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令》古诗鉴赏

2024-04-15

《婆罗门令》古诗鉴赏(精选11篇)

篇1:《婆罗门令》古诗鉴赏

《相思令》古诗鉴赏

相思令

作者:林逋

吴山[1]青,越山[2]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3]有离情?

君泪盈[4],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5]。江边潮已平[6]。

【注释】

[1]吴山:泛指钱塘江北岸的山,这里古时属于吴国。

[2]越山:泛指钱塘江南岸的山,这里古时属于越国。

[3]争忍:怎么忍心。

[4]盈:满。泪盈,指眼泪充满眼眶。

[5]同心结:古人常把两人的衣带打成同心结,象征永远相爱。

[6]潮已平:意思是潮水涨到了最高的水位。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少曾浪游江淮之间,后来归隐杭州,在西湖孤山隐居二十年,不曾踏入城市。平生爱梅,爱鹊,生活孤清,自称梅妻鹊子,是为后代推崇的淡泊隐士。

【赏析】

这首词写不幸分别的恋人的离愁。首句写钱塘江两岸的`山脉郁郁青青,而送别的地点正在钱塘江边,一对恋人就要在这样的美景中分别。争忍有离情是一句反问,意识是不忍心有离情。明明在离别之际,却不忍有离别之情,只是因为离别太过伤心,只是想一想那样的痛苦就觉得不能忍受。下片具体写两人的分别场景,江边告别的两人眼泪都已盈满眼眶。按照习俗,永远相爱相伴的恋人要把衣带系成同心结,可他们却系不成这样的同心结。江边的潮水已涨,船要起航,而一对本来同心的恋人就要这样天各一方。

篇2:《婆罗门令》古诗鉴赏

寨儿令

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般轻。五柳庄月朗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听,千万古圣贤平。

[写作背景]本篇为怀古之作。

[注解]

汉子陵:指东汉隐士严子陵,即严光。

香汗青:谓流芳于史册。汗青,指史册。古人以竹简写字,为使竹简不受虫蛀,先用火炙竹简,让水分蒸发,如出汗一样,干后再写。故称竹简为汗青。

去就:进退、去留。

折腰:语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伸脚:语出《后汉书.严光传》典故。

篇3:古诗鉴赏例谈

初中生读这首诗和小学生就不同了, 初中的孩子身体在发育, 情感也在发育, 想象很丰富, 这首诗恰好有一个特点,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孩子们一定一起喊:“学过了, 小学就学过了。”然后大家一起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初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人有眼睛, 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 诗也有眼睛, 从诗的眼睛里, 也能看到很多东西。请问, 这首诗的眼睛是哪一个字?”“是思”, “是思, 那李白所思为何?”李白究竟想到什么?孩子们会争论, 有的说想到了母亲, 有的说想到了女儿, 有的说想到了妻子, 孩子们都认为自己说的对, 最后只能请老师评判。老师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欣赏古诗:“古诗之所以美, 就是因为它能引起我们想象, 而且所想的是最美好的东西。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 每个人都能从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情感。学生们所说的想起的三个人, 代表三种情感, 母子情, 父女情, 夫妻情, 哪一种情感都是最美好的, 哪一种情感都能深深打动我们。但我们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 有时会以其中一种感情为主, 所以, 同学们说的都对, 想起谁那是个人的情感, 没有对错之分。”

在一节高中语文课上, 我先把这首诗写在讲义上, 每人发一张, 我说这节课我们来学这首诗, 大家先和我一起念一下:“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念完诗, 学生莫名其妙, 我问学生理不理解这首诗, 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我, 好像我是在嘲弄他们。我告诉他们这首诗是经典, 真正的经典值得我们读一辈子, 这首诗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月和故乡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回答了这样三种:1.月亮可以寄托相思, 比如李白有这样两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2.月亮的圆可以让人感伤一家人的不团圆, 苏轼有句“何事偏向别时圆。”3.月亮就像月老一样, 他手中的红线一头牵着李白, 一头牵着故乡。分析出这么多关系,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发现这些都是他们没注意的, 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跟学生们说:“故乡和明月是什么关系?我来说说我的体验, 也许对你们理解这首诗有帮助。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 一到晚上小孩子就被按在床上睡觉。只有月亮出来, 我们才能出去玩, 月亮是什么?月亮是我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小伙伴。看到月亮, 就是看到我童年的朋友, 看到自己童年的朋友, 当然就会想起故乡, 而这个故乡并不是现在的故乡, 也不是成人眼中的故乡, 是童年眼中的那个故乡。”

我跟大学生也讲过这首诗, 我问他们:“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小学你们读过, 初中你们读过, 高中你们读过, 当时, 你们懂吗?”学生们直咂嘴:“听您这么一说, 当时还真不懂。”为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 中小学生没有这种情感经验, 大学生离家千里, 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 吟这首诗, 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篇4:《婆罗门令》古诗鉴赏

一、捕捉情点

意境美是由客观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动情的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为它的有机组成总分,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进行移情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山河欢笑,青山点头,树木起舞;人悲伤时,山河带恨小鸟哀鸣,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诗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块玉璧,一个面盘,一只烧饼,……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也可以觉得它带恨含愁,还可以觉得它翩翩起舞、天门伫立、朦胧如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景的焊接点,是创作意境的落脚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点。因此,分析研讨的意境美,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会前来送行,突然发现他来了,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闻”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必须从这一动情点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踏着节拍,唱着热情的民歌,来为李白送行,使诗人深受感动,于是亲切自然地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感激,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二、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节,也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当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发,需要景物来表现,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就是说,凭借“境”的描述,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三、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尽而意无穷”。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前二句先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来又描写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烧掉了,来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对野草的生命力发出由衷的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诗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中不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古诗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诗传诵千年,每个时代,每个环境,每个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现给人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联系现实的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跨越时空,真正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篇5:《婆罗门令》古诗鉴赏

原文: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篇6:《婆罗门令》古诗鉴赏

昨夜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了,今夜又是如此。睡前独自饮酒,一直到初更时分才醉醺醺地归来。刚过中夜,又被惊醒,是为什么事呢?寒冷的天气,微风细细,吹动花格窗子,灯火摇曳不定。

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想要重温旧梦,却难以继续。心中无限情绪,情人却在万里之遥。这良辰美景,空有相思的情意,却没有相见的办法。

篇7:四字令诗词鉴赏

生平简介

李彭老(生卒年不详)字商隐,号篔房,德清(今属浙江)人,淳祐中,为沿江制置司属官。与吴文英、周密以词酬唱。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云:“篔房李彭老,词笔妙一世,予已择十二阕入《绝妙词》矣。”又云:“张直夫尝为词叙云:”靡丽不失为国风之正,闲雅不失为骚雅之赋,摹拟玉台不失为齐梁之工,则情为性用,未闻为道之累。‘楼茂叔亦云:’裙裾之乐,何待晚悟,笔墨劝淫,咎将谁执。或者假正大之说,而掩其不能,其罪我必焉。“《彊村丛书》据汪射城辑本刊《龟溪二隐词》一卷,内彭老词二十一首。

●四字令

李彭老

兰汤晚凉,鸾钗半妆,红巾腻雪初香。

擘莲房赌双。

罗纨素珰,冰壶露床,月移花影西厢。

数流萤过墙。

李彭老词作鉴赏

就风格而言,李彭老词属吴文英一派。比如这一阕,开篇点题“兰汤晚凉,鸾钗半妆,红巾腻雪初香。”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便是“兰汤”、“鸾钗”、“红巾”、“腻雪”、“香”、“莲房”、“罗纨”、“素珰”、“冰壶”、“露床”、“月”、“花影”、“流萤”等一大批金碧辉煌、艳美娇丽的字眼,通过这些光怪陆离、琳瑯满目的词汇,作者着力塑造的是一个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的贵族少妇的形象。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她或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者琴棋书画潇洒风流。而词中正面写到女主人公的,除了妆饰之外,便只有两个动作:“擘莲房赌双”和“数流萤过墙”,乍一看这不过是有闲阶级的两种游戏而已。但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越读,我们越能觉出“赌双”二字的讲究。事实上,如果把全篇比作龙的话,那么“赌双”二字就是龙的眼睛:忽略了它们,全篇只是一片糊涂;读懂了它们,全篇也就豁然开朗。原来,女主人公“擘(掰开)莲房”,并非是无目的地玩耍,而是要通过赌双来占卜自己是否有缘成“双”——因此,锦衣玉食堆中的贵妇人,其实是被痛苦熬煎着的思妇。由此就可以推知“擘”这个动作中混和着无限的忧思,也寄托着无限的希望。同样,读通了这一句,“数流萤过墙”的含义也就昭然若揭。我们知道,“擘莲房赌双”开始在兰汤浴罢,当在初夜;而“数流萤过墙”是在“月移花影西厢”以后,可见已经夜定更深。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主人公不知已擘了多少莲房,也许早擘出了双,但是莲房却欺骗了她;也许擘出的莲子数目总是单,所以她的失望早都变成了绝望。总之,夜已人静,自己却毫无睡意,百无聊赖中只能“数流萤过墙”。可见数流萤的行为,正是痛苦、寂寞、凄凉的心绪的表现。这阕《四字令》含蕴极深,出语极淡,而正是这些淡语,闲语,起到了比正面勾勒更好的作用。

李彭老词之工秀,还可以从这首炼句炼字的词中看出。首先,在句子的安排上,作者既善于用淡笔酝酿,又能够抓住“好发挥笔力处”,尽力铸造揭破主题的重点句。这首词上下两片各有四句,每片前三句重在酝酿,到了前后两个结句处才用酝酿所得的全部功力,吐出千钧之语。先看上片。首说“兰汤晚凉”,是刚刚出浴,次说“鸾钗半妆”,则正在打扮。古诗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话,可是这首词中的女主人公却在刻意妆扮,大概她已有爱人即将回来的预感或说“确信”。“红巾腻雪初香”是写妆成。到这里为止,人,经过了一番梳洗打扮,只待旅人归来;词篇,也经过了一番精心蕴蓄,已经箭在弦上,于是郑重推出一句:“擘莲房赌双”。这一句是作品的主题所在,当然也正是上片力量之所在。再看下片。“罗纨素珰”,“冰壶露床”虽仅写妆束所用的器具,但跟上片比较,已明显流露出凄冷的意思。“月移花影西厢”表示时间推移。随着月移花影,主人公“赌双”的希望完全落空,在这种意境下出现的“数流萤过墙”一句,对于主人公悲怆凄冷情绪的揭示,无疑是最得力的.。其次,在词语的使用上,虽说呈现着光焰耀目的总趋向,可是由于上下两片侧重点多有不同,词的风貌也就不完全一样,前片的期待是满怀希望的,所以“兰汤”、“鸾钗”、“红巾”、“腻雪”、“香”等词语用的都特别娇美;后片由失望转入绝望,因而“罗纨”、“素珰”、“冰壶”、“露床”、“月”、“影”等词语则显得朴素与凄凉。

●浣溪沙·题草窗词

李彭老

玉雪庭心夜色空。

移花小槛斗春红。

轻衫短帽醉歌重。

彩扇旧题烟雨外,玉箫新谱燕莺中。

阑干到处是春风。

李彭老词作鉴赏

草窗,周密之号。周乃彭老词友之一。此词与为思念此友所作。

“玉雪庭心夜色空。”起笔之写照草窗,是从冬日雪景落墨。玉雪指白雪。雪中天地,犹如琼妆玉砌一般。立于中庭,四望皆白,一片空明,几乎没有了夜色。庭心之心字,下得妙,若替庭心之人设身处地着想,便觉庭院直与雪光空明之琼玉天地合而为一。

此种感觉,实已写出此境中之人,自是表里俱清明澄澈,肝胆皆洁如冰雪。从雪景起笔,为的是先立其大,即象喻草窗之高尚清操。起笔亦并非泛写。“移花小槛斗春红。”写照春日背景之草窗。养花小栏中花色之深浅、花容之姿媚又各不相同。一“斗”字,便透过花色花容之争奇斗艳,形象地刻画了草窗花兴之浓、赏花之精。从而草窗生活之雅致、艺术情味之高洁又可知。“轻衫短帽醉歌重。”则从夏日写照。上二句是写其清操雅韵,此一句则写其狂豪兴致。轻衫短帽,指夏日之装束。轻衫短帽,描绘草窗风度之潇洒倜傥。醉歌重,即“李白斗酒诗百篇”之意,描写其豪兴,亦写出草窗与友人唱和,乐此不疲之致高情浓。

上片依四季时序为草窗写照,下片则从书画音乐再作映衬。“彩扇旧题烟雨外”。草窗为彩扇题诗,那扇面上的墨迹乃与空中的烟雨相映成趣。这一意象营造可谓妙极,正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诗。烟雨可作春雨解,但作秋雨解,尤妙。如此则无形之中补足了上片所未写及之秋景,以虚补实,使上下片联结更为紧密。此句是写草窗艺术生活中书画之一侧面。此句是以写意之笔,作真实写照。“玉箫新谱燕莺中”,转写草窗娴于音乐,移宫换羽,每有新词,辄付诸管弦,被诸女儿歌喉,极为美听。此句是写草窗艺术生活中音乐之一侧面。此句亦是写真。又,此二句对偶,上句旧字,下句新字,互见文义,更写出草窗平生于琴棋书画皆乐而有素。为人清韵雅致如此,宜其妙手所至,触处自然生春。故结笔处总挽全篇云:“阑干到处是春风。”这一写意之笔,确能写出草窗之精神。清韵雅致的主人公,所到之处,无不使人感到如沐春风。此是对人格品题之高度评价,亦寓于感性之形象描写之中,结得馀韵无穷。

此词品题草窗作词的风格,其实是借重于描写草窗为人的风格。以冬雪、春花、夏日、彩扇、玉箫、艺事等,描写出其人之清韵雅致,其词之风格亦自可知。上下两片互相映衬,遂使全词呈现为以四季时序为经,以艺术生活侧面为纬的结构,全词可看作时草窗为人风格之一全幅整合之写照。李彭老作此词,不愧为草窗知音。

●祝英台近

李彭老

杏花初,梅花过,时节又春半。

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

旧时月底秋千,吟香醉玉,曾细听、歌珠一串。

忍重见。

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

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

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

李彭老词作鉴赏

此词是回首旧情的一段恋曲。在宋季情词中,堪称工秀婉丽之作。

起首“杏花初,梅花过,时节又春半。”三句,点出时间为春半时节。红杏初开,梅花尽落,由此触起对岁月如飞的感慨。“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写索居独处时百无聊赖的心境。“飞梭”,喻时间流逝之速。微阳照着低垂的帘幕,小庭院里,一片漠漠轻阴。

以上几句重在写景,虽用了“杏花”、“帘影”等看来是华丽的词语,却构成了幽悄凄寂的氛围,词人那孤独的心情已隐现其中了。“旧时月底秋千,吟香醉玉,曾细听、歌珠一串。”三句,转入追忆。极力刻画,精艳绝伦。想当时她在春月下打罢秋千,那如花似玉的美好容颜,已足以使人为之倾赏不已,何况还有她那圆转清脆的歌声呢!“秋千”一词,不可滑眼而过。

唐宋时期,女子在春日有玩秋千的习俗,所以每当庭院春半时节,作者便忆起旧时月底秋千的情景。“香”、“玉”,喻女子的体貌芳洁,词人为之宛转低吟,醉心不已。“吟香醉玉”,真是极情迷恋痴之语。“歌珠一串”,形容歌声的圆美流转。这里轻轻点出女子的身分。

这片“忍重见,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三句,紧承上片“歌珠”意,进一步写别后的刻骨相思。“忍重见”,即“怎忍重见”意。三句作一句读,意思是说不忍重见当日自己曾题上情诗的合欢纨扇。“描金小字”,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细心地描上小字,显示其珍重之意。“合欢扇”指团扇,意更深长。词中用以暗示男女间的欢好。也许这扇是当初女子送于自己的定情之物。扇上题情,更包含许多难忘的情事。如今重忆,旧情犹在,可惜的是爱侣已远隔天涯了。

“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这正是词人深悲所在。“刘郎”,乃词人自喻。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用刘晨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叹息爱情的间阻。本词更着“老了”二字,益增无限苍凉悲慨。“玉箫”,唐人小说中的婢女名。词中以此指代远别了的歌女。

结处“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三句,含思绵渺,陆辅之《词旨》称之为“警句”。不知多少回,词人倚遍阑干,眺望着天边落日。他在期盼什么呢?只恨那疏疏杨柳,遮不断自已无尽的春愁。“遮愁”一语,虽亦见于前人词句,然用在本词中,韵味更浓。杨柳栖莺,而莺啼又令人想起她那珠串般的歌声。杨柳之外是斜阳照着的山川,她已像天般遥远。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习,见了杨柳,难免勾起离情。此词末三句把这些意象浑融在一起,于柔婉中寓幽怨之情,深蕴而有余味。

篇8:古诗鉴赏方法谈

一、鉴赏指要

大标题虽然说谈鉴赏方法, 但我们对诗歌的外部情况总得先有个较清醒的认识, 才不至于到解答具体问题时黑灯瞎火地乱撞。从当前的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对诗歌的一些问题, 往往还存在“斗大馒头难以下口”的困难。这倒不是因为大家的水平不足以解诗, 自成一家的解读现象有的是, 而且大多还能自圆其说。那么, 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们在古诗鉴赏题上总是难以取得较高的分数呢?一言以蔽之, 当然是“水平”。但是静心仔细考察, 这个领域客观存在的模糊现象也足以让人费解, 甚至生气。

首先, 如雪的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在叙述结构上稍作变换后, 介绍的内容则大同小异, 致使广大师生在择用上陷入莫衷一是难以适从的尴尬境地。其次, 即使是高考试卷, 对诗歌问题的用语也显得模糊笼统。例如, 一个“表达技巧”, 就有“艺术手法”、“艺术特点”、“表现方法”等多种几乎同质而不同名的称谓。这种不规范、不严密的表述, 指向不明, 也给考生准确解题平添了一道障碍。因此, 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诗歌鉴赏活动前, 认识上必须先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考什么”的问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诗歌鉴赏主要考查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个层面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知, 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提这两个层面的问题, 并且一般不会在“一”中涉及所有的“点”。懂得了这个规律后, 我想,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 就完全可以采用“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的措施, 形象问题用描述形象的专用术语, 语言问题用分析语言的专用术语等等, 不至于犯言不及义的讲解或答题的错误。

第二是“什么是古诗”的问题。古诗本身又包括哪些形式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事实上“古诗”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 它涵盖了自有文字以来不同历史时段出现的具有“诗性”的所有形式。具体而言, 首先古诗包含了宋词和元曲。我们知道诗歌本身是一种可以歌唱的“歌词”, 宋词也好, 元曲也罢, 它们的诞生都是以歌唱为土壤的。其次, 古诗又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 (或“近体诗”) 。《诗经》、《楚辞》、《乐府》、“汉魏文人五言诗”都属于古体诗。“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 又称格律诗, 它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又各有五言 (字) 和七言 (字) 之别。这里有必要分辨一个可能的误区, 即今体诗的“今”字并非是“现在”的意思, 它仅仅是与古体诗的“古”字相对而言罢了, 并且它原本所含的时间性已经淡退, 而专指一种诗体即格律诗了。

最后, 想说明一个理由。纵观多年来的高考出题历史, 格律诗鉴赏题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古体诗、宋词、元曲等形式, 这是因为格律诗的意境往往更深邃, 更含蓄, 因而给读者解读的思维空间也更大。再说, 只要是诗, 就都可以从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去赏析。如果我们掌握了某种诗歌的鉴赏技巧, 我们就可以由此举一反三, 以不变应万变对付考场的其他“敌人”。

二、鉴赏例析

(一)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回答要具体。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 (步骤 (1) )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清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 (2)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 (3) ) 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 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方法三大类。其中抒情法细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法分为比兴法、白描法、烘托法、相衬法等;修辞法则与其他文学创作上的称谓作用一致。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 (hè) :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句话是说, 露水浸湿了外衣, 寒气袭人;星斗横斜下沉, 天将要亮了。

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 (步骤 (1) ) 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 (2) )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 (3) ) 两个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三)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术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含蓄委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明确: (步骤 (1) ) 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 口语化。 (步骤 (2) ) “黄莺儿”的儿化音,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 (3) ) 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须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 (步骤 (1) )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 (2) ) 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 (3) ) 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以上例析仅仅是诗歌鉴赏的部分方法, 事实上正如文学创作一样, 创作无定则, 鉴赏也无定法, 鉴赏中见仁见智的现象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因此, 对如何鉴赏的问题作了一段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评价后, 我还想给大家一个忠告, 即说千道万诗歌鉴赏活动的第一步是读懂诗, 进而揣摩意境, 接着分析诗人是怎样创造意境、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就是诗歌鉴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三、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1) “落日恐行人”中的“行人”指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的“寒水”“怪禽”“旷野”“落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 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三湘:泛指湘江流域。

(1)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王八员外被贬长沙, 而送行的人又是因事被贬巴陵的贾至。一句“离恨空随江水长”道尽了个中情韵, 请赏析“空”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送别诗千姿百态, 各尽其妙, 各具其情。请赏析本诗在传达感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 在“幽草”和“黄鹂”之间, 诗人更喜爱_______________, 诗人是在以衬托_______________。

(2)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以景写情, 那么, 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1)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意志。

(2)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练习”参考答案

本章设计的四道练习, 第一题涉及意境、形象, 第二题涉及语言、表达技巧, 三、四两题属于综合鉴赏。

1. (1) 指傍晚时分经过山村的诗人自己。

(2) 这些意象营造了山村的凄清荒凉 (意境) , 为后文“行人”的惶恐渲染了气氛。

2. (1) “空”字一语双关, 用比喻描写了王八员外满载离恨远去, 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逝;“空”字还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2) 情景交融的写法。开头两句用“柳絮”“梅花”交代季节的变换, 景中融入了人生飘忽不定, 聚散难料的感觉。结句把离恨比作江水那样修长, 朋友之情显得更浓。

3. (1) 幽草黄鹂幽草

(2)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 诗人是想归隐, 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 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流露着恬淡和忧伤掺杂在一起的情怀。

4. (1) 比喻不怕诬陷、不愿消沉。

篇9:古诗词鉴赏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篇10:四犯令阅读及答案鉴赏

【宋】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词的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分析其中原因。(4分)

(2)试结合诗句分析本词蕴含的情感。(4分)

答案

(1)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手法,以虚写实。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

(2)这首词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莫听《阳关》牵离绪”句点出“无语”的原因,表达深重的离愁。“拚酩酊花深处”句,“酩酊”已是大醉不已,更着一“拚”字,形象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拚命痛饮的狂态,透露诗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赏析

这是一首晚春送别之作。《四犯令》,又名《四和香》,是合四调的犯声而成的新曲。

上片写月夜饮别。开头“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写月色溶溶之夜,月光洒满人间,如脂粉之轻敷淡注。夜阑人静,花儿也悄声不语。作者先烘托出一个宁静得异乎寻常的典型意境。接着,“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送别的宴会上,演唱着离别之歌《阳关曲》。还是别听这些吧,免得牵愁离绪,来个借酒浇愁,饮个酩酊大醉吧。宋词中写离别时唱《阳关》曲的,有许多处,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这里作者却提出:“莫听《阳关》牵离绪”,以沉醉遣离愁,颓唐处且有深情,足见性情之深厚。

下片,以芳草逐人远去与荼之蘼独步留春,两相对举,深挚地表现了词人惜别与留春的心意。“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在效外的芳草路,词人送别行人。满眼暮春景色,使他不由发出慨叹:连春色也得跟着离人别去。语意深挚,感人肺腹。下面“不似”二字,轻嗔轻怨,莫不关情,自然名隽。“不似酴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酴釄,花名,开于暮春,俗作荼蘼,一名独步春。这里语意双关,表面是留春,实际是要留人,舍不得离人别去。

篇11:《婆罗门令》古诗鉴赏

全词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把离别之苦倾诉殆尽了,为了更强调凄苦悲切的气氛,作者用写景作为结束语:清寒的江流那边,只剩下烟云笼罩的两三棵树!这种以景言情的写法在古词曲中并不少见,但此词把景致的描写放在全词的末尾,这就好比古歌曲中的“乱”,把前此所铺排的种种情绪推向了最高潮。

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后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

《采莲令·月华收》作者介绍

上一篇:回风国土所扎实开展全国扶贫日活动下一篇:以邻居为题的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