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上复习

2024-05-20

历史七上复习(精选6篇)

篇1:历史七上复习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

不足多”。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

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

法家

地主阶级

秦国(3)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4)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进行了变法行动。

承认土地私有,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5)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决态度。结果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而进行了变法。(6)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7)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秦孝公的信任、重用。

(8)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象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9)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此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人物所说?他是谁的弟子?

孟子

战国

儒家

孔子(2)他怎样看待当时的诸侯混战?

他看到其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3)他提出了怎样治国方略?

“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要持续利用自然资源。(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5)有人说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早倡导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和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6)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我们仍应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否则就会破坏环境,使资源枯竭,最终给我们的建设造成破坏。因此,这一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1)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焚书坑儒”

(2)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

李斯。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秦王是指谁?他扫六合后自称什么?

赢政、秦始皇。

(2)“秦王扫六合”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什么战役后,东方六国无法抗拒秦的进攻? 公元前206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4)秦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秦的统一,对今天我国的统一大业的实现 有何启示?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我们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

5、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整个工程是在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

(1)材料一说明了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什么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朝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

(3)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人说秦始皇过大于功。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①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②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③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④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①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③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6、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

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

(1)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争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2)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 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 和亲政策(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这位皇帝在、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

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5)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8、“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1)是谁说的?

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4)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 “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正面: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于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 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9、刘邦和群臣谈论楚汉胜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之所以被我打败的症结所在。

(1)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重用人才,善用人才。(2)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称为

楚汉战争(4)刘邦胜利后建立的朝代是

西汉(前202年建立)刘邦即汉高祖。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这句是谁说的?②“烈士”指什么?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⑤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

①曹操。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③“壮心”指统一全国④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⑤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5)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给我们哪些启示?

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骄兵必败

篇2:历史七上复习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3、发现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4、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过着群体生活;

5、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烧骨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还掌握了简单的语言。

6、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已经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审美观念。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

1、距今时间:约60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4、生产活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狩猎捕鱼、采集野果;

5、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北方寒冷干燥,可防寒保暖)

6、原始手工业:半坡人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彩陶上面有纹饰图案)、有装饰品、有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出土骨针、骨锥、纺轮)。

二、河姆渡居民

1、距今时间:约7000年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耜)4、生产活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

5、房屋:干栏式建筑,发现木结构水井(南方温暖潮湿,可通风防潮)

6、原始手工业:制作陶器和玉器、乐器(骨哨)、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最早种植水稻和粟;2、地点: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兴起和发展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出现、聚落、磨制工具(耒耜)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部落联盟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较大的部落。

2、华夏族形成

(1)阪泉之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炎黄联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传说中炎黄的发明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他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缫丝。

远古传说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只有经过考古文物证实的才是真实的。

三、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尧舜禹优秀品质: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3、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解除水患。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都城是阳城;

2、启继承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夏历”。

4、夏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以及夏朝的文明进程。

4、夏朝灭亡:夏桀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在亳。(约公元前1600年)

2、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3、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②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对象)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再分封。但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周代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作用: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甘肃齐家文化)

2、发展―商周时期

(1)特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2)功能: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并逐渐由食器等发展为礼器,成为王公贵

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代表性的青铜器: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4)金文(铭文、钟鼎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二、甲骨文

1、含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者:王懿荣;

3、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东周前期称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东周后期称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

一、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跃,金属货币更多被使用。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景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王室衰微

(1)原因:分封制逐步瓦解;(2)表现: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国势力崛起;

(3)结果: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混乱。

2、诸侯争霸

(1)原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口号:“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首霸,任用管仲为相)、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4)影响:①利:促进大规模民族交融;大诸侯国疆域面积扩大,有利于局部统一;②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形成: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战国时期的战争:兼并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齐PK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PK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PK赵,纸上谈兵,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二、商鞅变法

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改革者: 商鞅 (商鞅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6、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7、改革(变法)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个人的生死,而在于改革(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在于改革(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在于把改革(变法)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当时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战国时期经过变法改革,奴隶制度逐步被封建制度取代,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地点:成都岷江;

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和灌溉网

渠首的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2、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作用,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篇3:历史七上复习

一、宏观与微观策略

历史考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 如何将看似散乱的诸多知识进行梳理, 以打好基础呢?答案是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教育心理学认为, 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是有序的, 有层级的, 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因此, 在摄入知识的过程中, 应当尽可能尊重人的心理特征。实际上, 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比较合理, 各册教材的目录和每章的引言正如根目录, 各章节课题正是其下级目录、子目录。其上下级层次性和序号性, 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 历史复习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 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相统合, 构建历史知识树, 将最概括的历史理论、历史线索置于树干的顶端, 把局部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等置于枝杆, 最后把具体史实置于树枝的末梢。随着复习的逐渐展开和深入, 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条理化, 其结果是学生得到一幅愈来愈清楚的知识关系图。

宏观与微观策略, 就是在历史学习中将宏观与微观综合, 在宏观中学习微观, 把微观放在宏观下考察。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历史大局、基本线索或总体框架, 又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和意义等来龙去脉。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反过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比如, 学习春秋战国具体历史 (如改革、百家争鸣等) 时, 要将有关史实放置在“春秋时期战乱纷争, 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生产力获得大发展, 要求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 要紧紧把握“封建分裂, 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学习明清史时, 要抓住“封建制度衰落, 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总特征。

宏观与微观策略适用于整理零散的历史基础知识, 使其有序化, 是历史第一轮复习 (单元复习) 的策略。当今高考考查, 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赢得基础分至为关键。实际上, 有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也为提高能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二、联系与比较策略

在指导复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联系 (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的思维习惯。比较与联系相伴而生, 比较是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手段, 真正的认识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纵向联系, 指的是由古至今的上下联系。通过纵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共同点,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应当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约、结果) 等相关内容前后联系, 反映其过程性, 对比其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不同, 最终发现其阶段性和规律性。

横向联系一般是以某一时间为横切面, 寻找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联系, 找出历史现象的不同点及个中原因, 加深对历史现象性质、特征的认识, 形成准确而完整的历史概念。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要把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融合到世界史中去学习。例如, 把瓜分中国的狂潮放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学生得到的是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比的结果将使学生的复习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而能够了解到历史的本质。

如果仅有上述两个策略, 还不能适应日益能力立意、能力本位的高考。因此, 在统合知识、联系知识之外, 为提高能力, 下面两个策略是必要的。

三、史论结合策略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策略。历史知识包含“史实”和“史论”两方面。史实即客观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史学观点、原理, 对史实的立场和看法。史论结合要求论从史出, 即实事求是, 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的相应结论。另一方面, 在学习中,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 以论御史。

要善于将史论结合。看似零碎的历史知识是内在地由历史理论统领起来的。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史论结合策略。

以上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 也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应该学会运用上表的具体史实提取有效信息, 再利用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唯物论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物评价) 、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基本观点。

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解析历史, 就是有意识地置学生于较高的角度 (相当于历史学家的角度) , 历史就不再是堆砌的零散的知识, 学生可能真正做到像历史学家一样“把玩”历史, 解析历史。

四、鉴古与今用策略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 学了历史不能运用于现实, 学到的是死历史, 这不是设置历史课的初衷。著名史学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学研究思想得到史学界广泛的认同。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其用心在于让学生学活历史, 让历史为现实所用。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 复习时完全可以反过来, 从关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准备高考。这就要用到鉴古与今用策略。鉴古与今用就是要结合社会热点, 回顾历史, 思考历史知识;相反, 学习历史时, 适当联系现实生活, 拓宽思路。例如:从关注三农问题联系历史上的赋税改革;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改革与今天改革的联系, 思考过去改革的得失成败, 为今天改革提供启示;等等。

在历史学习中, 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某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 是培养考试敏感性的重要策略。久之, 能提高应试水平。

摘要:讨论历史复习用何策略而不是用何方法, 这是一种高度。本文认为, 历史科复习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联系与比较策略、史论结合策略、鉴古与今用策略, 能够提高复习效率, 学活历史。

篇4:历史七上复习

【摘 要】 讨论历史复习用何策略而不是用何方法,这是一种高度。本文认为,历史科复习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联系与比较策略、史论结合策略、鉴古与今用策略,能够提高复习效率,学活历史。

【关键词】 复习策略 复习效率

对于高三文科学生来说,面对上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涉及多国的世界史,可谓纷繁复杂。历史复习,如果学生没有策略与方法,就会无从下手,杂乱无章;钻得进去却出不来,或者复习后面丢了前面。复习策略的选择和制定是复习设计的中心环节,复习是否有效率,关键在于策略的选择。关于历史复习的策略笔者以为有下列几端:

一、宏观与微观策略

历史考试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如何将看似散乱的诸多知识进行梳理,以打好基础呢?答案是运用宏观与微观策略。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是有序的,有层级的,而不是毫无规律的。因此,在摄入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尊重人的心理特征。实际上,当前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还比较合理,各册教材的目录和每章的引言正如根目录,各章节课题正是其下级目录、子目录。其上下级层次性和序号性,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历史复习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相统合,构建历史知识树,将最概括的历史理论、历史线索置于树干的顶端,把局部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等置于枝杆,最后把具体史实置于树枝的末梢。随着复习的逐渐展开和深入,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被学生条理化,其结果是学生得到一幅愈来愈清楚的知识关系图。

宏观与微观策略,就是在历史学习中将宏观与微观综合,在宏观中学习微观,把微观放在宏观下考察。也就是说既要把握历史大局、基本线索或总体框架,又要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结果和意义等来龙去脉。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反过来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比如,学习春秋战国具体历史(如改革、百家争鸣等)时,要将有关史实放置在“春秋时期战乱纷争,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生产力获得大发展,要求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宏观背景下;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要紧紧把握“封建分裂,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学习明清史时,要抓住“封建制度衰落,民族国家巩固统一”的总特征。

宏观与微观策略适用于整理零散的历史基础知识,使其有序化,是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复习)的策略。当今高考考查,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赢得基础分至为关键。实际上,有了宽厚的知识基础,也为提高能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二、联系与比较策略

在指导复习的时候,教师应该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有意识地上下、左右联系(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思维习惯。比较与联系相伴而生,比较是获得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手段,真正的认识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纵向联系,指的是由古至今的上下联系。通过纵向联系,找出历史现象的共同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当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结果)等相关内容前后联系,反映其过程性,对比其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不同,最终发现其阶段性和规律性。

横向联系一般是以某一时间为横切面,寻找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联系,找出历史现象的不同点及个中原因,加深对历史现象性质、特征的认识,形成准确而完整的历史概念。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要把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融合到世界史中去学习。例如,把瓜分中国的狂潮放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学生得到的是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对比的结果将使学生的复习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能够了解到历史的本质。

如果仅有上述两个策略,还不能适应日益能力立意、能力本位的高考。因此,在统合知识、联系知识之外,为提高能力,下面两个策略是必要的。

三、史论结合策略

即客观史实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策略。历史知识包含“史实”和“史论”两方面。史实即客观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史学观点、原理,对史实的立场和看法。史论结合要求论从史出,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的相应结论。另一方面,在学习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以论御史。

要善于将史论结合。看似零碎的历史知识是内在地由历史理论统领起来的。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史论结合策略。

以上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应该学会运用上表的具体史实提取有效信息,再利用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唯物论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物评价)、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基本观点。

尽可能地运用这些理论解析历史,就是有意识地置学生于较高的角度(相当于历史学家的角度),历史就不再是堆砌的零散的知识,学生可能真正做到像历史学家一样“把玩”历史,解析历史。

四、鉴古与今用策略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学了历史不能运用于现实,学到的是死历史,这不是设置历史课的初衷。著名史学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史学研究思想得到史学界广泛的认同。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意联系和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其用心在于让学生学活历史,让历史为现实所用。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复习时完全可以反过来,从关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去准备高考。这就要用到鉴古与今用策略。鉴古与今用就是要结合社会热点,回顾历史,思考历史知识;相反,学习历史时,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拓宽思路。例如:从关注三农问题联系历史上的赋税改革;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改革与今天改革的联系,思考过去改革的得失成败,为今天改革提供启示;等等。

在历史学习中,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某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是培养考试敏感性的重要策略。久之,能提高应试水平。

篇5:七上期末复习-作文复习

目标提示

1.梳理积累的写作素材与写作方法。2.了解熟悉话题作文的写作方法。3.思考构思两篇作文,完成一篇作文。

各个击破 1.素材积累

问:老师常常让我们写读书笔记、日记等,说是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可是我觉得这样做对写作文没有什么帮助,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记的笔记、日记等在没有经过你的思想整理之前,还不能称为写作素材,只能称为文本摘要,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整理后才能称为写作素材,才能发挥它们在写作中的作用。从文本摘要到写作素材的过程叫素材积累,主要方法大致有:①反复回味法。就是将积累到的材料(图文),时常翻出来看看,体会其中的妙处。②生活运用法。就是将材料直接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名言警句,好的句子词语等,运用的过程就是将它们在脑中积累的过程。③延伸深化法。就是将材料作必要的延伸与赏析,从而深入领会材料的含义与妙处。比如对日记中记录的动人片段,可以适当演绎,写成动人的文章来,或者从别的角度来思考材料的意义等。这些方法侧重在平时运用。在考试前,可以使用第一种方法将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作一个全面的梳理。2.方法举要

问:有人说,作文应考是不需要复习的。我认为是必要的,在复习时我很想了解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老师能给介绍吗?

答:写作方法可以分为构思方法(选材组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修饰方法等,今天介绍构思方法,构思作文,首先考虑文章在结构形式有新的创意。常用的结构的技巧有:

1、判断组合法。借鉴小说写法,以简洁的小标题或阿拉伯数字(英语字母)来将文章的各个片断组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留下空白,让读者思考,又可以提纲挈领,突出文章的重点。

“获取”是04年徐州市中考话题作文,一考生以《珍珠之谜》为题,借写孙悟空变成一粒沙,通过写沙与珠的转变,获取与消失过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得失与心间,珠沙一瞬间。”全文运用了“A、寻求机遇”,“B、脱颖而出”,“C、消失之谜”三个小标题,这三个小标题连缀起三个各具特色,内容各异的片断,为文含蓄隽永,给人启迪。

2、采访笔录法。文章模拟新闻写作技法,真实再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语言对白,并配以精当的点评。这种形式不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便于发表见解。

如河北一考生在阅读了上面关于鹰妈妈与幼鹰的材料后,以《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为题写了一篇文章,令评委耳目一新,加上结尾议论精当,发人深思,被评为满分。

3、题记后记法。在正文之前题目之下,援引他人或自写的含义深刻的话,这便是题记。还有一种形式是后记,即在正文结束后,引用名人名言或自写能揭示主旨的话作结。题记与后记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它们或阐述写作缘由或揭示作者内涵,目的是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的亮点,触摸到写作情感的脉搏。

如上述徐州考生的《珍珠之谜》的题记和后记分别为“发光的不一定是珍珠,但珍珠一定会发光。——题记”,“‘得失与心间,珠沙一瞬间。’有人在说。——后记”题记引发读者兴趣,后记点明主旨,启发人深思。

4、编写剧本法。运用小剧本的形式来写文章,这也是一种构思文章,表达求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使用于以语言描写为主的文章。如果形式于内容构思得好,会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得感受。

5、引诗入文法。将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得诗歌(或歌词)引入文章,或是营造某种意境,或引导行文的思路,这些都会使你的文章的表达富有新意。这是写抒情散文的一种别致的方法。如“声音”是广东省中考的话题作文。一考生以《生命中的乐章》为题抒写的音乐对生命的意义。开头引用了题为《歌手》的诗:“不听歌我才承认你是歌手/才承认你的歌是一间空房/塞满了忧伤/与小鸟交谈,你让每句格言/都突然暗下来//那夜多少人摇曳在台下/台上就你一个人被歌声提着走/那感觉,你贴近我的耳朵说/是灵魂摸黑回家”这几句诗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思考中,感到创意表达的效果。

6、应用文体法。将应用文的写作技法引入到作文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将你的文章写成真切动人的书信,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来完成你的文章,也可以是实验报告,也可以用一份合同乃至清单的形式来写你的文章。应用文体法展现的是文章的形式,而文章的思想内涵要透过这些形式才能体会出来。如有位作者以《一张植树节的清单》为题写了一篇不到300字的小小说。小说的内容就是一份某局植树活动的开支消费清单。读者可以发现“树苗费”相比最低,而其他诸如汽油费、麻将费、补贴费等费用远远超过树苗费。读者不难悟出文章的主旨。3.话题作文

问:老师,我在写话题作文时,总是觉得不知道写什么,结果总是就着话题乱写一气,结果文章空洞无物,我很是烦恼,你说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答:写作话题作文时,若能进行“三问三答,信息交合”,便可以写出内容具体,具有真情实感而又新颖别致的文章。下面以话题作文“快乐”为例,具体说说这种简便的思维训练的方法。仅仅指写作记叙类的文章而言。其他文体的文章的写作,可以大致变换一下,同样可以进行“三问三答,信息交合”。

①.三问三答。

一问“谁”,明确叙述主体。“谁”快乐呢?是“我”还是“他”,还是“一位老奶奶”,还是“一只小麻雀”„„你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也就明确了文章的叙述主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考题,可能已经明确了文章的叙述主体,这答案就比较单一了。

二问“为什么”,明确写作内容。为什么而快乐?因为某人某事,还是某种情景,还是因为感动而快乐„„明确了“为什么”,也就明确了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不会空泛肤浅了。

三问“怎么样”,明确文章情景。快乐得怎么样呢?有怎样的举动行为,是在什么地方,当时的天气,周围的景物环境怎么样等等,发问的情景越具体越好。到了第三问,你的大脑已经沿着上面的两个问题而将文章的内容逐步地具体化了,何愁写不出具体生动的文章呢?如果你的语言的基本功还是可以的话。

上面的“三问三答”是一种写好话题(大题)作文的而要具备的思维方法,在对文章思路的开掘和材料的选择上有重要的作用。在训练考生或考生自我训练时,千万不要将它程式化,而应该注意灵活运用。

②.信息交合。

进行了上面的“三问三答”,考生大致能写出一篇内容具体生动的文章了。如果要想文章思路的开掘和材料的选择上有新意有特色的话,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交合”。什么是“信息交合”?还是以上面话题为例说明。围绕“快乐”,从“谁”、“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思维的角度上,去尽可能多的思考出文章的叙述主体、内容角度和内容情景,然后,选择你最熟悉而又有新意的任意三个点进行交合,你可能会写出一篇新颖别致的文章来。借助坐标来显示这个思维的过程。

我们可以任意选择进行信息交合,产生出许多新的写作的视角。我们可以写“雨天一位老人读书而快乐”的故事,可以写“孔已己在大街上跳舞而快乐”的故事,可以写“小鸟在雨天跳舞而快乐”的故事„„总之,无论你怎样去想象,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不能偏离你对文章主题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要切合题目的要求。4.示例学习 [作文题目] 前不久,武汉市一名初中学生上书市长,坦言自己对当前学习、生活现状感到的困惑,并请市长关心中学生的成长。市长被这封朴实的来信深深感动,当即作出批示:这是中学生心声的真实表露,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中学生上书市长表露心声并寻求帮助的行为,是对自己成长和自我生命的一种善待之举。善待自己,其实就是好好对待自己。它是一种自我释放、自我调节、自我塑造„„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请以“善待自己”为话题,写出你自身的经历、体验或者认识、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主题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04年武汉市中考题)[考场作文] 勒着青藤成长

武汉市一考生

漫步于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到跳跃着,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能如此茁壮地成长?走近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入土中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来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才是生命的支柱;原本以为那是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常常会反感于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以为它们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然而,离开它们,生活真是那么美好吗?恐怕不尽然。果真如此,我们很容易从放松滑向放纵,最初的欣喜将会被随岁月而渐次累积的茫然而取代。徘徊于人生的岔路口时,我们仍然会希望找回曾经的那些规矩和原则。如此扭曲自己的人生,难道是对自己的善待吗?

瓜果尚且知道为了成长宁愿被青藤勒住,那我们这些自命有超群智慧的人类又该如何呢?我想善待自己不是简单地抛却原则,而应适当地坚持原则,寻找一些能有助于自身成长的“青藤”。这些“青藤”能让我们在面临种种不良诱惑时,及时地悬崖勒马;能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能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仍然拥有强大的精神后盾„„这些“青藤”,可以是你的处世原则,可以是你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可以是你不懈追求的理想„„

当然,被“青藤”勒住,难免会感到伤痛,有时甚至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但为了成长,付出这些代价又有何妨呢?毕竟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永远的快乐。

我走向瓜藤边,从松软的泥土中拾起那依旧水灵却失去生命光泽的黄瓜,不觉间竟有些为自己的顿悟而欣喜。

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决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方法点评] “善待自己”话题可谓不小。怎样写好呢?写什么,本有很多的选择,作者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思考,选择了写“青藤与瓜”的故事。为什么,瓜与人有相似点,由此引出联想,提出自己的看法。“青藤与瓜”怎么样,描绘青藤缠瓜、藤断瓜落的种种情形,原来“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永远的快乐。”“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决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情趣中洋溢着理趣,优美形象中透射出哲理。

强化训练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是不是想拿起笔试试身手呢。那么请任意选择下面的两则作文题,来构思构思,与大家交流交流,然后写一篇作文。

1.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

请以“往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是一句不学就会的世界通用语,若使人人都擅长运用这句世界语,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请以“微笑”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3.面对别人的成功,你是不屑一顾,还是横加挑剔„„学会为别人喝彩,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胆识。请以“为别人喝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篇6:七上历史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云南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 远古人类遗址 最多的国家。

5.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6.氏族:是由 血缘关系 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7.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9.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 干栏式房子 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 住在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

10.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 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华夏族。

11.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12.黄帝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约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15.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 战胜桀,建立商朝。16.商王盘庚 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 镐京。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19.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 成都平原 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发明瓷器 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22.东周分为春秋 和战国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3.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和越王勾践。2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25.战国七雄是指 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雄并立的局面。

26.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 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27.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 春秋时期; 28.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 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 成都平原 成为的“天府之国”。29.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 商朝 开始的。

3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32.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 哈雷彗星 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33.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 战国时期。

34.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 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5.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36.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珍贵的整套编钟。37.孔子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

38.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是 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39.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0.秦长城西起 临、东到 辽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41.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 西,北至 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42.公元前209年,陈 胜 和 吴 广 领导了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

43.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民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44.公元前202年刘 邦经四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 安,是为西汉。45.汉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46.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情况表。时期 姓名 称谓 著作 主要思想

春秋晚期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 孟子 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遵循时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战国 墨子 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

春秋末期 老子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战国时期 庄子 思想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 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战国 韩非 思想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战国 孙武 军事家,兵家鼻祖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7.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 儒 家 学 说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48.汉武帝在长安举办的太 学 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9.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50.西汉的耕犁装有犁 壁,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新型播种工具 耧车 也出现在西汉。

51.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 景 治理黄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年里没有改道。52.我国汉代的冶铁技术处于世界先列。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53.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 冒顿单于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5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 青、霍去病 出击匈奴,经漠北一役大败匈奴。55.东汉元帝时昭 君出塞,嫁于 呼韩邪单于,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王昭君 和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56.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张 骞 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57.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8.丝绸之路是指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 河西走廊、今 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59.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 班 超 出使西域,班 超 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60.166年,大秦派使臣安敦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第一次直接交往。6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我国甘肃天水出土的 西汉早期 用麻做的纸,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年。

62.东汉 蔡 伦 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63.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书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64.张 衡 发明和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科学仪器——地 动 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65.东汉著名的医学家 华 佗 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66.张 仲 景 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 圣”。

67.当今世界的三在宗教是 基督教、佛教 和 伊斯兰教。

68.佛教在 西汉末年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在东汉时期在我国民间兴起。

69.王 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写了《论衡》一书,阐明世上根本就没有鬼神存在。

70.司 马 迁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1.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72.发生于200年的 官 渡 之 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73.赤壁之战 发生于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随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74.三国鼎立形势表

国名 建立人 建立时间 都城 经济特色 灭亡情况

魏 曹丕 220年 洛阳 兴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266年,为西晋取代 蜀 刘备 221年 成都 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263年被魏国灭亡

吴 孙权 222年 建业 造船业发达;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280年西晋灭吴,三国时代结束

75.266年,司 马 炎 建立西晋,定都洛阳。316年被内迁的匈奴人灭亡,历时50年。76.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 奴、鲜 卑、羯、氐、羌 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77.317年司马睿建立 东 晋,都城在 建 康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结束,南朝开始。

78.4世纪后期,氐族人 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79.383 年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苻坚,赢得了 淝水之战 的胜利。80.北魏政权是 鲜 族 建立的,439年北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

81.南朝包括先后经历的 宋、齐、梁、陈 四个王朝;北朝则包括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共五个王朝。82.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83.顾 恺 之 是东晋时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84.南朝的思想家 范 缜 撰写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

85.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 是北朝开凿的最著名的两大石窟。86.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成就表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 南朝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缀术》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著名农学家 《齐民要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学家 《水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87.历代封建王朝简表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帝王 都城名称

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王赢政—秦始皇 咸阳 西汉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东汉 25年 刘秀—汉光武帝 洛阳 三国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西晋 266年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 司马睿 建康

二、问答题

88.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 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③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89.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90.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91.黄帝为什么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是因为:(1)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2)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92.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怎样分封?有什么作用? 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93.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答:①齐国地理位置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充疆界;④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9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我,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5.列举孔子的思想内容和主要教育成就。

答: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96.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④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还修筑长城予以抵抗。⑤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南越各部,修筑灵渠,开发南疆。97.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98.说一说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影视剧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差别?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虚构的成分。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

99.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②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刑法残酷和秦二世统治的逾加残暴。

100.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①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③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⑤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101.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有什么影响?

答: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第四,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10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说汉语: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禁用鲜卑姓氏,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 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上一篇:消防工程劳务合同范本下一篇: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