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浩演讲篇讲稿设计

2024-04-28

刘振浩演讲篇讲稿设计(精选3篇)

篇1:刘振浩演讲篇讲稿设计

农商行改革,我准备好了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农商行改革,我准备好了。

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商行的改革,意味着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的起点,我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已经调整好了心态,蓄势待发。你,准备好了吗?--是的,我准备好了,我自信地对自己说,农商行的明天将由我们来创造,农商行的辉煌将由我们来见证。

2003年6月国务院开展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以来,农村合作金融这种合作制的产权制度形式就一直存在着争议。股份制是未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导方向。按照‘坚持自愿、符合条件、成熟一家、改造一家’的原则,积极推动县级联社按照股份制、商业化要求,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我们长岛联社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契机,我们要腾飞,我们要打造一流的金融机构,我们审时度势,科学谋划,不断创新,稳中求进,强化措施落实,努力实现改革发展的新跨越。

毋庸置疑,改制成农商行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模式的巨大进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改制农商行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为我社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股东购买了

不良资产、用溢价部分化解了包袱,提足了贷款损失拨备,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使我们经营轻装上阵,改革后我们的资金实力更为雄厚。原来的资本金积累主要靠盈余,现在改制后,可以通过募股,积累更多资金,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第二改制农商行后优化了股权结构,明晰了产权关系,合作制的社员无论投入多少资金,都只拥有一票的权利,因而其资本结构不能反映股东的权利和应承担的风险,而股份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三改革后我们的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更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四:改制农商行后我们仍以服务‚三农‛、定位县域为主,使我们有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好地为社会、为金融消费者们提供更周到、更全面的服务。所以说农商行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站在了长岛联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起跑线上,作为未来长岛农商行的主力军,我们要担负起新一代农信青年的使命,不断的充实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让我们有能力、有魄力胜任这历史性的使命。

展望未来,农商行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新的形势下,我们仍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奋斗目标,坚持稳健

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争取为新农村建设和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纪振浩

篇2:刘振浩演讲篇讲稿设计

一、巧设结构中的动情点

巧设结构中的动情点, 即从演讲的结构入手, 分别为题目、开场白、正文、结尾设计相应的“动情点”。

有人说, 选好题目演讲就成功了一半, 这虽然具有夸张的成分, 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你所选择的题目是官兵最关心的问题, 是官兵最需要知道的东西, 是官兵最感兴趣的事情, 那么, 一亮题目, 就能抓住官兵的心, 演讲的效果也是不会错的。例如, 演讲的主题是“爱岗、敬业、奉献”, 题目可以设计为《永远的绿军装》、《红肩章意味着什么》、《无怨无悔从军行》、《为了英雄的理想》;演讲的主题是反映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 题目可以设计为《壮哉, 军人的回答!》、《军人, 再度冲锋》、《是军人, 就要永远地站立》等等。

俗语说, 万事开头难。开场白是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演讲的成败, 所以开场白理应成为一次演讲的重要“动情点”。开场白既要让听众熟悉演讲的题目, 也要对论题的重要性进行强调;既要建立起与听众的友好关系, 又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所以, 开场白作为第一印象, 必须赢得听众的认可与共鸣。

正文是一篇演讲稿设计“动情点”的主要部分。在此我们要明确, 一篇演讲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头至尾都是高潮, 都是“动情点”, 但是全篇只有一个“动情点”也是不妥当的。所以, 真正高明的演讲者总是不断地调动、凝聚听众的注意力, 又不断地放松自己, 放松听众。一般来说, 一次十分钟的演讲, 正文部分的“动情点”以两至三个为宜。可以是动人心弦的故事, 可以是凝重厚实的事例, 可以是画龙点睛的说理, 可以是委婉细腻的描绘。

二、赋予材料以“动情”任务

演讲的主题和题目确定之后, 演讲者必须收集大量新鲜、独特和富于想象力的材料。演讲的材料来源有两个途径:书本知识的研究和演讲者的亲身经历。其中, 书本知识又包括术语的定义、历史背景、专家的重要论述、名人演讲录等等。亲身经历包括演讲者以前的见闻、曾经住过的地方、本人的嗜好、熟识的朋友等等。演讲者在收集、占有了上述材料后, 在选择、运用材料时, 必须认清材料的性质, 估价特定材料在演讲中的意义与作用, 特别是在煽动听众感情方面的意义与作用。而且, 同是事实材料, “动情点”也不能雷同, 应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演讲的主题。同样, 同是理论材料, 如果开场白中引用的是诗词, 那么, 下文和结尾中则应该换成格言警句。这种错落有致、变化多姿, 会不断给听众带来新鲜感, 长久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给听众留下长久的回味。

三、设计表达方式的动情点

在演讲稿的写作中, 演讲者必须首先明确演讲的“动情点”有几处, 每处“动情点”各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如果故事、事例本身是感人至深的, 那么就让这个故事或事例的“叙述”或“描写”作为“动情点”;如果故事或事例只是作为演讲的铺垫或衬托, 那么就让建立于故事或事例之上的“抒情”或“议论”作为“动情点”而着力进行挖掘和提炼。故事或事例的叙述、描写要自然、朴实, 抒情和议论要恰到好处, 合理生发。

二战期间, 丘吉尔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英国首相, 首次下院演讲中, 他在叙述、分析了整个战局后讲道:“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的, 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一句朴实自然、饱含深情的肺腑之言, 替代了无数豪言壮语, 深深打动了听众, 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燃起了全体人民的爱国、报国之情。

四、锤炼独特的“兵味”语言

语言在演讲稿写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方说, 如果把演讲的主题比作人的“灵魂”, 演讲中运用的材料就好比人的“血肉”, 演讲的整体结构就好像人的“骨骼”, 而演讲稿的语言就恰似人的“细胞”。没有细胞, 人体将不复存在, 而语言不过硬, 演讲稿的效果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军事演讲中的语言除了要符合一般演讲语言规范化、口语化、通俗化、生动化的要求外, 还要针对官兵的特点锤炼独特的“兵味”语言。军人作为独特的一个社会群体, 他们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特别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精神世界。演讲者如能用兵的语言讲兵的道理, 反映兵的人生境界, 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兵形成心与心的沟通, 情与情的交流, 产生共鸣。

演讲稿是以情感人的“美文”。一次演讲能够成功, 因素很多, 但“动情点”的设计是其关键。只有精心设计“动情点”, 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 从而实现演讲的目的。

摘要:军事演讲作为部队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 已日益深入人心并被广泛使用。本文从结构、材料、表达方式、语言这四方面阐述演讲稿写作中如何设计“动情点”?进而在感染官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启迪官兵、教育官兵, 真正达到演讲的目的。

篇3:这是一篇演讲稿

发表演说词的目的,是“劝说读者与作者或演说者一道采取态度或行动”,[4]如果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个通俗性的宣讲,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宣讲,宣讲的意思是,我有一个观点,我举个典型例子,然后你听明白就可以了。而宣讲的主要方法是印证,“印证就是我举个例子使你通俗的明白”,[5]印证是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而诞生的。演讲者在演讲的时候,通常先讲一个抽象的道理,再举一个具象的例子,用具象的例子来证实抽象的道理,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而如果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就需要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在很多公开发表课堂教学案例中,都是把本文当作论说文来进行学习。李世萍老师提出要“继续提高举例论证道理的能力”;刘萍萍老师则认为本文的学习侧重点之一是“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章一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例子。那么,这两个例子到底是在“印证”还是在“论证”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印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证明与事实相符”。对“论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论述并证明。”

本文中的论证与其说是论证,不如说是“印证”。我们一起来分析“印证”与“证明”之间的区别:

1.“证明具有保真性”,而印证只能提供相信某理由的例子,却不能保证这个道理必然为正确的道理。在这篇演讲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道理时作者引用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而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所说的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是典型的“印证”而非证明。因为,仅仅凭王阳明的例子和我一个人的经验,只能为论点提供证据,但不能保证结论必然为真。

2.证明的完备性恰恰是体现在结论的唯一性、排他性上,而一个孤立的例子,不能证明结论的唯一性、排他性。“王阳明的例子”、“我的经验”可以作为证据出现,但相反的论据也有很多,无法保证结论的唯一正确。

3.“只有当我们有可能综观相关问题的全体,才可能有证明”。[6]一个例子或者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证明必须能被综观”,也就是说,不能达到综观的,就无法证明;反过来说,我们只能在没有证明的地方寻求论证。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王阳明的例子”无法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我的个人的经验”无法证明“中国的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演讲中,为自己的论点举一个例子,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示。这里,丁肇中先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来诠释自己的观点,这种形象化的语言通常更生动,更易于被现场的听众接受,能够取得较好的现场效果。“我们的所见所做可以作为证据,使某个看法得到印证、证实。”[7]这是演讲、讲课时常用的技巧,但是印证并不属于推证、论证。所以,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当做一篇议论文,用来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是不恰当的。准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说辞。

那么,该如何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呢?学习一篇演说辞,应该让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学生聆听一次公众演讲,一般应该做到:能够理解或者明晰演说者的观点,能够对演说者的观点进行赞同或者反对的判断;感受演说者的风格,明确演说者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学习必要的演讲技巧。因此,学习这篇演讲文,也应该精确总结演讲内容,并在讨论中对是否“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出判断;并能够对作者如何运用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做出梳理,如果能够简单地加以练习运用就更好了。

语文版教材的课后练习即是围绕着演讲辞的学习展开的:

1.作者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3.细读这些语句,注意加点词的作用。(略)

4.作者说:“不管研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课后练习中有第一、二道题目是围绕着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展开的,这是听众聆听一篇演讲首先所要做出的判断:作者演说的观点是什么?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其中第一题关注到了作者用“例子”来“印证”自己观点的方法;第二题则关注到了以“个人的经验”为“印证”方法来理解作者。但由于题目本身并没有指向“印证”方法本身,而是指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极容易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上而非“印证”手法的运用上。第四题则是在认可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谈一谈你会如何行动,这也是演说的最终目的。

实际上,演讲辞的学习,不但要关注作者的观点,还要关注在演讲中作者所使用的演讲技巧。比如,在《美国语文》中,有一课学习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稿《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在立宪大会上的演讲》,课后在“文学聚焦”栏目就专门针对他们的讲演技巧进行聚焦学习。

在演讲中,亨利和富兰克林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技巧来强调他们的观点,包括:反问、重复观点、重复和并列。

1.(a)找出亨利使用了一系列反问的例子。(b)这些反问要达到什么目的?

2.找到一个亨利使用了重复技巧的例子。

3.(a)从富兰克林的演讲中找出三个重复观点的例子。(b)这种重复观点有什么效果?

4.从富兰克林的演讲中找出一个并列的例子,这有什么效果。

从这些题目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演讲辞的学习除了理解作者的观点外,演说者所运用的演讲技巧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像反问、重述、重复技巧、并列等等。反问有助于激发感情;重述指的是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强化同一个观点;重复则是用反复强调一个主要观点;并列指的是用语法结构的相同来增加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学习演讲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语文》中演讲辞学习的指向,除了理解作者的观点之外,对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演讲技巧多加关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一文来说,把它当作一篇演讲稿,学习其“印证”或其他的演讲技巧比学习各种并不十分恰当的“论证”技巧要妥当一些。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5-JSJYLX-058 )

注释: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八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九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4][5]王荣生主编.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刘畅.证明与印证.世界哲学.2011,(3).

[7]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八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3.

上一篇:无档案证明样本下一篇:杜邦财务分析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