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

2024-05-10

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共12篇)

篇1: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着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篇2: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

长征,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们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总共行军路程长达两万五千里,平日,我们连一点路都不愿走,可他们竟坚持了下来。长征中他们希缺食物,只能嚼树皮,啃皮带,吃野菜,挖田鼠,多么艰苦!连主席也要挨饿,但他们没有退缩,反而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去解放新中国。

他们走过荒芜人烟的草地,踏过峰恋雄伟的大山,游过水浪翻腾的急河。无论是在看似绝境的湘江一战中,还是在直冲云霄的五岭峰上,无论是在千里冰雪的岷山上,还是在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旁,都是意志和精神牵引着他们,引领着他们爆发力量,全力以赴,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筑了新中国,他们长征时可能会死亡,可能会重伤,但是,他们没有半点后悔没有丝毫抱怨,更没有丁点退缩的想法。所以,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不要被游戏侵占头脑,应该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我们要用这颗心去点亮祖国的未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毛主席写的这诗不仅是赞扬红军坚强的意志,更激励着我们这颗蓬勃向上,永不言败的心。我们生活中时时就有案例:有一次,我做奥数题。突然,一道题激发了我的兴趣。我赶紧抽出草稿纸演算了起来。半张,一张半,两张半……但我还没有将题算出来。就在我准备放弃时,脑海里突然呈现出红军长征的情景,他们那么苦,那么累,都挺了过来。而我这点小苦小累算个啥?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算出这道题。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十几分钟,我终于算出来了。瞧,这难道不是红军那种坚强的品质激励着我吗?

篇3: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

本文为我的长征电影观后感45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历史影片——《我的长征》。这部影片是从一个小主人公的角度来讲述他眼中的长征。里面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八口人,四个人被敌军打死,剩下的四个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我们的军队死伤无数。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但是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

黎明时分的泸定桥一片静悄悄。桥板被敌人拆去,只剩下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挂于离水面十几米高的两岸;桥下水势凶猛,一旦掉下去就没命了。二十名红军号兵被集中起来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冲锋号,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头上那把长发随风飘来、飘去……

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轻轻地为王瑞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王瑞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

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上了长征路,点燃了他七十年前珍藏的蜡烛头,象征着革命的圣火,永不泯灭!

6月10日那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历史影片--《我的长征》。

《我的长征》这部电影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老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征时与敌人进行生死战斗的历程。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教育课,影片中那腥风血雨的场面令我震撼。

日军来侵略时,我军将士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可是,面前的景象却令人心痛: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打敌人,四周血流成河,血花四溅,惨不忍睹。红军飞夺泸定桥时,要经过桥面十三根铁索,,面对桥下水流湍急的泸定桥,他们毫不退缩,面对敌军的枪林弹雨,他们不畏惧,凭着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铺开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当我看到瑞伢子把上次停电用剩的蜡烛头包好时,我被他这种节约的精神感动了。现在,有哪些人会懂得珍惜,会把用剩的东西包好?我想应该不会有了吧。即使有,也很少吧。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靠他们这样一点一点的节约、英勇奋战而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繁荣昌盛的今天!他们的这种行为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学习。

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光”。看着红军战士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看着他们穿着破草鞋过草地翻雪山,我这才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是啊,红军是英勇的,是伟大的,是了不起的!为了革命胜利,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牺牲了多少的生命!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基本上都是饿肚子的。有时,一把炒黄豆都能分五六个人呢。如果能像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饱喝足,那他们打起仗来肯定会更加英勇。现在,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可口的饭菜。每天都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简直就处在人间仙境了。

当红军遇到土匪时,他们用一片赤诚来对待,最终把他们感化了,他们在一起载歌载舞。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七十年岁月流逝,但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篇4:电视剧《长征》观后感

《长征》确实是一部看得比较顺眼的主旋律剧,摆脱了脸谱化、腔调化、程式化的表演,演员们演技全程在线,非常真实。看完后震撼又感动,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深感更应珍惜当下的生活。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队伍中一群衣衫单薄、脸上红扑扑的人,突出重围时止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从雪坡上滚下来,眼睛里都是希望,主题曲响起,婉转又好记。特型演员中,最喜欢扮演周恩来的刘劲先生,一张温柔脸,风度又翩翩。

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遵循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加集体英雄主义的路子,情意二字可以作为本片成功的要旨。当一个战士牺牲了,总要响起十送红军的曲子来,正所谓喇叭声咽,残阳如血,别有一翻忧伤的滋味。

演员们实地拍摄如此辛苦,长征的英雄们吃的苦更是无法想象。长征是叹为观止的,无论是以何种标准衡量,都是一次史诗般的历程。可以说,没有长征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的历史。中共之所以能在后来的较量中获胜,不能不说是长征锻炼了一支团结的钢铁般的队伍。

本片或许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夸大了,但是毛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中国古典战术的出色运用、善于组织的能力及巨大的领袖魅力都令人折服。长征是他从一个被贬低的边缘人物到领袖的过程,也是他自己的一生奋斗的写照。奋斗不止,革命不息,极度自信,狂傲隐忍。

《长征》里面有一种振奋人心,打动人心的东西,那就是――信仰。人毕竟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无论这信仰是什么。

篇5: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

《绝命后卫师》讲述的是以闽西子弟为主体的红34师作为中央红军长征总后卫,为掩护主力红军突围,全师官兵喋血湘江直至近乎全军覆没的悲壮故事。青年演员许超在剧中饰演的红34师101团团长蔡中,不仅真实还原了历史,更对这一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将他的热血、义气、勇敢、悲情塑造的栩栩如生。

《绝命后卫师》是许超与导演董亚春继《长沙保卫战》和《生命中的`好日子》后的第三次合作。战争戏《长沙保卫战》中,许超饰演第十军190师师长朱岳,是一个正直勇敢、侠义肝胆、又充满人情味的人物;知青题材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中,许超饰演的李志飞,则是一个反面人物,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度上发挥着一种功用,锤炼、铸造、成就、彰显了主人公韩墨池的坚强。与导演董亚春的三次合作中,许超收获了良多,他不仅将自己的优点完美发挥,更学习了在不同角色中的自如转换的方式,吸收了更多的表演方法。

篇6: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力邀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邹静之、指挥家吕嘉、导演田沁鑫和杨笑阳组成主创团队、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中国原创歌剧《长征》于7月1日首演。

早在20xx年,国家大剧院便策划将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历史事件搬上歌剧的舞台,并希望将长征精神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给广大青年观众。对国家大剧院推出原创歌剧《长征》的意义,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谈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依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通过推出歌剧《长征》传承长征精神,是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的一份责任。目的就是要润物无声地将前辈的精神财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青年一代。此次演出将邀请更多‘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前来观看,用歌剧《长征》感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成风化人、激励前行”。

歌剧《长征》以“信仰”和“理想”为创作关键词,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史诗的气魄,表现红军从瑞金出发,历经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夺取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会宁胜利会师等重要历史事件。与着力塑造长征途中领袖人物形象的同题材作品不同,为了探索长征题材新的表现方式,并能够在剧作角度上有所创新,该剧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普通红军战士闪烁着伟大人性光芒的感人事件,展现长征宏伟的历史画卷,忠实再现那段“苦难的辉煌”。在歌剧《长征》的创作过程中,邹静之翻阅大量史料,并带着敬仰之情,以充满温度的笔触,刻画出中央红军某团曾团长、彭政委以及瑞金参军的红军新兵平伢子等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形象,勾勒了共产党人坚定信仰、追寻理想的姿态和风貌。邹静之曾表示,“当我读过《革命烈士家书》后,更为那个时期的仁人志士,为理想英勇赴死的精神深深感动。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这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

音乐是一部歌剧的灵魂,国家大剧院在遴选曲作者时思索再三。经过仔细考量,陈平诚邀作曲家印青为该剧谱曲。印青是军旅作曲家,至今已创作出1500多件作品,有众多曲目广为传唱。印青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题材怀有很高的创作期待。他在创作中使用了十分广泛的音乐元素,汲取了江西、贵州、陕北以及西藏等地民间音乐特色,力求真实且生动地再现红军长征途中的伟大行走。全剧曲谱经历数次磨合推敲,于20xx年5月正式完成,全部创作周期历时4年4个月。在音乐风格上,印青以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当代音乐风格”准确又新颖地重现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理想与情怀,将西方歌剧的交响性与民族音乐的歌唱性相交融,通过一段段精彩的唱段刻画红军战士们的鲜明性格,通过西藏弦子、贵州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表现红军长征的进程,通过气势雄浑的交响合唱表现红军长征的史诗性。印青表示,“红军的文化是红色的文化,而红色文化源自于一个特殊的红色基因,这个基因仍然是当下社会所需要和发扬光大的,那就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这就是这部歌剧音乐中的灵魂”。

在剧作和音乐准确又富有时代感地表现长征精神的同时,为了能够让舞台的呈现富有新意,田沁鑫与杨笑阳煞费苦心。田沁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长征》突出行走的力量,展现红军战士们困境中的突围和精神上的辉煌”。而在剧中“湘江战役”、“夺取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段落,田沁鑫与杨笑阳也以特殊的舞台处理,表现战士们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我想表达这样一种艰难,表达这次行走的艰难,在艰难中的坚持。当今的观众可以通过看这部歌剧,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可以从长征中得到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个就是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而我们就是想把行走的艰难和精神力量传达给观众。”田沁鑫说。

《长征》全剧共六幕九场,登场人物30余个,合唱逾120人,是国家大剧院迄今演出规模最大的中国原创歌剧。在唱法上有别于原创歌剧单一采用民族或美声唱法的做法,该剧的民族唱法组由军旅歌唱家阎维文、“西部情歌王子”王宏伟、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涛、优秀青年女高音王喆、龚爽领衔。同时,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男中音歌唱家刘嵩虎等实力美声歌唱家组成的阵容,实现了对中国歌剧艺术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创新。

在排练中,阎维文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以军人的坚毅,以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挑战着从业生涯中的第一部歌剧。“此前因为没有合适的作品,所以,我从来没有演过歌剧。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一生中没演过歌剧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当国家大剧院邀请我演《长征》,并在剧中饰演彭政委这样一个角色时,我感到非常兴奋”。而在兴奋之后,当阎维文拿到了厚厚的曲谱,看到彭政委近20段大大小小的唱段,他却感到了从业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如何把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与演唱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何在整部歌剧中进行情感的分配、体力的分配,都是我所面临的挑战。”而带着挑战,阎维文全身心投入到这部歌剧的排练中,逐字逐句地精磨着每一个唱段,“我不希望只是合格,而是要努力做到最好”。在精磨唱段的同时,阎维文在表演上,也在仔细揣摩那个时代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比如第一幕与洪大夫的离别,既要把彭政委塑造得有血有肉,同时,这种爱人间的情感表达方式又与当代人有所不同,需要把握好火候。”阎维文希望最终在舞台呈现时,“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是彭政委,而不是阎维文”。

剧中《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寒夜中》《我舍不得离开红军》《三月桃花心中开》等唱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饰演平伢子的王宏伟演唱的《我舍不得离开红军》感人至深。这一唱段出现在剧中第五幕,因试吃野菜中毒、掉队的平伢子深陷泥淖,年轻的生命即将陨落,他用诚挚的歌声表达出对红军队伍的留恋。印青在写到这个角色时,几次落泪。王宏伟表示,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到牺牲时有了那么高的思想境界,这正是长征精神,自己能够用歌声、角色去诠释那场英勇感动的历史,是非常幸运的,自己会用红军的精神来饰演好这一角色。(任晶晶)

歌剧长征观后感范文

在局机关工会的安排下, 7月4日住户办组织6人观看了歌剧《长征》。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所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该剧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真实历史改编,以现实主义手法忠实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为理想与信仰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信念。全剧一气呵成表现了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夺取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师会宁等重要历史事件,体现革命先烈为梦想不怕牺牲与艰险的正能量精神。

歌剧《长征》通过对曾团长、彭政委、平伢子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再现了这两万五千里的跋涉路上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们在艰难因苦中不灭的理想笔长征精神,以当代的视角度歌颂了这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通过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交融将中西音乐的结合,以一首首精彩的唱段刻画出一个个长征战士的鲜明性格。在音乐手段方面,作曲家通过使用西藏弦子、贵州民歌等民间音乐表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充满质感的真实进程,通过交响合唱、咏叹调等西洋音乐形式反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宏大和浓烈的戏剧性。

篇7:长征电视剧观后感450字

我又一次服下了一瓶鹤顶红,和过去的二十年里所经历的一样。

希望没有患上毒品依赖症。

Long march的故事竟然在20xx年的影片里依旧以这样大场面展示,依然用残忍的血肉横飞博人同情。显然,关于拍摄和讲故事技巧已无需多言,因为这是批量生产,一条破败的流水线上欢快的工作而已。

在两天之内看纪录片《幼儿园》和《我的长征》,无疑是场精神拉扯。解毒而后又被迫去服下毒药,庆幸对毒药到了麻木程度。

“跟着走”作为反复出现的一句扮演着真理角色的语句,暗示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只需要做一个小丑或是玩偶就行。主角王瑞则是未成年人,在尚未有辨别能力的时候就加入了一个要为之牺牲一切却只是为了不明确最终胜利的秘密组织。大多数的呼喊和情绪来自与敌人斗争或是胜利或是失败(当然很少会有这样的镜头)的结果之后,也即是说:只有在斗争当中才认识到自己还是有情感的。那么可不可以推论,“斗争情操”是情感的来源和乐趣的可能所在?仇恨和嗜血的习惯在long march中养成,同时也蔓延至今。

而王瑞的破格加入组织和至今每个儿童幼年戴上绿领巾红领巾,参加“少年儿童先锋队”这样一个极具战争符号意义的组织时,实则没有任何区别。曾经渴望早日加入,甚至以丧失自己选择权利、独立思考为荣。

《幼儿园》里所看到的仇恨教育的起点根本不需要花多大功夫去探究和追溯,看完《我的长征》系列电影一切就已经明了,或者完整些说,就是:在被迫长期服用精神鹤顶红以后这是自然的结果。

观我的长征有感

伴随着稍微轻轻摇曳的红烛,电影结束了,猛然发展坐在屏幕前的自己,已经泪眼婆娑。 湘江之战,是一切的开始,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主人公王瑞惊慌失措,无助地寻找着父亲,他是胆小的,是茫然的。当他问父亲要去哪里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跟着走”,战火无情,夺走了王瑞父亲的生命,年幼的他第一次感受到死别的痛苦。丧父之痛没有没有打垮他,反而让他变得坚强,当他把父亲埋入黄土之时,他便不再是那个遇到困难只会求助别人的孩子,这件事也马上得到了证明,四渡赤水,在为首长送年糕的途中,那个曾经胆小的孩子独自杀了六个敌人。可以说这是他质的飞跃。四渡赤水后,当他问连长去哪里时,如出一辙地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跟着走“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只是前奏,正如毛主席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入凉山,红军里来了一位彝族小伙达尔火,在他的帮助下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敌人并没有放过逃到凉山里面的红军,袭击了红军的医疗队,王瑞的姐姐惨死敌手,死不瞑目!怒火中烧的王瑞操起大刀,发疯似地跑到了战俘面前,他要手刃这些人,为姐姐报仇!然而理智阻止了他,作为一的红军他不能破坏铁的纪律,一把钢刀猛地插入泥土,他学会了忍耐。红军也是人,也有情,一位彝族姑娘与达尔火倾心相恋,“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如若在组织与你之间只能得其一,那么,我愿负你。有谁能知一去便是今生永别。 飞强渡江,夺泸定,这是故事的高潮。大渡水急,泸定天险,一个鬼见犹愁,一个自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红军要求在一天之内过大渡河,这本事不可能完成的,更有甚敌人死守泸定,泸定桥只有铁索,桥下是奔涌的激流,渡河,夺泸定,似乎都不可能完成。只着草鞋,踏进江中,日夜兼程,硬生生走出泥丸!泸定一战,殊死拼搏,前面的战士倒下,那么就踏着他血的脚印继续前进,多少人失足落入江中,被奔涌的大江吞噬,多少人舍生忘死,在枪林弹雨中奔跑,嚎叫,高举军旗,高喊前进!奔涌的江呀,你难道就没有为这群拼搏的年轻人泣血么?你见证了这悲壮的历史,你也一定记住了那些英雄的名字!你是否记住了这样的画面,奋勇杀敌的王瑞姐夫,跌入大江,被浪涛吞没;中弹身亡达尔火致死都紧紧握住党旗。王瑞再次在在战争中失去亲人,战友。记得他的眼神,死一般的沉静,如一潭死水毫无情绪那是绝望。经历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如何不被麻木。那时毛主席是这样感叹的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大渡桥横铁索寒,如何不寒,那上面浸满了烈士们的鲜血!

我的长征观后感范文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看到那一幕幕悲壮,惨烈的镜头,我使劲咬住嘴唇才没有哭出声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王瑞的老人的长征故事,从中,我学到了许多长征精神,如: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互助互爱,严守纪律等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了。这是在电影中“飞夺泸定桥“中体现出来的。

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要塞,敌人想阻止我军北上,便将桥上的木板全部抽掉,只剩下了十三根铁索,桥下水流湍急,桥的另一头敌人火炮密集,让人看了就心惊胆战。可是,红军战士是不会被任何困难给吓倒的!大部队决定,先让七个人冲到对岸攻克敌人,然后,大部队再在后面铺桥。这七个人中就有王瑞的姐夫。他们七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小心翼翼地向对岸攀爬过去,可是敌人的火炮是在是太密集了,王瑞的姐夫不幸中枪了,掉进了湍急的河流之中,壮烈牺牲了。但是,他并没有白白牺牲,大部队成功地过了河,占领了泸定桥。王瑞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坚定不移的干革命,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虽然现在的世界不再混乱,变的十分和平,但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互爱互助的精神我们不仅要流传下去并且用到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直到成功为止。

篇8:长征观后感500字

1号下午,省博前的广场上,早已站满了等待参观的人,排了二十多分钟的队后,终于进了展厅。步入展厅,我们被一幅幅生动的画片所吸引,我们仿佛重新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通过展览简介,我们了解到此次展览分为:“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用兵如神突出重围、斩关夺隘一往无前、艰苦卓绝理想胜天、胜利会师抗日救国、长征精神光耀千秋”七大部分。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柜中真实的长征文物,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

跓足在_等烈士的照片前,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对战胜困难的坚强决心,对牺牲生命的不屑一顾。

参观完展览,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总是浮现出红军将士们在长征途中克服艰难险阻,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感人景象。走出展馆,马路两旁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孩子们在草坪边玩耍,行人们带着平静微笑的表情奔向各自的目的地。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是红军将士和无数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的今天!

篇9:长征观后感600字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题目: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切断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终极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存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由于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碰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书籍读后感,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及其领导下的军队眼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抗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心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以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假如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假如战略指挥出了题目,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

篇10:长征观后感300字

13:30铃声一响,同学们都自觉的排好队,整齐的向电影院出发。

15分钟后到达大厅,各自坐好位置认真的看起电影来。

这是一段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故事。

影片通过长征亲历者王瑞老人的回忆,讲述了日本侵略者袭击了王瑞的家乡,王瑞一家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的故事。

伟大的红军长征,改变了王瑞的一生,湘江之战上,父亲被惨烈的炮火夺去宝贵生命。

在解放苗族村寨时,王瑞的姐姐也牺牲了,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年轻的王瑞没有停下脚步依然跟着走,在大渡河中,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也先后死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倒在血泊中。

王瑞被毛主席救起,用慈爱和抚慰鼓励王瑞使他在炮火硝烟中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看完电影心中感慨万千,九十多分钟的一场电影好似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篇11:长征观后感作文750字

当时,国民党蒋介石坚持“惩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对怀有狼子野心的日军不闻不问,却与一心救国救民的共产党针锋相对,重金买来150架美国作战飞机和大批德国重型火炮,连德国国防前总司令,也被高薪请来担任军事顾问,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大渡河之战,是红军取得最伟大胜利之一。清朝时期,石达开曾经因为大渡河天险,在河边全军覆没。蒋介石大喜过望,集齐了大量兵力,并亲临训话,希望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共产党计算,如果靠渡船过河,至少需要一个多月,而尾随的追兵只要不到三天时间,就可以赶到。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情况万分危急。红军的决策者,想到上游的沪定铁索桥,当即决定让红二师去夺此桥。当他们赶到时,敌人已拆去桥面的大部分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链,在空中摇晃。22名勇士在全师的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悬空的铁链爬向对面。后续官兵铺上一块块木板,恢复桥面。红军战士爬到桥头时,国民党点起熊熊大火,企图阻挡红军,可战士爬到桥头就扑进火海,终于攻战了东桥头堡,让红军绝境缝生。

说到最艰苦的时候,就要数爬雪山过草地了。爬雪山的时候,虽然没有敌人来进攻,却要承受饥饿和冰冻,还 要遭受冰雹、缺氧和暴风雪的袭击。过草地更是艰苦,有时一连几天没水喝,也没有东西吃;有时要预防吃了毒草和喝到毒水;不断有人陷入沼泽地里;有时候还 会被敌机轰炸。经过这些地方,红军剩下的的人数,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是仍然没有阻止千万双坚定的脚步……

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我们也要学习前辈们敢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篇12:红军长征观后感500字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时,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顾艰难困苦,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他们胜利了.这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因饥饿而晕过去了.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红军,看见孩子的样子,先给孩子灌了点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一半给孩子吃了,但看孩子还是没饱,犹豫了一会儿,又把最后一点干粮给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让孩子先走,说自己歇会儿,其实他是不行了,没有了干粮,没有了水,死亡就要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进了泥潭,在挣扎之中,却愈陷愈深,但他还是不断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可当人们来时,他却已经只剩脑袋在外面了.人们呼唤着他,可他已经……

这是一个多么寒心的故事啊.在长征的过程中,饥饿、寒冷、沼泽、疾病……威胁着每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有了,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设想,假如我们这代人要是生长在那个时代,该会失去多少人命?

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驱.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哪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哪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哪会有我们充满生机的活力,欣欣向荣、走向富强的今天?

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

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渗透着红军战士的热血?

上一篇:小学写字教学小结下一篇: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课题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