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

2024-05-26

《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精选7篇)

篇1:《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3)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4)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5)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6)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7)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8)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阅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尘嚣墓冢荫庇禁锢飒飒

AxiāozhǒngpìgùsàBxiáozhǒngbìgūsuǒ

CxiáozǒngpìgūsōuDxiāozhǒngbìgùsà

2.按照下列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前面的括号内

(1)():形容经历过很多忧困祸乱的的事情。

(2)():形容费尽心机,想尽办法。

(3)():形容诗人十分激动。

3.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高度概括出托尔斯泰墓给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你把它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4.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插叙,其中插叙的句子

5.“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这句话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A解释说明B递进C转折

7第二自然段中“”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A:B,C;D……

8“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是因为:()

A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B怕遭到管理人员的制止或处罚

C不愿破坏此时此地庄严肃穆的气氛

D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的心的了

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是因为它的上面开满鲜花。()

(2)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是因为它的上面除了鲜花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从而具有一种朴素的美。()

(3)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其中一个原因是托尔斯泰生前在文学上有过巨大贡献,名声显赫,作者非常景仰他。()

(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也是由于作者为托尔斯泰不计身后名声的洒脱,为他生之辉煌,死之朴素的人生所感动。()

10.文中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饱经忧患挖空心思扣人心弦

3.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4.(4)~~(8)

5.承接上文的插叙再次点题

6.C

7.A

8.C

9.××√√

10.对上一句话作具体说明从反面衬托托尔斯泰墓之“宏伟”“感人”之美。

篇2:《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

【课前预习】

1.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尘嚣()墓冢()荫庇()栅栏()禁锢()飒飒()

2.搜集资料,了解作家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从散文中领会托尔斯泰的人格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从诗意的语言中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崇敬。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坟墓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2.品味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评价任务】

1.找出文中描写墓地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深情,理解文章的主旨。2.精思揣摩,欣赏作者于语言表达上的精致细腻与优美。

【教学过程】

一、积累、能力训练

1.给学生出示“泰姬陵”、“十三陵定陵”图片,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陵墓?你知道的形容建筑物的词语还有哪些?(让学生说)参考示例:美轮美奂

雄伟壮观

金碧辉煌

独具匠心

精雕细刻

富丽堂皇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精美绝伦

雕梁画栋

独具匠心

鬼斧神工

别有洞天

巧夺天工

精美绝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有关描绘陵墓或建筑的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也为后面描绘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对比。)

2.让学生选用上面描写陵墓或建筑物的词语,描绘一个你见到的一个建筑物的华美。(100字左右)(找学生回答)

参考示例:那尖耸入云端的天顶,彷佛要穿透苍穹般去一窥天堂的神秘;巍峨的宫殿正廊绵延至遥远的尽头,目及所见皆是璀目眩烂的珐琅彩绘窗棂和栩栩如生的大理石浮雕,似罗丹的手,似米开的魂,似达芬奇的灵气,似拉斐尔的洒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描绘建筑物的词语描写出建筑物,让学生感受一般怎样描写建筑物,同时也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其朴素美的。)

过渡语:我们已经描绘了华美的陵墓或建筑物,再看看在茨威格笔下描绘的托尔斯泰的陵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托尔斯泰的成就。

托尔斯泰,十九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使“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鲁迅称赞他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他的坟墓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成就,可以与他坟墓的朴素形成对比,让学生对托尔斯泰这个伟大的人物的伟大的灵魂的感慨与赞美!)

三、速读课文,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美。

1.勾画出描写托尔斯泰墓环境和形状的句子。(找学生回答)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2.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明确:

朴素 逼人的朴素美。(幻灯显示)

3.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是怎样评价的?(从原文中找出)明确: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4.为什么托尔斯泰墓的这种朴素是最美的?

提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的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中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淡泊名利),这也正是文章打动的基础之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对托尔斯泰墓描写的句子,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特点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让学生理解这种朴素的美,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四、体会写法,学习语言表达上的细腻与优美。

1.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又拥有哪些东西?

明确:

“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2.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墓地?

明确: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教师提示: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3.找出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说通过哪些词语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营造了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的意境。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4.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教师总结: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文通过对比的手法,通过坟墓的朴素正展示了托尔斯泰的博大胸怀、崇高人格。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作者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

五、探究主旨、教师小结。

找学生总结 教师小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幻灯显示)

【教学反思】

对比手法,是本文写作上的特色之一。课文教学中,我也充分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对文本的分析,以实现教学目的。新课分析中,我把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与其本人的伟大贡献和伟人身份对比,以及托尔斯泰坟墓与其他人的坟墓对比,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3:《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

关键词: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语文教学实践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是一种通过整合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 讨论,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心理倾向、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实际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要求和分类指导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 无论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学习能力强弱, 课堂上完成的目标是一样的。从实际教学情况看,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这个环节, 又呈现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传统模式, 教学形式单调、单一,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次在确定学什么、怎么学之前, 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知识到能力, 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层设计教学任务, 以适应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下面笔者以《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为例, 从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上探索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一、准备环节:分层设置三个任务, 学生自主选择, 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1:处理生字词, 分段进行配乐朗读。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

任务2:搜集中外有名的陵墓图片资料, 分析特点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任务3:搜集资料填表。通过对茨威格、托尔斯泰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对比分析, 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感悟环节:主要从“感知”、“感悟”两方面设置任务引领学生感悟文本, 讨论探究, 完成三维目标的教学

任务1:概括作者对托尔斯泰坟墓的描写 (直接、间接) 。

任务2: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拿破仑三位名人墓地进行比较, 结合文本说说作者用意。

任务3: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关键词, 联系文本概括整体思想情感。

三、拓展实践环节:课后训练分层, 必选作业 + 自选作业

作业1:结合生活实际或本专业就业典范, 谈谈美的新认识, 写一段随笔 (不低于300字) 。

作业2:仔细阅读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为其坟墓编写墓志铭。要求:语言流畅;结构合理, 重点突出。简单讲解墓志铭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给出案例, 学生仿写。

作业3:欣赏托尔斯泰作品或改编而成的电影 (任选一部) , 书写心得。

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教学中分层、任务的设计始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贯穿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性格特征、能力水平, 依据因材施教原则, 将人本理念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教学中, 尊重学生个体, 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以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在本课的教学是成功和有意义的, 任务驱动法与分层教学法相结合, 使教学目标更明确、生动, 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通过两者的结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教学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了两种教学法恰当的使用和融合对于教学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结合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设置一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的设置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具有拓展性, 做到因材施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任务设计中任务一重起步, 多鼓励;任务二重变化, 强激励;任务三重提炼, 促能力。教学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上获得最优发展。

2. 以生活中的情境和学生的需要设置任务

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的任务,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联想, 发展能力。《世间最美的坟墓》拓展实践环节中任务的设计既结合专业就业学生典范, 也密切联系了生活情境。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学习, 效果事半功倍。

3. 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任务进行探究, 使他们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 提出不同的观点, 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开拓学生思路, 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57) .

[2]麦端棠.语文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科技资讯, 2006, (19) .

[3]王珍.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读写算, 2012, (55) .

篇4:世间最美的坟墓

(配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篇5:世间最美的坟墓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篇6:《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

2.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3.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

1.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板书标题)

二、作者简介

1.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 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作家。出生在富裕的市民家庭,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后就读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青年歌德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早期作品表现了他的叛逆精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786年,歌德来到意大利,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产生了兴趣,完成了诗体悲剧《埃格蒙特》等。1794年与席勒开始长达十年的合作,共同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时期”,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浮士德》等。

4.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诗人,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生于英格兰的斯特拉特福镇。1585年去伦敦谋生,做过剧场杂役、编剧,后成为剧院股东。逝世前三年回乡安度晚年,他一生著有戏剧37部,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他创作成就最大的诗戏剧,代表作早期有历史剧和喜剧,基调积极乐观,有《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是悲剧时期,风格沉郁悲壮;《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后期传奇剧时期,对世事带有和解宽恕倾向,作品有《暴风雨》《亨利八世》等。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世态人情。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粹,有很高地艺术成就,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找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并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者1928年在俄国旅行时,在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墓前感受的真切描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奥地利公民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四、小结:

作家创作情况小结

五、作 业

课后思考:

1.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思路和结构层次怎样?

2. 作者为何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第二课时

一、重点问题分析:

1.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最美美在哪儿请用一词来概括?

提示:A、其之所以最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也正是本文打动读者的基础。

B、朴素

2.托尔斯泰墓朴素美表现在哪里?(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

表现了逝者淡泊名利的品格与坟墓的外观和谐统一,再缀以鲜花形成一种朴素美。

托尔斯泰墓外观是什么样的,请找出原文。

①“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②“它只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③“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④“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又拥有哪些东西?

“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3.为什么最美在朴素上?

提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的英名似乎不相称,但这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中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淡泊名利),这也正是文章打动的基础之所在。

4、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朴素美的?

语言:文字简洁,行文朴素,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语言深挚动人,感情热烈浓厚。写作手法:排比、比较、衬托、白描

排比:“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突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比较:“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用那破伦、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从反面来衬托,说明这些伟人的富丽堂皇反不如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振撼人们内心深藏的感情)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

例如:“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暧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A: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B:墓地周围的自然与其他墓地的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坟墓的朴素。C: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二、总 结:

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三、作 业:

完成课后练习

托氏墓总印象

坟墓介绍

世间最美的坟墓

板 书

世间最美的坟墓

宏伟、感人

远离尘嚣,长方形土堆,孤零零

逼人的朴素

篇7: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检查出勤。

2、学生演讲锻炼,并给予点评。

3、检查作业情况,抽查背诵情况。

二、复习旧课

【中心思想】:作者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

品味散文朴素、简约的语言风格。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托墓作了评价。

2.对托墓的描写都是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墓地景物的特征。

3.平淡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例如:“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三、讲授新课

(一)课文导入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的人格,如果用之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今天,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托墓之“美”。

(二)托尔斯泰介绍

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

(四)课文研读

1、用一句话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及作者的感受。

明确:朴素,满怀敬意。

2、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文字有哪些?

明确: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划记。

第一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炼讯已,无人? 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谈谈你对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的 理解。

明确:坟墓极为普通,逝者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也无意让人凭吊,托墓美在朴素!

2、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

明确:揭示托尔斯泰对美和幸福的`追求,使托墓的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第二段:

1、“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如何理解这句描写所体现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明确:四个“没有”使死者生前淡泊名声的品格和坟墓的外观和谐统一,缀以鲜花,形成一种朴素美。

2、托尔斯泰“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这一正面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正面对比,进一步强化突出了托尔期泰墓的平凡普通,正因如此,人们对他的感情才愈加深沉。

3、作者把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与托墓进行比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意在衬托出托墓逼人的朴素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人物英名盖世,坟墓却平凡普通,在这个似乎不相称的统一体中,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4、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5、如何理解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明确:托尔斯泰的坟墓极普通、极朴素,作者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其所以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极不相称,对比中让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普通蕴含着伟大。

四、课堂小结

【中心思想】:作者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地记住。

品味散文朴素、简约的语言风格。

1.首句落笔点题,用凝练的语言准确地对托墓作了评价。

2.对托墓的描写都是白描,淡淡几笔便揭示出墓地景物的特征。

3.平淡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例如:“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2、完成《习题册》中的“基础知识”和“语段精读”部分。

3、体会本文在写法及语言方面的点。

4、预习《景泰蓝的制作》。

相关资料

一、拿破仑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意大利的圣赫勒拿岛。18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终年52岁。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竟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后,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 菲力浦派军舰到圣赫勒拿岛接回了拿破仑的遗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满腔热情地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数不尽的人群冒着严寒,迎着风雪,护送着灵柩前往塞纳河畔的废兵院,安葬在废兵院一个大理石墓穴里。废兵院规模宏大,建筑物是十八世纪宫廷设计的样式,富丽、精美、雅致,并设有两座小教堂。

二、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纪德说,歌德的荣耀已经大大超出了魏玛公园,超出了整个德意志。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的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他是可以令人类骄傲的那种人,那种可以堪称伟人的伟人。

1774年,魏玛公国的军侯在墓园里添建了自己的“公侯陵”,陵墓分地下和上面两层,是一幢带有拜占廷时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物前后左右古木森森,令整个陵寝地区气度不凡。歌德的陵墓就位于魏玛公爵的墓园内。陵墓门首是罗马式圆柱,进去是一厅堂,屋顶是蓝色的拱形盖,灵堂在地下室。歌德、席勒的灵柩并排摆在中央。两旁还放着魏玛王公家族的棺木。

三、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夫德镇,是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循着清幽的布仑河水步入镇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远的童话。紧靠河边的“圣三一”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镇上最宏伟的建筑,其外表披一层深厚的苔藓。教堂内安葬着莎士比亚的陵墓。沙翁的陵墓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方形高台,高可盈人,莎翁的遗体就埋在高台之下。

多年之后,为了追认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以衣冠碑像在西敏寺占有了一席之地。西敏寺坐落在太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它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来英国王室的象征。英国皇室的重要正式场合几乎都在西敏寺。西敏寺还是一个国葬陵墓。几百年来,英国的帝王百年后无不安葬于此,胄室宗亲、豪门权贵、高僧大侣,文臣武将、圣哲贤达,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别世之后能归宿此地为荣。莎士比亚的雕像镶于墙上的壁碑,壁碑以莎士比亚的雕像为中心,上有雪莱和济慈,左右是作家奥斯汀和夏洛特三姐妹。它位于西敏寺的“诗人之耦”,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

这三位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伟人,百年之后,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应有的尊崇,供后人景仰,永远怀念。

四、托尔斯泰

上一篇:45. 项目单位合并、分立情况说明下一篇:创建优质学校行动计划(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