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

2024-04-08

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精选1篇)

篇1: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

残损与完满

——读《病隙碎笔》有感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李亚宁

初识史铁生是因偶读其作品《我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其中渗透出的对生活、对人性的深沉思索以及那种对自身性格坦荡、透彻的剖析与批评,让人震撼不已。从此我关注上了他——史铁生。

这个以生病为职业,在业余时间才写作的人儿,可谓是命运多舛。1972年双脚截瘫由延安回到北京,后又因急性肾损伤辞去工作回家疗养,开始了创作生涯。可命运之神从未垂青于他。1998年病情恶化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维持生命。每三天一透析,透析第一天,除了在医院耗去的大部分时间外,还要忍受坐着轮椅从家与医院中往返的折磨。第二天才是身体和精神最好的时候了,可这是怎样的一种好啊!他才能动一下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毒素已趋近饱和,写作又成了奢望。就这样在与病魔斗争的小得不能再小的缝隙里,又一著作《病隙碎笔》诞生了!拜读了此作,我没有看到一丝病痛的愁苦与阴影,相反看到的是一个沐浴在思想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

《病隙碎笔》以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以生命的追问方式,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对所在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他调动生命的全部激情和智慧一一解答了个体生命中必须正视和必须开解的难题,让人茅塞顿开。

纵观全书,我发现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几乎成了他的第二种本能,另一个史铁生能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能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也时常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这一境界让我坐如针毡,审视中我看到了一个固步自封,躺在微小成绩上沾沾自喜的井底之蛙;我看到了一个把失败的成绩归罪于家长、社会的怨气冲天的教者;我看到了一个抵触改革、双眼望天、忽视现实的盲目乐观之徒。是啊,我们往往就这样抱怨着,哪曾想,抱怨是毒药,散播着令人颓废的情绪。我们用抱怨掩盖了自己因循守旧、拒绝改革的惰性状态;用抱怨为自己的吃老本、过安逸日子找好了理由;用抱怨消解了在面对教学和家长时应有的那份自责。好多时候,在教学之途中我们就因为这“毒药”似的抱怨常常迟迟不肯出发,或出发后中途又犹豫不决,或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失之交臂、永不再来。一次次困境、一次次失望,沮丧中一次次丧失着教学改革的信心,以致迷茫、惶恐、退缩不已。

在史铁生看来,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更。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终难免与行贿同流,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这是多么精辟的论述啊!在我们身边评上高级职称就止步不前,躺在成绩上睡大觉的人少吗?那种没有名利引诱就灰心丧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少吗?那种把教书完全当作一项谋生的技能而非事业,把教育弄得索然无味的人还少吗?而史铁生用他残损的身体,健全的思想,在叩问与深思中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生

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了意义。”。

是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人们常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了,甚至连教师自己。有时我们常说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可以愤怒与发泄,也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于是,面对生活中不一而足的困难,我们失去了为师应有的冷静与理智。面对幼稚而错误频出的孩子,我们本着“把错误扼杀在摇篮之中”的态度,对学生轻则责骂、重则痛打,还冠以“爱”的名义。学生水汪汪的泪眼也丝毫不能掀起我们内心的波澜,困境中的我们忘了:我们也曾有过童年,我们也曾犯过那么多幼稚而美好的错误,哪怕它在大人的眼中是何等的荒唐与愚蠢!而史铁生的身上已形成一种固有的东西,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他让我们知道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一个“更”字。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心,带着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教育,用孩子心灵之花的灿烂绽放让我们的教育生命获得意义。

让我们牢记史铁生,让我们常看《病隙碎笔》,在常看常新中让我们日渐麻木与冷漠的心魂在一次次诘问中接受洗礼,变得丰富而深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满怀不竭的信心把教育这条永远充满遗憾的射线不断延伸和弥补,才能在不断的苦难中成就完满的教育人生。

上一篇:有限作业空间专项整治方案下一篇:愉悦身心的读书辩驳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