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的禅语

2024-04-29

关于生活的禅语(共12篇)

篇1:关于生活的禅语

1. 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2. 我们做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干干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3. 信仰佛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

4. 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5. 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信心、精进心、长远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6. 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磅的天使,我们降临在这个世上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样我们才会完整,才能振翅高飞,你就是我的另一半!

7. 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8. 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静,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9. 金钱和权势的确迷人,但它仅能装饰我们的外衣,却装潢不了我们最真实而贫乏的内在世界。

10.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11.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12. 五蕴是生活,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禅。

13. 惭愧心、悔改心应该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进。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进步,悔就成了障碍。

14. 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种妄念。

15. 生命的价值在于觉悟,在于奉献。

16.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17. 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18. 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者则无言也,举一步起一念不足自利利他者则勿举亦勿言也。

19. 众生都能够从我们这一念善心当中获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们个人的福德因缘才会由之而扩大。关键的一条,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

20.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这种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辩聪--总想抄一点近路,总想舒舒服服的就能够成功。哪有不经过辛苦,就能够达到光明的境界呢?

篇2:关于生活的禅语

2.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3. 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4. 在任何情况下,不分别、不攀缘、一念不生,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所染污。

5. 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6.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7. 菩萨道不求速成,众生无尽愿无尽,地老天荒只管行去,乐在奉献;人间事莫图适意,烦恼无边法无边,甜酸苦辣各具真味,趣在体验。

8. 君子以谦让化解冲突,以涵养折服敌人。

9.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0. 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间善法的观念,有所求而做,那就成了有漏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做,就是无漏善法。

11. 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洗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心念和行为。

12. 学佛要以修为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口说心行,心口如一。

13. 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4. 幸福也许曾经擦身而过,但,春天的美,仍然会为有心的人,重新绽放它的风采。

15.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16. “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7. 一切高深的东西,都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

18. 我们的心总在给外在世界安立各种各样的假名——好的、丑的、胖的、瘦的……。这个语言的世界、符号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

19. 所谓孝顺,就是要尊重体贴、恭敬侍奉,让父母心生欢喜。

20. 是人就需要自由,是人就应该有慈悲心,是人就应该懂修炼,是人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影响身边的人向善。经典语录

21. 生命的过程已经够繁复了,何必为了一时的虚荣,而把自己的外表装得像棵圣诞树。

22.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23. 戒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应该做的就不去做,这叫止恶;另一方面是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叫修善。

24. 真理不分彼此,更不分种族与宗教。圣人应众生的根基与需求,千变万化,在各个领域里演说真理。他们来到世间不是让众生崇拜,而是引导众生践行真理。过于依赖圣人,是无法与圣人相应的。惟有践行真理,才能与圣人相应。1、被误解时能微微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时能坦然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能开心一笑,这是一种豁达;窘迫的时能自嘲一笑,这是一种智慧;无奈的时能达观一笑,这是一种境界;被轻蔑时能平静一笑,这是一种自信;不管有什么事情,为了什么原因……我们每天都要开心一笑!

25. 每天脸上有笑容,我们自然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安详。

26. 佛法就是一座桥梁,一切众生通过它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般若彼岸。

27. 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28. 生活中的人我是非,就是用功中的最大障碍。

29.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

30. 禅在生活中,净土也在生活中,八万四千法门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观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们才没有空过的时间。

31. 禅是一种方法,是一条道路,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受用。

32. 人生最可怕的,便是让自己的心灵处在脆弱、悲观、消极、黑暗的阴影里。

33. 谁好谁不好?自己找烦恼。自己没烦恼,一切都好了。

34. 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35. 生活总和我们开着玩笑,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做事不必太期待,坚持不必太执着;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什么都在失去,上一秒已经过去;什么都留不住,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当下的快乐与幸福才最重要。

36. 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37. 在这个生活的世界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对关系。

38. 生活总不完美,有辛酸的泪,有失足的悔,有幽深的怨,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看生活是否完美,就要淡视那些不完美,然后放大可能的完美!只要你的心完美,这个世界就完美!所以我们修炼的是一颗热爱这个世界的心!

39.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篇3:关于高校“宅”生活的思考

面对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宅一族”, 了解高校中“宅”现象的现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方面, 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是一个值得国内各大高校认真探讨、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调查的样本取自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在校专科学生, 共计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60份, 回收率为94.28%, 覆盖大一至大三所有年级段, 包含了电气、机械、计算机、经济管理及语言类在内的5大类共计15个专业。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整理, 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在校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

一、大学生“宅”的成因

大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约束的摇篮。在进入大学之前的12年学生生涯中, 家长与老师通常扮演着“保姆”的角色, 包办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经过高考“黑色六月”洗礼之后, 准大学生们各个摩拳擦掌, 想要在不受约束的大学校园中彰显自我。

大学里相对轻松的排课及寝室这个稳定的居所给大学生提供了“宅”的基础;网络的盛行让“宅”变得顺理成章;交际、学业、就业等不断升温的社会压力让“宅”成为了大学生自我调节、降压的最理想方式……事实上, “充足的课余时间、丰富的校园生活、美好朦胧的校园爱情”这样的大学生活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活只用“宅宿舍”这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

在此次调研问卷中, 特别设置了“为什么选择宅宿舍这种生活方式” (如图1所示) 这一问题:“这种生活方式自由自在, 不受约束”是在整个问卷调查中被勾选最多的答案。这和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鲜明, 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他们大多自我意识较强, 有想法、有主见, 不善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更喜欢独来独往的生活, 进入大学之后, 再不用受到父母的约束, 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一次尝试。“学校、班级都没有足够吸引我的活动”这一选项选择率居于整个问题的第3位。虽然学校在竭尽全力的组织各类社会实践、社团、志愿者服务等

方面的活动, 但似乎还不足以吸引所有学生的参与性。没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让学生走出宿舍, 这或许值得更多的学生工作人员进一步研究。

二、“宅”一族课余生活

1. 课余时间有多少

首先, 以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的学生作息时间制度为例:各专业根据各自专业学习性质的不同, 课程安排上也稍有差别 (每一课时按45分钟计算, 数据详见表1) 。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大多比较宽裕。高职学院的学生每周课量基本在25课时左右, 平均每天只有5个课时共计225分钟, 这说明学生有较多自己支配的时间。而对于课余时间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觉得“课余时间多, 且过得很充实”, 也就是表明, 同学们对于如今在学校里的校园生活安排还是非常满意的 (具体数据见表2) 。

2. 课余时间“宅”在宿舍, 你都会做些什么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模式及新时期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 决定了高校学生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 也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 除去睡眠所需的必要时间, 对于大多数选择“宅”在宿舍打发课余时间的学生来说, 宿舍就是他们全部生活的核心。“宅”在宿舍里, 大学生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根据调查显示, 上网、听音乐、睡觉这三项内容, 居于整个调查的前三位。

三、“宅”趣何在

呆在宿舍、不与人交流、作息时间不定……这样看似枯燥乏味的生活, 为何吸引了广大80、90后的目光?“宅”的乐趣究竟在哪里?我们在调研之后发现, 不少选择“宅”宿舍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痴迷某一类兴趣爱好。这里的兴趣指的多是爱好电影、网络游戏、文学小说等足不出户就能让自己得到满足感、幸福感的活动。

在调研中也了解到, 学院中有不少同学选择“宅”在宿舍开网店、设计机械图纸, 并且成功在毕业之前掘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表示, 若不是每天都“宅”在宿舍里回复卖家的咨询、对着电脑不断修改图纸, 自己或许在毕业的时候还在为找一份好工作而烦恼。也有一部分理工科的同学, “宅”在实验室里不断研究自己的专利发明, 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还参加各类“挑战杯”比赛, 并获得名次。他们从“宅”中获得了乐趣, 从“宅”中获得了成功, 这样的“宅”生活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我们值得推崇的。但是, 也有一少部分同学, “宅”在宿舍中只是沉迷游戏、漫画、网络, 逃避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与烦恼。长时间的坐着不动、三餐不定或者用快餐充饥的不良健康生活, 是“宅”成为被社会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 学校也在通过开展各类不同的社会实践、寝室生活园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 上海机电学院每年5月举办的“寝室文化节”, 在提高同学们寝室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更好的体现了寝室成员之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动手能力;而每月举办的各类“高雅艺术进校园”“博学讲坛”“校友自强讲座”等活动, 则是让同学们不出校门, 就能领略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获得与名人名家交流的平台, 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设;此外, “阳光篮球联赛”“运动会”“晨跑”等体育活动, 在强身健体的同时, 也让长期“宅居”的大学生从室内走向了户外……以上这些都足以表明, 学校也在不断通过开展更多、更完善的课外活动, 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内生活, 让“宅”不再是大学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

其实, 对于“宅男”“宅女”来说, “宅”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应该去强制让他们脱掉“宅”的帽子, 而是应该与学校联合不断开展更多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尝试举办宿舍之间的对抗赛, 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比赛, 增进宿舍与宿舍之间的交流;亦或是可以让长期“宅居”的同学们“当家做主”、转换角色, 让他们来策划、组织他们心中最有趣的校园活动等。如此, 让“宅男”“宅女”们走出宿舍, 感受宿舍之外的生活乐趣, 告别“宅”居的日子。

摘要:网络盛行、校区偏远、生活单一枯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迈入大学校园之后, 也一脚跨进了“宅男”“宅女”的行列。为此, 我们对这一在大学生中日趋流行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分析调查研究数据的基础之上, 通过探讨大学生“宅”生活的盛行, 探析“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它的原因, 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提高大学生在校生活质量。

篇4:赵州生活禅语

◇生活禅的次第是:发菩提心,立般若见,修息道观,人生活禅。

◇修习生活禅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净化身口意。身口意清净,身口意清净再清净,就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清净三业。三业清净了,三业都是禅。

◇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贪嗔痴,在生活中净化身口意。

◇生活禅就是要做到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我们要把人生的正确修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要把迷失的生活逐步自觉地转变为觉悟的生活;要把染污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净化的生活;要把凡夫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圣者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禅。生活禅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这四件事,就是要把这四件事的位置摆正。

◇将信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关怀人生,净化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向善、向上,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时时刻刻不可以忘记的目标。我们做一切事情,既要符合向善的要求,又要符合向上的要求。向善是下化众生,向上是上求佛道;向上是觉悟人生,向善是奉献人生;向善是他受用,向上是自受用。把向善、向上结合起来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正确的修行之路。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而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

◇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感恩者报四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以此心面对世界及天地万物。

◇包容者修四行:即菩提达摩大师在《二人四行观》一文所说的四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以此心此行包容一切,和谐自他,理顺关系。

◇分享者行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以此心此行,分享成就,回报大众,赢得朋友,赢得人心。

篇5:生活禅语

2、每日坚持领悟实修一句禅语: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的,突然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竟然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终究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迟早会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的完美都难逃变化,变化就会带来痛苦,这即是佛陀给我们揭示的“无常皆苦”的道理吧。常言道:“以不变应万变”。仅有心中那缕光明和那份皎洁,是恒常与安乐的。悟在当下!

3、生活的幸福,就在于克服那些不良情绪的积累,拓宽心地的宽度,不要让狭隘埋没心地。人生过多的挑剔,就会把生活变成一场酸苦,不酸都难,不苦更难。生命走向何方,不必要去沉重的叹息疑虑,方向就在于你还能够欣赏生活。

4、生活里多几分乐观,多几分顺其自然,不信东风唤不回,时光总流转,烦恼的来源很多时候自我偏见和主观,甚至是角度的狭隘。那句老话说的真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自我的内心深处,总会有许多温和和客观,这对于我们冷静的选择尤为重要。

5、在别人的曲折里,有自我的故事,在自我的眼泪里,有需要自我觉醒的道理。这世界原本就是一面镜子,你活在世界的眼里,世界应当存在你心里,命运的质量,就在于减轻忧郁的重量。

6、富而不贪是一种布施;尘而不染是一种持戒;痛而不恨是一种忍辱;累而不懈是一种精进;思而不乱是一种禅定;显而不著是一种智慧。

7、人生在世,哪里有那么多完美和如意,烦恼总潜伏在那些伤口,生活的禅法,也就是生活的方法,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用一种进取的心态去处理,不要带着怒气出门,不要带着怨气处世。

8、一辈子,一瞬间,如果看开,多半欢乐;如果计较,多半烦恼;如果在意,多半心累;如果放下,多半简便;如果懂得,多半理解;如果忙碌,多半充实;如

9、人生悟道,在聪明的台阶上只能仰视,只能在智慧的峰顶才会鸟瞰。

10、生活里的那些提不起放不下,既然客观是自我,努力是自我,那么几番周折,和别人没有关系。烦恼是什么,找不到原因就是原因,看不清真相就是真相。生活就是动与静的平衡,悲与欢的协调。

11、你把幸福捧在手里,看似微不足道,可是一旦放手,你便会后悔不迭。人生,仅有像茶叶一样,在滚水中反复折腾,浸泡,才能把内在的潜质逼出来,为自我创造出长久稳定的幸福。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种成熟,都是幸福的预兆。

12、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一天领取谋生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捡,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13、果努力,多半获得;如果明白,多半成熟;如果知足,多半幸福。人生,有得有失,生活,有进有退,做好自我,搞好家庭,人生,多半幸福。

14、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我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15、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皆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应对无常变化,坚持淡定理智的心态,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得失随缘,此之谓心不为境所转。要懂得无常变化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规律,仅有它不变。

16、人活一世,做人做事,看透是一种领悟,看淡是一种财富,手抓得紧,累的就多,心放得宽,欢乐就多,别总忧伤,别想太多,珍惜眼前,好好活着。

篇6:生活经典禅语

2. 人生的真谛是在曲线中悟道,在直线中容易得意忘形。曲线是通向灵性之门的捷径。人要学会在曲线中找到乐趣,在曲线中发现美,生活的哲理就藏在曲线中,要善于从曲线中发现人生的奥秘。

3. 笑对人生,以宁静淡泊的心态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篇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人生才会充实,才会完美。不论你在什麽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麽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4. 人生短促,而世人却把心放在俗事上,钻营计较,糊里糊涂虚度一生,不知生从何来,死向何处。

5. 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

6. 知道自己有苦,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7. 无论顺逆安危,常对子孙微笑,即是无上慈敬;莫分数落夸赞,多听长辈唠叨,即是绝佳孝行。

8. 在因地中福慧双修,在果位上才能福慧庄严。

9. 破除执着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10. 禅就是生活,以禅来净化生活,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来体现禅的功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

11. 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12. 别为了面子,而输掉了自己的健康和风度。

13. 学佛之人一定要深切地相信因果,才能认识生命的永恒性。只有如此,我们修行、做一切功德才真正有积极性。

14. 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

15. 保持一种令人欢喜的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

16. 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17. 人在观赏景物时,总能将其中的一草一木看得了然分明,却对自家风光,即自己心中的景物浑然不识。

18. 生活中遭遇的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创造力,把我们打造成完美的人。

19. 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篇7:生活禅语

2、江洋大盗给禅院布施香火钱,要求借宿,禅师: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不一样类的人很难相处在一齐。

3、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平常心即是道。)

5、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6、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终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7、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戏,只要自我掌握牵动木偶的线,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8、老僧调了敲钟小僧的职位,让他去劈柴。小僧辩解:我敲得很准时啊。老僧:敲钟是要唤醒众生,你敲的钟声乏力,做的只是表面文章。

9、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10、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1、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12、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经过勤奋学习,使自我充满智慧。

13、最好的功德莫过于慈悲心;最甜蜜的欢乐莫过于心灵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了解无常的真谛。

14、你每一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15、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16、古树下栖息着大眼猫头鹰。僧徒们发现树叶中有亮点,还有扇翅膀之声,便传说有怪兽,人人惊恐万分。禅师:传闻是最可怕的怪兽。

17、人生因有职责而忠实,若逃避职责,则这样的人生就是虚度。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世当是非。

18、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仅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19、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20、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21、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22、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一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所以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23、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24、问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死之事。禅师问:你什么时候死过答:不曾。禅师曰:既不曾,那仅有亲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25、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死。禅师感叹:蠢话贻害无穷。

26、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27、认识自我,降伏自我,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别人。

28、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9、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我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我造成

30、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经过肉体痛苦悟道。终无果,终明白:肉体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受困于一念。

★ 佛经禅语

★ 哲理禅语精选

★ 禅语-人生哲学

★ 经典佛家禅语

★ 禅语语录

★ 佛家励志经典禅语

★ 几米爱情禅语

★ 经典佛家禅语摘抄

★ 受益的禅语

篇8:关于生活的禅语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小学生数学素养是学生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时获得的情感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生活化也会增加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进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 在生活中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体现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枯燥的, 老师讲, 学生听, 互动少, 试卷是学生学习结果的体现。现代教育发展潮流是课堂互动, 教学生活化。教师会时刻检查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 从而进行优化。所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填鸭式”教学, 学生思维空间被挤占, 发展受限制。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生活化是使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一) 教育意识生活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 而要与生活密切联系, 让教材知识与学生认知同步。要注重知识的来源, 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知识, 并通过实践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 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要回归实践, 回归生活。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 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转变为生活中的易懂的、常见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例如, 在计算教学中, 要求学生亲自去买东西, 计算自己的花费。

(三) 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 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例如, 在“比例的应用”教学过程中, 利用阳光下旗杆的影子, 计算旗杆高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 用实物展示让学生锻炼空间思维能力, 让学生自己准备各种立体的东西 (能切的) , 自己动手体验切n刀以后实物的变化。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展非智力因素,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发现数学问题。

(四) 具体生活数学化

在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活动中, 既要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要与生活问题结合, 练习要多引进生活问题, 使学用结合。例如, 教学“物体表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测量家里每个屋子的长宽高, 测算粉刷面积。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表面积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结合, 增加课外活动, 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 教学“步测和目测”时, 让学生在操场测量一下。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一) 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了解自然规律, 解决生活问题。例如, 为什么三角形最稳定?为什么车轮子是圆形的?学生在学习一系列图形之后会对此有更深的了解。例如, 自己去超市买了一些零食, 花了13元5角, 你付出100元, 超市人员应该找给你多少钱?一系列的问题都与数学密切相关,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不是灌输知识, 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老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举出小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事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是数学课的灵魂所在, 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活力, 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科学性, 为教学目标服务。

(四) 设置问题, 启发点拨

在教学中, 要设置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倡导学生体验数学, 做数学。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 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诱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不仅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还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活跃学生思维。

总之,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就是教学生活化。同时, 教学模式也会因内容不同、班级不同而不同。要认真研究教材, 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意学生的生活体验, 使学生学有所用, 深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做出的新要求, 倡导课堂教学生活化,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叶平.浅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刊) , 2013 (10) :11-12.

[2]桂木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 (11) :52-53.

篇9:佛教生活禅语

2. 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个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3. 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狱都一样。

4. 解脱,就是烦恼的止息。

5. 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6. 人常在该糊涂时卖弄自己的聪明,又在该精明时卖弄自己的无知。

7.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8. 信心是学习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间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

9. 我们不要时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别人,而要有一种关爱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

10. 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1. 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12. 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13. 人生如梦,自迷自醒,干别人何事;世事如幻,缘灭缘生,操哪份闲心。男女是缘有缘惜缘无缘随缘;儿孙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14. 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5. 心中毫无牵挂,一无所有时,得到的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心中装满欲望,执着种种心外之物时,即是身心被困时。为人欲得解脱自在,必须放下种种的欲望和一颗执着的心。

16. 佛教所说的破除执著,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去消灭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观念。

17. 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敞开,没有读懂这个社会,接受这个社会,才会感到孤独,甚至漂泊。惟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接受一切,容纳一切,才会感到充实、宁静、祥和,与万物同一体。

18. 具足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19. 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篇10:关于做人的禅语

13、失败的人总是失败,那是因为他们不晓得自己有几斤几两。

14、一个人只有把“自省”当作生命中的重点,才会活得聪明,才能少犯错误,才有可能在人生之路上一步步迈向成功。

15、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16、佛法就是一种极为朴素的生活智慧。

17、所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佛法其实是极简单甚至细微的,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8、对于佛法我们不要敬而远之,而应当敬而近之。

19、“道”实际上就隐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思考,去领悟。

篇11:关于做人的禅语

2、保持鲜花新鲜美丽需要不断地换水、修剪,保持心灵的清静需要用善的感念洗涤心灵,并时时清除头脑中恶的念头。

3、佛法其实是种活法,它不在佛经上,也不在寺庙里,就在我们身边。

4、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吃饭、睡觉、养花、喂鱼无一不有佛法,所有的生活琐屑都可以融入佛法。

5、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

6、学佛修行其实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平常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简单。

7、人生只在眨眼之间,今天睡下去,明天醒过来就是一天,醒不过来就是一辈子。

8、人活着,拥有一颗平常心最重要,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能用任何物质来量化,只能用心去测量。

9、生活质量的好坏并不是由物质的多寡决定,而在于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能如此,你便可以活得很幸福。

11、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养一颗平常心,更要修炼一颗责任心。

12、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13、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14、一个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还是在家其实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即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

15、在日常生活中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用心做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承当起自己的责任,这就可以称之为修行!

16、如果每个人都用心去保护环境,关心野生动物,地球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物种灭绝。

17、只要怀着这样一颗“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18、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的时候,就不会去较真,不会有不满。

19、“吃饭时不百般索取,睡觉时也不千般计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乐。

篇12: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一、我国生活德育的研究现状

(一) 概念

迄今为止, 生活德育的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 要探究生活德育的内涵, 必须要先界定德育和生活的概念。

鲁洁和王逢贤在借鉴了我国“大德育”特色的基础上, 总结性的提出了“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外化来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等几个方面综合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 此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同“生活德育”的概念一样, 在对“生活”概念的理解上, 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胡塞尔首先提出了“生活”的概念。他指出“生活”亦称“生活世界”[2]。而有的学者主张把生活的概念泛化, 他们把生活定义为广义生活, 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3]从上述定义, 可以看出生活德育里面的“生活”的定义有大有小, 比较综合的看法是:生活是人类为了延续种族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包括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所以德育回归的生活也是全面而统一的, 包含精神世界的生活以及真实世界的生活, 本文也采用此观点。

生活德育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包括:高德胜教授定义“生活德育”就是通过建立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来实行德育, 这种生活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以生活世界为牢固支撑, 并在生活中开展, 最终回到生活的德育。[4]有学者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生活德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 学会去选择一种有道德的生活。”[5]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虽然各个学者对生活德育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是生活德育主要强调的是:在生活中进行德育, 德育为了生活, 这点并没有改变过。

(二) 理论基础

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这方面进行考察。

1. 哲学与伦理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 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存在的基础上的, 但又不仅仅是生存而已,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就是怎样的”[6], 这时伦理就已经出现了, 教育的作用正是去加强这种合乎人性的东西, 去更好地构建生活。勒纳维斯认为:“道德先于本体”, “面孔的通道一开始就是伦理的”, “萦绕在心、难以摆脱的责任心, 如同一种顽强的责任心, 因为他人占据了我的心, 以至于我的自为、我的自在都成了问题, 以至于它把我当成了人质”[7]。这意味着道德是优于自我的, 没有道德, 自在都成了问题, 那还谈什么生活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则更加明确:“幸福不来源于上帝, 而是通过道德的养成、知识的学习获得的。”[8]所以道德伦理不仅仅是生活的必要, 更是生活通往幸福的必要。

2. 遗传学基础。

德纳认为人类都有自己的群体逻辑, 这是人类从自己是动物时候就已经进化而来的, “从竞争、合作、交流中进化而来的可靠、诚实、公正等都对群体的生存和取得成就不可或缺”[9], 这就是道德。汉斯·莫尔人文在此基础上对群体逻辑划分了界限, “在群体内实行的东西, 如关心、支持、帮助等;在本群体行之有效的东西, 如公正、可靠诚实, 都不适用于外部成员或群体”[10]。但是人有移情能力, 使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的情感世界着想, 这就超越了群体外逻辑。泰勒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生的“道德直觉”, 本能的认为伤害一个人是违背道德的。“这种道德直觉、深刻, 影响力和普遍性是非同寻常的, 他们如此深刻, 以致我们不由得认为他们根植于本能, 而其他的道德反应看起来更像教养和教育产物”[11], 学者居友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这说明了道德情感先于理性意识。

3. 现代教育理论基础。

生活德育的有关理论可追溯至杜威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并把德育作为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教育应该且必须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陶行知师承杜威,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和人类生活共同产生的, 生活不断前进, 教育相应的也要不断前进。[12]由此看出, 道德的教育应该顺应生活的变化, 道德生活就是道德教育。

从逻辑的角度上说, 没有生活角度之外的道德, 也无法在生活之外学习道德, 道德在生活之中, 以生活为目的。生活的过程正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所以生活道德的理论是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 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

1. 建立新的生活德育范式, 树立生活德育观。

冯建军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13]鲁洁老师认为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关键就是使道德教育回归到人本身, 回归到一切教育的初始点上来。“道德即人们自主选择的特定生活价值, 而德育存在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标准来确定生活的道路和方向, 使人在生活中活得‘更像一个人’”。[14]这种理念的树立是十分必要的。高德胜在《生活德育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生活德育的实施问题, 他首先谈到生活德育的范式构建, 提出要树立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的思想。

2. 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实践生活德育理论。

刘超良提出要实施生活德育必须从四个方面做起:首先, 从内容上来说, 学校生活德育的内容应该注重贴近生活;其次,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道德性质的生活服务;再次, 从途径上来说, 学校要把学生的集体生活和课堂生活结合起来;最后, 学校应该道德性地批判和改造学生的日常生活。[15]针对上述观点, 刘铁芳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他认为首先要更新现行的德育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选择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主题, 根据主题创设与之相关的教育情境, 在这种教育情境中对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16]可见,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现行的德育体制存在问题, 尤为突出的表现为: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制度机械。要使得德育生活回归, 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

二、我国生活德育研究的展望

(一) 明确生活德育的概念, 奠定生活德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 有关生活德育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不断发展壮大的理论不仅给学校德育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也为我国道德教育开辟了新方向, 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进行反思, 还是会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德育的概念模糊不清, 外延和内涵不明, 缺乏纲领性的定义, 这大大影响了生活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 为生活德育的开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实践策略

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不清晰, 使得生活德育在学校中的推行缺乏操作性, 即使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但是这些策略多是为在理论上的探讨, 并没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 这就大大降低了生活德育的可实施性。

(三) 把知识德育和生活德育有效结合起来

生活德育就一定和知识德育是对立的吗?过度强调生活德育会不会造成德育知识性的弱化, 怎样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上述问题都是接下生活德育理论研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

摘要:建立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批判的基础上的生活德育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遗传学为思想基础。在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 提倡以人的生活经验为依托, 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 并使得这种道德最终回归生活之中。建立新的生活德育范式, 树立生活德育观, 并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实践生活德育理论是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需要。

上一篇: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下一篇:某县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服务和管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