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管理制度

2024-04-15

青砖管理制度(精选10篇)

篇1:青砖管理制度

雁塔青砖作文800字

我静静的守在大雁塔的塔基上近14了,斗转星移,逝者如斯,我也成了苍苍老者,本想就这样沉沉睡去,可是今天一些年轻人又唤醒了我,唤醒了我的回忆……,我的故事,还要从一个叫做“唐”的时代说起。

我出生在长安城东南角的一个砖瓦坊里,工匠们将浑身通红的我夹出窑炉时,只听见一个声音大声说:“这批青砖是用来建造佛塔的,大家仔细些,有裂纹的,缺角的都舍去。”我赶紧低头看看自己,棱角分明,平整光滑,这才深深的舒了口气。于是我就成为了唐大慈恩寺里大雁塔塔基上的一块青砖。佛塔建成之日,寺院里非常热闹,金线绣的经幡、丝线绣的佛像挂满了寺院,光彩熠熠,绚烂夺目。寺院外挤满了马车,人头攒动,仿佛整个长安城里的人都来一睹我的形貌,突然听一个年轻人说到:“玄奘法师不远万里从天竺国取回佛经,要在这大雁塔里翻译讲经,渡我大唐子民免受苦难。”他搀扶的老妪听完后频频点头。我这才明白,大家是为一个叫玄奘法师的人而来,刚想到这里,就见众人簇拥着一个眉眼慈善,神情庄重的法师来到塔前,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玄奘已将经卷悉数存于雁塔之中,待译成之后便会开坛讲经。”

以候每天我都会被佛塔开门的铁锁或是吱呀的木楼梯吵醒,我最爱听玄奘法师给徒弟们讲取经路上的`故事,素叶城的千泉潺潺、水草丰茂令我心驰神往,大流沙的凶险死寂也让我毛骨悚然,听说这些故事还被写成了一本叫《大唐西域记》的书。

也不知什么时候,来大雁塔的文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总喜欢在雁塔的墙壁上留些诗文,“雁塔题名,曲江宴饮”也成了当时最时髦的事情。我还记得一个叫白居易的年轻人,他也曾在这里提笔写出“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的诗句,他意气风发的神态和逵猩竦哪抗馍钌畹挠≡诹宋业哪院@铩

时光飞逝,大雁塔经历了纷飞的战火和风雨的侵蚀,重修了数次,而我依然坚守在塔基之上,本以为我和我的故事就会这样尘封下去,谁知今天清晨一个少年清楚的声音叫醒了我:“快来看,这些青砖、石刻、碑文真的都是唐代的呢,这里还有褚遂良、白居易的名字”。“哇!我们和课本上的诗人可以这么近啊”,这些年轻的话语突然像电流一样穿过我的身体,仿佛一座千年古刹又打开沉重的木门,迎来了新鲜的空气,为我千年的坚守找到了意义,是啊,我不再是一块普通的青砖,是连接古今的一个钥匙,我坚守的不再是一座古塔,而是千年的历史,厚重的文明,迎接的是未来的曙光……

篇2:青砖管理制度

合同编号:

甲方:湖北明信臵业有限公司 乙方:黄冈市恒昌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依据《合同法》、《广告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广告发布事项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条 合同事项

一、委托事项:甲方委托乙方发布大型户外广告。

二、发布地点:青砖湖路七一商厦弧形广告位(西湖一路与青砖湖交汇处)

三、广告牌面积:15.6mX14.5m=226㎡

四、本合同事项为甲方租用乙方广告位发布甲方广告事项,即乙方负责该广告位的开发、制作、发布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和费用支付,拥有该广告位的独立产权;甲方除支付合同租用金额,不另支付任何费用。第二条 广告发布期限

一、本合同广告发布期间自2009年3月15日起至2010年3月15 日止,具体发布时间从画面发布当日计算,周期壹年。

二、广告制作工期:自甲方定稿之日起,乙方在3天内制作完毕。制作期间,如遇下雨、大雪等自然不可抗力情况,甲乙双方协商,交付时间可以顺延,相应发布日期顺延。第三条 合同金额及支付方式

一、本合同确定的广告制作发布总金额:伍万三千元(¥53,000元)

二、支付方式:合同签订,广告画面制作发布完毕验收15天后,甲方付总金额的80%(即¥42400.00元)给乙方,余款20%(即¥10600.00元)甲方在合同期满前1个月一次性付清。第四条 制作工艺要求 牌体均采用钢结构牢固制作,广告画面采用全电脑四色精喷喷绘画面,晚间广告灯每天照明时间为2小时,射灯为400瓦射灯,总装灯数量为8盏,如甲方需要更换画面,则总费用按2600元每次计算。第五条 双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有权指定样稿,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改动样稿广告内容。

(二)、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合同规定发布广告,并定期或不定期对乙方发布的广告进行检查。

(三)、乙方如不能按期制作、发布广告或者制作、发布的广告不符合本合同要求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按合同总金额的10%给付违约金。

(四)、甲方必须按照合同要求及时支付合同价款,不得故意拖欠乙方广告费。

(五)、甲方应在广告发布完工三个工作日内组织人员验收

(六)甲方对本位臵的广告位在期满后有优先承租权。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一)、乙方在制作安装时必须文明施工,注意安全,若在施工中发

生安全事故,或在使用中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由乙方承担。

(二)、乙方必须按照甲方提供的样稿按期制作、发布广告,日常对发布广告负有保养维修的职责,做到清洁美观安全。

(三)、乙方应保证甲方发布的广告,在有效的发布期间不中途撤换。

(四)、甲方允许在整个发布期只有7天的射灯维护时间,在对广告位发布情况进行抽查过程中,若发现广告位未按要求时间亮灯,按200元/次,在未付款中进行扣款。

(五)、乙方对甲方提供样稿中不符合法律法规处,可要求甲方做出修改,甲方修改前,乙方有权拒绝发布。

(六)乙方提供本地税务局开具的广告业发票 第六条 违约责任和免责条款

(一)、未经双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和终止本合同,否则构成违约。

(二)、如果甲方未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支付价款,经乙方合理催告后仍未付款,乙方可以直接解除合同并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

(三)、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任一条款均构成违约行为,违约方应赔偿对方因此而致的损失,并向对方支付合同价款总额10%的违约金。

(四)、因地震、火灾、水灾、叛乱、爆炸、罢工、运输中断、政府禁令、媒体等非乙方所能控制的原因致使广告不能发布或不能按合同约定发布,乙方免予承担违约责任。第七条 纠纷的处理

(一)、本协议均属单位行为,不受甲、乙双方内部人事变动之影响。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有冲突之处以补充协议为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三)、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及时友好协商解决。双方协商不成时,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八条 合同生效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合同附件:

1、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企业相关材料;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篇3:在青砖上镂刻老北京温情

1965年出生的张彦,八岁时跟随父亲张世全和堂伯父张贵荣学习砖雕手艺,他们说张彦这孩子“心比较干净”,能坐得住。作为北京砖雕目前唯一的传承人,张彦始终坚持着纯手工的砖雕制作特征。

世家:北京砖雕没有小情小调

张氏家族是工艺世家,世代以建筑雕刻、彩画、泥塑为业。十八世纪,家在南京的张尚祖作为能工巧匠被征招进京,开始了张家在京城从艺的历史。张尚祖擅长雕刻龙凤,主攻营造皇家园林,之后历经张靖堂、张廷相兄弟、张俊德兄弟、张世全兄弟等几代人传承至今。其中第四代传人张俊德与张泰和以制作吉祥花卉最为有名,但清末民初因帝制被推翻而流落民间。张俊德晚年在大栅栏开了“德明阁”,主要经营北京砖雕和老北京民间泥塑。如今张彦在陀头庙村开办的北京德明阁古建筑装饰中心仍然沿袭了家族的老字号。

“各地的能工巧匠进京,但在创作上不允许保留地方特色,而要严格按照皇家要求进行创作。因此,北京砖雕带有浓厚的皇家官式风格。同苏雕、徽雕、晋雕等不同,北京砖雕雄浑大气、主次有序、构图饱满、密不透风又疏可跑马,采用的是高贵华丽的正青色。”张彦说,“北京砖雕没有小情小调,而是透着北京‘爷’的霸道,就像作品中常出现的叶子和叶脉,线条很直很有力度。北京砖雕多以花草、博古、瑞兽等形象寓意荣华富贵、长寿、多子多福等等。”

记忆:四合院生活的见证和念想

砖雕承载着很多北京人的生活记忆。从小在方家胡同附近长大的民俗画家杨信对这个胡同里的砖雕了如指掌,并且对这些院落曾经的主人身份进行过探究。站在方家胡同13号院门前,已来过无数次的杨信仍不住地感叹这处三进大院落曾有的繁华,广亮门前戗檐上依旧能看到松鹤梅以及牡丹花的砖雕,垂花门两边也能看到细致的砖雕图案,只不过,院子里后盖的没有章法的房子以及门边堆高的蜂窝煤,让人很容易忽略这种体现建筑美学的装饰物。29号院的砖雕是这条街上的代表作,它们静静地守在如意门上一二百年,目睹了胡同的变迁和院落主人的更替。

如今,像杨信这样仍旧住在自家四合院里的北京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只能把砖雕搬到楼房里,作为对老北京生活的一种念想。曾经有个顾客是从小在四合院长大的退休教师,分了楼房后,专门从张彦这里定做砖雕作品要摆在家里;还曾经有兄弟几个,在四合院拆了后,拉来几块板瓦,希望能够在瓦上雕个四合院,带回家做纪念。

传承:打破不外传祖规,坚持生产性保护

这种对砖雕室内装饰的需求,让张彦的订单大增,尤其是2008年为北京奥运村制作了一组青龙、旺财、双鱼和朱雀的《国腾》砖雕作品后,很多海外的订单也接踵而来。

张彦说,市场上很多建材生产厂家也做砖雕,但都是机器加工、批量制作,和“砖雕张”的纯手工制作差别很大。近些年,砖雕市场走好,但张彦并不急于为了挣钱而淡漠了手艺,现在仍旧坚持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先带徒传艺,保证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后,再进入市场,未来慢慢形成砖雕文化产业链。张彦说自家的砖雕手艺原来是传内不传外的,现在为了能够让手艺传承下去,他已经带了十多个徒弟,都是管吃管住,就差行旧社会那种拜师大礼了。

虽然不愁市场需求,但“砖雕张”的发展依然面临资金和场地的问题。在陀头庙村德明阁古建筑装饰中心,有个十几平米的展示厅,墙边地面摆满了订制的大小砖雕作品。“曾经有二十多个越南人组团来参观学习,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呆一会。”张彦希望有个更大的地方,来展示北京砖雕作品,也能有个工作室。同时,因为自己手里有制砖的技术,如果能有一笔启动资金,把它投放市场生产,那赚到的利润就可以为砖雕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微型古建筑:北京砖雕技艺的新延伸

其实,张彦并不缺挣钱的能力和机会。1999年,他做室内设计师时一个月就能挣到2万多元,但后来还是没有一直做下去,因为心里一直惦记一件事,就是做微型古建筑,这也是他父亲曾经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

在陀头庙村的德明阁古建筑装饰中心展示厅里,有个微型影壁,除了尺寸以外,所有的材料和建筑结构都和真正的影壁一样,即用真正的黄土泥经过特殊工艺烧制成微型的真砖、真瓦构件,配以真石料和真木料,用传统正规的木雕、砖雕、石雕和油漆彩画工艺,按照古建筑营造技法纯手工制作而成。张彦说,微型古建筑主要是为了研究古代建筑而做,而不是装饰的模型。微型古建筑是北京砖雕技艺的延伸,是北京砖雕技艺中极具技术含量的一种新技艺,他向记者展示的一套中国微型古建筑砖瓦构件,就是用27天时间雕刻而成的。

很多人说他傻,把钱扔到这些玩意身上,但对于从小就在砖雕作坊里长大的张彦来说,生活和技艺已经融为一体,对手艺的传承更多来自一种家族责任感和一份纯手工式的痴恋。

篇4:青砖影壁映岁月

走进新庄村砖雕园,偌大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砖雕,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吉祥屏幅,件件古朴自然;花瓶台屏、古建构件、陈设摆件,块块画面精致。尤其那幅《清徐葡萄熟了》,有采摘的、过秤的、品尝的、挑担的,1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饱含乡土生活气息。谁能想到,这些带给人艺术享受的砖雕,其前身只不过是一堆不起眼的泥土呢?更难想象,一手打造这砖雕园的晋韵砖雕传习所才成立10年。

山西砖雕的兴起,源自晋商的崛起。一度辉煌的艺术,也随着晋商没落逐渐沉寂。

当大家都对砖雕失去信心时,企业家韩永胜站了出来。拉着文化人杨宗新,建起了砖雕传习所。“砖雕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杨宗新说,它比木雕和石雕工序更多也更复杂。砖雕需要和成泥、做砖坯,还要经过入窑、烧窑等多道工序。这个爱写字的乡村文化人,从地方史志和老艺人那里一点一滴地抠资料,整理砖雕技艺。

韩永胜之所以关注砖雕,也是源自杨宗新的一篇研究文章。传习所办起来后,果然不出朋友所料,费力做好的砖雕根本没人要。他并不灰心,让老杨设计图样,让工人出去学习提高技艺,参加各种文博会、展览推广宣传……

王贵平是传习所主刀的手艺人,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制作一幅高2.84米、长5.16米的巨幅《清徐老陈醋酿制工艺》砖雕。从年初把砖打磨好到现在就快完工。这幅售价六七万元的砖雕作品,花了近4个月的时间纯手工制作,光刻刀就用秃了十几把。

如今传习所,韩永胜经营管理,杨宗新设计绘图,王贵平手工雕刻。三个山西汉子,努力把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

一坯泥土 千姿百态

清徐砖雕延续了“秦砖汉瓦”的精工细作,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一幅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雕刻完成,有十几道工序,30多个环节,几乎都是手工操作。

“干这活首先要喜欢,才能坚持下来;其次要想做好,还要在手上多练功夫。”王贵平说。10年前,他到传习所学手艺,练刀法用废的砖已经数不清。一开始,雕不动坚硬的砖头,他就先在泥巴上练手。怎么样才能雕得像呢?每次出门,他都会带上相机,把看到的老砖雕拍下,回来研究。从纹理到神态,从花纹到样式,一点一滴精心揣摩,怎么刻?刻多深?铲、挖、雕、挑的各种手法怎么用?“这门手艺的好坏全在手里的刻刀。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握好下刀力度,没有多年积累是做不到的。”他摊开双手,果然掌上都是厚厚的老茧。

“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晾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然而这才完成一小半,最考验功夫的是雕琢。

王师傅给我们展示砖雕的雕琢过程,他先拿出砖刀切割砖块。“可以切得比所需尺寸稍微大一点点。”接下来用砂纸打磨四周,连雕刻面也不放过。然后才拿出刀、凿准备雕刻,他先在砖上刻描出画面构图、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景致。接下来就是大刀阔斧的粗雕。“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打窟窿’。”只见他用錾子轻轻地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錾尖在他的手里仿佛绣花针般,粉末一点点地落下来,“窟窿”刚好深浅适宜,待底部剖平了,图案也显示出了大体形状。下一步是“镳”,算是细雕。需要师傅一点一点地抠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

“在砖块上雕刻和在木头上雕刻,技法基本相同,但砖雕更难。”经验丰富的王师傅虽然早已经能够灵活运用阴刻、阳刻、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透雕等技艺,但依然不敢大意。因为砖质地坚脆易爆裂,一刀下去,落手无情。腕力指功要拿捏得十分准确,否则一件精致的作品完成在即,也可能因为最后几刀失手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看过王师傅的精雕细琢,再看院内已经成形的《富贵平安》《海水红日》《渔樵耕读》……不免更为钦佩起来。本无形状的泥土,经工匠之手,便化作朵朵莲花,堪称神奇。

一坯泥土,在炙热烈火中,铁锤敲打下,身披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镶嵌在宅院的厅堂里、晋商的影壁中、乡间的戏台间、山野的墙头上……跌宕从容,沧桑千年,明暗了亘古的岁月。

篇5:熙南里的青砖小瓦马头墙

古城今昔觅归鸿

晨风暮雨无夕照

忘却足音响夜穹

篇6:追逐青砖上的花朵

古称河州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的人文荟萃之地。其地界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特色和民族风情,被称为“东方小麦加”。尤其是大小建筑上无处不在的砖雕,给无数过往行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家的活什

从甘肃兰州沿309国道西南行,一过康家崖,便可见一座座绿顶闪耀的清真寺耸立在村庄或城镇之上,相邻的的帮克楼传来的唤醒声响过村庄田野,行走于大小道路的男子们头戴小白帽,女子们头戴黑色或白色饰巾,构成了类似于异域的风景。及至过三甲集,经广河县,抵临夏州,这种异域的风情更显浓烈。

在临夏州境内回族民众集中的村庄,清真寺是最具特色也是最醒目的建筑。而一般的民居,无论两层的楼房还是一层的平房,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点缀镶嵌在民居屋脊、檐头、墙体、窗沿、门楼的青色砖雕。即使土坯结构的房舍,也在门楣或门柱处必镶几块青色的砖雕。同行的回族小伙子说:“就是再穷,我们也会在自己的房舍上镶几块青色砖雕,图的是个吉祥,也为自己长个精神么。”

砖雕的内容并不复杂,或一枝梅一枝牡丹,或一串葡萄几片荷叶,但正是这几块简单的砖雕,使黄土坯砌的土门楼熠熠生辉。回族小伙子告诉我,他在天水的一个古迹修复建筑队打工,这几天家里农活忙不过来,就赶了回来。

小伙子把他戴的小白帽拿下来,用手理了理,又很端正地戴在头,很有些自豪地说:“我们临夏的砖雕走得远,不光咱甘肃有,就是青海、宁夏、新疆这些地方,人们盖房子或修建寺院,也用我们临夏的砖雕。我们临夏在古代叫河州,生产的砖雕就是全国有名的‘河州砖雕’,不信你到西北五省去访一访,临夏的仿古建筑队是很有名。为啥?当家的活什就是临夏人会雕砖么。”

车到广河县,小伙子拍了拍我背的相机,撂下话:想要真正了解砖雕,拍一些砖雕的照片,还是要到临夏州上去哩。那里有个红园,还有个大拱北,那些地方就是砖雕的世界,河州最好的砖雕也在那里。

然后,风一般下车去了。

“堵阿儿”让砖雕活起来

到达临夏也不过中午时分,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同学赵明打电话,二十分钟后我们在一家回族饭馆见了面。

午饭当然是手抓大肋巴羊肉尕面片子。在回族的饭馆里,酒当然是不能喝的。

饭间赵明听说我想看看临夏的砖雕,就说二十年的时间他跑遍了临夏州县,见的砖雕多啦。赵明一口的临夏话:“砖雕么,也就是一种建筑材料。不过人家这回族人么就是聪明,硬是弄成了名堂,让建筑材料变成了艺术。”

无论是民居还是寺院,几处镶嵌的砖雕,硬是让土院木房活了起来。尤其在讲究的人家,从门楼上的砖雕就能看出这家人的经济状况,也能看出这家人做人的品位和向往。

吃完一盘手抓羊肉,我们俩面前各放了一碗尕面片,飘着香气。赵明擦一把额头渗出的汗,边吃边说。“听那些年纪大的一点的回民讲,砖雕是由‘堵阿儿’发展而来的。‘堵阿儿’就是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经文名句,开始的时候是用绿色的纸写来贴在临街的门楣上。纸写的‘堵阿儿’被风吹雨淋保存不久,有人就想到用青砖雕“堵阿儿”,镶在门楣上。后来青砖雕的“堵阿儿”内容就不只是经文名句,周围配上山水花草树木等图案。再后来么,青砖上雕刻的内容就多起来啦,镶砖雕的地方也不只是门楣上,民居寺院就都有砖雕了么。”

赵明告诉我,他在临夏20年,有好多回族朋友,经常去他们家中做客。在回族家庭中,最有特色的装饰是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写成的匾额和条幅,这也是回族的“堵阿儿”,内容以“太思米”和“清真言”等为主。这类似于汉族家中的中堂条幅,但回族的“堵阿儿”内容不会有任何人物形象,原因是回族笃信伊斯兰教,真主独一,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河州砖雕很少有人物活动的场面,这是临夏回族砖雕的重要标志。

青砖上的风景

红园和大拱北都在临夏城西红水河畔。

红园是临夏州解放后修建的第一个公园。红园先声夺人的的地方是由8根朱红色立柱挑起的木叠式建筑牌坊门,是无过梁的一字形牌坊,高大恢宏,在园林牌坊建筑中独树一帜。步过条垂柳轻拂的幽径,便是清晕轩,因为整个亭轩南北呈一字排开,当地人也称为一字亭。

一字亭给人的印象是以红黄色为主调的色彩绚烂的彩绘,看上去也极为华美。其实一字亭的建筑集汉族木刻、回族砖雕和藏族彩绘为一体,让整个建筑巧妙而完美地结合起来。而最让临夏人炫耀的是南北两侧照壁上的砖雕。南侧照壁上的砖雕名为《泰山日出图》,画面上的主要内容是两峰巍峨对峙,峭拔挺秀,中间石经奇险,透迄曲折,更有宝塔耸立,泉水淙淙,崇阁朝阳,轩窗当风。面对这幅艺术珍品,似有身临其境,心旷神恰之感。

北侧照壁上的一帧砖雕名为《石榴双喜图》,画面上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双喜鹊似已饱赏了那珍珠似的石榴,正在举起一只爪子,擦去尖喙上的残汁。高明的构思,精湛的雕工,把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地再现在几页青砖之上,令人叫绝。

红园的砖雕作品多系回族砖雕名家周声普及其族人的杰作。周声普是临夏西关人,祖上五代都是砖雕匠,名闻甘、青、宁三省。周声普的作品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其作品构思新颖,生活气息浓郁,富有诗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周派”。除这两幅作品外,他的砖雕作品还有众多传世佳作,堪称当代回族砖雕艺术的又一个里程碑。

出红园后门地下通道,就到了大拱北门楼下。“拱北”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圆顶建筑”。这座大拱北有280年的历史,著名的就是那座三层八卦金顶。金顶一层为精巧砖雕,二、三层为飞檐翘角,顶为镏金宝瓶,前有五间诵经殿,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甚为壮观。据说在这座金顶上有幅砖雕图,雕刻的就是大拱北在外地修建拱北分支的情况。

大拱北院落里还建有牌坊、影壁、经堂院、礼拜殿、碑厅、客厅、静室、花园等。在大拱北内的亭阁走廊、楼台水谢间,砖雕林立。这里的砖雕作品内容主要以吉祥如意为主,其中的竹兰梅菊、牡丹松柏等花卉植物精细逼真,仙桃瓜果、葡萄石榴等果实栩栩如生,绿水青山、明月清泉等自然景色如诗如画。这些雕刻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刀法细腻,令观赏者叹为观之。

刀子走过的地方,花就开了

从大拱北往南会经过临夏红园体育场,体育场的西侧是一条长约百米的砖雕文化长廊。砖雕的内容大都以临夏的风景名胜和穆斯林风情为主题,最令人称奇的是每幅砖雕高约2米,长度都在4米左右。这么大面积的砖雕画面不可能是一块青砖,仔细看才发现每幅画面都是由数十块甚至几百块的青砖坯拼成,但在画面上却看不到拼接的痕迹。

经打听才找到一位叫马开禄的施工负责人。马开禄看上去不到30岁的样子,我称他马师傅,他连忙阻止说:“不敢么,我现在还是给师傅供下手的,不敢叫师傅么。”

我便称他马兄弟,他就拉着我的手摇,很高兴的样子。马开禄的家在临夏和政县,他的爷爷及叔伯堂兄弟都会砖雕这活儿。他说自己当初看不上干这活儿,想做生意,结果五六年过去也没有赚下什么钱,那些堂兄弟们就拉着他“干工程”——从事仿古建筑和古建筑修复工程。

“干这样的工程全凭着砖雕的手艺做底子,没有那个砖雕底子啥活都干不成。”马开禄已经学了三四年,虽说他不让我称他师傅,但听了他介绍砖雕的话,我觉得他应该成为师傅了。

“我们临夏州的砖雕用的青砖都是用大夏河河底泥烧成的。每年春天的时候把泥挖出来,晒干,碾成细粉,然后再和成泥坯,放进砖瓦窑烧成青砖坯。刚烧出来的砖坯粗,雕刻前要磨平整。主人家需要多大的砖雕,要什么样的图案,都要告诉给匠人阿爷,阿爷就把几十块几百块的青砖码在平地上,用黑墨铅笔绘大草图。”马开禄说,阿爷难当呢,有时一天两天绘一个大草图,有时十天半月也绘不出来一张大草图。图画完了,阿爷喝两罐罐酽茶,就把绘上图的青砖给刻活匠人去刻。有些难刻的地方,就得阿爷自己刻了。

“砖雕么,耍的就是这些个刀法。好刀法搭眼就能看出来,整个画面就像是一刀到底,一口气刻出来的。好刀法也是用光阴熬出来的,光阴不骗人么。刻的时间长了,刻的青砖多了,那刀子就跟你是一条心了,就长到你的手上了,你的心想到啥地方,那刀子就跟着跑到啥地方了。跟人一条心的刀子走过的地方,草就活了,花就开了。”

篇7:青砖管理制度

由于砖雕庄重大气、牢固而美观,且保存时间久,加上一些皇家建筑的大量使用与推广,因此极受百姓喜爱与推崇。多年的历史发展与传承,加上南北方的审美差异及刻制工序的不同,使得砖雕主要分成了北京砖雕、徽州砖雕、山西砖雕、苏派砖雕等七个流派。

一、江阴地区“苏派砖雕”的传承与发展

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以苏州为主)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较典型、朴素,清朝特别是康乾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并且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曾被誉为“南方之秀”[1]。苏派砖雕所在的苏南地区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书法题款,精妙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砖雕作品增添了几分厚重的书卷气,这是江南地区的建筑文秀、隽永、清雅的一种最好体现。

早在民国初年,江阴就已经有不少的砖雕匠人从事砖雕匠事,如今偶见遗存在城乡各地的零星砖雕作品皆是他们所为,这些匠人大多师从苏州地区的老师傅,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发端于苏州砖雕,加之颇具地域性审美取向,为当地百姓们推崇。在那个时代,学手艺做匠人是一门很好的行当,所以,不少人就学起了这门手艺,江阴东乡一带的长泾、华士、顾山、云亭等皆有。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匠人逐渐故去,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只有少数人还能勉强从事砖雕创作。

(一)云亭朱氏砖雕

作为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亭砖雕,继承了苏派砖雕的传统特质,以其隽秀、灵逸的气息传承至今。现年78岁的朱进良老匠人就是这一手工技艺的传承人。

朱进良上中师时学的是美术专业,有一定美术造型能力,年轻时曾做过木雕,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改行,去到苏州学起了砖雕,这一做就是40多年。40多年来,朱进良制作了大量的砖雕作品。近有上海的古漪园、常州的天宁寺、苏州的部分园林、无锡西水墩的群艺馆大型砖雕、唐城景区砖雕等。甚至还远涉重洋,到达加拿大的温哥华,为温哥华华人文化中心的中山公园雕刻青砖作品,这是一个由宋庆龄题词的一个海外大型中式园林。能被选派参与到这样一个见证中加友谊的大型工程中,朱进良老师傅当年的手艺之高超可见一斑。

朱进良的大儿子朱云海已经继承并掌握了苏派砖雕的制作技艺,也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好匠人,并多次和父亲一起参与砖雕工作。但因为砖雕工艺制作费时费工,且与现代大型的楼房等高层建筑较难协调;加之青砖生产已不及先前那样普及,所以,这门工艺仅在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园林建筑上使用,如江阴部分园林的照壁和山墙等。而建筑师、工程师都不愿设计便用这门费工费时的传统工艺,即使有些古建上用到砖雕装饰,那也是由苏州的一些老牌砖雕厂所提供,其以机械化和规模化而延续着这块市场,并形成产业化效应,优势非常明显。难怪朱进良老先生的儿子朱云海跟随父亲做了几年砖雕后也不得不放弃,手工与机械、工匠与工厂、守望与执著,对朱老先生父子而言,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朱进良及其儿子朱云海砖雕内容主要以传统纹样、图案以及书法文字为主,风格清新隽永,造型雅致,刻工精巧,较好地继承了苏派砖雕的特点。

(二)华士查氏砖雕

华士镇的“查家瓦匠”是传世三代的瓦匠世家,家族里有20多人从事瓦匠工作,查德宝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其雕刻技艺祖辈三世家传,匠艺高超,远近闻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更是受人追捧的“名匠”。查德宝老先生的砖雕风格相对比较自由,完全以手工雕刻为主,几乎不需要机械工具的参与,内容以身边题材为主,风格粗犷,不拘一格,自成一派。曾自刻《徐霞客》系列人物砖刻。在多年的砖雕生涯中,他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砖雕作品。

虽然其砖雕手艺也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由于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先进,传统的手工匠人及其手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查德宝的子女们也早改他行,他也面临着和朱进良一样的困境。

二、江阴砖雕的艺术样式探析

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山墙、照壁、墙面的装饰。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艺术效果[2]。所以有条件的百姓但凡起房造屋都会选用砖雕进行装饰,一来可以美化建筑,提升房屋的装饰品位;二来可以体现主人身份,有的房主会将个人的喜好或者认知付诸于砖雕题材,以彰显自身或警寓后人。所以即使一般百姓民居如果有条件也都饰以砖雕,以期长久寄寓深意、祈祷福禄吉祥。

(一)砖雕的题材

苏派砖雕题材主要以龙凤呈祥、戏文故事、三阳开泰、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兰、竹、菊、荷、名人书法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而江阴地区的砖雕除了传统的常规题材之外,还加入了很多“地方元素”,如朱进良因时因地地加入本土故事或造型,甚至还有意识地引进了一些西洋的纹样和图案,由自己直接创作和绘制,然后雕刻出来。查德宝自创了江阴名人“徐霞客”故事系列及新十二孝人物系列砖雕。

这些题材在被地方百姓认可的同时,还起到了宣传教化的功用,在传承传统美德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上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作为一个匠人,传承是首要的,但是发扬也是检验其匠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使这门手艺代代相传的根本。

(二)砖雕的雕刻技法

在青砖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而砖雕的工具则有铁底刨子、凿子和制作线条的专用刨子等多种,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及电器化设备的普及,很多小型电器如电钻、切割机、抛光机等均可替代部分手工操作。砖雕的材料及工艺要求也很严格。首先要求精制的青砖,青砖制作最高要求的是:泥要过筛打成桨,然后沥浆,制成泥坯,阴干再烧成砖,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方可雕刻[3]。

雕刻时要先在青砖上草稿画形,大块去面,等形体轮廓出来后,开始精细雕琢。使用工具时很考验工匠们的耐心和手感,对力量的拿捏要恰到好处,对造型的把握则完全要凭经验了,如何保证形准不走样,对刻工与刻法都有极高要求,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练是达不到的。雕好后,表面的小气孔,要用猪血石灰拌砖屑灰的“泥子”补嵌、砂光,方可安装使用。

(三)砖雕的地域实用性

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造型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砖雕具有内容层次多,造型丰富、立体感强,且不易腐烂的效果,其形式也多样,它可以由匠师依使用方的意图,对建筑的形式、尺度进行另行设计制作,使其形象更精细,表现力更强。

由于地处苏南的江阴属于典型江南地区,气候潮湿,雨水较多,房屋建筑基本都以砖木结构为主,楼堂馆所、庙宇宗祠内装饰都镶以砖雕和灰塑。但是灰塑时间长了,受到风雨侵蚀,容易风化;而砖雕则能保存数百年之久,地域实用性强,所以极受百姓喜爱,这也是很多苏派砖雕作品一直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砖雕的未来传承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4]。面对这些散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曾在民间兴盛,现在却在民间衰落,不免可惜。全社会只有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关注“非遗”,营造良好的尊重“非遗”的氛围,才能让匠艺和匠心得以传承和延续。

(一)师带徒式的现代学徒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自觉将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无私地传承下去,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无保留地传授他人,做到后继有人、技艺永传;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引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与学生们形成互动。作为一门手艺类的篆刻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组织传承人进校培训;在高校里,甚至可以将其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践行现代学徒制,让砖雕这种手工类的“非遗”成为新的专业发展和研究方向。

(二)有效的政策措施是传承的关键

政府及社会应多方位加大对“非遗”的扶持力度,由于目前相对薄弱的政策,成为“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扶持“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流展示,扩大项目的影响力;成立“非遗”作品展示馆、收集典型优秀作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知度,让更多人直观地见识“非遗”宣传“非遗”;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对社会公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等;同时,还要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的资助力度。

以上这些措施对砖雕的传承和弘扬是有所裨益的,也能为砖雕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规律和经验,为今后砖雕的发展开一方天地。

四、结语

未来的传承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非遗”,关心“非遗”。这些砖雕匠人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作品,他们传承的还是一种精神,匠人精神,使其在这些匠艺作品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居晴磊.苏州砖雕的源流与艺术特点[D].苏州:苏州大学,2004.

[2]骆平安,李芳菊,王洪瑞.商业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69.

[3]阴岭山.民间艺韵当代无锡民间文艺家传略[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229.

篇8:刻在青砖上的前尘往事

清徐砖雕历史悠久,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

过境的汾河与潇河,为清徐这个文明而古老的地方沉淀了优质、丰富的砖雕烧制土壤。在境内的都沟新石器遗址、马峪文化遗址中,相继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经专家鉴定,这些陶器概属仰韶文化。说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经掌握制陶烧砖技艺。两汉时期,砖雕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宋代砖雕技艺较之前朝,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在《营造法式》中予以规范。以往的砖雕以模压印花为主,或在模印后稍加雕刻,宋时则出现了全雕凿的精细做法。

到了明清时期,砖雕被大量运用在额枋、雀替、门罩、门楼、飞檐、屋脊以及照壁、牌楼等处,而砖雕的多种技法,如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在不同的装饰部位,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清晚期,雕饰之风日盛,砖雕工艺也日趋精微繁丽。受其他雕刻艺术和建筑彩画的影响,砖雕工艺精细入微,风格繁琐,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清徐砖雕匠人十分重视本行艺术同当地乡土文化的紧密配合——在东于镇宝梵寺戏台两边的照壁上,清徐县砖雕艺人竟精雕细刻地将境内特有的“芭蕉扇”葡萄烧制成形,以古建筑为载体,使之流传至今。

清徐砖雕匠心独具,典雅细腻,美观精巧,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清徐砖雕的装饰纹样可大致概括为人物神祗、祥禽瑞兽、花草山水、楹联涛文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有约定俗成、流传广泛的特点。例如:借桃代寿、借牡丹代富贵、借石榴代多子;以羊隐喻孝、以“暗八仙”隐喻祝寿;以梅、兰、竹、菊比拟君子德行,以荷花比拟品德清廉;以蝙蝠谐音“富”、鹿谐音“禄”、鸡谐音“吉”等等。砖雕的装饰主题可概括为祈福纳吉、伦理教化和驱邪禳灾3类。这些题材最贴近百姓生活,以朴素而直白的艺术语言,表达民众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

篇9:青砖管理制度

1材料与方法

1.1茶叶样品

从2014年6月收购的同一批茶叶中,于发酵前后各取10片茶叶叶片。所取叶片要求形态完整,大小近似。未发酵的干茶叶片颜色淡绿,叶片伸展,全叶色泽基本一致。发酵后的茶叶要求发酵完整,叶片皱缩明显,颜色呈深褐色,无光泽,全叶色泽基本一致,无绿色或黄色斑块。

1.2切片样品制备

叶片以4%甲醛固定24小时,截取叶片中段约1cm宽的叶片, 入乙醇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切片脱蜡后,行PAS染色[4],该染色可使含糖的组织成分显示为红色。中性树胶封片。

1.3观察,照相及图像分析

将制备好的玻片标本置于Leica DM R HC多功能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Olympus DP73图像采集系统于400倍下采集图像。每个叶片的图像采集都是从叶片中轴主脉处开始,向叶片一侧方向移动,逐个视野采集图像,每个叶片采集10张。采集的图像用Image-Pro Plus 7.0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分别对图片中代表茶叶细胞胶质成分的黄色部分和代表纤维素成分的红色部分进行面积测算,并计算两面积之比。图片采集和图像分析均采用单盲法, 即工作人员不知工作意义。

1.4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的方法,分别对发酵前后茶叶组织内胶质面积与纤维素成分面积之比的变化进行分析。

2结果

2.1形态观察

PAS染色下的茶叶结构在镜下主要显示为红、黄两种颜色。由于构成细胞壁的主要物质是纤维素,纤维素又是以糖为基础构成的,所以PAS染色呈阳性,被染成红色。茶叶细胞胞体存在的位置——胞壁腔内,为大块无定形黄色胶质样物质所充填,这种黄色胶质样物系茶叶细胞在茶叶杀青处理过程中,细胞本身的物质混合并胶质化形成,我们将这种物质称之为“细胞胶质”。

观察未发酵的茶叶,镜下可见叶片结构完整,丰满、厚实。 被染成红色的胞壁框架占据着叶片组织的绝大部区域,这些细胞壁框架结构完整,构建形成厚实、紧密的组织框架。在上、下表皮之间的组织内可见大量黄色的胶质团块,它们均存在于胞壁腔内,并充满胞壁腔,周围的腔隙较小。黄色胶质颜色均匀,色泽鲜明(图1)。

图1 未发酵的 PAS 染色茶叶。红色的细胞壁框架结构紧密,完整,规则, 网格样的胞室腔内充满黄色的胶质团块。

观察已发酵的茶叶,镜下可见红色的细胞壁明显变薄,染色变浅,甚至断裂,胞室腔明显扩大。叶片整体细胞壁框架疏松, 多处破碎、缺失,结构松散,常有大块空缺存在。胞室腔之内黄色的细胞胶质未见明显形态及染色的变化,只是与扩大的胞室腔壁之间形成宽大的间隙(图2)。叶片内外的组织之中,常可见残留菌类结构的断面。

图2 发酵的 PAS 染色茶叶。红色的细胞壁框架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部,结构明显变得疏松。黄色胶质团块数量及形态没有明。

2.2图像分析

采用图像分析对茶叶两个主要成分进行面积测算,发现经过发酵,茶叶以纤维素为主要构成成分的细胞壁结构面积明显减少, 而由胞质混合物组成的黄色胶团质的面积并没有明显变化,胶质样物在组织之中的占比相对增高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见表)。

*:发酵叶片的红色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与未发酵叶片相比较 P < 0.01

3讨论

湖北青砖茶工艺传世尽管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它的工艺研究并不似同属黑茶系列的云南普洱茶和湖南黑多见,关于湖北青砖茶渥堆发酵的本质,并不清楚。因为其在渥堆的过程中, 也有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50℃左右的“高温”保温时期,与传统红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条件类似[5,6]。所以,湖北青砖茶的渥堆“发酵”,究竟是以茶叶自身内源性的酶生物氧化为主的“内发酵”为主导,还是以外源性菌群的生物转化为主的“外发酵” 为主导,一直模糊不清。因此,弄清这个问题对提高湖北青砖茶品质,对促进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现代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我们对发酵前后茶叶叶片内部结构的形态学观察发现, 茶叶内部结构成分变化最大的就属以纤维素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细胞壁的破坏和减少,而因细胞自溶、杀青、揉捻作用由细胞自身成分发生混合、交联、凝结形成的黄色胶质样物质却没有明显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图像分析显示,发酵后的茶叶内,由含糖的细胞壁成分占据的面积明显减少。已知,茶叶细胞自身不含或基本不含可直接分解细胞壁的纤维素酶[7,8],再加上渥堆前的杀青处理,因此,通过渥堆,由茶叶细胞内部的酶消化细胞壁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有外源性的菌类生物参与了渥堆的发酵过程,而且是利用构成细胞壁的纤维素作为主要原料, 为其生长、繁殖提供碳源和能源[1,2,3,9]。由于细胞胶质很少含有能源物质,较少为菌类生长所利用,所以相对于细胞壁成分,消耗的较少。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发酵后的茶叶叶片,主要减少的是含糖的细胞壁结构。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断,茶叶内部的氧化、酶促作用并不是湖北青砖茶渥堆“发酵”的主要本质,而是外源性菌群的生长繁殖,主导了湖北青砖茶的“发酵”过程;是菌类的生物转化作用,在茶品质的重塑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摘要:为了解湖北青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茶叶组织成分的生物利用情况,从形态学上证明茶叶经过发酵主要消耗的成分。分别采集发酵前、后的茶叶叶片,石蜡切片,PAS染色,镜下观察,并取图做图像分析,比较发酵前后各成分的面积变化结果:发酵后的茶叶结构明显变得疏松,细胞室变大,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结构明显变薄;图像分析显示叶片组织的纤维成份减少显著,导致黄色的茶叶细胞胶质成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结论:青砖茶制茶过程中的渥堆发酵,主要以茶叶组织资源中的纤维素成分消耗为主。

篇10:藏在青砖灰瓦里的古调建筑

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书,用稳重深沉承载着悠悠岁月中的情与事。

而在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更是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和着南国的风雨与岭南人的开放、通融,铸就了一段别有滋味的南国史。

世界遗产岭南碉楼

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距广州市 110 公里的地方,就是开平了。这里因为至今还矗立着的1800多座碉楼享誉海内外。它们和身边那些现代民居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广州打扮入时的人潮中,行走着的几位穿中式长衫、戴西式凉帽的老者。仿佛时空交叠,古今穿越。

中外之人,都以碉楼为奇,因它简直就是毫无规则的中西合璧。碉楼的下部完全是碉堡造型,方正、笔直。而在笔直的简约之上,又现繁复。起到防御作用的射击窗口遍布四周,造型却几般不同,或横或竖或呈“8”字形。最独特的风格还在顶层,楼体上的图案装饰多种多样,既有浮雕图案,也有英文名字,还雕琢有极富中国传统色彩的花鸟鱼虫等。一栋栋碉楼,像一棵棵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在超越周围的阴霾之后,再释放树冠。就是在这个“冠”上,巴洛克式的、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拜占庭式的种种风格争奇斗艳。

如此多的碉楼错落林立,更因为碉楼里各项生活设施无忧,它们顽固、坚强,提供着强大的保护。广东沿海年年台风登陆,总有几个月或者半年时间,人们要躲到碉楼里避水。时局动乱时,亦要凭此碉楼抵御海盗土匪。据说为了加固墙体,人们甚至用糖水和糯米饭渗入混合土中,通过化学作用,使墙体更加坚固,这样的墙体用钢钉也打不进。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曾多次围攻,用枪打、炮轰、火烧,都无法攻入碉楼,写就了一部石头砌成的不朽传奇,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坚守。

现在,它们无声无息地矗立在落日的余晖中,于繁华大街的背后独守一份宁静,一片青苔在它斑驳的身躯上悄悄蔓延,几条狗伏在它跟前的小巷口,旁边一处屋檐下,一只蜘蛛正悠闲地织网,试图网住那流逝的光阴。推开重重的门,似乎还能惊醒它沉沉的梦……

曾最繁华是骑楼

外地人初到广州,总会被“你靠我,我靠你”的骑楼所吸引。它们似连成一体,又各自不同,好似一排耄耋老人,紧紧守住一段共同的历史,又各有自己的兴衰怒喜。

骑楼的故事,始自清末民初,那时广州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处于传统大陆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交融碰撞的最前线,印度等原英国殖民地和原葡萄牙殖民地的建筑之风也渐渐漂洋过海,在这里落地生根。

要看广州最好的骑楼街,应当去人民路。这里南接著名的十三行,一直是广州重要的商街,路两边皆为年代久远的骑楼,上为居民住宅,下为商铺,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哥特式建筑等多种风格连成一体,从南到北,骑楼相接,从廊中穿过十分方便。

在时光的穿梭交替中,人民路的骑楼亦被世界各地、不同年代的风格改变着,这里既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风格、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也有七八十年代的水刷石和马赛克立面,是名副其实的“活”的建筑博物馆。

而在那些西化的“洋楼”上,从来不乏中国人古典细腻的小心思——楼上的中式小凉亭、琉璃瓦仿佛见证着当年勤劳经商的人们生活优渥的姿态,以及那繁华、惬意又忙碌的旧时光。时至今日,广州骑楼已然成为广州甚至岭南文化的实物代表,她展现出的开放、包容、重商的设计理念恰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

千年遗迹围龙屋

碉楼、骑楼都是近百年的建筑精华,但不要以为岭南建筑的辉煌仅止于此,这里更有千年围龙屋,带你梦回唐宋。千年之前的战乱、饥荒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南迁至这个秀美之地,一个家族的迁徙在此画上了句号,这个句号后来又诞生出一个美丽的名字——围龙屋。围龙屋正中一间为 “龙厅”,一层层围“龙”而筑,故名“围龙”屋,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尊祖崇宗的伦理思想,也道出了客家人悠久的中原文化沉淀。

如今,结构精巧细致、设计天衣无缝的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在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而在那时,一砖一瓦的设计,都渗透了客家先祖对建筑思乡的透彻理解。围龙屋一般依照坐北朝南的地势建于缓坡,既可以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又便于防御外敌。同时,前低后高的格局使得房屋外观雄伟壮丽、层次分明,屋内阳光充足,空气温润。冬季可抵御寒风肆虐,夏季又有凉风徐来。

在梅州市现存围龙屋上千座,小的有一至二条围龙,大的多达五六条,因为结构复杂,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好。每座围龙的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池塘用来蓄水、养鱼、防火……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真是“一座围龙屋,一座客家城”!

今天,这千年前客家先祖留下的历史痕迹正召集着世间无数的建筑学家和旅游爱好者。这份千年之约,也许在马蹄停顿、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上一篇:天之阳草莓采摘活动方案下一篇:副处长转正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