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2024-04-20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自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啊,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大自然的启示)。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吧。生齐读课题两遍。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板书(自读自悟).这篇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学生接打扫森林板书(打扫森林),另一篇是学生接人类的老师板书(人类的老师)。

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指名学生回答。(没有,打扫森林的打扫应该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师过渡: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那么这两篇文章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然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或向你的同桌请教。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向不出声的字典老师请教了。教师巡视看学生在查什么词语,提醒学生可以把查到的意思可以适当地写在书上。

3、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 扫帚 腐殖质 土壤 逞凶 机翼 鲸 惨祸 关键 异想天开

4、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5、指名学生读词语中的生字。

6、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字当中还有个多音字呢,指名学生回答。

7、刚刚同学们通过那些方式明白了那些词语的意思,能跟大家说说吗?指名学生回答。

三、学习打扫森林

1、大家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打扫森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从前德国有个)

3、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在讲什么了。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读到感受特别深的句子就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记在旁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吧。

4、指名学生汇报?

5、问,为什么说林木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大家再读读书,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6、同学们,林木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指名学生回答。

7、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白这一点了,那我们再想想刚才你们提到问题。为什么说林木官下了一道异想天开的命令呢?指名学生回答。

8、那我们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9、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

10、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课文,真会思考,刚刚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呢又通过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咱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地学习人类的老师。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蜻蜓和飞机 鲸和轮船的图片,教师指导说说种种受到的启发。那么向这样人们从蜻蜓、鲸啊得到启示的例子还有吗? 学生回答。

2、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呢,难怪这篇文章中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那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指名学生回答。

4、的确,林木官他本来是想打扫森林,没想到呢却破坏了森林,甚至是毁了森林。人们从蜻蜓从鲸身上得到了启示。那同学们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大自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把你得到的启示或者是你学了这两篇文章心里最深的感受动笔写一些吧。指名学生读读自己的感受。

是的,如果我们破坏了大自然的话呢,我们就会受到惩罚,相反,如果我们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的话呢,我们就会受到启发,从中受益。教学板书: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特殊学生备课:

主题丛书阅读 分层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篇2: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执教者:刘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大自然吗?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观察一下大自然,一定会获得许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受到许多启示。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解释:启示是什么意思?

3、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没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出示教学目标

过渡: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那么让我们来知道我们学习的目标(课件出示)

学习目标:

1、认一认:认识8个生字

2、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知道文章主要内容。

3、想一想:《“打扫”森林》中使森林遭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这篇短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人类的老师》讲了什么?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这篇课文让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学生自学讨论

1.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要求读熟课文。2.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3.请学生当小老师检验生字学习情况。

三、提问展示,交流感受

(一)学习“打扫”森林

1、快速浏览《“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提示:可采用将各部分连起来的方法概括文章大意。)

2、交流探讨:a.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b.“打扫”一词为什么加引号?(提示:①从词语的意思出发:扫除;清理。②森林需不需要打扫。)

3、使森林遭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畅谈想法,指导朗读读第5、6自然段,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的方式理解。教师出示实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说说你从这篇短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说

(二)学习《人类的老师》 自由朗读《人类的老师》

要求:1.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想想它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那么(3)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学生自由发表.2、“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四、相关链接

五、全课小结

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六、我来选做

1、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

2、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3、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受到启示,产生的创意。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保持生态平衡

篇3:自然律动对舞蹈教学的几点启示

1.“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是否是让这些幼儿掌握比别人多一些、难度大一些的舞蹈技能?

2. 跳舞究竟是为谁而跳的? 父母、老师还是欣赏舞蹈的任何人? 幼儿舞蹈中带了多少的功利色彩?

3. 幼儿在舞蹈中究竟得到了一些什么? 而什么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4. 怎样让幼儿乐于参与到舞蹈活动去, 怎样使舞蹈活动更具有吸引力? 更易于幼儿接受?

同属于韵律活动的自然律动却又给人们展示了艺术的另一个方面。

自然律动是在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指人在音乐的感染下, 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 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动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

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注重自然地运动, 体现了个体对于音乐的本能的反应后者则更侧重于人为的灌输, 通过技能的传授和提高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统而言之, 自然律动侧重于感性的体验与表达, 舞蹈则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与概括。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我获得了众多启示。

启示一: 提供均等机会, 促进幼儿平衡发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 孩子们在听音乐时总是摇头晃脑挥手顿足, 很难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条件下, 将本能反应音乐节奏的肌体内在运动自然扩大至外在运动的结果。这也是自然律动所倡导的“唤醒肌体本能”。

由此可见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是天生的, 他们渴望用肌体动作来表现心中的情感, 以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但实际上在幼儿园中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这种满足的机会, 有些被教师划定为平衡感和协调性较差的幼儿往往失却了这种机会。一是因为教师在舞蹈活动中对于动作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这部分幼儿出现畏难情绪从而对舞蹈活动不自觉地抵触二是因为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忽视这部分幼儿感受, 使他们也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感情支持。所以, 在不知不觉中这部分幼儿的发展机会就被剥夺了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对音乐无动于衷, 再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对一个孩子无疑是残忍的。

在舞蹈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条件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实际情况, 设计富于弹性动能活动方案, 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得到情感的满足。

启示二: 提供适宜的创造空间, 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 总是教师事先编排好舞蹈, 然后再一招一式地教给幼儿, 幼儿也依葫芦画瓢, 最后也不知所云, 更别提情感的体验和感情的共鸣了。

在自然律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情景: 音乐声响, 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节奏性的运动, 陶醉在自我的表现中。为什么幼儿在舞蹈活动中显得木讷, 在自然律动中却都活灵活现呢? 这是因为自然律动具有自由性、个性和创造性。

舞蹈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 事前就进行了分析和构建, 让幼儿进行模仿, 并且要求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在一遍一遍枯燥无味的练习中使幼儿失去了对音乐的个性的; 理解和对动动作的兴趣。其实, 对于艺术活动来说, 感性和直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是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可以不经过理智的分析、判断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实验证明, 幼儿具有超乎成人想象的平衡感和秩序感, 它们完全有能力理解音乐并能用动作表现, 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体验和创编, 但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空间和条件。

1. 合适的音乐。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幼儿去理解的, 教师必须提供一些主题鲜明, 音乐形象较为具体的音乐, 如: 欢乐的、安静的、雄赳赳的、柔美的等等。另外, 一些富于情节的叙事性音乐, 或者用乐器本身的音色来表现相应表现主体的特点鲜明的音乐也适合幼儿创作。

2. 创造特定的情绪氛围, 诱导幼儿联想、想象。在进行舞蹈活动前, 教师应唤起幼儿的情绪 ( 包括肌体) 的反应, 肯定他们的正确反应, 带动幼儿与音乐、同伴的交流。

3. 体验与技巧的结合。幼儿的创编往往很即兴, 之后便不易再现, 而且幼儿的创作缺乏一定的技能或技巧, 显得有些朦胧的凌乱,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提炼幼儿的动作并加以技巧化, 把幼儿的自由创作的技巧的目标相结合来进行再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幼儿自由体验和自我愉悦的愿望, 又可以体现幼儿的成就感。例如, 在小班幼儿学习小碎步的时候, 教师无需一遍一遍地分析和强调碎步的要领, 让幼儿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师只需提供背景音乐然后加以提示, “一群小鸟飞来了, 它们飞得又轻又快”, 幼儿便能自然地踮起脚来表现小鸟飞上天的样子。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幼儿便可以掌握碎步的要领了。

启示三: 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用童心创作作品。

幼儿在自然律动中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往往带有个性色彩, 它是与个体的不同经验相联系的。比如在提供了同样一段音乐《花儿与蝴蝶》后, 幼儿表现的花朵姿态万千, 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将双手举过头顶并踮起脚来, 因为他要表现的是开在大树上的花; 有的幼儿将身体缩成一团, 因为她要表现的是还没开花的小花苞; 一名幼儿的脑袋不住的晃动, 因为他向表现的是被风吹动的花。你能否定任何一个幼儿的想法吗? 虽然他们的舞姿不甚漂亮, 但在他们自己看来真的是既真切又有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创编舞蹈时要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情需要, 用童心去创作作品, 这样才能时幼儿产生共鸣。例如, 舞蹈《郊游》中, 为了表现孩子们春游的情景, 教师用积木作为道具, 一会儿将大积木搭成桥, 上桥、下桥; 一会儿搭成山洞, 钻来钻去; 然后搭成曲线, 模仿小溪上的大石头, 在石头上过小溪; 最后又搭成一条直线, 一人充当小司机, , 大家排排坐, 表示玩了一天, 开着汽车回家去了! 这个舞蹈选取了幼儿园孩子们最常见最喜爱的大积木最为道具, 深深地吸引了幼儿, 同时又显得那么的自然和天真。

这样的舞蹈才能引起幼儿兴趣, 这样的舞蹈才能得到幼儿感情上的共鸣。

启示四: 转变教师的角色, 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在自然律动中, 幼儿是主体, 他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在舞蹈活动中, 幼儿完全是受教师控制的, 教师是舞蹈的编排者、传授者、组织练习者, 他们往往不顾孩子的体验和需要, 一股脑儿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孩子, 这样, 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孩子的艺术潜能。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 由一个技能的灌输者转变为一个幼儿艺术潜能的激发者, 在舞蹈活动中不再将幼儿看作一个技能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一个具有艺术潜能的、积极的参与者。

摘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笔者获得了众多启示。

篇4:探讨自然形态对设计的启示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根本,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自然。从古至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着大自然对我们的无偿馈赠,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它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养育栽培并教导着人类,而人类也从她的身上学会了创造和创新,就好比牛顿通过对苹果的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大自然的多样性也使人类的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自然界的万物都在用它的特点和本质启发着人类进行不断的创造,也给予人类丰富的设计灵感。设计源于自然,大自然中各样美的形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与原则对于设计有着极大的启示。

自然形态的模仿

模仿是一种古老、生命力最强的设计思想,是人类直觉性的创造方式,可以说设计之初便是从模仿开始,而模仿设计即是从模仿自然开始。原始人类从尖锐的兽爪、牙齿、锋利的蚌壳中获取灵感并提取形态,制造了人类最初使用的旧石器。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壁画中,那些尚未进入文明阶段的人类在岩洞墙壁上绘制的运动形态的各种动物,也都是从自然界的猎物中获得灵感并对其进行模仿绘制。

而在人类不断的发现、利用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模仿水平也随着创造力的发展而上升。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它独自特别的形态及功能,每一个部分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又如圣经中讲到“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按照圣经讲的,神创造的自然万物都是经过造物者的精心设计与安排的,有许多奇妙的配合,互相依存、共同发展,造物者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点所安排布置的都是特别的。自然的运行严整有序,形式又纷繁多样,是设计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源泉。

早期人类通过模仿葫芦和果实的外形制成了各类水器;通过模仿花瓣、动物等制成了碗、杯等食器;又通过对动植物形的观察,在各类器具上添加了像“鱼身纹”“藤蔓纹”等的装饰图纹。而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中,形态的模仿也被广泛运用在各类设计之中,如模仿飞燕的燕尾服,模仿花朵的椅子,模仿动物的首饰,模仿植物的装饰花纹等等。

当然,在现代形态设计中,除了单纯的模仿,还有对自然形态的继承,很多的造型和结构没有直白的模仿,更多的是模仿加改良的设计思想。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剧院的外形设计,虽无法直接看出它的模仿来源,但从它的设计中能感受到自然形态那种熟悉的气息,它那三组优美的白色壳体,就是通过继承的模仿,似贝壳又似鸟翅,就像一艘帆船与港湾完美融合为一体,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自然形态的规律

当我们关注周围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甚至是地表、海洋、天空的时候,会惊叹造物者带来的自然之美,而这些自然形态之所以美,不但是因为它的外形,还由于那种蕴含在形态中的模式与规律。每个单体都有它独特的外形模式,这些形态的部分组成结构,我们很难发现哪部分太长哪部分太短,它们都是按着每个物种的需要并在适应环境与生存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以当看到大象的鼻子和狗的鼻子,天鹅的脖子与老鹰的脖子,我们感觉同样具有吸引力,同样具有和谐感。

1.比例与尺度

在对大自然形态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自然物都具有精确的构造。大自然的设计蕴涵着种种关系,有些被人类发现,有些或许还隐藏着丰富的奥秘。常用的比例尺度——黄金分割比例、斐波那契数列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形态的研究发现的结果。1:1.618…的黄金比例存在着与大自然深刻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常常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比如向日葵的花盘,菠萝的外表皮、植物的卷须、玫瑰花瓣等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处处都有黄金比例的痕迹,这就是人类情感会觉得它赏心悦目的原因。而这种黄金比例也极多的被应用在各类的设计中,比如苹果的logo设计,在看似简单的形态中其实运用了大量的黄金分割比例关系。

再如勒.柯布西耶以和谐人体为基础提出了“模度”这个概念,它从很多人体的姿势中寻找比例与尺寸,用简单的数字和比例反映了人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甚至爱因斯坦都对此评论道:“此比例系统极易产生美妙形式,很难产生丑陋形式。”它的“模度”被广泛运用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甚至是雕塑和绘画领域中。比如他设计的朗香教堂,墙面的墙洞、地面分割等的许多设计中都源于他的“模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平衡与和谐

自然物的很多形态,虽然我们不知道它到底哪里精妙,但潜意识中人们会感觉“不错”、“很美”。人们会因一朵花而驻留,会因一座山而发出感叹,会因一只飞翔的鸟而吸引,这种无意识的喜欢,究其所以然正是其中所隐藏的和谐与平衡。

霍雷肖.格林诺在他的《适合的法则》中写道:“马的腿骨很纤细,我们很欣赏,猎犬的胸膛很深,我们也惊叫:太美了!人之所以喜欢这种种自然之物,并非因为他们具备或缺少某一部位,也与他们的外形或颜色无关,而在于所有部位的和谐一致,在于细节适应部分,部分服从整体。”

和谐带给人的是一种舒适感,它是无形于色的。大自然的构建带给设计的其实就是如此——各方面取得平衡。好比一头猎豹在草原奔跑之时,整个身体带来动势和张力的同时,还让观者领略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不会感觉它不协调不美,这就是大自然的设计反馈——静态是美的,动态依然很美!

设计亦是如此,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寻找形态的平衡和谐之感,当一个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人会不自觉的产生不舒服感,而我们在大自然中常能感受到舒适,这就启示给我们只有使设计表现出和谐,才能达到真正的美感。比如斯塔克设计的“章鱼”榨汁机,当看到它的时候会被它的奇异圆润吸引,它的上部是一个圆顶倒椎体设计,而下部是三个曲面支角,不但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整个流线型的“柔性”也让设计看起来非常和谐与统一,能够给人们一种放松、流畅的视觉审美感受。

自然形态的思考

自然形态蕴涵着造物者极大的智慧,而人类在不断挖掘自然形态,对其模仿、借鉴并寻找其规律的同时,也对其有更深刻的思考,考究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思考能带给设计更为本质的启发。

1.可持续性原则

自然物的构建都是相互协调,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的,自然物的设计意图也都是朝着有利一面发展的。自然界所表达的是不断更新、持续的生命力。 例如植物与动物是互相依存的。植物放出氧气、吸收碳气;而动物则是吸收氧气、放出碳气的。两者交互为用,就能共存、共荣。

人们从会思考开始就会做设计,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做好设计。好的设计需要人具备良好、正确的设计意识和意图,并且有积极的意义。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许多创造和设计都提高了我们的生活,但在提供功能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规律的服从。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当这个平衡不断被打破时,最终会付出应有代价。

2.完形原则

在自然界中,物与物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和依托,各个单体都不能独自存在,整个生态链的持续,需要各种物种共同维护,一旦其中一个遭到破坏,整个生态机制都会受到影响。正如格式塔所提出的基本宗旨“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或“1+1=3”。当我们观看天空的时候,月亮星星与天际交相辉映我们觉得很美,而如果只有星星或只有月亮,感觉就缺少了什么,那种整体美就消失了。再比如一个森林环境下,树、花、草、动物、大地都是相互调和,共同发展,建立一个完形。这个完形的美比单个形态的美更具吸引力。

设计也并不是将每个文字、图形等符号作为单独孤立的元素对待,而应该将各部分看作和谐的,相互影响的,相互提高的整体看待。而且不单是考虑一个设计,更需要认真审视这个设计在整体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从整体出发对其进行设计思考。

篇5:《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在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空,“马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雨要下说下吧,风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鸟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在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样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了为断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目的显示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的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的人生中的无穷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标题,起笔是大自然,落笔是启示,表达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因为生活中的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勤奋努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篇6: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⑴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⑶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平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⑷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⑸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平衡”的事例?

4、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⑴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⑶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是烈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上一篇:中秋雨的作文下一篇:经适房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