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

2024-04-20

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精选7篇)

篇1: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

翻开书页就为我展现了一座奢华的贾府:雕梁画栋的房屋,辉煌的大观园,优雅别致的亭台楼阁,秀丽如画的小桥流水……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其中,就住着一个人——林黛玉。

作为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林黛玉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她本是林如海的女儿,只因母亲去世后无处依靠,才投奔贾府,寄人篱下。所以,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多愁善感。同时她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十多岁便能做出长诗,并结下诗社,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在那个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林黛玉的才华谁也看不见,最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病床上伤心欲绝地痛哭,还是挥泪而亡了。贾府也随之败落,从之前的“金满箱,银满箱”到最后的陋室空堂,实在让人感到可悲啊!

《红楼梦》,看似在刻画贾府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实则是当时现实的写照。贾府为什么会败落?罪魁祸首是谁?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是封建礼制?或许都是吧!否则,林黛玉不会死在病床上,贾宝玉不会出家,史湘云不会不知所归,迎春不会受辱而死……一段段、一曲曲的红楼悲歌,有谁知道?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让人手不释卷!

【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十一篇】

篇2: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

着眼并遵循这样的视角,宝玉,金陵十二钗,甄士隐,倪二,贾琏,贾芸,卜世仁,丫头小红,平儿,贾政,焦大,贾环,等等,这些人物都因此得到了理解,包容,甚至是同情。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荡然无存。

人是一种很特别动物,有时候云淡风清,可以捧着一杯茶发呆,什么也不想,可以活得很简单。但有时候,人性在不同诱因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又可以变得很复杂。立体的,而不是扁平单一的去体现人性,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篇3:名著《红楼梦》与戏曲的相互影响

一、《红楼梦》在构思和叙述方式上有戏曲化的特点

不仅是《红楼梦》, 我国的很多古典小说从构思和叙述方式上都有明显的戏曲化的特点, 先看《红楼梦》的框架, 采用的是戏曲的形式, 例如:在开篇时写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捡到一块女娲补天时剩下的石头, 带到“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地”,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 被一个空空道人发现, 看到石上写着的字迹, 于是“从头到尾抄写回来, 闻世传奇”。这个开篇采用的是一种传奇化的写法, 悬念重重, 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种一僧一道的人物带入, 是戏曲中最常用的方式, 以将复杂或分散的情节穿成一条主线, 是以往的古典小说没有的叙述方法;再如《红楼梦》中的第一至五回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中心人物和故事缘起都开始进行交待。作者对事件的起因进行、中心人物都“聚齐”, 也采用和戏曲一样的形式来铺垫人物的命运和情节, 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二、《红楼梦》中的戏曲运用

如果读者是一个资深的红迷, 就会体会到《红楼梦》中戏曲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它是这部小说中的一条生命线。《红楼梦》的情节中有很多的戏曲描写, 主要表现为文学形式和表演形式两种, 其中文学形式的例子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读《西厢记》时, 书中提到了举凡寿辰、年节时看戏和演戏。戏曲的穿插描写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动起到了渲染作用。

(一) 借助于人物对戏曲作品的评论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红楼梦》中大量提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 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戏曲作品是进行人物刻画的载体, 通过描写人物在这两部戏曲中的态度来影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 通过对人物进行戏曲的点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从表现形式方面而言的, 《红楼梦》中有大量观看戏曲表演的描写, 每个人物在点评戏和看戏时, 会将内心的想法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三) 借助于戏曲曲词来提示人物的命运。例如在第五回时作者引用戏曲曲词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这在读到后文时可以体会出来。

在名著《红楼梦》中, 作者引用了很多传统戏曲, 有的已经失传, 有的至今仍在流传, 如著名的《牡丹亭》《西厢记》等。例如第十八回“苛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妃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 分别出自四部戏曲作品, 即《一捧雪》《长生殿》《邯郸记》《牡丹亭》。贾妃又点了两出戏《相约》和《相骂》, 这两出戏出自戏曲作品《钗钏记》。又如在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凤姐点了《刘二当衣》, 薛宝钗点了《西游记》和《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再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光是题目就提到了《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戏曲。这些戏曲有的是明写的, 有的是暗写的, 需要仔细琢磨。

《红楼梦》中大量引用传统戏曲, 是与戏曲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不论是达官显贵, 还是市井走卒, 都会从戏曲中获得享受。戏曲还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艺人对剧本故事进行演绎, 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经验的不足, 并通过听戏来进行自我鞭挞。《红楼梦》是一种文学艺术, 它的阅读人群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要认识字, 第二方面要对文学艺术有所领悟。读懂《红楼梦》是很难的, 所以可以尝试在戏曲中领悟《红楼梦》的文学描写。不识字的人一样可以接触《红楼梦》, 可以通过欣赏戏曲来了解红楼世界。在看戏时可以观看表演, 也可以听曲文, 所以戏曲比小说具有更广泛的普及性。

《红楼梦》中引用的戏曲是点折子戏的形式, 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小说的文学形式对于展现戏典的场景是有缺陷的, 但是可以展现戏曲的要点。作者借助戏曲的要点来提示小说的内涵, 这样的写作手法史无前例, 同时对小说人物的理解需要有对戏曲的认识。如前文提到凤姐点的戏《刘二当衣》, 是要暗示凤姐的一系列行为与刘二是很相似的, 林黛玉调侃贾宝玉时提到的戏曲《妆疯》, 在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确实像是疯了一样。

所以小说中提到的戏曲都是有深意的, 它是作者提醒读者要着重注意的“重点”, 不是点缀, 而是有表达内涵的。

三、戏曲对《红楼梦》的各种诠释

《红楼梦》和戏曲具有深厚的渊源, 从清代起就有很多文人将《红楼梦》改编成戏剧作品, 在舞台上进行诠释, 从表现形式到内容上都进行了探索, 红楼戏成为戏曲表演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形式。

(一) 越剧红楼。越剧《红楼梦》是上海越剧院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而进行的改编, 1962年《红楼梦》被改编拍摄成了彩色戏曲艺术片, 上个世纪70年代徐进首次将《红楼梦》改编成越剧作品, 此外很多越剧团体都在舞台和荧屏上演绎着红楼中的人物和情节, 经过越剧演员的传承和发展创新, 影响力遍及海内外, 可以说越剧《红楼梦》是对小说《红楼梦》进行戏曲演绎方面艺术成就最高的。

在进行改编时, 充分保留原著的精华, 对一些具有传奇色彩和明显戏曲特点的内容进行经典演绎, 经过编剧、导演和演职人员的二次创作, 人物现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观众从这些艺术形象身上体会到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更深的体会。

特别是经典的宝黛爱情部分, 它是这部小说的爱情主线, 他们在读《西厢记》时心灵相通, 与封建礼教进行不屈的抗争, 最后黛玉含冤死去, 宝玉也受尽人生苦难, 这种爱恨离别在越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们也真切地看到了宝玉对琪官所受屈辱的同情和无奈, 悲痛地看她死去;我们看到了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的凄惨命运, 我们还看到了最后宝玉万念俱灰地走向白茫茫的远方, 还有很多的戏曲场景。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 《红楼梦》在改编时从多个层次和侧面表现了小说的表现力, 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是一种新的戏曲尝试, 通过人物形象、矛盾的刻画等方面进行了经典改编, 展现了一幅悲欢离合的人物画, 更充分地展现了小说《红楼梦》的内涵, 人物的塑造也显得更加丰满了。

在对《红楼梦》的越剧演绎的不断探索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艺术家, 使越剧的生命力更加壮大。最早的以徐玉兰、王文娟为代表的徐、王派红楼演员, 因为《红楼梦》的演出而大有名气, 并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中青年越剧演员, 有的甚至成为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经典人物的代表明星, 这些越剧演员使越剧红楼的生命力更加强大, 演员的艺术造诣也越来越高。

(二) 昆曲《红楼梦》。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是一种发源于昆山的戏曲形式, 具有抒情性强、动作细腻、音乐与舞蹈结合巧妙等优点, 对于《红楼梦》这一以爱情作为主线的名著来说, 昆曲无疑是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之一, 仅次于越剧。《红楼梦》被改编为昆曲戏剧以后, 很多观众都评论“原来红楼梦可以这么美”、“好看”等, 好评如潮。

北方昆曲剧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用昆曲交响清唱的形式对名著《红楼梦》进行了演绎, 这种新的表现形式摒弃了戏曲的传统形式, 即“乐队伴唱”的形式, 它更像是一台红楼音乐会, 用交响乐的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表达, 进行舞台表演时用音乐和唱腔代替了对白和戏曲动作, 不像传统的昆曲一样是按出场次表演的, 而是按照交响乐的乐章来进行, 情节叙事时通过音乐进行表达。例如:贾宝玉、林黛玉出场时出现主题音乐, 其他故事情节和人物出场时用合适的场景音乐, 在进行交响乐的表演时保留曲笛、板鼓等昆曲演出乐器的使用, 运用多种昆曲唱腔, 是昆曲和交响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

(三) 其他戏曲形式的改编。除了以上的越剧、昆曲对《红楼梦》的改编创作以外, 其他很多剧种如京剧、黄梅戏、豫剧等都对这部名著进行了不同的演绎, 几乎在每个戏曲曲种中《红楼梦》都是一出大戏, 也是很能引发观众兴趣的名剧。以京剧为例, 它是我国的国粹, 如果将《红楼梦》的爱情作为主线, 京剧是不适合的, 因为它太气势磅礴, 而细腻的越剧则更有优势, 但是它也是一部封建家族的兴衰史, 里面有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描写, 从这个主题出发, 用京剧来演绎《红楼梦》又是适合的, 它的气势是一种优势。根据《红楼梦》改编的京剧连续剧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平缓的故事情节中穿插入一些京剧表演, 观念不仅过足了京剧瘾, 也欣赏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四、小结

《红楼梦》中引用了大量的戏曲名称, 这些戏曲对人物的刻画、场景的设置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使《红楼梦》保持了浓郁的戏曲化特点。同时, 将《红楼梦》搬上戏曲舞台以后, 文学作品成了活生生的戏曲人物表演, 不仅保留了小说的经典内容, 也遵循着戏曲的创作规律;《红楼梦》是现代中国戏曲创作的代表, 戏曲改编也是红楼文化的一种传播形式。所以我们必须以戏曲艺术的眼光来欣赏《红楼梦》的改编, 确定戏曲的审美意义, 使《红楼梦》这部经典不仅拥有文学艺术的读者, 也能有大量欣赏戏曲创作的观众。

参考文献

[1]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阿美.红楼梦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8.

[3]许并生.红楼梦与戏曲结构[J].红楼梦学刊, 2001 (01) .

[4]李根亮.试论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与传播问题[J].社会科学论刊, 2006, (7) :135-139.

[5]范圣宇.从李渔戏剧理论的角度看红楼梦中的戏剧成分, 明清小说研究, 2000 (1) .

篇4:名著开讲《红楼梦》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原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身于贵族世家,其曾祖父、祖父、父辈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准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后四十回为后续,续者为高鹗。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生活年代略晚于曹雪芹。

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较有代表性的首先是愛情悲剧说。小说以清初一个贵族之家的兴衰为背景,深刻细腻地描写了宝黛爱情的幽微曲折及其悲剧结局,肯定了追求自由自主的叛逆人物,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悲剧命运的深沉叹息。其次是家族盛衰说。小说描写贾府从表面上“峥嵘轩峻”“蓊蔚涸润”到“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的衰败过程,同时也以贾府为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社会的全貌以及它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其象征意义是使读者细致深入地看到传统社会肌体的内部结构,昭示了这一“末世”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再次是“两个世界”说。以大观园为象征,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其主题意蕴是难以穷尽的。我们的阅读和欣赏完全可以不受束缚,只要真正沉浸到红楼世界中,我们总能有自己的发现。《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不断召唤读者的参与和再创造,不断获得新的解释和意义。

艺术特色

内容上:含意深隐,“意在言外”。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

如《红楼梦》对君权的批判。“元妃省亲”一节集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虽然作者曾借贾琏、熙凤二人之口,说省亲一事是“隆恩”,是“当今贴体万人之心”,“大开方便之恩”使宫里妃嫔才人回到家中。可是到“省亲”具体情节时,却是另一番景象:众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省亲”的目的本是为了畅叙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的,可是亲人见面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流泪。不是无话可说,只是有话说不得。只有元春透了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虽只有一句,却是高度浓缩,包含了无数酸苦。这是何等的讽刺!

细节上:暗示情节,充满意蕴。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如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特意将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接着宝玉作诗时,薛宝钗又点醒他说贵妃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的十九回,贾宝玉在对黛玉讲耗子的故事时点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些细节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欢黛玉,之后端午节元妃赐给贾府众人的节礼中,唯有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与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这就更加清楚了。况且在抄检大观园前,王夫人在对凤姐提到晴雯时说“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是一种“狂样子”,而且“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可见,王夫人很不喜欢黛玉。由于王氏姐妹的意旨和元春的特殊地位,我们可以从众细节中推断宝黛爱情必为悲剧,只是这些细节要用心体味。

手法上:不用直言,寄托于形象。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悼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对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

结构上:一主三副,新颖奇巧。

《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杂书”,钟情《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在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男一方面又促使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现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

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因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生气,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伤心,为之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这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细腻生动的形象。

三、薛宝钗

她是封建社会礼教的守卫者,并且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人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的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思想。如在第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r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大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个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住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理,为人圆滑。

四、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直通高考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人名、地名的命名往往具有隐喻性,尤其善用谐音,如贾府四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原应叹息”四字,寓有深意。

B、贾母最精彩的表现,是在贾家被抄之后,她不埋怨任何人,很有风度,说我们享过福也吃得起苦,关键时刻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处变不惊。

C、尤二姐与尤三姐,一个那么柔,一个那么剛,一个那么犹疑无主,一个那么明察果断,但都难逃被男性世界侮辱的结局,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D、《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一是她的聪明才智在封建社会不能施展,二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宝玉始终恨她抢夺了黛玉的位置。

E、《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八十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通行刊本是经高鹗续写而成的一百二十回本。

2、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出现于清朝末年,整个清王朝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时期,因此,贾府可以看作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B、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家世的变化对曹雪芹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因而《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雪芹自身的家族和个人背景。

C、贾元春富贵已极,却感到“终无意趣”,还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皇帝后宫女性多方面受压抑的不自由状况。

D、荣府有个奴才焦大,一次醉后骂主子是些“畜生”,“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揭露了贵族大家庭的丑恶。

E、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王熙凤把她郑重推荐给贾母,这并非真的怜贫悯老,而是给百无聊赖的贾母找点笑料,找个乡野的穷婆子解解闷而已。

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黛初见,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黛玉只是把这种感觉放在心中,宝玉可就直接说了出来,一样感觉两种表现,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

B、关于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字面上句句都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际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C、《葬花词》是《红楼梦》诗词之中最绝妙、最被人称道的篇章之一,借花喻人,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的少女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D、黛玉归天与宝玉成婚发生在同一个时候,一边是失爱而死,一边是在极度震惊中发怔乃至旧病复发,悲凉与所谓喜庆场面遥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E、大观园中的怡红院“一带粉垣,数盈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黛玉即住在这里。黛玉爱竹,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黛玉交融、叠印,成了黛玉绝妙的象征。

4、“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都是有关宝黛的精彩片段,试选择其中一则,简要叙述故事情节。

篇5: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女儿要看《红楼梦》,帮她借了一本成人看的,她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再看了一遍。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篇6: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感受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经典的名著《红楼梦》,读好书如饮甘露,读过这本书后,虽然没有完全将它理解透彻,但在我心里也有一种莫名的心酸。它让我的心情如滚滚波涛一般,有起有落,欲罢不能。整个故事从荣国府的日常生活开始,讲述了贾,王,薜,史四大家族从兴盛世走向衰亡的故事,暗示了横行霸道,家财万贯的封建社会的时代早已结束。贾宝玉看尽这个肮脏腐朽的社会后,对生活彻底绝望,出家做了和尚。至于林黛玉和薜宝钗这两位姑娘也不得不提,她们是我在读《红楼梦》这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了。林黛玉自小因母亲早逝,而痛心万分,使她从小身子弱,经常生病。她虽然年纪小,但相貌俊秀,举止言谈不俗,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总让人怜香惜玉,空有一颗玲珑心和无人能比的诗情才艺,真让我倍感遗憾呀!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人家长大,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自然有大家闺秀的大气吧!况且她人又削肩细腰,身材修长,俊眉俊眼,顾盼神飞,超凡脱俗。因此更是夺得了长辈们的宠爱,就连丫环们都喜欢她吧!她那种脱俗,高雅的气质,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红楼梦》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入木三分,性格特点各有不同,最令我敬佩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多而不乱,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是文学的瑰宝啊!《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说的巅峰巨著。书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尽管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他们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也呈现在不同的情节,但他们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红楼梦》通过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惨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篇7: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500字

贾府是整个大观园的缩影,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反映了清朝社会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那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也深受这那个社会的影响。作者详细讲述了这个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主要是“衰”。贾府的衰亡是作者有所感觉有所预测的,说明贾府的倒塌不是一种偶然的情况,而是必然会发生的灾难。政治的斗争、内部的不合、观念的冲突和利益的取舍使得整个家族的关系渐渐复杂了起来,慢慢暴露出腐朽的根基。

其中比较主要的因素在于贾府的核心人物意识到了封建思想的错误并且产生了当时社会本不该有的想法,以至于他不愿意支持这个错误继而延续下去,宁可让它自生自灭。最重要的宝玉,作为这个家族的继承者,无意于恶俗的功名利禄权利家产,向往美好而纯洁的生活,他拒绝“金玉良缘”的贤妻良母而钟情于“木石情缘”的林黛玉。在爱情的选择上,他会比较看好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听信规则的安排。即使说他没有很大的作为,但是相比之庶出的贾瑞、沾花惹草的贾琏、服从组织安排的贾珍,他有了很多从内心的突破和对世界和他人正确的看法,但是并没有伤害到别人,反而为别人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即使是贵族公子,他待自己的侍女如朋友,比如他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踢了袭人,然后感到十分的愧疚;为了晴雯的病求医问药;为了芳官烧纸钱向老妈子辩护。他有了与之他人相比,难能可贵的善良和对自由的向往。对于他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而言,他的性格想法和他的身份和整个的家族氛围格格不入,所以他并不想要接管这个家族,那么暂时的后继无人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贾府的女人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贾府的兴旺是基于贾元春当上皇妃,才有了坚实的后盾。元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自由爱情侥幸换得全家的荣华富贵,但不过是过往烟云、一朝得势,不能长久稳定。从元春来讲,她也只是庞大政治斗争集团中的小小棋子,无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也只能听天由命。然而朝野变革无常,她很容易地成为了可怜的牺牲品。在那个社会,贵族们通过将家中的女子嫁入皇宫,借此谋求长久稳固的荣华富贵;然而这些大家闺秀们也要因为家族的利益而放弃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以及宝贵的自由。作者塑造元春这一人物,也是感叹当时女子所处境地的悲哀,以及他对堂堂一个大家族要仰仗这样弱小的女子来谋求发展而感到的同情。

元春的命运会大大地影响到贾府,但是元春自己并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根据我在百度上看到的说,当时有很明显的“日月之争”,矛盾已经持续了好几代人但没有得到解决,而元春在宫里和贾府里应外合地周旋,对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来看,贾府也是微小的一粒棋子,由于他们站错了队伍,最后只能不幸地以失败告终。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会随着大环境的政治变革而随时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太大的改变。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较为激烈的是贾宝玉婚姻问题,关于“金玉良缘”和“木石情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贾母支持自己的至亲林黛玉和自己最心爱的宝玉在一起可以拥有幸福和快乐,同时他们两个人做贾府的继承人也会大大稳固贾母的地位,至少是屹立不倒。财政主管王熙凤很是支持这样一个成日吟诗作赋、对理财毫无概念、又有些不善于交际的“花瓶”成为宝玉的妻子。王熙凤如今位高权重,但是作为贾琏的媳妇始终比不上贾宝玉的夫人来得名正言顺;假如薛宝钗这样的理财能手一旦上位,凤姐的地位将大受威胁,所以林黛玉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方的人有薛姨妈、王夫人,他们最大的根据是薛宝钗从家境、出身各方面都很不错,而且为人处世很有大家风范,生辰八字与宝玉相合,接“金玉良缘”之说必能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而且贾府的未来也很需要这样知书达理,能够处理危机公关,管理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更能督促宝玉学习考取功名的人。这样的门当户对非常符合当时的封建思想和人们脑海中固有的高低关系。有了薛宝钗的存在,他们日后更是有着稳定的生活而且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不受到任何威胁,寻到一座稳定的靠山。由于两方都在为着自己的利益而争执,产生很多的矛盾,导致整个家族中出现小团体,以至不团结的现象日益加剧。比如凤姐总是在自己掌权期间从各种需要贾府帮忙的人那里搜刮钱财、每次的活动经费或是发工资只要是经她转手的必然会雁过拔毛,凤姐也利用这种机会捞取不少好处。邢夫人有十分不满自己的儿媳一味地讨好王夫人,而处处克扣凤姐的银子;甚至为了稳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向自己的丈夫贾赦献上小妾,以此博得他的欢心。薛宝钗来贾府的目的又何止借宿那么简单,她的哥哥薛蟠借此机会发展工作,她自己也利用机会参加选秀将自己嫁给“玉玺”的持有者;虽然没有被选中,但是能够嫁给贾宝玉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庞大的家族里存在着庞大的利益链条,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得已的做出一些卑鄙的事情,但表面上又是欢聚一堂的盛况;从他们复杂的关系和阴暗的心理也反映出他们所存在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们的社会也早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另一个我一直觉得特别重要的内因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观念加速了家族的衰亡。比如说他们的生活标准大大高于普通百姓的消费,他们那里一枚鹌鹑蛋的费用是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可谓天壤之别。他们不仅平时就花得猛,过年过节也要开各种奢华的宴会,比如流水般的蟹宴、两天两夜的年会,各种活动都彰显了他们的疯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除了凤姐比较了解行情之外,宝玉等人完全与外面的时代脱节。比如晴雯生病了,请大夫,宝玉根本不知道钱放在那里,也不知道给多少钱比较合适。为了哄晴雯开心,宝玉随意地撕了很多名贵的扇子,而且很享受碎裂的声音。还有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他们在全城饥荒、百姓都没粮食,他们还依然保持自己奢靡的作风,装作毫不知情。他们过于奢靡的生活习惯早晚会坐吃山空,白白辜负在前线战斗的贾元春,没有危机意识的他们无法理解百姓的疾苦,而是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想法和观念也加剧危机的发生,使得他们很快陷入入不敷出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过大的贫富差距说明财富永远是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个社会还是畸形的,那么早晚也会面临一场社会的变革。

上一篇:抓安全必须以人为本下一篇:尽快设立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