞好国有文化企业的信心,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打下基础。全集团有1000多名员工在校学习。正如员工在入校时写到:我们需要学习将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加以充实、提炼和升华,从总体上去把握图书发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干好今天的工作,迎接未来的挑战。

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集团制定的《2001年—2005年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才强企”的战略观念,确定了教育培训工作梯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中要求,到2005年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中,研究生学历要达到员工总人数的5%,本科学历达到20%,大专学历达到50%。并从2003年起,新招员工必须具备大专学历以上,要求45岁以下的老员工必须在3年内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并辅以奖励办法,如:对参加集团组织的MBA研修学习和到武汉大学本科学习的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学费中的个人交纳部分,分别按80%、70%、60%交纳。这些办法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集团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购置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扫描仪、刻录机、录音照相器材等必要的教学设备。据统计,仅有限责任公司1300名员工中,现有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83人,大专学历898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作用,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自2002年以来,集团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联合开办了高级工商管理(MBA)课程研修班,有包括8位集团老总在内的83名学员参加学习。第二期MBA研修班也即将开办。集团于2001年先后开办了2期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专业本科班,参加人数有110人,学员毕业后,在重庆市新闻出版系统内享受国民教育本科待遇。通过教育培训,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改革的力度增加了,阻力减小了,员工们积极拥护改革,自觉投身改革,成为了企业改革的动力。从2001年开始,新华书店系统掀起了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热潮,鼓励员工参加各类专业职称考试。几年来,集团员工报考专业职称的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集团现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1名,中级职称人员116名,初级职称人员282名,使专业人才结构逐步达到合理。

上岗前参加培训是新员工入门的必修课。近几年我们组织了20期新员工上岗培训,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使新员工了解新华书店光荣历史和出版工作的方针、任务;掌握了基本业务知识及技能;增强了做一个合格的新华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集团对首签和续签合同的员工坚持进行考试和绩效考核,对不适合在岗的员工进行调换或缓签合同,直至解除劳动关系,完善了用工机制。为连锁经营的推行和新书城开业,我们组织了10期“服务礼仪专题培训”并针对营业员在读者服务,接待艺术上的薄弱环节,请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来店举办了“营业员服务接待艺术”讲座。

集团还举办了“十六大”文件专题学习和“诚信文明”、“消防安全”、“普法知识”、“公民道德标准”、“营业员守则和规范服务”、普通话、哑语培训,开办了50多次教材、图书、音像、农村发行、计算机、采购物流等业务人员培训班,并选送了10名门市导购员到重庆剑桥英语培训中心进行口语强化训练,为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几年来随着集团信息网络的建立,我们分批组织了“连锁信息网络平台业务培训”和“教材发行信息网络平台业务培训”,着眼从内部培养人才,使集团信息网络化管理得到持续的发展。今年,我们针对集团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这一重大改革,专门从北京邀请了股份制改制专家开办“企业股份制改造讲座”,集团党委专门编发了股份制改造宣传学习资料供全体员工学习,为推行股份制改造创造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工会、共青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文体活动,举办了“学习十六大精神演讲比赛”。针对书店女职工多的特点,女工委员会定期进行计划生育、妇女保健知识的学习。工会组织的职工书法摄影展,文艺、体育活动丰富了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集团上下形成了人人受教育,人人关心教育的风气,从各个层次和不同方面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建立起集团的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了有新华特色的教育文化体系。

建立学习型企业 带来的新变化

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共同愿景催人奋进,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班组和优秀员工。重庆市民权路图书发行大楼的青年员工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的光荣称号,民生路图书发行大楼的员工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职工道德建设先进班组”。一曲由集团自己创作并演出的《我们的老家在延安》唱出了新华员工的骄傲和豪迈,展示了新华书店的风彩。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企业创作歌曲大赛中获得创作和演唱金奖,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参加颁奖晚会演出,为新华书店争得了荣誉。

超越自我再创业奠定规模经营基础

集团投资3000万元在重庆滩子口建立批销中心,形成了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形成主业规模化发展的中盘,投资1.3亿元在解放碑闹市中心建成了重庆书城,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经营国内外700余家出版社的15万种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使重庆出版物零售市场面积从全国大城市排名中的第22位跨入第二位。

多元化开发初见成效。集团投资5000万元扩建了重庆市渝北区新华宾馆,达到三星级标准,在重庆书城楼上新建四星级新华酒店。在重庆南川和垫江县投资兴建了三星级宾馆。投资合建了重庆电子音像出版社。投资6000多万元合资新建了西部地区第一家光盘(CD-R,VCD,DVD)生产基地,成为重庆市高新科技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实现产值1.444亿元,生产光盘1.2亿片,出口创汇240万美元,税后利润3980万元,经营业绩发生了深刻变化,集团实力大大增强。

周边辐射格局形成。集团控股联合全国29个大城市新华书店建立了北京新华同盟图书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广州建立了有3000平方米经营面积的书城。在四川自贡建立了连锁店,在跨区域经营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移民迁建工作获得成功。集团在三峡库区有9个区县新华书店将被水淹,集团发挥整体优势,6年来总投资2亿多元,使三峡库区的丰都、巫山、奉节等9个区县新华书店全部实现了整体搬迁,经营面积扩大了,职工住房解决了,在库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时俱进,使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换

上一篇: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下一篇:软件使用管理规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