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流入

2024-04-08

热钱流入(共6篇)

篇1:热钱流入

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等渠道大量涌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热钱,货币政策,影响

热钱(HotMoney/RefugeeCapital,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热钱”流入一度放缓甚至是出现了少量的流出,但随着世界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零利率政策,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危机高峰刚刚过去,一向行动迅速的“热钱”重新开始伺机而动。

美国基金研究机构EPFR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今年以来总共吸收568亿美元资金,超过2007年创纪录的50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该市场已有400亿美元资金流出。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今年以来出现的热钱大举流向新兴经济体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赌人民币升值预期;二因新兴经济体在此轮金融危机中比西方发达国家恢复得更快;三为新兴经济体目前高于西方国家的利率水平。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同时也是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经济体,中国无疑是国际热钱最为向往的地方之一。

数据显示,09年前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3266亿美元,其中三季度增加1410亿美元。而当季贸易顺差仅为393亿美元,FDI为208亿美元,两项之和与当季增加的外汇储备相差809亿美元之多。即便考虑到汇率波动等因素,当季难以解释的资本流入仍十分巨大。

种种迹象表明,“热钱”正通过不同的渠道卷土重来,加速流入我国。不过,与去年“热钱”大量涌入我国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同,当前更多的短期跨境资本主要进入我国的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这可能会对资产价格泡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6月以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步伐在加速,增长速度是2002年以来最快的,尽管总量还没有超过2007年和2008年。这些热钱中,有港澳台的储蓄资金,有境外华人的投资,还有国际性的投资基金。”广东省社科院热钱研究专家黎友焕称。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调控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可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国债等货币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利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对国内经济调节的自主性,又能增强在非常情况下对国际短期资本调控的主动性,控制短期资本的顺差或逆差规模。

一、热钱流入渠道多样化

对于“热钱”的流入方式,据专家介绍,“热钱”涌入的途径往往较多,且极具隐蔽性。09年以来,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外汇管理政策也在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大开方便之门,国际热钱的流入方式也在不断翻新。除了以往的地下钱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下的跨境资本流动,以及逐步放开的QFII额度都成为热钱流入的通道。

外汇局人士则表示,长期的监管经验表明,贸易、个人、外资、外债等渠道都可能存在异常流动的外汇资金,因此这些方面都是他们监控的重点。

根据进一步的介绍,“热钱”进入的渠道多达十余种,主要渠道有: 其一,虚假贸易。在这一渠道中,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入。

其二,增资扩股。既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资金进来后实则游走他处套利;在结汇套利以后要撤出时,只需另寻借口撤销原项目合同,这样“热钱”的进出都很容易。

其三,货币流转与转换。市场有段顺口溜可说明这一“热钱”流入方式:“港币不可兑换,人民币可兑换,两地一流窜,一样可兑换”。外汇局在检查中发现,通过这种货币转换和跨地区操

作的办法,也使得大量热钱“自由进出”。

其四,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的钱庄运作是这样的:假设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被确认后,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你开个户,把你的外币转成人民币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币进来。

其五,货柜车夹带现金。这种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业。企业以发员工工资等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很多企业都有十部左右的货柜车,而一部车一天跑一两趟粤港很普遍,每趟夹带50万港元(即便被海关查出也能以发工资名义解释,长期下来所夹带的现金数量也非常庞大。2006年以来,随着资金进出需求增多,一些类似的企业慢慢地就拓展相关业务成了变相的“地下钱庄”,大批量帮别人夹带现金。

其六,赡家款。海外华侨对国内亲属汇款被称之为赡家款,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增加。此间真正用于“赡家”用途的款项堪疑,相当多的“热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炒股、买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来自香港金管局的权威数据显示,2008年至今已有超过5000亿港元热钱流入香港。业内人士指出,内地资本管制比较严格,而香港作为一个金融自由港,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不排除其中部分资金是在香港中转进入内地套利。

除了以上方式,黎友焕表示,“热钱”还可能通过境外并购这个新途径流入,此举可实现“一箭三雕”的效果:可规避国内监管、审批程序,同时逃避税收,更为热钱进入提供渠道。

二、热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热钱的流入加速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形成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增长,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如果此时央行不采取冲销的政策,并且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的关系为:Ms=B*K,式中,Ms表示货币供应量, B表示基础货币,K为货币乘数。随着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了改变,外汇占款已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政府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来抵消外汇占款对货币投放的压力,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回笼货币,或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但是在热钱加速涌入,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热钱流入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联系密切,只要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旧,热钱涌入中国的冲动就将保持。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我国采取了小幅、渐进升值的政策。然而,人民币升值速度慢导致大量游资涌入,并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新一轮升值预期→更多热钱流入…的恶性循环。据中行研究所内部报告测算, 2005年~2007年我国热钱的流入分别为2267亿、2039亿和2774亿美元2008年流入的趋势更为明显,1月~4月份流入1523亿美元,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也不断加快。人民币对美元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年初至6月13日分别升值约2.6%、3.4%、6.9%、5.8%,流速增快促进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只能被动地吸收外汇,外汇买入量越大,货币供应越多;为减少货币供应对通胀的压力,央行只能采取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对国内信贷进行冲销等措施,在当前我国利用回收再贷款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余地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陷入维持汇率稳定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两难境地,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制约。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对热钱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

国际游资的特点是投机性、追求盈利性和高度的流动性,这决定了其流动可能会对一国的经济、金融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目前热钱加速流入我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

独立性和实施效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对热钱的监测主要是加强对外汇收支账户的监管,认真审查各种进出口的真实性,了解资金流动的意图,重点跟踪大额、频繁异常流动的资金,建立专门的外汇短期资金信息监测网络,设置预警系统。具体可通过监测银行负债(存款科目中各账户存、流量变动情况,并通过账户卡、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向外管局汇总账户信息,及时掌握外汇账户的开立(特别是非居民和个人账户、账户性质等及收支(包括交易性质、来源、流向等情况。

2、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依据“三元悖论”,如果改变现行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从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和对资本流动管制转向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还不可能直接从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一步跨越到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使汇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调整,减弱汇率稳定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改变现行汇率政策下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供应的天然联系,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3、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转向意愿结售汇制

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结售汇,必然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外汇占款不断产生货币扩张的压力。在目前官方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储备外汇向“藏汇于民”转变,以及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转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一种方式是实施渐进式改革,即开立意愿外汇账户,放宽、逐渐淡化乃至最终取消账户限额。另一种方式是实行彻底改革,完全实现意愿结售汇,即企业持有效的工商注册登记证明自主选择外汇账户开户行,取消外汇

账户限额。这样有助于平衡外汇市场的供求结构,使央行能够在公开市场上自由吞吐外汇,弱化“热钱”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

4、强化对资本项日的管理,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

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应持更谨慎态度,以有效管理国际资本、尤其是热钱在我国的自由流动。有关部门应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对异常的外汇流入要跟踪调查。同时,增加热钱进出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抑制其进入。如考虑在必要时征收托宾税,即对短期资本流动课税,为防止热钱混入经常项目下,可规定外贸公司与上年业务量适度增长相应的结汇的最高额度。

5、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汇率浮动幅度.我国目前可以选择靠近固定汇率制的一个中间解(将来我国的汇率制度必然要向浮动汇率发展,增强汇率对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的弹性,尽可能化解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此外,进一步扩大外汇远期市场的规模、品种和交易范围,缓解人民币升值(或贬值预期对汇率稳定目标的压力,缩小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汇差,从而降低国际热钱的获利空间。

6、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调控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可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国债等货币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利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对国内经济调节的自主性,又能增强在非常情况下对国际短期资本调控的主动性,控制短期资本的顺差或逆差规模。

参考文献: [1]王布衣倪娜: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应急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2]李成姜柳:当前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4 |

| | 投资管理论文:浅议热钱流入与我国外汇储备激增

摘要:在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激增的背后,热钱的流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对热

钱流入的原因、规模和进入渠道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利率倒挂

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规模超过一万亿美元。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了1.53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3.3%。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速越来越快,1季度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2008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创记录地达到745亿美元。截止到5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7969.6亿美元,前五个月增长已经达到268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增长2263亿美元,同比多增18.7%。按今年前五个月外汇储备平均增加537亿美元的速度,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将会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国在07、08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外汇储备就增加了一万亿美元。而世界上目前外汇储备规模排名第二的日本,截止到2008年4月底,也才刚刚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说,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外汇储备规模的总和。外汇储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加这么快,规模这么大,无论从国际横向的对比,还是从国内的纵向对比,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国外汇储备的异常变化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原因。外汇储备的增加,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看,基本上是通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实现的。而经常项目主要又是通过货物贸易顺差实现的,资本项目在目前资本管制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FDI实现的。那么,如果外汇储备的增加大大超过货物贸易顺差和FDI之和,就会被认为是无法说明来源的热钱。按照这个标准, 2007年我国热钱流入就高达1172亿美元,并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就变为了851亿美元。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中热钱的流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此外,即使在经常项目中,我们也会发现热钱的影子。在2001年至200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大约都在两三百亿美元之间,而在2005年至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就一下子跃为一二千亿美元。在全球外需并未大幅增加,而国内出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未大幅提高,并且人民币还持续升值的背景下,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就显得比较突兀了。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背后是否隐藏着热钱的流入。同样,在FDI的流入中,我们发现在2004至2006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大都稳定在600亿美元左右,而2007年一下跃升为826亿,进入到2008年上半年更是上升为524亿美元,同比增长45.55%。在投资额巨增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FDI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显著下降的现象。2008年一季度,外商投资项目数同比减少25.26%,FDI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过去的50%下降到20%左右。针对这种现象,而当前中美利率倒挂正好为热钱的套利创造了极佳的机会。美国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经济前景恶化,美联储持续8次大幅降息,联邦基金利率自去年8月份以来从5.25%降为目前的2.00%,为三年来的低点,并暗示有可能继续降息。而我国由于CPI指数持续上升,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最终提高4.14%。自2008年1月22日美联储紧急大幅降息75个基点后,中美利率开始出现倒挂,并且倒挂的幅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美元对人民币持续单边贬值,并且贬值速度越来越快。2005年人民币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2008年1~3月已经升值4%,并且未来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国际投行估计2008年人民币升值在10%~15%左右。这样,人民币对美元不仅有利率上的优势,还有汇兑上的收益,汇差加利差两项,热钱今年可以安享10~12%的收益率,因此,在外汇市场上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是微观主体必然的选择。再加上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两位数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国内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持续高涨,各类资产的价格也在不断膨胀,从而对国际上的热钱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而与此同时,美国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元的不断贬值,再加之双赤字、次贷危机、美联储降息等等,所有这些,都让国际热钱一方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前景不看好,另一方面又认为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投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所以热钱流入我国也就在所难免.。热钱的不断流

入,在外汇市场上使外汇供大于求,造成本币不断升值。,印证了原来的升值预期,引发新一轮的外汇流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目前就是建立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基础上。而现实中热钱流入的最好途径往往是隐藏在经常项目和FDI中。因为我国对经常项目采取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热钱隐藏其中便于结汇成人民币。而我国对FDI采取鼓励的态度,热钱隐藏其中也比较方便进入。因此,无论是贸易渠道或者FDI,都存在为热钱进入提供渠道的情况热钱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的方式有(1通过境内的外贸企业虚报贸易出口,如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支出,将外汇留在境内结汇套利;(2预收账款和延迟付汇。通过编制无贸易背景的假合同,让国外公司以“预付货款”的名义将外汇汇入国内,再结汇成人民币存款;转贴(3经常账户下非商品贸易款,如国外汇款、转移支付等进入;(4混入出口收汇项目中,如“光票”结汇;(5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外汇结算账户以货款形式多收外汇;(6利用外汇管理局的出口收汇核销制度,以收回历年积压逾期未核销款项的形式多收汇,这样即能达到将外汇调入境内的目的,又清理了逾期未核销问题。热钱通过投资渠道从资本和金融项下进入中国。

(1FDI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合法途径。中国内地对外商间接投资实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对FDI采取鼓励和吸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可在银行开立现汇保留,也可以通过银行卖出。国际短期资本可以利用中国内地对外商直接投资外汇流入没有任何限制的政策,很便利地流入,并通过银行套换人民币;(2通过QFII制度以间接投资方式把外汇转换成人民币资产。中国内地自2002年开始实行QFII制度,该制度的最大风险莫过于外资进入后对本国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产生的冲击。它使得短期资本具有进入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的合法渠道。目前中国QFII快进快出的现象较普遍,投机性非常强。

地下钱庄也是热钱流入的重要渠道。地下钱庄主要从事跨境非法资金流动活动,以达到投机套利或洗钱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国际热钱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中国。目前,国内地下钱庄不仅为客户进行汇兑,而且还为客户进行本外币置换,投机套利,严重扰乱了中国内地正常的金融秩序。这些热钱进入中国以后,基本放在流动性高的资

产,一般是国库券、储蓄、股市,最多还是房地产。据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分析,这些国际游资主要通过四种渠道进入热点地区房地产市场:(1直接设立外资房地产投资公司或参股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2间接投资,购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或外资房地产中介公司以包销的方式批量买入楼盘,再进行商业性销售;(3外资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4非居民外汇流入,结汇购买房产。国际热钱大量进入中国,并从事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使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居高不下。对于当前热钱流入的规模,由于热钱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和非透明性,再加上统计数据上的困难,要确切估算具体的规模有相当的难度,并且不同的专家学者估算的结果也并不相同。据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推算,从2003年到2008年第一季度,约有1.2万亿美元的热钱涌入,而在此期间这些热钱已取得投资收益5000亿美元,因此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而据广东省社科院课题组的研究,在2002年到2006年的5年间,流入我国的境外投机性资金总额在2400亿美元以上,而2007年全年有超过4600亿美元的境外投机性资金流入我国。因此,2002年到2007年流入我国的境外投机性资金累计将超过70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2002年以来6年间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盈利的留存额3000多亿美元,总金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上述两种估算结果在当前相关的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两种结果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目前我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中,热钱的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热钱涌入的风险不可小视。过多热钱的进入将导致更多基础货币被迫投放,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热钱进入股市、楼市后,会造成资产市场价格的飙升。而由此带来的

财富效应,还会助推商品市场价格的上涨,加大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而 热钱一旦大规模撤出,同样会给经济安全带来风险。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国 家带来了巨大灾难,而其主要诱因之一就是大规模热钱在短期内的进出所致。因此,我国外 汇储备的激增背后所隐藏的热钱的风险我们

决不能掉以轻心。参考文献 [1]杜艳.数千亿美元热钱随时撤离各部委联手调研. [2]李东平.近年中国贸易顺差虚假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简析[J]. 国际经济评论,2008,(3). [3]马骏.热钱流入途径调查(摘要). [4]唐旭,梁猛.中国贸易顺差中是否有热钱,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5]姚枝仲.中国急需加强对外资企业留存利润的监测[J].PolicyBriefNo.08003,中国社科 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8 [6]张明.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J].WorkingPaperNo.0811,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 研究中心,2008.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篇2:热钱流入

热钱(HotMoney/RefugeeCapital),又称游资,指为追求最高报酬及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什么是热钱

国际闲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主要是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的利益,而热钱即为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行。

篇3:我国热钱流入问题探析

虽然众多文献在对热钱的研究中都提及了热钱会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继而影响到汇率的稳定[1,2], 但很少有学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 直接用计量方法来探讨外汇储备和热钱的关系, 该文对拟从外汇储备和热钱协整关系方面展开热钱问题的研究。

1 我国外汇储备和热钱协整关系研究

1.1 数据来源

为了揭示热钱和外汇储备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该文采用我国1982—2007年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这3个序列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版) [3]。令FR是外汇储备, HM是热钱, 热钱计算公式采用世界银行的残差法, 即:

热钱=外汇储备增量-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1993年以前不是很稳定, 有时上升, 有时下降;但在1993年后, 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改革开放形成一股强劲的助推力, 我国外向型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外汇储备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加。热钱的流入在2003年开始放大, 但各年数据波动较大。1990—2002年的热钱流入为负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资本外逃的状况。为了对外汇储备和热钱的关系作一个数理统计上的判断, 拟对FR和HM这2个变量作一协整检验。

(亿美元)

1.2 单位根检验及模型估计

在正式协整检验前, 先对FR和HM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表2、3可以看出, 这2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进行DF检验都是非平稳的。HM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值在1%、5%、10%的显著性下已小于对应的临界值, 因而是一阶单整;而对FR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时, 其ADF检验值在1%、5%、10%的显著性下大于各自的临界值, 因而无法做到一阶单整, 这意味着FR、HM变量的单整阶不同, 所以2个变量没有协整关系。因而协整回归工作自然终止, 任何回归方程的设立已无意义, 这2个变量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均衡关系不成立还有一个重要技术原因, 热钱HM存在着较大的测量误差, 但是却很难为热钱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

1.3 结论

由以上计量分析可以确立外汇储备与热钱之间没有协整关系发生, 这说明了热钱的游移不定、快进快出、受心理影响较大等特点, 也就是说热钱无论是流进还是流出都无固定规律可循, 各类因素或消息都会引起热钱流动方向的突然逆转。但在检验中, 还发现外汇储备增加与热钱流入之间仍有一定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高达0.648 5, 说明热钱流入与外汇储备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难以量化的、间接的、迂回的影响。

2 我国热钱流入的动因、途径及危害

2.1 热钱的增加规模和动因

主要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 2003年后热钱流入的规模有骤然放大之势, 虽然时有逆转。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 官方和学术界对近年来热钱的流入规模没有一致的说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黎友焕称, 初步估算2008年进入中国的热钱现有存量是2 500亿~3 000亿美元。但其他学者认为, 截至2005年底, 在我国境内的“热钱”超过3 200亿美元, 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别为4 000亿、5 000亿美元。

大批热钱涌入中国的动因很简单, 就是盈利, 而中国这几年恰恰为热钱提供了一个盈利的机会。由于中国的楼市和股市有泡沫可吹, 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 将资金调入中国, 既可以实现规避国际金融动荡风险, 也可以对人民币套汇套利, 还可以对国内股市、楼市进行投机。此外, 外资对中国的原始股充满热情。他们联系那些策划上市的企业, 大量购进原始股。这些股票上市后, 价格可以翻涨几十倍。

2.2 热钱流入的途径

一是经常帐户里的虚假贸易。在这一渠道中, 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 把境外资金引入。2005年以后, 由于出口高报的减缓和进口低报的加剧上升, 使得进出口伪报年度上涨速度超过40%。二是资本帐户里的虚假投资。即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 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 资金进来后实则游走他处套利;在结汇套利以后要撤出时, 只需另寻借口撤消原项目合同, 这样热钱的进出都很容易。由于制度层面允许在FDI项下实行“投注差” (即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允许存在差额) , 吸引外债来参与直接结汇也成了热钱流入的方法之一。三是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钱庄运作是这样的:假设某人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 被确认后, 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其开个户, 将其外币转成人民币, 即暗中方便了人民币的兑换。四是个人项下结汇。海外华侨对国内亲属汇款被称之为赡家款, 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增加。此间真正用于“赡家”用途的款项堪疑, 相当多的热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炒股、买房。

2.3 热钱流入的危害

一是造成外汇储备的虚增和汇率的扭曲。中国持续不断的外汇储备的巨额上升除了有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及其他官方允许的原因外, 每年都有大量无法解释来路的外汇储备, 这部分就是热钱, 而且随时可能抽逃出国, 因此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水分。在投机资金挟持下的人民币汇率, 根本就不是人民币的真实市场价格, 因而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判断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外汇储备规模的基础上。这从2004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也可以看出, 顺差主要是来自资本项目, 而经常项目的顺差也主要是来自非居民的特别转移, 而非反映国际竞争力的贸易顺差。因此, 由这种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占大比重的国际收支结构是非常扭曲的。二是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 才能吸引热钱进来。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越大, 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对我国外向型企业构成利润下跌的威胁。三是造成国内房市和股市的不稳定, 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 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近年来, 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 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 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 甚至达到50%。即使2004年严厉的宏观调控也没有抑制房价的急剧上涨。因此, 不能排除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如果政策调控和贸易状况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确定性增加, 热钱一旦大规模迅速流出, 就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4], 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日本当年就是因为热钱快速、大规模撤出, 引发了20多年的衰退, 在此之前的发展成果随着外资撤出都流到了国外, 其国民反而没有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果实。因此, 中国如果对热钱流入不加控制, 一旦热钱大量流出,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四是造成宏观调控失效。热钱大量进入, 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 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为6 600多亿元人民币, 按照测算约1 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 折合8 000多亿元人民币, 因此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这迫使央行在公开市场大量运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 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 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 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3 遏制热钱流入的建议

3.1 减少热钱在中国投机的盈利预期

一是让汇率更有弹性。只要汇率更有弹性、便扭曲的汇率及时更正, 让汇率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市场力量, 就减少了热钱的盈利空间。二是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扩容。采取的措施包括鼓励已上市优质国有企业整理上市及公开增发, 或者加速红筹股的回归, 还包括允许外资企业发行A股等, 打压股市场泡沫。三是在房产调控方面加大利率的差别处理政策, 并配合适当的行政手段, 给国内过热房地产业适当降温, 及时主动挤压房地产泡沫。

3.2 堵住热钱流入的途径

一是海关和外汇管理局需协作核查对外贸易真实记录。由于货物进出入境在海关处有详细的记录, 而资金的进出在外汇管理局有详细的记录, 因此只有2个部门进行数据交换, 协作核查, 才能监测到是否所有的贸易保单皆为实际交易, 且价格属实。二是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及商业银行需联手合作监控FDI。在外商投资过程中, FDI的合同是交由商务部管理, 外商资本进入我国的账户则是通过外汇管理局, 而这些资本其后的具体去向, 例如是用于购买设备建设厂房, 还是投资股市, 则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账户划账的。因此, 三方合作才能真正弄清外资的动态。三是打击地下钱庄。力求使热钱的兑换没有地下途径和渠道, 这需要国内贸易、投资、金融各界与国外的金融界、商界联手合作。

摘要:对我国外汇储备和热钱进行了协整关系研究, 分析了我国热钱流入的动因、途径及危害, 提出了遏制热钱流入的建议。

关键词:热钱,协整关系,动因,途径,危害,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萍.对热钱流动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武汉金融, 2010 (6) :32-35.

[2]刘波, 刘亦文.货币反替代及其对中国股市的冲击[J].经济问题, 2010 (4) :99-103, 1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篇4:热钱流入产业流出

与此同时,在上海日益提升的世界金融中心级的气派和成本面前,制造业相继出走,上海引资额也落后于周边的苏州。现在,上海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少,要么横下一条心干金融,要么就更加谦恭地加入到人才大战、引资大战中,早日完成制造业的大升级。

热钱究竟有多少?

没有人能够真正讲清楚热钱究竟有多少。上海市有关机构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在上海的国内其他省市居民购房面积占住宅销售总面积的20%。以2003年23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销售量计算,外地居民总共在上海购置了46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这中间应该包括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外地居民和以炒楼为主的热钱。

以工作、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外地购房者中,外地入沪的白领应成为主体。假设以4年为期存够首期款,并且2人合买,那么,2003年外地入沪白领购房数量为8000套(以1998年外地入沪白领为1.6万人计),按平均每套面积100平方米计算,总共为80万平方米。其中,即使外地入沪白领所产生的需求只占真实需求的50%,外地购房者的真实需求也不过在160万平方米左右。因此可以认为,另外3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需求来自炒楼者。由于炒楼者的目标通常是8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楼盘,因此,外地资金用于在沪炒楼的钱最少也在240亿元左右。以上海2003年房地产销售额在1200亿元左右估算,其中的20%为国内热钱。

2004年情况有所改变。由于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兼之上海房价已然走高,从年中开始,国内热钱的活动有所收敛,部分资金开始撤出上海楼市。但是海外热钱的涌入却变本加厉,继之成为炒楼的主体,而资本源也由台、港、澳、海外华人,向外籍人士扩展。成交的也不仅是个别住宅单位,而且出现整幢交易。中国经济良好的前景、上海经济增长的迅猛势头,引来了一批又一批海外炒家,上海往往是他们的登陆地。这两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更为海外热钱的流入火上浇油。

海外热钱流入中国后,需要投入人民币资产,但是A股市场举步维艰、债券市场规模有限,于是房地产成为热钱的主要寄生体,其中上海房地产更是热门中的热门。图7呈现,热钱流入速度和上海房地产价格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热钱进入中国的途径五花八门,而且进入国门后“润物细无声”般地消失于市井之间。究竟有多少海外热钱流入中国、流入上海房地产,可能是一个永远之谜。从宏观上看,去年中国外汇储备一年净增2070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为319亿美元,引进外资606亿美元。外贸盈余和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其他项目数额较小。有迹可寻的、循正常渠道换取的外汇储备增额为925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资本增值假定为345亿美元,那么,还有约800亿美元净增外汇储备无法与经济数据挂钩,我们称之为热钱。估计进入中国的热钱中,有10%到了上海,即80亿美元。不过,这笔资金不仅包括购买住宅的散兵游勇,也包括购买整栋公寓楼的海外地产基金和其他参与炒作的公司。上海2004年商品住宅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其中海外热钱的购买量占33%。我们估计,今年第一季度海外热钱占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量的40%,甚至可能更高。这个80亿美元(相当于上海2004年GDP的8.9%)仅属估算,未必准确,但似乎反映着海外热钱对上海经济及房地产市场愈来愈大的影响力。

美元与人民币对其他货币近年的贬值可能助长了海外热钱的势头。中国在制止热钱涌入上的一筹莫展,上海对热钱的欲拒还迎,已经使上海房地产市场变成海外投机资金的乐园(附文三)。

外资纷纷落跑

曾经有学者将上海的经济增长模式比喻成“起吊机经济”和“脚手架经济”,指的是上海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两个项目支撑,一个是外资,另一个是房地产。然而,在脚手架越搭越多的同时,“起吊机”却让人感到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了。

早在2002年,联合利华就将其位于上海的家庭及个人护理用品生产基地逐步移往新建的合肥工厂,到去年这项工作已全部完成。联合利华方面表示,这项迁移能替公司节省30%的生产成本。在信息制造业,去年8月3M公司宣布把它在中国的第5家工厂开在苏州,而此前它在中国的4座工厂全部位于上海。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在新项目的争夺上上海也落在了下风:去年5月,全球第六大的半导体制造厂商—英飞凌决定,将其总投资达10亿欧元的中国生产中心设在苏州工业园。

这股外资迁离上海的风潮始于2002年,如今似乎越刮越烈,连索尼、英特尔、中芯国际、现代汽车等属于上海支柱产业范畴的企业也都将近期的投资重点定位于上海之外的区域。企业的逃离,造成了上海合同外商投资金额的增速从2002年的43%大幅下滑到2004年的12.6%,低于上海去年13.6%的GDP增速。

外资对于上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税收而论,外资企业的纳税额2000年仅为158亿元,而到2003年这个数字达300亿元,将近翻了一番,占上海市总体税收的比例达到惊人的4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也达到了33%(图8)。

与浙江、广东等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上海的民营企业除了本土的复星、盛大及迁移至此的东方希望集团外,缺乏足够的明星来支撑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横向看,素有上海后花园之称的苏州,近几年却在引资方面奋起直追,2003年开始超过上海,2004年更以141亿美元的外资合同金额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图9)。一直与上海竞争外资的老对手广东省,去年也在吸引外资方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外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43.6%,达到193.6亿美元。

成本高企,也许是外资逃离最为直接的原因,这其中就包括地价、税收和劳动力成本。土地方面,在2004年中期上海张江的平均地价约为90美元/平方米,最低可以半价出让。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地价约为20美元/平方米左右,不及上海的一半。税收方面,苏州、无锡等地的工业园区普遍允许新增企业前五年免税、后五年减半,而上海最多只能做到前两年免税、后三年减半。劳动力价格方面,上海工人的工资至少比苏州高出1/3。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主任潘龙清认为,上海商务成本和土地价格的高企虽然会吓跑一部分外商,但上海在政府行政效率、社会环境、司法体系、人才高地等方面的软优势仍足以确保其整体竞争力。然而现在,随着周边省市的奋起直追,上海这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也许这才是上海最痛心之处。因为相比于传统制造业,软优势对于信息制造业的影响更大。

产业链效应是上海输给苏州的另一大原因。上下游企业群集一地,形成产业链,做到信息、人才和零部件供应一条龙式快速反应,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信息业的一大特征。如果企业不在此链上,运输成本、反应速度均受影响,甚至可能被下游买家剔除出供应商名单。可惜,信息业的集群优势在苏州、在昆山,不在上海,这便加速了上海信息制造业的北移。

信息产业毫无疑问是今天上海最大的支柱产业,上海信息产业占全国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七分之一、工业增加值的七分之一、利税的五分之一。上海信息产业在2004年实现增加值841亿元,同比增长34.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11.3%。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40%,无论规模还是增速都居上海制造业之首。

上海软优势的丧失,一半来自于各城市目前都在积极改善自己的政府效率和司法体系,另一半来自于部分人才因为生活成本的高企而选择离开上海。

支柱产业——制造与金融间的摇摆

目前国内各省市吸引的外资,大部分都投向了制造产业。2003年,上海吸引的110亿美元合同外资中,就有71亿美元投资于制造业,占总数的65%。因此,自2002年起的“外资荒”,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上海制造业向江浙的一次大转移。但在制造业外移的同时,上海一直寄予厚望的金融业却难以提振。上海的两大支柱产业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政府即打算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并将制造业转往邻近省份。但是,当时中国的A股市场刚起步,成交量不够,其他金融产品缺如,金融保险中心仍在北京。因此,在发展现代金融业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上海为了达到超前发展的目标,选择了相对较易完成的基础设施作为突破口,希望以此实施“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大企业总部、国际公司中国总部和金融机构入驻,来尽快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短短的七、八年间,上海市中心便写字楼林立,陆家嘴一派繁华。这项举措也确实在短期内促进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1995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仅为245亿元,到了2000年已经达到685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相应地从10%上升到了15%。

但是好景不长。2000年之后,上海的金融业增速就一路下滑,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4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0%,回到了1995年的水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股市场连续四年熊市,债券、外汇、商品期货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衍生产品几乎没有。银行和保险业在产品上有小进展无大突破,经营重心也未见移向上海。金融中心的关键是产品和交易,不是水泥和玻璃堆起来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市政府的雄心壮志。上海在金融产品创新推广上的能力,远不如建造金融区硬件的能力。同时,上海在立法、文化、人才等“软”环境的建设上相对滞后。其实,立法、文化、人才建设讲究的是细水长流,尤其是立法,也不是一个地方政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以创新的。

由于金融业近两年来的低迷不振,使得上海整个第三产业的表现也乏善可陈。2004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03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为47.9%,而且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的下降。上海的经济增长,依旧靠的是第二产业,宝钢、上海石化、上海汽车仍然劳苦功高。

虽然金融业进展不顺,但由于土地拍卖价格一再提高,上海仍有足够的资金打造金融之都的门面。但是结果是房价的走高和工业用地的减少。邻近的江浙两省,则充分发挥了商务成本低廉的优势,与上海在制造业上展开竞争。在过去几年间,江浙两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开始赶超上海,加大了上海在吸引产业资金上的压力。

在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等江苏“四小龙”迅速崛起,周边地区招商引资风生水起的压力下,为了维持上海经济的两位数增长,应对邻近省份的挑战,上海不得不重拾制造业。保持第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仍然是上海市最现实的选择。上海市长韩正2003年提出,上海要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同年,上海出台了旨在降低商务成本的“173计划”。该计划指的是,在上海市郊的嘉定、青浦、松江三区建设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其目的在于打造“商务成本盆地”,吸引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但现在看来,其效果不甚明显,否则,2004年上海吸引外资的数额绝不止现在的数字。究其原因,上海新建的工业园最多是在土地价格上较有竞争力,而考虑到维持员工基本生活水平,劳动力成本不可能出现下降。更何况,随着上海市中心的房价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搬到了郊区居住,再加上要保证农业用地,这些新工业园的土地规划和价格一定会让相关部门颇费一番思量。

事实上,上海也看到了自身在传统制造业上的优势正日益减弱。为此,其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完成产业升级,推进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以上海市大力扶持的芯片设计行业来看,2003年全国营业额前10位的企业中,上海仅有一家入围,而且相比2002年,名次跌了2位。同时,成长最快的10家芯片设计企业中,上海没有一家入围。

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三二一计划”虽未将其建设成世界金融中心,但却实实在在造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气派和成本。在这种情形下,制造业相继出走,直到2003年,上海才发现世界金融中心太遥远,想要重拾制造业,然而此时的城市已经富贵得难以容下它们。几个上海传统的制造龙头老大依旧支撑着这座城市,但高昂的成本已经令其他企业(尤其是新企业、外地/外资企业)难以找到牺身之地。这在上海制造业中制造了一个断层。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上海具备全国竞争力的中型企业不多。因此,上海现在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少,要么横下一条心干金融,要么就更加谦恭地加入到人才大战、引资大战中,早日完成制造业的大升级。如果失败的话,也许上海的经济真的只有指望房地产了!

附文三

上海房地产八大谎言

谎言一 : 上海房地产需求强劲,因此不存在泡沫

所有市场泡沫在牛市期间都有着强劲的需求,而且在泡沫出现破裂前的衰竭式价格上升阶段,需求更如破竹之势。从十五世纪的郁金香热到1997年的香港楼市,哪一个没有需求?有无泡沫,关键不在于价格上升时的需求,而是一旦价格出现逆转后的承接能力。如今,上海的房价被热钱越推越高,离本地居民的购买能力越来越远。笔者观察,在上海的买房资金中,四成来自海外(包括个人投资和房地产基金)、三成来自国内游资、三成属本地资金。即使本地资金,多数也以炒作为主,有些甚至在现有物业上加按。不能说所有海外资金或国内外地资金对上海物业都没有实际需求,但应该说,大多数是以投资为目标,属于热钱。

热钱也是一种需求,但它的目的在于逐利,而不是居住。上海市民必须居住在上海,他们会给上海房地产的需求带来一定刚性。但是热钱不同。热钱对于上海房地产的需求,可有可无,是建立在物业升值预期基础上的。一旦房价升值预期出现逆转,热钱需求可能一夜间消失。价格预期对消费者购买决定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中国2003年汽车旺市和2004年汽车淡市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谎言二 : 租金回报不错,值得投资

上海住宅的租金回报率,已由几年前的10-12 %,回落至7-8 %,但与海内外的储蓄存款回报比较,仍不失为一项有吸引力的投资。不过,上海的租金回报率数字并不准确。上海已售住宅大量空置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业主投资的目标是楼价两年翻一番,因而根本不屑于出租赚租金。但是如果楼价下跌,估计相当一部分空置住宅会重新部署,通过出租作长期打算,届时租金回报可能急跌。

同时,上海的高端住宅租赁也是一个扭曲的市场。高端市场的租客主要来自跨国公司的派驻人员。这些人享有租金补贴,因此在租金上不作大的杀价,而是追求最佳的享受。但是,由于供应数量远高过承租的外籍人士,许多出租公寓未能租出去。对于这些物业,业主宁愿空置,因为租给下一层次的租客(本土人士),租金也许需要减半。而外籍人士也明白,他们付租偏高,只是租金补贴不用作废。于是在租约到期后,在同等租金下转租更新、更好的公寓的人居多,现业主便要重新面临空置或减租的情况。

谎言三:本土阶梯型住房购买力已经形成

此言长远来看成立,但目前并不成立。中国城市居民购买力的确呈阶梯型,但阶梯的下半部仍在水面下,即没有能力供楼。近几年中国本土居民的购房活动呈爆炸性上升,不过其购买能力也有被高估的危险。本世纪初政府搞住房改革,将隐性住房补贴一次过地以现金补贴形式发放给城市居民,因此,前几年的住房购买力有被拔高之嫌。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新的购买能力在不断出现。不过必须看到,城市中买得起楼的已经买了,尚未买楼的往往是收入分配中的下层人士,他们的购买能力低于城市平均水平,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远超过他们收入的增长。中国今天有阶梯型住房需要,但未必有阶梯型住房购买力。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价格太贵。

谎言四 : 利率不会大升

中国人民银行在短期内调整人民币利率的机会不大,但是利率水平正常化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几乎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世界上很少有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利率连续9年只降不升。中国已明显摆脱了几年前的通缩局面,长远来看通胀仍在加温中。如果通货膨胀加剧而利率水平仍维持通缩时的架构,实际利率便呈负值,存入银行的储蓄便会贬值。政府在是否加息上拥有话事权,但老百姓在是否存钱在银行的问题上有“以脚投票权”。储蓄离开银行的苗头去年已经出现,这股市场力量可能最终拉动利率上扬。

利率上升对房地产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在经济兴旺、就业充沛的情况下,利率适当上涨应对房地产影响不大。但是必须看到,几乎整个“有房族”并没有经历过加息周期,按揭贷款也多为短周期、浮动利率。因此,在央行上调房贷利率令按揭成本上升后,购房需求如何变化仍有待观察。利率上升对发展商的影响则一定很大。房地产在全世界都是高借贷、高利润产业,中国发展商的杠杆借贷更令人咋舌。如果利率水平真正“正常化”,上扬2-3%,相信一大批地产商会破产,甚至带动房价下跌。

谎言五 : 住房土地资源稀缺

中国13亿人口居住在和美国一样大的土地上,而且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短期内会衰竭,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会像香港政府那样囤积地皮(如果港府敞开供地的话,香港今后50年也不缺地)。其实上海在今后两、三代人期间,根本不缺少住房用地。对此有疑问的人,到浦东郊区转一圈便可。但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欠乏,卫星城并没有真正出现。上海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基本上走的是由老城向外推出的“摊大饼”模式。随着地铁、高速公路和私家汽车的普及,卫星城也许会若干年后出现。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中国农地很可能日渐减少。但是,房地产回报不仅高过农业生产,也高过工业生产,甚至高尔夫球场投资。中国离住房用地短缺还早着呢。

谎言六 : 上海的前景不可限量,

因此房价应比照香港甚至纽约

过去十年,上海经济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今后发展前景也似乎非常亮丽。关键是亮丽的前景能否变现成今天房价的升势。当资产价格被远景炒得过高时,便可能受到现实的挑战,面临调整的风险。前景光明不代表不出现短期的价格调整。何况50年后,当上海经济超过纽约时,你所部分拥有的那所住宅的土地使用权也差不多到期了。

谎言七 : 政府支持房地产,所以房价不会跌

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政府在经济和房地产问题上有更大的影响力。不过政府并不是万能的,不然就不会有上个世纪末上海的房地产低潮。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城市居民拥有自己的居所,从来没有过这么多财富被投入房地产,这便决定了政府在利率政策和土地政策上会十分谨慎,以免影响社会稳定。但是房地产泡沫一定要挤。这轮经济过热实际上是投资过热,而始作俑者正是房地产热。房地产热拉动原材料价格,才导致钢厂、铝厂、水泥厂遍地开花。可以说,房地产热不降温,投资热很难彻底降温。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提高首付按揭比率和上海市政府对投机性房地产买卖征税,力度不大,但政策信号十分强烈,相信新的、进一步的措施会陆续出台。

谎言八 : 世博会之前房价还会涨

篇5:经销商如何短线操作赚热钱?

对许多经销商来说,畅销而长销的产品固然要做,这些产品可以帮助自己疑聚人脉、拓展网络;而那些短销甚至滞销的产品不少经销商也乐此不疲,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产品给到经销商提供的利润有时还强过畅销产品。那么对经销商来说,如何寻找赚钱的短线产品,怎么样让短线产品更赚钱?

一、形成互补。经销商在选择短线产品时要考虑与自己现有的经销产品形成互补,能够很好地借势自己现有的网络和渠道。如果你经销的产品强势渠道体现在商超,你考虑接的短线产品应该要适合商超的销售和走货;如果你的酒店网络够强势,则选择的短线产品更能够适合酒店销售。这种短线产品的操作对经销商来说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投入,销售平台等同,销售风险得到控制,所赚的钱更安全也更有保障。

君安商行的刘老板就深谙此道。刘老板是C市数一数二的经销大户,他所经销的国内某著名白酒品牌在C市畅销后,C市的许多酒店都开始售卖刘老板的白酒品牌,酒店资源单独卖白酒刘老板需要业务员送货、做维护,也需要促销员做推荐,而酒店的费用并没有因为刘老板只做一个品牌就降低很多进场的门槛,于是刘老板与当地的牛奶厂家谈判经销了一款专门针对酒店的餐饮奶,又选择性地做了一款市面上并不怎么畅销的黄酒品牌。用短线产品组合自己的畅销产品利用自己在酒店的强势哄抢那些主流品牌的市场和利润。

形成互补的产品不但要考虑平台和资源的共享,还有一点就是在产品真正滞销时为自己留有余地。再好的平台也不会承担产品滞销的损失的,做为经销商就要考虑好产品一旦滞销自己的处理方式方法,既不给自己增加库存压力和虚增费用指标,也不要给市场造成伤害,

作为经销商你是天天要在这个市场上生存的,一旦失信于自己的平台和网络,你的好日子也就不多了。

二、傍上畅销品牌走。市场上哪个品牌好销,就赶紧去经销这个品牌的其它系列产品。这个方法已经被许多经销商运用得烂熟于心了。

泸洲特曲自在我们这个市场开始畅销以来,这两年冒出了不下三十几个与泸洲沾边的产品,几乎市场上有些影响力的经销商都经销了一款泸洲系列产品。有几个经销商因为网络资源好,经销的杂牌泸洲酒还把正宗的泸特销售给打下去了,成为市场上红极一时的主流产品。其实就是目前非常畅销的杂牌泸洲经销商自己心里也清楚,私下与我们沟通时也承认自己做的这款产品只能是短线产品,也没打算把他长久经营下去的,但做比不做好,通过做这款产品,自己保证了正常的经营利润。随着泸洲热被地产品牌的慢慢取代,目前的他就开始慢慢削减该品牌的支出和人力、物力支持,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傍着泸特走的产品就会在市民的眼线中消失。

傍上畅销品牌走要跟进迅速、退出果断,千万不要藕断丝连。前两年金剑南好销时,我的一个二批商也趁机经营了金剑南的一个非主流产品,开始赚了点钱,心理满心欢喜,好景不长,他被初期的“钱景”蒙蔽了双眼坚持没有及时退出,到现在仓库里还有一仓库的产品。前面赚的那些钱倒贴进去不说,仓库租金还要额外支付,真正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选准短线行业。炒股有长短线之分,在中国炒短线恐怕占了绝大多数。而在南方经营火锅店更是典型的短线投资项目。冬天来了,吃火锅的市民非常多,火锅店的生意就非常火暴。有些初次来南方开火锅店的老板看到自己冬天的火锅店生意如此火暴,过完春节后认为生意会一样的火暴就不打算转行或打店,结果是前面开店赚的那些钱全部倒贴在员工工资和门面租金上,最后仍然免不了关门的结局。所以,那些了解行业特性和地域特性的经销商才能够在短线操作中赚大钱。

篇6:西部地区外资流入障碍分析

1 扩大开放对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1.1 引进外部资金是解决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重要手段

西部大开发,关键是资金。据测算,要实现西部开发的目标,未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需要9.55万亿元(不变价)[1]。固定资产投资不外乎来自国家投资、国内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利用外资四种途径。从国家投资看,由于财政预算内投资将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发行国债又不可能长期实行,西部地区依靠国家投资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从贷款投资看,国内银行经过商业化改制后,为降低风险,贷款条件日益严格,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增加;从自筹资金看,西部省区都是“吃饭财政”,地方政府筹资难度非常大,而企业效益又普遍不高,自我积累和筹资能力有限。从引进外资看,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转移,以及中国加入WTO,流入中国的外资将快速增加,可能在今后数年内向西部地区转移,成为解决西部地区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

1.2 入世后西部地区面临更加严峻的引资竞争,必须努力扩大开放

首先,全球FDI的流动格局集中在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总量较少。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外资又集中在少数经济高增长国家和地区[2-3]。因此,国家之间的引资竞争不断加剧。其次,在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中,西部地区继续处于对外开放的末端。沿海区位优越,基础条件好,开放时间长,加上“九五”期间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外资流入创造了广阔的投资空间。西部地区区位差,开放晚,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在引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1995-20外资继续在东部沿海集聚,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DI)比重一直占全国的87%左右,西部地区只占3%,表明全国外资分布东多西少的大格局没有改变。从外资增长速度看,1995-2000年全国FDI总量年均增长8.38%,其中东部地区增长8.49%,中部地区增长7.89%,而西部地区只增长6.72%,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1.7个百分点。初步推断,短期内西部地区外资总量不会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国外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为405.83万美元,其中上海高达618.58万美元,而陕西为301.42万美元,重庆为386.53万美元,四川为285.58万美元。说明不少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不太看好西部地区。显然,西部地区开放引资必须另辟蹊径,在政策上有较大突破。

再说,在西部地区,外资流入规模小、增长慢的大背景下,又向陕、川、渝高度集聚,内部竞争加剧。1995年陕西FDI占西北地区的72.27%,2000年提高到74.47%;1995年四川FDI(包括重庆)占西南地区的77.78%,2000年四川和重庆两地提高到81.64%,说明西部地区外资的空间集聚程度加深,内部竞争加剧。西部大开发必须是西部所有省市(尤其包括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三峡库区)的共同发展,外资在西部集聚有可能诱导形成新的“马太效应”。

2 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开放引资面临的主要障碍

2.1 税费优惠政策趋同化,落差减小,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也与WTO规则不适应

目前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沿袭的是全国推行了20多年的政策优惠老套路,核心是制定优惠的税费减免和土地出让政策。由于全国各地竞相优惠,已形成普惠,政策差异越来越小,西部地区很难依靠政策优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反而与WTO的运行规则相冲突。

优惠政策的弊端在于,一是造成外资与内资投资者之间待遇不公。例如,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外资企业为24%或者更低,对10年以上的外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在土地出让、行政性收费方面,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更多,形成不公平竞争。二是造成地区之间竞相政策攀比,过度优惠,使当地财政税收收益外流。三是使外商无所适从,举棋不定,犹豫观望,阻碍外资流入。例如,西北某省宣布对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到某省级开发区投资实行“零地价”政策,主观上是为了提高外资规模和技术实力,客观上却造成对中小投资商的歧视,结果大跨国公司没有按引资方的愿望入驻,又打击了中小外资的投资积极性,反而妨碍了外资流入。从WTO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出发,新的开放政策应该强调政策的公平性。

2.2 产业准入相同,难以构造新的政策优势,也与WTO规则不适应

目前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产业准入范围大体相同。在传统产业领域,由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很难打入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已基本饱和甚至严重过剩,对外资吸引力不大。在高新技术领域,除少数中心城市外,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和配套服务能力不强,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要么发展组装生产,要么自带研发机构,从而增加了投资成本和风险,显然,在相同产业准入范围内,外商投资东部而不选择西部。

西部地区现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主要精神,就是规定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鼓励;对一般竞争性生产项目实行允许,对竞争性经营项目实行准入限制,或设置股权限制;对非竞争项目和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领域实行禁止。准入政策的弊端在于,造成不同投资主体待遇不公,内资准入限制比外资少,内资中国有资本比其他投资限制少。而加入WTO的协定要求进一步开放产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现行开放政策与此精神形成冲突。总之,构造西部地区开放引资的新优势在于扩大产业领域开放,实行比东部地区更少的准入限制和更低的准入门槛,对外资逐步实行国民待遇。

2.3 政府包揽一切,与WTO要求培育企业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引资主体不适应

WTO规则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以项目为载体,企业为引资的主体,政府的`职能是协调和服务,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而不是直接参与和干预企业的决策。

目前,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主要依靠政府大包大揽,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大型招商团,周游列国考察,形成意向;举办大型经贸洽谈会、引资会,遍邀国内外政府机构、企业参会等。其弊端在于:首先,大量的引资项目在短短几天的招商会推出,外商缺乏充分的考察研究,很难确定投资意向;其次,政府招商使企业对政府引资产生严重依赖,背离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培育企业(而非政府)作为市场的主体;再次,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后,政府招商带有“拉郎配”色彩,企业难以真正自主决策。

西部地区每年举行的省级大型贸易洽谈会,陕西有“西洽会”,宁夏有“宁洽会”,甘肃有“兰洽会”,新疆有“乌洽会”,四川有“西博会”,重庆有“一会一节”,云南有“昆交会”,其他各式各样招商会则更多。每举办一个大型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往往需要政府斥资数百万,提前数月准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实际效果看,尽管参会单位不少,但本地或国内代表团多,真正的外商较少,能在会上达成投资意向的更少。会上发布的一些签约项目,有的事先商定,只是履行签约程序;有的临时草签投资意向,没有经过中外双方反复磋商,结果签约多,履约少,资金到位率不高。

2.4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化

一般认

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引资优势是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际上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第一,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投资中国主要追逐的是市场扩张和配置研发人才。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购买力弱,市场比东部地区要小,人才稀缺,对外资的吸引力当然就弱。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2000年全国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含量为3,611人。西部外资集中的三省市中:陕西为4,138人/10万人,四川为2,478人/10万人,重庆为2,802人/10万人,可见,陕西略高于全国水平,四川、重庆的人才含量不高,对技术密集型外资、大型跨国公司吸引力弱。第二,由于劳动力可以流动,外资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同样可以获得与西部地区等价甚至更低廉的劳动力供应,使西部地区廉价丰富的劳动力独占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化和广域化。第三,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产业工人少,尤其是熟练技术工人少,和东部地区比较,西部地区并不明显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反而被技能培训成本抵消。

2.5 区位劣势将使外资进入西部要付出更高的交通运输成本

对于进口原料或产品外销的外资企业,投资西部比东部将付出更多的交通运输成本。据调查,进口原料从广州或上海经铁路转运至重庆,每车皮将增加装卸和转运费6,000元。经过航空运输付出的经济成本更高,通过水运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显然,对外商而言,投资西部要比东部付出更高的运输成本。地处内陆的区位劣势导致西部引资“先天不足”。

2.6 内资流入西部对外资产生挤出效应

西部开发初期,将主要依靠政策和资金(尤其是国债资金)驱动。1998-2000年全国共发行长期国债3,600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占32%。由于国债筹集和使用成本远小于外资和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使西部一些地区的建设项目从依托国内贷款或外资转向依托国债,造成内资流入对外资产生“挤出效应”。

目前发行的国债中,中央债券由中央财政还本付息,对地方是中央拨款;地方债券在中西部地区还款期限为8年,宽限期2年,利率只有5%。而国内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五年以上为6.21%。国外银行贷款的成本更高,如亚洲开发银行普通贷款(硬贷款)对我国的年利率一般为6.6%,对尚未支付的贷款部分还要加收0.75%的承诺费;特别基金贷款(软贷款)加收1%的手续费,其它普通贷款年利率为8%,按照1:8.2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折算,优惠贷款的利率高于国内商业银行数倍。可见,使用中央财政债券几乎没有成本,使用地方债券的利息成本也比国内商业贷款要低。在国债获得相对容易的情况下,一些地区若能获得国债就不愿用国内银行贷款,能用内资就不愿用外资,“挤出效应”阻碍了外资流入。

3 入世后西部地区的开放战略选择

3.1 重点围绕国民待遇原则扩大产业开放,构造西部开放的政策新优势

新的开放政策应该从税费优惠向扩大市场开放和产业准入转变。国家计委在新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提出: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在产业(产品)和投资股比的限制都比东部地区更为宽松。要结合西部省市的实际,研究贯彻意见或制定相应的产业指导目录。近期西部地区可以申请国家同意优先开放电信、证券业、电影院、中介代理、金融、保险、旅行社和商业零售业等领域,放宽外资股权限制,降低准入门槛,形成开放政策新优势。

对农业、林业、水利、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特殊行业和特殊领域,可以继续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并提高“抵、退、免”优惠幅度和范围,对上述领域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银行贷款实行利息补贴。

鉴于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要允许外资购买国有中小企业,鼓励参与国企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达到扩大引资、搞活国有企业、增加就业、提高税收的目的。

3.2 适应入世要求,培育企业作为招商主体

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和作用。从政府作为招商主体向企业作为招商主体转变。同行业的企业组成招商协会,自行编制招商计划并实施,政府提供服务和一定资金资助。将短期集中的、大型的、综合性的招商引资贸易洽谈会改成经常的、小型的、专业性的多种招商会,针对具体的引资项目和引资领域开展招商,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外同行业的外商,经过广泛的接触和反复磋商,提高引资效果。积极开展网上招商,降低引资成本,扩大引资信息发布范围。同时,利用其它媒介渠道,大力宣传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

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特色产业开发,注重项目策划和包装,以项目(而不是优惠政策)为载体进行招商。

政府的职能要从制定优惠政策引资向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改善投资环境转变。近期要加快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接轨,清理和修订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及政策。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社会信用,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3 打通基础设施瓶颈,努力减弱区位劣势对引资的不利影响

加快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安全畅达的通讯网络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本西进提供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

铁路方面,加快建设宁西(南京―西安)铁路、遂渝怀(遂宁―重庆―怀化)铁路和沿江铁路;发展内昆(内江―昆明)、神延(神木―延安)、青藏铁路等西部省区间铁路;建设陇海复线和株洲至六盘水铁路复线,改造黔桂铁路、北疆铁路等现有铁路;建设中国至吉尔吉斯以及云南出境新铁路等西部国际通道建设。航空方面,逐步增加西部省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国际航线和国内支线;开工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公路方面,加快建设沪蓉(成都―上海)高速公路、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南宁―越南、昆明―泰国高等级公路,发展国道主干网。水运方面,以整治出海通道、完善重要港口、航道梯级渠化为重点,加快长江上游港口复建和集装箱码头建设,整治乌江、红水河、赤水河、澜沧江等航道。通信方面,完善光缆干线网,发展宽带城域网,建设宽带高速信息网;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减弱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对引资的不利影响。

3.4 调整引资重点,实现内外资兼顾

西部地区开放晚,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发达,很难与沿海地区在同一层面上开展引资竞争,短期外资不会向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大型跨国公司不会看好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引资要有所侧重,重点不是吸引大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而是吸引中小型外资投资特色资源开发、加工增殖产业。

西部地区比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层次低,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的一般规律,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东部地区资本比外资更有向西部转移的倾向。以重庆为例,200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4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达到16亿元(内资指市外境内投资,不包括三峡移民投资和对口支援投资),20实际外资2.56亿美元,实际内资46.4亿元,预计实际外资5.3亿美元,实际内资50亿元,可见,无论规模和速度,内资都将超过外资,开放的重心要放到吸引内资上。要进一步扩大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与开放,吸引沿海企业包括“三资企业”到西部再投资。此外,西部省市要加强区域合作,联手开发大西部。

收稿日期:2001-11-06;修

回日期:2002-04-26

【参考文献】

[1] 张长春.西部开发需要多少资金[J].中国投资,2001,197(10):58-59.

[2]  Cook,P.and  Kirkpatrick,C.Globalization,Regionalization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1997,31(1):55-56.

[3] 马文秀.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1999(5):67-69.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

[5]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1996-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

[6]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1996-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下一篇:期中复习初一语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