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

2024-05-07

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共6篇)

篇1: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

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0 次

评论:[已关闭] 打印本文 【引言】

美丽的语文世界,春色如许,曼妙多姿。然而作文教学却成为这个美丽世界中最难读懂的一道风景。谁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的教师不断尝试、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作为一名教研员,采集到这些好的方法,就像在花园中采摘到了美丽芬芳的鲜花一样无比欣喜。今天拿出其中的几朵来,希望它们的美丽和芬芳会让大家欣赏。【指导者: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 李冬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争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

1.感悟并学会用准确、细腻、传神的语言描摹人物的动作或动态。2.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及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归纳写作方法并创造性地写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并善于在细微的动作中捕捉写作灵感。2.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过程 师:(进入教室,脱下外套,叠好放在桌上)刚才老师在讲课前做了哪些动作?按一定顺序说,尽量全面具体。(只有几名学生举手,指一名学生回答。)

生:我看到老师把衣服脱下来,双手利落地把衣服里子朝外,并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师:好,不错。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人物的动作描写。(板书:人物动作描写)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做人物的动作描写?

生:人物的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动作或动态进行描写。

师:大家想一下,刚才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很多同学都没办法回答,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没有认真观察。

师:说得很正确。因此进行动作描写必须要注意认真观察。(板书。)

师:以前我们就接触过许多动作描写,其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片段。下面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记忆力。(大屏幕显示。)师:(生读)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并指出选自哪篇课文。我()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师:这是哪篇课文里的选段?(生答《少年闰土》。)师:哪位同学来试着填一下? 生:扫、举、撒、当、拉。师:你们赞同他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因为“举”是人用手进行的动作,而“支”比较恰当。

师:分析得很精彩。生:我认为不应该是“当”,因为“当”不是动词,应是“等”。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应用“看”,这样才能知道小鸟什么时候来。师:这个小练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生:用词要准确。师:概括得非常好!(板书。)刚才小片段中捕鸟过程所用的动词特别多,是不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一定要运用很多的动词呢?接下来同学们再看大屏幕。生:(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能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生同桌交流。)

生:我觉得不能互换,因为母亲已经很老了,不会飞。师:(微笑)你的意思是侄儿会飞吗?

生: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飞”字写出了孩子的活泼、灵巧。而母亲年事已高,用“迎”字更符合她的年龄特点。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再考虑“迎”字表明人物的什么心理?

生:“迎”表明母亲对长年飘泊在外的儿子的思念,所以早早就在门外迎接了,而小孩比较好奇,因此看到亲人回来,他就“飞”过来了。师:刚才的训练,大家又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动作描写中所运用的动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师板书:抓住特点。)师:这里的特点包括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特点,与此同时,刚才的训练还告诉我们,动作描写并不一定是把动作写得细致、全面就是好,而是要抓住关键性动词,展示人物的特点,凸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上几点就是我们在进行人物动作描写时要做到的。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创造力。(大屏幕显示。)

篇2: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

美丽的语文世界,春色如许,曼妙多姿。然而作文教学却成为这个美丽世界中最难读懂的一道风景。谁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的教师不断尝试、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作为一名教研员,采集到这些好的方法,就像在花园中采摘到了美丽芬芳的鲜花一样无比欣喜。今天拿出其中的几朵来,希望它们的美丽和芬芳会让大家欣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争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知识与技能

1.感悟并学会用准确、细腻、传神的语言描摹人物的动作或动态。

2.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及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归纳写作方法并创造性地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并善于在细微的动作中捕捉写作灵感。

2.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师:(进入教室,脱下外套,叠好放在桌上)刚才老师在讲课前做了哪些动作?按一定顺序说,尽量全面具体。(只有几名学生举手,指一名学生回答。)

生:我看到老师把衣服脱下来,双手利落地把衣服里子朝外,并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师:好,不错。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人物的动作描写。(板书:人物动作描写)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做人物的动作描写?

生:人物的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动作或动态进行描写。

师:大家想一下,刚才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很多同学都没办法回答,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没有认真观察。

师:说得很正确。因此进行动作描写必须要注意认真观察。(板书。)

师:以前我们就接触过许多动作描写,其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片段。下面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记忆力。(大屏幕显示。)

师:(生读)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并指出选自哪篇课文。

我()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师:这是哪篇课文里的选段?(生答《少年闰土》。)

师:哪位同学来试着填一下?

生:扫、举、撒、当、拉。

师:你们赞同他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因为“举”是人用手进行的 师:分析得很精彩。

生:我认为不应该是“当”,因为“当”不是动词,应是“等”。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应用“看”,这样才能知道小鸟什么时候来。

师:这个小练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生:用词要准确。

师:概括得非常好!(板书。)刚才小片段中捕鸟过程所用的动词特别多,是不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一定要运用很多的动词呢?接下来同学们再看大屏幕。

生:(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能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生同桌交流。)

生:我觉得不能互换,因为母亲已经很老了,不会飞。

师:(微笑)你的意思是侄儿会飞吗?

生: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飞”字写出了孩子的活泼、灵巧。而母亲年事已高,用“迎”字更符合她的年龄特点。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再考虑“迎”字表明人物的什么心理?

生:“迎”表明母亲对长年飘泊在外的儿子的思念,所以早早就在门外迎接了,而小孩比较好奇,因此看到亲人回来,他就“飞”过来了。

师:刚才的训练,大家又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动作描写中所运用的动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师板书:抓住特点。)

师:这里的特点包括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特点,与此同时,刚才的训练还告诉我们,动作描写并不一定是把动作写得细致、全面就是好,而是要抓住关键性动词,展示人物的特点,凸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上几点就是我们在进行人物动作描写时要做到的。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创造力。(大屏幕显示。)

生:(读)揣摩人物心理,锤炼恰当的动词填空,比比谁填得好!

天啊!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下床来,()过衬衣,()上鞋子,几步()进洗手间,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几下,飞快()出屋子。

(师发题卡,生4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填充完整后上交,师随意展示一份,其他学生点评。)

生:我认为“蹬”开或“推”开被子都不对,因为“蹬”不如“掀”方便。(做“掀”的动作)而“推”更不对了!

生:我认为应是“跳”下床来或是“翻”下床来都可以,然而“走”比较慢,“滚”就更荒唐了!要是“滚”的话保证得摔坏了。(生笑。)

„„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欣赏到了你们无穷的创造力,同时也感觉到你们锤炼语言的能力提高了。今天学的写作方法大家掌握得怎样呢?我们检测一下学习效果,先做一个“填鼻子”游戏。哪位同学愿意主动到前面来表演。(生争先恐后举手。)

师:(点一名学生上前做游戏)在这位同学做游戏时,大家一定要认真观察他的细微动作,抓住你最感兴趣的,最有意思的动作,并试着揣摩他的心理,仔细体会准备写作。(游戏过程略。)

师出示写作要求:根据所学的方法来进行片段描写。要求:1.以动作描写为

主,适当与其他描写方式相结合;2.100字左右(师巡视。5分钟后实物投影展示作品。)

生:我看到他在填鼻子时,走路很不稳当!刚迈步时,他生怕离开自己事先找好的位置,因此迈了一小步。后来转来转去就迷糊了,就大步大步地迈起来,身体也左右摇晃,两只手臂也不停地上下摆动,还差一点滑倒。结果鼻子画到了嘴下面。

生:我认为他观察很仔细,描写得很完整。词语运用也特别恰当,还能与心理描写相结合。

生:我认为“走路很不稳当”一句应该修改一下。他在做游戏时,刚开始时还是很稳的,后来才不稳,所以这样写很笼统。

生:我认为“滑倒”改为“跌倒”更符合实际。

师:老师认为在描写他摇晃时再细腻一些就更好了。

„„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描写人物,更适用于描写其他事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认真体会并实践。

●后记

篇3: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课堂环节:

●人物动作描写”的概念

人物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一种描写手段。

●“人物动作描写”的技法

(一)观察细致,生动描摹

【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善于细腻观察,通过“穿”“蹒跚”“攀”等动词将父亲过铁道的艰难情形生动地展现出来。

【训练】请结合下文段所营造出的情境,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空。

妈妈送来了几个糖块,我也非常想吃,但妈妈说妹妹最近病了,让我不要和妹妹抢,看着妹妹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眼睛____,嘴____,喉结____,手____。

(二)掌握顺序,巧用修辞

【片段】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子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将主人公吃瓜子的失败与成功的过程按照恰当的顺序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引人入胜。

【训练】请在空格中补充一个比喻句。

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好像____,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

(三)动词锤炼,精妙展现

【片段】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

【赏析】这一段话中,最精妙的词语在于“拖”“扎”以及“铺”等。这些词语凸显了一个经过一天军训之后的“小王”身上浓浓的倦意。

【训练】请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列的空格中。

老马来找我要钱,我____几张钞票给了他。(如果我喜欢老马用什么动词?厌恶用什么动词?)

●教师总结

人物动作描写须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内容是:注重观察,描写要讲究顺序,同时合理运用修辞与经过锤炼后的动词。

为了便于论说相关问题。我们先把上述的课例搁于一旁,来从语文教学的一些常识入手论说。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差异。写作强调输出,阅读侧重输入。写作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阅读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因而,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我们要牢牢秉持二者如上的差异,从知识本身的特性上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甄别对待,莫将两种课型混为一谈。从刚刚呈现的课例来看,笔者以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将阅读赏析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进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那么,究竟,中学语文阶段的作文教学有何本质性特性呢?笔者以为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写作知识的特殊性

我们每天教学所依赖的知识有多种类型,其中,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所得出的分类结果亦是不同。当下,影响较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所提出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论说。在他看来,陈述性知识是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陈述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某些事件及客体,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回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的程序性知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而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要回答“怎么办”的知识。

有了上述关于“知识”的分类认知之后,我们便不难对“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类。显然,“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哪篇文章写得好”“为什么这篇文章好”以及“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等“陈述性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明晓“这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等“程序性知识”。

二、写作教学的过程性

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老师曾说:“要较好地实施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依赖两个条件,一是明确哪些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有重要的训练价值,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譬如关于描写,重点就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描写很重要’‘描写要具体、生动’的道理和写作要求,而是帮助他们做到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再如记叙性文章的选材,不能只是让学生懂得‘材料应该具体典型新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出‘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等等。”

这段话里,透露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其中,“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是核心关键词。实际上,正是因为“作文教学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也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办”的问题,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竭力创设一些环节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怎么来的”,微观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而微观层面的这种“写作过程”观为我们教授“人物动作描写”会带来极大的启发意义。

通过认真审阅上面的课例并结合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与“一般细节描写”的特质几乎保持了相当的吻合度。也即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细节描写,我们强调“细腻”“顺序得当”“突出特点”等特质,然而“人物动作描写”如果我们仍旧强调这些特质的话,“人物描写”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换言之,如果我们在“人物动作描写”中讲“细腻”,讲“突出特点”,那么“人物语言描写”呢?“人物外貌描写”呢?显然,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会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作文教学知识”的归属不清,常与“阅读教学知识”混淆、“作文教学过程”被忽视之外,“人物动作描写”的独特性的教学价值点也未得到有效显现。下面,笔者拟从“作文教学过程”“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两个重要教学基点出发,以“程序性知识”的特点作为教学框架,对上述课例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与完善。

在上述所呈现的课例“动词锤炼,精妙展现”部分中,教者引述了一句话:“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并进行了相关“阅读教学式”的分析,我们自然是对这种分析持否定态度,但是从建构的意义上而言,我们应该着重讲解什么内容呢?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去呈现呢?

篇4: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

教学地点: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8号楼7楼秋白厅

教学对象: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八(6)班

课 型:作前体验课

一、生活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相遇中,不断地离别。现在我们相聚在这里,一年之后便会各奔东西。尽管如此,老师还是相信这短暂的相聚一定会给我们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微小而难忘的细节。在若干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你们一定会聊起一些人,聊起一些与他相关的小小细节,例如说这个:

(PPT展示片段:他和几个人来到走廊里,突然他认真地看着其他人,双眼一瞪,大吼一声:“哈!看我乾坤一掷,陈家脚来啦!”只见他身体后仰,猛地抬起右脚,用力向前一甩,“嗖”的一声,鞋子飞了出去。其他人见状,先是笑得合不拢嘴,然后蜂拥而上,争抢他的鞋子,喧闹声里,不知是谁用力一扔,他的鞋子便无辜地掉到楼下去了!)

二、复习巩固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片段说的是谁?

生1:陈煦亮。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个人是陈煦亮。

生1:因为这是前两天刚刚发生的事情。

师:这就是我们在知识学习课之后,所做的一个片段的体验。能不能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这个片段里有没有细节?请陈煦亮自己来说说好不好?

生2:有,“双眼一瞪”。

师:这是哪个方面的细节?

生2:眼睛。

师:你想干什么?瞪的目的是什么?

生2:想先震慑一下大家。

师:好的,大家能告诉我这是刻画人物时哪个方面的细节呢?

生(齐答):神态。(师板书:神态)

师:除了神态方面的细节外,这个语段中还有哪方面的细节?

生3:我觉得还有人物语言,如大吼一声:“哈!看我乾坤一掷,陈家脚来啦!”

师:请坐,这样一种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板书:语言)好,还能找到其他的吗?

生4:我觉得还有动作,“只见他身体后仰,猛地抬起右脚,用力向前一甩”,这里捕捉到了他细微的动作,写出了人物在一个瞬间的表现。(板书:动作)

师:好,请坐。捕捉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我们在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时,首先要捕捉相关细节,然后再对细节进行描写。班级里有这样一些活泼的同学,也会有那样一些很沉静内敛的同学,例如他:

(PPT展示片段:老师上课喊他起来回答问题,但他只是默默地盯着老师,一会儿又低下头去,仿佛在心里进行思想斗争:究竟该不该说话?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他自始至终都没张开小嘴,仿佛嘴唇已经被强力胶粘住似的,一动不动。)

师:这个片段说的又是谁呢?

生5:我觉得应该是我们的管立翔。

师:你看得很准,确实是他。那么这段文字里有细节吗?

生5:“他自始至终都没张开小嘴,仿佛嘴唇已经被强力胶粘住似的,一动不动。”这句话中抓住了他嘴唇一动不动这个细节。

师:管你说什么,我始终紧闭双唇,这是个沉默内敛的人。请坐。通过这样一些细节片段的描写,我们可以鲜明深刻地了解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是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时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细节描写才是优秀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上节课我们共同讨论商定的层级表。(PPT展示层级表)如果能达到A级标准中的全部要求,那么我们的写作就能算得上佳作,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A级标准。

生(齐读):①细节典型,能鲜明表现性格特点;②细节真实,符合生活逻辑;③细节描写有表现力。

师:简单复习一下,细节描写需要抓住那三点?

生6:我们应当抓住典型、真实、有表现力这三点。

师:很好,请坐。首先,细节本身需要典型、真实,这样才能符合生活逻辑,鲜明表现性格特征;其次,对细节的描写要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要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前大家进行了片段写作的体验,老师从中挑选了四则,想请大家来进行一个品评,请大家对照层级表对学案上的案例进行评价。

生:(对照层级表评价案例)

师:好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完成等级评价汇总表格。

生:(小组讨论)

师:各组都完成讨论了,我们来看看大家交流的成果。(将各组的讨论汇总表格贴在黑板上)先看片段一。

(PPT投影:片段一:能言善辩的他在讲台前痛斥分层班的坏处,只见他眉头紧锁,一脸严肃,那张嘴就像一挺机关枪一样,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嘴唇快速而有节奏地上下舞动,似乎所说的话都不需要任何思考时间,当他抑扬顿挫地说完自己的看法之后,班级里先是安静了片刻,然后就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大家都将其评定为等级A,在请大家分析之前,我想问问这是谁?

生(齐答):马畅。

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让我们找一个代表来说说你评定为A的理由。

生7:我觉得这个细节很典型、很真实,富有表现力。

师:嗯,处处紧扣层级表中的标准,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语段详细阐述一下。

生7:“他眉头紧锁,一脸严肃,那张嘴就像一挺机关枪一样”,捕捉到了眉毛的动作和脸的神态,以及说话时的嘴,像机关枪一样。

师:对,这个片段写出了马畅发言时的表现,眉毛如何,脸上的神态如何,嘴唇如何,有同学已经在模仿“机关枪”了(生笑),那个上下舞动的嘴唇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物说话很快,思考时间很短。表现力怎么理解呢?

生7: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的形象生动,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刚刚都有同学在模仿了。

师:很好,所以根据这位同学所述,这个案例具备了我们层级表A级标准中的几个要点,那就是典型、真实、描写富有表现力,所以大家把它评定为A级是有道理的。

师:第二个片段就有问题了,(PPT投影:片段二: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上课积极,特别是地理课上,他会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然后积极回答。)大部分同学认为是C,但有一个小组认为是B。我们请认为是B级的小组来谈谈。

生8:我们认为这个片段写出了人物的积极,只不过没有描写。

师:那认为是C级的小组呢?

生9:我们认为这个片段没有围绕人物上课积极的表现,捕捉相关细节进行描写。

师: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上课积极的细节可以有哪些?

生9:(踌躇,不知如何回答)

师:就是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不知道怎么解决,是吗?好,请坐,我们请小组其他成员来帮帮忙。

生10:我一开始也认为是B,但后来少数服从多数,就选了C。

师:那就是说,你还是认为是B级。

生10:是的。

师:那好,请你说说理由。

生10:我觉得这里主要是写上课积极,然后上课积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语段选择了他上课积极发言来写,只不过缺少描摹。

师:那这里的细节是什么?

生10:积极回答问题。

师:好,请坐,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

生11:我觉得语段中提到的上课积极,认真思考问题都是事件,不属于细节。

生12:我把片段二和片段一进行了比较,我们大家都能知道片段一说的是马畅,大家都不用思考,但是片段二却不知道说的是谁,不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较粗略,所以没有细节。

师:很好,请坐,其实刚刚的两位同学已经为我们归纳出了细节描写的两个要点。第一位男同学说这里只是在交代事件,没有捕捉到细节,他仅仅是上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具体是怎样认真的,如何积极的没有体现。第二位女同学说,我们看完片段一都知道这写的是马畅,但是你能知道片段二写的是谁吗?

生:(摇头)

师:所以这个片段,即使我们认为其中有细节,这个细节也不典型,所以这个片段正如大部分同学的评价,C级更为恰当。再来看看片段三。(PPT投影:片段三:那天早晨,我把他刚买的早饭打翻在地上,可是当他发现时,却一句责备我的话也没有说,更没有生气,这种宽容的品质值得我好好学习。)

生13:我觉得这个片段缺少细节,整个片段只是写一件事,没有从相应的角度去捕捉细节。

师:好的,所以从大家汇总的评级表上来看,都是C级,没有异议。再看最后一个片段。(PPT投影:片段四:下课后,他走到我的身边,用他那肥厚的双手按在我的肩上,一个人乐呵呵地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线,如同深夜的弯月,让人感到他的直率。)都是B级,为什么?

生14:因为这段话主要想表达人物的直率,但是它前面这段话,“乐呵呵地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线,如同深夜的弯月”并不能表现出他的直率,这个细节不典型,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语速很快)

师:很好,大家有没有体会到那张机关枪一样的嘴?

生:(笑)

师:片段四中人物的直率并没有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眼睛眯成一条线,像弯月,这样的人就很直率吗?老师笑起来(师笑)眼睛也是一条线,但是你能看出来我很直率吗?

生:(笑,摇头)

师:好了,回到片段一,一个好的细节描写应当怎样去写呢?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人物的性格(板书:性格),例如这个人的能言善道,然后第二步,我们就要去捕捉人物的细节,去哪里捕捉呢?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从多个角度去寻找,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可以是神态,还可以是外貌(板书:外貌),当然不要忘了我们在知识学习课上所看到的案例上运用的,父亲在口袋里掏了又掏的皱巴巴的五毛钱,这个……

生:物件。

师:对的,细小的物件(板书:物件)和环境也别忘了。从这些角度入手,捕捉细节,去放慢人物的动作(板书:放慢),放大人物的局部外貌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好了,光说不练,没有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从两个C级案例中共同确立一篇,然后分别修改。给大家30秒讨论一下,确定修改哪个片段。

生:(讨论)

三、修改升级

师:好,商量好之后就可以准备写了,请大家再次回顾一下屏幕上的写作策略(PPT投影:定格—聚焦—放大),先定格性格,再聚焦细节,最后放大描写。好,开始动笔吧。

生:(修改片段)

师:大家都写好了,我们来看一个同学的修改。(实物投影学生片段)这位同学课前反复叮嘱我不要叫她回答问题,她说自己语文不好,不会写作文,我们看她到底会不会写。来,请你自己来读一读。

生15:地理老师的话音还未落下,他的手已高高举起,环顾着四周,看看还有没有举得比他早,他周围的一双双手也陆续举起,他急了,站了起来,踮起脚尖,昂着头,双手依旧举得高高的,好似要冲破天花板,冲上云霄。终于老师请他回答,他说话不需要任何思考,快速地答完问题,之后就是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他,就是这么的积极,这么的爱思考。

师:好,请坐,找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16:我觉得她写的能达到A级。文中先说他的手高高举起,然后环顾四周,抓住人物动作上的细节。他不仅要把手高高举起,还要看看四周有没有人举,就怕自己落后,人物的那种急切心理展现无遗。然后手举得高高的,仿佛要冲破天花板,飞入云霄,运用修辞,也有表现力。

师:抓住人物举起的手这个细节,进行描摹,放慢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致描写,所以这位同学认为能够达到A级。再请其他同学来谈谈。

生17:她写是我们上课的情况,很真实,并且能表现出人物积极的性格特点。

师:那你觉得这个修改后的片段等级如何?

生17:A级。

师:好请坐,所以我们看,不要害怕写作,只要你用心,只要你按照策略一步步去写,你肯定能写得很好。再来看另外一个片段的修改,(实物投影学生片段)也请作者自己来读一读。

生18:那天早晨,我不小心把他刚买的早饭打翻在地上,他发现了,意料之外的是,他反而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眼睛眯成一个月牙儿,轻轻挥了挥手说道:“没事没事,扫扫就好!”只见他左手提着簸箕,右手握着扫把,左右晃动,胖胖的身子一扭一扭,口里还不停念叨:“没关系没关系……”看着这有趣的模样,我也加入进来一起扫,两个好朋友谈笑着,早把早饭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师:好,请你的同桌来点评一下。

生19:我觉得她把小胖子写得非常形象,他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都非常到位,所以我觉得这是A级。

师:其他小组有人要说说吗?

生20:我觉得这里用人物说“没关系没关系”来表现了人物憨厚的特点,眼睛眯成月牙儿也表现了人物的可爱,我觉得应该是A级。

师:但是她想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宽容。

师:而小作者却把他写成了一个憨厚可爱的人,从我们修改片段这个大前提下来看,可能有一些些偏差,但是从人物形象刻画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表现人物的憨厚和可爱,她写得也很好,所以我们在修改时,不要过于拘泥原文,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发挥。再看看这位同学写的。(实物投影学生片段)

师(读):一个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经过他的桌子时,不小心将他的早饭打翻在地。他先是一愣,随后急忙扶住我,连声说:“没烫着你吧,你没事吧!”然后他跑到教室前面拿了一把拖把,嘴里不停地念念有词:“都怪我不好,我把早饭放得太靠桌边了。”我听了以后,大为感动,对他说:“我来赔你早饭钱吧。”他连忙摆了摆手说:“这怎么行呢,这事不怪你呀,你没事就已经是万幸了!”说完,他露出了他那可爱的小虎牙。谁来点评一下。

生21:这篇文章从动作和语言中进行细节刻画,表现了他的豁达,我觉得应该是A级。

师:能不能请你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给我分析一下呢?

生21:比如说他跑到教室前面拿拖把时,嘴里念念有词,不去怪别人,反而怪自己,这个细节就表现了他的豁达,还有他露出了小虎牙,写出了他的乐观豁达。

师:露出小虎牙在干什么呀?

生22:露出小虎牙在笑。

师:对的,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小虎牙再进行一些细致的描写,让它更加具体生动,效果会更明显。

四、总结归纳

师:本节课通过对一些片段的评析和修改,通过对程序性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塑造人物时(板书:人物),完全可以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出发,捕捉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物件等方面的细节,然后对这些细节进行描写,对它放大,或者放慢,这样就可以实现细节描写本身的作用,也就是黑板上呈现出来的图案“以小见大”。(板书:勾勒出“小”和“大”两个字),用小小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刻画出一个大大的人物(板书:勾勒出“人”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板书:运用细节,刻画人物)

五、作业布置

师:课后,请大家对自己的片段进行修改,并将它扩充成一个完篇,然后我们再通过作后升级课来对细节描写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做一个探讨。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专家评课】

听完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为主题的三堂写作课之后,我觉得开一节写作教学公开课非常不容易。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几段精彩的片段,但背后是老师们长时间的投入和付出,我觉得很不容易。

我觉得整体上江跃老师的课非常好,如果用分数来打,我会给他打90分以上,这节课非常成功,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地方:

第一,教学轻松自然。我最欣赏的是江老师的课上得很轻松,连续听完三堂课后,我觉得时间过得最快的就是初中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我们旁观者听起来也觉得不造作,特别自然,没有任何“秀”的成分,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板书设计精巧。江老师的课有一个很大的亮点,那就是他设计的板书。我从来没有在写作教学的课堂上看到过这么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既非常有设计感,又有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很有知识聚焦度,可以说这个板书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学生上完课后能借由板书清晰明白怎么做。

第三,片段撷取精当。我觉得江老师在上课之初以及课堂过程中所撷取的学生的写作片段,非常到位,抓得非常好,所抓取的学生片段和他所要讲的教学内容有丝丝入扣的吻合贴切感,非常精彩。

第四,知识建构升级。在江跃老师的课上我看到了老师们在写作知识建构上取得的成效,例如他在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升级时,有一段写作知识的小结,也就是写作策略的提示,这段总结虽然看起来写得很朴实,但实际上这段知识是非常到位的,单看“放大”这个环节中所说的:“对捕捉的细节进行描写。你可以放大人物的局部外貌或神态;描摹人物的细小物件;也可以放慢人物动作,进行特写;精选人物个性化的只言片语等等。”在此就能看出江老师写作教学的知识功底,它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让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还知道怎么做,非常不容易。

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江老师用层级表指导学生修改片段之后,所展示的学生修改成果写的是不错的,但我觉得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把学生修改后的片段和修改前的片段一起打出来,看看他修改在哪里,到底增添了什么,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篇5:《人物描写一组》课堂实录

淡洁 整理:山东省东平县实验小学

亓明国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孩子们,刚才,我们之所以能那样快速、准确地猜出这些人物,是因为他们的特点非常鲜明。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三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来,齐读课题。生:22课,《人物描写一组》。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片段?

生:有三个片段。

师:在这三个片段中,主要人物都有谁? 生:有小嘎子、胖墩儿,还有严监生和林黛玉。师:不要着急。第一个片段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是小嘎子。

师:第二个片段谁来说?。

生:第二个片段的主要人物是严监生。师:最后一个片段。生:凤辣子。

师:凤辣子。也叫王——? 生:王熙凤。

师:知道这三个人物是从哪里走出来的吗? 生:小嘎子是从《小兵张嘎》走出来的。师:好,出自于《小兵张嘎》。严监生呢? 生:他出自于《儒林外史》。师:王熙凤呢?

生:王熙凤出自于——《水浒传》。师:是《水浒传》吗?一齐说。生:《红楼梦》。

三、体会特点,了解方法

师:非常好!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有什么特点呢?想知道吗?打开课本,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们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浏览课文三分钟。)

师:谁来说说小嘎子有什么特点? 生:机灵。

师:写上去。谁来补充。生:有心计,活泼可爱。

师:“有心计”这个词用得好。写到黑板上去。谁还想说? 生:会想办法。

师:很好。那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呢?

生:非常节俭,但是„„ 师:节俭,这是你的看法,写上去。谁有不同看法? 生:我觉得他非常吝啬。师:吝啬,写上去。师:你读出了怎样的王熙凤? 生:我读出了王熙凤的美丽大方。师:美丽,写上去。

生:我读出了王熙凤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师:写上去。1.小嘎子

师:下面我们聚焦这三个片段,看看他们写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师:同意小嘎子机灵,有心计的举手,看来这是大家的共识。下面就让我们快速把目光聚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当中,看看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小嘎子的鲜明特点,请你用笔勾画下来。

(生默读勾画一分钟)

师:谁来说说看,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小嘎子的机灵、有心计。生:我从“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仿佛很占了上风”感受到的。

师: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嘎子?

生:我读出了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小嘎子。师: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掌声送给他。(板书)他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读出了一个机灵、有心计的嘎子。

师:谁还有发现?

生:我从倒数第二句话,“小嘎子已经有些沉不住气„„把脚别住了”,读出了他富有心计。

师正音:脚腕(wàn)子。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掌声送给他。他也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读出了一个富有心计的嘎子。

2.严监生

师:接着我们来看严监生,他是出自我国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书中对他的家境是这样描写的:“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日收入少说也有几百两银子。”

师: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用入木三分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严监生鲜活生动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片段。请你用笔把最能体现严监生鲜明特点的语句勾画下来,并把你的感受和同伴交流、讨论。

(学生默读勾画一分半钟)

师:请把你勾画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伴分享你的感受。(生交流一分半钟)师:孩子们坐端正。谁来谈一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生:“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手指头。”我从这里读出了严监生舍不得点两个灯草。

师:掌声送给他。这时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这时他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不是的,没猜对。师:此时谁又接着猜?

生:二侄子。“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不曾吩咐明白?’

师: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越发指得进了。” 师:什么情况下人才会把眼睁得滴溜圆?

生:惊讶的时候。师:还有什么时候?

生交流(听不清,大约是生气着急的时候。学生理解了此时严监生很着急,众人都不懂他的心)。

师:接着谁又来猜了?

生:奶妈。她说:“老爷是因„„故此念。” 师:猜对了吗? 生:猜错了。师:那严监生是什么表现?

生:“他听了这话„„只是指着不动。”

师:刚才还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此时怎么把手指着不动呢? 生:已经没力气了。生:他觉得没希望了。

师:正在他绝望的时候,他的救星来了。谁出来了? 生:赵氏。“赵氏慌忙„„挑掉一茎。” 师:接下来严监生是怎么表现的呢? 生:“众人看„„没了气。”

师:终于有人猜对了。如果这时的严监生能说话,你猜他会说什么?

生:还是你了解我呀!师:此时此刻,你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非常吝啬。生:非常节俭。

师:严监生家里不穷,他有钱,非常有钱。晚上,家里来了那么多人,点两根灯草浪费吗?

生:不浪费。

师:“节俭”是说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少花或不花。“吝啬”是指该花不该花都不愿花。那么,你认为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吝啬的人。

师:从始至终,我们看到严监生说话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你是抓住人物的什么读懂人物的内心,捕捉住他的特点的?

生:通过他的动作。生:通过他的神态。

师:真了不起。你们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从而看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现在你还认为节俭吗?

3.王熙凤

师:接下来这个人物是谁? 生:王熙凤。

师:她是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谁读过《红楼梦》?

师:你来说一说,你读过的《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她很美丽,喜欢使权弄势„„

师:你的的确确读懂了《红楼梦》。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确是一个美丽、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的人。在课文中这个片段中,她的特点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最能体现王熙凤特点的语句用波浪线勾画下来,自己读一读。

(生默读勾画两分钟)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谁来说一说? 生:我读出了一个爱炫耀权利的王熙凤。我从她问“妹妹几岁了„„也只管告诉我”读出来的。

师:哪几个字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的? 生:(没说对)师:谁来帮帮他? 生:“只管”“也只管”。

师指导该生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好。师: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一起说。生:语言描写。师:谁还有所发现?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就去世了”体会到了王熙凤的能说会道。

师:你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生:我从“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读出来的。师:你很会读书。让我们一起来看这里——“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标准。生:美丽。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标志”就是身材匀称、五官美丽的意思。那么,王熙凤在夸谁美丽呢?

生:林黛玉。

师:要夸林黛玉就直接说她标致就行了。那王熙凤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师:贾母是荣国府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人。王熙凤是她的孙媳妇,是荣国府的大管家。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因为她母亲去世了,贾母心疼她,就把她接到贾府来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片段,就是林黛玉刚进贾府,王熙凤来见她的情景。当时在场还有贾母的嫡亲孙女,也就是她的亲孙女,有迎春、惜春、探春等人。那么,王熙凤这样夸仅仅是在夸林黛玉吗?

生:她是在夸贾母。

生:她还在夸贾母有这么漂亮的外孙女。

师:如果你也是当时在场的嫡亲的孙女,你听了这些话,你是什么心情?

生:开心、高兴。

师:王熙凤这番话,既表杨了林黛玉,又取悦了贾母,还让这些嫡亲的孙女也很开心,那么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能说会道的人。生:八面玲珑的人。师:她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从“这个人打扮„„洋绉裙”读出了王熙凤美丽。师:同学们一起看这段文字。难读吗?难理解吗?我觉得只有专家才会知道王熙凤穿了什么、戴了什么;我们普通读者不需要细细研究。请快速浏览这段文字,看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生:好炫耀的王熙凤。师:你怎么读出她炫耀呢? 生:因为她总是穿这么漂亮。

师:你很会读书,掌声送给他。这段文字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外貌。

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王熙凤。王熙凤在《红楼梦》中被誉为“语言学家”。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读一读《红楼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四、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师:今天,我们通过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看到了三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再读此类写人的文章时你怎样捕捉人物的特点?

生:通过动作描写来捕捉人物的性格特点。生:通过神态、语言描写来捕捉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今后,我们阅读写人的文章,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动作、神态、语言、外貌描写上来捕捉人物的特点。当然刻画人物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环境烘托、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等等。

师:(出示人教版五下《24*金钱的魔力》片段)看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伙计拖德?

(生默读,交流。此时下课铃已响)五:激趣读书,走进经典

师:孩子们,课下,请你们走进原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欣赏更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谢谢孩子们,下课。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机灵 有心计„„动作 严监生:节俭 吝啬……动作 神态

王熙凤:美丽 能说会道 八面玲珑……语言

关注言行举止

篇6:人物动作描写课堂实录

第一教时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时

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请看——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

(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想不到——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赏析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我喜欢看武侠小说,心里总有种臆测:先生于永正兴许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他的武功深不可测,每每出招,必一招中的,让我在惊叹之余随即产生无限幻想:下一步是什么呢?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新的一招又到。就这样被征服,欣赏之余发出无限感叹:真想不到啊!

耳畔,先生爽朗温润的声音响起:徒儿,看招。我定睛观瞧,原来是一堂习作指导课:

受众: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关键节点;课型:专项“语言描写”训练;

难度系数:5.0;

这样的年级,这样的课型,真让我来上,想一想,汗不敢下。且看先生,保持着一贯的孩童般烂漫笑容,如京剧里的厚道老生出场了:

案例片段呈现之一: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想不到,素材的选取竟然如此驾轻就熟。语言描写训练是典型的写作技法传授及实战训练课,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很高。训练从哪里入手?所需的“抓手”从何而来?先生的设计给出了最佳答案:从“当下”来。一入课堂的对话,马上转变为师生共同研讨的素材,这样的素材好像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显得那样亲切,自然,让人愿意接近,而这样的感受带来的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练习表达的兴趣。开课之初,艺术的氛围就被我们嗅到了。问一问先生,什么是“当下”,先生笑而不答,手指眼前的课境说: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环境,当下的言语,当下生发的情态,当事时正在进行的一切„„当下就是每一个你所能把握的生成。“当下”有什么优势呢?显而易见的是活泼,新鲜,现场感十足。而这些,正是激活儿童表达欲望,激发学习情趣的关键要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想到,课堂进行未到两分钟,先生就出了奇招。高手,总在不经意见让你高手到威力。

“想不到”也勾连起一次难忘的海边传道经历。一次,邀请先生到福建的马尾港,就在海边一艘渔船上吃海鲜。从捕捞到船到加工上桌,每味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先生大快朵颐后说:福建人知道怎么吃海鲜,要趁着新鲜吃,最好就是到海边吃。写作也一样,选用的素材就要鲜,鲜则活,活则生香。记忆中,先生总能这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直接拿来,所以,他的课,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因为鲜活的素材,让课堂学习变得畅快,痛快。

案例片段呈现之二: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想不到,技法的传授竟能如此简约自然。不妨问问自己:语言该怎么描写?面对三年级的儿童又该怎么教?先生的高招又会是什么呢?想不到吧,是“无招胜有招”。他用了最为朴素,简单但同时最为有效的方法——自觉发现。通过启发对话,在儿童发现的基础上,适时点拨,生发而成的技法是自足自满的,也是持久有效的,有润物无声之美感。这样的“老套”手法居然解决了许多现代教育手段所不能达的效果。我想,这正是于永正先生无言而教的教学艺术体现。不许赘言,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顺又想起了早年跟随先生备课,方法无他,就是反复诵读。先生的徐州口音比较重,但奇怪的是拿起课本来一读,仿佛就是个普通话播音员般纯正。先生教我诵读的三字诀。一曰“细”。读的时候要注意咬文嚼字,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滑过,不要平调唱读。二曰“全”。诵读时力求将字句读完整,不丢,不漏,不增,不减,特别是每个字的音要读完整,不要读成了“半拉子”。三曰“多”。反复多次读。先生说完就一遍遍带着我读课文,手把手教,如旧时私塾无异。恍惚间,先生认真而执着的形象定格,切进我心,宛如慈父。教学的手段仅是表象,而其间所蕴含的美感,源于这份纯真的善念与宽大的情怀。

案例片段呈现之三: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想不到,在不拘一格的教学艺术范畴中有一种美叫严而有格。很少有人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于永正先生的艺术风格,因为普式的词汇往往难以全面描绘艺术,艺术的特征就是不拘一格。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信手拈来,轻松惬意的。按照先生自己的话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拘一格教语文。瞧,你刚刚满足于语言描写的基本格式,先生马上呈现另一种变式,这就仿佛一道美味刚尝毕,另一道随即端上桌。课堂成了儿童饕餮的精神盛宴。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不拘一格就是随意妄为。面对这不同年龄层,不同学情的孩童,先生的课是严而有格的。这里的“格”即是一种规范,制约,体例,也可以是一种必要的限制,这是对教学底线的严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负责。抄写,这招恐怕是我们大多人都想不到的,在先生的课堂上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夯实表达习惯,规范言语呈现形式,提升表达质量的重任。一句“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让我们在大感意外之时也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真扎实,真是在教语文,教表达。我暗香,如果先生年轻几岁,怎么着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先生班上,那才是真正学语文。

又想到曾经对课堂华美效果的追求,惭愧。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堂追求华美效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审美的标尺,我也是这无数追逐者中的生力军。曾几何时,我也旗帜鲜明地欣赏和崇拜着一些名家的经典示范课。同样一篇教材,经过他们的处理能感觉到未曾想到的深远意味,宏大内涵,充沛情感,深刻说理。课堂上,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被挖掘得很深很透彻。曾经一度下定决心也要让自己的课堂有这样的文化气场,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中得到滋养。可认真看经典课堂上的孩子,感觉他们真的很无奈。他们的思想被牢牢牵引,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主动力,探究乐趣,更失去了犯错的机会。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下,一步步地“渐入佳境”。越是华美的课堂,孩子的表现空间越小,发言只剩下只言片语,更多情况下是一两个简单的词汇,其实,他们的思想早就被引入一个事先预设好的格式中,这样的课给孩子们会留下什么呢?一点欣喜,一阵茫然,一份疲劳,思想经过一番洗礼后,难免会有些残留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刺激外,语文学习的任务目标又完成了那些呢?所幸,先生用他质朴如古玉般的课堂演绎让我惊醒:教学,不是为了展示自我,而是为了儿童成长,教育,可以成就教师,但更成就儿童。

上一篇:健康督导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给小猪画鼻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