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作文

2024-05-22

重阳节的传说作文(精选6篇)

篇1:重阳节的传说作文

今天是重阳节。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在小区或者家里给老人戴红领巾,拍照上传微信群。

重阳节让我大吃一惊,我赶紧查了一下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原来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节”。人们有在那一天爬山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攀登节”。还有关于九节、吴茱萸、菊花节的说法。由于九月初九的谐音“九九”的意思是“很长的时间”,所以经常用来祭祖和开展敬老活动。

告诉你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

东汉时,汝河沿岸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叫桓静的年轻人。他家有父母有妻子,全家生活幸福。

有突发事件。有一年,你的河里突然出现了一场瘟疫,岸上的很多村子都流行瘟疫,死了很多人。看到村民不断死亡,他们非常焦虑,所以他们决定寻求不朽的技能,伤害人民。欢静回到家和父母妻子告别,独自上路。

欢景遍游天下名山,才在东南的山上找到一个叫费长芳的仙女。

欢静拿了一袋干粮,继续赶路。他走了一路,打听了一路,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穿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芳。费长方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要杀人,就收你当徒弟吧。”他给了桓静一把可以降魔的青龙刀,然后教他降魔的武功。欢静每天早起,刻苦学习,剑法练到极致。

有一天,费长方把欢静叫到他面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疫妖又要出来害人了。你要赶紧回老家杀人。”他送了欢婧一袋吴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命几个人让村民登高避灾,然后去斩妖除魔。他用手招了一只鹤,把欢静抱回了老家。

9月9日,欢静带着全村人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他把吴茱萸的叶子分发给每个人,让瘟神不敢靠近。他倒出菊花酒,让每个人都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带着青龙刀回到村子,等待斩杀瘟疫恶魔。

中午,伴随着几声怪叫,瘟疫恶魔爬上河岸,昂首走进村庄。当他发现村子里没有人时,他环顾四周,终于发现村民们藏在山里,于是他狂叫着冲向山里。刚到山脚,突然迎面扑来一股浓郁的吴茱萸叶和菊花醇的香味,瘟疫妖顿时晕头转向,原地打转。桓靖手里拿着剑从山上冲下来,与瘟神搏斗。那瘟疫妖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静瞄准他的背,扔出一把剑。他被一声刺死了。

此后,汝河两岸再无瘟疫。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山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纪念欢景灭疫杀人。因为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所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重阳节”。

你还记得吗?这就是重阳节的知识!快去和爸爸妈妈聊聊。

篇2:重阳节的传说作文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人民传统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九月九重阳节的传说》。每逢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赏菊,还要吃菊花糕,饮菊花酒。

传说东汉时,在江南青山脚下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对人们说,九九重阳这一天有灾祸,必须上山钦菊花酒,方可免灾。人们将信将疑,在九月九之前纷纷举家搬至山顶,并照老人指点,在山上饮菊花酒。果然,九月九月那天,村寨被一场大火烧光,幸亏人已上山,免于灾难。自此,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人们都要登高饮酒。居住平原的百姓因无山可登,就在重阳节这天在自制的米粉糕点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邪之意。久而久之,这种习俗流传开来。

恒景回到家乡,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高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篇3:重阳节的传说作文

布鲁克斯在《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一文中提出:“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为读者发掘不易觉察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现代诗比较难懂, 词语之间省略的环节较多, 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帮助读者在意象之间搭桥。”[1]细读法常用的手法包括布鲁克斯认为的“悖论”, 意思是指文字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 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 且在一个真理上统一。[2]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面相互对立。[3]由燕卜逊创造的“含混” (ambiguity) , 是说一首诗或是一节诗都有可能引起几种不同的理解, 而且它们都有各自的道理。[4]而由塔特创作的“张力 (tension) ”这个概念是把“内涵 (intension) ”和“外延 (extension) ”两个词的前缀削去得到的。以下运用这几种方法分析解读北岛的《另一种传说》, 看看它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

另一种传说

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他们寂寞, 他们

在人海里穿行

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

一支男人手中的烟

借助梯子

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风向标各行其是

当他们蜷缩在

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

才知道绝望的容量

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突然被孤灯照亮

却难以辨认

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

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

沾满灰尘

掌管那孤独的钥匙

首先, 在题目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 第一个含混:“另一种传说”, 传说里一定有一个幸福的结尾, 有一个高尚人格的人出现, 而作者在这个地方却用了“另一种”这个修饰词来说明他的传说。因此我们会产生关于传说的不同理解, 或者是一个和我们传统意义上不同的传说, 或者是诗人对于传说的理解和我们的有所不同, 以上两者都可以称之为“另一种传说”。

诗歌的第一行写道“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反讽和对立:“英雄”和“遗忘”。作为英雄是不可能被遗忘的, 即使他死去了, 也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到现在还鲜活地活在我们的心中和历史的课本里,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近代的“戊戌六君子”, 再到为中国而抛头颅散热血的仁人志士, 这些已经死去的英雄有谁没有被人们称颂?而诗人却说“被人遗忘”了。在这里就已经开始在消解“英雄”的概念和形象。

而第一部分的其他诗行继续发展这种与“英雄”的对立和反讽, 继续消解着英雄的形象。第二行接着写道:“他们寂寞, 他们/在人海中穿行。”英雄们已经没有了众人的欢呼, 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寂寞的, 由此, 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穿行在人海中, 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他们已经引不起半点的喧哗和骚动, 他们已经是大众中的一员。英雄头上的光辉在这里已经完全消失了, 半点痕迹都没有。接下来的一句:“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一支男人手中的烟。”这句话颇用了些讽刺, 反讽意味也更强了。“愤怒”这个词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果到了愤怒的地步, 他的火气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他的后面去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词:一支烟。“他们”代表的概念起码是两个以上的人, 而这些人的如此多的愤怒只不过是点燃“烟”, 而且数量更是微乎其微:一支。英雄们的愤怒也不过尔尔罢了, 并且英雄的愤怒只不过是用来点燃一支烟而已, 而不是发起一场战争或是引起一场革命。英雄气概进一步得到了消解, 留下的只有“借助梯子/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这句诗中“借助梯子”这个词运用了“隐喻”,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传说中都有借助梯子登上九重天的传说存在,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聊斋志异》中的那个故事了, “梯子”和“九重天”是相联系的。英雄们借助这个“梯子”登上了九重天, 享受了无穷的权利。但是后一半马上是对立的出现:“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在至高的权利顶端的英雄们是可以决定一切事的, 即他们可以预言任何事。但是这里的“英雄”却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而且“再也”二字颇有嚼头, 说明英雄们曾经还是扮演过预言家的角色, 但是现在这个身份被剥夺了, 他们和我们一样脚踩在大地上了。诗歌进行到这里, 英雄们的权威已经被消解得荡然无存了, 得到的只不过是“风向标各行其是”。“风向标”的解释有许多种, 第一是它一般是用来测算风向的一个标杆, 第二种解释是它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的或是风气的指示, 这里显然是使用的和第二个解释相接近的解释。英雄们的预言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人们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英雄和他们的权威所产生的预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被遗忘了, 英雄已经没有力量了。

“当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这个诗行也证明了以上的说法不虚。而“空心塑像”这个词我们很明显看出是一个“含混”:英雄们现在过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连一般老百姓都不如的, 他们在心理上所经历的过程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这一点反映在诗行中就是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的塑像脚下, 他们只用靠呆在自己曾经被高高塑起、接受万人膜拜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心安和幸福感, 即使这个塑像已经是空心的了, 或者这个塑像从头至尾就都是空心的,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这个概念所建立起来的塑像的绝对消解。这个塑像的空心说明“英雄”从来就只是人们臆造的幻想, 英雄的内在是空虚的, 他们实际上可能连我们的一半都赶不上, 他们头上的光环是人们赋予的, 这里看得出诗人对于英雄的绝对不相信和否定。就像他在他那首著名的诗中所高喊的“我不相信”。这里二者在情感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都表明了诗人的一种态度:消解权威, 相信自己。转过头我们继续研读诗行:“才能知道绝望的容量。”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英雄们只用在自己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幸福感, 也同时反衬出他们平日里的绝望, 才再一次深刻地了解和确定了绝望的程度是多深, 失去了崇拜者的英雄们是多么空虚和失落。诗人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呈现他相信自己的想法, “英雄”这个名词的虚伪感, 也一步步地不断消解着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英雄在诗人的诗歌中已经沦落到“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英雄们的活动时间已经从白天进一步退化, “夜间”这个词又是一个“含混”:夜间既可以理解为夜晚, 那这句诗行的意思就是英雄现在只能像夜行动物一样生存, 他们只有在黑夜中才能获得安全感。这个词也可以理解为暗处, 一切暗的地方, 当然也包括了英雄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有时常活动在他们那阴暗和孤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获得认同感, 他们可以一直活在对自己“辉煌”过去的回忆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 诗歌中所表现的英雄的失落感是不可否认的, “突然被孤灯照亮”这句诗让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滑稽的画面:一个坏人在进行非法行为或是某些人在做出非道德的行为时突然被人抓了个正着。当那束白色的光柱射他们时他们那满脸的尴尬神色, 这个场面和英雄的这一称谓是极度不相称的, 英雄应该生活在闪光灯下, 接受万人朝拜, 而不是“被孤灯照亮”, 并且还是突然的。在这里诗人似乎在大喊一句:“英雄, 英雄上什么地方去了?”英雄消失了, 彻底消失了, 留下的只是“却难以辨认/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脸”。这张脸可能是英雄的, 也可能是我们这些凡人大众的脸, 因为他贴在毛玻璃上, 所以我们无从看清, 因为有了“毛玻璃”这个媒介物, 英雄的脸和大众的脸都是一样的, 英雄和大众凡人是一样的, 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悖论的出现:“孤灯照亮”和“无法辨认”。既然是被孤灯照亮了怎么又会无法辨认呢?这个悖论就将英雄的真实性进一步地消解了。留下的是英雄是虚无缥缈的印象。通过“毛玻璃”这个生活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物品。诗人北岛将英雄的概念彻底消解了, 连同英雄的权威和他们的形象。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他对于“英雄”的消解。他告诉我们“英雄”这个词是被人杜撰的, 世上本就没有英雄, 抑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英雄只存在人们编造的传说中。诗歌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但是诗人北岛觉得对于英雄的消解还不够, 他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对“英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消解。

诗歌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句:“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这里运用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词:“溜”, 和英雄的形象再次形成了一个对立和反讽。英雄们是大跨步地行走的, 但是诗人用的是“溜”这个一般形容偷偷摸摸行为的词。用来表现英雄和凡人的一致性, 再次证明了诗人的想法:世上本就没有英雄。而最后一句:“沾满灰尘/掌管那孤独的钥匙。”因为要溜进一道“窄门”, 所以“英雄”们的身上不免要沾上灰尘, 这样的英雄和我们这些凡人有什么两样?诗人完全颠覆了传统中英雄形象, 英雄要么衣着光鲜地站在人群中接受大家的膜拜, 满身血痕地驰骋在沙场上, 他们的身上可以有血可以有伤, 就是不应该有灰尘。而这里的英雄们身上不仅有灰尘, 而且是“沾满灰尘”。到最后, 英雄们所能掌管的不是众人的命运, 不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他们能掌管的仅仅是一片“通向孤独的钥匙”, 只有他们自己的孤独是可以想见的, 英雄们最后的命运就是和孤独作伴。他们的结局比一般民众的结局悲惨得多。诗歌走到这一步, 诗人对于“英雄”的消解可谓是淋漓尽致了, 他的“我不相信, 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每个人都是英雄”观念在诗歌简直不言自明。

这样细读过这首诗歌的全部内容, 我们对于他的标题“另一种传说”就明了了, “另一种传说”本身就是对传说的消解和对立。他消解了传说中关于“英雄”的所有细节, 诗歌这个“另一种传说”中出现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他们仅仅是孤独、寂寞、丧失权威, 混于大众之中的符号。这样诗歌的题目和内容被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了一个整体, 揭示了诗人为我们不断传达的那个主题的意义: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3]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篇4: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出了个瘟魔,为害一方百姓。有个名叫恒景的青年,下决心为民除魔,于是遍访高山名士,终于拜了一位仙长为师,苦炼降妖本领。有一天仙长对恒景说:“你技艺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来,你这就回家去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恒景回到家乡,照仙长的吩咐将乡亲们领到附近山上,并把仙长赠予的茱萸叶和菊花酒分给众人。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被茱萸和菊花的香气摄住。恒景手执降妖剑,几个回合就杀死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习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了重阳日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更有了登高并且食重阳糕的风俗。不过民俗常因地区与时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义。重阳节时有出游登高、插茱萸、放风筝、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到了重阳前后,秋收完毕,欢庆丰收。家家户户总要做些米糕、面饼、豆子馍之类馈赠亲朋好友。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些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俗,这些栗糕,恰是登高时携带的佳点。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个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青红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刚过,又为重阳忙,巧巧蒸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喝菊花酒是重阳不可或缺的活动。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酉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菊花酒。”诗人们对菊花酒情有所钟,颇多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

吃糍粑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粑分为软甜、硬咸两种。软糍粑的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硬糍粑又称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其色红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味美,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大闸蟹仍然闻名中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咏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古代文人墨客极爱菊花,往往以秋菊比喻清高、亮节之风。诗人陶渊明有诗云:“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诗中不仅表露了诗人自命清高的风范,还洋溢了浓厚的生活趣味,在九月秋菊盛开之时,文人骚客都喜欢借花聚会、饮酒、食蟹、赏菊、赋诗的活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篇5: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这篇美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非常好动、好奇,对童话、神话兴趣很浓,适逢重阳节更有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睦,拜,鹤”等生字,会写“妻,拜,勤”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4、查阅资料,了解各地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抓住课文重点语段、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感悟。

教学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当中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清明、中秋、端午)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重阳节。

师:同学们知道重阳节吗?那谁能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课件出示几组图片)

师: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齐读,老师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

(课件出示导读提示)

1、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认读下列词语。(略)

3、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幻灯片屏显本课的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2、幻灯片出示词语,学生朗读,先读课文的词再进行扩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书写指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四、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课件出示)

A、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B、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2、学生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学生回答,幻灯片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3、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哪些词说明桓景进山历尽了艰辛?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课件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用“终于”说一句话。

五、小结

桓景是如何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的,瘟魔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篇6:29重阳节的传说

品质 责任 创新

第八单元

本单元是一组反映中外民间文化的课文,有动人的传说《重阳节的传说》,有含义深刻的寓言《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有感人的童话剧《快乐王子》,有优秀的神话《牛郎织女》。优秀的民间文学,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如《重阳节的传说》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赞扬了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开民间文学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在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课文就是优秀的范例,因此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感受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憎恶坏人自私、贪婪、懒惰的恶行。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同时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既广泛学习劳动人民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机智勇敢的品质,同时为写美丽的民间传说打好基础。

《重阳节的传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说结合。,从学里行间感受主人公的形象。

《寓言两则》教学时采用图文结合。明白故事,抓住重点词语,想象情境,感受寓意。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快乐王子》是朗读表演深,教学时采用先读代演,以演代品,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掌握课文,领悟道理。

《牛郎织女》属于讨论深类型,教学是围绕人物形象组织学生各抒己见,互讨论中掌握内容,品读词句。体会思想。

“语文百花园八”分为“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五个板块。其中,“语海畅游”要求:补充关于动物的成语并排列。如:胆小如鼠、对牛弹琴、画蛇添足等。“积少成多”要求学生:读背关于歇后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芝麻开花——节节高”“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 “阅读平台”的一篇短文是一篇历史故事,简介生动的叙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经过。从郑和带领船队浩浩荡荡的出发,到他的船队与所到国家的交好,以及他们为当地人所做的好事,都在短文中娓娓道来。文章的结尾还点明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能说会道”要求学生讲讲自己的藏书角的布置,以及图书的分类情况,注意使用普通话以及把内容说的有条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笔下生辉”要求学生完成一则关于“我和书的故事”的习作,选择自己和书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写出来。

1、识字写字:能够认识汉字24个,会写11个。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检查反馈,再引导学生总结辨析容易读错,写错的汉字的方法,激发识字兴趣,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提高识字能力。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凡事都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能寄希望于意外的收获;感受快乐王子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受苦受难地穷人地伟大精神;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说说主人公是怎样做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续编故事,复述故事。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掌握儿化韵的正确发音方法,正确读出儿化词。

5、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能把句子的意思说得更明确。

29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是语文s版教材一篇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编排在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瘟魔杀死了。为了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也因为那天是重阳日,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精读课文,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两课时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重阳节的传说

瘟魔逞凶:一心、降妖除魔 拜师学艺:翻过、越过、磨破

铲除瘟魔:趾高气扬、东张西望、见势不妙 世纪英才文化

品质 责任 创新

节日由来:纪念

教学中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扎实地训练了孩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桓景拜师学艺的不容易,例如“终于、一座又一座、一条又一条、一双又一双……”

2、充分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课文比较简单,所以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读,学生们通过读,能更进一步地体会桓景拜师学艺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3、问题设计连贯,紧跟课文思路,设计清晰,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很有条理,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

4、拓展恰到好处,课堂上适当拓展了一些民间传说,学生们兴趣很浓,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2、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卡壳。

3、在时间分配上前面的时间用得过多,导致教后面的内容时有些赶时间。

世纪英才文化

上一篇:初中教师英语试卷a下一篇:对女友关心的话-关心女朋友的句子-哄女朋友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