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教学心得

2024-05-11

《乌塔》教学心得(精选16篇)

篇1:《乌塔》教学心得

《乌塔》教学心得1000字

《乌塔》一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有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刚接触课文准备备课时,我一下子就被课文本身吸引住了,文中那个独立自主的女孩是那么与众不同,那么令人难忘。我想,学生一定也喜欢这篇课文,也喜欢这位有主见的女孩,一定会对她产生兴趣,充满好奇。所以教学时一定得瞧瞧他们的表现,听听他们的意见。

教学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充分思考,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多位学生的回答,互相补充,使答案更完整。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再读课文,讨论乌塔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把答案写下来。学生充分讨论后,让他们每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要求不得与其他组重复。学生兴致浓厚,刚开始是一个一个按顺序上台,后来大概生怕被他人写完,居然出现了争着上去,甚至一窝蜂上台的场面。终于,全都写完了。仔细一瞧,还真多!独立自主、有主见、胆大心细、自食其力、会待人接物、有孝心……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学生都说得很好,有的学生甚至从微小的一个词语中谈他们的体会。对此,我大大的表扬了一番。然后,我又让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你对乌塔独游欧洲是怎样看的.?”这下,50名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一派学生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另一派学生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班里又一次掀起了高潮。

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并不是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听了,也颇有同感。

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的机会,营造了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快乐,完全成为伙伴的课堂,想象的课堂,创造的课堂。

篇2:《乌塔》教学心得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乌塔》。文章讲述了作者到罗马旅游,在旅馆遇到同宿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的故事。一个14岁的乌塔通过自己的努力,独自游历欧洲,她的`独立自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的我来说,乌塔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识带给我的惊讶不亚于作者,她身上的许多优点值得我反思和学习。乌塔在旅游前的充分准备,从行程的安排到邮寄报平安的明信片,再到自主查阅相关书籍,甚至自己挣旅费,这些在我看来只有成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却在仅仅比我大4岁的小女孩身上实践着。我也曾旅游过许多地方,但只是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一路被他们引领着、呵护着。偶尔与他们走散了,我会吓得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相比之下,我对大人的依赖和独立自主能力的缺乏,让我在乌塔面前自惭形秽。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想只要我有意识的培养自主意识,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加强自我管理,逐渐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成长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自信。要知道,中国的孩子并不逊色于其它任何国家的孩子。

篇3:《牧誓》教学心得

往年讲解《牧誓》只用一节课, 今年用了两节课。研题解, 译课文, 看注释, 听讲解, 结合中学已有知识, 同学们发现、提出了很多问题, 在此仅列举两个: (1) 武王伐纣到底在哪一年, 老师您认为哪个年代更权威? (2) 从《牧誓》中周武王列举纣王的三大罪状看, 根本不算什么, 为何这些所谓的罪状居然能引起友邦的同仇敌忾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武王伐纣到底在哪一年呢?

同学们在中学时大体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夏代的开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 夏代和商代之间的界线为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 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但课后注释却是:以周历计算, 当时是周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 (据《竹书纪年》为公元前1027年) 。到底哪一个更权威呢?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年代的一个关键点。这场大战到底发生在哪一年, 却是几千年来一直未解的谜题。2000年, “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5年研究结果, 提交了1个范围:BC1050~BC1020 (BC指公元前) , 3个结果:BC1046、BC1044、BC1027, 首选BC1046。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研究员刘次元经过两年多研究, 确定武王伐纣之日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对此学界虽然还有许多质疑, 但该研究成果已被《断代工程年表》采用。有关武王伐纣这一事件的天象记录不少, 但多是几百年后的追述, 而且普遍存在文辞简略、含义不清、文献可疑、互相矛盾等问题。历来的研究, 在100余年范围之中, 竟有44种结论, 因此武王伐纣的年代成了中国历史的重大疑案, 我们暂且以公元前1046年为准吧。

关于第二个问题:周武王列举商纣王的所谓“三大罪状”, 为什么能引起其他盟友的同仇敌忾?

三大罪状是: (1) 太听老婆话, 即“唯妇言是用”。 (2) 不操办过问祭祀, 即“暋弃厥肆祀, 弗答”。 (3) 不任用从父昆弟执掌国要, 即“暋弃厥遗王父母弟, 不迪”。

用现在的观点看, 这三条不但构不成所谓的罪状, 反而衬托出纣王是一个绝好的帝王。事业有成又听老婆话的男人肯定是个模范丈夫;在“无事不卜, 无日不占”的商王朝, 纣王却不祭祀天地鬼神, 简直是个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不任人唯亲, 即使不能任人唯贤也会看工作能力, 肯定是个好领导、好上司。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这三条罪状可谓条条罪不可赦。

首先看“唯妇言是用”。那是个男权极其膨胀的时代, 女人地位十分低下, 相当于男人的财产之一。在男尊女卑的时代, 直接骂帝王不如讲“乱世佳人是祸水, 坏事都因女人起”更有蛊惑力。其次在商朝, “军国大事, 在祀与戎”。国家大事主要就是祭祀和打仗, 纣王只顾连年作战, 拓展疆土, 可能没有时间祭祀, 可在当时社会, 公认祭祀比打仗更重要, 尤其是对祖宗的祭祀。第三, 夏朝的建立, 使“家天下”从此代替了“公天下”。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严格遵守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严格区别, 任人唯亲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只看是否嫡、长, 不管是否贤、能。

总之, 在当时社会, 三大罪状不仅成立, 而且引起共鸣, 因此他们同仇敌忾!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为古人的负面遗产无端维护。同学们可以根据历史事实, 给商纣王“平反昭雪”, 其实早有人这么做了。据说子贡就曾怀疑过史书关于纣王残暴的记载。《史记·殷本纪》说:“帝纣资辨捷疾, 闻见甚敏;材力过人, 手格猛兽”, 可见纣王是个很能干的人。王充《论衡》中明确表示对纣王传说有疑。清朝李慈铭说纣王罪行比起后世暴君还算不得罪恶深重。顾颉刚《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现在传说的纣恶, 是层累积叠地发展的, 时代愈后, 纣罪愈多, 也愈不可信。阅读历代帝王传记, 评点历代帝王功过得失, 是毛泽东读史时的一大偏好, 他说“纣王是个很有本领的人”, 毛泽东认为:“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 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 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 打了胜仗, 但损失很大, 俘虏太多, 消化不了, 周武王乘虚进攻, 大批俘虏倒戈, 结果商朝亡了国。”1959年2月, 毛泽东又在济南的一次座谈会上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 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 所以以后失败了。”

篇4:《乌塔》读书心得

记得有一个故事,一次长途夏令营,去得是群中国和日本的孩子。中国孩子带着父母去,什么事都不管,只知道游玩享乐,而日本的孩子却什么事情都自立。摔伤了,爷爷开车过来看他,焦急地问他:“还能坚持住吗?”他坚强地回答道:“我能。”爷爷就开车走了。联想到以后,如果抗日战争重现的话,那中国又会怎样呢?

如今,有父母阻挡孩子的独立生活,可谓是捏在手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就是溺爱。我记得那天,我下楼玩,看见一位家长对一个和我差不多的小孩说:“明明,天冷了我给你送来一杯牛奶。”看到这一幕,我不尽叹气起来,想到了一句话:溺爱不是爱,而是对我们(小孩子)一种甜蜜的摧残。

未来是我们的,父母们,请放开对我们的束缚,让我们经受风雨的磨练,在这大千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吧。

篇5:读《乌塔》心得

读《乌塔》心得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自主、自立、自强的好孩子是我反复阅读《乌塔》这篇课文的最为深刻的体会。《乌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乌塔独自一人游遍欧洲旅途之中的一切经历,深深使我为之感动,反复阅读后,使我的心泛起了一阵阵疑问的涟漪,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外国孩子能自立、自强,我作为一名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自立呢?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对其子女一直运用“绵羊教育”的模式来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极大地缺少自主、自强的能力,那是不是意味着外国的“野狼教育”会胜过中国的“绵羊教育”?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不禁想到:生活中的我应具备乌塔自立、自强的能力,做一个学习自强、生活自立的孩子。

由于父母过于溺爱,我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常常由他们一手照料和包办代替,生活中的我缺乏自立、自强,如,每个星期周二、周四放学后我都要参加英语补习,几乎每一次都是妈妈亲自用自行车接送。有一次,我的妈妈因工作繁忙,离英语上课时间只有10分钟,妈妈还没有回来,当时我非常着急,自己走又不敢,不自己走又怕上课晚了,到现在回想起此事心里就特别难受,情急之中,我毅然决然地决定自己独立去上课,做一次独立体验。于是,我收拾好上课用品后,就急匆匆地走出家门,迅速朝上课地点走去。当我来到第一条马路时,看见前方是绿灯,左右又没车,使我放松了警惕,刚一起步,信号灯发生了变化,一辆行驶如飞的汽车开了过来,我吓了一跳,迅速回到马路旁,耐心等待绿灯的再一次出现。此时此刻,我想:反正也得自己去上英语课,要大胆,不能做缩头乌龟!我的想法鼓舞着我,使我大胆地、成功地走过第一条横行马路。在第一次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我勇敢地走过了第二条横行马路,终于顺利到达了上课地点。经过这次独立行走的`体验,使我坚定了信念,并从此下定决心,做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强者,生活、学习一切靠自己,坚信只要努力去做,任何事情一定会成功。尽管如此,我深深感到现在的我和乌塔相比还差很远,她能自己游遍欧洲,我只能自己独立上英语课,我们的差距很大。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深深懂得:如果总做一只母鸡呵护下的雏鸡,就永远不可能得到锻炼,不可能雏鹰展翅。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我想对中国的父母说:如果你们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必须敢于尝试用“野狼教育”让孩子独自磨练,使孩子的羽翼更加丰满,这样,孩子的将来才能更加独立坚强,适应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林。

篇6:乌塔读书心得300字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内心有了很大震撼。

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竟然能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想也不用想就知道中外小孩有多大区别,一个能独立自主,一个是常常呼爹唤娘!中国的孩子,就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有点挫折就泄气。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代流传的坚强意志去哪儿了,难道真的要毁在我们手里了吗?我们常常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然后变成“书呆子”。乌塔是飞翔于蓝天的苍鹰,而我们是养在金丝笼中的小鸟!乌塔能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旅游的快乐,打工挣钱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与乌塔相比差得太大太大了。

我要大声的告诉中国的父母,你们真的愿意祖国的花朵毁在你们手里吗,赶快打开“溺爱之锁”给孩子们一片独立自主的蓝天,让爱更完美,让爱更充实!

篇7:教学心得谈

一. 同读一本书, 在边读边议中加深理解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 一个人读一本书, 对书本的领会是有局限的, 它受阅读者知识面、世界观、思考角度、人生阅历、处世立场等等的限制。而如果有另一种阅读理解与之碰撞, 往往会促使双方视野进一步开阔, 理解更全面, 心智成长也更快, 由“独乐乐”达到“众乐乐”的境界, 阅读的审美愉悦更充分。基于此, 我们在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如开展“名著导读”“读书征文”等活动时, 有目的的让学生同读一本书, 有组织的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1、精选篇目, 激发共同兴趣。

选好一本书, 才能激发更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考虑到文学社学生一般阅读面比较广, 我们针对学生实践, 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兼顾文学性和通俗性。我们坚持选取那些文学性较强但又不是很艰涩的文学经典作品。比如从外国文学作品中选取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高尔基的《童年》, 语言风格比较平实的普希金和聂鲁达的诗歌等, 中国文学则选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如茅盾的《子夜》等。

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我们既重视给学生推介一批经典作品, 也重视推介一些富有时代元素的优秀作品。在我们的推介作品中, 有房龙的《宽容》,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也有《神雕侠侣》《三重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长篇。

重视系统性。对于单个作家, 我们考虑选取他在不同期代表不同风格的作品, 比如李清照的诗词。因为社员是不同批次入社的, 对于不同批次入社的社员, 我们在推介作品时, 也考虑到他们学习的系统性, 比如第一年重点推介小说, 第二年重点推介散文诗歌, 第三年重点推介杂文或一些社科类论著。

2、有目标的引导学生思维碰撞。

与自在状态下的阅读不一样, 高效的阅读需要规范。为了引导学生思维碰撞, 我们有意识的给学生思维定向, 为下一步写作奠定基础。我们的做法是, 在阅读之初, 就给学生一些阅读思考题, 引导他们围绕问题来读。

二、合写一篇文, 在互评互改中升华写作

所谓合写一篇文, 就是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 学生独立地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完成一篇作文, 然后两人一组, 互评互改, 写成两篇文章, 署上两个人的名字, 代表两个人的作文水平交上来。

这种作文训练方式的好处是, 写作者因为有先前的阅读交流经验, 有感而发, 有话可写, 而且可能写出思想深刻的作品;又因为有独立立意、独立写作这个环节, 常常能写出新意;再加上互评互改, 当面交流, 而且作文要署两个人的名字, 促使写作者不敢马虎, 批改者不敢怠慢, 交流修改意见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碰撞思想、交流写作的过程, 作文能力因此能有较快的提高。

不用担心这种方式下学生把作文写得千篇一律。实践证明, 由于学生个体的写作风格、阅读关注点、阅读体会、思想角度不同, 学生写出的作品都会带上自己的个性。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读《论语》后, 学生有的写的是思想评论, 有的写的是用《论语》的观点看生活的时评, 还有的写的是用《论语》作题记的记叙文, 观点和形式都很丰富。

三. 共办一期报, 在边办边品中开阔视野。

在阅读交流, 写作交流完成之后, 我们得到了一批物质成果———二十多篇学生习作。如何处理这一批作品呢?

1、把所有作品张贴在文学社的墙报上, 让学生公开评价。方法是在你喜欢的作品的空白处签上你的名字, 并用一句话说明你的理由。

2、以刊中报的形式, 把获得签名数靠前的8篇佳作刊登在文学社社刊上, 在全校推广。这张报纸的编辑排版、按语、作品简评都由社员负责。之所以用刊中报的形式, 是考虑到刊比报的发行面更大, 更便于留存。

3、将这些作品投递给《中学生报》《现代语文》等报刊, 争取发表。

篇8:乌塔四年级读书心得400字

乌塔为了挣旅费,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陪小孩玩。对于一个14岁的.小女孩来说,该是多么不容易呀!

乌塔不仅独立能力很强,还很认真.仔细。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报平安,还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出行做准备!

我们中国的孩子就像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拿我来说吧,一到天黑,我就不敢出门了,别说旅游,就连出去玩也得家长陪着。

篇9:《乌塔》教学心得

乌塔虽然是个女孩,但她却不娇气,反而还很独立,从她去发广告宣传单挣取旅游费用,到每个地点都能准确地找到当地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并知道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等事情就可以看出。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孩子却显得娇气不少,很多在家里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王子”“小公主”,出去玩也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行人前后左右护拥着,极其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意识。

为什么乌塔能做到那么独立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乌塔有胆量、并且愿意去尝试生活中的事情,而我们却只愿意享受现状吧;当然,她的这种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意识,我想与她的家人的鼓励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是需要有一些学习与改变。

另外,她去旅游从来都不拿爸爸妈妈的钱,都是靠自己外出打工赚的钱,这一点也让我非常佩服,小小年纪就懂得靠自己的双手,一步一步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们要向乌塔学习独立,不能养成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坏习惯。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乌塔那样自立,独游世界。

篇10:乌塔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50字

看到这个名字,你们是不是感受很怪啊?确实,这个名字也让我感到怪怪的。如果我不告诉你她是个小姑娘,你肯定会把这两个字理解成有很多乌鸦的塔吧?

最后,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爱孩子,就要培养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也可以让我们像乌塔那样,自己走遍世界,费用也自已挣。”

乌塔读后感心得体会350字

“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自己游遍欧洲,在酒店里遇到了作者,后来作者和乌塔一起在谈旅行的事,分享心得。第二天乌塔与作者道别,还答应作者以后去中国旅游。”

我觉得乌塔一个14岁的小姑娘既然能自己游欧洲我也很佩服,而且她是一个很愿意交流、很勇敢、很独立、很坚持,也很有耐心的好孩子。乌塔可以用三年时间来准备,真是非常不可思议呢!

其实,作者说得没错,我们这种年纪的小孩都让家长放心不下,我就住在学校后面,爸爸妈妈也不让我自己一个人上学,乌塔只是比我大四年,就已经自己游欧洲了,我虽然知道乌塔只用了三年去看书,赚旅游费,我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会做这些东西,而且我也没有耐心看那么久的书,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坏蛋,偷东西的;骗小孩子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坏蛋满街是防不胜防,公安局都拿他们没办法,父母又如何敢让孩子自己上街呢?就算有家长在也照样抱走,像抱自己孩子一样,想抱谁就抱谁,如今的治安真是麻烦呀!

篇11:钳工教学心得

钳工技能是机电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这个工种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的,还要心细。如何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应该怎样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总结,我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应抓住以下五个方面:

1 明确目标

1.1 明确总学习目标

我校为职业类学校,学生素质和普通中学相比,差距较大。对机电专业而言,学生基础多数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文化课不必说,专业课也不认真学。钳工这门课虽然是专业技能课,但仍有一些同学改不掉学习懒散的坏毛病。很多同学怕吃苦受累,学习不用心,实习不认真,根本达不到学习、实习的要求。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我校实行“双证”制度,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工业上紧缺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练好专业技能,也是对其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钳工教学时先开一个动员会,强调上述观点,使学生认识到钳工技能实训的重要性,真正在内心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钳工技能。

1.2 分解实训目标

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还不够。由于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仅有一个总体实训目标,学生对自己每次课程必须达到的技能练习要求不够清晰,缺乏紧迫感,新鲜劲一过,又会懒懒散散。因此,有了掌握钳工技能的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的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作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这样,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有了时间意识,产生一种紧迫感。

具体来说,在开始练习前,我将以前的同学参加技能鉴定的工件展示给同学,从工件的形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配合精度、加工的方法与过程、考试工时几方面给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初步对他们应掌握的钳工技能有个总体了解,然后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指出在每个时间阶段内要掌握的技能,比如第一周的课是锯割练习,学生要做到基本掌握正确的锯割方法,保证锯割尺寸误差小于1毫米,锯缝与基准面垂直度误差小于一个毫米。第二周锯割练习要控制尺寸误差小于0.5个毫米,并向学生指出,如果锯割尺寸误差不能准确控制,过小导致工件报废,过大则增加锉削工作量和劳动时间。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练习起来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2 抓基础训练,强调钳工在工艺流程中的作用

传统加工的基础训练是学生对机械制造认识的开端,只有具备了基本操作技能,才谈得上对工艺流程有所了解,对机械制造才会有整体认识。锉削、錾切、锯切、划线、钻孔、攻丝、套扣、装配等是钳工的基本操作,也是钳工加工的基本特征,其加工灵活,操作方便,在机加工中有着其他工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分教学内容借助实物进行讲解,且在实际操作中将各种具体操作与其他加工方式进行比较,突出其特殊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对钳工的基础训练加以重视,通过他们的亲自观察、体验和感受来达到实习的目的。

3 培养技能

3.1 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较多地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以锯割为例,许多学生刚开始可能并不是太重视,凭着一股冲劲,一口气锯下去,不一会儿就累的胳膊疼、手发酸,锯出的锯缝歪歪斜斜,参差不齐。实际上,正确的锯割动作,从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法,锯弓的握法,站立的部位,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用力的速度与大小,眼睛的注视部位都密切有关。正确动作的掌握,可以使学生节省很多体力,才能连续几个小时的练习。学生开始要对这些方面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协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且随着大量的练习,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比如锯割后的切削余量大约达到0.2mm,这样才算打牢了锯割的技能基础。再比如锉削加工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部位与姿势、双手用力大小变化、锉削方法等几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锉刀能否端平,更是一个需要反复观察、反复纠正的训练。只有当随手进行锉削,锉刀运动都能基本做到水平运动,才能进行更高的练习。

3.2 培养感觉技能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在钳工技能实训中,仅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远远不够。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来完成,培养出一定手感就更为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速度,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要对自己的操作有一定分寸。以锉削为例,学生需要了解当自己分别采用大板锉、中锉与油光锉时,每次锉削的锉削量大概值,以免操作不分轻重,开始尺寸超出,忍不住用力连锉几下,就把工件尺寸锉小了。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多思考,多观察,通过科学训练,熟能生巧,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使用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然后使用中锉再锉削十余次,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最后用油光锉修整。

4 注重综合操作训练,有针对性进行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这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如钳工技能训练中多数都要做的鸭嘴锤,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技能考核的要求,钳工的针对性练习课题较多,例如“凹凸T形配”、“方孔配”等。

5 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篇12:《乌塔》优秀教学反思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让班上的孩子的佩服和惊叹!而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得任何风吹雨打。就像文中提到,中国孩子的生活,在电视、儿童图书和游乐园中获取快乐。其实除此之外就别无乐趣。所以孩子们都对乌塔流露出了极大的羡慕。

孩子们羡慕乌塔,对乌塔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仅是因为乌塔的勇敢,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更重要的是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三年时间的准备,事先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并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连旅费都是自己打工挣的,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向乌塔学习,但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为此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的做法和说法你赞同吗?接着我让学生立足课文语言,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学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外出旅游,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长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了经验,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反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担心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也谈到了电视、书本也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到底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并提醒孩子们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

篇13:乌塔教学设计

(-)知识教学点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资料,并能对课文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潜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潜力。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二)潜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就应学会自立。

重点:对文中的人物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述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前导读,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学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一位名叫乌塔的14岁德国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

师:(乌塔是德国小姑娘,她已经独自游玩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她还要去希腊呢!xx,你刚刚说的这些资料是在课文中第几段找到的?

生:我是在第五自然段找到的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读第五自然段)

3、认读生字词,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要认得的字所组成的词语。

师:大家先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词语: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正音)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问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好不好)

2.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就应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能够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师:一个只有14岁的小姑娘,居然独自游玩了那么多个国家,他是怎样去游玩的呢?想一想她在旅行当中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

师:乌塔在旅行中是怎样做的?她为了这次旅行又做了哪些准备呢?课文的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你来说一说。(第七自然段)

师: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3)、师:对于小孩子单独出去旅行的事,作者和乌塔互相交流了看法,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讲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呢?大家找一找,把它标号出来好吗?

(生找自然段,标号)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6至9自然段)

四、主角扮演,加深理解

1、师:老师有个提议,我来扮演文中的作者,你们来扮演乌塔,我们应对面地交流能够吗?

师:此刻就开始吧

(师生扮演对话,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句子和每人说只一点,不要长篇大论,尽量不请那几个不懂又说一堆的同学回答)

问1:乌塔,你一个人游欧洲不怕危险吗?你的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看来,你还挺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呢。

问2:乌塔,那么你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呢?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啊,到底准备了些什么呢?

问3:乌塔,旅游怎样多国家是要很多钱的,那么你的旅费是从哪里来的?——原先是这样啊。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的还挺不错的呢,乌塔的这些回答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明白的?

生答: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明白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第一、二两句话吧。

(生读)

师:透过交流和读课文,乌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各自回答。

(1)自理潜力强。

(2)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3)生存潜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忙……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4)有职责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5)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师总结:乌塔的独立,有计划,活泼开朗都值得我们学习。乌塔也同样问了一些有关中国孩子旅游的问题。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她的。作为中国的孩子,你又是怎样回答她的呢?同学们,交流交流吧。,读完课文以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同桌之间交流。

2、师:同学们,这一回呀,老师想来扮演乌塔了,你们就是中国孩子,我们再来一次应对面的交流好吗?

生:好。

问1:你们中国孩子,也是这样旅游的吗?

——那不对啊,我也是家里的宝贝,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呀,但是我们的兴趣不同,有时候我就单独出去玩,为什么爱你们就不能让你们出去玩呢?(国情不同、家庭因素)——这回我明白了。

(师生再次交流,顺势引导比较中外少年儿童的不同,点名国情不同、条件限制等)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讨论的十分热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纷纷发表,师随机引导,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可不能够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不能够)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推荐:

这节课不是号召同学们全部都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肚子去旅行,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我们就应像乌塔那样有独立的意识,最起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是就应能做的到的。

板书设计:

乌塔:周游欧洲

1、懂得自保、自救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独立自主

3、打工挣钱

教学反思:

我所上的《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潜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潜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几个环节并不是很失败: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研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成长故事,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对小姑娘的评价,因此需要学生研读课文。从故事中去体会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替小姑娘的老师用中文给小姑娘打个来中国学习转学评语的情节,激发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姑娘的行为、语言中去体会小姑娘的特点。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一个未成年孩子该不该独自远行?这一个环节意在检查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程度,和交流阅读后主观的见解。

4、设计回答校长的一个问题,使中国的小学生树立了自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外儿童各有所长,也各有差异。

5、最后作业拓展题:

不足的地方有:

1、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

2、学生质疑的词语放在后面的研读课文中去理解。

篇14:《乌塔》教学反思

在设计指导过程的时,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的储备状况,侧重了几点:一是整合资源,将“我的发现”和“成语故事”结合起来进行;二是注重了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有效交流结合起来;三是适度进行拓展训练,在习作训练中,不仅让学生写出来,而且还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出去”。

这样设计并实践,确保了训练目标的实效性在教学本语文园地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口语交际、作文指导和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与作文指导相结合,学生在说真情故事的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好作文做了极佳的铺垫。作文指导时,我重点结合“胜似亲人”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描述,降低了写作了难度,同时也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习作恐惧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5:会计教学心得

在行为主义理论主张的观点当中有几点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觉得非常重要。第一, 教师不应该低估交际氛围产生强化作用的功能。教师随处可用的积极强化因素很多。例如:一个微笑、热情、兴趣的表现、关注、欣赏和随意的谈话等。这样一种积极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力的。学生只要置身于教室之中就会感到愉悦和自信———一种充满肯定性事件的环境, 学生只需要把自己与适当的行为联系起来。第二, 尽量避免负强化。负强化是从某种情况中排除一些什么或者是不适当的增加一些不愉快的东西。比方说, 用威胁去减少某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的惩罚就是一种负强化。有些课堂管理方式就是以反感性控制为基础, 如果学生不学习或不遵守规则就以暴力相威胁。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惩罚有几种弊端:首先, 影响短暂, 被惩罚的行为有可能重复出现。其次, 这种令人厌恶的刺激法用在惩罚中可能引发有害的情绪。一次消极的事件实际上是对本来要消灭或减少的行为的强化。如果可能, 我们应尽量使用有益的强化措施而避开负强化。第三, 给在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贴标签”同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他们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是在情绪低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的。最糟糕的是这些被教育放弃了的学生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学习任务。

会计传统课堂基本老师讲解理论知识, 然后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相关题目进行练习, 以达到强化认知的效果。而且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证明, 这种方法是合理的, 如果不多做习题, 反复演练, 只是听听老师讲课, 还是很快就会忘记, 不会融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里面。在最近这次会计证考试的调查统计里发现有绝大部分通过的同学考前将教材看了三遍以上, 做题都在6套以上。这就说明会计知识的掌握和行为主义理论所主张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高职的学生特点非常明显, 总体来说自学能力比较差, 学习习惯比较差。有大部分同学学习目标非常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会计专业, 大部分是听父母说好找工作, 就业前景好, 其实他们从本心里不喜欢学习会计, 再加上本来学习习惯就没有养好, 这样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 甚至是厌学。第二类, 目标相对明确, 将来就是要做会计, 当然要好好学。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 或自学能力差, 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第三类对于那些喜欢的同学当然他们的听课效果就好些。在这三类里面, 前两类的同学占了大部分。试想在理论课堂上, 你面对的是大部分不想听课, 根本没有兴趣的同学, 该怎么办?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 仅就课堂组织上提出几点建议。

1) 请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虽然有不听的同学, 但是当我们看到还是有一些同学一直在看着你, 听你, 他们求知的欲望会让你感动, 如果我们只是随便讲讲, 会觉得对不起这些学生。所以教师还是应该摒弃一种心理, 就是反正也没有人听, 干脆就随便讲讲。我们应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上好每一节课。

2) 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意在课上和课下和同学们的沟通, 这种沟通会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赞赏的眼光都会改变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甚至是这门课的学习态度。其次, 减少负强化的影响。避免用反感性控制位基础, 比方说当学生练习的时候, 学生不练习或聊天, 这时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针对性的批评这些学生, 否则只能导致他们更加的厌学。可以采用智慧的办法, 走到他们面前去和他们说说话, 问一下情况甚至是关心他们, 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要学习和有问题的学生例如上课不带书的, 一直讲话的, 进行沟通, 做到一视同仁, 不能给他们“贴标签”。

3) 积极组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需要尽量针对学生的情况给予指导, 对于那些听了又像没有听, 处于中间地带的同学占大部分, 所以我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或是将他们也“吸引”到题目的演练当中来。笔者采取了将同学划分为小组的方法, 小组的划分可以按照班级宿舍, 也可以按照座位。这样无论是上节课回顾复习, 还是新课题目的演练, 还是随堂提问和测验, 都按照小组来进行。例如在新课题目演练时给出不同的题目后, 划出一些时间给他们讨论练习, 然后课上讲解或提问这些题目。通过这种方式, 发现又有一大部分同学开始看这些题目, 也开始翻书自己开始做。另外在测验题目的设计的时候, 尽量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 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就可以给出较难的题目, 基础差的给出简单的题目, 例如原材料计划成本的学习, 对于学的较好的同学, 就可以在一次测验中出6到小题目, 两次购买材料, 一次发出材料。而且在购买的时候涉及到运费的抵扣处理, 涉及到应付票据的出具, 两次的购买一次可以是超支差, 一次可以是节约差;对于基础的差的同学可以只出一次购买, 不涉及运费, 一次发出。这样虽然不能做到一对一, 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顾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1) :385-389.

[2]部冰.会计教学心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8) .

篇16:《乌塔》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过去一月有余,可同学们学习场景历历在目。

镜头一,72双眼睛入神的阅读,不时地从不同方位传来朗读声。

镜头二,大家在自然段旁写看法与见解。

镜头三,渴望的眼神一齐望着大背投找乌塔旅游路线。

镜头四,朗读擂台赛热烈。

镜头五,四人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镜头六,小组选派代表班上发言,谈理解和感受,有的同学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有的结合了本地本人情况与乌塔对比谈看法,认为自己从家里到外婆家都不敢独自乘车,怕坏人……等,老师问:“湖南省会在哪里?浏阳有哪些出名的地方?出名人物?文家市最出名的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

反思:学生的语文实践太少了,往往只从有限的课本中猎取,忽视自主学习,忽视与他人沟涌,老师也只围绕课本布置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现在的学生活动范围狭窄,缺乏人际交流,不能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只注重书面作业,轻视实践活动,所以任课老师要有意识组织或安排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麻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下一篇:石油员工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