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随笔范文

2024-04-26

南行随笔范文(精选4篇)

篇1:南行随笔范文

昨晚住的旅馆很糟糕,不隔音,隔壁的鼾声透壁而来,磨牙、呓语之声时有所闻,令人哭笑不得。早晨起来看团里各位,均阴沉着脸,老大不快的样子。——也难怪,这趟出来,令各位领导极不快的事情太多了,这住的地方条件差便是首先被提及的。想来这些人以往出去,不是前呼后拥,至少也不会住这样的鸡毛店。这次出来,旅费本不成问题的,可收了那么多钱都干什么了呢?

好在同里是个不错的地方,可以让人忘却那些不快。我的原则一向是尽快忘掉烦恼,用新鲜的快乐让自己欢愉起来,这次也一样。我本来也是满腹烦躁的,但看到有那么多人在大声抱怨,我反倒把不快都扔了,一路兴致勃勃地看着车外的景致。

从苏州到同里只有40几分钟的路程。同里与周庄是一样的风格,——或许有些不同,但在我走马观花的眼里,它们都是一样的。同里比周庄规模略大,风格相近,但游人稍少。

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据说自宋代至清末年间,这里先后出过状元一名,进士四十二名,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同里镇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陈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王绍鏊、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等。

镇中最有名的园林是退思园,面积十亩八分,小巧玲珑。其它著名建筑也不少。据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而同里仅古桥就有四十多座。其中太平、吉利、长庆三桥,是同里年轻人结婚时必走的,导游告诉我们一定要去走一遍,说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吉祥如意。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意识真是随处可见啊。

跟着导游游了退思园、崇本堂,还坐船在水道上体会了一下水上风光。我们船上那个摇船的船娘,年已四十,却身段窈窕,俏丽非常,引来一片喝彩。

下船后,他们都去游览嘉荫堂了,我不想转了,觉得那也是大同小异的一些建筑,便与京波、王瑞一起沿一条窄窄的小巷随意地走去。时近中午,家家都在忙着做午饭了,小巷里飘溢着缕缕诱人的香味。青石铺的街面,木格窗,窗口飘出的饭菜香味,让我确认,我此刻的确是在江南了。——这几天一直恍惚,虽身在江南,却总觉得江南还在别处,这里只是江南的躯壳,甚至连躯壳也称不上呢——那些温婉的女子呢?那漫步小巷的青衫才子呢?那些悠扬而清丽的丝竹呢?如今是明月如旧,城已非旧时模样,而韵味更是一点也无了。此刻,脱离了大队人马,随意徜徉于这窄巷石街,意念上隐约便有了丝丝江南的况味了。是,这里是江南。街角有卖红菱的,还有卖梅干菜的——当然还有卖别的什么的,但那些我一概不喜欢,包括那些丝绸的方的长的围巾和绣品。虽然也曾在心中掂量:过:买几条带回去送人?但终究还是打消了那念头。——从那些鲜嫩的红菱上似乎已经看到了采菱女子悠悠划着的小船,江南就在那一荡一漾的水波里,渐渐清晰起来。

同里给我的印象,亦如周庄,须寻觅一个清幽的时刻,清幽的所在,不着意地看去,才能看到我意念中的那个青葱小镇,那个江南水乡。

篇2:南行随笔范文

一个下午,我接听女儿电话:“妈妈你可以来江南!”

我,太高兴了,笑着流眼泪——漂洋过海去看你!

可能是因为要看女儿的兴奋,居然夜不成眠,大早上,和老公一起,拉着皮箱出发,大约一小时来到了我们县城的火车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应该谢谢这个一点简单一点安静的小站。多少回,我们从这里出发,然后又如期地回到这里。尤其是此一刻,对她竟然好几份敬意呢!

人在车里,车在雨里,火车像一条长长的巨龙,呼啸着奔向前方;日出,又日落;车停,车又走;对坐的人由陌生到熟悉,由相遇到分离。下车时,彼此挥手告别,脸上有惜别之意。

到达浙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女儿来火车站迎接我们,我们跟着女儿进了她的宿舍,她执意要我们住在她的宿舍一夜,体验体验她的“家庭”生活,她去了邻居女孩房间合住。我在女儿的床上孩子一样的撒欢:仰卧,侧卧,俯卧……趴在女儿床上,像警犬一样使劲嗅女儿的味道,心里有感动。

第二天早上,她把我们带到她的职工食堂体验“厨房”感受,感觉蛮不错的,属于小康水平,我这个东北人吃得很合口味,原来一直担心她的北方胃口不适宜南方食物,这一回眼见为实,心放在了肚子里。

吃过了早饭,女儿带着我们游览她的城。

在乌镇。

买了门票,进入园区。目之所及完全是一个水的世界!

人家啊,小桥啊,都依附着那些带状的流水。

这里的水,应该论条数吧。一条条水,蜿蜒着,伸向远方,像细长的玉带,翡翠的那种绿色,安静的,温和的,她是在小睡?水面上的叶片告诉我她在缓缓地流淌着。

水上有木船,船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水两岸的那些人家,都是白墙青瓦的那种,在我们北方是绝对看不到这样的住宅的。那么多的人家“岸”一样地排列着,限制了水的宽度,却温柔地放纵了它的长度,无论我怎样的翘首遥望,都看不到终点。

从这条街去那条街最简单的方式是走上石桥。上下石桥的台阶一级级的,比较低缓,行人可以停留在任何一级上欣赏或者拍照。我在一座一点拱形的桥上停下脚步,让视线任性地往四面八方走……正好一点清风带来一丝凉意,好一个“心旷神怡”!

听见女儿在招呼我,原来她和爸爸坐在了岸边的小亭子里,亭外三两棵高大的老树,老树枝繁叶茂,正有阴凉笼罩着大半个亭子。我也急忙走过去,光顾着欣赏了,忘记了歇歇脚。刚要进亭,却不想被水边两个小孩子的笑声吸引了,直觉是那里有鱼,什么样的鱼呢?多大的鱼呢?走过去,猫下腰,屏住呼吸:绿水里几条细长的小青鱼若隐若现,好像在与孩子嬉戏。几分钟之后,小孩子走开了,我们三口人来了兴致,女儿蹲在最接近鱼的方石上,对着水中鱼,一直一直看着……我赶紧抓拍下这一幅《人与鱼》的画面!

真的,因为自己天生的喜欢水,不管是春夏秋冬的水,也不管是东南西北的水,只要视线涉及,总会痴痴恋着,不愿意离开那一种的柔美。但是,当我看见乌镇这里的一条条绿色的水的时候,就一下子陶醉了,不管怎样的丹青妙手,都画不出它的实际的美……要是我是一条小青鱼就好了,能嬉戏在这柔美的碧波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看着太阳要落下山,我们赶紧走出园区门外。正好遇到一队警察步伐整齐地往前方走,汗水湿透了整个后背。我心里又心疼有敬畏也有感动——最敬爱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国和家的平平安安。他们是祖国这幅锦上的花儿!

归期不请自来。女儿送我们到上海站。不肯话别,不敢话别。万一下了眼泪的雨,岂不是湿了好几个人的心!笑着,佯装成不在意:普通的小别,算不上什么的,三两天还会再来……

篇3:南行随笔范文

这群毛绒绒的动物就是在我最为冷的时候闯入眼的。真有跑上去抱一只的冲动。毛乎乎的羊毛,此时像极了盛开着的温柔之花。(估计这会只要是看着能御寒的,任何物件我都会这样比喻。)连比喻都充满了急不可待,空旷阴冷的草原之上,它们就显得更加蓬蓬勃勃了。

问一边的放牧人,原来在牧区一个镇上每家就有三千亩草地的占有量。这分布在广袤草原的草,如果好好养护,会很多年都取之不尽。一头羊按时下价格一千多,一头牦牛按一万多来算,那放牧几百头的,几年下来,绝对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眼前,这盛大的草原,在云天之下裸露着它的排场。想起周邦彦的词来:天染云断,红迷阵影。隐约望中,点破晚空澄碧。

草场太大,一般牛羊都没有专门放牧的人,除非那家有小孩喜欢骑着马跟在羊群牛群后面出来溜溜。往往是凌晨赶出去,傍晚赶回来。一个牧区和临近牧区最大的区分点就是羊尾。各家涂上各家的颜色,以便辨别。

诺大的草原,偶尔遇见骑在马背上的放牧人,听不懂的话语,夹杂的笑声,能感知的,是他们哼在心里的快乐的歌!

一路逢这样的景,还有今天一直以来对郎木寺的憧憬,让我热情一点没受天气的影响。

车到郎木寺镇,位于碌曲县的这个小镇,处在四川若尔盖和甘肃碌曲交界处,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及不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村中一条小溪将该镇分为藏回两个民族,又联结了四川甘肃两个省份。

踏上郎木寺的一刹我有些失望。各种拍照的车不断地开进,因下雨路滑而拥挤在镇口,镇中正在修建的道路泥泞不堪。在这个街道加寺院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河谷地带上,我看到了骑在马上悠然而过的外国姑娘和小伙,看到了裹着脏兮兮藏袍的藏民和裹着白头巾的回民。

一个地方太热闹了就少了观赏性了。这是普遍的真理。

避开熙攘的人流,站在一处开阔的平台上,远处山峦下,郎木寺镇很美。屋顶是让人开朗的红色,而明亮的黄色拢住了整个房身。能看见远处人家屋顶上冒出的青烟、一些楼房旁边的小阁楼。这山峦间看起来窄小的空间里,却以各种转折错落的走向互相切近。山峦,一片片的房屋,搭配亮丽的屋体颜色,撞击着人的视觉。这是这个小小地方奇迹的展现。

依然看见河水中到处丢弃的垃圾、屋顶随意扯出的电线、坍塌却无人收拾的院墙。更影响情绪的,还有雨中穿梭的当地小女孩,十来岁的样子,用不太地道的汉语拉着客,或拉客去住店,或拉客去吃饭。

所有的憧憬,所有的期待,在到这个镇上五分钟后便又清浅流走。加上大雨,加上寒冷,我是真的失望了。

但是,或只一瞥,你就会又绕开那些不足,发现郎木寺的非比寻常。

甘南所有的寺庙,总在不经意中展现其整齐划一的高贵,郎木寺也不例外。仅凭这金黄的寺门,就几乎遮住了整个阴沉的天。不得不服,郎木寺让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真是情有可原。

邋遢的穿着,缓行的灰色,在神圣的佛的信仰面前都渺小得像蚂蚁之于参天大树,不足一提。佛,已经给了参者足够的安全和爱,他们似乎从未觉得自己缺失了什么。

或,这所有的贸然闯入者,才是那些不足的罪魁祸首。

日复一日的外来喧嚣和金钱诱惑,使这些不足不受控制地上扬。

没有人有资格质问他们什么,郎木寺也不需要给外人解释什么。佛每天都在他们身边,金黄色、暖暖的、厚实的感觉已包裹住了他们的身心。

当那个拉客的小姑娘再次怯怯地走向我的时候,我有点仓皇地转开了视线。

我觉得她心上其实坐了一朵花,一朵我不能理解的,邋遢,安静,随意,自得其乐的花。

这里实在具备许多比庄严更庄严的特质。它不会因为任何的不足而显得平庸,是因为无数佛徒不惜一切地爱惜,保护着它。

雨水将绛红的寺院打得更加庄重,隔着雨帘,看见很多信徒从里面走出来,穿着红色的喇嘛长袍,没有气氛,专注的脸上就是气氛。

知为何,看到这些经幡总感觉很踏实,很安宁,似乎琐碎的生活也只是一念间而已。它在空中摇曳着,平复着人的情绪。

一路走来,每处都有彩色的风马旗,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看似无序,却极有秩序地被固定在门廊,树枝,绳索上,似无数命脉飘荡摇曳在大地与苍穹之间。

当载着愿望的风马旗让风吹送而来,虔诚的藏人知道他们的祈祷已得到周围神灵的福佑。

我闭上眼睛,收起内心的爱与怨,欣喜与忧伤。风马婆娑,内心所有的沸腾真的平复了下来。

出发前想着一定要上郎木寺的天葬台和格尔底寺的,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

雨水与泥泞扰了多数人的心情,大家一致催促着赶路。

我发现从我踏上郎木寺到现在一直都没问天葬台的具体方位。对于无法成行的,总喜欢留着想象,我必须亲自到达那儿,想象才会戛然止住。如此,我与天葬台,与格尔底寺,在远处山峦浓浓的雾气里,就那么僵持着吧。

在快要坐上班车的时候,发现头顶的这个飞物,不知是不是从天葬台飞来的神鹰,这些把走完生命之路的人的肉体带到天堂的鹰在藏民的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没有恐惧和不确定。

它只是藏人踱灵魂的神物,肉体被鹰隼叼走脱离身体的一刻,好像得意的不是鹰隼而是无定的游魂。他们认定,逝去的已经重生,今生,肉体只是累赘,会阻碍灵魂走向佛光。他们用一辈子的虔诚换来来生的修成正果。

车开始驶出郎木寺,雨还在下。

就在我眼迈出车外的当口,瞧见了网上赫赫有名的丽莎餐厅。正遗憾着,走不了几步,车上有几个人恰恰需要下车买吃的,需停一会。

我飞快地跑下车,顾不得脚下的污泥,三脚并作两脚地跑向丽莎餐厅。瞅见身后同车的母女两丫头嘀咕着要吃快餐,拉着她们就进了丽莎。

或因为下雨缘故,里面很是安静,除了两个藏民在一角用餐外再无顾客。那丫头要吃汉堡,却是没有,母亲拉起失望的女儿说再找找吧,去了街对面的一个小超市。

要了一份甜点,问几分钟能好,餐厅柜台内内一个年轻的女孩答很快。想要咖啡,一杯65,太贵,算了。

丽莎的墙壁满是纸片涂鸦,一面墙上贴着许多形色的纸币,似乎有一些叫做艺术的气息的。

但其简单程度还是离我预想的差很多,倒极附了郎木寺整体的感觉了——随意而涣散。

或有些东西藏于深处,无一例外地需要被发现,一个瞬间,我又能探到多少止于唇齿的清香呢?

几分钟过后,要的东西还没好。远见同车的人陆续都上车了,已经没时间吃我的甜点了,甚至等的时间都没了。

指着外面,很不好意思地说,必须走了,我的甜点。

那年轻的女孩倒也明白,说,算了,你走吧。

回到车上发现脚上那双耐克鞋早已成了泥团了。

这一次,我没回头,只是扬起手臂冲着慢慢倒退的郎木寺,说了声再见。

嗯,郎木寺,下次见!

篇4:南行随笔范文

江南行

作者:张潮朝代:唐体裁:乐府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上一篇:大学学习报告下一篇:沈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5% 还有多场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