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逆行者作文

2024-05-24

致敬逆行者作文(精选8篇)

篇1:致敬逆行者作文

疫情面前,如何陪伴好孩子,是“宅在家”的每一位父母绕不开的话题。有父母自创形式百样的趣味休闲活动,与孩子一起度过亲子时光;有父母趁此为孩子讲一讲敬畏自然的重要性…一起来看看致敬最美逆行者个人心得体会作文5篇精选,欢迎查阅!

致敬最美逆行者个人心得体会作文1

春节,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而变得索然无味。

昔日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攘的人群不见了,只剩下一条静寂的街道。听说这个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地铁里、公交车上每个人都面戴口罩,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满是惶恐不安的双眼。

我的妈妈是一位养老院院长,她要为上百个老人和他们的家庭负责。大年三十那天,本该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的日子。可是妈妈一早出门上班,到了下午6点还没回来,爸爸拨通了妈妈的微信视频,只见妈妈面戴口罩,跟爸爸说:“我们封院了,只有阻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才能保证院里的老宝贝们的平安。一会儿我们要进行全院的消毒防疫和家属沟通工作。亲爱的,今晚不用等我吃饭了,代我向大家问好!”简单说了几句,妈妈又去忙碌了。

挂完电话,电视屏幕上正巧播放着最新的疫情新闻:除夕夜,上海136人的医疗团队奔赴武汉支援。眼前,面戴白口罩、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显得格外高大,勇敢的白衣天使们我向你们致敬!

大人们总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是呀,我能这样安全幸福,是因为背后有无数像我妈妈和医生护士一样的人,舍小家、为大家,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安全的港湾。

致敬最美逆行者个人心得体会作文2

在大家欢天喜地庆祝鼠年来临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开始蔓延,短短数日,感染者已经增至数千例。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形状好像普通病毒戴上王冠,患者会感觉浑身无力、发热,慢慢出现呼吸困难。而且现在还没有研究出可以治疗的药物,听起来十分可怕。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原本红红火火的农历新年笼罩了一层阴影,大家都闭门不出,防止传播传染。

我们小学生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应该号召身边的人,科学防治、拒绝谣言。我们应该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和父母亲人在一起宅在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喝水、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同时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眼界。如果非得出门那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后要科学洗手洗脸,将衣服挂在阳台上晾晒。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增多,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都放弃休假,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加入到与疫情斗争的救治工作中,尤其是钟南山老先生,他今年已经84岁高龄,17年前他带领人们击退了“非典”,他曾说“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现在又投身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队伍中来,在他眼里,“医院是战场,医生是战士!”在人们恐慌地从武汉逃走时,他却义无反顾地进入武汉,成为逆行的战士。

我的三爷爷是一名外科医生,常常半夜还在做手术,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闪烁着慈爱的光芒,他也会对我说:“手术台是他的阵地!”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医生护士,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人民,他们就是我最敬爱的人!

钟南山爷爷说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身上的病毒是同源的,很多野生动物们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随身携带了各种超级病毒,人们却把这些动物当野味吃下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啊!疾病虽然可怕,但是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记住这个教训,像钟爷爷那样奋勇向前,携手共同抗击病毒,众志成城,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美好的春天就在不远的明天!

致敬最美逆行者个人心得体会作文3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兄弟,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这首歌词送予前往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的英雄们,伟大的逆行者,加油,等你们平安归来!

2020年伊始,春风还未吹遍祖国大地,有一种叫作“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却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成了不速之客。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起初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毒之前从未在人体中被发现,它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因此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远离那些有呼吸道症状的感染人群。但是,那些白衣天使却顶风而上,不畏被感染的风险,成为逆行者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望着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向他们致敬,愿他们早日打胜这场战役,早日平安回到亲人身边。

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天波府走出报国将。浙大一院的重症医学专家――郑霞医生,就是这些逆行的英雄中的一员,她从医15年,中共党员,医技精湛,在疫情来临时主动提出去武汉支援。她“丢下”了年迈的父母,做好了长期在武汉“战斗”的心理准备,带上行囊,带着伟大的背影,进入了疫情最核心的病房,开始武汉抗疫之战。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专家们在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工作,必须“全副武装”,防护服密闭闷热,穿着一个小时就会感到不适,而他们一穿就是整整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还要对着患者开展医疗和护理,经常汗流浃背,不吃不喝一整天。在这阴雨连绵的冬天,千家万户因为他们的守护而温暖,在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他们离别家人,穿上战衣,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战无不胜的信心迎险而上,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最伟大的背影,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而平安归来!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致敬最美逆行者个人心得体会作文4

我有幸错过了非典和埃博拉,但却没能躲过新型冠状病毒。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总有那么一群白衣天使,为我们的健康负重前行。

猝不及防,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感染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着,这让人们不禁惶恐不断。几乎每一座城市都被限行,每一个小区都被限行。然而,在这种危机时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穿着大白褂,戴着医用口罩,冲在了疫情的最前线。

武汉是疫情的源头,也是全世界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最多的地方。源源不断的从武汉走出来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感染了其他的地方,现在导致全国各省无一幸免。几乎所有计划外出的人都退了票,改了计划,待在家里生怕感染。但是啊,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们,都纷纷拿起了护士资格证医师资格证,对各地的售票员义无反顾地说:“我是医生,我是护士,我要赶往武汉,那里需要我!”每每看到这种视频,我都会默默的在心里祈求每位医护人员能够平安归来,希望新型冠状病毒那个调皮的小家伙能够识时务,早点消失。

也许医护人员的家人们才是最最担心最最难受的吧。当他们冲在最前线的时候,家人们都为他们深深捏了一把汗。我前些天看到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舍小家为大家,双双把自己奉献给了祖国。还有一个参加过非典救援的女医生,有丈夫有孩子,但左右摇摆之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因为担心丈夫不同意,先上车再补票的报了去武汉的名,在最后的节骨眼儿上才给丈夫写了封信。我难以想象他们的决心和毅力,我也难以想象他们穿着防护服面对患者时内心的忐忑与恐惧。

有这么一张照片,狭窄的病房里,四周都是白墙,只有一张病床,和一个小柜子,患者正输着液躺在病床上,一个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年轻的女医生坐在患者旁边,靠着墙,身边还有一个随时记录患者情况的报告。就这样,一直坐着,就这样一直陪着患者。当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的心都揪了起来。她是那么的年轻,明明其他同龄人这时不是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就是睡觉打游戏。而她却要在这孤零零的病房里守着患者,一步也不能离开。这不仅仅是孤独和寂寞的精神折磨,也是在和病毒打交道的身体折磨,稍不留神,说不定就被病毒感染了。

所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这些白衣天使们,扛下了救人的重担,忍下了救人的艰辛和寂寞,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照顾了一个又一个的患者。所以,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相信,我们的幸福生活一直都有人在守候,因为,白衣天使,一直都在!

致敬最美逆行者个人心得体会作文5

这个特殊的春节,注定意义非凡,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疫情面前,如何陪伴好孩子,是“宅在家”的每一位父母绕不开的话题。有父母自创形式百样的趣味休闲活动,与孩子一起度过亲子时光;有父母趁此为孩子讲一讲敬畏自然的重要性……其实,父母做好防范,自觉遵守防控各项要求,就无形中为孩子树立起榜样。平日里许多父母希望能够找到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灵丹妙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告诉孩子在家里做些什么可以来支持疫情防控,向身边坚守岗位的叔叔阿姨表达祝福和敬意,就是对感恩与担当意识的一种唤醒。

对于冲锋在一线,需要坚守岗位的父母来说,孩子是最坚实的“铠甲”。有多少奋战在防控一线的“逆行者”,内心同样有犹豫与畏惧,但他们更想成为那个“孩子们心中最勇敢的爸爸/妈妈”。“想到女儿,我们就充满了力量”“保护好居民群众不受病毒的侵害,就是保护了我的女儿”……简简单单的朴素话语,道出无数为人父母者的心声,流露出“逆行者”的侠骨柔情。SARS肆虐的时候,许多孩子懵懵懂懂,被全社会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如今,众多“90后”“95后”挺进防控一线,反过来兢兢业业地守护家人和世界。当年的被守护者,成为今天的“逆行者”,这样一种身份的转变,这样一种爱与责任的传递,让人对“保护好孩子,就是呵护希望和未来”有着更为深入和动情的认知。

珍惜健康、做好公民、敬畏自然、懂得担当,是我们抗击疫情的“良方”,也是人生路上至为珍贵的财富。此时此刻,每一位父母都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循循善诱,来将这些美好品质传递给孩子。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是孩子眼中驱除疫情的“英雄”。

应对疫情,信心比黄金还珍贵,从孩子们的眼中,我们常常能感知这熠熠闪光的希望。抗击疫情,驱逐寒冬,守护春天。等疫情消除,春暖花开的时候,自信、无畏、感恩等充满温情与责任的气息,将流淌入孩子的心间。我们对此深信不疑,且充满期待。

篇2:致敬逆行者作文

关于致敬最美逆行者作文1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因为过春节时我们可以放鞭炮、收压岁钱,可以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美味的大餐。然而,今年春节期间,武汉一种名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造访,打破了这份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残酷的病毒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它的传播速度异常迅速,使人们一度陷入焦虑、恐慌之中,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昔日繁华热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悄然拉开了帷幕,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惜别家中团圆的老小,义无反顾地奔赴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去治疗病人,由于防护服不透气使他们全身大汗淋漓,但他们没有半句怨言,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人民铸就着生命的安全防线。

还有这样一位爷爷,已经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他依然挂帅亲征,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衡,钟爷爷的挺身而出就像是旱灾里的一场及时雨,他滋润了人民的心田,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钟爷爷这种临危不惧,有勇有谋,尽职尽责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青少年也要发奋读书,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来做一个像钟爷爷一样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

我坚信,从现在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听从钟爷爷的防控防疫指挥,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疫情一定会逐步抑制,胜利的曙光一定属于我们!加油中国!加油武汉!

关于致敬最美逆行者作文2

自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医护人员作为最前线的战士,每一天都在医院和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着生死搏斗,努力让一个个本该开心过春节却躺在病榻之上的人恢复生命的活力。她们、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

但同样,和医护一样值得尊敬值得我们说一声“谢谢,您们辛苦了的!”还有每一个为了城市正常运转,为了大家健康幸福而在坚守这的每一个人。

小区的保安依旧每天巡逻但最近除了巡逻他们肩负起严守小区的大门,不让外来车辆进入,小区内部车辆只出不进的责任;高速收费站的职员们年三十也坚守的岗位上,对进武汉城的运送物资的车辆严格检查,还会附上一句“师傅辛苦了,武汉加油!”志愿者车队的志愿者们,在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居住地往返;火神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从祖国各省市奔赴而来,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的高质量地建筑着临时医院;普通居民自律居家不外出,外出回家按规范洗手消毒。

超市里摆满的货架、干净的道路、路上飞驰的外卖小哥、医护人员吃到的热乎的饭菜,这一滴一滴,每一个井然有序的场景,都离不开千千万万为此付出的每一个人。他们也值得一句“辛苦了”,他们也值得一个赞。这个春节,注定不同寻常,因为有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有有应必达的志愿者支援队伍,还有这些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同舟共济,大家相互扶持,这场疫情战,我们必胜!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现在的非常时期,每一个人的坚守都是对疫情的最大帮助,大家心系彼此,劲往一处使,每一个普通人多出一分力,冠状病毒的阴霾就会早一天散去。武汉加油!

关于致敬最美逆行者作文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驰援武汉,一封封“请战书”,一组组“离别行”,让我们目睹了“逆行”最美的身影。

“别急,我们来了!”“你也报名了!”“大家都克服困难,愿意为祖国的召唤去努力工作”“待疫情过去,春暖花开,再定时间举行婚礼”……没有豪情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他们用平凡演绎伟大,他们用行动书写担当,他们用大爱感动人间,这就是最美的“逆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只因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执念,“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疫情防控阻击战必胜”。

“没有国家就没有老百姓,没有老百姓就有国家。国家的困难也是老百姓的困难,百姓的困难也是国家的困难。”这是成都双流区老大爷把做环卫工5年的积蓄10071元捐给武汉后说的一段话,既质朴又实在。在基层一线,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在上演,3名90后退伍军人重新穿上军装自发当起了劝导员,女大学生自发帮助村干部一线值守站岗,菜市场最美的采价员……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每个逆行者身上散发的一点光芒,汇聚成一束最美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的是最美的瞬间。

逆行,是一种大爱,也是一种担当,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凝聚着信念和力量。用“逆行”诠释了共产党人战斗在疫情一线的担当作为,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赤子之心。

致敬最美的“逆行”,我们不能“空弹唱”,更不能乐当“键盘侠”。正如中组部部长陈希所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大敌,要坚决防止高高在上,浮在表面、空喊口号。致敬最美的“逆行”,我们要自觉行动跟进,多一些家国情怀,少一些个人考量,立足本职岗位,尽一份力、发一分光,写下最硬核的“逆行”。待到春暖花开,一起笑对阳光。

关于致敬最美逆行者作文4

今年春节,注定是一个特别的春节。

同学们,也许你此刻正为宅在家里不能出门玩耍而埋怨,但当你打开手机、电视,看到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你们有没有被深深的触动到?

在手机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视频,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咆哮道:“我们还不是想回家?我们不想回家过年?…我们不想活?“这个视频的点击量上百万,虽然有些人感觉他情绪很大,但更多的是支持与理解。他叫郑先念,今年44岁,是武汉第五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1月21日下午,他们医院成了发热病人定点医院,当时,他从家里火速赶到医院,以前,急诊科只能接诊90人左右,最多也不超过200人,可现在一天至少要接收500人,医院1400平米的门诊大厅里挤得密密麻麻,连下脚的地方也没有。

22日下午,郑医生在救治中面对病人犹豫不决,在呼吸机紧张的情况下,一位80岁的重症患者病情刚刚稳定,又有一名病人急需呼吸机,当郑医生准备撤下老人的呼吸机给另一名病人用时,老人看着他,吃力的摇着头,此时,郑医生感到了每个人强烈的求生欲望,没办法,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病人痛苦的表情和自己的无助。面对着几千个病人的痛苦挣扎,相信大家一定都能理解他咆哮大哭的压力。郑医生哭过了,又继续回到了忙碌的救治工作去了,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穿上这身衣服,就必须变成“超人“。

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长大当一名医生吧!“我说”不,我要当一名军人保护祖国“。现在我明白了保护祖国不只在充满硝烟的战场,让病毒不再侵袭大家,保护每个人的健康也是保卫祖国。

关于致敬最美逆行者作文5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大量出现时,一个名字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他一出现,病人就有救了,他应该是呼吸疾病人的大救星。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2003年钟南山的研发组织在战胜非典疫情时就立下了汗马功劳。

钟南山曾有一句名言“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而今,耄耋之年的他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再征武汉。早先在他分析研究病情消息之后曾立即传达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18日傍晚,在劝别人不要去武汉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作为战士他再次冲锋在前!多么可爱的老人啊,钟南山的出现,仿佛一剂社会情绪的镇定剂,在民众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更有@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不只是他,医护人员也一直冲锋在前。当面对很多危险和特殊情况时,他们仍旧义无反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很多人都惊恐不安的时候,蓝莓医生的微博里就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同济医院第2批志愿者报名已满员”,在其中一份志愿申请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铮铮誓言“如有需要我自愿报名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活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字字千钧,字字难忘,难忘他们风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身影。

医生的劳动强度很大,工资并不很高,而且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医闹事件也不少,从医是一项高危的工作。但是为什么学医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呢?我找到了答案。

篇3:致敬逆行者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原因,素材,批改

作文教学, 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 让诸多语文老师不寒而栗。学生写作文难, 教师教作文也难。每当翻开寥寥几字的学生作文, 我不禁在心底呐喊:“作文, 我该拿你怎么办!”反思一下, 与其抱怨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作文, 不如从教者自身找找原因, 以便更好地教授学生如何写作。

原因一:老师怕教, 唯有走“捷径”。一天, 上完课回到办公室, 听到同事自言自语地说:“某某同学, 这次作文有进步, 看来抄也是有用的。”我一听, 马上追问:“什么有用的方法能提高作文啊, 教教我呗!”同事嘿嘿一笑:“土方法———抄作文, 背作文。”曾经多次听说“抄作文”能提高学生作文成绩。可是, 明眼人一听, 就知道这并非一个“好”的方法。然而, 人到穷尽时, 往往会放手一搏。在一次写作课上, 看着学生愁眉苦脸的、痛苦万分的模样, 我拍案而起, “排队, 去图书室”。我告诉他们, 可以借鉴作文书上的好词佳句或喜欢的内容。学生一听, 欢呼雀跃, 第一次看到他们上作文课如此开心。我也开心地等待一篇篇“优秀作文”。开始批改作文了, 我那上翘的笑脸, 渐渐地、渐渐地暗淡了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总结原因:一是学生写得很好, 超乎原有水平;二是张冠李戴, 如一学生写她妈妈出车祸过世的事, 写得非常感人, 正想看看是谁写的, 我一下子愣了, 她妈妈前几天还来学校给孩子送伞呢!这样扭曲事实的作文, 写得再好也无效啊!我深深地自责, 叫学生抄作文, 看起来是一条“捷径”。其实就是自己懒, 选择了最省事的办法。对学生来讲, 却是收效甚微。

原因二:老师爱说教, 唯独“不愿写”。老师常常教育学生, “要多读, 多想, 多写。”然而又有多少老师自己能做到“多读, 多想, 多写”呢?《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 你能作文吗》, 语言犀利, 指责语文老师的文笔稀松。但扪心自问, 语文老师会写作本应该是分内之事, 就像音乐老师能歌善舞, 美术老师善于画画一样。然而语文教师不善写作或者写作水平有限却是普遍存在的实情,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啊!

问题三:老师改作文, 评语“公式化”。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工程之一。第一次批改学生作文是在教二年级的时候, 我仔细地批阅每一篇文章, 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 并认真地写上了华丽的评语。发下批改后的作文, 孩子们开始看评语, 修改作文。有的孩子似乎只扫视了评语一眼就开始修改作文, 有的孩子认真地读起评语来, 碰到生字还跑过来问字音, 其中有个孩子来到我身边问:“老师, 主题是什么意思啊?”正要回答时, 另一个孩子在位子上问:“老师, 表达不清楚要怎么改啊?”“我也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顿时, 询问的声音此起彼伏, 课堂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我吃了一惊, 恍然大悟, 二年级的学生怎么能理解这些公式化的评语呢?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自身的作文教学课堂, 我不断摸索, 不断改进, 获得几点浅薄之见。

一、与其抄作文, 不如积累“素材”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成了诸多语文老师的“心头恨”。茶余饭后, 老师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学生作文, 然而一谈作文就色变。让学困生“抄作文”就成了许多老师的首选。其实学生不会写作文, 关键是“无话可说”。古话说的好:“无布不成衣, 无米难为炊。”同理, 没有写作素材, 学生就作不出文章来。因此, 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那怎么积累, 从哪积累, 积累什么呢?

1. 从书本中积累语言。

巴金先生说过:“读多了、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 广泛阅读, 熟读成诵, 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中,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摘录课本中优美的词句, 背诵精彩的片段等;在课外, 老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报刊等读物, 积累感兴趣的语言, 并将其记录成册, 用于写作实践中。这样积累语言, 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词典宝库的钥匙, 让学生在美文中自由呼吸, 自悟自得, 并学以致用。

2. 从生活中积累经验。

俗话说:“不见大海不知天有多宽。”没有生活的体验, 就写不出生活的“真”, 写不出生活的“细”。因此, 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多动手、多动脑, 亲身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验多了, 感触深了, 就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想, 有情可抒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富有真情实感了。

3. 从媒体中积累信息。

现在的学生久居于钢筋水泥筑成的楼房里, 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使他们很少有闲暇时间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而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成了学生赖以娱乐的法宝。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动物世界》、《文学宝库》等电视节目, 或者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 开拓视野。学生了解的信息多了, 感受自然也丰富了, 作文也能得到提高,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 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 学生还愁无“米”可“炊”吗?

二、与其读范文, 不如教师写“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 最简单的原因, 就是教师不会写作。”老师指导学生学写作要“多看、多想、多练”。其实老师在学生的反作用下, 也得多看、多想、多练。只有我们的笔“熠熠生辉”, 孩子们的笔才会“金光闪亮”。老师的亲笔示范远远胜过教学课堂上的“说教”。去年三月, 学校组织“学雷锋精神”的征文比赛, 我要求全班都参与, 在巡视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写“帮助老人过马路, 乘公交让座”等老套的故事, 平淡、乏味, 没有任何情感。正愁着该怎么指导时, 突然想到, 前几天刚组织几个学生去扫学校附近的公共活动场所。于是, 我开始写下从教生涯的第一篇“学生作文”———《我身边的小雷锋》。我把那天看到一个学生做好事的情境,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下来, 读给学生听。学生豁然开朗:“写作文要写得真实, 才能感动别人。”

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 就应该蹲下身来,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角度, 用学生的语言, 范写一篇篇流露童真、童趣的习作。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更能切实可行地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的写作目标。

三、与其写评语, 不如和学生“说悄悄话”

老师常常这样评价学生作文:“文章主题不突出, 内容空洞, 表达不流畅, 语言贫乏。”当看到这样的修改建议时, 许多学生是茫然的。写作底子差的学生, 本身语文理解能力就差了, 老师还用这样公式化的辞藻, 学生肯定是束手无策的。因此, 作文得按如下方面改。

1. 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说悄悄话。

在批改作文时, 老师应该放低姿态, 站在学生的角度, 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这样既能拉近师生距离, 又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当批改某学生的作文《校园里的趣事》时, 把“文章主题不突出”这点问题改为“你的作文题目是《校园里的趣事》, 可是你写的内容没有表达出‘趣味’, 你应该……”这样的评语, 就像是老师在和学生亲切地说悄悄话, 学生既能听懂也不会把修改作文当成另一种负担。

2. 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

要想写好作文,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 由不通到通, 由不好到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以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 假如老师“横挑眉毛竖挑眼”, 极可能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要积极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比如“这个词语用得真生动啊!”“这句话写得真有趣!”“这个标点用得很正确。”等评语, 能充分激励学生写作信心, “以情促写”。给予学生写作的快乐, 学生才能将快乐寄予写作, 迸发创作激情, 抒写真情实感。写作也不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

篇4:“逆行者”陈坤

模样俊秀,演技似模似样,观众缘也颇佳,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刻,他却从喧嚣里把自己拔出来,移植到更安静的环境。

“小鲜肉”进化论:从玉面小生幻化成“摸金校尉”

一向以“高冷”示人的陈坤,近来在《寻龙诀》的宣传现场却卖萌搞怪不停歇。这颠覆了大家对陈坤性子较冷的一贯认知。

少了冷魅,多了粗犷,少了温良,多了野性。从玉面小生,幻化成鬓须爬满面庞的“摸金校尉”,陈坤坦言,胡八一是他演过最难的一个角色。

这次伴随陈坤回归大众视线的新角色胡八一,是《鬼吹灯》的男主角,生于1950年建军节,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因怒杀战俘被遣送复员。与王凯旋和大金牙结识后,开始摸金校尉的探墓生涯。

挑战畅销书中的经典角色,陈坤直言“很难演”,每个书迷心中对于这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想象,饰演起来具有极大的挑战。“塑造角色的过程也非常艰难,这是个接近现实的角色,演现实题材的角色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怕点。”

顶着压力,陈坤开始了艰难体能训练。“乌尔善就直接给了我一堆功课,有100张碟,全是同类型或者是可能跟这个电影有关系的,你要一个一个看。完了以后又给我寄了一箱书来,风水、易经八卦、紫微斗数、梅花易数什么的。”

准备是一方面,现实也正如陈坤所料。陈坤回忆道:“第一场戏是水戏,我们去了现场心里就咯噔一下,因为北京11月份都零下十几摄氏度了,在大棚里搭了个巨大的水池,本来是七八天的戏,结果拍了二十多天。”

“拍《寻龙诀》的时候,我特别焦急。怎么就没劲儿了?”抛开胡八一这个角色自带的硬朗沧桑和丰富故事不说,陈坤所说的“劲儿”包含体能、心境、角色理解,还有诠释手段,也是作为演员来说最重要的创作基础。“现实来讲,出现危机感是正常的。有时候我挺期待我的恐慌感到来,每次恐慌感到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会进步了。”

的确,陈坤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寻龙诀》自首映开始一路口碑良好,这部3年磨一剑的探墓商业片被诸多影迷视为中国类型探索集大成的代表作。有影评人表示,“《寻龙诀》中的胡八一让你不敢与陈坤相认,沧桑与青涩早已不见,陈坤变成进击的鲜肉。”也有影评人称赞:“坤哥绝对百变主,任何角色都深入人心。跨越少年与中年胡八一的演绎,毫无违和感。”

倔强男神养成记:一直在物质匮乏与精神孤独中咬牙成长

陈坤的文章《一个贫穷而美貌的男人,在这世上可能遭遇什么》在微信圈里被疯狂转载。这个童年时父母离异,一直在物质匮乏与精神孤独中咬牙成长的倔强男星的確是娱乐圈一个特别的存在。

陈坤小时候家住在重庆江北区,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弟弟,五口人挤在一个十三平方米的房子里,上厕所要跑到外面的公厕,冬天的夜晚寒冷无比,陈坤至今还记得那种牙齿打颤的冷。

初中毕业,他白天在职业高中念书,晚上去夜总会当服务员补贴家用。直到碰上了重庆歌剧院的一位好老师,对方乐意教这个帅小伙子唱歌,甚至不收学费。这次幸运不久又带来了下一个奇迹:他凭借歌技考入东方歌舞团,从此来到北京。

另外一个奇迹则是已在太多明星身上发生过的“陪考定律”。在东方歌舞团时,本来已感受到命运的泽被、几乎要安于现状的陈坤陪一名跳舞的同事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然后意外地,他考上了,对方却落了榜。陈坤至今还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不是开心,而是“学费8000元”几个字带来的巨大冲击:他考上的表演系96级是电影学院公私并轨的第一届。他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凑够了这笔学费,继而才开始了他和赵薇、黄晓明们同班的大学生涯。

他大概是全班唯一一个每晚还要去夜总会唱歌,借此来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全家的学生。表演系早上要出晨功,夜夜晚归的陈坤从来都睡不够。整个大学期间,他看上去都是一副营养不良、奄奄一息的样子。他不爱说话,也没什么朋友,整个人拧巴着,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孤僻、高傲”。

陈坤的第一部大荧幕之作是大三接演的《国歌》,吴子牛导演的国庆50周年献礼片,他演聂耳。大四拍《像雾像雨又像风》时,赵宝刚给了一个几乎量身定做的角色——出身卑微、倔强、桀骜的小修表匠陈子坤。但陈坤真正迎来“走红”是2003年。那年非典,人们似乎都无事可做,陈坤、董洁和刘亦菲主演的《金粉世家》适时地吸引了眼球。一夜之间,饰演纨绔子弟金燕西的陈坤红到了一线。

2012年,陈坤的第二部电影《画皮2》最终票房突破7亿,超过《让子弹飞》,成为当时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那也是陈坤集中爆发的丰收年:2月,他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独唱《好久没回家》,成为首个登上春晚舞台的内地男演员;3月,由他主演的新片《钱学森》公映,获得上海影评人最佳男主角奖;4月,陈坤蜡像在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此前入驻该馆的另一位内地男演员是葛优;11月,陈坤凭借个人随笔《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也是首个上榜的演员。

一匹小马的野心行走:拉得住心里面的那根缰绳,尊重每一个活在角色的身体里的机会

模样俊秀,演技似模似样,观众缘也颇佳,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刻,应该借股东风来把自己这把柴禾烧得更旺才是,可身处高山之巅的陈坤,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得意,只觉得害怕,害怕来得汹涌的名利会将自己奴役,“我要停下来,看看自己以后会不会后悔。”

于是他停下来,去修行,去尝试写作,去做行走的力量。从喧嚣里把自己拔出来,移植到更安静的环境里,他像一个苦心孤诣的园丁,只是观察对象是自己。

都说陈坤骄傲,但他的傲气里,始终保留着敏锐的知觉,他要求自己成为有价值的、独特的那一个,也要求自己不被价值与独特的社会含义所捆绑,“这一生自己爽够再说。”

所以,当十三岁的儿子,偷偷开了淘宝店卖鞋之后,他也给予很独特的父亲视角:“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这事儿太没有创造性了,你去做一件有创造性的事儿给我看。”

他开始做“行走的力量”时,并不被看好,无论是他还是它。作为艺人,参与慈善,最简单的方式不过振臂一呼,愿意身体力行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交由专人打理就是用心。可投入大量的时间,参与这些实实在在耗费体能与时间的活动,去呼吁一个目标过于抽象的“关注心灵的力量”的慈善,大家都觉得何必。

在《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的开篇里,陈坤介绍:在上万名大学生里,经过各种选拔和培训,最后挑选了10名,我带他们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在行走中获得内心力量。我的发心很简单,行走可以在每个人心里播下正面的种子,这颗种子在未来会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没有什么顾虑,我只是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不需要回报,也不需要赞扬。

高原之上、山巅之间,他一走就是五年。“你打算做多少年?”有记者问他。“能做多久做多久呗。”他说。

自然是一个壮美又残酷的所在,它对每个生物公平的袒露自身,又毫不公平的对待每个微小生命,不以你的聪慧与美丽为意。与她相处相斗,人的社会属性毫无作用,你只能依赖于自身来自于动物本能的警醒与周全。在旅途中,陈坤时常睡不着,有时一夜只能合眼两三个小时。但从前塞满杂事的皮囊也因此还原清空,让自然的归自然。

经过这几年的沉淀,他很满意自己当下的状态,拉得住心里面的那根缰绳,无论是对名利的渴望,还是对未来的惶惑。他渴望着遇见那个让他火花迸发的角色,又不愿意仅仅靠着热爱作为动力,他努力从顺利而至的惰性中跳出来,学习尊重这个职业,尊重每一个活在角色的身体里的机会。

篇5:向逆行者致敬作文

哒、哒哒、哒哒哒……·新型冠状病毒跳入人们的眼帘,正是它让人们在这个春节里感受到这爱的温暖。“武汉---武汉——”就是病毒的病发区,在这片圣地上蔓延,国家为了挟制病毒,立刻喊话全国人民做好防疫准备。接着武汉被封城,调动成千上万个医生、科学家频临武汉,准备打一场防疫阻击战。

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指印”,为了打赢这战争,他们离开父母妻儿,舍小家顾大家,不论生死,只为从死神手里夺回更多的生命。他们因为长时间戴着防护镜和口罩,原本帅气美丽的脸庞长出了水泡,有时一天也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多么难受啊!可他们依然坚持着坚持着……有时能站着吃一碗饭就是最大的满足,累了困了只能坐在椅子上,只能躺在空地上稍稍的休息……休息一下。

身患渐冻症院长张定宇,他说:“我要与时间赛跑,只有跑赢时间,才能从病魔手里夺回更多的病人。”他的妻子患了病,他也没有时间去看望,当别人问他:“脚怎么啦?”他只说:“有点小毛病,没事。”其实他知道,自己得了渐冻症。

民间的吹哨人_医生,在2月7日最终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享年34岁。这个可怕的消息,让人们伤心极了!他是人们心中的英雄。84岁的钟南山,他哽咽的说:“_是我们心中的英雄,_是我心目中的中国医生。”听着听着,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是啊,世上哪有什么英雄,只有一群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筑起一座座堡垒,保护着亿万群众的普通人而已。他们有的只是穿了件白大褂,有的只是一名党员,有的只是一名群众,而我是一名小学生,面对疫情,我们都是“逆行者”,不恐慌不传谣,居家隔离,注重个人卫生,自觉佩戴口罩,减少外出,不给国家添乱。

篇6:致敬最美逆行者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挂好了灯笼,贴好了春联……

春节如期而至,而让人揪心的是,新型冠状病毒也在这个春节肆虐猖獗。家家户户都紧闭大门,避之不及,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而另一群人却举着“武汉加油,别怕,我们来了”的旗帜,毅然赶往武汉。正是这一群“逆行者”给了心急如焚的武汉人民一剂镇定剂,给了全国人民温暖与感动。难道“逆行者”们不怕死吗?难道“逆行者”们不想在这春节之际和家人团圆吃吃个年夜饭吗?不,他们也害怕,他们都有家有室,是他们的不畏牺牲精神,他们的医者仁心,他们的责任心使命感支撑着他们。

我曾在新闻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周玉娟的女医生不曾向家人告别就来到了湖北武汉,近日,他的父母才在安徽卫视新闻联播上得知了小女儿已经身在战役最前线的消息,并把内心难语的感情写进了家书里,母亲说,看完节目后,她一直忍着眼泪没有哭,但那句“我能扛得住”深揪着我的内心。

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同事的鼓励,周玉娟医生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想法。他的儿子曾问她“妈妈,你是蜗牛吗,一直说回家却还没到家。”这位女医生抹去了眼角的泪,起身在枕边拿出了一本故事书,她说,每当想孩子的时候,就会把这本书抱在怀里。元宵节当天,刚好是她儿子的生日,通过节目,她给儿子送上了生日祝福,那句“我不在你身边,但我会一直爱你”又是多少抗战前线医生的心声。短短几句,没有多么华丽的修辞,却那么让人动容,为之潸然泪下。

我们如今安然的待在家中,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牺牲的英雄吗?让我们心怀感恩,向英雄致敬。

“我们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中国从不缺少遮挡黑暗的英雄,正因为我们历来崇尚缅怀先烈,尊敬英雄。如今,我们的“逆行者”们中,有一些人已经被感染,但他们仍却义无反顾的坚守在第一线。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替他们考虑,以后去看医生,请多说句“谢谢您,辛苦了”。

篇7:致敬逆行者小学作文

面对这次疫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家里待着,尽量不出门。然而有一群人却跟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比以往更忙更累了,每天加班加点,分秒必争,这便是我们可敬的医生和护士。如果将这次疫情比作战争的话,那新型冠状病毒是我们的敌人,在医院中工作,努力救人的医生和护士便是保护我们的战士!

多少条生命被感染上病毒,多少条生命又因白衣天使全力以赴的治疗而恢复了健康。白衣天使们,您虽然心中有怕,可仍毫不犹豫的坚持医治病人;您虽然舍不得离别家人,可仍义无反顾的坚持医治病人;您虽然经常累到眼前发黑,却仍一丝不苟的坚持医治病人,您辛苦了!

作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在我们待在家中休息的同时,您不顾自己的安危,不顾家人的担忧,不顾心中的恐惧,站在了抗疫的一线,救人,战斗!您多少次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多少次走进病房医治病人,多少次为了多医治几个病人而仅仅睡三四个小时,多少次累得汗流夹背没有一丝力气,可是,您依然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着!这是为什么?我仿佛从您那忙碌的身影中找到了答案: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因为您爱祖国,爱人民!您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病人恢复了健康,您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永远记得您!

篇8:网络社交逆行者

几秒之后,有人回了他一条:“是不是又犯病了?”

“我其实好了。”杨青铜下意识地回了一句。他心想:“谁有病还不一定呢。”一天打开社交软件几十次,他受够了那种“强迫症+神经质”的感觉。

当大量用户涌入网络社交平台,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杨青铜想做一个逆行者。而想做逆行者的不止他一人。

“逃离”或“回归”

“为什么最近没有更新朋友圈?”

“因为最近生活太丰富。”

李晓峰是东北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卸载微信近两个月。

她介绍了她的变化——她曾想把和母亲相关的回忆都写下来,落笔不到两行却怎么也写不下去了。但自从卸载微信后,她爱上了写作,表达欲在回归,有时一整个下午坐在桌前不动弹,一直写到晚上不得不睡觉。她的“触觉”也开始变得敏锐,身边小事、课堂上的点滴收获,都能引发她的思考。不到两个月,那本两厘米厚的16开日记本已经被用去了三分之一。

李晓峰曾疯狂地热爱网络社交平台。直到某一天,她情绪低落,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想得到朋友的安慰。但从中午发完一直“刷”到晚上,都没得到任何回复。

“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关心你身上发生了什么。”这让她警醒,自己的生活好像已被强大的“魔鬼”牵着走。那天之后,她卸载了微信。

高中生丁丁的“逃离”缘于一次偶发事件。

一个月前的一天,她的手机通讯录突然出了问题,联系人全部消失,几经尝试不知问题在哪里。她一度担心会因此失去与朋友的联系。但实际上,需要联系的人很快就能找到,而丢掉的,本来就是再也不会联系的联系人。

她随后进行了一个两星期无网络社交实验,期间把手机里的社交软件都放到一个文件夹中,关掉消息通知,不打开文件夹,没想到竟也能坚持下来。高中生的社交生活并不丰富,丁丁说,自己和爷爷奶奶的沟通已经明显改善,她以前觉得和长辈没什么话说,但现在有不少话聊。

我真的需要它吗

“过多的信息刺激不是好事。”钟春玖也不用微信。他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虽已被身边人说过多次,但他更擅长用自己熟悉的知识体系为自己“辩护”:

人对刺激的反应有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反应的连续过程。虽然人的认知过程还存在未知领域,但就目前所知,信息的刺激输入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的神经兴奋水平。

钟春玖曾对朋友宣布,自己若无法取得一个研究成果的临床批文,就决不使用微信。几个月前,他已取得批文,但依然没有使用微信。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指出,每个人最紧密的交际圈子其实只有三五个人,次紧密交际圈子是12人到15人,再次是50人,个人能支配的、最多的稳定社交人数不过是150人左右。

现在,有的微信群已有好几百人,从联系人的数量来讲,已经超过了能稳定联系人数的上限。这些社交,你真的需要吗?

选择的权利

要做逆行者并不容易。尤其是作为社会的一员,如果希望维持基本的社交,就不得不使用大多数人习惯的方式。

李晓峰刚开始远离社交软件时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常常是,微信、QQ早上刚刚装上,晚上又卸载,过了几天要收信息,又不得不重新装上。这样的循环戏码,反复上演过多次。因为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环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康德最近也遇到了难处——他去进行个税申报,必须填手机号,可他不用手机。

64岁的他不用手机,也不用电脑。文章都是手写后,请年轻的老师帮他录入。他的办公桌上,除了几本书和一个布袋,別无他物。

刘康德不是逆行者,而是坚守者。“我现在的感觉是落后就要挨打,好像处于改朝换代时期的人,前朝的痕迹还没有完全去掉,新的东西却不断地加在身上。还好我是在哲学学院,有这样一个‘纵容我’的空间。”刘康德1977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至今。“搞哲学的,能更客观地看待自然和人为的关系。”

刘康德曾经也是时代浪潮的追随者,1991年,他是上海最早一批排队花几千块钱装电话的人,21世纪初手机刚开始普及的时候,他也买过手机。

“但我感到它(手机)不是必需品。和别人有约,我都是事先讲好时间、地点,这么多年,我没有一次爽约。不像有手机的人,觉得不要紧,‘我们到时候联系’,我看地铁上面,人们一直问‘你在哪里、我在哪里’,乱得不得了。看起来自由,其实反而不自由。”

但今年他去报税时遇到难处了,以往自己去填单子即可,可今年开始网上报税,要他留下手机号;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也需要提供手机号,因为“国家有规定”。“现在把所有人都纳入到(用手机的)行列里面去,我感到这是痛苦的。这种感觉就是你想选择传统自然的生活方式,但这个环境让你无法选择。”

“科技先进了,但是人本身的一套生活方式不能也跟着彻底改变。机器跟人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问题。机器最终还是为人服务的。”

“是我使用它, 不是它掌控我”

事实上,更多逆行者始终强调的是,不是绝对不使用社交工具,而是“我使用它,不是它掌控我”。

为了方便联系“女神”(喜欢的女生),杨青铜还是装上了微信。他采用了一个中和的处理方式,安装微信保证必要的联系,但不开通数据流量。每天晚上回寝室之后用Wi-Fi联网,花10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处理网络上的信息,不影响自己的生活状态。

李晓峰后来也“被迫”重装了微信,因为学校和班里有消息都用微信通知。

事实上,在卸载微信的一段时间里,她与一位朋友分道扬镳。因为在那位朋友看来,李晓峰不用社交软件,是对友谊的一种“抛弃”。

但这次重装微信,李晓峰的朋友圈依然被设置为关闭状态。她觉得这也是一种成长,让她更加认清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友谊。“对朋友重不重视,并不一定要通过那几个‘赞’或者几句评论表现出来,那些不过是徒增虚荣心。”

现在的她不会刻意去仇视微信,而是把微信看作普通的通讯软件。她说,现在她是掌控“魔鬼”的人。

(摘自《读者(海外版)》)

上一篇:水利工程质量事迹材料下一篇:关于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