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2024-04-13

中国名人故事读书笔记(精选8篇)

篇1:中国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绍兴是我的家乡,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巍巍会稽山,泱泱鉴湖水,注定了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五千年来,这片大地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历史名人,让人感到我们的家乡是多么伟大。这些名人不仅是我们绍兴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向这些名人学习。

《名人故事》这本书记载了83位名人,共88个故事。其中有美女西施白花藏秘的故事;有鉴湖太守马臻为民治水的佳话;有近代文学家蔡元培坛子避蚊刻苦求学的趣事。翻开它,就像走进了先贤们的内心世界;拜读它,就像与先贤们面对面对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施的白花藏秘故事。西施是春秋末越国苎萝村人,她天生丽质,秀美出众,被后人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时越败于吴,越王将西施献给吴国,但她却不忘国耻。有一次,越国准备要讨伐吴国,要一张吴国的山川地形图,西施于是在一方白手绢上用不同的颜色细细地描绘一张地图,为了避免伍子胥的怀疑,她假装给父亲送冥衣,送到之后,她把头上的小白花放进了箱子里,其实那朵白花就是西施精心描绘的地图。越国的范大人在收到这幅地图时,惊叹道:“一个女子,如此勇敢,越国有望了!”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越灭吴后,就在她的家乡建了一座西施殿,用来纪念她。

西施不仅美丽,而且还这么聪明,不愧为是四大美女之首,让人惊叹不已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知识,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小故事,大道理!”

篇2:中国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在他小时候,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辆水车正在车水,水车的奇妙转动使他看得入了迷,连回家都忘了。之后,他每天回家时都要去看一次水车,并且仔细观察琢磨。渐渐地,他想要自己做一辆水车,这可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一回到家就丁丁当当地做起水车来,经过几天的时间和好几次的失败,他终于做出了一辆像模像样的水车,他想试一下自己的水车做得怎么样,就到小河上试,当他看见水车转动时,十分地得意和高兴。

其实牛顿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但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从小时候起就爱做东西、做实验,爱思考、爱动脑筋,浓厚的兴趣加上刻苦努力地学习,长大后终于成为一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篇3:中国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在传播学史上, 传播与政治、宣传与战争之间就有密切的渊源。传播学的奠基著作之一是拉斯韦尔1927年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这位学者后来也被证明是杰出的政治学家, 他同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先驱大师。拉斯韦尔在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中以内容分析的方式, 研究了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所采纳的各种宣传技术, 清楚地表明:现代战争是一种整体战争———在此, 全民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战争不再只是将军和军队的事情;它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冲突, 舆论在这场冲突中举足轻重。[1]

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拉斯韦尔和他的工作人员为与宣传相关的各种联邦机构提供专业资讯意见。他所领导的美国宣传分析研究处总结的宣传定义是:“宣传是一种观点或行为的表达, 它是由个人或团体有意识地操纵, 目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 通过心理操纵来影响其他个人或团体的观点或行为。”[2]

战争中时常可见各种宣传活动。在1945-1949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国共政争中, 中国共产党作为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 以及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与研究的执政党, 从建党之始到抗日战争、从国共内战到建国伊始、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 “宣传”的笔杆子一直是其仅次于枪杆子的有力武器。从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论述中看, 其宣传技巧的思想理论来源, 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党报党刊理论, 对苏联的办报实践有很多借鉴;同时也有西方现代报刊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以及结合国内外具体历史形势所进行的务实有效的宣传技巧创新。

具体分析总结其宣传策略有:

1.指定清晰宣传目标。宣传目标即宣传者期望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某种变化。宣传目标的设置需要顾及受众接受的可能性, 在理论上和感情上引起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始终为党的决策服务。具体宣传目标根据不同的国内外形势有所调整, 如谈判时期的宣传目标是力争结束国民党一党训政、获取自身最大政治利益, 而军事对抗后期宣传目标则是为达成全面胜利而展开宣传。为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不同位置, 决策机构通过党报、电文等方式向外宣传其特定诉求, 最大程度对内对外扩大影响力。

2.建立专用宣传机构。发起宣传的政府、政党、集团或企业等, 一般都通过宣传机构实施宣传, 使其保持主动地位。宣传者与宣传机构都尽力维持他们在受众面前的公正形象及公信力。党报是这本书中提及最多的宣传媒介, 报社是中共对外宣传最正式的宣传机构, 其中央报纸《新华日报》即为核心党报, 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直接传达来自其组织决策层的声音。除此之外, 各级党组织也是活跃的宣传者, 党员干部以读报、党校学习、会议、演讲报告等各种方式都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当时广播刚刚兴起, 在国共面向大众的宣传战中扮演次要角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主流宣传渠道是报纸, 新兴宣传渠道是广播, 中国共产党按照不同渠道的传播特点、影响力、传播规律等做了合理布局和应用。

3.影响更多目标受众。受众范围根据宣传目标而定。在内战中, 中共根据具体宣传目标, 受众主要包括党组织自身、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大学生及知识分子、国民党及国际社会等。党组织本身既是宣传者也是受众。在对外宣传之前, 首先将党的理想、价值、政策和方针贯彻至全党全军, 建立党员的革命自觉性, 完善党的建设。中共的对手国民党这样称叹:“匪军之优点无他, 在其各级干部均能不避危难, 身先士卒, 以贯彻其任。”[3]这种贯穿于组织内部和外部多个阶层的强大宣传动员能力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4.传播针对性宣传内容。根据具体的宣传目标, 宣传者在确定目标受众之后, 要选择科学、现实的思想理论及具体生动的事实材料, 密切结合受众的利益、经验及接受能力, 通过宣传媒介进行宣传。“没有单一的宣传公式存在, 因为所有的宣传都必须根据所接触的环境而定。”[4]

中共在内战之中的“民主”宣传颇值得一提。在内战初期, 中共自身处于非执政地位, 各方面力量都弱于国民党, 因而需要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最大化获取生存空间与政治利益。正值二战结束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独裁”是最为人所不耻的执政方针, 中共充分利用国民党一党训政的事实, 广泛宣传自己的“民主”理念, 既攻击对手国民党, 又团结知识分子团体等中间党派, 也可以获得国际社会认同。在中央党报《新华日报》中, 中共多次宣传自己对民主的认同与争取:“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 所要的自然是真货, 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 当做民主的代用品, 方法虽然巧妙, 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人民都在睁着眼睛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5]“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 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他们不害怕民主的批评与指责, 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宣泄, 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选举。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 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6]

必要时, 中共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直接部署宣传策略或撰写新闻报道与评论。他强调要“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 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7]

书中虽未有提及, 但是我们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宣传场景有:针对不识字的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展开的读报与学习活动, 宣传内容主要结合其阶级利益宣传党的政策方针;针对农民群体或市民大众进行的集会与演讲活动;针对外国记者的高层领导人接见与参观访问活动等。这些宣传活动经过多次传播, 不断调整宣传内容、手段和步骤, 排除误解、曲解等反宣传的干扰, 力图达到有效宣传的最大化。

5.加强宣传效果。宣传毕竟是一种短期效果。如书中第277页评论蒋介石所说:“……战争是一个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行为……蒋介石‘从未能成功地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一个牢固结合的、对抗共产党的反共力量的共同战线。他可以操纵个别的政治家, 但中共却驾驭着民众支持的浪潮。他只能依靠军事力量镇压民众革命’。”

而与国民党在内战中“备受社会各界抨击及失去民心人望”[8]的结局不同, 共产党获得了广泛认同。仅以土地改革宣传为例。土地改革为中共取得了最广大农民阶级的认可, 获得了民心支持、财政支持、兵源支持。反观国民党军, “没有思想动员, 没有家庭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 (如分配土地) , 使本为最广大兵源的农民没有征补的积极性, 也使征补来的士兵缺乏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结果就是, 国民党军的熟练士兵在战争中因被俘或其他原因投向中共方面……国民党军的装备同样不断落入中共部队手中。”[9]

以下描述了书中一个典型场景, 包括针对宣传目标确定宣传者, 向目标受众选择传播宣传内容, 并达到一定宣传效果:“11月底, 中共云南地下工委发起反内战的宣传运动, 组织以西南联大为首的昆明各大学学生自治会召开时事演讲会……云南军政当局认为这是‘共党煽动’的结果……号召‘以宣传对宣传, 以流血对流血, 进行还击’, 致军警便衣人员与学生发生多次冲突, 昆明形势趋于紧张……消息传出, 引起全国各界和舆论的强烈抗议, 国民党当局自然难逃干系。”[10]

总结来看, 中共在内战时期的宣传技巧是战时传播的典型样本, 充分适应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和国际国内政治军事气候条件, 在对立信息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选取具有本质上合理性的内容材料, 针对不同目标受众采用了实用高效的主流传播媒介, 同时重视建立和占领新兴传播渠道, 最终达成其宣传受众的广泛社会共识。

内战结束之后,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利用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 并在20世纪末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些媒体以单向式传播为主, 在以接受此类媒体信息为主的受众中, 中国共产党以延续使用其熟练的传统宣传技巧为主, 并且仍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现在,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则改变了传播格局, 颠覆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中心化训示模式, 并且发展迅速、形态多变。“互动”成为新媒体的关键特质, 用户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 并在更大的舆论场中形成自发的传播中心, 而且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 对话和协商模式正在取代训示模式, 开启更多的政治参与并促进多元化与个人化的价值发展, “新传播技术发展的方式似乎特别有利于西方的价值和文化形式”。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宣传不能沿用传统媒体时代单向灌输的策略, 而需要更多针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有益创新。由内战中的宣传策略来看, 成功的宣传策略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 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特点的目标受众宣传符合其利益和心理的内容, 这样才能够在宏大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有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186页。

[2]Lasswell, H aroldD.:Psychology and Polities.New Yor:v:Viking Press;1960.P9.

[3]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第276页。

[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379页。

[5]笑蜀:引自《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 《历史的先声》,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转引自网络。

[6]笑蜀:引自《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 《历史的先声》,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转引自网络。

[7]《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 (1915-1992) 》第二期, 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 第461页。

[8]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第93页。

[9]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第276页。

篇4:药名趣联故事/名人读书的习惯

文/杨长弓

在古代,有关药名的故事不少,这里选择一则故事,以飨读者。

传说从前,有位老中医开了一家药店,由于想找个合作搭档,便公开招聘,试题是中药名串成的上联: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联内用了“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百合”、“将军”等中药名,而且作了一番自我标榜。过了三天后,有个妇女应招而来,不卑不亢提笔写道: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店主一看,暗自叫绝,不仅对的工整,照样用了“红娘子”、“金银花”、“牡丹”、“芍药”、“五倍子”、“肉苁蓉”、“云母”等中药名。且本人也表现得落落大方,举止不凡,店主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和她合股经营。

后来,店里打算添两名杂工,店主提出同样要考试,妇女便推荐自己的一对儿女,店主人怕妇人偏私,尾随在她的后面看她如何选才。

妇人回家后,便吩咐儿女一个出上联,一个对下联。

儿子见母归来,触景生情脱口道出:“一阵乳香知母至。”对子里用了“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名。

女儿抬头见窗上糊的纸已陈破,随口应道:“半窗故纸防风来。”里面也用了“故纸”、“防风”两味药名。

妇人刚想说什么,门被撞开了,店主人跑了进来,伸出大拇指说:“好聪明的孩子,就这样定了。”

名人读书的习惯

文/世戈

很多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那么,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呢?

鲁迅读书时喜欢嚼辣椒

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十分寒冷,常常冻得人打寒战。鲁迅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恰好那个学期,他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便把这个奖章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了,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一嚼,辣得额头直冒汗。鲁迅就是用这种办法驱除严寒,坚持读书。

后来,鲁迅逐渐养成了习惯,连夏天读书时也要不时嚼一嚼辣椒。

闻一多一看书就“醉”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闻一多结婚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新郎。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

当时,闻一多仍然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早已入了迷。怪不得人家都说闻一多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钱钟书读书时喜欢泡脚

1945年抗战结束后,35岁的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一天,他正在泡脚时,一个作者送来一篇文章让他审阅,文章较长,钱钟书先生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夫人杨绛怕水冷了,不时往桶里添加热水,钱钟书一边双脚互搓,一边阅读文稿,竟然觉得有一种少有的惬意。

篇5: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名人故事》政治任务包括“国父”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美国建国初期的伟人富兰克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抗倭名将戚继光、“飞将军”李广、征服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凯撒和二战“三巨头”的丘吉尔等。我们可以从众多政治人物身上看到政治家的大气、智慧和胸怀,以及他们在艰难时期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

《名人故事》文化名人包括儒家奠基者孔子、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传播纺织技术的黄道婆、机械能手马钧和发明家爱迪生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人身上领悟到:智慧和意志在人生道路上同样重要,有智慧而不坚持、不努力同样在事业上一无所获;智慧平平但有恒心、有毅力照样可以做出不凡的成就。

《名人故事》科学巨匠包括古代名医陶弘景、火箭专家钱伟长、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为真理献出宝贵生命的哥白尼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的人生境遇中了解到广阔的社会生活,见识形形色色的人物,增长知识,丰富生命内涵,辨别是与非、丑与恶,让心灵得到充实的营养。

篇6: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中写了很多名人的童年故事,有的热爱祖国,有的团结友爱,有的勤奋好学,有的聪明机智。

爱迪生小时候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有一次他妈妈有病,请医生到家里治病,但是家里太暗,蜡烛也不够,医生无法给妈妈治病,大人们都想不出办法。爱迪生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他把家里的镜子拿出来对着那几只蜡烛的烛光,屋子里立刻亮起来了,医生也可以为妈妈治病了。这件事情告诉我,遇到事情要多动脑子。

篇7: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今天,我在《名人故事》里认识一位勤奋的画家——徐悲鸿,了解了关于他勤奋的故事。徐悲鸿是一个美术天才,在法国留学时,一个外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又蠢又笨,就是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外国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所以徐悲鸿更加勤奋地学画画,他一有空就到巴黎博物馆临摹世界名画,常常只带一块面包、一壶水,一画就是一整天。大画家达仰都被他的坚毅品质感动了,邀请他到家里画画,并亲自指导他。徐悲鸿用勤奋的态度,坚持的品质,高超的画技,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让外国人刮目相看。

我的心里十分敬佩徐悲鸿,因为我也在学画画,已经学了三年了,徐悲鸿就是我的偶像。虽然我和他相比简直弱小得不值一提,但是这三年来我可是每一天都在进步。记得刚学画画时,因为很新奇,所以我的兴趣很高。可是,慢慢的,我觉得画画越来越难,每次一画就是一上午,特别是涂颜色的时候既要小心翼翼地涂,以免颜色涂到轮廓外面,又要一气呵成,不能分心。整个一上午都是在涂颜色,我的手涂得又脏又酸,我开始感到厌烦了。老师说:“要学好一样本领是非常难的,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新奇而简单,但是越往后就越要坚持和努力,只有努力到最后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妈妈也教育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来,每次练画的三个小时,我都认真对待,从不喊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着色水平越来越棒。

篇8:2009年演艺名人读书报告出炉

《扬子晚报》消息, 2009年,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 网易读书频道策划了一个百人读书名单, 首次推出了10位演艺名人的读书报告, 在这里批露其中几位的具体情况:知名主持人赵忠祥2009读书不超过10本, 他最喜欢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演员兼主持人伊能静最想给读者推荐的是《与神对话》, 这是她去年读到的最喜欢的书;导演贾樟柯去年读书不少于30本。他向读者推荐的是《吴法宪回忆录》。谈起新年阅读计划, 他透露, 以晚清历史和武术书籍为主, 因为要拍《在清朝》, 力争再出一本书;主持人戴军一个星期读一本书, 一年读了52本, 每次出国休假都带十几本书出去, 看完了送当地华人, 然后再扛一堆书回来;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汪涵去年大概读了30多本书, 时常翻阅的一本小册子是马以浮先生的《泰合宜山会语》;著名青年演员赵薇2009年读了很多文学作品, 其中有张爱玲的《重访边城》, 格非的《山河入梦》, 还有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卢基扬年科瓦西里耶夫的《守日人》等……

上一篇:辅警考试语文成语辨析试题下一篇:村美丽庭院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