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

2024-04-27

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精选8篇)

篇1: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1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反封建檄文之一,作者用生动犀利、曲折讽刺的笔调批判了封建糟粕。文章故事讲的生动,议论也精辟独到,嬉笑怒骂中表达深刻的思想。

雷峰塔是中国五代时期所建,是象征封建道德的象征。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不仅作者一人希望他倒掉,民间的老百姓也都希望他倒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多事的?”通过白蛇传的故事描写,表达了对于封建的代表“蟹和尚”的讽刺。现在雷峰塔倒掉了,法海禅师却仍然独自静坐在蟹壳中,这不视为一种讽刺。最后一句“活该”强调了作者的语气,法海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了,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依然残存于世,复辟势力仍然存在,复古论调也不断地鼓噪中。而作者这里说雷峰塔倒掉了虽然值得欣喜,但压在有的人心中的那座“塔”依然存在,需要世人的警醒。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2

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人都会知道这么一句话“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然而光阴荏苒,雷峰塔已经倒掉70多年了。70年以来,这块土地土承载了太多的尘土、鲜血、战火和泪水。今天,也许很难再有人想起雷峰塔的本来面目;惟一遗憾的是,本来十全十美的 “西湖十景”少了一景,水远地亘在了历史的断痕里。

然而,很少有人会忘记与雷峰塔联系在一起的那个故事。它曾经被一次次的搬上戏台、银幕、荧屏,好多人曾经在心底里默念着,希望那个镇压着白娘子的雷峰塔能够倒掉,希望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从此天长地久。鲁迅先生亦是如此。

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雷峰塔倒掉之后又该发生怎样的故事。白娘子放着好好的神仙不做,放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去过,却偏偏要尝一回做人的滋味。于是,她在人世间抓住了许仙这根稻草,尽竹他木钠、懦弱、毫无主见,但是白娘子还是喜欢发他她与许仙同甘共苦,为生计而奔波劳累,为了救许仙而冒死求仙草。她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困苦,所为的仅仅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努力维系一段凄苦的感情。可是就是这个她甘愿为之付出生命的许仙却最终背叛了她―仅仅是因为听过法海的一番谗言―他的自私和懦弱便暴露无遗。因此从许仙背叛她的那一刻起,白娘子就已经失败了,无论她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换不来真正的人世生活,甚至她最亲近人的也不承认她的人的身份。法海的出现,使得当高峻的雷峰塔向着白娘子扑面而来的时候,她的整个世界就连同那脆弱的感情崩塌了。

雷峰塔倒掉之后,白娘子还能回到许仙的身边吗?或许人们都觉得会的。可是,真的么?白娘子曾经天真的以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生活能够到来,可是冰冷的尘世却无情的击碎了她的梦想,冷笑着对她说:你可以去做神仙,去做妖怪,但你就是不可以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传说里有了这样的结尾:白娘子和许仙一起升天做了神仙。突然发现这样的结局似乎更适合我们民族的逻辑:一定要皆大欢喜。纵然雷峰塔倒掉之后万人欢呼,然而我们事实上终究不允许有妖怪在我们身边,只好想当然的把他们的形象幻化。要么大家一起成仙,双双飞升;要么妖孽被铲除,人世太平。从来不会有诸如白娘子离开许仙的结尾,仿佛白娘子生来就是为了死心塌地地爱许仙这个软耳根似的。

所以雷峰塔是倒掉了,可是倒得没有意义。因为倘若无人追求自由的勇气和执著,倘若无社会的宽容理解与尊重,人与妖的爱情终究是不能化为现实的。雷峰塔倒掉之后,在欢呼声里我还感到了悲哀,身为人类的悲哀。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3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杭州西湖南岸,一声隆然,历尽沧桑的雷峰塔在一片烟尘中轰然倒塌,有人叹息,有人高兴。著名文学家鲁迅便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散文。

文章主要讲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感到非常高兴,他期盼已久的雷峰塔终于倒了,因为那下面曾压着白蛇娘娘呀!

很多人一到雷峰塔面前,就是赞叹,觉得雷峰塔十分雄伟壮观,可又有几人想到《白蛇传》中被法海压在塔下的白素贞呢!

读了这篇散文,你也许会觉得鲁迅是个很迷信的人,故事不就是故事嘛,又不是真的。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白蛇在这篇文章里并不是指《白蛇传》里的白素贞,而是指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妇女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在文章的开头鲁迅是这样写的:我却见过未倒的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中……..“破破烂烂”这个词明显是对雷峰塔的嘲讽。我虽未见过雷峰塔,但我敢肯定,雷峰塔肯定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破破烂烂的。因为这塔就像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可这又能镇压多久呢?到头来,这雷峰塔还不是倒掉了吗?不管它压个几千年几万年终有一天会倒的,什么东西都压不住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就会让我想到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虽然对中国人非常残忍,可是中国人还不是在日本人的镇压,欺凌中不停地反抗,最终取得胜利的吗?所以,就算别人对我们不停地欺凌、镇压,我们也要反抗,要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鲁迅就是这样,幽默的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却又爱憎分明。

【《论雷峰塔的倒掉》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论雷峰塔的倒掉

2.论雷峰塔的倒掉阅读题附答案

3.鲁迅《坟》杂文集:《论雷峰塔的倒掉》

4.阅读《雷峰塔倒掉》节选及答案

5.鲁迅《坟》杂文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6.倒掉的中药作文400字

7.游雷峰塔作文

8.微时光,倒掉的回忆散文

9.倒掉的西寺塔散文

篇2: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做《义妖传》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

新读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李天纲)

前几天,杭州发掘雷峰塔废墟墓室的时候,曾和朋友聊起。话说是:雷峰塔好在是落在南方城市。要是搁在陕西、河南、山西、河北这些盗墓风气热烈的地方,1924年倒掉的塔身,存到现在,墓基怕早已被盗洗过三遍,墓室里恐是什么都没有了。朋友是位在国内采访到很多文化新闻,蛮有阅历的资深记者,她以为:西湖边上那个地方,游人如织,要盗墓没那么容易。否则,难说。真的只能承认:现在的盗墓风气,也没有什么南北之分。北方墓多,南方墓少而已。

全国的盗墓风气猖獗到了顶点。除了那些帝陵级别的大墓被看住了无法下手,王侯将相之陵都是敢盗的,乡下几乎已经到了见土堆就刨的地步。得手之后,都是贱卖了的。还说是“要致富,去挖墓”。报载,已经不是什么用“ 洛阳铲”,乘月夜星光偷偷地干,而是大白天动用了推土机、挖掘机,轰隆隆地上。时代不同了。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东西再多,一墓墓地挖,一个个地卖,不几年也就差不多无墓可挖了。想到这里,不免悲哀。鲁迅在1924年看到雷峰塔倒掉,也是一块一块塔砖被“乡下人”抽走,千年的老塔就倒了。

重翻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读来很有味道。关于雷峰塔的倒掉,鲁迅一“论”、“再论”,写过两篇杂文。前一篇只是一味替“白蛇娘娘”打抱不平。法海和尚用来镇压白娘娘的老塔、朽塔,终于倒掉了,白娘子可以现身了。鲁迅是“五四”后极力支持着女权的男性作家,他说:塔倒了,“活该”。这象是孩儿意气吧?我以为真正触到中国人内心痛处的,不是收入我们那时中学语文课本的这篇初论,而是后一篇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一次,鲁迅似乎觉得雷峰塔是不该倒的。此时,他知道“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砖放在自己的家里,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他用另一个观点作了另一篇文章:批评起“乡下人”的自私、愚昧和破坏。

《白蛇传》到底是传说,“雷峰夕照”毕竟是古迹,是“西湖十景” 之一,塔倒了总是可惜的。鲁迅批评说:乡下人不挖墙角,塔其实是可以不倒的。鲁迅虽然有意气用事的时候,可终究还是讲道理的。恕我把《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抄些在这里换稿费,因为有些话实在是老先生说得更好:

雷峰塔砖的挖去,不过是极近的一条小小的例。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起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1966年“文化大革命”“烧四旧”,是“志在扫除”,乘机大收资本家红木家具的毕竟不多),也非如盗寇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最近阿富汗塔利班战士爆炸巴米扬大佛就是破坏文物,发泄仇恨)。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

时人今人,很多人都知道鲁迅有“意气风发”的老毛病,但老先生内心是讲道理,甚至还是认死理的。他平日就看不惯国人贪小失大,蚁聚蝇集的毛病,他区分出“盗寇”和“ 细贼”。盗寇尚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乡下人”则是这样偷偷摸摸地“挖”塔砖。他们并不是要革除那座“雷峰塔”,而是“捞”、“混”一些“目前极小的自利”。“乡下人”对“完整的大物”既无怨恨,又无敬意,只是有一点小小的迷信,是用了不用承担责任的方式,把沾了神仙气息的塔砖抽掉一块,分分吉利而已。

这种“乡下人”禀性,今天还附着在我们中国人身上。不止是南北省份结群盗墓的问题,而是目前人人都抱着“挖墙角”苟且态度的全民心态问题。一个社会没有集体的公议,没有群体的安全,所有的行为都是极端个人的私利行为。个个都在自救,人人必须钻营。公的转成私的,明的变为暗的。其实个人挖来的砖,捞来的稻草,捣成的浆糊,并不能聚沙成塔,集合成公议,使大家都安全起来。盗得一砖一瓦,分得三五好处,甚至也不能让某几个攫取者发财,让一方百姓致富,结果只能是使共有的大厦轰然倒塌,象雷峰塔一样。报载,宁夏一座辽塔,几天之内被拆为平地,文物忽地没了。西北一古墓遭大规模洗劫,完全打破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准备在这里开辟文物旅游区的计划。盗墓人不但掘掉了祖宗的墓穴,还端掉了自己和子孙的饭碗。和这些赤裸裸的偷盗行为比较,鲁迅针砭的那时国人,比今之国人还可怜可爱些。那些“乡下人”的“自利”,不过是借雷峰塔的神砖来避邪,是精神上的,不象现在的物质主义盗挖者,是纯货币的,夜以继日,挥汗如雨的时候,每个毛孔都散发着龌龊。

一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时候,鲁迅是把雷峰塔看作是一座“封建压迫”的象征,因此倒了“活该”。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时候,鲁迅冷静了下来,他把雷峰塔看作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他终于也认为,我们不能这样你一块,我一块地分拆这雷峰塔,这中国。必要象主人那样,好好地看护,改造、建设好这雷峰塔,这中国。

鲁迅平日里痛恨那些时时看着主子脸色,刻刻提防着主子鞭子,然而又时时刻刻耍些偷生小伎俩,或者在奴才的奴才面前也耍些小威风的奴才心态。有时候他恨奴才比恨主子更甚,奴才比主人更无责任心。象偷挖雷峰塔墙角,“这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鲁迅学过历史,目光能透视古今。历史上多少古庙古塔,哪有原装的,都是重修的。因此,他也知道雷峰塔有重修的一天。他的悲观是,重修以后,奴才们照样会如此一块一块砖石地把新塔抽去,还是会有塌掉的那一天。“倘在民康物阜的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但将来的运命,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的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鲁老先生真正想说的是,不止是雷峰塔的重建,他想说“ 乡下人”的“老例”不改,中国文化之塔的重建,都是喔空。

篇3: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

(一)主要人物形象更丰满

1、白娘子的形象

洪本中的蛇妖白衣妇人只有妖性无人性,以人的形象出现也是为了诱惑猎物。而在冯本中,白娘子形象发生重大变化,体现为妖性与人性并存,且人性占主要地位。

(1)妖性

白娘子的妖性来源于前代的作品。作为世代累积的作品中的人物,她不可能完全脱离之前的影子。她的妖性还表现在时常现出原形,但这是情有可原的。

第一次现形,是面对好色的李克用,为保住清白而自卫,无可厚非,况且也没有伤人性命。第二次是在李募事家为乘凉而现形,无意中吓到李募事。纯属意外,不能怨白娘子。第三次是面对捉蛇的戴先生,几次三番未劝走,不得不现形将其吓走。且戴先生未受伤害,可见白娘子并无恶意。白娘子威胁许仙说:“你好大胆,又叫甚么捉蛇的来!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若不好时,带累一城百姓受苦,都死于非命!”【2】乍看之下确实不讲理,但恐怕只是威胁而已,不一定付诸行动,否则,戴先生不会那么容易逃走。

(2)人性

白娘子与白衣妇人的最大不同在于她的人性。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主动追求幸福。

白娘子对许仙有意,便主动追求。先是借伞,让许仙为还伞不得不到家中找自己,为以后见面埋下伏笔。设宴款待许仙,却不提还伞。一而再,再而三,试探许仙,见许仙对自己有好感,便主动提出愿成百年姻眷:“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缘,不枉天生一对,却不是好。”【3】如此勇敢主动,与崔莺莺、杜丽娘等人间女子相比也毫不逊色。且白娘子要求媒证,而非私订终身,说明她渴望为社会所承认的婚姻。当得知许仙无力娶妻时,白娘子主动拿出钱来,让许仙去用。这样的女子在任何时代都是令人满意的。她甚至已经超越了“人”,变得像织女或田螺姑娘一样,成为穷苦男子眼中的救星。

二是维护家庭稳定。

白娘子与许仙的婚姻曾遭遇重重阻碍,由于白娘子不懂人间一些规矩,不知道偷来的银子不能随便送人,也不知道偷来的衣服饰品不能随便穿戴,导致许仙吃官司,两度入狱。白娘子为弥补自己的过错,主动将偷来的银子交出来,衣服饰品还回去,以为这样就能免除许仙的罪名。结果许仙依然被发配,二人之间的隔阂仍未消失。为挽回许仙的心,白娘子两次追随他去发配之地。若非情深义重,怎会这样?

三是帮助丈夫立业。

白娘子既与许仙结为夫妇,便承担起妻子的责任,帮助丈夫发展事业。许仙是李克用生药铺的伙计,白娘子支持他去拜访掌柜及家眷,是为了让他以后的工作更顺利,这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妻子。后来又出钱帮许仙开生药铺,使他摆脱寄人篱下的地位,自食其力。生药铺生意兴隆,普得厚利,证明白娘子很有眼光,不愧是贤内助。

另外,在遇到白娘子时,许仙只是生药铺的伙计,寄人篱下,白娘子不在意他身份低微,执意与他白头到老,即使多次受到阻挠和误解,仍矢志不渝,即使被法海逼得现出原形,依旧“兀自昂头看着许仙”【4】,可见白娘子对许仙的感情是超越金钱超越世俗的。

因此,白娘子是一个复杂、丰满的形象。她不再是一个以害人吃人为目的的妖怪,而是一个向往人间生活,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妖怪,剔除了妖性之后,与主动下凡的织女、七仙女、华山神女三圣母等人没有什么区别。

2、许仙的形象

许仙由奚仙赞演化而来。洪本对奚仙赞没有太多叙述,而冯梦龙对许仙却有很细致的描写,二人可以比较的地方很少,主要是身份不同。奚仙赞的父亲是岳相公麾下统制官,而许仙是生药铺伙计,后来自开生药铺,成为商人。男主人公的身份由官员之子变为小商人,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他们逐渐走进俗文学,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成为主角。

(二)故事情节更丰富

冯本的故事情节更丰富,大部分是洪本没有的,尤其是白娘子三次追随许仙,及她对许仙的关爱等,都是首次出现。洪本情节较少,可以概括为四个:奚仙赞救幼女,与白衣妇人欢爱被害,两次被幼女救,奚真人镇三妖于塔内。

冯本的故事情节可概括如下:许仙舟遇白娘子、借伞、讨伞赠银许亲、因银获罪遭发配、再遇巧言辩祸成夫妻、道人送符反遭戏、因衣再次被发配、再遇白娘子夫妻团聚、现形吓东家、助夫开店、金山寺见法海怀疑妻子、白娘子索夫不成夫妻离别、归家夫妻再团聚、姐夫见蛇形、求助法海、白娘子被镇压、许仙出家。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冯梦龙对前人故事(包括洪本)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蛇会现出原形、和尚(或道士)使蛇现形,蛇被镇压在塔下。其他情节完全是冯梦龙独创,这些情节一方面有助于塑造白娘子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文本一波三折,更吸引人。

白娘子让许仙穿上她偷来的衣服,手拿偷来的扇子,导致许仙再次被抓发配。事情发生后,白娘子将所盗物品归还,洗清了许仙的罪名。这个情节与赠银很相似,但并不是重复,而是别有深意。赠送衣服、饰品,不仅表明白娘子对许仙的爱,而且表明白娘子不知道偷来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这就塑造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完全了解人间世故的真实可信的蛇妖的形象。

(三)主题思想更进步

洪本的主题是仙扬女色害人,告诫男子勿近女色,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红颜祸水”思想主导下,文中没有任何爱情描写。而在冯本中,却有大量表现白娘子与许仙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潜意识中对白娘子和二人爱情的同情。正是这种同情使得主题思想更进步。

篇末的题诗似乎是点明主旨,告诫人们勿近女色,却是画蛇添足。这一败笔的出现,究其原因,大概是作者既希望读者喜欢,又希望不得罪统治阶级。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只能是在行文中传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结尾处加上一个“尾巴”,点明“主旨”。

(四)文本语言更通俗

两部作品都是俗文学,相同之处颇多,例如开场白等。但语言方面仍有不同之处。暂举一例:

洪本这样描述白衣妇人:“绿云堆发,白雪凝肤。眼横秋水之波,眉插春山之黛。桃萼淡妆红脸,樱珠轻点绛唇。歩鞋衬小小金莲,玉指露纤纤春笋。”【5】用的是文学性极强的骈文而非口语,不符合听众的审美水平,也与全文的白话文基调不相符。而冯本是这样写的:“许仙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6】纯用白话,写出了一个守寡妇人的穿着,语言更贴切,符合听众的欣赏水平。

在描述其他人物时,洪本语言也毫无新意,令人生厌。

二、冯本超越洪本的原因

(一)晚明社会思想的解放

晚明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开展了对理欲、情欲等问题的反思,肯定人的感性情欲的合理性,旗帜鲜明地倡导个性解放。文坛上也出现了许多抒写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的作品,人们对作品中追求幸福的女性多寄予同情。崔莺莺等女性不再是“尤物”,而是爱与美的化身,杜丽娘也成为至情纯情的偶像。白娘子的人性化正是启蒙思想的产物。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晚明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妇女同男子一道成为生产的主体,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许多作品都描写女子主动追求爱情,并维护幸福成果,也对这种女子表现出赞扬。杜丽娘为情死为情生,感动天地,连皇帝都下诏赐婚。杜十娘遇人不淑,怒沉百宝箱,感动得旁观之人都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孙富。这正说明女性的觉醒与时人对她们的赞许。白娘子正是这样一个觉醒的女性。

(三)作者的先进观念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白娘子的改造和作品主题思想的改造上。

1、女性观

白娘子的形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离不开作者对女性的尊重和同情。作者与下层女性来往频繁,比较了解她们的不幸遭遇。冯梦龙描写了很多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并寄予同情和赞美,例如玉堂春、杜十娘、王娇鸾、莘瑶琴、金玉奴等。这些形象,有千金小姐、风尘女子、鬼魂,跟她们相比,蛇妖白娘子渴望爱情也不足为奇。

2、文学观

冯梦龙主张“情真”,强调真情实感,反对虚伪的礼教,甚至提出设立“情教”来取代其他宗教。他提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他也常有“叙别致凄婉如真”、“真切动人”等话语。在这种文学观影响下,至情至性的白娘子受到作者赞许也不足为奇。

总之,与洪本相比,冯本主要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文本语言方面有所超越,这种超越有时代原因,也有作者个人的原因,正是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冯本才得以流传不朽,成为人们心中长盛不衰的经典。

参考文献

[1]、 (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2]、 (明) 冯梦龙著, 魏同贤点校:《警世通言》,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5年。

[3]、裴香玉:《白娘子形象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湖南工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

篇4:论卡斯特罗的倒下

1959年1月,菲德尔·卡斯特罗踏入哈瓦那,身后跟着一帮留着大胡子的革命者。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都执掌大权,而“披头士”乐队尚未组成。

在这个信奉共产主义的岛屿上,卡斯特罗历经了10任美国总统的挑战,顶住了他们的经济制裁。他生命力强盛,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又继续干了20年,苦尽甘来,终于迎来一个反美的新时代,得到了石油生产国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帮助。

如今,虽然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他辞去领导职务,但是卡斯特罗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明确指令,让古巴的政权更替将有序进行,以确保其革命成果。

他的弟弟劳尔将取代他的位置。其实,自2006年7月卡斯特罗做手术以后,他的弟弟一直负责政府的具体运作。劳尔·卡斯特罗多次发出信号,表明他倾向于重启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机制改革,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然而,他的改革进展缓慢,因为他的哥哥有权对一些改变说“不”。

展望未来,两种可能的图景摆在古巴面前。第一,在共产党保留政治权力的情况下,引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对此古巴高层似乎比较赞同。第二,如美国长期以来所梦想的,古巴政权突然倒台,国家迅速走向自由民主。这样的后果,生活在焦虑之中的伊拉克人肯定不陌生。

第一个推想源于古巴人的性格,他们不想要民主;第二个推想则认为只有卡斯特罗是个例外(不要民主),赶走他,政权自然会坍塌。实际上,真理恰恰在两者之间。为了探知可能要发生什么事情,最好是拨开围绕着卡斯特罗本人的宣传迷雾。

古巴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产物。刺激卡斯特罗的是这个国家独立过程中的挫折。古巴位于20世纪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家门口,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悲惨历史。岛国的性质决定了西班牙殖民者比其他地方的生存时间更长;紧接着,古巴又落入新殖民者美国之手,被一帮腐败的强人施以暴政。

从执政那天起,卡斯特罗就没想过放弃。倒向苏联是他自愿的,并非是美国的贸易禁运所致。美国的禁运、中央情报局策划的“猪湾入侵”以及一次次的暗杀行动,给了卡斯特罗集大权于一身的完美借口。

卡斯特罗的拥趸认为,他运用自己的权力给了古巴人民世界级的医疗和教育,至少苏联解体之前如此。这些情况是真实的,但有所夸大。实际上,1959年的古巴已经有多项经济社会指标位居拉丁美洲的前5名。和学校、诊所一起到来的有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政治自由的匮乏,另外,古巴成了一个警察国家。按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民主指数,古巴、阿根廷、智利、乌干达及哥斯达黎加一道位居前列,墨西哥和他们相距不远。

不过,还是忘了哈瓦那的雪茄和卡斯特罗的海报吧。2/3的古巴人除了卡斯特罗之外不认识任何其他领导人。他们或许在呼吁变革,但他们也害怕变革。尽管他们生活贫困,但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如果卡斯特罗的继任者改善经济,古巴人会默认他的统治。

问题似曾相识:是对古巴政府继续施压呢?还是通过贸易来诱惑劳尔·卡斯特罗。前者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凭什么让一个低效率的政府继续苟延残喘呢?然而,解除禁运有着更具说服力的理由。

首先,既然一项政策40年没有效果,看起来也不会立马生效。其次,美国继续施压,等于是把委内瑞拉推给古巴。退一步讲,即使施压“生效”又如何?结果不过是混乱和暴力。

不要忘记了有两个古巴存在,一个是150万漂泊在外的古巴裔美国人,一个是1100万生活在古巴的人,只有他们协同工作,不互相敌对,古巴才有可能繁荣昌盛。

篇5:《论雷峰塔的倒掉》阅读答案

②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③“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1.这是《论雷峰塔的倒掉》开头一段,在一段里,作者对雷峰塔的倒掉持什么态度_______________

2.文中“听说”,“听说而已”在表达作者冷淡的同时,更表现了对雷峰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破烂烂”与“掩”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把“破破烂烂”“掩映”结合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并不见佳,我以为。”在句式上是_________句,“我以为”是什么短语,把它放在宾语后面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采取了叙议结合即夹叙夹议的方法,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表现了作者对雷峰塔的____________之情,对____________的欣慰之感。

6.释词:

①雷峰塔:原在杭州西湖________前面,因为建在名为______的小山上,通称作雷峰塔。作者在文中曾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______塔。”

②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掩映: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夕照: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漠视,冷淡的态度

2.厌恶

3.“破破烂烂”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掩映”是雷峰被湖光山色映照遮掩着。用“破破烂烂”修饰“掩映”表达了对雷峰塔的厌恶。

4.倒装句 主谓短语 作者的评论

5.厌恶 塔倒掉

篇6: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

一是本文写于1924年10月28日,11月3日孙伏园来指出文中之误,11月17日载有此文的《语丝》创刊号才面世,莫间有半月之隔,改动一语并非难事,为何先生要郑重其事地去发一更正声明呢?何况孙先生是《语丝》的创办者、主编,来是为约稿之事,又和鲁迅先生是朋友,所指又是不穷置辩的事实,为何先生要坚持不动原文呢?

二是先生真不知道“雷峰塔并非就是保塔”吗?若仅“看看书”,“大约”“记错了”,也许有可能.可文中多次写到见过末倒的雷峰塔。且据许寿裳先生《亡友鲁迅印象记》所载,先生在杭州时,受许先生力邀而游过西湖。许文说:“‘保塔如美人,雷峰塔如醉汉’,虽时。人有此艳称,他只说平平而已。”可见鲁迅先生不仅见过雷峰塔,也见过保塔的。以先生的博闻强记,何以如此健忘呢?

之所以不改,用心何在?

雷峰塔和保塔同在西湖,一建于吴越建国之初,一建于吴越行将覆亡之时,雷峰塔是越王钱为皇妃所建,故又称皇妃塔,用以标榜封建道德。保塔是越王钱元为王子钱入贡宋朝所建,其“保”之称便有明显的维护封建逍统的色彩,道出了钱元在北宋朝庭咄咄逼人的统一攻势面前诚惶诚恐,建塔以求佛法保佑钱人贡为质而平安无事,维系吴越韩存延的心态。这说明吴越己是穷途末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如果说未倒的雷峰塔外表是“破破烂烂”的,那幢塔则是内质的腐朽了。所以,鲁迅先生不仅对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是满怀厌恶之情,对迷信佛法以求苟延的.保塔更是一种鄙夷不屑之态了。这恐怕才是鲁迅先生说它们的景色“平平”、“并不。见佳”的真正原因。也正因为本质上的致性,才说雷峰塔又叫作保塔,“里面当幻挥邪啄锬锪耍然而我心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里,作者把对雷峰塔的态度巧妙地移就到保塔上,一箭而双雕。

从写作背景和思想动机看,辛亥革命虽然推倒了封建专制的“雷峰塔”,但只是把“法海”赶到“蟹壳”里,封建制度并没有“绝种”,复辟势力仍存在,复右论调仍在鼓噪,封建思想意识的清除更非易事。雷峰塔倒掉了,固然值得“欣喜”,可是压在人们心头上的保塔还根深蒂固,更需警醒国民精神,让人们人人自觉,群起而拆倒它。这不正是鲁迅这一时期多数文章的共同主题吗?鲁迅先生巧妙地把两座塔合而为一,是要含蓄地表达这样一个深意:不仅封建专制该倒,凡是封建的东西,都应在“希望他倒掉”之列,并顺手给封建复古派以致命的一枪:你们不是为雷峰塔的倒掉而宣扬保护“国粹”吗?连保A塔都该倒,让你们去哭丧吧!文中所表现的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此处得到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可一般的参考资料分析此文的主题时,多专注于鲁迅对封建专制制度态度的彻底上,须知封建制度只是树,而封建思想意识才是根,树固然该倒,而根之不除,何来“彻底”?

篇7: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

教学实录

一、化难为易:从故事入手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的“峰”误写成“锋”)

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好,你来说。

生①:他把“山”旁的“峰”写成了“金”旁。

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

生②: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

生③: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

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大家再想想。

生④: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

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

生④: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小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它跟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旁。

师:你读书很细心,还用上了形声字的知识。他(指写错的学生)大概没有好好看这条注解。有一位同学还提出了一个“傻”问题:雷锋同志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鲁迅干吗要希望纪念雷锋同志的塔倒掉?(笑)我想,如果他好好看了注解,就不会这么犯傻了。(笑)其实这位同学文章也没有看懂。你们说,鲁迅希望雷峰塔倒掉跟一个什么故事有关系?

生⑤:跟《白蛇传》的故事有关系。因为白蛇娘娘就被法海和尚压在雷峰塔底下,所以作者希望它倒掉。

师:这就对啦!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是鲁迅;当时凡是知道白蛇娘娘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它倒掉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⑥:因为人们同情白蛇娘娘。

生⑦:白蛇娘娘是蛇妖,法海除妖,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

师:好!你敢于和大文豪鲁迅唱对台戏,(笑)我钦佩你的勇气。请大家一起发表意见。

生⑧: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白蛇娘娘是个好的妖怪。(笑)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⑧:文章里说的,白蛇的故事出于《义妖传》,“义妖”当然是好的。

师:有说服力!文章第二段里就有这个句子,你注意到了,说明你的细心。既然说到了第二段,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段。你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根据。证明白蛇娘娘是个好妖怪,是义妖。(学生默读第二段)

生⑨: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恩。

师:你说的是对的,但最好不要这样笼统地说。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件事,要一件一件地说,最后证明白蛇娘娘到底是好是坏,是值得同情的还是应该镇压的。如果你能用一些四字句把主要的情节概括地表达出来,简洁明了,那就更好了。你试试看。

生⑨: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夫,(笑)。白蛇寻夫。水满金山。白蛇中计。造塔镇压。

师:嗯,概括得很好。刚才大家为什么笑?

生⑩:他说法海藏“夫”,人家会误以为是法海的丈夫。(笑)最好改成法海藏“人”。

师:“人”又好像太笼统。(学生七嘴八舌:藏“许”)好,就用法海藏“许”。现在大家看看,这样的故事情节说明了什么?不要用一句话回答,最好能作一点分析。

生(11):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结婚以后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1):电视里看到的。(笑)可是法海总想破坏,最后终于把白蛇娘娘收到一个钵盂里,压在雷峰塔底下。白蛇娘娘一心要报恩,当然是“义妖”。她有情有义。(笑)

师:说得好!既然白蛇娘娘有“义”,那么法海就是有“义”的反面,是怎么样的人呢?

生(12):不义之人。

师:你们同情白蛇娘娘,还是法海?

生:(齐)白蛇娘娘!

师:同情法海的请举手。(无人举手,对生(7))怎么,你也不举手?你是赞成法海除妖的。(笑)

生⑦:我只是提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其实我心里也同情白蛇娘娘。(笑)

师:噢,原来如此!你对活跃我们的思维作出了贡献!(笑)的确,凡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几乎没有不同情白蛇娘娘的。从课文里看,只有一种人是不同情白蛇娘娘的,不知道你们看懂了这句话没有。是谁啊?

生(13):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人。(师插:能解释一下吗?)就是头脑里有毛病的人。

师:是精神病吗?(笑)

生(13):是指有封建思想。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嘲笑这种人。

师:我很高兴,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情白蛇娘娘,证明全班同学的脑髓都是正常的。(笑)大家别笑,这种爱憎分明的态度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重要的。不过,这篇文章比较难学,要真正读懂,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同学们在自读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我看了大家做的问题卡片,发现你们很会提问,有不少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大家提的问题。由于问题多,时间有限,我只能挑选一部分,给卡片编了号,请拿到编号的问题卡的同学,按序号提出问题,现在开始。

二、了解写作意图

生(14):(读1号卡)鲁迅在雷峰塔倒掉以后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

师:这 个问题提得好。读文章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他能提出这样 的问题,说明他很懂得怎样读文章。大家想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什么来考虑。(生齐:时代背景)不错,时代背景,尤其是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大多针砭时弊(板书并稍作解释),如果不了解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就不知道他写作的意图。

现在我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刚才大家都表示同情白蛇娘娘,希望镇压白蛇娘娘的雷峰塔倒掉。有趣的是,这座塔在1924年9月果真倒掉了。当然,不是像故事里说的被“白状元祭塔”祭倒的,也不是“小青姑娘”修炼成仙后用法术把它击倒的,而是因为当地的人迷信,以为拿一块塔上的砖放在家里可以消灾避难,于是你拿我拿,塔的根基被挖空,就倒塌了。

一座古塔倒掉,当然有些可惜。但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生齐:不是)但鲁迅却为此事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些满脑袋封建思想的文人,也就是鲁迅文章里说的什么样的人?(生齐: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唱哀歌,散布很多维护封建礼教、封建统治的言论,总之,他们希望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旧秩序。这种借一件事做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的手法,叫什么?有个成语,知道吗?

生(15):借题发挥。

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一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

生(16):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

师:说得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抨击)你会写吗?

生(16):提手旁一个“平”。

师:这个字很容易读成“pí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是不可能恢复的,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思想,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

(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

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

生(17):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一句。

生(17):“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

生(17):“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

师: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的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是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问题,我感到很愉快。现在讨论2号卡片。

三、理清文章思路

生(18):(读2号卡片)从本文的标题看,是议论文,但跟过去学过的议论文不同,写得有些杂乱,究竟是什么文体?

师:他说鲁迅的文章有些杂乱,你们说呢?

生:(议论纷纷)杂乱。不杂乱。

师:请起来说。

生(19):是写得有些乱。先说雷峰塔倒掉,后来却东拉西扯,还写到吃螃蟹,让人理不出线索来。

师:(对另一名学生)我刚才好像听到你说“不杂乱”,也能起来讲讲吗?

生(20):我。我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

师: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中学生了。(笑)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也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

生(20):文章写的都是雷峰塔倒掉的事。(师插:能说得具体些吗?)写《白蛇传》的故事,写吃螃蟹这些事,都和雷峰塔倒掉的问题有关。

师: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正确。这篇文章看起来是有些“杂”,但是“杂”而不“乱”。这种文体就叫“杂文”(板书)。杂文里常常要发表议论,但是跟议论文不同。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到我们读完了文章以后,再一起讨论。刚才他(指生(20))虽然话说得不太漂亮,但道理是对的。文章看起来似乎“东拉西扯”,可是都跟雷峰塔的倒掉有关。本文的标题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就提示我们,塔的“倒掉”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现在我们就来理一理这条线索。这件事并不难做,只要把文章里有关“倒掉”的词语找出来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21):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师插:能不能简化到最少的字数?)听说。倒掉。

师:好,就用“听说倒掉”。大家就以此为例,一路找下去,最后就可以把线索理出来。

(学生看书,找线索,教师边听边写,最后完成板书:听说倒掉-希望倒掉-仍然希望倒掉-居然倒掉-终究要倒掉)

师:你们看,作者就按这条线索,有时叙述,有时议论,一路写下去。如果说这像在画“龙”的话,那么在哪里“点睛”?

生(22):最后点睛。(师插:为什么说“睛”在最后?)因为“终究要倒掉”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你们看,把文章的线索理一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一步不乱。这可以说是杂文的一个特点:杂而不乱。下面讨论第三个问题。

四、解疑:关于“憎塔”(上)

生(23):(读3号卡片)“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句用了两个“听说”,显得罗嗦,“没有亲见”和“听说”的意思也是重复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生(24):为了强调“听说”。

师:有点道理。但为什么要强调“听说”,而不是一听说,立即坐火车到杭州去看个究竟?你再往深处想想,揣摩一下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

生(24):作者对雷峰塔没有好感,因为塔下压着白蛇娘娘。“听说而已”,就是说知道有这回事就算了,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生(2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知道塔下没有白蛇娘娘,他对塔没有好感是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师:你们两人都说得很好,你(指生(25))的纠正尤其好。不过,说作者的态度是“无所谓”,恐怕还不够,我给大家一个字,请组成一个词,这个字是“冷”字。

生(26):冷漠。

生(27):冷淡。

师:请从两个词中选一个,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生(28):用“冷漠”好,因为它不但是冷淡,还有一点漠不关心的意思,表明作者对雷峰塔倒不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更没有兴趣到杭州去看。

师:这个问题挺难,想不到会解决得这样好。现在讨论下一题。

生(29):(读4号卡片)“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胜迹中的一个名目。“胜迹”就是风景优美的古迹,但作者却说它“并不见佳”。“雷峰夕照”究竟美不美?

师:上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估计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谁来说?

生(30):我想“雷峰夕照”的景色大概还是比较好,可是作者对它没有好感,所以要说它不美。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我早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太容易了。不过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得到这个结论,而是要细细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说说作者在对雷峰塔的具体描写中是怎样流露出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生(31):用“破破烂烂”描写雷峰塔,给人一种破落的感觉;“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使人感到很荒凉。

师:你的感觉很准确。这些词语的确带有荒凉、破落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感情。这里用词很有讲究。雷峰塔是一座古塔,如果你带着欣赏的态度,也许会说它“古色古香”、“古朴苍劲”。但作者却说它“破破烂烂”,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如“落山的太阳”,如果改为“夕阳的余辉”,感情色彩也截然不同。这对我们怎样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感情是很有启发的。好,下一题。

生(32):(读5号卡片)“并不见佳,我以为”是不是就是“我以为并不见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倒过来说?

师:这个问题也有点难度。(有学生举手)请等一下,暂时不忙发表意见,先把这个句子再朗读几遍,细细体会,哪些字要读得着重一些,强调一些,然后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倒装的句式。

(学生各自朗读,体会)

生(33):把“并不见佳”移到前面,起了强调作用,读的时候,要把这四个字读得重一些。

师:还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34):我觉得“我以为”三字要重读。(师插:为什么?)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和别人的态度不一样。

师:你说的“别人”指哪些人?

生(34):头脑里有点贵恙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地表明自己和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呢?

生(34):针锋相对呀。

师:你的体会好极了,我完全赞同。不过,他(指生(33))的意见也是值得考虑的。一般说,把句子的某一个成份移到前面,总是为了突出这个移前的成份,读得要重些。这个句子显然突出了作者对“雷峰夕照”的评价:并不见佳。还有,“我以为”三字,不必全部重读,只要强调一个字就可以了。(生插:“我”)这样,这个句子既突出了“并不见佳”,又强调了这是“我”的态度,跟那些为雷峰塔大唱哀歌的文人针锋相对。语气肯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顺便还告诉大家一件有趣的事:鲁迅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人们除了为鲁迅深刻的思想所折服外,对这个句子新颖的形式也发生了兴趣,纷纷仿效,说话、写文章都要来一个“××××,我以为”,一时成为流行的句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锤炼语言的功夫。最后,请大家把第一段完整读一遍,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尤其是最后一个倒序句,两处重音都要读出来。

(学生朗读)

──以上第一教时

五、解疑:关于“憎塔”(下)

师:上一课我们讨论了关于“憎塔”方面的三个问题。现在我们继续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生(35):(读6号卡片)作者小时候以为雷峰塔底下压着白蛇娘娘,所以希望它倒掉,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后来看看书,知道塔下并没有白蛇娘娘,为什么“仍然心里不舒服,仍然希望它倒掉”?

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你们来说,也是并不太难的。你们想,作者小时候希望塔倒掉,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生(36):小孩子的同情心。

师:那么长大以后呢?又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生(37):希望封建势力垮台。

师:是呀。你们想,这时候的雷峰塔在作者的心目中,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塔吗?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含义?

生(38):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师:为什么雷峰塔能够象征封建势力呢?所有的塔都会有这种象征意义吗?

生(39):雷峰塔本来是一座“镇压的塔”,而封建势力就是压迫人民的,所以能够象征。

生(40):老师,我认为你的问题提得不确切,鲁迅用雷峰塔象征封建势力,也不过是借题发挥,因此没有必要问别的塔有没有这种象征意义。

师:(惊喜)太好了!太好了!谢谢你的指正,我提这个问题是有些多余,现在我声明取消。(笑)的确,作者用雷峰塔象征封建势力,是借题发挥,未必是作者真的跟一座塔有什么过不去。再进一步说,雷峰塔的象征意义还可以扩大到一切压迫人的反动势力,这样理解,文章的意义就更深广了。这个问题讨论得好极了,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也受到了启发。下面讨论7号卡片。

生(41):(读7号卡片)课文第4段“现在,他居然到掉了”,我认为应该把“居然”改为“果然”。因为作者是一直希望雷峰塔倒掉的,现在“果然”倒掉,语气好象顺一点。

师:你“居然”敢于为鲁迅改文章,真是勇气过人。(笑)这问题也是挺“高级”的,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42):我同意改为“果然”。“果然”表示塔倒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塔是终究要倒的嘛!作者是早就料定它要倒的。“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用在这里是有些不合适。

师:好啊,又有一位主张为鲁迅改文章的勇敢者!(笑)到底要不要改?我想再引用一下前一堂课上一位同学的话:“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笑)他这里用“居然”总有他用“居然”的道理,大家是不是也站在鲁迅方面替他想想。

生(43):我认为用“居然”比“果然”好。

师:好,你为鲁迅辩护,如果先生还在,我想会高兴的。(笑)不过你要讲出理由来。

生(43):“塔是终究要倒的”,这是必然的,作者又希望它倒掉,但是塔毕竟是不大会倒的,现在雷峰塔这么快就倒掉了,是出乎意料的,当然要用“居然”。

师:言之成理!我再作一点补充。大家看,紧接着“居然”这一句,下面是什么句子?

生:(齐)“。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师:“居然”表示雷峰塔倒掉这件事出乎意料地发生了,普天下的人民则为之无比欣喜,有一个成语恰好能够表达人民这种出乎意料的欣喜的感情,谁能说出这个成语?

生(43):喜出望外。

师:你真行!我现在宣布:你为鲁迅辩护成功!(笑)现在请大家再把三、四两段连起来朗读一遍,体会一下“我”从“希望倒掉”直到“居然倒掉”以后那种喜出望外的感情。

(学生朗读)

师:你们是不是感到用“居然”引出下面的“欣喜”,给人一种加倍欣喜的感觉?(生接:是的)这里我顺便问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欣喜,而要写人民的欣喜?“人民”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上“普天之下”这个定语?

生(44):这说明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人民”之前加上“普天之下”,说明全世界人民都这样。(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45):他说:“全世界人民”范围太大了,外国人不会知道雷峰塔下压着白蛇娘娘。(笑)应该说是“广大人民”。

师:纠正得很好。不过他(指生(44))说的道理是对的,作者所以要写到“普天之下的人民”,表明他厌恶雷峰塔,强烈地希望塔倒掉,决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跟广大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下面谁提问?

生(47):(读8号卡片)“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这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事实”指哪些事?

师:这个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多少深度,但是他这种咬文嚼字读文章的认真态度我十分赞赏。谁来回答他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大家暂时把手放下,我想请提问的同学自己先说说看,看能不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解决疑问。

生(47):“这”指普天之下的人民为雷峰塔倒掉而欣喜这件事。“事实”就是下面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都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多事。

师:看来,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不过,我想问你一下,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想过答案?

生(47):想过,但是我不大有把握。

师:现在有把握吗?(生接:有。)为什么现在有了呢?

生(47):刚才你说我能力很强,我知道自己答对了。(笑)

师:看来你还需要更多一点的自信。其实,你是有能力的,你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上面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都是作者对雷峰塔的态度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对这座镇压之塔的制造者──法海和尚是怎样的态度。请提出问题。

六、解疑:关于“讽僧”

生(48):(读9号卡片)法海对许仙和白娘娘的结合为什么要嫉妒?“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这里“大约”和“一定”是不是前后矛盾?中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师:他一连提了三个问题,都是“高精尖”的,我真感到有点不大好解决。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讨论出个结果来。(生接:能!)大家有信心,我很高兴。那就先好好想想,再发表意见。

(学生考虑,约2分钟)

师:为了回答这三个高难度问题,先从文章里看看法海去破坏白娘娘和许仙的美满婚姻有没有什么道理?

生(49):法海是毫无道理的,文章里说,“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

师:你找的句子里有几个副词很重要,从它们也可以看出法海毫无道理,请你把它们找出来。

生(49):前面两个“自”,还有一个“偏”和一个“横”。

师:两个“自”说明了什么?“偏”和“横”又分别说明了什么?能说说吗?

生(49):两个“自”说明许仙和白娘娘是自由恋爱,(笑)完全是自己愿意的,法海去干涉是没有道理的。“偏”字说明──(语顿)

师:他本来不该去惹是生非,可他“偏偏”要这样做,想想看,这个“偏”说明了法海怎样?

生(49):顽固。(有学生插话:固执)

师:说“顽固”也行。“顽固”的人必定“固执”。好,你再说那个“横”字。

生(49):说明法海蛮不讲理。

师:你理解很好。这些句子表明了白娘娘和许仙的婚姻完全两相情愿,而且他们生活幸福,既不招谁,又不惹谁,法海横加干涉,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所以作者只能作一个推测:大约是怀着嫉妒罢。现在就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法海为什么要嫉妒?

(暂时无人举手。有几名学生在掩口而笑)

师:有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开心?能说给大家听吗?你笑得最厉害,就你说。

生(50):和尚不能娶老婆。(大笑)

师:别笑!别笑!这绝对不是笑话。这里对法海是有一点调侃(板书)的味道。“调侃”,用言语戏弄,也就是用开玩笑的语言来讽刺。鲁迅的杂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板书),这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文章这样写,是为了调侃,但假如我们对法海的本质要有个认识,那就要想得深一点了。大家想想,法海代表了一种什么社会势力?

生:(齐)封建势力。

师:对,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这种人忠实地维护着封建旧礼教、旧秩序。人们把他们叫做“封建卫道士”。(板书)他们看到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看到人民美满幸福的生活,是绝对不甘心的,总要想方设法地加以破坏。这种封建卫道士,除了法海以外,大家还能举一些出来吗?

生(51):“牛郎织女”故事里的王母娘娘。

生(52):《天仙配》里的王母娘娘。

师:哦,看来王母娘娘尽干这类坏事。(笑)

生(53):还有《孟姜女》里的秦始王。

师:秦始皇可是个暴君的形象,不过说他是封建卫道士也不能算错,因为他是封建势力的总头目。这个人物比较复杂,他跟王母娘娘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再讨论。总之,这类例子很多,咱们就不举了。现在请考虑一下两个问题:“大约”和“一定”前后矛盾吗?中间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生(54):“大约”有点推测的语气,因为上面说法海干涉许仙白娘娘的婚姻是毫无道理的,──(语顿)

师:你大概是想说,既然毫无道理,为什么还偏要横加干涉呢?所以作者只能作出这样的推测,是吗?(生接:是)好,你说下去。

生(54):推测之后用个破折号,我觉得好像是表示对上面的推测有个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结果是:“那简直是一定的”,肯定了法海的嫉妒。

生(55):我认为这个破折号表示意思递进,从推测到肯定,意思进了一步。

师:两人的意见我都同意,因为你们事实上没有什么分歧。总之,这一小段对法海卑鄙的嫉妒心理,既有无情的揭露,也有近于调侃的冷嘲热讽。最后从推测到肯定,细细辨味,也带有调侃的色彩。看来,这样高难度的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继续提问。

生(56):(读10号卡片)玉皇大帝是天上最高统治者,可是作者对他很满意,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让玉皇大帝来惩罚法海?作者对玉皇大帝究竟什么态度?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解释一下:他(指生(56))问为什么作者要让玉皇大帝来惩罚法海?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作者绝对不可能打电话通知玉皇大帝惩罚法海。(笑)玉皇大帝惩罚法海是民间传说里本来就有的情节,所以这一段用“听说”开头,这位同学读文章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但是他提的另两个问题很好,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57):作者对玉皇大帝并不完全肯定,也有否定。

师:说得很好,请继续往前想:肯定的多还是否定的多?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为什么肯定?文章里是怎样写的?想问题要步步深入地追问,这里既有阅读方法,也有思维方法。

生(57):作者对玉皇大帝总的说是否定的,“腹诽的非常多”,就是说对玉皇大帝的不满意不是一两件事,而是“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一个“独”字,说明满意的只有这一件。

师:好,文章就要这样读。再思考一个问题,玉皇大帝为什么非要拿办法海不可?文章里是怎么写的?

生(57):因为法海多事,荼毒生灵。

师:你知道“荼毒生灵”是指哪件事吗?(生接:不知道)有谁知道?(稍顿)其实这段文章里已经写明白了,大家找找看。

生(58):大概是指“水满金山”一案。

师:“水满金山”怎么会“荼毒生灵”?为什么这事要由法海负责?

生(58):水满金山大概淹死了不少人。法海如果不把许仙藏起来,就不会有水满金山的事,当然应该由法海负责。

师:对了。可见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实在是因为法海荼毒生灵,不拿办不足以平民愤,才不得不这样做的。但不管怎么说,他要拿办法海总是符合大众的愿望的,所以作者对这件事还是满意的,但用了个“独”字,表示对玉皇大帝的肯定是极其有限的。读这一段,还要注意一个字的写法和读音,你们猜我要说的是哪个字?

生:(齐)荼。

师:为什么猜是这个字?

生(59):因为容易跟“茶”字搞错。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讨论下一个问题。

生(60):(读11号卡片)第8自然段写吃螃蟹和怎样找到蟹和尚,是不是闲笔?如果不是,那么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师:你用了一个绝对高级的名词,(笑)大家听出来了没有?

生:(齐)闲笔。

师:什么叫“闲笔”,知道吗?(稍顿)看来都不知道。(向生(60))你大概知道,你说吧。

生(60):闲笔就是文章里多余的笔墨。

师:你说对了一半,这已经不错了。准确地说,应该是“看似多余,其实重要”,所以叫做“闲笔不闲”。总之,闲笔是一种写作的技巧,说来话长,现在不可能展开讨论。你这个问题是不是改为这样提法:作者写这一段有什么必要?它有没有离开中心?你看这样问是不是容易回答一些?同意吗?

生(60):我同意。

师:好,那我们就这样讨论。谁来说?

生(61):我认为这一段不是多余的,它说明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必定要落得这样的下场。

生(62):这一段对法海还有讽刺、嘲笑的作用。

师:从哪里看出讽刺嘲笑?

生(62):文章前面说法海是个得道的禅师,肯定是神气活现的,可是现在成了让小孩子拿着玩的“蟹和尚”,让人觉得可笑。

生(63):这一段证明了镇压人民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师:同学们的意见我都同意。但这些意见只能说明这一段应该写,还不能说明这一段为什么要把吃螃蟹和找蟹和尚的经过写得这样详细。我们不妨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然后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谁先来说怎样写?注意动词。

生(64):先把匈揭开背壳,再把里面的黄、膏等东西吃掉,就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接着就写一连串的动作,切下、取出、翻转,最后就可以看到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就是法海。

师:大家看,作者写得多么具体,简直像一篇小小说明文,题目可以用“怎样吃螃蟹”,(笑)这样写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生(65):我认为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

师:有道理,但还不完全是为了增加趣味。

生(66):为了证实法海的的确确藏在螃蟹里。

师:说得好。我读了这一段,似乎听到作者在说:法海确确实实逃到了螃蟹里,如果你不信的话。(向生(66))你能不能把我这句没有说完的话说下去?

生(66):。那就去买个螃蟹来吃一下试试。(笑)

师:接得好!所以这一段具体描写增强了法海受惩罚这件事的可信性和真实感。(板书:可信性、真实感)关于这一段的作用,我们谈了不少,谁能小结一下?

生(67):讽刺法海的可笑下场;证明镇压人民的人不会有好下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还有增强了可信性和真实感。

师:总结得很好。最后一句话有点残缺:增强了什么事的可信性和真实感?

生(67):法海逃在蟹壳里这件事。

师:这样说也对。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儿。(被一学生举手打断)

生(68):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法海荼毒生灵,死了不少人,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逃进了蟹壳,玉皇大帝为什么就算了呢?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

生(68):把他揪出来。

师:揪出来干吗?抢毙?杀头?(笑)其实,法海躲在螃蟹里的日子也是不好受的,大家看文章里怎么写?

生(69):独自静坐,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师:法海什么时候能出来?

生(69):永远出不来。

师:为什么?

生(69):螃蟹不会断种。

师:就是说,法海被判了什么刑?

生:(七嘴八舌)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师:你们看,这日子恐怕不会比枪毙更好受。(笑)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了。顺便说一句,鲁迅这篇文章完全是根据民间传说写的,传说中法海就躲在蟹壳里。现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

生(70):(读12号卡片)“活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单独列一段,把它并入上一段好不好?

师:先理解“活该”是什么意思。谁说?

生(71):罪有应得。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书面化的“罪有应得”,而要用这种口头语呢?

生(72):为了讽刺。

师:对,这个“活该”就有点嘲弄的口气。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73):我认为“活该”后面应该用个感叹号,读起来才有力。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怎么没制卡片呢?(生:现在才想到的)不过这对讨论12号卡片有帮助,我就把它插进来一起研究。到底用句号好还是感叹号好,这关系到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现在就通过朗读来比较一下,究竟用句号还是用感叹号读起来够味儿。这要靠敏锐的感觉,仔细辨别,用心体会,我想看看大家的感觉怎么样。就读最后两小段。你(指生(73))主张用感叹号,请你先按感叹号的语气读。

(生(73)朗读,接着又一名学生按原文的标点朗读)

师:他们两人都读得很好,读出了感情。他(生(73))读得语气很强烈,他(另一生)呢,语调比较低沉,故意把“活”的声音拖长些,给人的感觉冷冷的。两种读法,表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大家说说,用哪一种读法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生(74):我觉得语气太强烈了,好像在大声斥责法海,听起来虽然有力,但是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师:那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呢?

生(74):从上文看,法海造了雷峰塔镇压白娘娘,但最后白娘娘从塔里出来,法海自己却落得一个躲进螃蟹的下场,变成了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使人觉得很可笑。因此,我认为这“活该”是在笑他自作自受,好像还有点幸灾乐祸。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稍顿,无人举手)

师:(向生(73))看来你是少数派了。(笑)不过你的问题提得好,帮助大家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你也是有贡献的。(笑)他(生(74))的发言很有水平,不过他用了个“幸灾乐祸”,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意,其实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作者为法海可耻的下场既感到可笑,又为之庆幸,所以“活该”两字带有一种“冷嘲”的色彩。这样体会,我觉得是符合作者本意的。现在讨论最后一个小问题:“活该”为什么要单独列一段?跟上一段合并好不好?

生(75):为了强调“活该”。

生(76):使读者印象更深刻,觉得法海的下场的确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

生(77):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觉。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稍顿)大家体会得很好。我再补充一点:这种形式叫“独词段”,它一般都用在文章的关键处,在突出、强调的作用。因为一段只有一个词,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本文用“活该”收束全文,确实是精彩的一笔,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杂文既尖锐泼辣又幽默风趣(板书)的特点。

同学们还记得吗,上一堂课我们遗留了一个问题,准备在读完全文以后讨论的。(生插:关于杂文的特点)现在下课的时间马上到了,看来不能讨论,不过,经过两堂课的共同交流,我感到你们不仅学得主动,而且思维能力很强,我相信你们对杂文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

篇8:论雷峰塔的倒下读后感

孩子们最爱看类似的故事, 他们不懂爱情, 他们只知道顺着自己的心去思考。他们的心是什么?冠一个名词:天性。渴望被释放的天性。孩子都想解放天性, 可是学习在无形之中给他们施加了过多的压力。这压力就好比是雷峰塔, 我们教师的职责, 就是负责推倒这塔:还学生自由!

那么如何来推倒这塔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认为, 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类似小品、相声的手法, 利用语言, 非语言 (肢体、表情等) 的表现功能, 或借助其它媒体创设生动的情景,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我们称这种教学法为夸张手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 能够活化教学内容, 能够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的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译林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 有关于“They’re sobig.”的教学。教师拿出一条巨大的长裤, 让几个学生穿一穿, 由于裤子太大, 学生被淹没在长裤中, 全班学生会由于处在如此有趣的情景中而笑声连连。“They’re so big.”教师抓住时机, 用贴切的语气带领学生说该句子。此例, 教师在教具上采用了夸张手法, 学生与裤子, 本身没有多大吸引力的两种物体, 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所产生出的情趣, 带给小学生一种新奇感。这样一种情景, 会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后在日常生活中, 只要有类似“大”与“小”悬殊的情景出现, 学生就会脱口而出:They’re sobig /They’re so small!夸张手法在此表现出来的诙谐、幽默的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心情舒畅, 轻松愉快, 肌肉自然放松, 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感和身心上的紧张焦虑情绪, 从而排除心理障碍。惟有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才能获得喘气的机会, 才能保持自由之身, 才能自主的学习。

二、运用教学媒介,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如果学生一味的生活在被给予, 被灌输的课堂中, 那么即使“镇压”他们的雷峰塔被推倒, 他们也无从走出。这就要求老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 选择最佳教育方式。我教的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多变时期, 因此对于直观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教具。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具方法多样, 但较常用的主要有:实物、挂图、简笔画等来呈现某些新的语言项目的真实形象, 不必用过多的母语作太多的解释, 就能使词语的音、形、义直接在学生的大脑里建立完整的联系。如:在复习水果单词时, (把一些水果削成片装盘里) , 然后与学生互相问答:

T: Do you like an apple?

S:Yes, I do./ No, I don’t.

T: What do you like?

S: I like a banana.

在这儿, 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实物媒体, 唤醒学生的旧知, 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刚上课前, 就拿出盛有不同削片水果的几个盘子,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盘子上。教师通过学生已掌握的句型与学生进行对话: T: Do you likean apple?S: Yes, I do.当学生给予肯定的回答时, 教师就给学生尝尝他爱吃的水果。每个学生都有想尝尝水果的愿望, 所以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说的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浮现出句型What do youlike?及其应答I like…。这是这堂英语课的第一环节, 每堂课的这一环节中教师都会与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教师通过师生喜好上的信息沟通, 利用各色果盘的实物媒体询问学生喜欢的水果, 既帮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帮助学生调动了相关的旧知。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教师在不呈现任何水果的实物的情况下, 再与学生来进行同样的对话, 学生可能会有回不回答老师问题都无所谓的想法, 更谈不上有得到水果的动机。由此可见实物媒体把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说英语的兴趣和欲望完全调动起来。再如:五年级上册《Goldilocksand three bears》第二课时中, 需有效地创设各种情境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Storytime的图片来创设故事情境, 让学生可以将它表演出来;通过学生熟知的教室环境来复习“There’s/There are ---”句型;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教内容进行操练巩固。之后在进行Fun time的教学时, 教师先让学生在Room的图片上, 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房间的装修, 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进行语段的输出。

该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具的最大特点——直观性。运用直观教具来巩固教学内容, 既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即学习动机。利用直观教具教学是传统简单的教学方法, 只要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 认真分析教材, 正确使用教具, 并且能使学生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直观教学法就能发挥其最大的教学效果,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可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上一篇:引蛇出洞下一篇: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考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