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

2024-05-02

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通用10篇)

篇1: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

此恨绵绵无绝期作文

当马嵬事变的硝烟沉降在历史的画卷,当安史之乱的战火熄灭于岁月的长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游寺于仙游,想起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段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百感交集,顿生慨叹,心中激起的层层涟漪久久难以抚平……

一句“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描绘了李杨爱情的欢娱;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道出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原委;一句“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说尽了唐玄宗败北流亡的狼狈;一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演绎了玄宗痛失挚爱的酸楚,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抒发了诗人对玄宗的惋惜与讥讽!淋漓尽致,发人深省。

斗转星移,物事人非。曾经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已随风而去;昔日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已如云消散;从前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更是缥缈凋零。即便杨贵妃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无法挽救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纵然李杨之间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也不能改变天人永隔的爱情界限。面对着“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杨贵妃,玄宗欲罢不能,‘弥留’之际也维有“宛转娥眉马前死”;凝望着“进退维谷”的唐玄宗,杨贵妃无可奈何。踌躇之间,亦只能与郎君相会天上人间。“七月七日长生殿”,你一定要来!“夜半无人私语时”再更相聆听!

“夕殿萤飞思情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绵绵相思“恨”皆因“从此君王不早朝”而永不得尽;“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悠悠离别情只为“回眸一笑百媚生”而终不能绝;“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漫漫重逢泪,尤以“天上人间会相见”而久不可已!千回百转,婉转动人,凄凄惨惨戚戚……。

作者笔下,这凄苦的爱情感人至深;诗人言中,这凄苦的爱情动人心魂。回环往复,不过数百字耳;,缠绵悱恻,胜过万语千言!波澜起伏的情节,纯朴真挚的情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马嵬坡下的离情别绪,亦不仅是长生殿中的海枯石烂,长相厮守,而是那悠悠不绝、绵绵不断的长恨长思。

恨于“汉皇重色思倾国”;恨于贵妃倾城倾国色;恨于贵妃马嵬坡下死;恨于李。杨天地两相隔;恨于玄宗夜半断长声;恨于玉环不曾来入梦;恨于玄宗睹物思人苦,触景伤情痛…。

天地啊,你虽长久,但终有到头的一天;这绵绵的长恨啊,将永远不会有断绝的期限!

篇2: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

早春的咸阳大地,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红粉嫩绿相间的原生美景,舒畅中,一阵微风拂来,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淡淡的香粉味。偶然掠眼处是一张马嵬驿美丽传说的历史情谊,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一睹贵妃娘娘当年遭遇不测的冤魂故地,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孽缘演绎了千古遗憾。

沐浴着三月里暖暖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的倦意,穿过嘈杂的都市人流,在兴平市一处较为平静的城乡结合地找到了贵妃墓博物馆。这是个不大的`景区,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你几乎不会发现它的存在。既是博物馆又是陵园,墓园依坡而建,园中四周献殿、碑廊、藏阁、池苑、画廊、望亭依次环绕,悠悠墓冢静静地掩映在翠竹青松,桃红柳绿之中,这里游人稀少,太多的幽静让整个陵园显出几分冷清。

贵妃墓呈半球形,高三米,整座墓冢都用青砖包砌,传说墓土与面粉掺和涂于面部,可以令肌肤凝润如膏,光滑如脂,后人游玩至此常揩“贵妃粉”,经年累月,贵妃墓不断缩小坍塌,失去原貌,为了还原历史,保护文物,后人便用青砖包裹,进行整体修缮,才将历经风霜剑雨的贵妃墓作为重点文物完整而体面地保存下来。历代文人骚客游侠至此,或褒或贬,在扼腕叹息中题词咏诗以明史抒怀,在大量历史记载中使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至今流传。

抚摸着青冢前“唐杨氏贵妃之墓”几个大字,徘徊在长恨歌画廊,我无限感慨!贵妃娘娘也曾“回眸一笑百媚生”,也曾令“六宫粉黛无颜色”,你也曾娇媚无双,“长令君王带笑看”。你倾国倾城的美貌深得君王的恩宠,你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却逃不脱凄惨的命运安排。从你“一朝选在君王侧”那天起,就带上了命运的桎梏,注定要你的人生要以悲剧而终结。正是你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才成为千夫所指的红颜祸水,命运多舛的红颜只是承当了李唐江山由盛而衰的替罪羊而已。其实想来也不为怪,在”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至极荣耀中,鸡犬升天的放纵骄横,外界的嫉妒迁怒,矛头又一次指向杨玉环。否极泰来,那是自然法则,姑且杨玉环不像历代染指朝堂,干预朝政的女子那样令人生厌。她只是处心积虑,一心维护自己的爱情罢了,她责无旁贷的爱让大唐最高的统治者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积怨和问责声中,我们听到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惊天擂鼓声,李家吾皇终于在“惊破霓裳羽衣曲”中败下阵来。封建社会中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在最后的皇权面前,她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演尽一世繁华,一生的浪漫柔情在爱恨交织中拉下了帷幕。至死,她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葬送了自己年仅三十八岁的生命。“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红颜空死处。”也许,你更多的是身不由已,也许,你与君王真是天作之和,情投意合。孰对孰错,孰是孰非,于后人已不再有考证的意义,不管你是谁,终究逃不掉“一g净土掩风流。”的世俗命运。

绕过墓冢朝北走去,正殿前方是一座高约六米的汉白玉贵妃雕像,蓝天白云下,贵妃雕像栩栩如生,丰润妩媚,她正在含情脉脉东望长安,深思凝眸似乎在像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历史:自从渔阳叛乱的战鼓敲响以后,九重宫殿霎时岌岌可危,尘土飞扬中,唐玄宗在连续兵败,后有追兵的无奈中狼狈仓皇带兵西逃至现在兴平的马嵬驿,当年这里是西出长安的第一个驿站,至此,六军人困马乏,持戟相逼,愤怒不前,在军变中诛杀杨国忠,问罪杨玉环,将士威逼要求赐死杨玉环,风烛残年的唐明皇在威逼下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保护他心爱的女人,最终于江山与美人之间,也只能忍痛割爱,最终负了她的初心。何曾想名花倾国的贵妃却惨死于马嵬坡佛堂前的梨树下,那是怎样一个梨花带雨,凄凉难堪的场景。也曾刻画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一幅美景。只可惜,池苑依旧,芙蓉仍在,垂柳未改,却难见昔日红颜。

杨玉环的死只是大唐帝国每况日下的一个缩影,她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下的一个政治牺牲品而已,她们无权掌握自己的命运,或为国或为家或为已孤独地在黑暗中独行,在刀尖上独舞,甚至要背负“红颜祸水”的骂名。古今皆然,千金一笑,倾国倾城,“玉楼宴罢醉和春”的纸醉金迷,奢华无度,我想不是她的初衷,更不是她所能掌控的,她最多只能算是皇权下一个极小的附属品罢了,深爱于她,我想谈不上,试想没有了“貌美,性聪,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吾皇认得她是谁,更谈不上“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期望。没有杨玉环,还会有无数个李玉环,赵玉环附绕在君前,以色侍君。

霓裳羽衣曲耳畔犹传,如果揩去胭脂香粉,散尽金雀玉挠头,卸去“贵妃”华丽尊荣的头衔,我想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我更愿她做一位天生丽质,聪颖慧芷的乡野姑娘,与贵妃的惊天动地的生死相比,于贫贱寡淡中度过,这更是值得庆幸的一生。

篇3: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

1 互文性理论简述

“互文性” (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 , 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 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 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 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 它们相互参照, 彼此牵连, 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 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程锡麟, 1996) 概而言之, 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二是“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 在一个文本之中, 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 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 (秦文华, 2006) 互文理论提出后, 经过罗兰·巴特、布鲁姆、德里达、保罗·德曼和希利斯·米勒、费尔克劳等人的发展与补充, 其理论内涵不断扩大, 在文学评论及翻译领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2 中西“悼亡诗”简述

诗歌的两大主题包括爱情和死亡, 悼亡诗则巧妙地将这两个永恒的主题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悼亡诗也属于抒情诗的一种, 泛指“抚存悼亡, 感今怀昔”之诗。在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种类很多, 但专门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罕见, (Leech, 1969:195) 但在我国却由来已久。资料记载, 晋朝潘岳之妻去世后, 便作了三首诗来怀念她, 表达哀思。而他怀念妻子的诗作却开了悼亡诗之先河。自此, “悼亡诗”就成为悼念亡妻诗作的专称。然而用词写悼亡, 表达哀思却是苏轼的首创。悼亡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历朝历代名家辈出, 名作纷呈。首先是唐代元稹为悼念亡妻, 写下了《遣悲怀》、《离思》、《六年春遣怀》等多首感人肺腑的诗歌。此外, 陆游、孟郊、黄庭坚等都曾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在西方文学中, 美国诗人爱伦·坡和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约翰·弥尔顿、罗伯特·勃朗宁等也都写下了感人肺腑、名垂千古的悼亡诗篇。在这些诗歌中, 普遍认为弥尔顿缅怀卡特琳·伍德科克的《梦亡妻》开了西方悼亡诗的先河。我国宋代词人苏轼 (1037-1101) 的悼亡词《江城子》和英国伟大诗人约翰·弥尔顿 (1608-1674) 的悼亡诗《梦亡妻》有着相同的主题——对亡妻的思念和缅怀。然而两首诗中这些类似的回忆情节, 相同的念妻主题, 并不是一种巧合, 而是一种心中之爱, 缅怀之痛的真实反映, 是一种中西文化在爱情方面的共通和碰撞。正因为此, “悼亡诗”一直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能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产生共鸣。

3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两首悼亡诗的异同

根据费尔克劳的框架, 互文性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明示互文性和建构互文性。前者指的是某语篇明显地指涉特定的其他语篇, 即其他文本明显地出现在正被分析的文本中;后者则与话语常规或话语秩序相关, 关注的是某特定语篇是以何种方式“占用”话语常规, 即通过话语秩序要素的结合来建构某一特定话语类型, (李小坤、庞继贤, 2005) 主要包括:主题互文性、功能互文性、修辞互文性、结构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文体互文性。由于年代差距久远, 又横跨中西, 该文选取的两首悼亡诗《梦亡妻》和《江城子》并没有明显的明示互文性, 其互文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建构互文性中的主题互文、修辞互文性和结构体裁互文上。下面本文将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苏轼的《江城子》和米尔顿的《梦亡妻》的互文性特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3.1 主题互文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虽然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 两位诗人却有着同样的悲痛与遗憾—与深爱的妻子不能天长地久, 而是生离死别。“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应是米尔顿和苏轼的共同感慨。从别后, 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这生死离别、阴阳相隔的痛苦遗憾似将永远伴随他们。这两首悼亡诗有着明显的主题互文性, 二者都是以记梦的方式缅怀已故爱妻, 表明了中西方虽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 文化差异显著, 对妻子对爱情却拥有着同样的忠贞与专一。西汉诗人苏武《留别妻》中的“结发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生当复来归, 死当长相思。”高度概括了这样一种中西共有的爱妻、思妻、念妻的爱情忠贞传统。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虽然主题相同, 两首诗在内容细节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两位诗人有着不同的回忆与伤痛。二者写作重点不同:苏轼的《江城子》深刻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对亡妻的怀念, 但对妻子的生前形象及行为举止, 具体描写只有六个字:“小轩窗, 正梳妆”。全词除对亡妻的悼念, 诗人也重点抒写自己十年来无处诉说的凄凉, 影射着自己的宦海沉浮, 颠沛流离的生活。既有对亡妻的思念, 又有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弥尔顿《梦亡妻》虽然只有十四行, 但尽情赞美了妻子圣女般的心灵, 生前对自己的忠贞与纯洁;同时也描写了她生前的行为举止与音容笑貌。但除对亡妻的思念外, 弥诗中也暗含一种对重见光明的渴望。诗中“我也好象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一句便是例证。梦是美好的, 同时也是短暂的;梦醒后更多的则是面对现实的痛苦。弥尔顿《梦亡妻》的最后一句一语双关, 再一次吐露了他丧妻失明的极度痛苦, 将这一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 感人肺腑。同时, 在内容上, 弥诗侧重自己对妻子的回忆以及自己悼念亡妻的悲痛;而苏词除表达自己的哀痛外亦有从爱妻角度出发, 对妻子也一样孤独、痛苦的描述, 如“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笔者被此诗深沉的悲痛感情所震撼。这种内容细节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悼亡诗受由来已久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 同时也有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表现诗学的熏陶, 往往选择生活中普遍性的意象来暗示死亡, 表达哀思。而英国文学一直受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影响和熏陶;在这样一个基督教和天主教盛行的国家, 文学创作一般又都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因此悼亡诗歌的意象多具想象性和哲理性。

3.2 修辞互文

修辞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在修辞方式上, 两首诗都采用了用典和示现的修辞手段来表达对爱妻的思念和回忆。

苏词重在示现兼具用典。“示现”是指利用想象力, 将过去、未来或无法亲眼目睹的事物, 凭借文字的描述, 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人如见其景,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示现可以分为三类, 包括:追述示现、预言示现和悬想示现。《江城子》中“小轩窗, 正梳妆”即是一种追述示现, 再现了夫妻往日生活的幸福恩爱。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则是一种预言示现, 诗人想象着自己的爱妻定是日复一日的饱受孤独寒冷, 无人倾诉。一种无比心酸、凄凉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苏东坡的诗用“示现”这一修辞方法传达了他们夫妻的恩爱深情和相敬如宾, 一种浓厚而感人的人伦情味尽显其中。

弥诗重在用典, 兼具示现。美国是一个拥有强烈宗教传统的国家, 自古以来基督教及希腊罗马神话对其影响深刻隽永。受此影响, 弥尔顿的《梦亡妻》中不免会有宗教因素及古希腊神话的体现。诗中, 弥尔顿引用了《圣经》及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来表达对已故妻子的赞美和缅怀, 也正反映了这一点。诗中第一小节的阿尔刻提斯是希腊神话中阿德墨托斯的妻子。神话中她代夫而死, 为爱牺牲了自己, 但最终被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 (即上帝之子) 将她从死神手中拯救了出来。诗人将她的妻子类比成典故中的阿尔刻提斯, 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向我们展示了凯瑟琳在诗人心中的崇高与伟大。接下来, 诗人又引用了《圣经》里的典故:耶稣的母亲玛丽娅生了耶稣以后就履行了“净身礼”, 以此来赞美妻子的圣洁。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3.3 体裁结构互文

两个文本体裁结构相近, 都是以优美凝练的诗词表达哀思。诗歌是一种以言主情的文学体裁, 其语言高度凝练, 以丰富的想象、富有的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特定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两首诗歌都以凝练极具意蕴的语言表达了深刻隽永的爱的永恒主题。不同之处在于两首诗词的篇章结构。虽内容都很短, 但苏词皆是短句, 共16句, 且都省略了人称代词, 篇章结构注重悟性和意合。而弥诗则以复杂长句见长, 4个结构紧凑, 逻辑分明的复杂长句统构全文, 篇章结构注重理性和形合。这与中英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形成机制密切相关。

4 结束语

《江城子》和《梦亡妻》是苏轼和弥尔顿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创作的经典之作, 具体情节、技巧特色各有千秋, 但这两首诗所传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对已故妻子的深切思念和缅怀, 向我们展现了人间的真爱和美好, 成为中西文化中的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在世界任何国家, 人们有着相同的对亲情的眷念以及对爱情和幸福的憧憬和追求。因此不同时空下的两首诗主题相同也便不足为奇。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和悲痛, 但一种相思也会有两处闲愁。通过上述对两篇悼亡诗从互文性视角进行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以及内容上他们各自的独特魅力, 进而了解到其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同时, 也正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的互文性, 才推动了他们在彼此国家的发行。尤其在华夏这样一个拥有长久诗歌文学传统的大地上, 弥尔顿《梦亡妻》与苏轼《江城子》之间的互文对话无疑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2:106.

[2]Leech 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 1969:195.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李小坤, 庞继贤互文性:缘起本质和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152—155.

[5]尚永亮, 高晖.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06.

[6]张鑫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55.

[7]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篇4: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部《诗经》,不仅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更是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千回百转的相思苦,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相思急,更有“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的戏谑之辞。这些诗篇发乎自然,出自天籁,最真实、最坦率、最健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原始、纯朴、自然的爱情,道出了爱情发展中那份恼人的急切等待,绵长相思。

至汉代,乐府歌辞继承了《诗经》的精神内质。在《有所思》中,主人公初始时以“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来“问遗君”。异地遥思,虽有其苦,但却为幸福的光环所笼罩。及至“闻君有他心”时,毅然决然地将那份别出心裁地选择,百般地巧饰的礼物“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展现出一个从幸福之巅跌落下来的女子的决绝心态。但果真是“勿复相思”吗?“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唏,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将这位少女复杂而婉曲的内心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环境烘托得以刻画。内心重重的矛盾,外界肃肃的氛围铺就了一条凄苦的相思路。就在你尚为这女子扼腕叹息时,一声霹雳冲天动地而起。另一女子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一个发自肺腑的海誓山盟会激活你每一个沉睡的因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起句突兀,指天而誓,主人公的那份决心已让人动容。“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连五个不可能的情景作为“与君绝”的前提,单就这气势而言,已足以感人,而这份感情的坎坷,这份相思的深切就更让人震撼了。这就是中华女子的本来颜色。她们有美好的希望,有忠贞的感情,更有自尊的意识。“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尽管她们会面对诸多矛盾,但她们宁可承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愿固守一份破损的情感。乐府歌辞以其质而不理,浅而能深的朴质传唱至今。当“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被琼瑶搬上荧幕时,又岂只有一个尔康、一个紫薇为之泣下?在汉朝,除乐府歌辞外,尚有另一组诗为人所喜。它们中抑或有淫鄙之嫌,却不是淫词。因为它们都反映了一种真切的感情,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因增加了文人创作的成份更将相思演绎得悲苦而动人。《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是最早借天上牛郎织女星抒写人间男女相思之情的一首。诗的开篇两句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即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推远。“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却又道出他们实际上近在咫尺,只是这种身处河汉两边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使他们的感情愈发显得急切,有着急切的情感而不得相聚,自然觉出“迢迢”。看来“盈盈一水间”却“脉脉不得语”,相近而又不能达情,更是觉得境地的“迢迢”。万千心事,难以诉说,只能在内心煎熬。这首诗以近写远,不着议论,而咏叹深致,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咫尺天涯的哀怨刻画地淋漓尽致。

社会在发展,封建的伦理纲常也在完善,它们终于将女性囿于一笼之中。诗篇中的那种相思,除了秦汉时代那种压抑感情的苦楚外,还隐隐地透出一种无奈。“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将闺中之人孤独和思念的痛苦情怀显现出来。对于“淹留寄他方”的“君”,“守空房”的“贱妾”是绝然不敢忘的。这“不敢忘”比不能忘,不愿忘更为真切。它不仅表现了思妇的忠贞,同时也表现了男女不平等的制度。而就是在这种不平等之下表现出的那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的卑微而低沉的相思更让人的心灵有着丰富而沉重的背负。

至唐以后,名家辈出,欣赏这些经大家调试的相思之辞,更是让人如饮醇酒,久而弥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月亮的清辉普洒着神州时,我们可以体味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万户捣衣声”对心灵的撞击,可以体味到“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闺中妇相思之情对心灵的噬啮,更可体味到像杜甫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之士所有的那种千回百转的深切相思。“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本是自己思家,偏想家人思己,意韵上已进一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又将这份感情推进一层。三联进一步想象妻子望月情景:雾湿云鬓,发香染雾;月色清冷,玉臂生寒。其伫望之久不难想象。最后,作者又寄托了满怀希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以反问作结,交织着回忆与期望,感情尤深。立足“今夜”,寄情于“何时”;身处“独看”,拟想着“双照”,无笔不由,字字关合月夜,将那份相思之情也抛洒在这皎皎月夜,让明月充当起相思的中介者。如果说杜甫用质朴的叙述表现了自己的相思情深,那么花间、婉约词人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词围绕“长相忆”起笔,句句有景,亦句句含情。作者用不同色调的景致,勾画出其中所蕴之情:或清幽(玉楼明月),或凄婉(柳丝袅娜),或绮丽(画罗金翡翠),或哀艳(花落子规啼)。它“字字哀艳,凄凄魂销”烘托出人物深婉起伏的感情波澜。而当苏轼慨叹“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当陆游怅恨“梦断香消四十年”时,我们不禁为这份感情的恒久深挚而折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相思已然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但这种相思所承受的苦痛也就更为深沉,更为凝重。

世间只有情难诉,情中唯有相思苦。相思是情的升华,更是心的煎熬。只要有情在,相思之恨必是绵绵无绝期。中国古代的相思诗歌更是将这恨演绎得如泣如诉,沁人心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5:此恨绵绵无绝期作文550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吟起诗仙李太白的诗,便想到了唐朝的绝代佳人杨贵妃及他和唐玄宗那亦悲亦值得人讽刺的爱情。

杨贵妃杨玉环失去了父母,年幼时便跟着叔伯生活。“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能歌善舞、姿色超群的杨玉环,先是成为了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后又入宫,得玄宗宠幸,被封为贵妃。“后官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的确宠她,为她举办了极乐之宴。电影《妖猫传》出现了一幕:贵妃驻足,回眸浅笑。如诗魔白居易所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官粉黛无颜色。”这莞尔一笑,让忧愁顷刻间烟消云散。

大唐繁华时,她是盛世的象征;大唐衰落时,她亦是大唐的罪人。“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迷恋贵妃,逐渐无心朝政。安禄山借机版乱,玄宗便带着贵妃一行人逃离长安。到了马坡,三军停了下来,将士们认为贵妃是红颜祸水,纷纷要求玄宗割恩正法,处死贵妃。玄宗无奈,含恨赐死了贵妃,一代佳人便这般香消玉损。

也有记载说,杨贵妃并没有被缢死在马嵬坡,而是由陈玄礼和高力士合谋,使她免于一死,继而东渡日本。我宁愿贵妃死在了马嵬坡,也不愿信她东渡日本,在伤恨中了度余生。哪有什么红颜祸水,不过是为君王的昏庸无能而找的借口罢了。

“天长地久应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妖猫传》中,妖猫吃了许多人的眼睛,是因为它恨,恨世人有眼无珠,无人知晓贵妃之死的真相。

篇6:等待,绵绵无绝期

旧中国的中国农民,注定与苦难、艰辛终生为伍。

他们以最谦卑的姿态行走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广袤的平原。他们佝偻着身子,以最虔诚的劳作向上天乞讨粮食。日复一日,一走走了五千年。他们抬起头,沧桑的脸上满上皱纹,眼光深邃而又空白,里面刻满了无尽的苦难与无尽的期待。

他们的劳作。他们苦口婆心从上苍那里乞讨得来的粮食,被那些吸血鬼剥削得一干而净。而他们,在收割后的空旷的田野里来回寻找,以望能找到一两粒粮食来填饱自己贴在骨头上的肚皮。

他们眼中的期待让人无比辛酸。他们在等待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有囤里高高码起的粮食。而这一切,他们等待了五千年,却只是一场梦,可望而不可及。

今天的中国农民,抬起头,直起身子,然后咧开嘴笑,脸上依然上皱纹,但却刻满了无尽的幸福。我们祖先所等待的,在我们面前变得那么真实而又自然。

(二)

现在的人,在都市的穿梭中忘了自身,忘了我们的生命本源。李健吾在《切梦刀》中说,他的生活,一半来自梦,一半来自亲情。而这两样,我们什么都未能拥有,只是在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死寂的心。太多的物质文明的我们,只是在漠然地注视着我们的精神的一次次惨嚎,无动于衷,任由它一点一点的被吞噬。

我们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水泥森森抵达精神的家园。看到一些深邃的东西,人自身的生命价值,现实人生的意义,人文世界,天人关系,一切的一切。我们已经失落的抑或正在失落的……

我们的眼光热切而又期待,我们向往陶渊明的桃花源,向往李白的“疏狂图一醉”……但我们没有勇气去做。于是我们擦擦眼,行走于水泥森林之间,继续等待……

我们的等待无穷无尽,绵绵无绝期。

缺乏物质文明的人等待物质充裕的时候。

缺乏精神文明的人等待精神家园的降临。

篇7:此情绵绵无绝期散文

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这些年我常年奔波在外,家里家外全靠老伴一人打理,地里的庄稼,年幼的小孙子,做饭洗衣服,亲戚朋友的红白喜事,还有村上的大小事情,我不在家全由她一人料理,说来确实有点辛苦她了,一个人在外的颠沛流离不容易,一个人守家的滋味更不好受,日子也更不好过,相必有过此种经历的人们会感同身受的。

虽然说我们俩人长期两地分居已经十五个年头了,虽然说我在外她在家,但是从内心里将讲,我们之间的感情仔细回忆,还真从来没有过不和睦之处,任何时候都是我说的对我做主,她依附于我;她说得对我默许她,家里家外我听她安排。

想当初的我们,也是经过媒人之言介绍认识,也没有任何的浪漫,那时候的我想法其实很简单,当初的想法是自己家境贫困,自己又是残疾,如果有人嫁给自己就是莫大的荣幸。心里一直想着无论如何要娶一个不嫌弃自己残疾,不嫌弃自己家贫,能够持家过日子,能孝敬父母的妻子,那怕她和我一样残疾,那怕她家比我家更穷,至于容貌漂亮与否,至于她有没有文化,我绝不会嫌弃她,我的想法就这么简单。

或许你会问我,那你的她当时怎么想?说句心里实话,我确实还没有问过她,她怎么想我从来也就没有思考过此问题,因为我很自信,因为那是她和我风风雨雨走过的三十年。到底她心里有没有过埋怨呢,这个问题我不回避,她确实有过怨言,也确实对我们的日子有过忧虑和不满,这些事情她在我跟前说过,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所有埋怨我却都能够包容,能够默许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俩的生活。

这些年来我常年在外,我们之间到底互相彼此想过对方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每一次不论是我先拨通电话,或者是她先拨通电话,互相都是家里的庄稼长的怎么样了,小孙子这些天怎么样,大儿子和媳妇最近忙什么,二儿子怎么样,她们最近有没有通过电话,这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一直充实着我们的话题,我们之间从来未曾互相提起过“想”和“不想”的字眼,到底内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想不用我再费笔墨,大家已经很明白了。

我这人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个很敏感的而感情丰富的人,心粗能粗到忘记上午吃什么,心粗能够粗到睡一觉醒来,忘记了自己睡在那里,自己睡前的衣物在那里放我都会犯迷糊。但是,我同时又是一个心理感受很细腻的人,比如微信聊天,有人发一个不咸不淡的表情,我都在猜想她此时的想法。

因此,虽然我们从来不提及对彼此的想念,不提及互相彼此的体贴,但是她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可以说都没能逃出我的视线。就拿穿衣吃饭随便的事情来说吧,年轻的时候,我们父子三人,每人每年出门打工都要带两双千层底的家乡老布鞋,然而由于长期劳动她的手患风湿性关节炎,手关节肿大发炎,常年四季疼痛难忍,曾经有一次回家我问鞋的事,我说我没有鞋穿了,她告诉我她手疼的实在做不了布鞋,加上照顾小孙子哄孩子也累,她让我自己买皮鞋穿去,我当时点头称是。可是当我每一年休假回家,她几乎都给我买好了我喜欢的布鞋,不论是休闲的,还是塑胶平底板鞋,她已经都为我提前准备好了我的出门布鞋,虽然说她是一个农民的农民妻子,她不会识文断字,也不会说会道,可是她始终没有没有忘记自己是人妻人母,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质,这就是我的妻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六年我回家休假,二儿媳妇坐月子老父亲又在住院,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等到给孙子满月做了父亲出院了,我刚回单位时间不长,她就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然而她始终没有埋怨我的不是,一边躺在病床上打点滴,一边还在问我单位的事会不会耽误,领导有没有打电话催我回高原。

去年回家,突然看见自己家玉米地里的苦苦菜特别地嫩鲜,我突然就有了想吃苦苦菜的想法,我就随便在她跟前一个念叨,等下午吃饭时,盘子里端上来的竟然是用开水烫过,用清油泼过的苦苦菜,打了一盘子的麦子面搅团,这件事让我回到单位高兴了些许日子,让我回忆起来留恋忘返,一顿家乡的`野味,虽然说不值钱,也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但是她的体贴入微,她的细心疼人,确实一般常人做不到的,这或许就是我们的情,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爱吧。

今年休假回家,正好赶在端午假期。因为提前给她说过我初六到家,等回家那天和父亲一起走进家门,中午吃饭时,一盘子热腾腾的粽子和甑糕饭却放在了我和父亲的眼前,这让我着实的从内心里热乎乎的,吃完饭后,她端来一盘子凉甜的西瓜,说是西瓜买了几天了,她和小孙子吃不了,专门等着我和父亲回来再吃,她的话一半是真的,那就是等着我和父亲回来吃;另一半说她和小孙子吃不了,我心里再也清楚不过了,她这人家里吃个大小东西,就都要等着家里人都到齐了再吃,这是她一贯的作风,我再也熟悉不过了,作为妻子嫁给我三十年来,她从来没有把我家里的人当过外人,这就是我的妻子。

这些年,我的吃饭喜好她了如指掌,我的穿衣习惯和尺码,也从来没有见过她动尺子测量,可是我从来都不给自己买衣服,我的衣服都是老婆给我买,可是我闲暇的时候也仔细的想过,她怎么就掌握的那么好呢?特别我这几年的身材在不断地发福,她又怎么能做到如此细致呢?可是她确实做到了,有时候我就想,这也许就是夫妻之间的默契吧。

回过头来再想想自己,这些年为她的付出确实太少了,我有愧于她,这些愧对此生难以还清,惟愿来世。曾经有文友告诉我说:“李哥,你的情诗写的那么好,多给嫂子写几首吧。”可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那种火辣辣的字眼写不出来。

白居易的 《长恨歌》里的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不能做到直白的表达,她也从来不愿直白的倾诉,我们只是在默契中携手并肩,惟愿此情绵绵无绝期。宋代作家秦观有咏七夕的节序词一首,就让我用古人的词作为我对老婆的祝福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篇8: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一开始觉得可能没这么严重,今年恰逢SARS十周年,人们会不会放大了忧虑呢?后来转念想,也许是我低估了人们对疫情的恐惧。因为当年闹SARS?时我所在的地方不算是灾区,我连口罩都没戴。所以有可能轻慢了这种严峻的形势。

那么究竟这次是个什么情况啊?可是环顾一下四周,身边一个看上去有点科学素养的人都没有啊。我只好暂时搁置这个疑虑,并决心,最近一段时间少吃点鸡鸭鱼肉之类的就好了。

这种对抗办法,貌似有点消极了。但我这番表现,都已经算我们家里最讲究的了。

贝克汉姆在他的左侧肋骨上纹了一句中国句子,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捕捉到了中国人的精髓。我们家里的长辈虽然一个个都没有纹身,但这套观点恐怕已经带在身边几十年了。

举个例子,眼下新鲜的蒿子(一种野菜)出芽了,我妈妈清明回老家扫墓,顺便在河边采摘到了一些,就兴奋地打来电话说可以做一顿上好的蒿子粑粑了,blabla……

我告诉她湘江重金属污染,全国13亿人民可能有一半都知道了。河边的东西还是少采点。她说,嗯,今年这批蒿子真的挺不错,又绿又嫩的,你姨也摘了一些,可惜你是吃不到啊……

基本都不用装绿坝,就可以做到对不利信息自动屏蔽,完全不接茬,然后令对方自动更换话题。这就是他们的处世之道。简化成四个字就是:吃不死人。

如果说对吃的都是这种态度,那么对于呼吸的那些个飘渺的空气,或者朝夕相处的四季气候,就更加不会说三道四了。除了雨下得久了点,或者夏天太热了点,基本没听他们抱怨过天气。至于阴霾天,则统一当做了阴天。冬天里要是出个太阳,能感恩戴德一星期。家里厚的棉被全部搬出来,晒的晒洗的洗,像来了贵客,要把家里所有珍藏都展示出来一样。

这样一比较,帝都人民算娇气的一拨了。只要一黄天,埋怨声即刻不绝于耳。—虽然也没人来搭理咱,但不爽还是表达出来了。其它小城市呢?污染一样心惊肉跳,可要么连个声响都没有,要么有声响也扩散不出来。

所以身处在这糟糕的环境之中,我一方面挺不满的,但另一方面又没地儿撒气。搁网上叨叨,大伙已经这么做了,有点不好意思跟风;跟家里人说,他们也不当事,逆来顺受的良民标准件。

当然,有时还是会忍不住嘲弄几句,但那有个什么用呢?能不出门吗?能不呼吸尾气吗?连同事懒得下楼去空旷的地方就要呆在办公室抽烟你都挡不住呀,高谈阔论忧国忧民岂不有点好笑?

大概所有的抱怨,最后都会被一句万能的回击敲落得灰飞烟灭。那是我过去在一辆私家车上看到的标语,叫做:有本事你飞呀。

是啊,有本事你飞呀?不然的话,就老老实实呆着吧,别吱声。别囔囔。不管是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大概都遵循着这样的强盗逻辑。你奈它何?

篇9: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名为写轩,实际写人,“借一阁以记三代遗迹”,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围绕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琐事,抒发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我们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个书斋——项脊轩;两种情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世变迁——先大母、母亲、妻子;四个女人——先大母、先妣、母亲、妻子。虽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悼念亡妻之作,但睹物思人,悼亡念存,作者娓娓道来的真情实意的句子感人肺腑。笔至简至洁而意至尽至美,墨至清至淡而情至深至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文体特点,寻找教学的“焦点”——“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探讨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落实。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的作品,写完此志五年后项脊轩迎来了它的女主人——“吾妻来归”,夫妻琴瑟和谐,好景不长,六年后妻子就去世了,三十岁后他重读旧文,想起妻子给自己带来的欢愉,又补写了两段有关亡妻的附记。

“爱情”一直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我们会感慨于《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会因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落泪,描绘爱情的词语也很多,比如“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成百上千的诗词歌赋中有关爱情的描写直触人心,但《项脊轩志》在描绘与妻子的感情时都没有这类美好的字眼。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把归有光当成老师,归有光手把手教妻子写字,字里行间流淌着从项脊轩传出的欢声笑语。“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南阁子,且何谓南阁子?”可以想见爱妻在娘家时常提起阁中之人,阁中之事,足见归有光在妻子心目中的地位,情见于辞而溢于言语之外。其实归有光家道中落,生活比较清贫,但妻子在娘家从未提起,直到生病,娘家派人来才发现她生活的窘迫。“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而立之年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丧妻之痛应是最大的“悲”吧,归有光却不着一个“悲”字,但悲伤之情却从字里行间传达出来,妻子是他生命的依附,是他生命最后的稻草,妻子的死摧毁了他所有的热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亭亭如盖,不言悲而悲不可禁,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文章以景语作结,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将绵绵的感情轻轻收住,具有无穷的韵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高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像《项脊轩志》这样的文本,语言浅白,无须罗嗦地从头翻译到尾,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把“言”全部交给学生。但要学生悟出字里行间催人泪下的感情却很难,这时就需要教师铺路架桥,引导体会文中的感情。

二、教学片断实录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将深沉真挚的情感淡化在平易的细节中,笔者力求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理解。

师:一个早年丧母,在功名仕途之路又屡遭打击的青年,只有在婚后精神才得到慰藉,归有光婚后生活幸福吗?何以见得?

生:“时至轩中”红袖添香,妻子把作者当老师,一个问一个答,或靠着书案学写字。

师:这是个温馨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当妻子有写不好的字时是什么情景。(同桌间做个握笔书写的动作)

师:多么温馨的场面啊,还有其他表现夫妻幸福生活的地方吗?

生:有。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南阁子,且何谓南阁子也?”

师:这也能表现夫妻幸福生活吗?

生:是的。小妹知道姐姐家有南阁子,说明妻子在娘家常提起阁子。说阁子实际是在说阁子中的丈夫。我们可以想象妻子提起阁子时自豪的神态,天真之语足以显现他们伉俪情深。小妹们肯定也会羡慕姐姐好福气,找到了如意郎君。

师:是啊,新婚燕尔,甜蜜恩爱。但婚后六年,妻子就离他而去,妻子的死肯定给作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作者想起母亲时会泣下,想起祖母时会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会怎么样呢?

生:悲。

师:但补记中我们能看出悲吗?

生:“室坏不修”。妻子死后,人去屋空,此时的阁子已是作者的伤心之地,室坏了且随它去,人心碎了难以愈合,委婉写出他内心的悲。

师:是啊。早年丧母,中年失妻,人生悲事集于一身,何其悲哉,悲到欲哭无泪!还有哪些句子感动了你呢?

生:“余久卧病”可以看出作者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如果让我写,行文到此为止,最多加一句“庭院深深,妻之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我潸然泪下”,你们以为如何呢?

生:这样太突兀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是妻子临死那一年亲手种植,如今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却已逝去,睹物思人,那棵树已成了妻子的象征。

师:人亡物在,情何以堪?不知归有光吃不吃树上的枇杷,如果吃的话,我相信作者的心情定是……

生:苦涩的。

师:对。这棵枇杷树是他们情感的见证,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枇杷依旧笑春风”,阴阳殊途,生死两分,纵使相逢应不识,惟有泪千行,真是人生如梦,触景生情啊!

师:不久前,网友组织过一次评选“最感人的老情书”大赛,要求网友写下自己认为表达爱情最感人的古诗词。最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力压群芳,当选最感人的老情书。这句话没有伤感的字眼,悲伤之情却溢于言表。

三、教学反思

篇10:乡愁绵绵无绝期

几年前,在异国他乡纽约市的一次华侨聚会上,第一次近距离、面对面地听人朗诵余光中的《乡愁》。顿时,心里重的受不住,泪水涌满眼眶……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记得那天窗外大雨瓢泼,而朗读《乡愁》的人是因国事访美的温家宝总理。那时我就想,《乡愁》是一首多么纯朴和感人魂魄的思乡情诗,怎么至今就没有被人谱曲成歌?真叫人扼腕叹息!后来,因有很多演出和教学日程,常常回国,便找来《乡愁》一诗逐字抄下,盼望着有一天能碰上个情投意合的作曲家,将《乡愁》谱曲成歌。

过了不久,深藏在我心里的期盼和等待便与来访者不期而遇了。第一次与云南师大艺术学院青年老师、作曲家柳进军相见,是在他的恩师,作曲家金湘先生歌剧作品音乐会后的座谈会上,我是歌剧《原野》男主角仇虎的原创演唱者。

小柳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英俊、睿智,但不知他的作品是否深情而凝重。因为我的人生经历,灵魂深处那种“悲剧英雄”情结早已扎根。种种虚头巴脑的媚俗之作,再腻再甜,我也不屑一顾……在柳进军将他谱写并录唱的《乡愁》,放给我听的全过程中,我的全身像被一种奇异的火焰和力量掰扯开去,合拢而来地烤炙着,推搡着,从心底里向外涌出的那种陶醉和满足的酸楚与思乡别恨,让我眼泪横流。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那只是未到伤心时!然,此时此刻我为何要如此伤心?柳进军用我钟爱的诗词和他那如泣如诉的音乐和歌声,触动了我那在异国他乡数十载的孤寂、煎熬,无告和深不见底的乡愁!但是,对于一个决不轻言放弃和服输的男子汉,哭,有时也是一种深度解脱和另类深刻!为了不被自己的乡愁和情绪左右,第二天,我又重听《乡愁》。

当柳进军唱道:“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还是禁不住泪湿眼眶,浑身颤抖。我们这一代留学生,没有钟酩鼎食和豪门深宅的背景,更没有谈吐皆鸿儒,锦衣与玉食的资产后盾,在家时,还有父母兄弟朋友的亲情,走出国门后,无论是浪迹天涯,还是顺臾得意,不靠头悬梁锥刺骨,卧薪尝胆似的奋斗,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空泛的心里剩下的只有孤独和乡愁。故《乡愁》是永远悬在我们头顶上的那轮“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满月,是我们永远私藏的“灵魂深处的中秋”……

哦,《乡愁》,已无乡愁,何以解忧?人无《乡愁》,愁更愁。

上一篇:“一带一路筑梦中国”手抄报比赛方案下一篇:办居住证要工作证明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