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对照

2024-04-17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对照(共13篇)

篇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对照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原文】:

篇2:《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对照

原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篇3:《始得西山宴游记》探究一得

从“徒”所处的位置和上下文的含义来看, “徒”应该作名词, 是某类人的一个称呼。在《中华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及《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当中, 符合这个条件的“徒”的释义, 归纳一下只有以下几条:

(1) 步兵, 士兵。例句:《左传·昭二五年》:“师徒以往。”

(2) 跟从的人, 从者。例句:《左传·昭四年》:“旦而皆召其徒。

(3) 奴仆, 仆役。例句:白行简《李娃传》:“家徒甚殷。”

(4) 门徒, 弟子。例句:《孟子·滕文公》:“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5) 指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例句:韩愈《师说》:“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首先, 我们很容易排除第一个义项。柳宗元被贬永州, 他的职务全衔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永州在唐代是中州, 司马的官位是六品上。“员外置”就是编制之外的人员, 另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代职官”一节的介绍, 隋唐时期, 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 称州时长官是刺史, 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刺史、太守之类的月俸是二千石, 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 禄石不同, 月俸收入不同。司马是行政长官刺史的助理, 柳宗元是助理之外加设的助理, 其俸禄比他们还要低。总而言之, 他在永州也就是个只领微薄薪水不干事也不管事的“闲员”, 既然如此, 也就不大可能配备士兵了。

再来看第二个义项“跟从的人, 从者”, 苏教版教材注释中的“随从”当是取此义。但是, 何为“随从”呢,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随, 从也。从辵, 省声。旬为切。”也就是说“随从”就是包括第三个义项中的“奴仆, 仆役”在内的“跟从者, 侍从者”了。那此义是否合适呢?

本文写于元和四年, 此时的柳宗元仍然对被贬永州一事“恒惴栗”, 为了摆脱这种心理阴影, 他寄情于山水, 因而“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就是很好的证明。可是作者出游之后, 经常携酒前往, 由于心情不好, 所以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文中写道:“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问题就出在这里。试想:如果“徒”解释为“随从”, 那么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下的柳宗元也不大可能与“随从”饮酒交欢, 甚至“更相枕以卧”。能在喝醉之后互相枕着睡觉, 说明他们关系肯定非同一般。故而, “随从”之义不可取, 那么, 地位比“随从”较为低贱的第三个义项“奴仆, 仆役”就更不可取了。

那么, 现在还剩下 (4) 和 (5) 两个义项。这两个义项, 从上文的“更相枕以卧”这一点来看, 似乎都能成立。孰优孰劣, 就需要从史料当中去寻找依据了。在《新唐书》《旧唐书》、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等史料中, 我们发现, 柳宗元被贬之后, 当地的行政长官对这样一个带罪流贬的司马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 柳宗元在永州真正交往较多的是五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刘禹锡、吕温、姻亲杨凭、杨诲之父子, 还有文学思想的同道并与柳宗元共同掀起古文运动的韩愈等故旧同道;第二部分是来到永州以后所认识的“闲人”, 包括龙兴寺的和尚重巽、白衣秀才娄图南、同样遭贬来永州的谪吏吴武陵、李幼清、南承嗣等;第三部分是向外希求援引的当政官吏, 有京兆尹许孟容、李建、裴埙和顾十郎等;第四部分是仰慕柳宗元名望而前来的青年学子;第五部分是朴实热情的田翁农夫。这些人中, 由于地理距离的阻隔, 柳宗元与故旧同道和希求援引的当政官吏只是书信往来。与农夫的交往也只是在日常生活上的交流。

所以, 此处的“徒”似乎翻译为“门徒, 弟子”或“指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是说得通的。两者比较起来, 又以后一种为佳。理由有二:其一, 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 他说到:“仆避师名久矣。”柳宗元虽然对青年学子的求教是十分热心地给予帮助, 但是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老师。他提到这样两个原因:“仆道不笃, 业甚浅近, 环顾其中, 未见可师者”, “自视以为不足为, 一也”, 这是谦让的原因;“……惧而不为, 二也”。因而, 他“取其实而去其名, 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另外, 他也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明确表示了对于这件事的态度:“仆之所拒, 拒为师弟子名, 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 有来问我者, 吾岂尝眦目闭口耶”。因此, 柳宗元“对青年的帮助, 实际上是以益友的方式而起了良师的作用”。他不太可能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把和他一道游玩的人称为“门徒, 弟子”。

其二,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 常出游, 但经常与人同往, 如他曾游华严岩, 曾题名于石上, 其文为:“永州刺史冯叙, 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 永州司户参军柴察, 进士卢宏礼, 进士柳宗直, 元和三年三月八日, 宗直题”, 另外, 经笔者查阅《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 发现他在永州交往的闲人当中, 交往甚密的有娄图南、吴武陵、李幼清、南承嗣等人。书中也记载了他们在永州交往的一些诗文, 即便是在写作《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元和四年, 也能确切地找到一些证据, 如与吴武陵交往一事, 在《新唐书》中写道:“初, 柳宗元谪永州, 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 据柳宗元元和四年作《与杨京兆凭书》“去年吴武陵来”语, 知吴武陵系元和三年 (808年) 贬至永州。观柳宗元《小石潭记》、《与杨京兆凭书》、《与李睦州论服气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诸篇可知, 柳宗元写《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前后吴武陵在永州。

从这一群人来到永州的原因来看, 他们都与柳宗元有着相似的为官经历。吴武陵因与当朝权贵李吉甫有隙被贬, 李幼清被节度使诬告被贬, 南承嗣被刀笔之吏诬害被贬, 对于想要通过功名一展抱负的文人士大夫而言, 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不可谓不深也。因此, 当这群人相遇, 自然结伴同游, 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篇4:《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体会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观感受。

二、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在第三册教材中,我们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回顾这篇课文的内容,背诵这篇课文,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接。

2.投影显示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年)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为“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篇幅比其他七篇都长,思想内涵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看作是“永州八记”这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

3.布置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2)参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的语言表达习惯;相互交流,粗知课文大意。

4.学生试译课文,对学生经过讨论仍然不能理解的词句予以点拨。

5.与文体对话,布置再读课文,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1)课文共两段,概括每段的大意,分析两段之间的关系。

(2)作为一篇游记,课文中自然会有写景的内容,把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有关句子勾画出来;课文中也有不少地方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想一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受?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把写景和抒怀联系起来的?

(3)与《小石潭记》比较,本文抒发的感受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6.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结果:课文第一段总述未识西山之前的游览情况,先写“未得”;第二段写游西山的所见和所感,再写“始得”。由第一段的末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可知,第一段只是一个引子,为的是引出第二段,两段之间存在着一种反衬关系,以“未得”之憾,反衬“始得”之喜。课文的特色之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以写景为主的句子俯拾皆是。如“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以及“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等。更多的地方是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创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意境,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等。这些句子在描摹西山壮美景色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心志,表现了他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以饱含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真切的主观感受来为西山的景物涂抹色彩的,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一个被贬之人,在“恒惴栗”的间隙中登临西山,眼中景物自然无不含情:写西山的“怪特”、“特立”何尝不是写作者自己的襟怀与个性!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抒怀的特点。从写景的角度说,以“有异态者”之“是州之山”与“怪特”的西山比照,以万物的渺小映衬西山的“特立”。再从抒怀的角度说,游西山之前,由于被贬之后的抑郁与苦闷,“倾壶而醉”只能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一识西山之后,则在“颓然就醉”之后,获得了“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精神享受,二者相互映衬;以西山之游,映衬“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漫而游”只能是“向之未始游”。与《小石潭记》联系起来作一点比较阅读,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小石潭记》中也写了作者的感受,闻“如鸣佩环”的流水声而使作者“心乐之”,观潭中游鱼让作者觉得“似与游者相乐”;但毕竟是被贬之人,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寞无人”时,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境就大变了。与本文相比,借山水之游而排遣世虑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的抒发,《小石潭记》偏重于客观描写罢了。

7.学生就学习课文中存在的问题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释疑,教师点拨。

8.布置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9.阅读经验积累: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是古今语言的差异,因此,要借助工具书和参看课文注释,做到了解大意;阅读文言文,又是一个走进古代和古人对话的过程,与古人对话,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0.与课外知识对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1)他(柳宗元)在永州待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余秋雨《柳侯祠》)

(2)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林纾)

(3)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蓣花不自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4)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柳宗元《南涧中题》)

三、教学效果巩固

1.背诵全文。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把这些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2)梦缘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3)心凝神聚,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5:《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对照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篇6: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 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 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 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 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 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 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 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 能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 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内容,教师应鼓 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 积极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 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 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 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篇7: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 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 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篇8: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1.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

柳宗元(773D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用心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校园,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此刻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导语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遁(dùn)隐:躲避、隐藏。

斫(zhuó):砍伐。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用心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资料。)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群众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资料。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潜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资料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资料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应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透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资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资料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心思维。问题的提出能够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本文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2)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篇9: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潜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潜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资料,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透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述、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透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情绪,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述、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述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透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述,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篇10: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学习过程:

1、导入:这天十分荣幸和大家一齐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这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群众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明白是否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但是,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貌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能够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能够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样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样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能够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能够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能够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那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应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那里,他能够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能够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能够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此刻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能够带给一点资料:

篇1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

张拥民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了解作者,导入新课(约10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柳宗元吗?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字子厚,河东人。

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我们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生: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在此期间,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现在我们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名: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时:唐代。地: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作:哲学论文代表作《天说》,寓言代表作《三戒》,传记代表作《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

师: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被贬生涯,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历程。岁月的漫长、地域的偏僻,使他饱尝了仕途的险恶、生活的艰辛。作为可以聊慰身心的一方净土,永州的佳山秀石、碧潭清溪都留下了柳宗元的足迹。身之于中,发乎情,诉诸笔端;被冷漠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由于柳宗元的到来也因此被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就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师:本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阶段: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约3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无远不到”的“无”怎么理解? 生:无论,不管。生:没有。

师:这两种理解谁对?把两种理解放到句子中体会一下。生:不管多远不到。生:没有远的不到。师:补充完整。

生:没有远的不到的地方。师:哪种理解更符合文章的意思? 生:没有。

生:“更相枕以卧”中“更相”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相互。

师:这位同学有一种意识需要我们大家都强化,就是一般情况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在我们翻译时需要翻译成两个双音节词。但是在这里这样翻译我们读一下“醉了以后就更加相互枕着而卧”,是否有点不顺呢?

生:就是。

师:我认为“更相”理解为“互相”就可以了。

生:“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而不知其所穷”三个“穷”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师:很好,这位同学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就是文言文学习要善于总结归类。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穷回溪”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到位,把“穷”翻译成一个动词,就和前面的“上高山”“入深林”的结构一致了。在此我问一下“缘染溪”中“缘”的意思是什么?

生:沿着。

师:请认真思考一下,注意前后句式。生:沿着(染溪)行走。

师: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句式,尤其是整齐的句子结构。我们比较一下“缘染溪”和“缘溪行”这两句的区别:“缘染溪”缺少动词,“缘溪行”就有动词“行”。所以理解就有区别了。我们继续研究“穷”字。

生:“穷山之高而止”的“穷”是“穷尽”的意思,这里是“登上山顶”之意。生:“而不知其所穷”的“穷”是“尽头”的意思。师:你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生:而不知道它的尽头。师:对他的翻译同学们有疑问吗? 师:看来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请大家思考“所”字如何理解? 师:思考“所见”“所闻”如何理解?

生:“所见”是所看见的,“所闻”是所听到的。

师:对,“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短语,相当于名词性质。所以说这里的“穷”应该是一个动词。“所穷”就是所到达的地方。“而不知其所穷”就是“却不知道它所到达的地方”。师:关于“穷”字我还要说一下,“穷”字上面是穴宝盖,下边是力,这是一个会意字,力在穴中,有力无处使,所以说“穷”的本义是“处于困境”,经济上“处于困境”,就贫穷了;政治上“处于困境”就不得志了。文言文中“达”表示得志之意。举一个例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本课应掌握的重点文言知识:居是州,恒惴栗。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望西山,始指异....之。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师:大家再通读一边课文。思考本文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生读。

生:第一段写作者成为“僇人”之后,游永州“有异态”的山水。生:第一段还有游山水的感受。师:对,这样一补充就比较完整了。生:第二段写作者发现西山的与众不同。生:写西山的特立。生:写游西山的感受。

师:把这三位同学的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本篇游记从被贬后平日一般游览写起;接着写发现西山的怪特以及登山,重点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

师: 本节课我们主要疏通文意,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西山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柳宗元写下这篇游记呢,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

文言知识检测(约10分钟)

师:发放检测试题。

生:学生完成检测试题。

生:学生互相检查。

师:希望检测不佳的同学继续巩固文言知识。

第二阶段

文本研习(约28分钟)

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特立独行)那么柳宗元的这一形象在这篇游记中是否有体现呢?又是怎样体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一究竟吧。

师: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柳宗元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2)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里?(3)西山之游带给柳宗元的感受是什么?

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 5 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生: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师:作者游西山后说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而文章的题目也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如何理解“始得”?

生:柳宗元游其他地方时是“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而游西山时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以前不同了,所以是“始得”。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的确不错。但我们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不同状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生:游西山后柳宗元释怀了。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心凝形释”。生:这是“形释”。生:怀不释,形如何释。师:大家是否赞同。生:同意。

师:那么柳宗元对什么“释怀”了? 生:对自己的遭遇、处境。

生:柳宗元游其他山时就是想寄情山水,派遣心中的郁闷,掩饰内心的痛苦。可没有达到目的。

师:何以作证?

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到了就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睡,睡了就做梦,睡醒就起,起来就会。看看这多无聊,没有一点乐趣所在。所以他还是痛苦的、郁闷的。

师:为什么西山使柳宗元“释怀”了? 生:西山的怪特。生:西山的特立。

师:为什么这一点就能让柳宗元“释怀”。

生:西山“不与培塿为类”,就是不与其他的山为伍。生:不同流合污。

生:这是柳宗元所追求的吧?

师:我认为也应该是,所以说柳宗元从西山找到了一种…… 生:人格独立。生:傲然独立。

师:他们概括的非常准确、到位。是的,西山的“特立”与作者所追求的傲然独立的人格精神相契合,他移情于景,终于找到内心的寄托,也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了。游才从此“始”,我的人生也从此“始”:我要保持我的特立独行,一切不顺、逆境都在我的脚下,即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也要做一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这篇游记不仅仅是作者带给我们的人格魅力,还有语言运用的魅力、艺术手法的魅力,也值得我们品味,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值得我们品一下。下面我们大家就从文中选一组动词去品一品。

学生思考。

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到了就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睡,睡了就做梦,睡醒就起,起来就会。看看这多无聊,没有一点乐趣所在。

生笑。

师:这位同学很会借鉴,这也是一种能力。大家看看这句用了什么修辞? 生:顶针。

师:对,这种手法可以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

生:“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四个动词“过”“缘”“斫”“焚”,一改往日的状态,可见西山对柳宗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师:四个短句,形成急促之势。这就是短句的魅力。

生:“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引”“酌”“醉”“不知”“不欲归”等动词极力地刻画出柳宗元游西山后的状态,与前文“游众山”形成明显的对比。

师:这些简约而精当的动词,岁都常见,却受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毫无雕琢做作,流利自然,十分恰切。

师:西山的特立让柳宗元找到了心灵的切合点,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西山的 “特立”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描写来谈一谈。

生:侧面描写。生:间接描写。生:对比。师:是不是对比?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

师:对比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那么这里的描写有没有主次之分?

生:有,西山是主要的。师:那么应该怎么说? 生:衬托。生:映衬。

师:我认为“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映衬”这些说法都可以。那么我们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有怎样的效果?

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总写西山的高。

生:“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写在西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看其他的山都变小了,如垤如穴。

生:“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在西山顶上看得远,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眼。生:“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写西山高入云间。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作者“穷山之高而止”,登上西山,并没有直接去写西山的怪特与高大,而是以独特的视角,站在山顶,遨视四方,一览众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总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极言高下之势;“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极写所见之广;“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极写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作者在此采用映衬的手法,穷尽“西山”之“怪特”。

第三阶段:课堂小结(1分钟)

师:大自然的美我们可以去欣赏,也可以去感悟。大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赤壁之水让被贬黄州的苏轼没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怪特西山让被贬永州的柳宗元的人格不泯,傲然屹立,开启了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篇12: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

教学难点:两段文字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西山对作者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与探讨式学习相结合。

教学思路:作为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进而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疏通文章的意思,体悟作者的情绪与感情,最后在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基础上,达到跨越亘古、沟通情感的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从哪篇文章中来的?你知道它的作者吗?请简介之。(,上此切入)今天我们来学他“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时,多媒体把课题打在屏幕上)

二、请学生范读课文,之后让其他同学看看他的朗读是否有问题。然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全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句,用两个多媒体投影片)

1、媒体投影片之一:

目的:意在提醒学生注意字词句的理解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明确它是古文阅读理解的钥匙和桥梁,是建立一个古今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必然之路。

四、析文、品读:

(明确:细析文章,是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步骤,同学们应重视于此。用多媒体投影显示问题)

析文 品读

(一)、解题:

如何读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你认为题目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个?

(学生的理解可能在始得和“宴游”上,允许学生产生异议,引导分析与理解,在比较两词的基础上确定始得的特殊地位。)

“始得”是什么意思?初识、初游

从文中找出带“始”字的句子

(发动学生从文中找寻句子,并引导其说明这些句子在全文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如说不出,可适度延后处理。不必一定道破。)

(二)、分析文段,品味两段之间内在的联系:

1、文章第一段,作者自称“僇人”,说明什么?以此身份到达任上,心情如何?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

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被贬的第二年,听说王叔文被杀。

(此题的意思在于引导学生对作者心情与感情、情绪的了解,以及此种心态与情感在全文的作用,更深层地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在“永州八记”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恒惴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第一段共有几句?根据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层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层次的分析中细味作者的行动与心态之间的关系,了解此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对以前未得西山之前漫游荒废精力的深刻自责?

这句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写作作引导)

4、第二段,作者凝神注视西山时,心情如何?文中有几句专门描写西山的句子,请找出来。西山的特点用哪个词表达最准确?

西山的“特立”对作者在心理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题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心态的变化的原因,是他的俊杰的才华与西山的“特立”之间的相似性,一个顶天立地,一个超世英才,其气度上的相似性,使作者的身心为之惊喜、为之震悚、为之顿悟、为之惊醒,不能再为自己的身世而沉迷颓废下去了,应该像“特立”的西山一样“不以培塿”为类,把自己的超凡才华发挥出来,为民造福,为后人留下一些可值得品味的美丽的东西。正是在这样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下,柳宗元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游览生活,并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名作“永州八记”。)

5、一段概写漫游生活,一段特写西山之游,从题目上看,第一段好像可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它们两段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生一种新的写作特点:比照和映衬。把过去所学的对比与衬托的方法与此相类推,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内容,并准备一些内容让学生在黑板上加以粘贴,以明确一些内容。)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投影四幅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以加以印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形象性认识。)

六、小结本课内容:

从第二三幅投影中强调学习古文的必然步骤之一是掌握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情绪;从第四五六幅图中明确学习古文的第二步必须在分析文章的细节问题上加以努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情怀,并与作者在情感上真正达到跨越亘古的沟壑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并把同一时代的作家群的共同心态与迹遇作一横向比较,这样才能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练习,并背诵全文,最好能够完全默写下来。

篇1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

课时 2课时 日期

教 学 内 容

教学目的:1.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1.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惴栗(zhuì lì)榛莽(zhēn)衽席(rèn)灏气hào)颓然(tuí)冥合(míng)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2)余自为J人:J(lù)人,受刑的人,罪人。J,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投影)(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v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4.请学生整篇翻译。四、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①未始古义 未尝,从来没有 而来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 没开始②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③然后古文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今义 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⑥披古义 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⑦就古义 接近颓然就醉。今义 就是⑧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朝⑨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⑩是古义 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①异称奇 始指异之。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②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③为成为 余自为像人。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3)通假字: ①J,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惴栗榛莽()衽席()灏气()颓然()冥合()(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l.恒惴票() 2施施而行()3漫漫南游() 4.是山之特立() 5攒蹙累积() 6悠悠乎() 7洋洋乎() 8.引觞满酌()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2.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

第二课时

一、预习: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上一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下一篇:学校食堂及饮水卫生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