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审计通知书

2024-05-09

公司审计通知书(共8篇)

篇1:公司审计通知书

关于对**(单位)**(项目)进行审计的通知 **(单位):

根据(集团)公司年度审计计划和经理安排,决定派出审计组,自 年 月 日起对你单位**年度**(项目)进行审计,必要时将追溯其他年度或延伸审计其他单位。请予积极配合,并提供有关资料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特此通知

组长:*** 职务:***

主审:***

成员:***

*****************公司审计部(盖章)

年 月 日

篇2:公司审计通知书

一、单项选择

1、保险公司应当在()下设立审计委员会。A

A、总经理室B、董事会

2、审计委员会成员由()名以上不在管理层任职的董事组成。已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应当由独立董事担任主任委员。C A、1 B、2 C、3 D、5

3、保险公司董事会对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运行与维护负有最终责任。没有设立董事会的,公司()承担最终责任。C

A、董事长 B、总经理室 C、总经理 D、独立董事

4、保险公司应当设立审计责任人职位。审计责任人向()负责。AD A、董事会 B、董事长 C、总裁室 D、管理层

5、按照《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要求,鼓励保险公司实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BC

A、独立化 B、集中化 C、垂直化 D、民主化

6、保险公司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原则上应当不低于公司员工人数的(D)。保险公司员工人数不足一百人的,至少应当有一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A、1/500 B、1/1000 C、3/1000 D、5/1000

7、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对公司内部控制的(ABC)进行全面评估,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A、健全性 B、合理性 C、安全性 D、有效性 9.审计责任人不得同时兼任公司(B)的领导职务。A、合规部门 B、业务工作 C、财务部门 D、稽核部门

10、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应当至少(C)一次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并通报管理层和监事会。

A、每季度B、每一年C、每半年D、每个月

11、中国保监会依法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行(C)。A、指导B、评价C监督D、审计

12、保险公司应当设立审计责任人职位。审计责任人既向()负责,也向()负责。A A、管理层、董事会B、总经理室、董事会C、审计委员会、董事会

13、审计责任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向()报告。A A、中国保监会B、董事会

14、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应当至少(B)听取审计责任人关于审计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A、每半年一次B、每季一次C、每年一次

15、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可以通过聘请(A)等多种形式,评估内部审计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监督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A、中介机构B、审计事务所

16、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责任人应当至少(A)向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交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

A、每年一次B、每半年一次C、每季一次

17、保险公司应当(A)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和经董事会审议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A、每年4月30日B、每年的3月30日C、每年的1月15日 多项选择

1、保险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履行的职责包括(ABCDEFGH):

A、审核公司内部审计基本制度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批准公司审计计划和审计预算; B、评估审计责任人工作并向董事会提出意见; C、指导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内部审计质量;

D、就外部审计机构的聘用和解聘、酬金等问题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E、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F、定期检查评估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受理和处理关于内部控制方面重大问题的投诉; G、监督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所发现重大问题的整改和落实; H、董事会要求的其他工作。

2、审计责任人主要履行以下职责:ABCDE A、组织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开展工作;

B、组织制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预算并推动实施; C、组织实施审计项目,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D、及时向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公司总经理汇报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提出改进意见;

E、协调处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3、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职责如下:ABCDEFGH A、拟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预算;

B、对公司及所属单位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C、对公司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D、对公司及所属单位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E、对公司及所属单位经营效益等事项进行专项审计; F、对公司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G、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审计; H、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司要求的其他审计事项。

4、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BCD A、公司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B、本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及上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情况; C、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D、下一改进内部控制的计划。

篇3:独立审计、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关键词: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 公司治理的起源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源于现代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治理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 (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 的责任和权利, 而且规定了公司决策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以实现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从受托责任层面看,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 公司治理正是确保这种受托责任关系有效运行的控制机制。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之间同样存在受托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也是维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平衡的控制机制。当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时, 所有权人与控制权人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而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宗旨就是要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使公司的经营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正常运行。

(二) 公司治理的分类

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李维安 (2002) 认为,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制度安排, 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其主要特点上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 (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等) 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 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本文认为, 由于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中一切矛盾的根源, 而且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只要不是委托人亲自去做, 代理人始终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 因此要全面的考察公司治理问题, 就需要内外并重, 在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的同时, 也要重视公司的外部治理。

(三)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涉及的主体有三个层次: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 其中董事会的地位和作用最为关键。董事会一方面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监督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 另一方面他又委托企业的经营者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公司治理中存在着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势必会出现利益冲突, 这主要表现在董事会接受委托后, 大股东利用权利侵占小股东利益;经营者接受委托后利用信息优势和实际控制权侵占股东权益的情况。

(四) 公司治理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式

公司治理面临相关问题:一是各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 委托人选择行为人完成一定的任务, 代理人接受委托而工作, 双方形成契约关系。由于存在监督成本, 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二是受托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下, 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 使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既在某些情况下为保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三是实现动态的“帕累托最优”。公司治理是伴随着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委托人与代理人、所有者与经营者、债权人与债务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断进行着互动的博弈。公司治理的各项制度安排就要在这种动态的博弈中保持整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要解决以上问题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相关利益者的权利分配, 这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关;二是经营过程的监督, 这需要审计职能的介入;三是对经营者的激励, 这与经营者的收入构成有关。本文拟从经营过程的监督入手, 论述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二、公司治理对独立审计与内部审计的需求

(一) 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独立审计又称外部审计, 是指由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外的独立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的审计, 审计的对象以财务报表为主, 审计的目的是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合规性。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方面。 (1) 独立审计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减少经营者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要正常发挥作用, 必须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如果会计信息失真, 那么构建在错误和虚假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必然会产生负面效用, 严重者还将导致整个公司治理结构失灵。从审计产生的动因判断, 外部的独立审计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独立审计的财务报表将被所有者采信。所有者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作为判断标准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 将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同时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依靠真实的会计信息作出决策, 也将使资源配置得到高效率的发挥。由此可见, 独立审计在降低信息不对称, 减少经营者道德风险方面至关重要。 (2) 独立审计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减少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控投股东, 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可能利用其对公司的有效控制权, 制定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或授意、默许管理者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误导非控股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经营、分红等决策, 从而侵占非控股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陈关亭, 2004) 。而独立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等基本职能, 执行这些职能, 能促使企业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 保证所有股东 (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 都能得到相同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有时审计虽然无法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是真实、合法、完整的, 但能够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与合法性作出判断, 从而起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

(二)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随着国际上财务丑闻的不断出现, 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能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包括在报告质量、公司业绩等方面。在2002年国际审计师协会递交美国国会的建议书中又指出, 有效的公司治理建立在四个主要条件之上: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在我国, 由于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不合理的股权结构, 这使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 内部审计部门具有时间和业务熟悉优势, 能更及时地发现雇员舞弊和财务错漏。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经常性存在的监督部门, 部门的日常工作就是检查监督其他部门、人员的业务活动 (包括总经理和其他高层管理者) 。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所有疑问的业务和财务数字进行调查, 投入的审计资源越多, 发现错漏和舞弊行为的概率就越大。因此, 内部审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防财务报告的违规行为和员工偷窃行为 (Schneider和Wilner, 1990;Hansen, 1997) 。 (2) 内部审计部门具有时间和业务熟悉优势, 能更有效地帮助企业科学决策, 提高绩效水平。内部审计目标已经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不谋而合。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的地方在于, 经理层为顺利完成其受托责任, 对其有内生性的要求, 这也使得地位提升的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治理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更好地为董事会和经理层服务, 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而提高企业绩效、增加企业价值正是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共同目标, 也是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目前, 越来越多的公司正日益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 并且不断扩展内部审计的范围, 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人们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 不断地扩展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治理质量方面的职责 (Antoine, 2004) 。 (3) 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函数, 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 为加强公司治理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大作用。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风险无处不在,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公司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过程, 内部审计因此能够担负起风险管理的职能。《内部审计思想》 (Bailey等, 2006) 中, Herman-son和Rittenberg将内部审计的治理活动界定为“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他们认为, “风险监控、控制确认和遵循工作构成内部审计活动的主要部分, 这三个要素一起共同直接勾画出组织治理”,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控、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与控制, 以及检查和确认信息与政策、程序和法律的遵循”。

三、独立审计、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 审计的发展依赖于公司治理需求的发展变化

审计的产生是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物, 在以前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人们关注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所有者不参与日常的经营活动, 他们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外部治理———独立审计方式来监督检查经营者的业绩成果。近年来财务丑闻的不断出现, 使所有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内部日常监督, 内部审计需求日益受到重视, 从幕后走到前台。因此, 未来审计的发展会随着公司治理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呈现出多个分支, 除目前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基本分类以外, 在独立审计内部将呈现更多样性的专业化分工, 目前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按客户行业分类来划分部门就是例证之一。内部审计内部也将按照所有者需求划分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社会责任审计, 以及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等。2004年, 时任IIA理事会主席的鲍伯·麦克唐纳先生访华, 他在为中国内部审计师演讲的内容中提到了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重新介入内部控制;二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三是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

(二) 未来审计的发展将更有效的推动公司治理改革和完善

世通事件后美国国会颁发的《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强调规定:外部审计必须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聘任;外部审计应向审计委员会报告。IIA主席Leroy E·Bookal在参加纽约证交所董事会的一个特别委员会时指出“公司有必要构建和保持独立的、胜任的和有竞争能力的内部审计职能, 如果在公司内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那就要求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声明中说明并解释这一事实。以上事件表明, 无论是独立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他们为公司治理所需要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随着两者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技术的进步以及审计资源投入的增加, 审计所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准确可信。因此, 审计结果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另一方面随着公司治理功能的发展, 内部审计也从传统的防错纠弊逐步延伸至公司治理层面, 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率, 从而协助组织实现目标, 达到增值的目的。2003年国际内审协会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明确提出了内部审计要为公司的治理做贡献。2004年, 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主办机构委员会 (COSO) 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中提到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过程以及为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分散战略提供建议来实现企业的增值。面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方面作用的日益显现, 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以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为核心, 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部门规章、各地方法规及各类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类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的法规来加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四、公司治理中加强独立审计、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 改变独立审计的聘任方式, 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独立审计的聘任方式一直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极大障碍。由公司经营者对外聘任审计师, 将直接导致委托人与被审计人身份上的一致性, 审计师也将在自身利益和独立性之间进行权衡, 进而造成审计师与经营者“合谋”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审计动因出发, 应该将审计师的聘任权交给股东大会, 由股东大会委托聘任审计师对公司进行审计必将大大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也将大大提升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做法是将审计师的聘任权交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行使, 但本文认为审计师聘任权只有交给股东大会才能真正隔离审计师与经营者、审计师与大股东之间的“合谋”行为。同时, 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研究, 也集中在了内部审计的地位上。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由总经理领导, 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才干和人品。因此, 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必须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入手。在我国, 《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主导的内部审计将大为提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 也必将从体制制度上给内部审计部门注入生机和活力, 使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 实施外部审计时, 应以内部审计部门的配合为开端, 提高审计效率

外部治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构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外部审计, 而当今从投入审计资源方面比较, 在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审计时, 会计师事务所从降低审计成本的角度考虑, 投入的审计资源比较有限, 不可能对公司的所有业务活动都非常熟悉。因此,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审计时争取内部审计师的帮助和配合。毕竟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的常设监督机构, 他们在信息上具有优势。瞿曲等 (2005) 分析了内部审计所提供的与外部审计有差异的服务, 即内部审计不仅在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方面发挥作用, 而且在经营领域发挥作用, 最终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 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来判断自身的审计风险, 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因此, 独立审计师与内部审计师的配合将有助于外部审计效率的提高。我们认为, 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内部治理机制, 是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高管层和外部审计一种极具价值的资源。

(三) 内部审计部分职能外包, 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和专业性

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业务内容、程序、控制制度有效性方面具有优势, 但在审计专业性和独立性方面还存在着客观的不足。要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就要扬长避短通过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的形式, 即由第三方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协作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其目的是在保留内部审计部门优势的条件下更增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各项内部审计业务划分为若干层次, 把那些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审计难度大的审计工作外包给审计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提升企业价值的改进意见外包给管理经验丰富的服务或咨询公司。利用外部专业服务人员的技能和资源来补充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的不足, 同时也可大大节约内部审计资源, 精简内部审计队伍, 提高内部审计在组织内的效率。

(四) 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目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定位仍停留在纠正内部会计核算、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层面上, 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一方面要将内部审计部门变成董事会进行专业监督和获取决策信息的利器和手段, 使信息链在内部传递过程中的风险得到适当的控制, 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另一方面更要将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成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智囊团和好帮手, 通过战略审计、控制审计、组织审计等方式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提升企业价值, 实现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优化, 成为公司治理中受各方欢迎的中坚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以加强信息的疏通和监管为治理核心和突破口, 可以实现内部双重制衡和外部治理的多重完美结合, 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将有极大地改善, 经理层主导控制地位会有所改变, 经理层实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空间也会大为缩小, 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实现内外部治理相互作用、互为推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 《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3]康霞:《公司治理与独立审计的关系分析》, 《财会通讯》2007年第3期。

[4]管亚梅:《基于战略管理框架的协力式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软科学》2007年第1期。

篇4:公司财务舞弊及审计对策

【关键词】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财务舞弊现象较为严重,既对公司发展不利,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财务舞弊是舞弊者为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而开展的违法违纪行为。随着公司经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其复杂程度较高,且社会对财务舞弊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因而对公司财务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维护我国公司的经济利益和促进公司的发展,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审计对策,以规避财务舞弊行为。

二、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

目前,我国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有许多,主要表现在公司财务情况被虚构方面。首先,财务收入被虚构。收入是衡量公司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公司发展决策有重要影响。目前,有的公司进行财务收入造假,徒增公司利润,对公司重大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包括隐瞒对外担保和隐瞒银行借款两个方面,增加公司经营风险。

三、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

1.利益驱动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影响,公司财务舞弊现象严重。首先,公司高管人员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进行财务舞弊。多数公司的员工薪酬与业绩紧密相连,促使公司高管人员成为财务舞弊的直接受益者。其次,有的地区政府与公司之间联系密切,而政府人员能够对公司实现操控,引发财务舞弊行为。

2.融资动机

融资问题是绝大多数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公司通过融资,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现金流,而且有利于公司扩大规模而经营,是许多公司的主要选择。在融资过程中,公司极易出现财务舞弊现象,使某部分现金流入个人手中,对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3.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公司有的财务人员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进而违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导致财务舞弊行为出现。首先,财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将一技之长用错方向,参与财务弄虚作假活动,伪造、隐匿財务资料。其次,有的财会人员监守自盗,擅自挪用公款,致使公司财务亏空严重,对公司发展十分不利。最后,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自己以身试法,或在高管人员的威胁、指使下而做出财务舞弊行为。由此可见,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操守,对公司发展有严重危害。

四、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对策

随着我国公司经济业务越趋复杂,使公司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财务舞弊行为对公司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要求审计部门积极发挥其作用,以加强审计能力,减少或杜绝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为公司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1.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

为规范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其职业道德操守,以更好开展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职业怀疑能力和职业专注,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首先,审计行业对审计人员给予积极培训,既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又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审计人员更好开展审计工作。其次,审计人员在接受客户委托时,必须积极对客户进行信用考察和评判,以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积极了解公司运营情况

就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而言,审计风险是由客户经营风险而决定的,所以审计人员必须积极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避免审计失败。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公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一是公司内控环节薄弱;二是公司管理层次人员的竞争压力较大;三是公司经济增长速度由快而慢;四是公司濒临倒闭危机等。首先,审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加强对公司的初步判断能力,避免错报风险。其次,对于不同规模、从事不同行业的公司,审计人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审计策略而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公司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的不同,致使公司的发展有着不同模式和呈现出不同特点。所以,审计工作者有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测试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落实程度

通过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来看,财务舞弊发生与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或未有效落实密切联系。所以,审计人员有必要对公司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加以了解。首先,按照相关标准测试公司是否拥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包括组织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内控制度在公司发展中的落实现状、公司内控环境等。其次,公司应该加强内部与外部设计的联合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五、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司的发展,公司财务舞弊是必然结果,而相关部门在该时期,应该采取有效的审计对策加以解决,规范公司财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公司经济利益,促进公司更好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公司在经营和发展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财务舞弊现象,但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对舞弊者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对策加以应对,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中国会计评论,2003,00:29-48.

[2]刘鑫.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篇5:公司审计通知书

根据中注协委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培训计划,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将于月9日-10月13日举办集团公司会计与审计业务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1、新会计准则体系介绍

2、基本准则讲解及其主要变化和影响

3、具体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关联方披露、合并报表、分部报告)

4、集团公司审计的新特点及案例研讨

5、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结果的利用

6、国有集团公司审计的特殊考虑

二、师资力量

授课师资主要来自于财政部财科所、中央财经大学、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国家会计学院及其他高校和事务所的专家。

三、适合参加的人员

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以上人员。名额有限,额满为止。

四、时间与地点

培训时间:10月9日-10月13日

10月8日报到,10月14日返程。地点: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邮政编码:101312。

五、报名方式

请参训人员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网上报名。网址:www.nai.edu.cn,查询“招生培训”栏目。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刘玮老师:电话010-64505133,黄国成老师:电话010-64505122。

六、费用

1、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会员培训费由中注协支付;

2、食宿费自理,一般标准200元/人天,其他标准350元/人天。

七、报到事项

(一)接站

报到日在东直门地铁站东南出口(C出口)向东100米处(天恒大厦前售报亭往东20米)。接站时间为10月8日8:00至20:00,乘火车至北京站下车的学员可乘地铁至东直门;从北京西站下车的学员可乘823路公共汽车至东直门。

(二)自行前往

如自行前往,乘车上机场高速,从杨林大道出口出高速,沿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指示牌前行;或从东直门乘359路公共汽车,到首都机场站下车,再乘出租汽车前往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篇6:公司审计通知书

【效力等级】

【发布单位】

【发布日期】

【生效日期】

【法规效力】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

【所属行业】 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9-12-4 2009-12-4 有效 N/A 国家法律法规 社会中介机构

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通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协[2009]70号2009年12月4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各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

为做好上市公司2009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保护公众利益,现就做好上市公司2009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报审计工作要充分体现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和成效,继续坚持诚信为本,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贯彻落实执业准则的各项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要把做好年报审计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行动,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一项衡量标准,继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事务所审计规程、质量控制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质量控制,保证执业质量,防范执业风险。

1.认真总结实施新审计准则的经验,切实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充分识别和把握上市公司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谨慎评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评估结果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风险评估流于形式。

2.科学计划审计工作,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将制定总体审计策略作为规划、协调和组织审计工作的科学手段,并据此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合理确定审计的范围、时间和方法。

3.合理确定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充分关注控制测试结果是否支持风险评估结论,同时考虑控制测试结果对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4.合理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重点关注函证、存货监盘、截止性测试、会计估计审计等常规审计程序是否落实到位,加强对函证实施过程的控制和对函证结果差异的分析。

5.严格遵循质量控制准则的要求,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进一步强化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确保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落到实处。

6.严格遵循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完善事务所相关政策和程序,加强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监控。

二、审计工作要密切联系当前经济形势,关注重大会计风险领域,重点关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和整体经济形势可能对上市公司造成的影响,审慎确定重大会计风险领域,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对上市公司面临的下列重大风险领域予以充分关注:

1.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

2.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价依据,尤其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

3.涉及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商誉、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项目的资产减值情况;

4.反向购买交易的处理;

5.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6.关联方关系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

7.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及异常的股权转让行为。

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要重点关注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风险,关注收入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研发支出资本化等问题;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关注盈利是否来自主营业务,产品、技术等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并影响其持续盈利能力;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技术风险,关注公司在用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技术的取得、使用是否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重大关联方交易风险,采取适当措施识别关联方,并关注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税收风险,关注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是否合法,以及是否存在为避税而向关联方转移利润等情况。

三、报备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的业务报备要求,指定专门人员,认真、及时做好上市公司2009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报备工作。如有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情形,前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均应在变更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我会和所在地省级协会报备。报备的具体内容包括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名称、变更事务所的原因、前后任事务所的沟通情况等。

篇7:公司审计通知书

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会议的通知

公司领导、各部门、各单位:

根据集团公司有关通知要求,定于近期对XXX公司原总经理XXX同志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现将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3年7月10日上午9点准时召开进点会。

二、会议地点

公司总部第一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

1、公司领导;

2、公司副总师、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主要负责人;

3、各下属业务单位财务负责人。

四、注意事项

1、请参会人员于会议当天上午8点45分准时到达会议现场;

2、本次会议原则上不得缺席,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参加

会议,请提前向公司总会计师XXX请假;

3、请各部门、各单位积极配合,严格按照集团公司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有关审计资料的准备工作。

公司办公室、法务审计部

篇8:公司审计通知书

公司治理作为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背离的制度集合,其核心就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按照Shleifer和Vishny的定义,公司治理就是“保证公司的出资人可以获得他们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实中公司治理是一系列机制的综合,是有关企业所有权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促使股东的利益与负责监督、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因而在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时,不仅需要单独就某些因素进行分析,还需要综合考虑公司治理各个因素的整体作用。依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指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内部治理机制指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它包括股东治理、董事会、管理层激励合约设计、监督约束机制等。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构建内部治理指数,这是因为股东权利是公司权利的出发点,由此衍生的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直接决定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在根本层面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配置格局;董事会是解决经理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肩负股东赋予的监督职责,依其所拥有的决策控制权和对高管的人事权对经营者实施控制;由于存在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如何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内部治理机制的全景反映于企业的这三个层面。本文研究重点是公司可控的内部治理机制。如何对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好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否可以产生好的公司绩效?好的公司绩效是否意味着审计风险的降低,进而意味着较低的审计费用?本文试图从内部治理机制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国家股从公司治理视角看,先天产权残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是产权主体,但由于不享有剩余索取权,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从而使经营者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国有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效果的负面影响。Wang(2002)的研究发现,就会计业绩而言,国资局持股的上市公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低。徐晓东、陈小悦(2003)发现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公司治理的效力更高。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4)发现国有企业控制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曾庆生、陈信元(2006)以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权益代理成本的度量指标,检验了终极控股权性质与公司权益代理成本的关系,发现国家控股公司的代理成本显著高于非国家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决定了企业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大股东的行为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两种假说:监督假说与掠夺假说。一方面,Friend和Lang(1988)认为股权的集中会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幅度,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另一方面,Shleifer和Vishney(1997)认为在某些国家代理成本来自控制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是管理者和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如LaPorta等(1998)认为“全世界大公司的中心代理问题都是如何限制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控制模式普遍存在,这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成为公司利益冲突的主要来源。如果公司存在一些持股比例很高的股东,那么股东间的相互监督可能可以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厉以宁(2001)认为比“一股独大”更好的股权结构是“多股制衡”,几个持股相对较多的大股东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证的结论并不一致。陈信元、汪辉(2004)的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徐莉萍、辛宇、陈工孟(2006)研究支持股权制衡类公司绩效水平显著低于一股独大公司;李琳、刘凤委、卢文彬(2009)发现股权制衡可以降低公司业绩波动性、稳定公司业绩。

(二)董事会

董事会规模被视为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Jensen(1993)认为一个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容易发挥监督职能,而规模较大的董事会由于成员间交流和合作更为困难,从而削弱了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控制能力。Chaganti等(1995)则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在防止公司财务失败方面更为有效。Yermack(1996)发现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沟通和协调问题增大,董事会控制管理层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代理成本增大。国内方面,孙永祥(2001)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负相关。沈艺峰等(2002)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呈“U”型关系。Fama(1980)认为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控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独立董事拥有两个特征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其监督功能:一是独立性;二是他们关注维持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声誉。朱佳华(2007)发现董事会中独董比例越大,年报披露越及时,独立董事在年报披露及时性方面发挥了治理作用。陈伟民(2009)对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的绩效进行研究,认可独董行业专长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独立董事多重任职和任期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且影响行业专长绩效作用的发挥。有关CEO和董事长是否该由同一个人担任的董事会领导结构的争论至今未休。从法理上说,董事会对股东负责,经营者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关系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公司应该采用CEO和董事长由不同人担任的二元领导结构。但一元领导结构的支持者认为二元结构使得公司的成本增加,一些研究也发现领导结构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影响。Baliga(1996)发现二元领导结构的企业在长期业绩上比一元结构的企业更好,但不能发现把一元结构变为二元结构就可以改善企业业绩。Dahya和Travlos(2000)认为最佳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向锐、冯建(2008)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民营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两职分离可以强化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其研究证实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将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三)经营者

由于存在着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检验对经营者约束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一类检验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公司治理存在一种矫正机制,相对于经营良好的企业,经营不善的企业更有可能更换效率低下的高管人员;高管人员更换后,经营业绩会显著提高。龚玉池(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之间的关系,发现高层非常规更换的可能性与经产业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显著负相关。朱红军(2004)发现低劣的经营业绩会导致高管人员的更换,但短期内高管人员更换没有改善经营绩效,反而使企业盈余管理增加。激励机制主要指事前与经营者签订建立在可观察变量上的激励合约,使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具体到经理人报酬制度设计上,要尽量能够激励相容。陈冬华,陈信元和万华林(2005)发现由于国有企业中薪酬管制的存在,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替代选择,相比民营企业中内生于公司的薪酬契约,国有企业中外生薪酬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鲁海帆(2009)研究了高管层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薪酬差距较小时,锦标赛理论起主导作用,加大薪酬差距有利于业绩的提升,但当薪酬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公平感的负面影响增大使得薪酬差距对业绩的总影响表现为负面影响。以上我们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下文将以此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个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指数,判断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好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以往对企业绩效、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多是从公司治理某个要素出发进行分析的,如以上所述的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管理层特征等作为公司治理的代理变量,且研究结论不一致。Gompers等(2003)构建了一个包含24个治理条款的公司治理指数,然后建造了一个投资组合:买进公司治理指数高的股票,卖出公司治理指数低的股票,结果发现该投资组合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这说明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首先发展以下假说。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的企业,公司绩效越好

审计市场中,审计风险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Simunic(1980)提出审计风险定价模型,他认为审计定价包括审计资源成本和风险溢价两部分。而风险溢价取决于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给第三方带来损失的现值与审计师承担损失的概率。De Fond等(2005)、Carcello等(2008)运用公司治理综合得分进行研究,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潘克勤(2008)采用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布的2002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100佳”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发现公司治理指数越高,审计定价越低,审计定价受到公司治理风险影响。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从而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降低审计师的风险,进而可以降低审计师实质性测试的资源投入,审计定价相对下降。因此,本文发展了假说:

假说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的企业,审计费用越低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

选取本文以上海、深圳两地交易所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首先,以2003年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剔除了金融类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进行评价打分,删除5%的极端值,按得分高低将样本分为四组,选用得分最高组和得分最低组,最终取得241家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公司和242家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公司治理水平应该相对稳定,为了确认检验结果是否可靠,本文对前述两组公司使用2003-2005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该结果是否稳定。

(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的选择

为了系统的衡量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状况,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选择以下治理变量: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TOP1);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TOP2-5);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有股的哑变量(GOV),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董事会结构,即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INDIRE);董事会规模,即年报中披露的当年度末公司董事会正式成员的个数(DN);领导结构,即CEO是否兼任董事长的哑变量(OT),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是否发生变更(CHANGE);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SOR1)。以上八个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中载荷系数最高的公司内部治理变量为TOP1,TOP2-5和GOV,因此第一主成分反映了股权治理机制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中载荷系数最高的公司内部治理变量为DN和CHANGE,因此第二主成份反映了董事会对管理层监督约束机制的影响。我们依据主成份对应的特征值占提取的主成分总特征值之和的比例计算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综合得分(GS)。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1)假说1检验模型。本文选择反映公司未来价值的托宾Q值来代表公司绩效进行检验:Q=α0+α1GS+α2LNA+α3LEB+ε。其中,Q:托宾Q值;GS: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综合得分;LNA:总资产的对数,用以控制公司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LEV:财务杠杆,负债/总资。根据假设1,本文预测α1符号为正,即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公司绩效越好。(2)假说2检验模型:LNFEE=α0+α1GS+α2LNA+α3RECA+α4INVA+α5LEB+ε。其中,LNFEE:审计费用对数;RECA:应收项目/资产总额;INVA:存货/资产总额。根据假设2,本文预测α1符号为负,即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审计费用越低。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0.4270,表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控制权占优势,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集中度的均值为0.1558,标准差为0.1277,表明股权制衡难以发挥作用。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占样本的0.70,反映了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的特点。一元领导结构企业的比例为0.11,上市公司发生高管变更的比例为0.34。

(二)相关性分析

两组样本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见(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两组变量间相互关系差别较大。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组的托宾Q与GS显著正相关,审计费用与GS弱显著负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而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组的托宾Q与GS变现为负向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审计收费与GS不具相关性。另外,我们发现LNA和公司价值Q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公司价值越小;LEV和公司价值Q显著正相关,说明负债对公司管理者能发挥监督作用。两组数据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较大差别显示出治理质量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特征与财务特征,这也显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三)回归分析

经过检验,三年的实证结果大致相似,我们仅列示一年的实证结果。(1)公司绩效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公司绩效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见(表3)和(表4)。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一组,进行单变量检验时我们发现GS的系数与预测相符,显著为正:多元分析时GS的系数虽然为正,但结果并不显著。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一组,GS的系数符号为负。较差组中托宾Q与GS的这种负向关系令人惊讶,这也显示出以往研究考虑的不周全,仅以公司治理质量好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推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对于较差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可能并非与文章前面分析的效果相同,对于这类公司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其治理特征与财务特征,看看有什么因素被我们遗漏。(2)审计费用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审计费用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见(表5)。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一组,进行单变量检验时我们发现GS的系数与预测相符,为负向关系,即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审计费用越低。在进行多元分析时,GS的系数仍然为负,但不显著。而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一组,我们发现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的结果都不显著,审计费用不受内部治理质量影响。这类公司可能选择较低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支付较低的审计费用,也可能选择较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希望借由事务所的名声传递正面信息,支付较高审计费用。

五、结论

如果仅依据内部治理质量好的公司组,本文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相似,即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但转向内部治理质量差的公司组,所有的结论变得不同。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组中,内部治理的好坏不能影响、甚至损害企业价值。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类型较为复杂,影响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如国有股权的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出于争夺资源、保证业绩的动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就使得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效果产生变化,即国有企业得到更多扶持。检验结果还显示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组中,内部治理的好坏不能影响审计费用。求其原因,这类公司在公司治理建设中可能更多是被动遵循法规政策的底线,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的风险并没有降低。同时,对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时,它们可能更多考虑争取客户,而不是公司的审计风险,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诉讼机制。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其发展决策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未来另一个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是分析考虑公司治理外部机制对公司的影响作用。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考虑所有机制的影响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加理解这些机制背后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白企业如何发展决策。

摘要: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治理机制,公司绩效,审计费用

参考文献

[1]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2]邱冠华:《公司内部治理有效性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3]陈俊、陈汉文:《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执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4]陈信元、夏立军、林志伟:《独立审计为什么没能发挥公司治理功能》,《财经研究》2009年第7期。

[5]LaPorta R.Loptz—de—silanes F.Shleifer 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1999.

[6]Cronqvist,H.,Fahlenbrach R.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Policie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

上一篇: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一篇:礼仪培训开班仪式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