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2024-04-09

王卫成功之奋斗史(通用4篇)

篇1: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王卫的成功经验

1都是一点一点滚雪球滚大的快递行业的民营老大“顺丰”,如今价值10亿身家的老板王卫,90年代初开始亲自往返深港两地背货。王卫用了漫长的18年时间,从珠三角再到内地,然后覆盖全国,建立了一个中国快递行业指标性的大企业。

这个发展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他不能像其他企业家下班可以回家,放假可以度假。从第一单快递开始,王卫凡事亲力亲为,从未脱离对一线掌控,以至于有传他累出一身病,每天靠大量中药支撑才能工作。而快递公司老板所吃的苦,也是坐在空调房发发邮件就搞定几百万生意的IT老板所无法承受的。

每个快递品牌都不可能是由资本快速打造出来的,它们需要的是时间和忍耐。这也是快递行业发展十余年来知名企业凤毛麟角,成功者更是稀缺的根本原因所在。

每一家快递公司,无论几个人的小加盟点,还是几万人的“顺丰”,都是要一票票地“送出来”。每个快递员也就是一家快递公司的成长轨迹,先是自行车送几单货;业务多了以后改成电动自行车,送几十单货;之后再换摩托车甚至小面包,雇几个人送上百单货。从早期原始的方式积累财富,逐渐升级到现在的规模,每家快递公司都有几乎一样的创业史。“四通一达”或是顺丰,都是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滚出来的大雪球,这种最原始的积累方式势必造成高昂的时间成本。

陈平说:“每个快递公司,你只要买一辆新车,新建一个站点,服务就有所下降。因为添置新设施或者建站就要招新人,新员工进来后必须先培训三个月,时间成本应运而生,而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所以快递业的扩张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的,这个行业不可能有膨胀性的爆发。

深谙快递管理之道的陈平,做好了二次创业所需要的时间成本预算,虽然融资到位,他仍然没有调整简陋的办公环境,因为快递这块蛋糕要一口口吃。但凡新进入的企业,都是由小规模开始慢慢做大,这样的成长需要漫长的等待,高昂的时间成本会挤掉很多竞争者。过高的时间成本是快递虽然看似进入门槛最低,却只有几个寡头垄断市场的原因之一。

百世汇通总经理周建在几个月前还是快递门外汉,现在他不仅要推进公司的直营进程,还要解决两家公司合并之困。

三十个亿也砸不出一个新“顺丰”

2009 年10月,红极一时的同城快递“小红马”宣布退出快递业务市场。不断提升的外部成本,行业内低价恶性竞争导致的运营成本压力,资金无法及时补充,是导致 “小红马”退出江湖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地区的老牌快递DDS,曾用低价策略一举攻入上海市场,却终在“四进四出”后,因资金乏力退出上海。

近期业内最热的话题莫过于DHL退出中国,经过一年多努力,中外运敦豪的国内快递业务仍持续亏损近亿元,无回天之力。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所持有的全宜快递、速递公司及金果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深圳友和道通,这就意味着,国际四大快递巨头之一的DHL正式从中国内地快递市场退出了。业内专家透露,就连“顺丰”这个第一梯队企业,也因为购买五架飞机后大大拉高成本,未来甚至可能被拖累到亏损的境地。对于二次创业的陈平,徐勇则表示不看好:“星晨急便如果没有资金进去的话,我不看好,它需要烧钱,而且它的商业模式出问题了,它不应该搞加盟模式。所以说这是核心。”

资金,如今已经成为快递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顺丰”想要维稳霸主地位,王卫就必须将势力继续扩张,甚至做到海外去。看着越来越正规化的“顺丰”统一着装、大批新购置的箱式货车、包机、自有飞机、自建仓库,未来的大规模发展不是十亿、二十亿资金能满足得了的。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百世、如风达、京东商城等一些电商正在为配送员配置每人 3000多元的手持终端做GPS定位系统,力图实现每个订单的可视化跟踪。

百世汇通的周建说:“小件员配的数字手持终端我们已经在批量使用了,业务员从站点拿到快件到最终传递到用户手里的这个过程,一览无余。”周建所说的这个高科技手段,会提高快递员的操作效率,“现在的一千多万单一天,到年底可以达到1500万单一天。”这些必要的成本不断攀升,徐勇形象地说:“以申通为例,三年之内给他注入三十亿元人民,都未必能砸出一个新的‘顺丰’ 来。”

行业里还有这样一个传闻,“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王卫和“四通一达”的观念很接近,这些快递企业只要不缺钱,就不让外部资金进去,就像钉子户涨拆迁费一样,熬一年涨一点,这也是“四通一达”目前的概念。

徐勇说:“现在汇通没熬住,但结果这个公司的风险就转嫁给百世了。百世是看汇通,海航是看天天。其实大家都在观望的状态,谁都不愿意急于做最终的决定。”

快递业是典型的投入大、产出慢的长线型行业,每个并购者或投资人都不会向投IT行业那样,心甘情愿地去砸钱。五年之内,资金链将形成一条生死线,圈出为数不多的几个幸存者。而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中,势必成就未来中国快递行业里高端品牌和领军人物。

顺丰内部人士透露,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他的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十几岁的时候,王

卫曾经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过小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都是鞭炮不断。”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

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寻找出路。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上上下下拉货,慢慢这里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他

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

小商家。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到1997年时,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

一家承运。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顺丰、申通和宅急送这3家在后来的岁月里影响深远的快递公司都是这一年成立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非常典型的创业路径。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全都是“异乡人”,全都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在经营上也具有强烈的偶然性。王卫是在广东做夹带的香港人。申通则是一群浙江桐城人在杭州和上海跑货运。至于宅急送的创始人陈平,他创立这家公司则完全是在日本受了宅急便的启发。在创业初期,宅急送也送过鲜花和牛奶,甚至一度差点成了一个搬

家公司。

当时,广东省内绝大部分快递公司都聚集在东莞市的虎门镇。从交通来说,虎门是广东高速公路网络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东去和北上有广深高速,向西有虎门大桥,还有常虎高速。不过,2010年,一位快递公

司老板去虎门做调研,发现当年的快递公司有一半都已经消失了。

这三家公司成了行业标本和幸存者,不过,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是16亿元,基本和申通持平。当时,业内有“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的说法。2010年,顺丰营业额120亿,申通60多亿,宅急送20多亿。这一年,王卫开通了韩国和新加坡的派送业务,并且拥有顺丰自己的两架757飞机。陈平在宅急送多元化转型失败之后,把自己的别墅抵押出去,创立了星辰急便,打算从头再来。他把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字念给我听:“路遥无为。”至于申通的董事长陈德军,他和王卫同年,40岁。他开始淡

出公司业务层面,把日常运营交给自己的妹夫打理。

那一天,我坐的车沿着北青公路开了20分钟。我要从申通的公司总部赶到佘山别墅区见上陈德军一面。他在这里买了房子,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在隔壁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他喜欢飙车,罚单雪片一般飞来。他还喜欢打牌斗地主,有时候通宵达旦。我发现他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厚嘴唇,黑皮肤,小眼睛,大个子,大巴掌,不过握手的时候却非常轻柔,想要显得绅士的样子。早年间奔波动荡的生活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痕

迹。他撩起裤腿,给我看他小腿肚上的一大块伤疤。

“我想要放下。我这个岁数,身体才是第一位的。我不想那么累。我也不理解王卫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

累。前几天我在广州开会还见到他,他看起来很憔悴,听说他喝很多中药。”

聊了一会儿,他接到一个电话,报喜鸟的老板找他打球。他忙不迭地走了。

冒险家王卫

平常,王卫是个再沉默谦和不过的人。前几年,有人跟顺丰公司的一群人一起吃饭,一直吃到最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坐在角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多话的人就是他们老板。他常去各个点部视察,见到快递员,他

会主动自我介绍说:“我是你的同事王卫。”他信佛,据说他的办公室里摆了有8尊佛像。

有一天,王卫站在镜子前面,他看到了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男人,他算得上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刚到40岁。在同龄人里,他算不上有多起眼。虽然个子很高,总有一米八上下,但他的长相和衣着都显得过于朴素。他留着简单的平头,脸庞瘦削,颧骨突出,皮肤因为早年间的操劳和后来的户外运动显得黝黑粗糙。他的穿着不怎么讲究,一件普通的衬衣就能出门。他也不怎么说话,沉默的时候显得更加严肃,一副

心事重重的样子。

平常,王卫是个再沉默谦和不过的人。前几年,有人跟顺丰公司的一群人一起吃饭,一直吃到最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坐在角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多话的人就是他们老板。他常去各个点部视察,见到快递员,他

会主动自我介绍说:“我是你的同事王卫。”他信佛,据说他的办公室里摆了有8尊佛像。

有一天,王卫站在镜子前面,他看到了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男人,他算得上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刚到40岁。在同龄人里,他算不上有多起眼。虽然个子很高,总有一米八上下,但他的长相和衣着都显得过于朴素。他留着简单的平头,脸庞瘦削,颧骨突出,皮肤因为早年间的操劳和后来的户外运动显得黝黑粗糙。他的穿着不怎么讲究,一件普通的衬衣就能出门。他也不怎么说话,沉默的时候显得更加严肃,一副

心事重重的样子。

篇2: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以“笨”浇灌成功之花,登顶自然科学的不朽之巅。爱迪生以成千实验,燃起世界明灯;华罗庚凭万遍演算,谱写数学骄傲;居里夫人献生命于“镭”的光芒,绽放化学铿锵芳香。假若没有他们不辞辛劳,严苛待己的本色,人类科学一路怎会前行至今?

以“笨”浇灌成功之花,搭建艺术精华的绝美天空。贝多芬对音乐十分敏感,他的脑海就是万妙音符的乐盒。但在耳疾后,他依旧用短棍抵在钢琴,顶住牙齿,感受韵律。他用生命谱颂欢乐,最终他的音乐在人间缓缓流淌、生生不息。

以“笨”浇灌成功之花,描绘精彩寰宇的美好绚烂。达芬奇在世人心中永不磨灭的不仅是他传世的经典名作,还有他那画数百个鸡蛋的不懈追求。他苦练基础,潜心绘画,造就了自己的传奇,绽放出生命的荣光。

以“笨”浇灌成功之花,书写一个又一个的生命飞跃。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身为“土骡子”的许三多,摒弃旁人的嘲笑与讥讽,坚守“过有意义人生”的信条,成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兵王。或许你没有被人钦羡的智商,但你可以拥有被人敬仰的踏实与坚持。许三多,一个最“笨”的人,用最“笨”的方法,赢得了一切。

盛于自古寂寥时,菊用高洁凝聚秋夜的幽淡,令人崇敬;傲于三尺凌寒中,梅用烂漫汇集冬日的温暖,惹人赞颂。在笼罩着新世纪曙光的今天,我们更不要为求一份安逸,忘却成功的真谛;为享一句聪明,遗下了拼搏的本质。

篇3:顺丰王卫:成功并非来自偶然

在1993年的时候,王卫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时常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行在广东深圳的大街小巷,后座上绑着鼓鼓囊囊的包裹,那是王卫受朋友所托,从香港将包裹运到深圳指定的人手中的,同时也将一些信件捎到香港去。久而久之,托王卫送包裹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又不好意思每次免费,于是常常塞些红包给王卫。原本只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义之举,王卫却从中看到了商机。他想:既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需求,能不能成立一家小公司,专门做运送业务呢?当王卫将这个想法跟父亲交流时,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和支持。于是,王卫租了一间仅有三十多平方米的小店面,与几个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专送快件的小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王卫和伙伴们一样,肩背大旅行包,手里拖着行李箱,一趟趟来往于深港两地。由于他们起步早,又采取了低价策略,在与同行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公司迅速壮大,王卫也因此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然而,商场如战场。就在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之际,危机也接踵而来。由于当时国内快递市场门槛较低,导致快递业异军突起,一时之间大量快递公司纷纷出现。此时,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迅速在国内布点,占领市场,因此需要大量资金。王卫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一次次将公司的商铺或物业抵押给银行,向银行贷款。

2005年,王卫再次以公司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数百万元,用于开拓国内业务。一次次“豪赌”终于换来了累累硕果,这一年,国内所有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了顺丰的快递网点。站稳了脚跟的王卫,此时终于舒了一口气。然而,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随着公司业务的成倍增长,一个大胆的念头在王卫脑海中诞生了。在一次公司会议上,王卫提出用飞机送快递的设想。此语一出,众人哗然,因为在当时的国内快递市场,还没有一家快递公司敢用飞机作运输工具。于是王卫用一番前瞻性的研究和缜密的分析,探讨了这个设想的可行性,最终消除了所有人的顾虑。

2009年,由于获得民航总局批准,顺丰航空公司开始运营,为顺丰速运的航空快递运输业务服务。此后,顺丰快递的速度成为当时快递市场的第一名。然而,此时也正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困难的时期,大量快递企业因资金链条断裂而破产关门,顺丰也一度濒临倒闭的边缘,公司上下人心惶惶,都不知何去何从。此时,王卫临危不乱,他激励员工们坚持下去,还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给员工发工资。他对大家说:“如果一定要倒,也要在最后一个倒下。人可以输,但不能输得没有尊严!”终于,顺丰艰难地渡过了市场萧条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复苏,公司再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时至今日,顺丰已成为中國速递行业中民族品牌的佼佼者之一。

面对顺丰今天所取得的成功,有的人把它归结于王卫抓住了好机遇。但是,如果王卫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商机的眼睛,没有破釜沉舟的胆识,没有锲而不舍的坚持和斗志,能成就今天的顺丰吗?正如王卫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说过的一句话:“市场根本不相信成功的偶然性,一切的成功都来自于必然。”

是的,任何真正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那些看上去比较幸运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努力!

篇4: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内地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之道

摘要:在现今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青春偶像剧作为一项独立的电视剧类型,只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挖掘作品潜力,提升影视的文化品质与审美品格。2007年内地偶像剧《奋斗》一经播出,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收视热潮,它的成功,必将引起内地偶像剧发展中新的尝试。本论文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通过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期待视野三方面的分析,讨论偶像剧《奋斗》获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接受美学,青春偶像剧,奋斗,期待视野世纪 60 年代末,H.R.姚斯和 W.伊泽尔提出了接受美学,即“接受理论”。接受美学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将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纳入到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中,形成了一种对文学总体活动(作者——作品——读者)过程研究的新思路。接受理论在文艺事业,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剧市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电视剧没有观众便难以存在,离开了接受,其存在毫无价值和意义。1“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艺术接受中,一部作品要借助于预示,直露和隐秘的信号,令人熟悉的特征或含蓄的意指等使人们倾向于一种非常特定的接受类型。可以说接受一个文本的心理过程在审美经验的基本视界中绝不仅仅是纯粹主观印象的任意序列,而更是一个受指引的感知过程中对各种特定指令的执行。

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奋斗》在众多青春偶像剧的包围中脱颖而出,是难得的一部讲述当下社会年青一代生活状态的佳作。与以往偶像剧不同,《奋斗》除了有着俊男美女的靓丽包装、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时尚高档的物质消费等偶像剧文本所特有的具体可感而又富有煽动性的表象符号之外,该剧在受众主体定位,满足受众心理需要和期待视野等方面显现出了不一样的特质,令观众耳目一新。这也是《奋斗》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现实生活热点问题——立足于接受主体,试图激发观看热情 1周月亮、韩俊伟著 《电视剧艺术文学化》

《奋斗》全剧烘托出“ 80 后”一代的生活历程,局限在几个年轻人创业的一段时间内,典型的“ 80 后”语言,人物独特的个性,对人生、社会不同的价值观,给电视剧的接受人群画上了“框框”,所以在电视剧还未播出之前就被冠上了“ 80 后必看”的称号。虽然看似缩小了接受者的范围,实际上更是立足于观众,激发特定观众观看热情的体现。

2(一)青春剧与现实主义的杂糅

“电视剧要适应广大观众,并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就更应该发挥它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3虽然青春偶像剧热衷于表现青年人的生存空间与心灵空间,但大多数作品构建的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相当距离的理想化了的文本,往往用梦幻般的色彩来造就一个日常生活的乌托邦,脱离现实。而《奋斗》却从一个口号式的片名开始,把目光敏锐而准确地聚焦在刚刚踏入社会的“80后”一代人身上,让这一群体首次在大众传播里集体亮相,展示他们为事业、为爱情、为生活而奋斗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具有十分浓烈的社会气息,非常贴近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生活,摆脱了某些偶像剧光有时尚感而无时代感的诟病。

该剧除了眼光独到,以这一“叙事核”为切入点外,还注重反映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房地产热、京漂一族、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离异等社会现象,从深度与广度上挖掘和扩充了该剧的思想内涵,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与思辨色彩。时代与人物相结合,梦想与现实两抉择,谱写了一曲在奋斗中唱响的青春赞歌,这就是偶像剧《奋斗》在叙述上的整体构思。它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在于寻觅奋斗目标,在于努力实现自我。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青春偶像剧的“现实主义”叙述,更容易获得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的集体认同,将他们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从而达到作品与观众心灵的融合。

(二)以生活事件代替戏剧冲突

《奋斗》是导演赵宝刚和编剧石康在叙事上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那就是削弱了该剧的戏剧痕迹,而采取了一种以描述生活事件来架构情节的策略。《奋斗》基本上是一个没有戏剧结构情节的剧作。它没有编织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冲突,人物命运也没有复杂曲折的变幻莫测,而完全采用人物之间的交往、矛盾和一些话题来谋篇布局,靠“奋斗”这一抽象的核心来贯穿全剧,做到点面结合,有始有终。2

3张卉著 《从接受美学看“奋斗热”与“金婚热”》 王艳玲著 《电视文艺学导论》

这种平实、淡定的处理凸显了编导的意图:不在于向观众讲述一个常规的完整故事,而是向观众展示新时代下,年轻人之间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呈现他们的成长历程和感悟、发现和寻找自我的过程。这种新的叙事策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的,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年轻时尚气息散发——贴近审美心理,实现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过程分为不同的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于电视剧观赏过程来说,就是以最初一种视听形象直观的感知来感性地建构接受客体,然后才能对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情感有理性的把握。4《奋斗》一开始就对剧中人物的形象、语言风格有准确的定位和区分,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再来展开人物的个性和命运便会水到渠成,这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听和情感的冲击,也满足了不同主体的审美心理,实现了期待视野。

(一)开篇的情感触动与视听冲击

速食面一样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 CS 的风靡,大学生毕业打群架,本科生毕业工作难找的当今社会现实„„《奋斗》一开始就将当今社会年青一代的激情与迷茫直接推向观众。“生命原来是这么的脆弱,死亡和我们如此的接近,我要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主人公陆涛的一段话说出了很多年青观众的心声。

用细腻的感情来感染观众与以现实的问题来惊醒观众,都不失为很好的促进角色效应的策略。因为,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是一个能动创造的过程。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既有冷眼旁观的客观视角,又有深入人物内心的主观视角。电视剧中的画面语言魅力引导观众去认识社会,细腻情感再现影响观众的一言一行,观众通过作品得到对社会的启迪,感悟和奋进。

(二)节奏明快利落情节引人入胜

该剧在段落的安排和叙事的节奏上,显现出一种“快刀斩乱麻”般的干净利落。在处理对故事进展起推动性作用的情节点时,往往只采用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尔·热奈特所说的“概略”手法一笔带过,而把等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场景的安排与细节的描摹上,设计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情境。5 4

5周月亮、韩俊伟著 《电视剧艺术文学化》 陈菁菁著 《从<奋斗>看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路》

纵观全剧,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情节,被编导设置在了饭桌、台球室、保龄球馆、酒吧、公司等人物经常聚集的场合。在这些公共的话语空间里,他们唇枪舌剑、各抒己见,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一片思想的交流中,同时也将观众置入热烈而欢娱的气氛里,与剧中人一起思考青春,一起品味生活。以细节取胜是导演赵宝刚作品的一贯特色,在这部电视剧里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向南送给杨晓芸代表“命令”的口哨、主人公失意时迎风高唱《水手》和《单身情歌》、陆亚迅和徐志森面对陆涛的两种类型的父权教育„„屏幕上大量的最直观、最易被观众关注和记忆的情境,进入了观众的情感深处并给人以回味,极大地增强了该剧的“可视性”,实现了电视剧艺术表现力的审美效果。

三、京味语言攻势——满足观众新鲜感,超越期待视野

(一)角色凸显偶像人物的性格魅力

由于《奋斗》一剧以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抓”戏,所以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颇为成功,甚至引起了一大批观众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大讨论。有才华、有激情、却自负傲慢的理想主义者陆涛;自信、独立、有主见的现代新女性夏琳;温柔任性,有点虚荣、有点天真的小女人杨晓芸;活泼开朗、幽默大方,为爱执着的富家女米莱;安于天命、知足常乐又爱哭鼻子的好男人向南;重感情、讲义气、真性情的好哥们儿华子等六个主角性格鲜明而独特,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符合“80后”某些年轻人的特质与精神面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此外,一些配角,如努力为自己寻找安定身份的露露、不谙世事的小灵仙、市侩庸俗的晓芸妈„„个个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十分出彩。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信念,不同个性的人物对此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观众可以认同他们,也可以对他们的人生态度提出置疑。青春偶像剧所谓的“偶像”,应该是指独立的人格,而绝不仅仅是俊美的外表。《奋斗》毫无疑问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利用演员自身的气质与角色的契合,将剧中人物的性格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二)台词凸显本土化与时代精神

语言是作品的个性所在。电视剧《奋斗》之所以吸引人,人物台词的精彩功不可没。《奋斗》的故事发生在北京,京味调侃是其非常突出的特色,幽默风趣又饱含人生哲理。作为青春偶像剧,《奋斗》正是因为融入了更多的本土化因素,形成自身的风格特征,于现实中体现出“本土性”的审美穿透力,才会在众多偶像剧中脱颖而出。

另外,剧中人物不断使用在“80后”一代中流行的用语,竭力还原当下年轻人的青春感怀和表达方式,以这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观众的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日、韩偶像剧的侵袭,国产同类作品只要能够坚持以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的普遍状态为底色,就一定能够拍出真正具有中国韵味的青春偶像剧。

后现代电影理论家阿伯克龙比说过:“观众不是可供媒体书写信息的空白纸,观众事先已具有看法和信仰,这些看法和信仰将会决定媒体信息的效力。” 6在现今这样一个视听媒介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只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去分析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市场,才能更好地挖掘电视剧作品的潜力,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品质与审美品格,更全面地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奋斗》正是因为把青春的成长注入更为厚重的内涵与时代特色之中,结合当下中国年轻一代的审美心态和观赏水平,准确的把握住了80后一代受众的期待视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称得上是一部青春偶像剧的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周月亮、韩俊伟.《电视剧艺术文学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出版

2、张卉.《从接受美学看“奋斗热”与“金婚热”》〔J〕.《电影评介》,2009

年第12期

3、王艳玲.《电视文艺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12

4、陈菁菁.《从<奋斗>看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路》〔J〕.《中国电视》,2008

年第1期

上一篇:计算机个人总结的参考下一篇:新体育与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