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

2024-05-20

十四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精选10篇)

篇1:十四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

十四课 世上最美的坟墓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本文在描写对象、语言表达上的高度统一,体会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特点,掌握散文欣赏的方法。

2.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

3.通过诵读、讨论、搜集资料、书面写作、口头作文等训练形式,引导学生欣赏简洁清丽的文章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培养健康的审美观。教学过程建议:

1.课文的题目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作的主要对象是“坟墓”,这与我们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情感距离都相去甚远。要做到在“坟墓”——“美”——“最美”之间毫无质疑地欣然认同,是需要很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理论的铺垫的。所以在课前去充分了解托尔斯泰的成就,让学生感受他的不平凡人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是非常必要的。2.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师指导阅读、学生感受、教师引导、师生探究的过程设计。3.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人物背景资料,以PPT的形式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介绍给全班同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伟大文学家的人格魅力。

4.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基础上进入文本的初步阅读,分三个步骤:①速读课文,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②跳读课文,划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③研读课文探究本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托尔斯泰墓的美的。

5.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茨威格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具个性和追求完美个性的作家。茨威格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是什么力量让这两种“伟大”跨越时空连接在一起,并且撞击出了另一种“伟大”。在这一点上是需要引导学生从主题到技巧再到主题不断的努力思考和探究的。因此虽说本文看似文字简洁、篇幅短小,但是展开来看,可挖掘的内涵很丰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散文的“形”和“神”的统一,体会“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是关键之处。

(一)一、布置课前预习

1.学生课前借助名著类书籍或上网查资料,完成《寻找托尔斯泰》、《寻找茨威格》这一主题作业,制作成PPT的形式,以个人或分组的形式进行准备。

2.推荐课前选择阅读:

《让死亡也美丽——欧洲墓园启示》 《人生最后的智慧》(余秋雨)

二、导入

1.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伟人,你死后希望自己的坟墓建成一个什么样子呢? 2.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悄悄地来去,总希望死后有一座坟,甚至还要立一块碑,以求名垂于世,于是就有了众多的帝王陵寝,伟人墓冢。这些坟墓很多已经成了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相信大家肯定在一些书籍或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关于这些坟墓的图片或者资料,有的同学可能还亲自参观过一些墓地,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审视这些坟墓,我们总能获得许多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我这里有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出示金字塔、拿破仑墓、莎士比亚墓等图片)请大家看完图片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坟墓的特点。

三、文本阅读

(一)进入文本的初步阅读(活动1)——明确写什么?What

引导1:与这些坟墓的主人一样,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托尔斯泰同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那么他的坟墓是否也具备我们所期待的一切呢?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墓应该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进入文本阅读,找出客观描写托翁墓的句子。概括出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要求:在文本中圈划出关键句、关键词。明确:

1.远离尘嚣,孤零零的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3.他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4.围在四周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5.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归纳坟墓特征——“朴素”

(二)进入文本的二次阅读(活动2)——明确为什么这么写?Why

引导2:面对如此一个可供描写的东西异乎寻常少的、极其朴素的坟墓,作者的感受和态度是什么呢?画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评价的句子。

归纳明确: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茨威格的评价:最美。

探究:联系两次阅读的结论,我们可以在“朴素”与“美”之间替茨威格划上等号,那么你是否认同呢?如果是肯定的话,你是否会认为一个普通流浪汉、士兵的墓(原文所指)也可以称得上是“美”呢?

引导3:请同学简单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背景资料。归纳明确:

1.坟墓的风格与主人的人格完美的结合——“返朴归真”之美 2.作者的思想与托翁的思想惊人的一致——“心灵相通”之美 3.开放的圣地与游人们的呵护配合默契——“世人认可”之美

小结:“平凡与朴素”是种“美”;但“安于平凡,放弃繁华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朴素”才是“最美”

(三)进入文本的三次阅读(活动3)——明确是怎样写的?how 引导4: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托尔斯泰墓的美? 归纳明确: 对比的运用: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庄严肃穆的气氛

--观赏闲情 尊严圣地

--孤寂冷清 永为后人敬畏朝拜--无人守护、无人管理 长方形土丘的描写--最美,最具震撼力

小结: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其崇高的精神境。

(四)小结课文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的托尔斯泰墓为何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情感”?我想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我们用最朴实的文字诠释了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的最朴素的人格之美。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学做文,也要学做人。

四、介绍阅读散文的方法: 写景状物的作品 景 对比 情 物 志

(客观存在物)(主观情思)情景交融、物志一体

例: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景语、情语融为一体,给人悲壮之感)。

五、拓展思维训练

阅读《千年一叹•人生的最后的智慧》、《让死亡也美丽——欧洲墓园启示》。

(二)一、导入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又为何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知识链接(文学常识建议可由初层学生课前搜集)

(一)相关知识 1.茨威格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歌德 4.莎士比亚

(二)联系引入

从以上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感觉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成就斐然,和歌德、莎士比亚是同样的声名显赫,但是为什么他却甘愿选择这一方土丘作为灵魂安息之地,而茨威格又偏偏对他“情有独钟”呢?

三、设疑、答疑

(一)围绕课文提问:

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句子。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了吗? 5.人们参观此墓时的心情如何? 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整理。

十个问题中,初层学生侧重于思考能够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如:1、2、5、6几个问题;中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应对3、4、8、9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而高层学生要求在对所有问题都能讨论思考的前提下,重在对7、10两个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三)学生发言(由小组代表发言,可相互补充)。

(四)教师点评、补充讲解,重点探讨3、4、8、9、10几个问题。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明确: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可出示PPT。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文中第1自然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提问延伸: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了吗? 明确:获得了。提问延伸:

(1)从哪里体现的?

明确: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这段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①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②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问题9: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本文借游览托尔斯夫墓抒发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四、课文总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五、作业

初层:找出文中描写托墓“朴素”的文字,谈谈你对“朴素”与“最美”的理解。中层:通过学习本文,完成一篇读后感。高层:以《朴素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作。

(三)一、导入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二、文本阅读

(一)听录音,从感知景物、感悟情感两方面感知课文。

要求:1.学生边听读边画出直接描写坟墓的语句,并概括景物特点。2.画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瞻仰托尔斯泰墓的。

(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课文。1.感知景物。

就听录音和所提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朗读画出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点:朴素

体会这种朴素外表背后的朴素美。(投影托尔斯泰墓图片)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简陋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2.感悟情感。感其情:出示选择题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瞻仰托而斯泰墓的(D)A.游玩

B.悲痛

C.平静

D.敬仰 得其法:引导学生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法

由学生找出讨论、画出的抒情语句,教师引导,体会直接抒情通常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举例说明间接抒情通常用来抒发深厚的感情。

间接抒情例举:

“夏天,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解析: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这些词语都是颇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个伟大 的 灵 魂 永 恒 不 变,永 世 长 存,崇 敬 之 情 流 露 在 字 里 行 间,这 就 是 间 接 抒 情。3.朗读全文,加深理解和体会(三)发现探究

1.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提示。出示思考讨论题:

(1)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深深地感动了作者和人们,那么拿破仑的陵墓、歌德的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呢?是一种怎样的美?

(2)作者为什么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3)我们应如何看待朴素美和华丽美? 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3.教师归结

(1)这些坟墓有它的美所在,那就是华丽美。

(2)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贡献、精神品质理解“朴素美”。

(3)华丽美和朴素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冷眼看这两种美就无所谓“最美”,但作者因为对托尔斯泰的极度敬仰,他发现了两种美背后的不同,那就是华丽美是主人伟大成就的外在表现,而朴素美呢,不仅表现了主人的伟大成就,而且表现了主人的伟大人格,而人格的力量是能永久震撼人心的,从这个角度讲朴素美是一种更高级的美,换种说法那就是:美不仅在于视觉上的愉悦,更在于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三、课堂小结 1.学会敬仰伟人。

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有了伟人却不懂得敬仰和尊重的民族则是可悲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伟人,我们是否缺少对伟人的敬仰?结合当今追星成风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而忽视内在素养的提高,凡此种种表现都是与追求朴素美背道而驰的。以托尔斯泰之伟大尚且追求朴素,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理由蔑视平凡、鄙视朴素呢?!

五、课后作业

写作训练:以《豪华落尽见真淳》为题,谈谈你对“朴素美”的理解。

篇2:十四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前预习】

1.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尘嚣()墓冢()荫庇()栅栏()禁锢()飒飒()

2.搜集资料,了解作家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从散文中领会托尔斯泰的人格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从诗意的语言中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崇敬。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坟墓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2.品味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评价任务】

1.找出文中描写墓地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深情,理解文章的主旨。2.精思揣摩,欣赏作者于语言表达上的精致细腻与优美。

【教学过程】

一、积累、能力训练

1.给学生出示“泰姬陵”、“十三陵定陵”图片,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陵墓?你知道的形容建筑物的词语还有哪些?(让学生说)参考示例:美轮美奂

雄伟壮观

金碧辉煌

独具匠心

精雕细刻

富丽堂皇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精美绝伦

雕梁画栋

独具匠心

鬼斧神工

别有洞天

巧夺天工

精美绝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有关描绘陵墓或建筑的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也为后面描绘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对比。)

2.让学生选用上面描写陵墓或建筑物的词语,描绘一个你见到的一个建筑物的华美。(100字左右)(找学生回答)

参考示例:那尖耸入云端的天顶,彷佛要穿透苍穹般去一窥天堂的神秘;巍峨的宫殿正廊绵延至遥远的尽头,目及所见皆是璀目眩烂的珐琅彩绘窗棂和栩栩如生的大理石浮雕,似罗丹的手,似米开的魂,似达芬奇的灵气,似拉斐尔的洒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描绘建筑物的词语描写出建筑物,让学生感受一般怎样描写建筑物,同时也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其朴素美的。)

过渡语:我们已经描绘了华美的陵墓或建筑物,再看看在茨威格笔下描绘的托尔斯泰的陵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托尔斯泰的成就。

托尔斯泰,十九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使“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鲁迅称赞他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他的坟墓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成就,可以与他坟墓的朴素形成对比,让学生对托尔斯泰这个伟大的人物的伟大的灵魂的感慨与赞美!)

三、速读课文,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美。

1.勾画出描写托尔斯泰墓环境和形状的句子。(找学生回答)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2.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明确:

朴素 逼人的朴素美。(幻灯显示)

3.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是怎样评价的?(从原文中找出)明确: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4.为什么托尔斯泰墓的这种朴素是最美的?

提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的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中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淡泊名利),这也正是文章打动的基础之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对托尔斯泰墓描写的句子,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特点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让学生理解这种朴素的美,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四、体会写法,学习语言表达上的细腻与优美。

1.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又拥有哪些东西?

明确:

“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2.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墓地?

明确: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教师提示: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3.找出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说通过哪些词语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营造了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的意境。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4.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教师总结: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文通过对比的手法,通过坟墓的朴素正展示了托尔斯泰的博大胸怀、崇高人格。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作者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

五、探究主旨、教师小结。

找学生总结 教师小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幻灯显示)

【教学反思】

对比手法,是本文写作上的特色之一。课文教学中,我也充分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对文本的分析,以实现教学目的。新课分析中,我把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与其本人的伟大贡献和伟人身份对比,以及托尔斯泰坟墓与其他人的坟墓对比,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3:十四课 世间最美的坟墓

关键词: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语文教学实践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是一种通过整合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 讨论,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心理倾向、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实际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要求和分类指导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无论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学习能力强弱, 课堂上完成的目标是一样的。从实际教学情况看,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这个环节, 又呈现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传统模式, 教学形式单调、单一,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次在确定学什么、怎么学之前, 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知识到能力, 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层设计教学任务, 以适应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下面笔者以《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为例, 从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上探索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一、准备环节:分层设置三个任务, 学生自主选择, 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1:处理生字词, 分段进行配乐朗读。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

任务2:搜集中外有名的陵墓图片资料, 分析特点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任务3:搜集资料填表。通过对茨威格、托尔斯泰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对比分析, 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感悟环节:主要从“感知”、“感悟”两方面设置任务引领学生感悟文本, 讨论探究, 完成三维目标的教学

任务1:概括作者对托尔斯泰坟墓的描写 (直接、间接) 。

任务2: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拿破仑三位名人墓地进行比较, 结合文本说说作者用意。

任务3: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关键词, 联系文本概括整体思想情感。

三、拓展实践环节:课后训练分层, 必选作业 + 自选作业

作业1:结合生活实际或本专业就业典范, 谈谈美的新认识, 写一段随笔 (不低于300字) 。

作业2:仔细阅读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为其坟墓编写墓志铭。要求:语言流畅;结构合理, 重点突出。简单讲解墓志铭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给出案例, 学生仿写。

作业3:欣赏托尔斯泰作品或改编而成的电影 (任选一部) , 书写心得。

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教学中分层、任务的设计始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贯穿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性格特征、能力水平, 依据因材施教原则, 将人本理念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教学中, 尊重学生个体, 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以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在本课的教学是成功和有意义的, 任务驱动法与分层教学法相结合, 使教学目标更明确、生动, 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通过两者的结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教学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了两种教学法恰当的使用和融合对于教学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结合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设置一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的设置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具有拓展性, 做到因材施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任务设计中任务一重起步, 多鼓励;任务二重变化, 强激励;任务三重提炼, 促能力。教学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上获得最优发展。

2. 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设置任务

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的任务,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联想, 发展能力。《世间最美的坟墓》拓展实践环节中任务的设计既结合专业就业学生典范, 也密切联系了生活情境。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学习, 效果事半功倍。

3. 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任务进行探究, 使他们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 提出不同的观点, 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开拓学生思路, 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57) .

[2]麦端棠.语文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科技资讯, 2006, (19) .

[3]王珍.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读写算, 2012, (55) .

篇4:世间最美的坟墓

(配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篇5:世间最美的坟墓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篇6:《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

2.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3.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

1.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板书标题)

二、作者简介

1.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 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作家。出生在富裕的市民家庭,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后就读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青年歌德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早期作品表现了他的叛逆精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786年,歌德来到意大利,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产生了兴趣,完成了诗体悲剧《埃格蒙特》等。1794年与席勒开始长达十年的合作,共同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时期”,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浮士德》等。

4.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诗人,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生于英格兰的斯特拉特福镇。1585年去伦敦谋生,做过剧场杂役、编剧,后成为剧院股东。逝世前三年回乡安度晚年,他一生著有戏剧37部,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他创作成就最大的诗戏剧,代表作早期有历史剧和喜剧,基调积极乐观,有《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是悲剧时期,风格沉郁悲壮;《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后期传奇剧时期,对世事带有和解宽恕倾向,作品有《暴风雨》《亨利八世》等。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世态人情。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粹,有很高地艺术成就,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找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并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者1928年在俄国旅行时,在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墓前感受的真切描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奥地利公民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四、小结:

作家创作情况小结

五、作 业

课后思考:

1.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思路和结构层次怎样?

2. 作者为何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第二课时

一、重点问题分析:

1.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最美美在哪儿请用一词来概括?

提示:A、其之所以最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也正是本文打动读者的基础。

B、朴素

2.托尔斯泰墓朴素美表现在哪里?(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

表现了逝者淡泊名利的品格与坟墓的外观和谐统一,再缀以鲜花形成一种朴素美。

托尔斯泰墓外观是什么样的,请找出原文。

①“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②“它只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③“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④“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又拥有哪些东西?

“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3.为什么最美在朴素上?

提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的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中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淡泊名利),这也正是文章打动的基础之所在。

4、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朴素美的?

语言:文字简洁,行文朴素,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语言深挚动人,感情热烈浓厚。写作手法:排比、比较、衬托、白描

排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比较:“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用那破伦、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从反面来衬托,说明这些伟人的富丽堂皇反不如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振撼人们内心深藏的感情)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

例如:“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暧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A: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B:墓地周围的自然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坟墓的朴素。C: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二、总 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三、作 业:

完成课后练习

托氏墓总印象

坟墓介绍

世间最美的坟墓

板 书

世间最美的坟墓

宏伟、感人

远离尘嚣,长方形土堆,孤零零

逼人的朴素

篇7: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检查出勤。

2、学生演讲锻炼,并给予点评。

3、检查作业情况,抽查背诵情况。

二、复习旧课

【中心思想】:作者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

品味散文朴素、简约的语言风格。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托墓作了评价。

2.对托墓的描写都是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墓地景物的特征。

3.平淡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例如:“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三、讲授新课

(一)课文导入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的人格,如果用之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今天,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托墓之“美”。

(二)托尔斯泰介绍

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

(四)课文研读

1、用一句话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及作者的感受。

明确:朴素,满怀敬意。

2、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文字有哪些?

明确: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划记。

第一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炼讯已,无人? 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谈谈你对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的 理解。

明确:坟墓极为普通,逝者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也无意让人凭吊,托墓美在朴素!

2、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

明确:揭示托尔斯泰对美和幸福的`追求,使托墓的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第二段:

1、“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如何理解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明确:四个“没有”使死者生前淡泊名声的品格和坟墓的外观和谐统一,缀以鲜花,形成一种朴素美。

2、托尔斯泰“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这一正面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正面对比,进一步强化突出了托尔期泰墓的平凡普通,正因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

3、作者把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与托墓进行比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意在衬托出托墓逼人的朴素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人物英名盖世,坟墓却平凡普通,在这个似乎不相称的统一体中,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4、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5、如何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明确:托尔斯泰的坟墓极普通、极朴素,作者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其所以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极不相称,对比中让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普通蕴含着伟大。

四、课堂小结

【中心思想】:作者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

品味散文朴素、简约的语言风格。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托墓作了评价。

2.对托墓的描写都是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墓地景物的特征。

3.平淡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例如:“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2、完成《习题册》中的“基础知识”和“语段精读”部分。

3、体会本文在写法及语言方面的点。

4、预习《景泰蓝的制作》。

相关资料

一、拿破仑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意大利的圣赫勒拿岛。18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终年52岁。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竟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后,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 菲力浦派军舰到圣赫勒拿岛接回了拿破仑的遗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满腔热情地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数不尽的人群冒着严寒,迎着风雪,护送着灵柩前往塞纳河畔的废兵院,安葬在废兵院一个大理石墓穴里。废兵院规模宏大,建筑物是十八世纪宫廷设计的样式,富丽、精美、雅致,并设有两座小教堂。

二、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纪德说,歌德的荣耀已经大大超出了魏玛公园,超出了整个德意志。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的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他是可以令人类骄傲的那种人,那种可以堪称伟人的伟人。

1774年,魏玛公国的军侯在墓园里添建了自己的“公侯陵”,陵墓分地下和上面两层,是一幢带有拜占廷时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物前后左右古木森森,令整个陵寝地区气度不凡。歌德的陵墓就位于魏玛公爵的墓园内。陵墓门首是罗马式圆柱,进去是一厅堂,屋顶是蓝色的拱形盖,灵堂在地下室。歌德、席勒的灵柩并排摆在中央。两旁还放着魏玛王公家族的棺木。

三、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夫德镇,是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循着清幽的布仑河水步入镇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远的童话。紧靠河边的“圣三一”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镇上最宏伟的建筑,其外表披一层深厚的苔藓。教堂内安葬着莎士比亚的陵墓。沙翁的陵墓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方形高台,高可盈人,莎翁的遗体就埋在高台之下。

多年之后,为了追认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以衣冠碑像在西敏寺占有了一席之地。西敏寺坐落在太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它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来英国王室的象征。英国皇室的重要正式场合几乎都在西敏寺。西敏寺还是一个国葬陵墓。几百年来,英国的帝王百年后无不安葬于此,胄室宗亲、豪门权贵、高僧大侣,文臣武将、圣哲贤达,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别世之后能归宿此地为荣。莎士比亚的雕像镶于墙上的壁碑,壁碑以莎士比亚的雕像为中心,上有雪莱和济慈,左右是作家奥斯汀和夏洛特三姐妹。它位于西敏寺的“诗人之耦”,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

这三位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伟人,百年之后,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应有的尊崇,供后人景仰,永远怀念。

四、托尔斯泰

篇8:世间最美的坟墓

据称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曾在这里被囚并葬身于此。自1923年起,新圣女公墓成为名人公墓。

踏着林荫茂密的石板路走进墓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独特美丽的雕塑花园,每一座墓地就是一座精美的雕塑。

许多已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都葬在这里。

世界著名的战斗机设计者米高扬、苏联女英雄卓娅、一代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著名作家果戈里、契诃夫、法捷耶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画家伊萨克列维坦、电影演员舒克申……他们都葬在这里。

王明及夫人的墓也在这里,一尊半身雕像,身穿中山装,两眼直视前方。王明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一页。他曾留学苏联,被称为斯大林的学生。王明在担任中共领导期间曾经犯过左倾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后回到苏联,直到去逝,被安葬在新圣女公墓中。

很有特色的赫鲁晓夫之墓是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互相交叉构成,中间是石雕头像,这是一块无字碑,表示他生前的功过各半。

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巴甫洛夫、苏联著名的马戏创始人都葬于此。

这里不是关闭的,保护他们得以安息的是人们的敬意。每天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祭悼心目中的大师和英雄,他们的墓前常年摆满鲜花。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无尽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

风儿在俯临这座美丽墓地的树木之间沙沙地响着,和暖的阳光在每一座坟头上嬉戏,无论你是夏天还是冬天,无论你是夜晚还是白昼经过这里都没有任何恐惧。

俄罗斯民族是个离艺术最近的民族,这里不但体现了俄罗斯这个伟大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对艺术的严肃,还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生死的态度和浪漫的气质。

篇9:八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为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游历俄国,参观托尔斯泰墓后写的一篇游记。表面看这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表现作者对朴素、恬淡人生的追求,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了解文内容;再通过介绍人物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引导讲述、学生讨论把握文语言,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把握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3.掌握对比手法和衬托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了解文内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2.了解文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生命终结无可避免。古往今来,世人对生命的最后的驿站——坟墓作了各种不同的诠释。坟墓通常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坟墓是美的坟墓?让学生思考:(答案不定)世间有哪些美的坟墓?

展示世间公认美的坟墓的图片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请同学们概括出这些坟墓的特点

作者认为上述的坟墓都不是最美的!作者是何许人?

作者简介:(展示,幻灯片7)

到底在他眼里怎样的坟墓才是最美的?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来到俄国参观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的坟墓!(展示托尔斯泰的坟墓的图片,幻灯片8),并介绍托尔斯泰其人

3托尔斯泰简介:(展示,幻灯片9---14)

二、引导点拨,展开教学

(一)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墓与前面列举的名人的坟墓的差异(出示图片,幻灯片1,使学生直观地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试用一词概括对托尔斯泰墓的整体感觉——朴素。

(二)听读文,划出值得注意的字词以及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

.正音(展示:幻灯片17)

2.体现托尔斯泰墓朴素的句子:(生回答后用展示:幻灯片18)

师点拨: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没有。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三)感受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请一些同学谈谈读完了这些文字,除了“朴素”,还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

师小结:我们还感受到了一种“美”,这里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很美。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亲临墓地的人们有什么感受吧!要求学生速读文找出有关语句,明确: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震撼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直观展示,幻灯片19)

3.再找出表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明确: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4.师点拨、引导: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心里受了强烈的震撼,作者更是用了三个“之最”来表达感受——世间最美、最宏伟、最难忘的坟墓。感受都比我们深刻。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托尔思泰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墓冢的朴素,与人们的崇敬形成了怎样的联系,这种关系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展示(幻灯片21)

(四)探讨: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美的认识。

.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2.师点拨:托尔斯泰坟墓的美,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还在于托尔斯泰本人的一种人格的美!是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其实“美”不仅仅是指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地冲击人们的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力的事物。震撼越是强烈,审美的效果便越好。“美”还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幻灯片22)

思考:结尾为什么要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

展示三位伟人的坟墓图片及简介(幻灯片24,2,26)

生思考,讨论,形成意见,回答

明确:对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他们的坟墓虽然豪华、华丽,但这并不为过,这和他们伟人的声名是和谐统一的,而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是一致的,因而人们认为它是最美的,那就让这位伟人享受这种自然、宁静,幸福地安睡在这片远离尘嚣的林阴里,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三、拓展延伸

讨论:对学生化妆,穿高档华丽服装的看法。

四、作业

(一)读一部托尔斯泰的名著

(二)预习新

媒体和资源:

教学评价:

篇10: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实录

[导入课文]

师:从一些书中或影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或看到很多豪华的、规模宏大的坟墓,如古埃及国王的金字塔、中国秦始皇的秦王陵等等,我想,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到过西安参观过秦王陵。今天,我们将随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俄国去拜谒“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感知课文]

师:下面我们一边听示范朗读录音,一边看书,请同学们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

(放磁带)

师:(扫视全班)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板书“坟墓”)

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生:还有“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一节。

师:好的,刚才两位同学所读的文字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生:普通、不华丽、宁静。

生:简朴、不奢侈。

生:自然、不求名声、无意让人凭吊。

(板书“自然、简朴、不求名声”)

师:很好。作者以其质朴的语言,突出了伟人墓冢的朴素,而这种朴素,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最美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生:(齐答)自然美、朴素美。(板书“朴素美”)

师: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生:“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生:(补充)“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师:下面请一位男生朗读这四句,读出重音,体会感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些词读了重音?

生:(齐答)“再没有”“更宏伟”“更感人”“最美的”“最深刻的”“最感人”“再也没有”“更打动人心”“庄严肃穆”“深藏着”。

师:如此普通的坟墓,在作者的心目中它是世间“最美的”,你能体会到吗?

[探究分析]

师: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他的外孙女跟我讲”到本段末尾这段文字,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师读)

生: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师:你能给同学们讲具体些吗?

生: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

师:说得很精彩。(边说边鼓掌,学生也跟着鼓掌)

师:其实,他给我们诠释了哪句话的含义?

生:(齐答)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师: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你可以想象出两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生: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生:“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师: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

师: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一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能说说作者的用意吗?

生:从这些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更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生:这三个人与托尔斯泰一样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

师:从以上同学的分析中,不仅让我感到托尔斯泰墓外形的朴素美,更能让我感到墓中人的人格美。

(板书“人格美”“外”“内”)

师:以上三位伟人的墓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美?

生:是一种豪华的美、华丽的美。

师: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师:你认为托尔斯泰墓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这又是哪一种美呢?

生:是朴素美。

师:这种“美”与他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板书“最美”)

师:作者在文中的结尾处直接抒发了这种赞美、崇敬之情,前文中有两处是具体描写。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师:好,让我们默默地向托尔斯泰墓告别吧。

[再造活动]

[再造活动1]

师:下面我要求你们以一个导游者的身份,向前来瞻仰的游客作介绍。请看课本前的插图。(学生们读课文,看插图)

师:谁来当导游?

生:(出发前)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想必大家早有耳闻,他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在座的也一定有人拜读过,然而,他最后的安息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有幸带大家到那里去缅怀这位“19世纪俄国的巨人”。

(行进中)托尔斯泰原是一个贵族青年,由于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从一个进步的贵族青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宗法制农民思想的代表,他热爱人民,同情人民,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里均有体现,其中《复活》是他跟贵族地主阶级彻底决裂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最高峰,列宁曾高度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灵寝会是怎样的呢?(到达目的地)这儿就是这位世界伟人的安息地,大家不必惊讶它的普通。这完全是按他老人家的意愿办的: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曾听过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说是亲手种树的地方会成为幸福所在,他便和他的哥哥在自己的庄园里种下了几棵树苗,到了晚年,他突然想起了这桩与幸福有关的儿时往事,饱经忧患的他若有所思,当即表示将来愿意埋骨于此处。后事完全照这样办了。你们看,这些高大的白桦树日夜守护着这位老人,树上的鸟儿还在为他歌唱呢!这是大自然赐给老人的幸福,难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把它誉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好,让我们默哀三分钟,来缅怀这位老人吧!

师:说得很好!(全班热烈鼓掌)

[再造活动2]

师: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学生情绪激昂,很踊跃)

生:黄山的奇峰陡峭、松柏参天,黄河的咆哮,这都是美的,是一种壮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也是美的,这是一种秀美。

生:你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位妙龄女郎,面目清秀,穿着入时,可谓美矣,当她与你擦肩而过,不经意将手伸入你的腰包,你再回头看她,还会认为她美吗?

生:晨曦中,那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的身影,我认为是美的。

生:什么是美?美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顽皮天真的小孩,在他们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都那么美。血气方刚的棒小伙,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在他们眼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是美的。事业有成的中年人,身强体壮,在他们眼里,拼搏与创造是美的。年逾花甲的老人,身心已有了一丝疲惫,需要夕阳红时的那片宁静与安详,他们认为宁静就是美。

[教学小结]

师:很好,以上这些同学从多种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谈到了什么是美,比如有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还谈到了对美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曾说:“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眼睛”。

上一篇:项目开工仪式发言下一篇:红岩参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