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

2024-05-02

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精选6篇)

篇1: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

什么是主权在民原则?对近代宪法有何影响? 人民主权原则-基本含义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popu]arsovcrcignty)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属于人民,即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的“民有”,并且这种来源是政府或国家权力的合法化依据或前提。产生: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著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实际上也采用人民主权原则,坚持“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公开的声明自己的阶级立场,鲜明地解释“人民”这一概念的政治内容,明确地规定全体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物地各项民主权利。国家还通过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使全体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都得以充分实现。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权原则的充实内容。

什么是基本人权原则?对世界各国宪法有何影响?

人权是公民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表现为内心和身体的无限的扩张权。基本人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是从1791年法国宪法开始的。该宪法以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作为序言。1793年法国宪法采用同样的方式,但对人权宣言做了重大补充。从此,绝大多数国家宪法都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是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的:第一种是法国式,即以人权宣言为序言,同时又规定一定数量的公民基本权利。第二种是在宪法序言中确认基本人权原则,然后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中具体规定人权的范围与内容。第三种是在宪法中专门列出一章或一节来确认基本人权原则,也有的以基本原则为章名、节名来确认人权。

鉴于人权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在不同国家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宪法对人权范围的确认是不一样的。一般讲,在18—19世纪时期,西方各国宪法对人权的确认大都限于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和财产权。“一战”至“二战”期间,多数宪法倾向对财产权、人身权、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个人人权的确认。“二战”后,情况大有变化,政治、文化方面的人权,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权,都先后在各国宪法中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宪法对集体人权给予了重视,并突出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对人权问题的评价必须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任何一部宪法对人权内容的确认都是以该国的经济、文化条件和历史传统为依据的。

基本人权的实质,是要求将人权作为宪法的重要内容,要求人权是国家活动的出发点之一,要求宪法不仅规定人权的内容,而且规定保障人权的措施。因此,我们认为违反人权的宪法或者说不保障人权的宪法就不是宪法。宪法应该是人权的宣言书,同时也是人权的保障书。基本人权原则与人民主权原则是一致的,相互依存的。在坚持人民主权的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就是宪法原则的本意。

西方国家在宪法上绝大多数都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但是他们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具有极大的虚伪性与欺骗性。资产阶级的人权实质是资产阶级的特权,是资本家的特权,他们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原则不可能在实际中实现。在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上,我国的态度是鲜明的: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人权的国际保护必须服从国家主权原则,因为人权从本质上来讲是一国主权范围的事,属于国内法特别是宪法管辖的范围。

什么是分权原则?对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有何影响? 为什么依法治国的首要标准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实行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就是依照宪法治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切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维护法制的权威,首先是维护宪法的权威。宪法序言明

确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因此,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做到依宪治国。

宪法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下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的规定。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坚持依宪法国,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发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宪法关于国体、政体、国家机构的一系列规定,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根据宪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要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

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国家机构严格依照宪法的规定行使职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和自由作了全面的规定,是人权的保障书。坚持依宪治国,就要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坚决制止和纠正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

坚持依宪治国,必须切实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的遵守和执行。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要切实把宪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中国制宪和行宪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的人们通过西学的研习,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政体,有了国会、宪法的概念。在一片鼓噪声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了。不过,《钦定宪法大纲》及之后《十九信条》的出现让人们对晚清政府失望透顶,反倒成了加速其灭亡的催化剂。

中华民国时期,有一部宪法文件不得不提,就是真正具备了现代宪法精神和内容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民国时期最科学、最先进的宪法,同时也是最倒霉的宪法。自诞生之日起,它便成了各政治集团激烈交锋的主战场,被用来掩盖各种政治野心和闹剧。其后,在这部宪法基础上制定的《天坛宪法草案》(1913)、《中华民国约法》(1914)、《中华民国宪法》(1923)种种,已然相去甚远,貌合神离,初创之宪政精神,全不知何处。直至蒋介石将自己删改的“宪法”草案提交立法院、民社党、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审议后,《中华民国宪法》(1947)颁布。在此之前,九部宪法已匆匆流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的颁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标志事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一个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政治团体领导、并由一批真正民选出来的议会代

表投票表决通过的宪法。1954年宪法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立宪的开端,而且以其具有的充分的人民意志性向世界表明了新中国对宪法和民主的理解,具有深远的意义。

1975年宪法诞生于“文革”后期,反映出人们对宪法和宪政理解的重大误区。1978年宪法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前一部宪法的错误思想,开始把重点放在“把中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上,但仍然肯定了“文革”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982年宪法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精神,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经过对1982年宪法的几次修改,随着“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条文入宪,我国宪法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体例更为科学,宪法作为公民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法的特征愈发突出。

中国制宪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讲是不顺利的,曲折反复,甚至多次严重倒退,问题确实很多。

1.西学泛滥之下的思维混乱

总体上讲,早在清末立宪之前,西方世界两大法系便已成型,而两大法系内部又因不同国家和地区而气象万千。一般来看,这本应当是历史对中国立宪的特别眷顾——毕竟有那么多的选择和资源可以甄别挑选。不幸的是,两大法系几乎同时传入中国(英美法等国发起或参与分赃的鸦片战争),之后的八国联军更是组团侵华;而近代的智者们囿于学识所限,基本上是谁打我们我就学谁,这样一来,世界各地的法制蜂拥而至。于是,便出现了清末民初的制宪和立法高潮,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大奇景。一句话,混乱的社会经济之下,催生了混乱的民族思维。2.基本理念的迷失

中国为什么立宪?军阀混战时期,恶霸们以大欺小,遵循的是强盗逻辑,谁管他宪法精神?直到蒋介石做了大头领,方才想起还需要点道义支撑,于是在1947年正式颁布了一部新《中华民国宪法》,可谓草草了事,却又摆足了姿态。宪法本就是一国法制的灵魂,立宪缺失了基本的理念,法制便没有了精气神。3.缺少强力集团的支持

这是近代以来不少运动(革命)失败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反观中国立宪历程,清廷风雨飘摇之中苟延残喘,北洋军阀相互攻伐、政权更迭,大革命之后陷入内战,抗日战争不忘内战……我们经常诟病中国人的团结意识太差,形成不了合力,这或许是中国近代以来长期无法形成一个较为稳定,又有共同意志的领导集体的伦理原因吧。

4.民主形式主义与公民的国家边缘化

中国人向来重视实际,轻形式;但在立宪这件事上,却曾做足了形式主义的文章,被害人叫做“民主”。

自孔孟时代,中国便有了“民贵”的概念,只不过这个“民贵”远远不及“民主”:“民贵”是暂时的,关键要看统治者高兴不高兴;“民主”是稳定的,是作为一项制度设立的,而且有法律的保障。我之所以要讨论民贵和民主的区别,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立宪讲的基本是“民贵”(《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除外),而非“民主”。“政治专家”们往往才思敏捷,口才良好,更喜欢研习逻辑,搞点文字游戏。于是,一部部宪法都是一篇篇宣言,满纸贴金,却是空头支票。自古以来,中国便崇尚一套万能的政府组织。国家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基本由政府包办代替,民众几无“用武之地”。稍作思考,不难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万能政府的另一面,势必是懦弱的国民;二是万能政府自身如果出现问题,则往往无人来纠偏。所以,没有民众充分参与的宪政,既有可能流为民主形式主义,还容易导致政府集体失范引发的全社会性连锁反应。

5.政治运动的泛理想主义与政治运作的朴素英雄主义

政治运动的泛理想主义,是指在一种良性的政治理念的感召之下,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引发的集团性甚至社会性冲动,而这种冲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实。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者急于在短期内实现理想目标,从而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运动式的政治改革,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广大农村组织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强制改变了农村经济和农村小环境,似乎农民加入了人民公社就正式当家作了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最广袤的地方就彻底实现了。在其他领域,同样大量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各式各样的理想主义成分,在发动群众共同建设国家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政治运作的朴素英雄主义,是指植根于中国传统家长制之下,企图尽量凭借少数优秀人物的辛勤付出,以期在短期内达成立竿见影的实效,从而既节省成本,又树立个人威信的思想。这种思想往往出现在对问题和困难认识不足,而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因而是简单的、非理智的、朴素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树立个人典型的偏好,从荆轲、张良,到诸葛亮、关公,林林总总,可谓英雄辈出。当前在各个系统内,也广泛存在着各类“典型”“先进”“模范”。一般来讲,当人们对某类事物接触久了,就会逐渐丧失对其兴趣,正所谓“少见”才能“多怪”。不客气地讲,当前民众对于层出不穷的“英雄”已经慢慢失去起初的感慨和震撼了。而真正的宣示和教化,往往要依靠长期的沟通和参与完成,不是几个英模人物所能达到的。

综上所述,中国立宪的曲折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软硬件的缺乏,如经济结构、民心民智、国家状态、政治结构等。历史规律就藏在整个事件的背后,理智的人们往往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这将有助于他们少走弯路。

中国行宪建设的经验,虽说教训居多,经验还是有的。1.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

人们理性的生成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通过规律发掘实现的,最初的理性尚停留在简单形态的趋利避害,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事务的复杂化,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活动中难以全面达成既定的目的,人们便逐渐具备并深化了公共意识,新层次上的理性进化为将公共利益作为间接实现个人利益的过渡。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所以,“经济人”的概念出现了。经济人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分辨意识,按照对自身的价值效用将各类对象加以甄别,继而反映出个人的好恶。这就是经济因素影响下的人性。这些人在经济活动中几乎无师自通地形成了权利意识和自由意志,具有了同国家这个昔日的“尊主”讨价还价的欲望,并且还想得到公正的对待。可以说,时至今日,宪法精神和宪政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孵化而出了。

由此,我们的立宪,甚至于更为宏大的宪政,都必须对经济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学会对制度进行经济分析,思考制度实现的经济条件,并设计出一套推进制度建设的经济学方法。中国的立宪之所以挫折频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甚至从未考虑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漠视民众的内心好恶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体意识和国家认知。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诸多宪法修正条文中,才更加关注对私有经济、个人财产的保护。也正是因此,我们才认为,中国的宪法越来越有“模样”了。2.社会结构的突破

一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实际上造成了城乡两种社会身份。农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选择性地淡忘,对自身的社会主体意识曾长期处于混沌状态。新时期开展的户籍制度改革和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让这一群体逐渐摆脱了边缘化状态。广大农民开始积极发声,大胆诉求,城乡二元结构正渐渐被打破,中国宪政具有了最为丰厚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这一点看,系统而深刻的社会改革才是唤醒民众宪法主体意识的根本之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化,这也是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正是因为多元化,才模糊了各阶层之间的界限,我们已经无法清晰地观察当前社会结构的阶级构成,也很难将某个社会主体归结为某一类型。这样一来,社会的公共利益就逐渐建立在各方博弈的均势之下,而这种公共利益是一种灵活而相对稳定的存在。这一态势的形成,为宪政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商谈平台,从而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实质上保证了宪政的科学性、民主性。

社会结构的嬗变,也激发了政府对自身职能的反思。在经济学中,具有扁平结构的公司组织被认为是符合现代经济需要的良好模式。组织结构扁平化带来的是机构层级的削减,进而加快信息的流通,提高行动效率,减少交易成本。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减少政府伸向社会经济的触手。精简政府机构,统编政府部门,可视为结构扁平化的一个范例。中国宪政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引导,甚至在一定时期、部分领域内,仍需保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扁平化的政府结构是有利于宪政的迅速实施、广泛开展的。3.启迪民智对宪政的间接推动

宪政实施的经济和社会考量,是直接追求宪政的边际效益最大化,而思想领域的启蒙,则是唤醒民众主体意识,继而为宪政提供实践的伟力。

回顾历史,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就不乏有识之士奔走呼号、警醒世人。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左翼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以感性见长的“伤痕文学”和以理性闪耀的“反思文学”等,往往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起到了荡涤心灵浮尘、探求世界本真的作用,是对民众个体价值发现的呼唤。同西方历史中的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一样,中国民众个人价值的回归和社会定位的重设,成了中国立宪的先声,构成了宪政建设的思想清源。4.政治环境的开放与包容

近2500年的封建专制,在愚民与开智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清政府蹒跚远去的背影,至今还时时隐现于思想者的灵域。民智是专制者的天敌、民主人的福音。

长期被钳制的思想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释放了,一段时间内,人们表现出空前的参政热情,着实让人动容。我们震撼之余,深刻认识到开明的政治环境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定性意义,中国的宪政必须以政治的开放和包容为前提。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

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明确区分党的职能和人大职能的界限,党必须尊重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决议,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2.加强组织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所组成的,因此,选举制度的民主化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人民普选出的代表应当是选民值得信赖的人,应当是能充分代表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人。

从机构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机构,增设沟通群众、行使职权的部门,以加强立法、法律监督和对行政部门的监督。

在人员组成上,要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轻化、职业化,以利于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人民代表大会应当逐步增加专职委员的比例,全面考察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不能仅从某一方面考虑,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荣誉,以克服片面性。

3.加强制度的建设。人大行使职权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举行会议。因此,建立和加强会议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时间上予以充分的保障。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议事程序,使各级人大的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未具体化的,必须尽快立法予以具体化、程序化。强化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能,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使之独立行使职权。行政机关在执行人大决议时情况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要及时请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对于人事安排应经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意,才能到职工作,也就是说应按人大的工作程序处理事务。

4.加强思想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经常组织代表学习法律、政治和科学知识,明确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使代表能更好地参政、议政。同时应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民主意识。

什么是宪法监督?有什么意义?

宪法监督是“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制度”的简称。宪法实施监督制度是保证宪法正确实施而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它是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宪法监督,是指对有关涉宪活动实行的全面监督。就监督主体来说,除了宪法监督的专职机关以外,还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公民。就监督对象来说,既包括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司法活动,也包括公民个人的活动以及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活动。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审理违宪事件的制度。也是指依法负有宪法监督职能的机关对立法活动和行政活动所实施的监督。

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同时根据宪法第99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因此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也是重要的宪法监督机关。我国宪法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监督国家机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2.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

宪法监督的意义:宪法是一个国家民主制度的基础,法制的核心,从民主的角度而言,宪法的产生和民主紧密相连,此外,宪法实施监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宪法在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我过现行宪法监督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

1、宪法监督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宪法监督程序、宪法诉讼的具体规定,宪法监督的可操作性差。

2、宪法监督的时间不充足和不连贯,根本无法适应宪法监督的经常性需要。

3、宪法监督缺乏专门负责宪法监督工作的机关。4、宪法监督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会身兼立法与监督二职,对自己颁布法律进行的监督缺乏重视。即使发现违宪,也不愿意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致使宪法监督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

5、监督人员的素质不适应现实。6,监督内容不全面,监督方式相对单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7、违宪制裁措施的制裁性或惩罚性不够强。

健全措施:(1)明确宪法监督的主体和具体职责。中国宪法监督保障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但经常忙于其它事务,没空进行宪法监督审查。学者有建议,在人大常委会内部专门成立这么一个宪法监督保障的机构。还有更激进的,直接设立宪法法院或者有最高法院负责。

(2)丰富宪法监督保障的方式。现在主要是书面审查和事前审查,还应该增加具体审查和事后审查。

(3)把宪法监督保障真正常态化。

为什么法律也应该接受审查?

合宪性(constitutionality)是宪法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它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宪法相对于其他法律形式的根本法地位以及宪法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的法律特性。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合宪性是宪法至上和法治原则的要求。没有合宪性的价值支撑,一个国家的法制无法统一;没有对法律法规的合宪性评价,一个国家的法律形式体系就无法建立自身的规范和效力等级秩序。所以,合宪性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基本价值要求;没有合宪性,就没有基于宪法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和法律秩序。

所谓违宪审查, 是指为保障宪法实施,由具有违宪审查权的特定国家机关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主要是立法活动)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对违反宪法的行为加以纠正或制裁的专门活动。违宪审查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1.违宪审查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宪法实施。2.违宪审查的主体是具有违宪审查权的特定的国家机关。3.违宪审查的客体是执行或适用宪法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4.违宪审查的内容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或活动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包括审查各类法律法规以及特定个人所实施的行为的合宪性,裁决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选举争议、公民宪法权利案件等。5.违宪审查的程序是由宪法规定的程序。

(二)我国现行宪法关于违宪审查模式的规定

我国并未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但有类似于违宪审查的宪法监督制度。我国现行的法律违宪审查是由现行宪法和《立法法》等宪法性法律确立的。具体而言,我国现行法律违宪审查包括如下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

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其它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除《立法法》第九十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在监督宪法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具体作用,主要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交付的、要求进行审查的可能违宪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关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认为行政法规以下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自治区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果认为它违反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自治权限或者不适当地变通了法律的规定,有权不批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采取的是立法机关进行立法违宪审查的方式,而且是一种以事后审查为主,辅以事前审查的方式,违宪审查的制裁措施是撤销或者不批准违反宪法的效力位阶在法律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三)现行违宪审查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宪法》和《立法法》中都相应的规定了不完全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但纵观各国违宪审查的现状,并与我国违宪审查的实践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十分不健全,存在着诸多问题。

1.违宪审查主体不明确。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只有能够修改宪法或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主体才有资格进行违宪审查,所以我国实行违宪审查的主体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但是《宪法》又规定国务院能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的遵守和执行,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县级以

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这些表面上非常全面的规定实际上很让人费解而感到模糊,似乎我国的违宪审查权并不专属于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权力机关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享有一定的违宪审查权,但是无论是国务院还是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都没有宪法修改权或解释权,原则上是不能作为违宪审查主体的,因而,这些规定不仅使我国违宪审查的主体变得模糊不确定,容易形成“谁都可以管,但实际上谁都不管”的局面,而且使宪法的最高性和权威性受到减损。

2.违宪审查范围具有片面性。现行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立法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法律当然既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也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但是,《宪法》和《立法法》并未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违宪的情况做任何规定,而只是侧重于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合宪性进行监督,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的法规审查备案室也只是专门审查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全国各位阶法规规章是否违宪,法律是否违宪也没有列入其审查范围。“如果让全国人大自己来判断其制定的基本法律是否合宪,无异于用自己的左手监督自己的右手,实践证明这种自我监督等于没有监督”。

3.违宪审查在实效上缺乏经常性和高效性。监督宪法的实施,特别是对法律及其它规范性文件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工作量非常大。全国人大每年只召开一次会议,会期仅半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会期也很短,但他们的职能却分别多达15项和21项,而且当前的立法任务非常繁重,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所有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违宪审查实在力不从心。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各有其职责,进行违宪审查只不过是协助性的工作,它们无权进行违宪审查,必须等待全国人大或常委会交付任务,而且它们的决定没有终局效力,这不利于发挥专门委员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国的人大组成人员很多是非法学的,不具备法律方面的专业素质,因此也有不少人大代表履行人大代

表职权的责任心不强、热情不高,事实上有不少人大代表在一届任期内从未领衔或单独提出过议案或提议。

4.没有一个合理的违宪制裁机制。按照合理的逻辑,有审查制度必然就有相关的处罚规定,在规定了审查制度的情况下,没有规定处罚方法的做法是不行的。只有在宪法中规定完善的制裁措施,才能强化对违宪者和违宪行为的制裁,才能真正树立宪法的权威,也才能保障宪法的真正实施。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违宪的法律后果有两种情况:一是违宪的法律由全国人大改变、撤销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撤销,然而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裁,如何追究违宪法律或违宪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宪法没有提及。二是通过罢免程序,免去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某些领导人员的职务。虽然罢免具有一定的制裁性,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违宪制裁措施,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起因违宪而罢免的事件。虽然备受各界关注的“孙志刚事件”第一次叩响了违宪审查之门,俞江等3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的身份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现行收容审查制度进行合宪性审查,但是这一建议并未纳入法律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对《收容遣送办法》是否违宪的审查建议作出回应,甚至国务院也没有对《收容遣送办法》是否违宪给一个说法,而仅仅指其因不适应形势发展而废止了,人民关注和期待的违宪审查似乎被回避了。

5.违宪审查的程序不完善。许多国家为了保证宪法审判机关能够公正、及时、准确的审理违宪案件,通过立法规定了违宪审查的一般程序与特别程序。一般程序作为各类违宪案件均须适用的程序,其中包括组织原则、判决原则、回避原则、代表代理原则、审判请求原则以及审理方式、证据调查、公开审判、终局决定、审判费用和审判期限等;特别程序则是违宪审查机关在审理不同的违宪案件中所应遵守的程序。而我国《立法法》第九十、九十一条在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违宪审查程序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对法律的违宪审查的启动程序未作出规定。理论上的缺失必将导致实践中无法解决相关问题。

我国违宪审查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为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应尽快建立一个富有成效的违宪审查机制。目前,宪政学界就如何构建我国的违宪审查机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设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平行的宪法委员会。这是于浩成在1982年宪法草案讨论过程中最早提出的方案。他认为,根据中国的政体,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以由全国人大选出宪法委员会为好,因为

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当时的宪法草案已经成为主要的立法机关,它自己通过的法律、法令是否违宪,一般说自己是较难察觉和纠正的,由全国人大选出另一专门机关既有同样的权威性,又可以起到制约的作用。2.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委员会。这是宪法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何华辉认为专门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实行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它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起来,并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和监督,否则就有损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有损于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另一方面专门机关也应具有一定的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否则难以发挥它的作用。他认为宪法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隶属于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专管属于监督宪法实施的各项工作。3.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之下设立工作委员会性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柳岚生提议设立一个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产生的宪法委员会性质的专门性的宪法监督机关来协助全国人大行使宪法监督权。宪法委员会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体系,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能机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行使宪法监督权,它能够独立于一般国家机关,并享有对一定范围国家机关的宪法监督权。4.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这是王克稳3】提出的,他认为应当设立德国型的宪法法院,该宪法法院是一个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并只向全国人大报告自己活动情况的国家政权机构。宪法法院应有其相对独立性,他的职权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规范性文件合宪性的审查权;第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宪侵权案的审查权;第三、对国家机关间权限争议的裁决权。4】5.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王磊认为,中国宪法解释机构应当为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基于立法权,也可以对宪法进行立法解释,将违宪审查权赋予最高法院,在法律上是可行的一种,该观点借鉴了美国的司法审查模式。6.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人民法院审查庭并行的复合违宪审查制。王才松认为应设立专管宪法解释和宪法实施监督工作的宪法监督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其法律地位与其他各专门委员会相等。此外,还应确认对违宪的司法审查,即在最高人民法院内设立宪法法庭,对具体的行为违宪和一般社会规范性文件的违宪问题,按照宪法诉讼程序进行事后审查。

篇2: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

一、“在职法硕联考”的报考条件?

“在职法硕联考”是指每年十月份举行的全国28所高校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联考。

在职法硕联考是从开始实行的,主要是面向政法系统内部招生,也称“五部委在职法硕联考”。其招生范围是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龄5年以上的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如银行、工商、税务等)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其报名条件要求的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期为当年的8月31日。

符合在职法硕联考报考条件的人员,需持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报名。

二、“在职法硕联考”的报名方法?

首先要由报考者本人填写《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一式三份,获得本单位人事部门推荐后,到报考单位研究生院(处、部)进行资格审查(可函审)。资格审查后,开始报名。

报名可以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具备网上报名条件的.报考者,在网报规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陆有关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网站,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报名时间内到指定现场报名点照相、确认。不具备网上报名条件的报考者,在规定的现场报名时间内,直接到有关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报名点报名,填写(现场录入)报名信息、照相。

在职法硕联考报名时间一般为每年七月或八月,网上报名时间比现场报名时间提前半个月左右。

三、“在职法硕联考”的考试?

在职法硕联考的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十月,入学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英语、专业基础课(含刑法、民法)、综合课(含法理、宪法、中国法制史),共计4门。其中,政治理论考试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时间自行安排;其余3门实行全国联考。考试语种为俄语的考生,只限报考黑龙江大学。

在职法硕联考的外语考试用书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德语)考试大纲》,业务课用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

考生可在报考单位所在地指定地点考试;也可经报考单位同意,在考生工作单位所在地指定地点考试。

四、“在职法硕联考”的录取?

从始,在职法硕联考的录取工作,不再划定全国统一的录取分数线,而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录取标准。但录取人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下达的录取限额。

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实行委托培养形式,考生须同招生学校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各招生学校一般根据初试和复试成绩择优录取。考试的第二年年初公布录取结果并发放录取通知书,春季入学。入学报到时需出示本人本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原件。在校学习期间不转档案、人事、工资和户口关系。

目前,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收费标准各校不一,一般从0元到36000元不等。

五、“在职法硕联考”的教学?

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制为两年至四年。一般采用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多种方式学习。例如利用周末或晚上等业余时间授课,或在每学期集中一段时间授课。

篇3: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 政治思想素质。

会计人员的行为是由其思想支配的,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会计行为。在新时期, 会计人员应能够灵活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

2. 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 人们应遵循的职业行为和规范, 是调整与单位有关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 有效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手段, 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 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六个方面。

3. 会计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应具备熟练的记账、算账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等操作能力, 作为更高要求, 还要会预测、会编制计划、会分析、会决策等, 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主要矛盾并妥善予以解决。

4.综合文化素质。由于市场运作往往会出现各行业相互渗透、交叉, 综合性是现代会计业务的特征之一, 这一特征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 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 又要有一定的广度, 需要做到深广结合。专业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越细, 专业越精;专精是需要的, 但专精不能孤立, 专业越精, 发生关系的方面也越多。

5.沟通协调能力。财务部门一般是单位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要和单位内外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 因此应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 能简要、准确地陈述问题和观点;文明礼貌、团结协作、互相支持, 能正确处理好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单位内外的关系, 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及时向有关经营管理者提供完整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将有利于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 降低业务成本, 保证有关决策的质量, 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2.加强后续教育培训和考核。有些地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形同虚设, 只顾收费, 不顾教育质量, 培训单位承担着教学任务, 同时也承担着考核工作。由于对会计人员考核不严, 导致了会计人员素质并未及时得到提高。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实施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每当有新的会计理论、准则、制度和法规推出, 或者财政部制定的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目, 继续教育应实行严格的考试, 不能只报名, 不参加培训, 更不能冒名顶替考试。继续教育培训应该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题库、统一合格标准, 考试难度适中, 目的是让会计人员提高文化业务素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由计算机随机出题, 在电脑上答题, 前后左右的人所答的题目秩序是不一样的, 尽量减少作弊情况发生。各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 设立考试次数, 给文化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多次的考试机会。

3. 把年检工作落实到实处。

应加强会计证的管理, 严格执行持证上岗, 对继续教育培训不及格的会计人员, 会计证不予年检。保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 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在继续教育学习中, 会计人员累计几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就要被吊销会计证, 就可以督促会计人员主动、自觉地学习。就能优胜劣汰, 把无法完成继续教育、文化素质太差的会计人员坚决清理出财会队伍。

4. 促使会计人员多种方式自学。

由于会计工作繁琐, 业务性强, 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 才能做好日常核算工作, 才能对报表进行编制和分析。

5. 实行会计岗位定期轮换制度。

会计人员较长时间内从事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 有其连续性和熟练性等特点, 但这样做不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和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应定期对内部岗位分工进行轮换, 使会计人员在各个不同的业务岗位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 促进相互交流, 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6. 发挥会计学会的辅助作用。

会计学会是一个由专家、教授、财会工作人员、专业教师、研究人员等组成的研究财会科学的群众学术团体。学会一定要团结和组织各条战线广大的财会人员,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开展财会科学理论研究, 积极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举办专题报告会、宣讲会、培训班、学习班, 组织会计知识大赛等, 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扩大会计工作社会影响, 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历史在前进, 知识在更新。面对会计领域更新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提升了会计人员整体的素质才能使整个会计行业有良好的工作风气, 才能抵挡住外界的压力与诱惑, 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经济领域的改革将不断深入, 新知识、新方法将层出不穷, 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掌握和实施, 才能适应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篇4: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

[关键词]职称英语晋升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职称英语考试是评定晋升职称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对要晋升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职称英语考试难度更大,主要原因是工作中不用或是很少用到英语,加之年龄偏大,上学时所学英语几乎全交给了老师。笔者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并且长期从事职称英语考试培训工作,总结了如何在短期内有效提高英语考试的成绩,顺利通过职称英语考试。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英语应用水平较低的普遍显现,但是这一现象也恰好表明考试本身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笔者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在职人员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英语考试能力。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职称英语考试。该考试要求绝大多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考试合格是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它并非高考那样是选拔性考试,必须有淘汰率,理论上参考人员都应该通过该考试,所以试题难度并不大,多数人客观上应能通过考试。

然后,笔者具体分析试题。在历年的试题中,除了第一题词汇选项外,其它都是各种类型的阅读题,这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时的主要形式,所以提高阅读能力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考试成功的关键。针对试卷中各种类型的阅读题,最好的方法是借助字典,学会读懂比较复杂的英语句子。

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读懂试题中比较复杂的英语句子:

英语和汉语的句型差异很大,尤其是较长,较复杂的英语句子很难读懂。但是英语和汉语句子的基本句型却完全一致,这样,就可以从提炼复杂剧的基本框架入手设法读懂英语句子。

例如:I /like/ apple.我/喜欢/苹果。

在这两句话中,英语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及宾语完全对应,即:英语,汉语的框架一致。掌握这一特点是在职人员快速学会读懂英语的第一步。再看下面的例子:

The way to make self-sufficiency work on a small scale is to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buy a tractor and other expensive laborsaving devices. 译文:小范围实现自给自足的途径是抵制诱惑,不去购置拖拉机和其他昂贵的节省劳力的机械。

尽管这个例句仍然是英汉框架(即划线的黑体字部分)相同,但当第一遍读到这句英文时,对于在职人员还是很难理解的。如果能判断出句子的框架,那么就很容易读懂句子的基本含义。能做到这一点,职称英语的各类阅读题就能完成50%了。

下一步就来讨论怎么判断复杂句子的框架。和汉语句子相似,英语句子也是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部分构成。英语的谓语是中学英语中最复杂的部分,它有多达20多种以上的变形(16种时态,情态动词,虚拟语气及被动语态的不同用法),这是汉语所不具备的形式。但是当阅读英语时,谓语却是最简单的部分,因为它没有从句等复杂的修饰成分。因此,找出谓语动词就是关键的第一步,这样就可把句子分为两个部分:即谓语动词前是主语,动词后是宾语及状语部分,使句子的意思变得容易理解。

例如:Researchers led by epidemiologist Barbara Cohn of the Public Health Institute in Berkeley, California, examined records on 3,804 white women in the San Francisco area who were pregnan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ne 1959 through April 1967. 译文:由加利福利亚州伯克利市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Barbara Cohn领导的研究人员,检查了旧金山地区3,804名在1959年6月至1967年4月期间怀孕妇女的记录。

在以上的这个复杂的例句中,找出谓语动词examined很关键。谓语前的主语及后面的宾语却很复杂,这样学会理解复杂的英语名词短语就成了读懂句子的第二步,即找出名词短语中的核心名词(例句中主语和宾语中的划线的黑体字部分)。汉语的名词短语构成方式主要就一种方法,即在名词前放置修饰性的名词或形容词。例如:2012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英语等级考试用书。英语名词短语也常用此方法,如:the new blue school bus, 译文:蓝色的新校车 ,这种短语容易看懂,因为他的构成与汉语相同。但是英语还有另外3种构成名词短语的方法,分别是:

名词加介词连接的后置定语,如:map of China 中国地图。

名词加定语从句 如:a boy who is from America

名词加分词短语 如:Researchers led by epidemiologist Barbara Cohn

理解这3种类型的短语关键是找出其中的核心名词。具体方法是:1.针对名词加介词连接的后置定语类型,短语中第一个介词的名词就是核心名词;2.针对名词加定语从句及名词加分词短语类型,从句或分词前的名词是核心词。在掌握了主语及宾语的核心词后,就可以判断出句子的大意,如:Researchers examined records. 译文:研究人员检查了记录。

第三步,职称英语考试的阅读文中有大量的垃圾信息,考试人员不用去阅读此类内容。 分析历年试题可以发现,文章中表示人名,地名,机构名称,项目名称的内容从不出现在问答选择题目中,因此,不必阅读理解这类信息,还可以节约考试时间。例如上个例句可以简化为:Researchers led by epidemiologist examined records on white women who were pregnant。译文:流行病学家领导的研究人员检查了怀孕妇女的记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参加职称英语考试人员只要按照这个方法,第一,判断谓语动词;第二,找出主语和宾语中的核心词;最后,加上必要的修饰性定语,就可以读懂试题中绝大部分句子的主要信息,然后准确,迅速的完成考试题目。

参考文献

[1]人社部考试中心,2011年职称英语等级考试用书[Z] .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0.

篇5: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

法律硕士考试并不简单,而且法律硕士考试马上就要到来了,各位考生一定要掌握方法,认真复习,下面文章就为大家介绍在职法律硕士的复习技巧。

第一,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过早地进入复习阶段,报考前5个月开始就行,之前还是要认真学习本科课程。如果准备过早,就会影响工作,无法达到在职法律硕士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了。在职考研很辛苦,切勿虎头蛇尾,前紧后松,这是在职法律硕士的复习技巧之一。

第二,法律硕士考试要取得成功,必须选好书、用好书。目前比较权威的指导用书有两本:一本是考试指南,一本是考试分析。由于本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分析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所以答案基本上以它为蓝本,人大版的考试指南处于次要地位,但仍然不可小视,尤其是复习的初级阶段。考试指南的刑法分则部分编得很详细,也比较准确,而考试分析在这一部分编得很简略,不适合备考使用。另外,考试分析的民法部分也相对简略,初学者可能摸不着头脑,建议最好先看一遍指南,然后再看考试分析。

第三,复习阶段,考生要做好学习计划,并注意研究历年真题,这个也是在职法律硕士的复习技巧,尤其是前三年的.考题更要细细琢磨,从中找出出题规律,指导自己复习。

第四,考研复习阶段,考生要注意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做好复习笔记。记笔记不等于抄书,把重点、难点、易错点记下来就可以了。另外,建议考生记笔记采用活页笔记本,等最后总复习时,把每遍的笔记按章节归类,考生会发现里边有自己次次都认可的重难点,这些就是考试的重难点了。

篇6:在职法硕综合考试卷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联考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为了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基本运算能力、中文基本素质和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从事管理工作的应变能力,以及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采用英语、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两个科目,在全国试点院校内举行联合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以确保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的信度和效果为目的,既充分反映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又和新时代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以利于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管理干部入学,促进公共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二、考试要求

(一)逻辑部分

逻辑部分不专门考核逻辑学的专业知识。重在要求考生快速阅读文字材料,准确把握其观点与论述结构,正确把握逻辑关系,敏捷理清逻辑结构,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迅速找到正确答案。

数学部分

本部分包括微积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具有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语文部分

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逻辑部分

逻辑部分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强调对逻辑关系的正确把握,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而并非考核有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但熟悉一些逻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逻辑学的基本方法,有助于考生迅速准确地解题。

・思维的形式结构

・逻辑的基本规律

・直言命题与对当关系

・复合命题

・负复合命题的等值命题

・推理和复合命题推理

・三段论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求因果关系的方法

・预设

(二)数学部分

1.微积分

(1)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范围:函数、初等函数、极限、连续性与间断点、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

备考资料

(2)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范围:导数及其计算、二阶导数、微分、洛比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及极值、函数图像的凹凸性及拐点、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范围:不定积分及其计算、不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概念、变上限积分、定积分的计算与应用。

(4)多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范围: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

考试范围: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之间的关系、事件的运算及其性质、概率及其运算性质、事件的独立性、条件概率。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及其基本性质。

(三)语文部分

考试内容共分两大部分。

1.语文能力

汉字;词语;句子;修辞;行政公文;事务文体。

2.议论文写作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

3)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4)语言规范、连贯、得体

5)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逻辑占30分,数学占30分,语文占40分。

逻辑试卷内容主要包括15道单项选择题。即试题先给出一段文字叙述为题干,然后提问,考生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答案。

数学:微积分约占24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约占6分。

数学题型比例:选择题12分,计算题18分。

语文:语文能力(含基础知识运用和应用文知识运用)10分,议论文写作占30分。

上一篇:店招店铺施工方案下一篇:在市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会上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