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和胡子伯伯童话故事

2024-04-14

南南和胡子伯伯童话故事(精选3篇)

篇1:南南和胡子伯伯童话故事

南南和胡子伯伯童话故事

胡子伯伯是一个奇怪的好老人。他很欢喜小孩;遇见过他的小孩都是很幸福的。有一个叫南南的小孩遇见过他一次,不信你问南南是不是这样,他一定要说:“是啊,胡子伯伯好极了,我真喜欢他。”接着他还要说:“我真还想看见他一次。那天晚上我玩儿得太累了,后来,不知怎么我就睡着了。他把我送回到我床上,他就走了。我忘了问他什么时候再来。我真想他再来同我玩儿。跟他一起玩儿,哎,真有意思!”

到底怎么样有意思呢?现在让我们来讲讲南南遇见胡子伯伯的那个晚上吧。讲出来以后,大家就都明白跟胡子伯伯在一块玩儿是多么快乐,多么有意思了。

南南平常睡觉睡得好极了,他一睡着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就是谁搁一块糖在他嘴边他都不会知道。那天夜里,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睡得好好的,忽然一下他就醒过来了。好象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他一睁眼就觉得和往常有些不同。他床旁边的窗子原来是由妈妈关得好好的,现在忽然开得很大。窗子外面有一个月亮。月亮也和往常有些不同,现在,他显得非常小,非常暗,象一个滚着玩的小木球悬在半空中。南南想:“月亮为什么变成了这种模样呢?”他想了老半天 也没有想出一个答案来。

他正在想的时候,打窗外飞进来了一只银灰色的蛾子。这蛾子长得又胖又大又笨。他弯着腰站在南南床前,好象在寻找什么东西,东看看,西看看。过了一会,他喘着气说:

“嗳!表呢?怎么瞧不见一个表呀?”

南南从前没有听过蛾子说话,不过他看过好多故事书,在那些书上,什么东西都会说话,所以他现在听见蛾子说话不觉得怎么奇怪。

蛾子在屋子里面走了一会,叹口气说:

“唉!真讨厌!现在是什么时候都不知道。”

南南看他着急,就对他说:

“现在十四点多钟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是十四点多钟。真奇怪,他听见他自己就这么说了。(他这是不是在乱说话?)

蛾子听南南这么回答,急得跳了几跳,说:

“哎呀!不早了,我要看戏去了。”

南南记得蛾子是欢喜灯光的,连忙改正他的话说:

“不对不对,你不会看戏。你应该说是看灯光去,你是欢喜灯光的。”

蛾子很生气地喊着说:

“我会看戏!我要看戏,我要看戏!”

南南坐起来,正要对他讲道理,突然听见天花板上一个声音喊:

“我也要去看戏,等一等我!”

原来天花板下悬着的一根绳子上倒挂着一只大蝙蝠,是蝙蝠在说话。蝙蝠轻轻地跳下来,对南南笑笑,而且向南南鞠了一个躬。他是一只漂亮的.蝙蝠,穿着一件很干净的黑大衣,头发梳得很光滑。南南一连看了他几眼,觉得好象在哪儿见过他。他的脸孔象南南的大叔叔,他们都同样有一个尖下巴,和一个露着鼻孔的小鼻子。

蛾子对蝙蝠说:

“咱们都去听戏,不让南南去。”

南南急了,连忙从床上跳下来,说:

“我要去,谁说不让我去!”

蝙蝠连忙退后一步,又向南南鞠了一个躬,说:

“好,我带你去,可是你得听我们的话。你抱着我脖子,我们‘呜’地一下就去了,好不好?”

南南很高兴,说:

“‘呜’地一下就去了,好,好,好!”

他戴上了帽子,就走到蝙蝠的背后去抱住了他的脖子。蝙蝠叫,“好,走了!”“呼”地一下他们就从窗子里冲出去了。蛾子在后面大声喊:“慢着点儿,等等我!我太胖了,飞不动。”他一边喊一边直喘气。蝙蝠说:“笨东西,快来!”南南爬在蝙蝠的背上,觉得很得意。

篇2:南南和胡子伯伯童话故事

星期天的一个早晨,爸爸带我去逛书城。我被一本书的封面吸引住了,从头到脚长着白胡子的伯伯牵着一个小男孩。我想这肯定是一本好看的`书,我让爸爸买了下来。回家后,我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南南和胡子伯伯》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南南的小男孩梦见了长着几丈长胡子的伯伯。原来胡子伯伯小的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有一次去“欢乐谷”玩,谷里的巨人不让他进谷,除非胡子伯伯磨完所有的麦子。胡子伯伯一开始怎么也完不成,在小蚂蚁的帮助下,最后终于成功了。巨人允许胡子伯伯进入“欢乐谷”,拿了很多好东西。后来,胡子伯伯把好东西分给小朋友,给大家带去了很多快乐……

看完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分享能给大家带去快乐。从小老师和父母都教育我们要学会分享,只有懂得分享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而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充满着分享的快乐。每当我们取得成绩时,老师、同学、父母都会为我们感到开心;每当我们的好朋友碰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要多关心,多安慰他,让他尽快走出不开心的心情;每当我们周围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伸出友善的双手,帮助他们渡过困难。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在马路上给问路的人指明方向;帮助行走不便的老人过马路;甚至是借给忘带文具的同桌,一块橡皮、几支铅笔……

篇3:王家姆妈和李家伯伯看病的故事

李家伯伯最近去了一趟南方,他在南方海边买了房子过冬,属于候鸟式养老。气候好极了,只是比较寂寞,跟当地的老广谈不大来,于是想到请几位老朋友来住一段时间,大家开心。李老伯、张老伯、赵老伯应邀,但老太太们都要在家照顾孙子,走不了。于是三老头相约,买了高速列车票,脱离了老太太们的“管制”,一路上“高歌猛进”,其乐无穷。在南方住了半个月,自是快活,姑且不表,“生猛海鲜”实在是吃了不少。虽说是老朋友,也不好意思过多打扰,半月之后打道回府。李老伯回来后总觉得胃部不舒服,于是去了某大医院,看了消化科专家。老伯唯恐专家不够重视,自然把病情朝重里说些,说是胃不舒服,胃口也差些,人好像也瘦了点。专家对胃肠道癌症有所研究,还在国外的医学杂志上发表过关于胃癌的论文。一听马上警觉起来,认为要做胃镜检查。老伯一听要做胃镜检查,也暗自吃惊,怕真有事,但又怕“插管子”。幸有病友告知,只要另付麻醉费,可做“无痛胃镜”。李家伯伯只好依言,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只是“轻度浅表性胃炎”而已。专家开了胃药,只吃过一次,也就好了,只是医保的、自负的钱花了不少。李老伯感到报纸上说“看病贵”,这话真是不假。

两个病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常遇到的再普通不过的例子。这样“看病”,也的确难点、的确贵点。

叫这些医院再改进,应该的。不过也难了,最好是看专家不用等,病人太多,哪来那么多专家?“胃不舒服、食欲下降、人也瘦了”,就开点药?万一是胃癌怎么了得?做胃镜检查、有不用付麻醉费的,便宜多了,只是检查时有点不舒服。

怎么办呢?换一个场景。

王家姆妈所住的社区有个诊所,规模不大,也就六七位医生,都不是什么专家,叫“全科医生”,据说什么病都看。他们是专门为这片社区居民服务的,虽说不一定是随到随看,但看病不用预约,也基本上不用排队久等。别以为他们只会看感冒、腹泻,还真是什么病都看。像王家姆妈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问题,要验个血糖、量个血压、做个心电图之类他们能做,吃的药要调整调整,他们也会。别看他们不是什么专家,他们也是医科大学毕业后,又经过了3年的培训,成了合格的全科医生,才分配来社区诊所服务的。虽说他们不做大手术、也不“放支架”,他们的学问叫“慢性病管理”,伤风感冒、肠炎腹泻固然看,长个疮、生个癣也治,得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老慢支、肺气肿、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除了有的要做手术、放支架外,其实需要的几乎都是持续终身的医学照顾:比如调整药物、预防并发症、营养指导、心理调适等,即“慢性病管理”。这恰恰是全科医生的主业和专长。这些病人只要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都可以由他们“管理”。

王家姆妈带着“不太相信”的心情,到社区诊所试了一试。在诊室外面坐了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就来招呼她了。女医生只有二十六七岁的样子,看了她的病历,量了血压,又听心脏,王家姆妈这才想起:看心脏科专家门诊,专家们并不给她量血压,只是问她血压还好吗?也不是每次都听心脏的,说明这年轻医生“还仔细”,问过吃药的事又问吃饭的事了,还告诉她:“想吃点水果也行,只是量不要太多”,配了常用的药,还关照:“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来”。这下子王家姆妈“服贴了”。后来又听说69号里的“大块头”,觉得心里不舒服、左边手臂疼,就是这位年轻的女医生看出来是心肌梗死,马上联系送医院,保住了性命。从此,王家姆妈认定了这位年轻的女医生,不去大医院看专家门诊了。还隔三差五地往诊所里跑,这会她不嫌腿脚不方便了,一则是因为近,再则她要去打听人家有没有对象,心想她那小孙子也该成家了。

全科医生,在国外或境外又称“家庭医生”。顾名思义,他们是你家庭的医生,因为他们在社区、在你家门口给人治病,看病应该是不难的。病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呢?主要是对社区的医生不放心,其实李家伯伯对专家也没彻底放心,他不也把病“朝重里说”吗。一个老人,突然感到胃不舒服,加上李老伯还说不太想吃东西、人也瘦了一点,专家能不考虑到胃癌的可能性吗?专家门诊是“一次性”的,病人不挂他的号,他就没法继续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只好把要做的检查都做了,也算对病人尽了责任。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专家自然建议做胃镜检查。李老伯怕“插管子”不舒服,只好做“无痛胃镜”,又多花了些钱。幸而尚无大碍,医生开的胃药,“只吃过一次,也就好了”。一个并无大碍的病,费了事、也花了钱,该怨谁呢?

李家伯伯实在应该先看全科医生,对于一般常见病,全科医生都能处理。假设李老伯去他家社区诊所看全科医生,那应诊的张医生就住在附近,平时也常见面的。一见面张医生就看出来,李老伯好象清瘦了一些,便问道:“最近忙什么啊?”说是去了南方老朋友家,应酬不少,最近胃还不太舒服,就想吃点清淡的(注意不是“不太想吃东西”)。张医生查了一下李老伯的身体,又问了问大便的颜色之类,便道:“没事,给你开点消化药吃吃。”李老伯倒也定心了。张医生又说:“若是不好,再来啊(这叫‘随访’,全科医生的法宝)。”又过了几天,李老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了,也不去“随访”。张医生却记得这事(这是全科医生的本事,专家没的),下班时碰到李太太,便问“老李好些吗?”回答是:“好了,没事了。”这回李老伯只花了几块钱,因为吃的是复合维生素B。

假设换一个场景,李老伯吃了张医生的药不管用,于是去复诊,仔细问下来,胃确有些痛,但与饮食无关,食欲也确实不是很好,于是又给加服“洛赛克”(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止痛剂),并且关照:“若还是不好,再来,可能要转院检查。”又过了几天,李老伯仍觉不怎么好,于是张医生把他转诊给中心医院消化科的赵主任了……不过,这种情况终究不多。适时转诊,也是全科医生的责任。

小病先看全科医生,大病由全科医生转诊,这是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法,这样看病就不难了,也不贵了。

上一篇:国庆节爱国古诗词下一篇: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