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之我们喜欢的声音

2024-05-23

二月份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之我们喜欢的声音(精选7篇)

篇1:二月份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之我们喜欢的声音

二月份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之我们喜欢的声音

幼儿园一到自由活动、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声音嘈杂。我班的孩子也不例外,在班里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有时真觉得很吵!于是,我准备了一节科学活动“乐音和噪音”并制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帮助幼儿分辨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知道噪音的害处”。课前我准备了两段录音,一段是优美的乐音,噪音的录制则即时制作。“请小朋友把椅子搬到老师这儿来。”我对孩子们说。于是讲话的声音、椅子碰地的声音、椅子碰桌子的声音汇在一起,录在了我事先准备好的磁带上。等孩子们坐好了,我便把一段美妙的音乐放出来。当孩子们正陶醉时,我又放出了刚录制的嘈杂的声音。听着,听着,有的孩子捂住了耳朵,越来越多的`孩子捂住了耳朵。于是我又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捂着耳朵的手放了下来,脸上又露出了笑容。“你们听到刚才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前面、后面的声音很好听,中间的声音不好听。”“中间的声音让我耳朵不舒服,听前面、后面的声音舒服。”“那些不好听的声音听起来好象菜市场的声音,好吵” ……

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觉。于是我就乐音和噪音进行了一番总结后,我又举了很多人为什么听到鞭炮声会捂住耳朵,缩着脖子,是不是因为胆小呢?经过分析,我认为这些行为并不是胆小的表现,而是聪明的人们在听到噪音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同时也说明人们的耳朵很敏感就这个例子,我教育孩子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

接下来,我们还讨论了哪些声音大家不喜欢听,在哪里听过?听时有什么感觉?特别就刚才制作的录音向幼儿说明,不但不要听噪音,而且自己也不要发出不好听的声音,如大喊大叫、跑跑跳跳、桌椅碰撞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文明的人,讲话小声,脚步轻轻,轻放物品,让我们的环境安静,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篇2:二月份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之我们喜欢的声音

楼耀予是个双重性格的孩子,她妈妈刚生了个小妹妹,她总认为妈妈不喜欢她了,她知道老师都知道了她有个小妹妹,所以在她心里有点抵触老师。但另一方面她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却又很活泼很开心。经过近半年的学校生活,虽然老师都说“楼耀予妈妈对楼耀予真好,给她生个小妹妹做礼物。”可是楼耀予还是不喜欢跟老师多沟通,对老师说的话也是似听似不听。

这天,上午活动完后请小朋友们进卫生间洗手准备吃饭,可是楼耀予却迟迟没有出来,我还在外面时不时的听到里面哇哇大叫的声音。等我赶进去一看这下可了得了,楼耀予在里面玩水,身上、袖子上全湿了,这大冬天的最容易感冒了。

从开学第一天起,老师就教育孩子们不能玩水,这样既容易感冒,也是种浪费。每次洗手都这么提醒孩子们记得可劳了。为了再加深记忆,我们还特地教了儿歌“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搓搓,手上泡泡冲干净,小手甩三下。”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的决不把水弄到自己的衣服上和地上,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正确洗手,把手洗干净,不把水弄开来才是老师和阿姨喜欢的乖宝宝。现在,我只能把楼耀予带到自己身边帮她换好衣服,看着楼耀予惊慌的`眼神,我不忍心责怪她。只能语重心长的说:“楼耀予的小妹妹生病了,妈妈是不是很担心,马上要带小妹妹去医院?”楼耀予点点头默认,“楼耀予感冒了怎么办,妈妈是不是也会担心?”这时她又默默点点头,我继续说道“老师和妈妈一样都喜欢楼耀予,楼耀予生病了我们大家都会担心,小妹妹也不想姐姐生病,只有姐姐健健康康才能保护好小妹妹对不对?”这时楼耀予像是明白了似的说“上次我生病妈妈带我去医院打针,我哭了,小妹妹也哭了”“对呀对呀,我们大家都关系楼耀予,所以楼耀予也要保护好自己,不能让自己感冒生病。”

篇3:二月份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之我们喜欢的声音

一、我国音乐现状分析

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论著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的是个人的即兴创作, 而缺少群体的、规范的形式。就拿音乐表演来说, 这种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说, 在器乐方面, 我国的经典名曲 (《十面埋伏》、《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 大都是独奏, 当然, 民间也有一些合奏和齐奏, 比如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但它们不是严格的合奏形式, 因为我们知道, 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通常是在确定一个大的框架之后, 再由演奏者即兴发挥的。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乐队可以演奏出不同的版本, 同一个乐队在不同的场合下演出也会有不同的面貌———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民间音乐落后, 只是说由于历史的局限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状况。又比如从声乐上来看, 我国的传统音乐中没有西洋歌剧中那样一套完整的形式, 尤其缺少合唱。这样一种音乐传统在中国延续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很自然地对民族音乐文化性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吴斌先生在答记者问时说到, “这次我们课程标准征求企业界意见, 他们提出的核心问题, 就是希望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在有的博士生、硕士生虽然学识很高, 但在企业界却不能与人很好地合作”。而我们小学音乐教师的任务, 就是培养孩子们从小建立合作的观念。

二、新课程改革措施

我在多年的合唱合奏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要求学生——把“我的声音”融入到“我们的声音”, 并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 “我们的声音”是由许多“我的声音”组成的。

首先, 我觉得, 指导小学生进行合唱 (合奏) 训练不同于大乐团大合唱队。在大型表演团体中, 每个成员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艺术家与演奏员。对他们来说, 不存在“动不动口, 动不动手”的问题。但是小学生就不同了, 我们必须承认, 学生是有程度差异的, 每个班上都有一些学生音乐素质较差, 不敢开口, 不敢动手, 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 个别辅导, 从而让每个同学都成为“我们声音”中的一个音符。这里强调的就是集体主义精神, 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 不能出现任何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 合唱与合奏两种形式相比, 要解决团队精神问题, 合奏更难一些。我们学校目前使用的课堂乐器有竖笛、口风琴、口琴, 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一, 有的班上甚至有学生难以掌握基本的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 我总是注意不让任何一名学生置身事外, 让他们用敲打节奏乐器或者哼唱旋律的方式来与其他学生一道进行, 这样, 他们也就能与大部分学生一起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二) “我们的声音”是一个规范的整体。

合唱合奏的最起码要求是规范统一。我们说通过合唱合奏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范, 也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下合作。就每一个作品来讲, 第一步的要求是准确读谱读词。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淡化识谱”, 我的理解是这并不等于不要识谱, 只是说不要过多地讲乐理知识, 读谱这个环节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读谱时要严格注意每一个细节, 尤其是附点、切分音、三连音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乐句和呼吸的关系。合唱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呼吸的技巧, 在读谱时一定要作好呼吸记号。在合奏中, 管乐器同样也有一个呼吸问题, 弓弦乐器有弓法指法问题, 都应该在读谱时一一解决。读词也要注意规范统一, 平舌翘舌, 前鼻音后鼻音等等, 老师事先都要在谱面上一一标记, 并指导学生一一读准。整体效果是由一个一个细节构成的, 不注意细节就会影响到整体效果。

为了让学生牢固建立规范的概念, 我们可以动用现代教学手段作辅助。比如说速度的统一, 我尝试过多种手段。一、用先录制好的伴奏带;二、当学生在伴奏带的带动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用电子节拍器;三、用电脑大屏幕的灯光 (无声) 显示,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最后过渡到学生的独立演唱。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合作”需要统一目标统一意志, 没有统一要求就谈不上合作。

(三) “我们的声音”就是“我的声音”。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合唱 (合奏) 要能满足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同时也要满足学生个人能成功地参与其中的自豪感, 要让他们懂得, “我”是合唱队中的一个成员, 正是因为有了“我的声音”, 才有了“我们的声音”, 当每一个作品训练成功后, 我都把它录制下来播放给学生们欣赏, 同时组织学生做一些小游戏, 比如说把录音调小音量, 让几个学生与录音同唱, 让他们体会一下自己的声音是怎样合成“我们的声音”的。还采取中途停止录音的办法, 让学生补充完整, 使他们另有一番乐趣。总之, 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懂得, “我”在合唱中担任了什么任务, 获得了多少快乐, 从而有效地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集体荣誉感和个人的成功喜悦时相辅相成的, 每个学生从集体的成功中获得个人的喜悦, 全班同学分享共同的创造成果, 这就是我们通过合唱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 但它提出的许多新课题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并不十分理想。我想, 只要抓住了“培养合作精神”这个关键, 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一定能有一番全新气象。

摘要:本文对新教材中以“合唱合奏”为基础的编写意图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介绍了实践活动中的若干作法。

篇4:《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随笔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的教学,我先从介绍凤仙花开始。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库”中有关凤仙花的资料,让他们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凤仙花的知识,让孩子们进一步去了解凤仙花。然后介绍凤仙花的播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花盆的底部为什么要有出水孔”“出水孔为什么要用瓦片盖住?瓦片怎样盖最好?”“为什么要浇适量的水?”等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播种方法。课堂上孩子种下了好多植物种子,我大力发动学生,回家去观察课堂上种植的凤仙花等种子,等发芽了移到花盆里,希望人人都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凤仙花来,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对凤仙花及其他种子的萌发、生长、茎和叶的观察活动,如何开展下去呢?

观察凤仙花及其他种子的发芽是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三年级的孩子很难坚持下去,为了鼓励他们,我让他们把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通过微信传给我,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课堂上表扬积极上传图片和视频的同学,他们把发芽长高等一系列过程都发给我,有的孩子告诉我:“老师,我的凤仙花发芽了,我可高兴了!”“我的蚕豆长得可快了!”“老师,我的凤仙花长出一对小叶了,但是有点黄,怎么办呢?”“老师,我的小芽让我奶奶给扔了,呜呜!”“没事,孩子别哭,老师给你种子,你重新种吧!”“老师,谢谢你带领孩子们做这么有趣的实验。”看到孩子们这样重视、喜欢他们种植的植物,有这样高亢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帮助,我好高兴!好欣慰!

课堂上我们还试着做一个这样的装置。学生对于种子发芽,到底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茎和叶搞不清,大部分学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肯定是先长茎和叶的,因为种子种在泥土中,他们看到的就是发芽。通过如下图这样的小实验他们清晰地观察到种子发芽先长根再长茎和叶,用透明杯子种植植物来观察根的生长,并且提醒学生“不同方向都放置种子”,根总是向下生长的。下面这几幅图片是学生发给我的,还有好多,每天接收回复孩子的信息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们陪伴小苗生长,我陪伴孩子们这段学习生活,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感受着他们的开心兴奋和悲伤,真是个愉快的教和学的过程!

种子的生长是个动态过程,需要一个漫长观察的过程,这样记录就显得至关重要,拍出它们每个时期生长的样子,同时还需要文字、表格、画图等方式记录,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并不容易,作为老师要提醒、督促、鼓励,采用这样多种灵活的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孩子们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同时孩子们细心观察能力,坚持和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科学课中逐渐形成的!

参考文献:

[1]聂有礼.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6(8).

篇5:二月份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之我们喜欢的声音

据说“花开的声音”一词,最早见于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那个天真的孩子用“聆听”一词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聆听花开的声音。没想到如此诗意的创造,却被语文老师判为错误,理由是花开的时候没有声音。看一看,我们这位语文老师都做了什么呢?或许一个天才的诗人,就因为老师的这一误判而过早地殒落了,孩子的创造力,曾经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我想,那孩子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定然非是用耳朵,乃是用心灵。他是多么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花草树木以及一切生命啊,他“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许久许久,整个身心都融进去了,自己俨然成了其中的一部分,甚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花瓣。他用心灵跟花儿对话、交流,他用心灵倾听所有花儿绽放的声音,他听到了,终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是生命蕴育和成长的私语,那是生命美丽与成熟的宣告!只可惜,这样华美的生命乐章,仅有有限的孩子听到了,而教孩子的老师,却错失了。更可怕的是,由于老师的错失,渐至于让孩子们也变得“耳聋”起来,麻木起来,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啊!

多年以来,这个事例一直警策着我。我小心地告诫自己,一定不要做那个“听不见”也“听不懂”“花开的声音”的人。在作文教学这根钢绳上蹒跚迈步,我反复叮嘱自己,一定要走进心灵,平等对话;一定要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一定要用心灵聆听花开的声音。这,已经成为我进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聆听“花开的声音”,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湖北咸宁特级教师杨桦讲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高三的学生写了一首题为《山鹰》的诗,把它拿给自己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赵老师看,遭到了当头棒喝:“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真是癞蛤蟆……”这位学生并未死心,他忐忑不安地把诗稿拿给杨老师看,杨老师被诗前面的“题记”一下子抓住了心:“山里孩子最喜欢什么?山鹰!我,一个山里的孩子,也像山鹰一样,有着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杨老师透过这“题记”,看到了这位学生闪耀的童心和理想之光!他当即给这位学生一番热情的鼓励,并诚肯地指出其缺点以及如何修改。第二天,修改稿很快交来了,杨老师给诗写了一段评语并连同诗一起寄给山西的《语文报》。不久,《山鹰》发表了,这位山里的孩子也从此像山鹰一样起飞了,期末考试总成绩跃升到前列。像此案例中的杨老师一样,精心呵护学生的心灵,使其免受伤害,主动地与学生平等对话,力争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作文评改和指导服务,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作文往往是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场所,烦恼了,痛苦了,快乐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学生的兴趣、情感、个性、意愿、需要和追求等,都可能通过作文这个渠道表现出来,倘若老师站得远远地冷眼旁观,甚至冷嘲热讽,又怎能听到并深切了解学生心底的声音呢?当然,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不仅仅指通过学生的作文被动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教学之前,主动深入地去了解学生想要表达什么,能够表达什么,他们期待老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需要怎样的指导服务,甚至进一步了解哪些体裁的文章是他们驾轻就熟、熟练掌握了的(如记叙文等),哪些题材是他们被强迫着一再书写到如今已经望而生厌了的(如“我的老师”“一件难忘或有意义的事”等),哪些表达方式是他们惯用或很少用,很不会用的……当我们深切知道学生喜欢写什么,能够写什么之后,我们进行的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相吻合,才能与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相吻合,才能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句话,才能真正贴近学生。作文教学一旦贴近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智慧和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创造力和个性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作文教学过程将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心与心交流、互动的过程,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聆听“花开的声音”,还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表达。网络作家、《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蔡智恒在他的小说里曾叙述过一件他中学时代遭遇的事情。他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道:我跟朋友约好坐八点的火车去看电影,可是时间快到了,他还没来。我像是正要拉肚子的人徘徊在厕所内有某个人的厕所外面般地焦急。老师说:你这样形容焦急不行。他想了想,是不是句子太长了,于是改成:我像是正要拉肚子的人徘徊于有人的厕所外面般地焦急。老师还是说不行。他又想到了《诗经》上的句子“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改成:我拉肚子,想上厕所。厕所有人,于是焦急。这下老师再也按捺不住,倏地站起,“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大声责骂:笨蛋,形容焦急应该用“热锅上的蚂蚁”啊!我没教过吗?我想不管是真有其事也好,还是作家有意杜撰也罢,故事中的老师是没有尊重学生个性的表达甚至在扼杀学生表达的个性。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天赋、智慧、能力、兴趣、气质、行为、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客观存在着其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由独一无二的学生所作的语言表达,所写的作文,自然是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的。尊重学生个性的表达,就是承认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并根据其差异因势象形地加以积极引导,从而让他们的写作与他们的个性特质相符,变得独具魅力,自成风格。尊重学生个性的表达,最为重要的是尊重表达的多元性,尊重个人创新。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具体表达,老师首先要打破教条、突破常规、推陈出新,而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个框框去套,去评判,否则,学生的作文将陷入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千口一词的境地,学生的思维将进入定势的死胡同而无力自拔。高尔基说:“哪里没有对人的尊重,哪里就很少能有尊重自己的人出生,出生了也活不长久。”对作文教学,我们可以换言说:哪里没有对表达个性的尊重,哪里就很少能产生有个性的表达,也就很少能有独具创造力和独具特色的文章出生,出生了也活不长久。当然,尊重学生个性的表达,不是对学生离奇甚至错误的、故弄玄虚的、矫揉造作的表达一味地“放纵”和“迁就”,它的实质是尊重学生写作地位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主动性,它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老师的引导,相反,老师适时的点拔指导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这几年的作文教学,我一直在向那个“聆听花开的声音”的孩子学习。教室是我的“花园”,每一个学生就是那将要开放或正在开放的“花儿”。我走近他们,融入他们,“静静地聆听”,于是,我知道了哪些“花儿”正打着朵儿,艰难地孕育着美丽;哪些正经历裂心的痛苦,挣扎着冲破花被的束缚;哪些已经完全怒放,阳光下尽展美丽,诉说着快乐与幸福。我的任务,只是给孕育者以养分,给挣扎者以点拔,而至于怒放者,我就变成了欣赏者,给他们的或许仅仅是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用心灵聆听花开的声音,孩子们写作文将不再是苦恼,而是他们生命绽放美丽的需要;老师批阅作文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欣赏美丽,寻觅芬芳”的惬意!

注: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05年第7期。

作者:毛红宇

篇6:小班4月份教师教育随笔

问题描述

你的孩子是否常常有下列的行为表现?

不专注: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事常有始无终,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容易分心。

冲动任性: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常冲动做出错误答案,不能较久控制自己的反应,无法克制说话或动作,想要什么就去拿,无法遵守规范或指示或是无法按照社会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活动过多:除了动作之外,也包括语言,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动个不停,平时走路急促,经常无目的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自控力差:不遵守秩序和规则,不听教师的指示,如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厌烦,做事乱无章法,随随便便,自卑心理强,缺乏自信,一切听之任之,不能与别人很好合作。

学习困难: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在功课、作业或考试中常如此,常被认为是偷懒。

可能原因

上述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生理原因:脑组织器质性损害,许多有此症状儿童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包括母孕期疾病、抽烟、酗酒,分娩过程异常等,孩子出生后l~2年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儿童,亦有可能因为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毒素──许多小食品或成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剂类等,以及糖份过高,血液中铅含量过高,或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缺少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家长教养态度和外界压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提供太多刺激,孩子程度跟随不上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注意力不好时,大人给予强化,以造成长期的注意力不好,亦可为逃避大人惩罚而表现出来。

心理因素──有些儿童因智力不足原因或其它原因常受人冷落,为了引人注意,使人关心他,便有意地以行为吸引大人注意来达到目的。

解决办法

教养态度、观念

家里一旦有这样的孩子,要正视现实,不急不躁,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不要过分责骂,惩罚或放任不管。

原谅、容忍孩子的行为,观察他的.改变,对他的要求一次不要太多。

预防在先:在孩子不好行为之前提醒他,以预防发生。

教他们正确地做一件事,不要在做错之后再批评他。

多注意孩子的长处,多表扬他的优点。

环境的安排

因该儿童很容易受到干扰而分心,注意力时间很短。需要作以下调整:

作息时间的安排

a.大人可设计一日活动安排表,且要儿童知道每日作息时间与功课安排,什么时候做什么,每天让他看看,以强化他遵守时间安排,也让其养成良好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

b.时间表上提供适当的活动时间和环境:安排最好有运动时间,让孩子发泄精力以满足他好动的习惯;另外,要安排安静时间与专注时间,如静坐听音乐、听故事、看图书、下棋、拼图、玩积木等,让孩子放松自己及培养其安静和专注的能力。

环境安排

a.因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易分心,所以在其学习时要注意环境的摆设,尽量简洁有序稳定,以不干扰他的学习为前提,减少他能看到玩具和听到声音的干扰,简洁明了且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专心学习。

b.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醒他不能随便离开座位,或不能做其他事情,给予他必要限制。可设置小而安静的座位空间。

教育指导和建议

强化良好行为

当孩子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的行为时,如做作业比以前集中,小动作比以前减少时,给予表扬、奖励(可以以喜欢他、关怀他作为表扬,可用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作为表扬,也可用他喜欢的东西作为表扬)。

忽视、告诫或隔离、惩罚其不良行为

a.对孩子的某些不太严重的不良行为,可采取不予理睬的方法,而同时对其良好的行为采取强化,增强其好的行为,逐渐消退其不良行为。

b.对于一些不该被忽视的行为应给予处理,告诉他正确的行为方式。

c.对严重的行为应给予隔离或剥夺被奖励的权利。

专注力行为训练

常要求孩子复习功课表,然后按功课表的活动行事,要求孩子复述刚才所教的儿歌或指出本子上刚教过的字,要求孩子回答问题应先摘要别人的重点。

教育孩子学习适当的与人交往的行为,如基本的礼貌、求助或要求得到家长同意的行为,或衔接别人话题的谈话技巧。

要求孩子学习如何整理书本、书包,安排作业或规划笔记本的书写位置等个人事务,或安排自己的时间,家长可适当给予提示和帮助。

教育发展

若能按正确方式教养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给予良好刺激,给予正确的行为控制与相应的专控力训练,你的孩子将会逐渐改善其多动、不专注的行为。

篇7:5月份教师教育随笔幼教

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记住,多举手!”“你这孩子,真笨,上课老是不举手“老师提问题了,要马上举手!”“我明天要问老师的,你有没有举手?”可能有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发言,认为只要孩子积极举手发言,这表示他(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学习成绩一定会不错。

但不举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动脑筋了,就不聪明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通常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太举手,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不太举手,情绪不佳的孩子不太举手。这些孩子你能说他不动脑筋、不聪明了,不!绝对不能!!他们有些也是学习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个性或某些因素改变了他们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他们有的怕答错了被别人笑,有的觉得不举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这是为什么?确实,有时,老师把不举手的孩子叫起来,他也能把问题回答的相当精彩,可见,并不是不举手就是不动脑筋。

《新纲要》颁布后,更突出了幼儿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只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自己的观察操作过程中,经过老师的适当指导,从中掌握知识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创造想象能力更惊人了,合作交往等能力更一层楼了,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满灌式教学,和一问一答式教学了,因此,有些孩子一次教学活动下来,举手发言不多,但知识能力掌握的却也不错,要说他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他能把想法与自己旁边的同伴交流,这也很不错呀!

有些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多举手,从家长半日活动观摩中,很多家长就一直盯着自己的孩子举手,有些甚至还时不时的提示自己的孩子举手。孩子很遵命,只要老师一提问题,他条件反射似的举手,但每次都答非所问,或目瞪口呆,不知要答什么,这样的孩子也很多。

上一篇:面试注意事项助你面试成功下一篇:二年级教案小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