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

2024-04-10

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通用5篇)

篇1: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

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苏仙区按照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的经营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目前,苏仙区共有龙头企业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区级龙头企业14家。初步形成了以邦尔泰、海华竹业、富华食品、朗坤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出苏仙茶油、海华竹木、巨峰葡萄、两江源高山菊、仙农百香果、吴氏蜂蜜、五岭绿壳鸡蛋等一批农业拳头产品。今年上半年,苏仙区25家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17598万元,实现增加值3283万元,实现利润2049万元,出口创汇274万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92万元。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苏仙区做到六个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苏仙区是农业大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特色产品,如:茶油、巨峰葡萄、高山菊、绿壳鸡蛋、百香果以及花卉草皮等。过去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农户市场意识淡薄,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甚至没有形成规模组织,大部分农户都只是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产品进入市场渠道不畅,生产波动较大,农业效益偏低,与其它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难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规模生产,提高农民产业化经营,打造优势产品,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积极倡导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看,凡是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主导产品,建设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就健康,成效就明显。苏仙区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充分认识区内外市场变化,加强政府引导,挖掘优势特色农业产品,积极倡导并帮助农户组建各类农业合作协会和合作组织。初步形成了岗脚优质茶油生产区,白鹿洞葡萄生产区,桥口花卉苗木草皮生产区,廖家湾高山菊生产区,良田、马头岭无公害蔬菜生产区以及良田百香果生产区。第二,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搞农业产业化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认真分析市场,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一是加强市场风险意识培养。农业走产业化生产道路,必须与市场相结合,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必定要承担市场风险。为增强广大农户市场风险意识,苏仙区结合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通过新闻、网站、广播的多种形式宣传农业产业化市场风险意识,让农户在了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树立起农业产业化市场意识。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自然风险意识的培养。农业生产的天性决定了,不管是何种生产方式都要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走农业产业化生产道路一样要承担自然风险。苏仙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建立农业产业化自然灾害风险意识尤为重要。为切实增强农户自然灾害风险意识和抵抗自然风险能力,苏仙区依托郴州市第一职业中专、苏仙区农广校以及各类专业协会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综合型现代化农民;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收益”的原则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通过各类技术培训既增强了农民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意识,又增强了农民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三是加强农业市场的调研。为切实了解苏仙区农业特色产品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方向,苏仙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领重点乡镇的一把手到湖南浏阳等地实地考察楠竹、油桐、花卉苗木生产、经营、销售情况,客观评价苏仙区楠竹、油桐、花卉苗木市场地位,调整楠竹、油桐、花卉苗木等农业产品的市场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确定了《苏仙区楠竹、油茶、油桐产业建设实施方案》。

二、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要求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发展,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对经营制度要求较高。但在现阶段,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是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解决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势。为解决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苏仙区突出两个结合,化矛盾为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1)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为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土地承包责任制有机的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序发展。第一,围绕重点,实现土地三种流转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土地流转。邦尔泰有限公司借助强大的市场品牌效应,以油茶基地为基础,在岗脚乡建立2万亩油茶基地,实现土地流转1万余亩。海华竹业公司在塘溪乡、桥口镇、许家洞镇建立2万亩楠竹示范基地,实现土地流转1万亩。富华食品有限公司在塘溪乡租赁土地3000亩。二是依托市场,推进土地流转。素有“三湘草皮第一村”美誉的桥口镇白溪村,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花卉、草皮、苗木,实现种植面积5000多亩,全镇实现土地流转2.5万亩。三是能人示范带动,促进土地流转。大力提倡发展庭院经济和生态农庄经济,鼓励企业、个人新办生态农庄,据统计苏仙区新办生态农庄30个,实现土地流转1.5万亩。其中,桥口镇黄祥华、黄小林投资千万,在龙湾村兴建华林农庄,租地1000余亩,承包果林1000余亩,鱼塘200多亩,将昔日农庄变成集钓鱼、跑马、餐饮住宿、茶庄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渡假村。第二,围绕楠竹、油桐、油茶、花卉草皮、百香果、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对土地、果园的承包合同进行规范化,以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和权利义务,加快大企业、大项目土地征用、租赁进度,简化土地征用、租赁手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第三,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推进,促进农户安心经营土地,增加农户收入。如“三湘草皮第一村”桥口白溪村,借助草皮、花卉、苗木规模化生产,实现年产值3000多万元;邦尔泰有限公司通过项目带动使岗脚乡万名百姓受惠;富华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每亩增加40—300元的收入。(2)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经营相结合。通过产业化把各个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延长产业链。按照“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种养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经营相结合。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专业市场+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科研院校+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力,增加农户收入。目前,苏仙区依托邦尔泰有限公司、海华竹木、富华食品有限公司、仙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组织各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家,协会会员1.3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25%,生产总值达到5亿元,其中支部领办型8个,能人带动型6个,企业创办型2个、部门牵头型7个。

三、坚持培育龙头企业与壮大农业基地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选准、办好能够开拓市场、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龙头组织。有了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服务手段的龙头组织,才能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带动基地、连结农户。龙头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苏仙区立足自身优势,选准方向,创造条件,选好、培育好农业龙头企业。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在主导产业上建立龙头企业。苏仙区通过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在主导产业上建立龙头企业,如利用巨峰葡萄、高山菊、吴氏蜂蜜等市场优势,组建了仙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两江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及吴氏蜂蜜公司。二是根据产业特点确定龙头企业。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确定邦尔泰有限公司、海华竹业、富华食品等25家企业为龙头企业。通过优化企业生产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三是创造条件引进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特色产品,大力宣传推介,创造政策优势,吸引有实力,有技术、有人才、有市场、善管理、会经营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邦尔泰有限公司、海华竹业等一批有实力的公司投身苏仙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四是重视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作用。通过中介组织和专业化市场推介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借助中介组织的强大客户资源和专业化市场的巨大影响力、宣传力,提升龙头企业和拳头 产品知名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如邦尔泰有限公司通过苏仙区政府与国务院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心取得联系,有望争取到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该公司投资1亿元扩建项目计划已申报为省、市重特大扶持项目。

四、坚持因地制宜与多形式发展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多样式发展原则,才能保持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苏仙区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模式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一是以市场和科技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建立良种和示范基地,引进投资商兴办企业,借助企业市场优势、科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户发家致富。如邦尔泰有限公司发展模式。利用岗脚乡油茶基地和油茶品质,苏仙区引进邦尔泰公司进入油茶产业,借助邦尔泰公司的市场、资金、技术优势研发出物理冷榨有机茶油、医用油等7个品种30多个规格的产品,从而推动油茶产业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农户生产习惯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农户生产习惯和生产特点,通过“协会+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桥口镇白溪村一直有种植草皮、花卉、苗木的习惯,种植技术和水平比较高,政府依托市场优势,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农户种植草皮、花卉、苗木积极性,以“协会+农户”方式大力发展草皮、花卉、苗木产业,形式具有强劲发展潜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三是以特色产品基地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利用产品质量,提升知名度,组建农产品加工公司发展特色产业。如郴州市仙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模式。该公司利用许家洞镇巨峰葡萄强大的基本优 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成立综合开发性公司,投资200万元兴建4000吨冷藏保鲜仓库,投资300万元兴建休闲观光生态农庄,投资200万元拓展葡萄种植基地10000亩,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五、坚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抓好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市场开发的同时必须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苏仙区牢固树立大市场、大科技、大协作的观念,为农业产业化大发展做好信息、技术、政策、物资、资金、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服务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组织协调、规划引导、推波助澜和保驾护航的作用。首先,通过引进邦尔泰有限公司、海华竹业等大型企业投身现代农业建设,打造“苏仙茶油”、“海华木地板”、“两江源高山菊”等拳头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到发展农业产业化上来,进而牵动整个经济的全局发展,把现有的人、财、物力投入到农业产业化上来,努力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强烈氛围。其次,苏仙区将发展农业产业化列入了“十一五”规划,作为“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同时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四三二一”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了《苏仙区楠竹、油茶、油桐产业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导向性、规范性产业政策、投入政策、组织条例、协作条例和技术合同等政策。第三,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综合优质服务。苏仙 区农业局、林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切实将“服务好农民、服务好农业”作为工作中的重点,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解“农民想什么、要什么”和“怎么提高良好的有效服务”上,使部门之间形成合力,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推进。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政策、物资、资金、基础设施的配套,为农民和各经济组织提供有效信息,帮助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减少市场波动对农户产生的影响,保证和保护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利益。同时要强化农科教的有效结合,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使科教服务不断适应产业要求,由原来的单纯产中服务向前后延伸扩展,由原来单纯的技术服务扩展到信息、工程、经济、社会等领域,实现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和综合化目标。

六、坚持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按产业化要求把产加销、贸工农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实行一体化经营;一方面,也要做到使农业可以平等分享加工销售环节,企业贸易方面的合理利润,使产加销各个环节有序运转,使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利益协调发展。苏仙区坚持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一是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联合形式,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密接联系到一起,形成公司、农户利益一体化。如郴州市仙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当地农户所形成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风险共担形式。二是通过农户入股的形式增强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意识。让农户入股加入企业既增强了农户主人翁意识,增加了责任感和风险意识感,同时也为企业增加了新鲜血液,增加了企业融资途径,有利于企业资金积累和企业再生产以及有利于企业管理。通过农户入股企业紧紧将农户与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风险共担一体化。三是通过合同的形式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到一起。企业与农户通过合法有效生产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利益风险分担比列。通过合同约束企业和农户的行为,既有利于双方对利益风险的分担,也有利于双方矛盾的解决。如郴州市富华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有效的解决了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和利益风险分担问题。四是通过各类专业组织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到一起。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各类专业组织或者协会,通过协会或者专业组织将企业和农户联系起来,从机制上解决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利益联合体,使龙头企业更具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力。

篇2: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当前至2020年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了部署,是指导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和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实际上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围绕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推进。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我们党对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次《决定》将我们过去20多年所界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强调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决定》也对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作出了明确界定,即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在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了与之配套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五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

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就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更清楚了。

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实施,又要积极稳妥推进,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废。坚持这一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针对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总体状况和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革除一些具体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好发展。《决定》从三个方面提出和部署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二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必将有力推动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生动局面。因此,要积极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首位。

《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并从完善文化管理体

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改革举措和要求。

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是我们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思路和必须抓好的重点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使人民幸福。具体到民生领域,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因此,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决定》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作了阐述和部署:一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提出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对群众反映较多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了部署,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重点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改革作出部署,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我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来的。这次全会《决定》之所以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考虑: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这恰好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第二,这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粗放式增长的延续,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近些年来快速上升,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必须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决定》对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重大改革举措。

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为我们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篇3: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鼓已经隆重擂响,当务之急就是要围绕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强化五大理念,科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之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这将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位赶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强化“认识一步到位”的理念,达成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共识

辩证法告诉我们:扫除了认识上的障碍,等于成功了一半。认识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对于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认识上没有分歧误区盲区,才能做到行动上的始终同步;只有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共识,才会有科学发展的模式;只有有了深刻的理解力,才会有有效的执行力。

当前,在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一些地方尤其是有些领导干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导致慢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等问题,出现了“省里热、市里冷、县里断”等不正常现象,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全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科技是江西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最大引领力量,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后劲、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潜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一湖清水”,是发挥江西生态优势,实现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赶超进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加快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这是一项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为了这个大局利益我们可以牺牲局部利益,为了这个伟大事业我们可以倾注毕生精力。

2 强化“规划全省一盘棋”的理念,形成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合力

作为一个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3个市38个县、江西30%的土地面积、近50%的人口和60%以上的经济总量为总体规划范围,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做到全省一盘棋。如果区内建生态,而区外搞污染,那要保护好“一湖清水”将是一句空话;如果区内科学发展,而区外瞎折腾乱发展,那全省科学发展的蓝图将难以变成现实;如果区内富裕,而区外贫穷,那就没有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有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不管是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还是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都要做到全盘考虑,全局规划,全省布局,尤其是对一些重大项目更要争取到全国支持和全球招商,要集中全省力量、借助全国智慧、吸引全球资金,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率先探索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使之真正成为江西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工程、全国的科学发展示范工程和世界的生命湖泊综合利用工程。

3 强化“政策一视同仁”的理念,营造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环境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一伟大工程必将吸引全省及周边乃至全国全球的人才和资金。在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要顺应这一大势,做到“五个一样”:一是在优惠政策上,做到民资与外资一个样,让民资与外资都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资金流;二是在筑巢引才上,做到省内人才与省外人才一个样,让省内人才与省外人才共同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三是在鼓励科技创新上,做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一个样,让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都成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科技力量;四是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做到区内与区外一个样,让区内与区外共同行动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五是在项目建设上,做到产业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样,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创业居住双适宜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科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 强化“科技是第一推力”的理念,激活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潜力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推力,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库茨涅茨曲线”原理,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科技是实现跳跃的关键因素。有资料表明,目前国内外发达经济区,科技贡献率普遍达到80%,而鄱阳湖的科技贡献率却只有52%,这说明强化“科技是第一推力”的理念,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对于科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要围绕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总体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步伐;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加快高纯硅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产业技术的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形成特色明显、竞争有力、前景广阔的产业支撑体系;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壮大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的工业企业,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要实施科技提升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要推进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技术水平,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5 强化“落实一抓到底”的理念,确保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效

当前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最大任务是要狠抓落实,把蓝图变成现实。然而,目前有些地方和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官僚主义严重,该管的事不认真管,该干的工作不主动干,该负的责任不自觉负,该完成的任务不用心完成。众所周知,即使认识再高,政策再好,蓝图再美,不如果认真落实,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的工作就会落空,发展目标和任务就会落空,鄱阳湖的事业就会落空。毛泽东同志曾经尖锐地批评过这类现象:“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在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作中的确存在“样子像抓”的现象,“样子像抓”,但不用心,不用力,因而不扎实,不到位。应当严肃指出,这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政治原则问题,它关乎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的第一个国家战略的实现,关乎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篇4: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大好机遇,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努力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上新台阶。

上半年,我们围绕“六个坚持”,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民生为本,努力扩大就业。全市共帮助1132名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任务的113.2%;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952人,完成任务的58.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116人,完成任务的8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组织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1357人,完成任务的43.8%;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1354人,完成任务的66.3%。全市开发了60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350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和250名下岗失业“4050”、被征地农民、失海渔民人员就业。共对创业就业援助对象和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岗位补贴1542万元,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延办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共10多项。二是坚持扩面为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至6月底,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完成年任务的82%以上。农民参保人数20.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三是坚持人才优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广西石油化工人才小高地建设,并与市财政局对接下拨了专项建设资金87万元,促进人才小高地各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面向全国招聘首批招商人才(政府雇员)17名。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组建钦州港口、产业、新城和国际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专家咨询组,实施政府高级顾问制度。配合广西区外专局做好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布朗博士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官员一行5人来钦州考察市人居环境和钦州港建设工作,邀请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到我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知识的专题讲座。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继续推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成立了服务重点企业特需岗位人员培训及招工工作办公室。四是坚持稳妥为要,深化人事和工资制度改革。努力抓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调配、职称评聘、军转干部安置和解困维稳等工作。五是坚持和谐为基,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全市签订集体合同并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有97个,涉及职工人数15423人;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人数71996人,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5.7%。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3件,涉及人数53人。六是坚持效能为上,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下半年,我们将继往开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促进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完善市级统筹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推进人才各项工作,谋划实施“535”人才引进工程;努力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卫生系统实施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等各项人事工作;抓好人事调配、人事劳动争议仲裁、监察、普法学习、绩效考评、行风评议等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篇5:苏仙区围绕六个坚持

一、围绕第一执行操作平台目标加强业务建设

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主体和参与方。但无论从《政府采购法》对各主体的职能定位来看,还是从我国政府采购改革十多年的实践来看,集采机构无疑是政府采购第一执行操作主体。根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8、2009年集中采购规模分别达到政府采购总规模的85%和87%。其中集采机构的采购规模分别达到政府采购总规模的67%和69%。2010年5月,财政部谢旭入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以集中采购为主要实施形式的采购格局和公开透明的采购运行机制已逐步形成。”财政部国库司领导在某会议上表示,集中采购机构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这些都充分说明,集采机构是我国政府采购的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法定的集采机构,必须根据这一职能要求,加强自身业务建设,按照《政府采购法》、特别是国办发[2009]35号文件要求,在依法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流程、推进采购文件标准化、加强采购环节控制,落实政策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电子化采购和推进团队职业化、专业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实现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操作的权威性、采购手段的先进性、采购方式的代表性、采购范围的涵盖性、采购总量的绝对性,真正成为政府采购第一执行操作平台。

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二)冯伟华

我国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保障不力。目前出台的一些政策制度,难免存在遗漏,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继续回避了《政府采购法》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其中一些条文的表述笼统、模糊,甚至前后矛盾,亟须修改、完善和补充。

其次,政府采购组织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在各地进行的机构改革实际中,集中采购机构隶属关系、法律地位、性质规定不明,广受期待的《征求意见稿》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导致集中采购机构的责、权、利不统一。二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采购工作受到财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公共支出项目还未细化到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另外,监督机制只限于采购主管部门、采购单位和供应商参与的内部监督监管,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三是缺乏政府采购领域内的专业人才。各地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也良莠不齐,专家队伍的数量不足,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签约官制度、专家管理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上一篇:赠言格式下一篇:商场管理员的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