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2024-05-04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精选15篇)

篇1: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坚强筑起民族的脊梁 》

今天,即2013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08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们用一生去铭记。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那一瞬间,巴山蜀水在呻吟,祖**亲在哭泣,大地悲歌,那样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间天崩地裂,无数的生命转瞬而逝,无数的房屋顷刻瓦砾。汶川成为了川之伤,成为了国之殇!

2013年4月20日,又是一个含血带泪的日子,在汶川地震后,相隔五年时间,在中国四川雅安发生的7.0级地震。山崩地裂的几分钟过去后,我发现,我们的周围,我们所能涉猎到的事关雅安大地震的新闻中,有无以复加的痛在弥漫,有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浓浓的爱意在涌动,有悲壮而凄美的人性的美丽让我深深地感动着。许多的瞬间,许多的片段,在阐释着大爱的真正内涵,在放射着人性中最美丽的光彩。

地震可以震倒了房屋,可以阻塞交通,可以中断电讯,但是挡不住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在这一刻,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华民族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举国上下,全民动员;这一刻我们悲痛着,牵挂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这一刻,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这一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抗震救灾。救援队军民用生命挽救生命,不分昼夜,无私奉献,打响拯救生命的接力战。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面对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对着废墟呼唤。山悲水泣天垂泪,星暗云浓地含愁。汽笛为故去生灵而哀鸣,国旗为百姓而垂

降。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惊人的凝聚力,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面对灾难,我们坚强,坚信,坚定,坚韧; 面对灾难,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成长,在悲痛中崛起,在废墟上前行。无数的同胞被救出,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画面。经历了悲痛、镇定、坚强、抗争之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得到洗礼,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看到了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五年了,在历经512后的90后的我们,已经开始渐渐成长起来。我们不再是不懂事的一代,我们对社会、民族、国家、生活、生命和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灾难中前行,让我们学会了相处与沟通,学会了团结与友爱,学会了奉献与付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历经过512的洗礼,我们以后的生活必将走得更加从容,我们也必将发奋图强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让我们铭记那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铭记那些共和国的忠诚卫士、白衣天使,铭记所有为抗震救灾奉献力量的人们。让我们珍爱生命,承逝者之遗志,用爱筑起摧不垮的家园,用我们的决心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3年5月12日

篇2: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X年前的5月12日,蜀地震撼,举世震惊。山崩地裂的一瞬间,家园毁损,生灵涂炭,天地含悲。当此之时,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守望相助,真情援手。大灾面前,中华寺内众弟子,秉承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济世理念,践行“关爱众生,慈济社会”的佛陀教导,通过众僧诵经祈福、组织捐款等形式,积极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第二个周年日。全国人民,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又一次把目光、爱心与祝福投向了汶川,投向了灾区。亦如两年前一样,这次,中华寺内众弟子以及社会各界再次为汶川唱响梵呗,将高僧大德和所有信众积累的功德回向给地震中的罹难者,让生者重新树立起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5·12”X周年,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坚强奋起的日子,更是开启未来的日子。虽然灾难给我们留下永恒的伤痛;但爱心,则是抚平这伤痛的一剂良药。由辽宁省公益基金会、沈阳中华寺、时代商报社共同发起并筹建的.“辽宁中华寺扶贫济困援助基金”将会把大家的爱心送到千千万万需要救助帮助的人们身边。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辽宁中华寺扶贫济困援助基金即将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主要目的是为弘扬爱心、回馈社会,替政府排忧、给百姓解难,为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今后,辽宁中华寺扶贫济困援助基金将本着“多多益善,少少不拘”的助人自助理念,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尽了力,都将给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孩子以及那些我们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心中播下一颗爱的种子。

我们希望并且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关注我们的圆梦行动,关心辽宁中华寺扶贫济困援助基金的成长,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寒窗学子、困难家庭早日梦圆,为他们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共同见证充满社会的爱心洪流!

篇3: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汶川地震已过去一周年,在紧张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步伐中,建立汶川地震纪念馆已成为各界的共识。我们需要设计和建造这一载体去见证灾难,纪念亡灵、警示后人。这一特殊纪念物所承载的纪念内容与空间表达,需要我们设计师进行深入思考。

一、纪念馆所承载的主要内容

该纪念馆的基本功能,就是容纳纪念汶川地震这一特定活动,其内容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考虑,大体从三个侧重点来体现。

一个侧重点是客观反映汶川地震这一自然灾难事件。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展开设计:一是这场大地震的具体过程,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及造成的损失等;二是地震中人们抗震、自救和支援等活动。以上这些都要以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采用各种设计手法在纪念馆中加以记录与介绍。

第二个侧重点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两个精神心理视角去表现:一是地震发生时当事人的一系列代表性的精神心理和感觉体验,如惊慌失措、绝望恐惧、求生的意志等,要在空间中用独特的建筑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另一视角则落在当事人之外的那些感人事迹与人物身上,“奉献”、“关怀”、“重生”等词可以用来概括这些内容。“奉献”:救援人员舍己奉献,救助灾民;同为灾民的一些人,在大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关怀”:全国各地各阶层与灾区人民心连心,采用不同方式送去关爱:在灾区,灾民之间不分你我,亲人般的互助互爱。“重生”:灾民被救后获得重生的心理;还有一些人获救后却身体不全或家庭不全,但在爱与激情的感召下找回了自己的“重生”。此外,还有很多这个方面的题材可在空间中通过恰当的载体展示出来。

第三个侧重点是理性反思意识。面对这一巨大的地震灾难,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理性反思的意识,以此来审视灾难,警示后人。在此意义上,地震纪念馆的建立才具有真正的参照价值,这也是这座纪念馆独有的品质与内涵的关键部分。

二、纪念空间的表达

具有物质,精神双层含义的纪念内容,要求纪念馆的空间表达也应从这两方面展开设计。

为纪念活动提供数量足够、功能合理的空间,是该馆空间表达在物质层面上的首要考虑。在纪念馆的主体常设展区,划分出不同主题的次空间来序列承载纪念对象的相关信息,帮助人们完成对纪念对象的重构。对于纪念活动,这种方式不可或缺。下面这些次空间主题馆在纪念馆中应重点体现:“地震遗迹保存馆”,以独特的构成空间,保存地震的遗址景观,连结现址与过去的共同记忆。透过真实地貌及相关图文,让参访者认识地震科学知识和自然的力量,了解防灾观念的重要。“影像馆”,主要集结汶川地震的种种图像及影音数据,真实呈现地震在人们心中所留下的记忆。观众可通过影像观看灾区灾情、救援救灾、各界送温暖及家园重建等记实情景;还可以观看对逃生者的采访片段,以及国内外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此次地震的报道与评说,使参观者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审视这场地震。“震灾体验馆”,则把地震带到每个人身边,让参观者互动体验地震发生时的状况,在体验中了解防震自救知识。“沉思馆”,巨大的地震灾难使一些问题以一种悲剧的方式凸显出来,需要我们冷静地审视、思考,这对我国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及建设发展可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样,期待中的汶川地震纪念馆才不会被“博物馆化”。“地震教育馆”,参观者在这里可得到全面的地震科普与防灾救助知识,也是学校生命教育的延伸场所。此空间通过图文陈述、影像演示、物品陈列等方式,介绍自然的力量、地球活动情况、防灾救灾知识、防灾物品准备、逃生技巧等科普知识。参观者还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互动参与逃生演练等活动。

上述空间划分和展示内容的安排,对于纪念活动本身及参观者完成对地震的记忆重构与知识了解,在物质层面上都是必须的。但要让纪念馆真正有生命有精神,这些还不够,还要体现纪念馆的精神含义——让建筑空间本身对纪念活动发挥激发作用。

纪念活动的对象不仅是事物本身,更是事物对人的影响,其实质在于拒绝遗忘。对于亲历这场灾难的当事人,这个目的的达到相对容易些,而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非当事人,若在这里对于这一灾难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时间、地点、过程等,这座纪念馆所要达到的纪念目的是无法达到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通过设计的力量,使来到这个空间的人即使不曾经历其事,也可感同身受。与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建筑本身更加抽象,它的视觉构成元素,如空间构造、结构体块、形式的点线面,一般情况下不具备特定意义,其表达感性能力,限于激发某些基本心理体验,如兴奋、恐惧、愉快、痛苦等。有一种常见的设计思维,就是寻求建筑空间与纪念对象在形态上的某种相似,从而引起观众的联想,也就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进行设计。纪念馆如此表达的方式很多,如象征地震坍塌废墟的建筑结构造型、象征抗震精神纪念碑式的建筑形态等。此外,还会体现在建筑色彩、装饰材料、地域风格等方面。这些对于未经历地震的非当事人虽能产生一定量的感性认识,但仍无法通过给予的信息完成经验重构。为此,应在纪念馆的建筑空间设计中完成对上述常规方式的超越,采用一种近乎重塑现场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于过往事件体悟般的认知。

这种设计可以通过两个思路来体现。一个,在空间序列的过渡节点上,设计一贯通地下层至顶层平台的锥状封闭空间。这里完全黑暗,没有气温调节系统,空气中充斥着南方的潮湿和五月的闷热。破败的废墟气息让人无法呼吸,遥远的顶部几个错乱的缝隙带来的微光强化了黑暗的本质。压抑与窒息、孤独与恐惧、失措与绝望,让人们以空间体验的方式感受到深埋废墟下死亡的气息。沉寂与胸闷,让人产生求生般“逃离”的下意识,似乎顶部偶尔有人走过所造成的缝隙光影都会带来生的希望。另一个,在序列化的主题馆之外,建筑还可特意设置多个空白空间,那是为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表现这一纪念主题所提供的非常设工作展厅。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艺术层面与角度表现对此次地震的理解,从而引发观众多层次的思维。各工作展厅的活动内容是周期更新的,好似建筑的“内脏”,鲜活循环。被划分的空白空间不分等级,场景分解到一种无序中,没有明确的路径去引导空间序列化展开。每一次转弯和路口都要面临一次选择,随机性的选择挑战理性序列化的逻辑,没有人能确定自己的轨迹。但这又有什么呢?生命旅程不也充满这么多无常与不确定的选择吗?地震的来临无法预料,摇晃间是跑是停?跑向哪里?停在何处?生死瞬间的选择,是把生留给自己还是延续给别人,这一刻哪有那么多理性逻辑和判断预料,都是一颗心本能的下意识。一路走来的人类,总是不断面临着众多前进道路的选择,可每次选择的前方是文明和发展,还是另一面呢?空间对客观性和因果关系的否定,激发了人们重新面对事物,面对生命。当习惯的序列与秩序所产生的安全感的幻觉被打破,就会造成一个消失和反思的场所,即回忆。“迷失”的恐惧、“选择”的彷徨、“逃离”的渴望,使得不曾经历现场的人,在与建筑的互动中完成对地震这一事件的经验重构。这些表面上看没有象征指代的形象与设计,却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以新的方式去体验、记忆汶川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受难同胞。

灾难的记忆总是不快的,人们总是本能地选择遗忘,但只有超越灾难的精神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我们需要的汶川地震纪念馆,正是这一精神的载体。它不应设计成一个简单“博物馆”化的建筑,而应该是“活”着的,有思想、灵魂,能够引起我们心灵的强烈震撼,能够引导我们去深刻反思的纪念物。这样的汶川地震纪念馆,必将成为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遗产。

摘要:时代瞬息万变,审美观念日新月异。只有站在前沿的观察,才能感受时代新潮;只有动脑思考,才能借古鉴今,领悟和把握变化的来龙去脉。“观察与思考”将助您聚焦于前沿问题,设计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方位。

参考文献

[1]官宇地一彦.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路绍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4:汶川地震五周年

水磨镇地处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南部岷江支流寿溪河畔,古称老人村,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之乡和世外桃源。“5·12”大地震中,水磨镇离震源仅7公里,震后几乎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物。几年时间过去了,水磨镇脱胎换骨,这个震前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工业镇,如今三步一景、碧波荡漾,已成为“现代桃花源”式的旅游景点。2011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水磨镇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映秀镇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这个曾被誉为四川西北第一镇的镇子,有近三分之一在大地震中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亿元人民币。如今,重建的映秀镇辖7村1社区,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近期常住人口0.6万人,总投资17.1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包括城镇住房,学校、医院、农贸市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地震纪念地等公共建筑以及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建成后的映秀新镇配套齐全、功能齐备,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和旅游发展需求。

在大地震的废墟上,一排排新建的农房安居着万千灾区群众,一所所漂亮学校传出朗朗书声,一幢幢崭新医院为广大农民解除病患,一条条道路通往山里山外,一个个产业基地蓬勃兴起……从这一个个重生的剪影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我们见证了一场沧桑巨变,一幕人间奇迹!

【简要点评】几年的时间,汶川由地震废墟变为美丽家园,让我们看到了汶川人民战胜灾难的勇气,看到了祖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力量。

篇5:纪念汶川地震八周年演讲稿

大家早上好!

08年到,弹指一挥间,八年年过去了,那些在512中逝去的骨肉同胞们和朋友们,你们在天堂过得还好吗?我们在08年8月8日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全世界都为中国惊奇,并且,平生第一次,我们的金牌数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08年下半年,我们还成功发射了神洲七号载人飞船。我们中国人,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却完成了一些西方大国一二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你们,也应该为是中国人而骄傲!虽然我们现在遭遇了并正经历着这场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但我们相信,在伟大的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定会战胜这次危机并取得胜利的!

八年了,季节已经一个轮回,春回大地,灾区的人们大都告别了临时板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永久性住房,以往的生活正在恢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有好好的活着,就是对你们最好的告慰和纪念!但我们的日子还是有了新的变化。同学们,512让我们害怕过,512让我们不堪回首过,但512更让我们成长起来:我们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懂得了珍惜,学会了坚强,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感恩,我们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今天,我们学习、生活在隆湖一站学校——这样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大家庭里,更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学习,对待老师,对待同学,我们感恩,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因为我们经历了灾难倍感生命的可贵;只因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同呼吸共患难,我们是朋友,更是血脉相连的同胞。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面向世界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就会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就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多一些真诚与团结,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永远年轻……

同学们,八年了,在历经512后,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开始渐渐成长起来。大家不再是不懂事的一代,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社会、民族、国家、生活、生命和价值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512让我们学会了相处与沟通,学会了团结与友爱,学会了奉献与付出,学会把个体放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历经512的洗礼,我们以后的生活必将走得更加从容,同学们也必将成为祖国的栋梁!

八年了,桃花去了春又红,太匆匆,那些在512中逝去的骨肉同胞们和朋友们,虽然你们走了,但我们却还要活着。我们要完成你们未完成的事业,我们要做完你们曾经没有做完的事情。

篇6: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演讲稿

512大地震,不仅仅是四川人民的灾难,她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灾难。地震后全国人民与地震灾区人民站在一起,共度时艰。举国上下,源源不断地向灾区人民传递勇气、传播信心、输送力量。背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灾后重建再现中国信心。

地震后的生命大救援气壮山河,灾后重建之路漫长而艰苦卓绝。

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XX镇灾后重建工程第一阶段工作已经顺利完成,这是各方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的丰硕成果。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封顶仪式,是在检阅我们的社会责任心,是在缅怀地震亡灵,是在创建美好的生活。

值此,我们——

向参加XX重建工程的全体工程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篇7: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演讲词

你们好!

此时此刻,相信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是悲痛的。因为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忘不了那个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的山清水秀的汶川瞬间被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变得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的情形;忘不了震后13亿中华儿女在那一刻为战胜巨大的灾难而握紧拳头,凝聚力量,迎接历史性的挑战。忘不了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英明指挥,鼓舞斗志,领导全党全军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及那些忘我救和援激励着经历灾难的人们。

此时此刻,我们是幸福的。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正在午睡梦中做着憧憬未来的梦,我们是安全的,而那些在汶川和我们同龄的人却在经历着一场他们无法预知而又无比惨痛的灾难,他们有的再也不能从睡梦

中醒来了…

在山崩地裂,公路阻断,桥梁坍塌,房屋倾颓,通讯中断,尸横遍野,哭声震天,大地悲泣的时刻,美丽的山河变得满目疮痍!温馨的家园被夷为平地!嗷嗷待哺的婴儿失去了母亲,初婚的新娘失去了丈夫,苍颜的老人失去了儿子…但中华民族并没有因此而倒下,中华儿女凭借那顽强的意志从灾难走了出来,象征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并没有倒下,在风雨的洗刷中显得更加清新顽强。现在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面向世界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就会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就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多一些真诚与团结,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永远轻......纪念,不只是重温悲情,废墟上,生者将以奋斗抚慰那些逝去的生命

篇8:汶川地震周年祭

还记得公元2008年5月12日,无数人的心因汶川纠集在了一起,无数摄影人的步伐因汶川而一致。那时就有许多从汶川灾区拍摄回来的人说,汶川地震是一个值得拍摄十年以上的摄影题材。翻看历史,无论是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新奥尔良,还是印尼地震海啸后的苏门答腊,它们的影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有许多摄影师跟踪拍摄了许多年。这种长期跟踪拍摄在国外屡见不鲜,题材也很广泛。

印度博帕尔事件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当天死亡数千人,死者达两万人,伤者以数十万计)。从1984年事件发生当天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印度摄影大师帕布劳·巴塞洛一直对此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长期跟踪拍摄。他的这一事件拍摄的系列作品极富震撼力,引发了强烈的国际反响。再比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摄影师保罗·法斯科跟踪了这一题材近20年,记录了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发生后那里的一切。他的画册《切尔诺贝利的遗产》中记录的那些因核污染而患病的孩子,引发了人们对于核能源深层的思考和参考。

对于汶川这样一个巨大的灾难,摄影人应该把镜头对准在哪里呢?许多人在思考和实践着这个问题。春节前后,一拨又一拨的摄影人来到灾区,陪伴灾民们度过第一个孤独悲伤的春节,并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震后家园的重建,震后百姓的生活,震后学校的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震后重组的家庭……甚至许多文字记者也拿起了相机、DV,用动静结合的影像来记录震后灾区的点滴变化。但是有一些摄影人回来讲,灾民很难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拍摄,他们也不愿意谈及过去的那段经历,重组家庭后的人们更不愿意曝光。在这样的情况下,拍还是不拍?的确让人为难。

篇9: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演讲稿|发言稿

自有人类始,来自天空和地底下的灾难袭击便一直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噩梦。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芦苇,不经意间生命就会被灾难这只巨大的黑手轻轻抹去。正因为在生理构造上如此的脆弱,人类才倾力创造和固执地守望文明。这是一种让人类超越于逆来顺受的动物状态的“第二本能”,它要穿透肉体不可能穿透的黑暗。在这次让泱泱华夏痛彻心肺的震灾中,文明,成为我们脆弱的血肉之躯的拐杖。震灾发生几小时之内,温家宝总理就亲赴灾区。国家动用一切必要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废墟中的生命。这是国家对公民生命的责任。人类成立国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免于个体的孤弱。当温家宝总理哽咽着安慰被救出来的孩子,说:“你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你们一定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看着温总理那悲戚的容颜,很多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感动。我们之所以在灾难之中抱成团,正在于文明所塑造的共同体的力量。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灾区。人们为灾区人民祈祷,捐款捐物,亲赴灾区参与抢救。当逝去的生命越来越多,突破9000,突破12000,再突破14000,到14日14时达到14866人,那些抽象的数字符号像一条鞭子抽在每个人的心上,越来越痛。中华民族在这一刻体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以最快的速度抢救每一个生命”,成为一个不可违抗的绝对命令。灾难对生命的摧残,裸露出了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这时候,那些穿在“存在”上的外衣,比如种族、国家、政见„„都必须脱去。不仅仅是灾区人民承担着不幸,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承担着不幸,整个人类都在承受这样的不幸。差别仅仅在于,人类的普遍不幸,不幸地在那些不幸的人们身上体现了出来。正是这样,世界对汶川大地震没有无动于衷,而是以捐款、慰问、愿意参与救援等方式,来表达生命至高无上的文明准则。文明的程度对应着人类的自我拯救能力的强弱。在这次震灾中,一个叫邓清清的贫困女学生,尤其让我们看到文明的美丽和力量。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着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压在废墟之下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负,那是一种身在地狱的感觉。然而,在绝境之中,她仍用文明的成果来对抗灾难对生命的威胁,从文明的成果中汲取力量来超越恐惧。这种对文明的固守,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人类的心灵为之震撼。文明的美丽,正如她的美丽一样,在灾难的废墟之中格外醒目。在那一瞬,她在废墟下面读书的画面已经永远定格在人类的灾难史中,代表着人类不屈的高贵灵魂。文明的力量,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以人为本、政府及民间组织机构的高效、所有人特别是执公权力者的责任心、所有人的同情心、抗击灾难的意志、公民的素质等一系列因素之中,它们的组合构成一个无法被打垮的体系。它是一个防御体系,可以让人类尽力避免自我伤害和来自自然界的伤害。它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拯救的体系,当不可抗的灾难发生时,它可以让人类最大限度地摆脱死亡的威胁。个人的肉体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然而一个拥有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共同体,必能抗衡过任何灾难。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经历过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文明的香火一直未绝。废墟之下被困的女学生的坚强,恰如五千年文明史的坚韧。当她的声音在灾区上空响起,对每个参与救援者,每一个虽然不在现场但在心里面一直“在场”,一直在支持灾区救援的人,都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文明赐以我们尽快地让废墟之下的人们回到这个世界的力量。天佑我中华!

点击更多的5.12汶川地震纪念演讲稿

篇10: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就要过去了。还记得2008年5.12日吗?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走了多少人民的生命。还记得那痛苦的哀号吗?是的多少人民为此彻夜难眠。有多少的人在背后默默的关注着汶川,默默的帮助他们,却从来没有要求得到回报……一年过去了,可是那段时间的场景却一张一张地从我的脑海里闪过,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一张张坚强的脸,那一张张微笑的脸,那一张张那个充满希望的脸……

汶川5.12地震废墟上,很多被夺去生命孩子的僵硬的手中,紧握着一支笔,救援人员无法抽出

孩子?孩子!快拉住叔叔的手!

你为什么,为什么,久久不再答应?!

巨石压住了你幼小的身体,楼板砸破了你思考的头颈!

一支短短的圆珠笔,还紧紧的,紧紧的攥在手中

是不是还惦记那没有完成的作业?

是不是还没有算完那道难解的方程?

轰隆隆!轰隆隆!

永远的,永远的下课了。教室里永远的黑了灯!

此时此刻你可知道?

你的妈妈正在门外泪眼婆娑,焦急的等。。

儿啊,妈来了!你醒醒,醒醒!

妈妈的泪如雨在流,妈妈的心如刀割般的痛!

灰尘蒙闭了你明亮的眼

鲜血染红了你稚嫩的胸

宝贝,当时你是不是很怕、很疼?

你总是说自己大了,好久没有让妈妈抱

这回听话,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中...

妈妈保证,再也不唠叨你的捣乱和好动。

撒手吧宝贝,放下笔,拉住妈妈的手。

紧握的小拳头啊为何久久不愿松动?

是不是昨天问我的题又把你难住?

是不是又在走神,透过窗户凝望回家的路?

此时此刻,你可知道?

你的爸爸,在天堂的路口把你等?

孩子,你来了,别怕,爸陪你走,陪你走...

放心的走上天堂的路。。

撕裂的大地让你惊慌无助

无边的黑暗让你害怕和苦痛

在这里,爸再也不会说你的作业马虎

也不会因为你的成绩扔你的书

放好这支笔,用它写封信吧

把对叔叔的敬意,妈妈的祝福

写进作文里头,写进彼此的心中....

篇11: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日子。

一年前,一声撕心裂肺的巨响,一个地动山摇的震颤,一场摧肝断肠的灾难,降临在泱泱巴蜀。在生死一线的救灾现场,代表消防抗震救援人员的橙色,代表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的绿色,代表医护人员的白色,代表志愿者传递爱心的黄丝带„„绘成照亮废墟的生命色。一年来,无数拳拳赤子之心一齐跳动,爱的潮水一浪胜过一浪地涌向巴蜀大地。国家的牵挂、社会的支持、同胞的援助,加速地改变着汶川,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一年来,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灾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全球炎黄子孙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我是中国人的真正含义。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一年来,面对特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建的规模、力度和速度,令世界惊叹。

一年后,崭新的住所、熙攘的游客、平静的生活,凝结成灾区里一道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观。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为六万多遇难同胞虔诚地献上一朵花,点燃一只烛,祈求一个福;让我们把地震中的故事记录下来,把地震中的瞬间留存下来,把温暖的爱心播撒开来,用不停息的爱之潮,鼓励更多的伙伴坚强而乐观地面对未来。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历练,一个民族的成长更需要历练,正所谓百炼成钢。经受过各种大小磨练,一个民族才会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才会挺立起不屈的脊梁。

篇12: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1、组织纪念5.12 升旗仪式。通过讲述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感人事迹、灾后重建情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爱心”在战胜灾难、抚平创伤中的巨大力量,争做有爱心的人。

2、加强防震知识宣传。该校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渠道,对学生进行了地震应急知识教育,加强抗震减灾意识。此次纪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珍爱生命,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学校

篇13: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演讲稿

2008年5月12日下午北京时间14:28分,这一刻,自然大灾害地震震倒了昔日欢乐的学校和充满和谐的家庭,使许多可爱的小天使没有了家,没有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志愿者和解放军叔叔们不惜一切,只要有一线的希望,他们都不放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群众们虽然不能去救人,但他们用捐钱捐物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心。

在地震中,曾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解放军的救护下,救出了一位妈妈和她几个月大的孩子。地震前,她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孩子没事,可是她为了孩子安全,自己被石头砸死了。解放军在救护的过程中,发现了旁边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这是让我最受感动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悲痛的一刻吧!让我们一起为汶川地震死去的人默哀吧!失去亲人的人,请不要伤心,你开心就是给你死去的亲人最大的安慰。

篇14: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的感想

十年前,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地震撕裂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府四川,首当其冲的汶川,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甚至有人来不及喊叫、逃离,在墙倒房塌中永远失去了生命。

那年的我,在宁强二中就读高三。当来地震来袭时,全班40余名同学自发逃窜楼下空地,当时的我出奇的冷静,文科班班长薛惠中拉着我往楼下逃。楼道剧烈震动,楼梯像波浪一样层层起伏,平时平坦的地面竟然站不稳脚,我们夹杂在拥挤的楼梯被裹挟着人群带下楼。幸好,教学楼未坍塌,我们幸存地集合在操场上。而后学校中断了高考前的冲刺,让学生全体休假回家。在老家,我们就在彩条布搭建的简易帐篷里看书做题,高考前去学校复习也断断续续、停停上上,一直坚持到帐篷中高考结束。

翻出高考前的毕业照,时常在想,假如没有那场突来的地震,没有高考前失利的借口,假如家国完整,不受外界影响,自己会不会多考几分?会不会走得更顺一些?毕竟,在那场劫难来临前,一切皆有可能。十年前,地震犹如警钟,敲醒了许多考生的梦想,让我们那批考生及早接触到社会,感受到冷暖。

雪中送炭的事,回想起来总是很暖心。地震后,时任阳平关镇镇长胡安红第一时间对我们进行了慰问、鼓励;学校接受外界的捐助,每天给学生发“三鲜伊面”、纯净水;大学还为我们减免了一学期学费;天津政府帮宁强、勉县无偿援建学校、医院,天津市大中企业特地来汉中进行灾区对口招工就业……回想起那场人人自危的地震,在灾难面前,总会出现暖心的一幕。

震后十年,物是人非。前段时间和四川同学联系方知,经过十年的嬗变,地震遗址上已经长出了青苔,残垣中冒出了青草,变形的山川已经与当地地貌融为一体,而灾区幸存者也走出灾难的阴影,踏上重生之路。如今,“震生”已经十岁;“可乐男孩”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现在成都新都的“可口可乐世界”工作;廖智也找到更好的人生;那个在地震举横幅“长大后我当空降兵”的男孩,现在是黄继光班班长;“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先生的大女儿——谭君子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法律博士,应该也顺利毕业了……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天崩地裂后的汶川,逐步迎来新生,催生了繁荣。经过了重建发展,经历了新旧更替,曾经千疮百孔的汶川已经是四川乃至西部发展的生力军。中国也在那场地震后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成为全世界第三个能预警地震的国家。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对于那些需要抚平伤口的幸存者而言,足够煎熬,足够漫长。毕竟,故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成为一道抚不平的伤口。那份伤痛不会因为物质、感情的补偿而稀释。而活着的人,更知生命的敬畏,更应不忘来时路。

篇15: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的感想

我深深领悟到跟大自然相比,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其实什么也不是。在救灾中,也看到了由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加大了救灾工作的进展难度,而难度的增大正是人类随意破坏自然所造成的。所以,在灾难中,我明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要想使自己的文明永远地延续下去,就必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要不然将会有更多的灾难降临到我们的头上。

如果汶川地区的地质灾害少一点,营救工作就会顺利很多,也就会减少更多伤亡。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今后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共同为灾区的人民祈祷.

我看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的优良品德就像一个外国记者说的中国人在那一刻由一盘散沙变成了一块无坚不摧的钢板。我们孩子面对这样的灾难,除了默默祈祷外,还能做些什么呢?相比地震中的人民,我们是多么的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不好好的读书呢?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该要比先辈更强,就应该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我们是很有作为的一代。

2019汶川地震11周年体会

5.12是一个令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令千千万万个本是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瞬家破人亡,无数鲜活的生命片刻之间消逝在了这片美好的土地上.

在地震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温家宝总理于当天就亲自赶到了现场进行抗震救灾的部署工作.全国各地的人也纷纷踊跃地捐款,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这次灾难中,我才领会到跟大自然相比,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什么也不是.在救灾中,由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导致救灾工作的进行难度很大。而这些自然灾害正是人类随意破坏自然所造成的。我明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要想使自己的文明永远地延续下去,就必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要不然将会有更多的灾难降临到我们的头上。如果汶川地区的地质灾害少一点,营救工作就会顺利很多,被就活的人也就会更多。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今后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在这次灾难中也能看到我们政府的优越性。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到现场指挥救灾工作。中国共投入了10几万的兵力,空军,海军,陆军,全体救灾官兵 都不分昼夜抗战在第一线上,不到最后关头绝不放弃.为了救灾,政府出动了一切能用得到的设备,一切都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身为中国人,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我们党的先进性.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共同为灾区的人民祈祷.我看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的优良品德就想一个外国记者说的,中国人在那一刻由一盘散沙变成了一块无坚不催的钢板.

上一篇:在操场上教学反思下一篇:1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A4 27个 整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