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材料的历史

2024-05-04

永磁材料的历史(通用8篇)

篇1:永磁材料的历史

主要有钡铁氧体和锶铁氧体,其电阻率高、矫顽力大,能有效地应用在大气隙磁路中,特别适于作小型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永磁体。永磁铁氧体不含贵金属镍、钴等,原材料来源丰富,工艺简单,成本低,可代替铝镍钴永磁体制造磁分离器、磁推轴承、扬声器、微波器件等。但其最大磁能积较低,温度稳定性差,质地较脆、易碎,不耐冲击振动,不宜作测量仪表及有精密要求的磁性器件。

稀土永磁材料

主要是稀土钴永磁材料和钕铁硼永磁材料。前者是稀土元素铈、镨、镧、钕等和钴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其磁能积可达碳钢的150倍、铝镍钴永磁材料的3~5倍,永磁铁氧体的8~10倍,温度系数低,磁性稳定,矫顽力高达800千安/米。主要用于低速转矩电动机、启动电动机、传感器、磁推轴承等的磁系统。钕铁硼永磁材料是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其剩磁、矫顽力和最大磁能积比前者高,不易碎,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合金密度低,有利于磁性元件的轻型化、薄型化、小型和超小型化。但其磁性温度系数较高,限制了它的应用。

复合永磁材料

由永磁性物质粉末和作为粘结剂的塑性物质复合而成。由于其含有一定比例的粘结剂,故其磁性能比相应的没有粘结剂的磁性材料显著降低。除金属复合永磁材料外,其他复合永磁材料由于受粘结剂耐热性所限,使用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50℃。但复合永磁材料尺寸精度高,机械性能好,磁体各部分性能均匀性好,易于进行磁体径向取向和多极充磁。主要用于制造仪器仪表、通信设备、旋转机械、磁疗器械及体育用品等。

永磁材料分类

第一大类是:合金永磁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Nd2Fe14B)、钐钴(SmCo)、铝镍钴(AlNiCo)

第二大类是:铁氧体永磁材料(Ferrite)

按生产工艺不同分为:烧结铁氧体、粘结铁氧体、注塑铁氧体,这三种工艺依据磁晶的取向不同又各分为等方性和异方性磁体。

这些就是目前市面上的主要永磁材料,还有一些因生产工艺原或成本原因,不能大范围应用而淘汰,如Cu-Ni-Fe(铜镍铁)、Fe-Co-Mo(铁钴钼)、Fe-Co-V(铁钴钒)、MnBi(锰铋)

(3)、注塑钕铁硼(Zhusu NdFeB)——有极高之精确度、容易制成各向异性形状复杂的薄壁环或薄磁体。

烧结铁氧体

烧结铁氧体(Sintered Ferrite)的主要原料包括BaFe12O19和SrFe12O19,依据磁晶的取向不同分为等方性和异方性磁体。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和适中的磁性能而成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磁体。铁氧体磁铁是通过陶瓷工艺法制造而成,质地也比较坚硬,也属脆性材料,由于铁氧体磁铁有很好的耐温性及价格低廉,已成为应用较为广泛的永磁体。橡胶磁

橡胶磁(Rubber Magnet)是铁氧体磁材系列中的一种,由粘结铁氧体料粉与合成橡胶复合经挤出成型、压延成型、注射成型等工艺而制成的具有柔软性、弹性及可扭曲的磁体。可加工成条状、卷状、片状及各种复杂形状。橡胶磁体由磁粉(SrO6Fe2O3)、聚乙烯(CPE)和其它添加剂(EBSO、DOP)等组成,通过挤出、压延制造而成。橡胶磁材可以是同性的或异性的,它由铁氧体磁粉、CPE和某些微量元素制成,可弯、可捻、可卷。它无需更多机械加工即可使用,也可以按所需尺寸修整形状,橡胶磁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复PVC,背胶,上UV油等。它的磁能积在0.60 至1.50 MGOe之间。橡胶磁材的应用领域:冰箱、讯息告示架、将物件固定于 金属体以用作广告等的紧固件,用于玩具、教学仪器、开关和感应器的磁片。主要应用于微特电机、电冰箱、消毒柜、厨柜、玩具、文具、广告等行业。铝镍钴

铝镍钴(AlNiCo)是最早开发出来的一种永磁材料,是由铝、镍、钴、铁和其它微量金属元素构成的一种合金。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分为烧结铝镍钴(Sintered AlNiCo)和铸造铝镍钴(Cast AlNiCo)。产品形状多为圆形和方形。铸造工艺可以加工生产成不同的尺寸和形状;与铸造工艺相比,烧结产品局限于小的尺寸,其生产出来的毛坯尺寸公差比铸造产品毛坯要好,磁性能要略低于铸造产品,但可加工性要好。在永磁材料中,铸造铝镍钴永磁有着最低可逆温度系数,工作温度可高达600摄氏度以上。铝镍钴永磁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仪表和其他应用领域。

钐钴(SmCo)依据成份的不同分为SmCo5和Sm2Co17,分别为笫一代和笫二代稀土永磁材料。由于其原材料十分稀缺,价格昂贵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钐钴(SmCo)作为第二代稀土永磁体,不但有着较高的磁能积(14-28MGOe)和可靠的矫顽力,而且在稀土永磁系列中表现出良好的温度特性。与钕铁硼相比,钐钴更适合工作在高温环境中(>200℃)。

永磁材料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磁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高科技产品到最简单的包装磁,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钕铁硼强磁和铁氧体磁铁。

从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来看,十九世纪末使用的碳钢,磁能积(BH)max(衡量永磁体储存磁能密度的物理量)不足1MGOe(兆高奥),而目前国外批量生产的Nd-Fe-B永磁材料,磁能积已达50MGOe以上。这一个世纪以来,材料的剩磁Br提高甚小,能积的提高要归功于矫顽力Hc的提高。而矫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对其本质的认识和高磁晶各向异性化合物的发现,以及制备技术的进步。二十世纪初,人们主要使用碳钢、钨钢、铬钢和钴钢作永磁材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AlNiCo永磁材料开发成功,才使永磁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五十年代,钡铁氧体的出现,既降低了永磁体成本,又将永磁材料的应用范围拓宽到高频领域。到六十年代,稀土钴永磁的出现,则为永磁体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1967年,美国Dayton大学的Strnat等,用粉末粘结法成功地制成SmCo5永磁体,标志着稀土永磁时代的到来。迄今为止,稀十永磁已经历第一代SmCo5,第二代沉淀硬化型Sm2Co17,发展到第三代Nd-Fe-B永磁材料。此外,在历史上被用作永磁材料的还有Cu-Ni-Fe、Fe-Co-Mo、Fe-Co-V、MnBi、A1MnC合金等。这些合金由于性能不高、成本不低,在大多数场合已很少采用。而AlNiCo、FeCrCo、PtCo等合金在一些特殊场合还得到应用。目前Ba、Sr铁氧体仍然是用量最大的永磁材料,但其许多应用正在逐渐被Nd-Fe-B类材料取代。并且,当前稀土类永磁材料的产值已大大超过铁氧体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已发展成一大产业。

钕铁硼永磁

钕铁硼作为节能环保的朝阳产业,广泛用于信息技术、汽车、核磁共振、风力发电和电机等领域,预计未来3-5年的复合增长率在20%左右。由于中国具有明显的资源、成本和市场优势,世界钕铁硼产业正在向中国转移,2005年中国钕铁硼产量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70%以上。

钕铁硼产业概况

钕铁硼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磁性强的特点,是迄今为止性能价格比最佳的磁体。预计在未来20-30年里,钕铁硼产业环保节能将高速发展 在全球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以及世界各国对环保节能的日益重视之下,环保节能正在成为影响各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钕铁硼正是制造环保节能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如钕铁硼在汽车、压缩机、风力发电机等领域的应用,正是出于环保节能的考虑。钕铁硼作为环保节能的功能材料,其应用将更加广泛。钕铁硼行业正成为全新的朝阳环保产业。

我们预计在未来3-5年,钕铁硼的年需求增长率平均为20%左右。其增长主要来自于几个领域:传统汽车工业、信息技术产业、核磁共振成象工业和机床工业等。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时代,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无疑将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风力发电目前在欧洲已经大规模实施,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之前1兆瓦的机组使用钕铁硼大致在1吨左右,得益于风力发电行业的快速增长,钕铁硼在风力发电机组中的用量也将快速增加。

杭州永磁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浙江杭州市萧山区钱江农场一分场

国内销售部

电话:86-571-82875111 82875517

传真:86-571-82875782

电子邮箱: sales@china-hpmg.com

杭州永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0年12月,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厂区面积14万m2,年产值6亿元人民币。公司有员工10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0多人。公司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银行评定的信用等级AAA级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类别有:铸造、烧结铝镍钴永磁;烧结、粘结钕铁硼永磁;钐钴永磁;永磁器件;永磁玩具;永磁电机等。产品广泛用于汽车、仪器仪表、医疗和通讯器械、家用电器、电机、电声器材、纺织机械、教学仪器、风力发电、自控开关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等高科技领域。产品规格已形成多系列上万个品种。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铝镍钴永磁生产基地,年产铝镍钴永磁1800吨,约占世界产量的20%。钕铁硼生产线94年开始投产,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N48、N50、N38EH、N40UH、N42SH等高性能磁体质量稳定,位居同行业前列。烧结钐钴年产量200吨,能大批量生产磁能积为30MGOe的钐钴磁体。粘结钕铁硼和粘结钐钴的年产量150吨,粘结铝镍钴磁推轴承年产600万套以上。永磁器件包括永磁吸盘、永磁起重器、永磁玩具、永磁磁力棒和各种永磁吸力件等。永磁电机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年产100万台各式永磁电机的生产规模。

证券简称:中科三环

证券代码:000970

公司名称: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王震西

总经理:王震西

注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甲1号楼27层

经营范围: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其他新型材料、各种稀土永磁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以及有关技术咨询、服务,工业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自产产品。

主营业务:公司主营业务是稀土永磁和新型磁性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简介

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于1999年7月23日发起设立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00年4月20日在中国深交所上市。中科三环延续了三环公司的主要业务,从事磁性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中科三环下纳五家烧结;在下游产业控股南京大陆鸽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由钕铁硼稀土永磁电机驱动的绿色环保电动自行车。

投资亮点

1、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控股了拥有粘结钕铁硼产品世界一流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的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公司持有70%的股权),致力于粘结钕铁硼磁体的发展。该产品在小型电动机方面的需求增加,将使公司的业绩得到提高。

2、公司的高档稀土永磁铁硼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用烧结和粘结两种工艺生产钕铁硼磁性材料的技术,占有15%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

3、数字电视行业蕴藏的投资价值在15000亿元左右,在数字电视设备方面,市场规模在万亿元以上,未来10年平均每年近千亿元,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软磁铁氧体磁芯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设备的生产,这将给公司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杭州永磁集团永磁电机

篇2:永磁材料的历史

在新课程历史条件下,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改为专题史,这多少让习惯了编年体例的教师和学生感到了压力。教材是工具体现得更为明显,版本分成人教版、岳麓版等等,教师要想教好,首先要学好、用好教科书,教师的再编辑能力体现出来。尽管教材给了很多材料,如文字、地图、插图等,总体上体现的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利用以上材料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充分发挥以上材料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教师就是教材的奴隶,不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成为一名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师离不开发掘历史材料,让历史材料说话,还历史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

(一)历史材料让我们认识一个更全面的国民党政府

我们都知道,教材在讲到国民政府的时候分别从其建立、施政、走向灭亡几个方面介绍的。教材内容叙述文字简洁、概括,虽然增加了文字和图片,如果让学生仅凭此就能了解国民党政府是很难的,何况学生缺乏对政治、经济、文化理解的实际经验或经历。这就个教师提出了很好的课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可信度强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像材料,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认识国民政府,从而读出结论,这就是论从史出,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形成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会学习、会思考的公民,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例如,1949年中共为什么会胜利,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教材中从经济、政治、军事等角度给出了答案。经济上,“四大家族”与政权相结合,不断吞并民族资本主义资本,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了腐败,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官僚资本,官僚资本垄断了经济,使经济发展没有活力。有关官僚资本垄断的.材料比比皆是,教师不难找到;政治上,比较典型的是抗战结束后,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是和平。谁破坏和平就是人民公敌,众矢之的。而国民党出尔反尔,打着和平的旗号,实施着“剿共”的策略,如三次电邀毛泽东来重庆谈判(可用电报原文为材料),做出和平的样子,确实使一大部分人受其影响。试想一个代表国民的政府做出了“和平”的承诺,合乎民心、民愿,自然争取了一大部分人民群众。但接下来的事实让多数人嗔目结舌,撕毁《政协协议》,暗中调兵进攻中共解放区,在国统区实施反民主的政策(镇压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遇难),不断挑起国共摩擦、进而发动内战,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另有材料证明国共之间人心向背。美国远东专家当年如是说:

埃德加•斯诺说: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他们将一个能够满足人民大众某些迫切需求的纲领付诸行动。1927年,国民党赢得政权,靠的是耕者有其田和在政府里实行民主的口号。现在,失败了,因为它从来没有兑现过它所做出的任何承诺。

海罗德•伊克思(1933―1946年担任美国内政部长):

很久以来,我就认为,中国的内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农民起来反抗蒋介石腐败、残酷统治政权开始的。然后,吸引了工人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其他人群,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拥护孙中山人权自由理论原则的其他团体。除了这些道德因素,还得加上美国对蒋介石的大量武器和物资援助,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腐化的国民党人在腐败和投降中转到了共产党手里。

以上材料来自曾经到过延安的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和曾经支持援助蒋政权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人士,可信度很高。

如果由此让学生得出中共取胜或国民政府失利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难题了。

为了克服“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认知误区,也可以让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几个方面,在细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让学生用材料分析国民党的政策、方针,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情况,避免一棍子打死。

(二)用材料引领人物,使人物更丰满、亲切、可信。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主角,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参与。因此我们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研究就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多角度探究历史人物就是让历史人物更丰满、更真实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以便再现多年以前发生的历史。

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历史材料,比如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实物的等等,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历史材料当中选择、甄别,对材料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项能力。选择好的材料,还有从不同角度使用的问题。例如历史上对农民起义的记载,大多数正史上都称农民起义“贼”或“匪”“盗”,主要是因为记述者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因而留下来得史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材料作者的身份等各种因素来考虑。

比如我们都知道汪精卫这个人是日伪统治时期汪伪政权的首脑,他的行径为国人痛恨。但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能就因此认为汪氏自始至终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用历史材料反映汪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探究他从一个革命青年到国民政府副主席再到与日本侵略者合作的“汉奸”“卖国贼”的历史过程,把一个丰满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了解了汪氏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又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的一次人生观教育,要把握好人生,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试举例如下:

汪精卫生平: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笔名精卫,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中国政治人物,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县)。

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前一年因谋刺清摄政王载沣失败而下狱问死,其慷慨从容的气节得到革命志士的敬仰。后在肃亲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终生监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获释。汪兆铭曾立志革命成功后不当官、不当议员,因此旋与妻子陈璧君赴法国留学,但不久即应孙文之召返国讨袁护法。汪兆铭因在革命党内地位崇高,之后数度出任领导要职,历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等等,直到中日战争初期经常是蒋介石最主要的政敌之一。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他决定支持日本所宣传的和平运动而与日本合作,出掌日本在南京组建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基于此项历史事实,加上掌权的国共两党皆透过政治和教育极力批判,因此长期以来他被很多中国人视为大汉奸。

我们可以把汪氏的履历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满清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 抗战时期。

把三个阶段的汪氏的典型材料给学生(或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汪氏的主要活动,从而自己做出评价。

在满清时期,我们给出汪氏的一首诗: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汪兆,19于狱中

在民国初期,我们给学生提供1927年4月5日和共产党领袖陈独秀发表《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

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

(一九二七年四月五日)

国民党、共产党同志们!此时我们的国民革命,虽然得到了胜利,我们的敌人,不但仍然大部分存在,并且还正在那里伺察我们的弱点,想乘机进攻,推翻我们的胜利,所以我们的团结,此时更非常必要。中国共产党坚决的承认,中国国民党及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在中国革命中毫无疑义的重要,只有不愿意中国革命向前进展的人,才想打倒国民党,才想打倒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错误,也不至于主张打倒自己的友党,主张打倒我们敌人(帝国主义与军阀)素所反对之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使敌人称快。无产阶级独裁制,本是各国共产党最大限度的政纲之一,在俄国虽然实现了,照殖民地半殖民地政治经济的环境,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程,是否是一定死板的经过同样形式的同样阶级(段),还是一个问题,何况依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之趋势,现在固然不发生这样问题,即将来也不至发生。中国所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各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来对付反革命,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独裁。两党合作,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重要之点,是在两党大多数党员,双方以善意的态度,解决此问题,方不违背合作之根本精神。中国国民党多数同志,凡是了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及其对于中国国民党真实态度的人,都不会怀疑孙总理的联共政策。现在国民革命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最后根据地上海,警醒了国内外一切反革命者,造谣中伤离间,无所不用其极!甲则曰:共产党组织工人政府,将冲入租界,贻害北伐军,将打倒国民党。乙则曰: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这类谣言,不审自何而起.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议决,已昭示全世界,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上海军事当局,表示服从中央,即或有些意见与误会,亦未必终不可解释。在共产党方面,爱护地方安宁秩序,未必敢后于他人,对于国民政府不以武力收回上海租界政策,亦示赞同,总工会亦已发表不单独入租界之宣言,对于市政府,亦赞同各阶级合作政策;事实俱在,更无造谣之余地。国共两党同志们,我们强大的敌人,不但想以武力对待我们,并且想以流言离间我们,以达其以赤制赤之计。我们应该站在革命观点上,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谣言,相互尊敬,事事商协,开诚进行,政见即不尽同,根本必须一致。两党同志果能开诚合作,如兄弟般亲密,反间之言,自不获乘机而入也。披沥陈词,万希各省自察!勿致为亲者所悲,仇者所快,则中国革命幸甚I两党幸甚!

(选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第593~594页)

在抗战时期,给出汪氏发给蒋介石的“艳电”,文Q:日本「於中oI土之要求」、「尊重中之主唷梗能使中「完成其立」,以「互相善友好、共同防共和合作」三原t,「c日本政府交Q意,以期恢秃推健埂_@幼觥覆坏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鹨S陷各地亦可收停而主嗉靶姓之立完整,亦得以保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材料;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找一些图片、漫画支持自己的论点,只要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方法就可以在教学中尝试。

篇3: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

一、搜集与选择历史材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有效运用历史材料的首要前提就是如何搜集与选择历史材料。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首要任务, 高中历史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整体的把握:首先, 必须遵循一定的搜集与选择原则。在历史材料的选择过程中, 并不是杂乱无章、随取随用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 老师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搜集与整理。而相关的主要原则包括:1.经济高效原则。在高中历史教学环节中, 历史老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的繁重, 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备课以及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与此同时, 现阶段很多高中历史材料的储备量并不丰富, 需要老师多方面的搜集, 这就加大了搜集与选择的工作量与难度。因此, 老师在搜集与选择历史材料的时候必须提高自身效率, 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以及物力, 来搜集更多的有效的历史材料。2.形象直观性原则。要求历史老师搜集选择的历史材料必须是形象直观的,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在教学环节中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3.围绕教学重点的原则。历史老师搜集与选择的历史材料必须严格围绕历史教学的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有效的历史材料, 避免历史材料过多而造成学习混乱与负担,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4.渐进性原则。要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程度的强弱, 循序渐进、难易分明、由浅入深地进行历史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其次, 搜集与选择历史材料的一些方法策略。1.有效地运用历史教科书。在新课改的历史教科书中涵盖有不少的历史材料, 而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目的性与统一性。高效地运用历史教科书这一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 是搜集与选择历史材料的基础。2.从教学参考书中进行搜集与选择。教学参考书是历史老师教学的配套用书, 种类繁多、数量丰富, 比如《教师教学用书》《中学历史教师备课手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等等, 这样可以使老师更好地围绕教学的重点, 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3.有效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在历史的教学环节中, 我们需要增加一些新的、有趣生动的历史材料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而网络方便快捷, 图书馆信息涵盖量大等诸多优势, 可以成为历史材料搜集和选择的重要方法途径。

二、呈现历史材料

在搜集与选择好相关的历史材料之后, 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呈现这些历史材料, 这就需要老师采取丰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呈现历史材料, 进而加强历史教学的课堂效果。首先, 针对从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书中搜集与选择出来的历史材料, 老师可以通过历史教科书以及参考书来为学生呈现历史材料。比如, 在学习秦朝的时候, 教科书中包含有“秦朝疆域图”这样的图示材料,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以及理解, 更好地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其次, 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具来进行历史材料的呈现。为了加深学生的直观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历史文物模型以及教学挂图等教具来展示历史材料。这样立体、直观的实物历史材料, 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思维, 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 可以在学习古代农业的时候, 将耧车、犁壁、铁铧犁等农具的模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最后,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呈现历史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老师可以运用投影、播放历史音像材料、制作多媒体PPT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呈现历史材料, 这样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历史材料

历史材料的搜集选择与呈现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材料的作用, 为高中历史教学而服务。因此, 如何有效地运用历史材料成为历史教学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老师需要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首先, 老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从历史材料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分析, 然后获得有效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近和感受历史。其次, 老师可以通过教材来进行教学问题的说明。比如, 在讲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时候, 可以通过纪录片《大国崛起》等这样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历史性的视频材料, 解决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诸多问题。最后,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理解与运用历史材料来回答、解决历史问题。这也是历史材料运用的最关键环节。老师通过历史材料, 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 回答、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验以及价值观。所以老师在教学环节中要不断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引导,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面对各方面竞争的不断加强, 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来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它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 拓展学生的视野, 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海艳.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2012年2期

篇4: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关键词:历史材料;历史教学;作用价值;灵活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9-01

历史材料,是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材料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历史材料既能丰富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使用历史材料能够很好的帮助历史教学。

一、历史材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材料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

3、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材料例如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比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学生不但要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而且要能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课本有“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就是帮助突破这个重、难点的好帮手。尤其是可以根据战国形势图中各国的地理位置变成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样学生既记住了七国的名称,又记住了它们的在地图上的位置。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

历史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试可言”。可见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出发。我们经常使用的历史材料的形式有:

1、课文中除黑体字之外引用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一课中,课文引用了唐太宗“周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来说明唐太宗时如何看待君王与人民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唐太宗在贞观之治时为何采取一系列发展生产减轻劳役赋税的措施。

2、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历史遗址等。图片史料过去中学教材一直使用,目前在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中,还可以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如在重庆谈判的内容中,放映漫画《磨好刀再杀》让学生充分理解蒋介石的真实目的。

三、如何引领学生应用史料

历史材料的使用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而学生在接触到材料的时候往往出现各种困难,教师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引导学生。

1、首先让学生认知史料。这是史料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不需要学生过多分析,史料本身就很清楚,多朗读、多接触史料是了解史料的最好方法。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中这段材料: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奏稿》

这段材料学生很容易读懂,左宗棠对于边塞问题的立场所以这类史料在应用时,教师尽管放手,任学生们去理解。

2、理解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以“左宗棠《奏稿》”为例。在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了左宗棠的态度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去分析:为何不可放弃塞防,这就要求学生们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地出结论。

3、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较高的层次,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这也是相对于前一个层次的一个提高。例如在做综合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不抵抗命令: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与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抗日通电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

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蒋介石前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中共对日态度及影响等问题。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通过层层训练,最后是学生能够做到,逐条分析史料,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5:初中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首先看材料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考试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凭感觉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答题。现在的开放性试题往往有多个题眼,并沿着题眼指示的方向深入思考。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设计答题角度,确定答案要点,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第四、材料分析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一问多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认识。这类习题能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潜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以鼓励考生的创新。它鼓励考生多路畅想、发挥思维,勇于创新。答案的多元性和评分的采意性大大加强。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试题特定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精心提炼、仔细整理、紧密组合问题的答案。

二.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三.组织简洁的学科语言回答

材料解析题的回答要采用精炼、概括的语言作答,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尽量不要摘抄原文。主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几问几答,不能漏答。审题时注意题目的设问方式,实在想不到的内容也不能空着,尽可能写上自己理解的内容。

(2)所答内容的多少可以参考每一设问后所标注的分值,所答内容广度比深度重要。

篇6:永磁材料的历史

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较早,是首批中央教科所认定的“实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验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由中央教科所著名教改专家崔相禄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重点教改实验课题。我校是首批纳入的全国三所教改实验中学之一。我校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三式递进研究性学习”。是根据XX年秋季,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而实施的,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XX年秋季到XX年秋季,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宜都一中构建并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管理与开发体系: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办法;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保障系统(管理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等。

所谓“三式”即课题式、学科式、拓展式。“三式递进”即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力,采取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办法来实施研究性学习。一般课题式在一年级学生中实施,学科式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拓展式一般只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

从XX年秋季起,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始实施“课题式”研究性学习,XX年秋季又扩展到高二年级,经过两年的具体实施,我校“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开发、管理和实施方面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所以能够被中央教科所纳入实验学校,宜昌市教育局在我校组织过“研究性学习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会”,先后有多所外地中学和教育研究机构来我校交流学习。XX年10月,首届“研究性学习”全国年会在我校召开,中央教科所崔教授及人教社等一批专家学者参会,对我校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评估。我校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翔实的研究资料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会议期间,我校推出的四节(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示范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其课堂实录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资料被广泛收录。

在实施“课题式研究性学习”阶段,我校历史学科组织实施的课题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XX年秋季到XX年秋季两年里,我校历史组先后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进行“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实践,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然后由老师提出建议再由学生进行修改最后决定课题,两年里,历史类研究课题共产生25个。实际完成结题24个,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先后有9个历史研究课题获得学校优秀研究成果称号,由教师总结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有三个获得湖北省教科所优秀案例一等奖。另有两个案例被中央教科所收录,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我校历史学科实施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

从XX年秋季起,我校开始在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中实施“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我校历史学科在学校统一部署和安排下,根据学科特点,开发实施了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现将我校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向大家汇报,以期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教。

(一)关于学科式研究性学习实践内涵的认识。

教育部于XX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又于XX年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并指出了开发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我们得出以下认识: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修性。研究性学习为一门必修课,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坚定不移地配合新教材的启用而开设。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都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课内容,这实际上就可以看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历史学科二年级每周安排一个课时,高三年级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进行“学科式研究性学习”。

2、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性。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和学生固有学习模式的根本变革,需要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改变学习方式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实现角色转换,由传统意义的领导者、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3、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性。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应该是一种学习思想。这种思想应该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去,应该让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学科整体推进,不仅仅满足于在课表规定的时间内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也应该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专题,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将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一个个小专题的创新性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课堂学习中感受、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二)关于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实践理念

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课堂上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学习活动。常以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内容中某一问题为学习对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课堂学习的形式进行,并逐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在探究中发展能力、形成素质。我们把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定位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时空,使不同个性特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得到主动发展。

(三)关于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关注自己的体验和发展,积极主动地策划、承担和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学体验和科学探究的机会,实施流程为:提出问题——设置课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成果表达,整个流程按照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来进行,而且应该将研究的问题置于不可预知的状态,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学探究,按照事物本然的方式来解决。

3、学用一体的原则。即学科式研究性学习应贯彻学中用、用中学,学用一体的思想,把握这条原则,就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应用情境,并要突出学生对情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4、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主要为了让学生获取研究过程的体验,并在学习中自然成长,而不必一时强求研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因而它重过程轻结果;但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来看,应该重视上述过程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即培养的结果,同时学习的最终成果又代表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要用一定的成果量度来要求和规范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果和过程同等重要。

5、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注重将学科教学内容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尤其注重开辟校外学习和应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走出校门,打破单一的课内和课外的界限,从社会中搜集信息资料进行学习。

6、差异性原则。要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的机会,就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允许不同的学生在研究、发展的目标定位上有所侧重,并为他们创造优良的条件和提供可选择的机会。

(四)关于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认识。

依据历史研究的基本方式和能力要求,我们制定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目标。这个目标的制定,主要是借鉴省、市教研中心的研究成果,来源于省教研员冯长运同志和市教研员李明海同志合著的《关于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一文(发表在《历史教学》XX年第九期上),其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目标是“四级十六项”。四级分别为: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目标;研究史料的目标;掌握史学理论目标;表达研究成果目标。每一级之下又各有四项具体子目标,这就构成了“四级十六项”目标(具体内容在此从略)。我们觉得以上目标的定位科学具体,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五)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几种教学模式的尝试。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各地学校的做法千差万别、形式多样、我们学校历史组在网上认真查阅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各省市名校的研究性学习做法,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借鉴本省市的研究成果,即上文提到的冯、李在《探索》一文中提出的“‘三课’结合搞‘研究’”的方略,以及宜昌市已在国家申请立项的历史教改课题“情景·实践·创新”研究的部分成果,我们探索性地实施了以下两种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篇7:永磁材料的历史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下面尝试性归类几种材料题,并结合中考试题介绍一下解答思路: 历史材料题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字型材料题;

二、图表型材料题;

三、开放型材料题

一、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想”“三答”三步来入手。前面已分析了,在此不再累述。(2007年〃荆州市)13.阅读材料: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回答: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臵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二、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单纯表格型

(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历史与社会)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增长情况简表

材料二:以下材料引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括号里的数字为其所

材料三:下列为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简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2分)(4)结合历史总结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及规律?(3分)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首先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根据第(1)问中“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带着这个设问,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一。通过观察发现,1870年和1913年各国煤钢增长情况大不相同。1870年时,英国煤钢总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是其它几国的总和。但1913年,占据熬头的是美国和德国了。这就是两方面最明显的现象,确定下具体的现象,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第(2)问与第(1)问的不同在于“哪两方面”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应是等于或多于两方面。带着这样的分析去阅读表格。表格中共有5个经济区域各个方面情况的详细内容的对比,通过对这5个经济区域情况的分析,就有5个方面的历史现象。还可以对其中任何几个经济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答案的范围比较广。如:通过对俄与其它各经济区域情况的对比分析,可得出这样的历史现象,就是:俄国是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较缓慢的一个。确定下历史现象后,再深入地分析原因,俄国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主要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不彻底。其它历史现象的分析也这样进行。

材料三中选取的国家很有代表性,一是美国在美洲,二是德国在欧洲,三是日本在亚洲。且这三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遍及全球且经济下降,工人失业严重。根据这些读表得出的信息,我们应能确定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4)问,需要综合以上三个表格的内容来做出综合的分析。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答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

(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2)在近代史上抗击外敌的事件中,中国军队往往付出重大代价,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

2、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 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例如:

(2006年〃河南省)

三、材料解析题

要求: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解析: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按照“一读”、“二想”、“三答”的步骤进行解答。

三、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

33、探究与实践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1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

(2)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共4分)。

(3)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你校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写出两条,共4分)

我们倡议:

第一、第二、第三、此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2)和第(3)问上。这两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8:关于历史材料题的解析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材料解析题,应基本遵循这样的解答过程:粗读材料,弄清材料大意—审察问题要求,明确重要解析点—细读并理解材料,联系课本—紧扣题意,进行解答。现就其中某些环节进行说明。

一、读透、读懂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读是解题的前提。有的材料比较直白,有的则不太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对材料必须耐心而细致,甚至是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为解题和联系课本的依据,从而为正确解题做好必要的准备。若泛泛而读,似懂非懂,极易导致解题错误。

一是读设问。先定位材料内容,明确答题方向,接着读材料。要读懂材料,可用以下方法:粗读,找核心内容;细读,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带着设问重点读,提取有效信息,放弃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把握命题的考查方向。

二是连接两头,找出信息。材料的两头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介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等。这些说明性文字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可能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对照材料,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找解题的关键

对于材料题的解答,绝不可能仅仅依靠材料本身来完成,课本是帮助理解材料、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这将有助于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材料的本源、内容和基本观点。为此对课本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等应有明了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把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准确对应。否则就会联系失误,张冠李戴。

首先,找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有时关键词还可能会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出处和内容的简介上,它们都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

其次,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材料题,顾名思义是要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分析、运用材料上,用材料进行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只有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才能发挥材料的功能。因此,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进行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方面,避免抛开材料和设问,随意发挥的倾向。

再次,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内容有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貌离神合”于教材内容。这里的联系一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用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问题就不会太难了。当然,有的设问甚至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对号入座”,这就更容易回答了。

三、把握题目要求,紧扣题意解答

仔细阅读材料,准确联系课本,所有这些,都是为解题做准备,但关键还在于对题目的理解是否到位。所以对题目要求一定要详细、全面,真正搞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是如何问的,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到底要求答些什么。同时,在文字表达上,做到语言简练,措辞准确。因为一般材料问题的回答不宜太长,忌废话连篇,不着边际。此外,解答还要注意要从不同角度作答,千万不能只有一点却展开论文似的论述。

此时,一要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做出限制,如“不得照抄材料原句”、“依据材料概括提炼”、“根据材料谈认识”、“评价材料的观点”、“综合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等,这些限制词语表明了设问内容的含义和考查要求。

二要答好第一问。除材料小论文外,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常常互相联系,第一问的回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下一问的回答。因此,回答第一问时要细心推敲,力求准确。第一问的回答错误,会影响后面的答案。

三要解答完整而有层次。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材料的解析要完整。

四要注意运用史观。用史观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高要求。如“简要指出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要从材料中得出这个观点,就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正确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时代背景,有利于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材料。

五要答案简洁。高考对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较高,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

六要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而且可从分数看出大概要从几点回答。

上一篇:国风·鄘风·桑中原文及赏析下一篇:体育教育实习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