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2024-04-08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通用8篇)

篇1: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五、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失其所与,不知给以

B、川壅而溃阻塞

吾能弭谤矣消除、阻止

C、吾妻之美者,私我也偏爱

王之蔽甚矣被蒙蔽

D、曾不能疾走快

入而徐趋小步快走

2、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触龙说(shuì)赵太后大臣强(qiáng)谏

B、盛(shèng)气而揖之没(mào)死以闻

C、媪(yùn)之送燕后也老妇恃(sì)辇而行

D、形貌i(yì)丽朝(zhāo)服衣冠

3、选出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无害②形貌i丽

③失其所与,不知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⑥徐公来,孰视之

⑦少益耆食⑧老妇恃辇而行

⑨奉厚而无劳

A、②④⑤B、②③⑤C、②⑤⑧D、⑤⑧⑨

4、和例句中“夫”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遂率子孙荷提者三夫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夫战,勇气也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A、①⑥B、②③C、④⑤D、③④

5、下列句中“犹”字用法相同的两句是()和()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犹得备晨炊

D、农夫犹饿死

E、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下列句子中用了比喻说法的是()

A、原未及填沟壑而托之B、一旦山陵崩

C、愿令得补黑衣之数D、老臣贱息舒祺

7、下列句子没有敬称的是()

A、敢以烦执事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吾不能早用子D、媪之送燕后也

8、“与”字作介词用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若壅其曰,其与能几何D、吾与徐公孰美

9、“其”字作人称代词用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谓其妻曰D、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0、下列每项中的两句,后一句接得对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武。

B、防民之口,伤人必多。

C、问之客曰:“吾孰与徐公美?”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1、选出加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1)A、不若长安君之甚B、目似瞑,意暇甚

C、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D、甚矣,汝之不惠

(2)A、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及郡下,诣太守D、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3)A、为川者决之使导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军函陵②若不阙秦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⑤肆其西封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①⑧/②③⑨⑩/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⑨⑩/⑥/⑦

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⑦/②③⑨⑩/⑥/④⑤/⑧

13、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组是()

A、行李之往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国人谤王财用于是乎出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亲戚补察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

14、省略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B、敢以烦执事

C、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D、使监谤者

15、下列句子中,结构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封以膏腴之地贤于长安君

B、夫晋,何厌之有忌不自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障之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非弗思也

D、客从外来,与坐谈敢以烦执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使监谤者

16、选出停顿有误的一组()

A、于是/入朝见威王。今齐/地/方千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C、邹忌修八尺/有余。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种官职。

B、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解释鲁史《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C、我国古代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包括《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D、“曰”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它是作为一个语素在句子中充当成分的。

二、填空题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分别指什么人?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百工庶人近臣亲戚瞽、史耆、艾。

19、委婉劝谏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认真回答下列各题,体会课文主人公各自采用的劝谏方法。

(1)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主要在于他举例析理的深刻,详陈秦攻郑之害,其害主要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2)邹忌运用类比的方法讽谏齐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3)触龙用对比的方法,使赵太后明白了的道理,进而使太后最终同意以长安君为人质。

篇2: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高一的文言文单元,大体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的,本单元作为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在教学中应体现其初始单元的特殊要求。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不仅课下要完成诵读作业,课上也要给他们读、背的时间并予以指导。

第二,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自觉地结合课后练习对实词、虚词、语句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对文意分析的方法加以体会、运用。

第三,让学生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写法。由于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古代叙事文体的影响很大,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品味和鉴赏,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人记事的艺术技巧,会十分有益,而且也体现了语文是文化载体的性质。

有鉴于此,本课学习要反复阅读课文,争取在课堂上完成对第三段的背诵。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积累一部分实词和翻译知识。还要以第三段为重点,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气氛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诵读应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徽“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篇3: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且看钱钟书的《管锥篇》中的一段论述:

“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按全用《战国策·赵策》三原文,倘因此得免于王若虚之指斥乎?不然,渠好与马迁为难,必点烦作:‘吾始以君为天下贤公子,今知非也’。‘乃今然后’四字乍视尤若堆叠重复,实则曲付踌躇迟疑,非所愿而不获己之心思语气;《水浒》第一二回:‘王伦自此方纔肯教林冲坐第四位”适堪连类。苟省削为‘今乃知’、‘纔肯教’之类,则祗记事迹而未宣情蕴。”(着重号为引者加)[1]

钱先生由此类例子得出,虚词除了“记事迹”外,还可“宣情蕴”。这个“宣情蕴”是虚词造句功效之外的抒情功效。且以《触龙说赵太后》为文本,观察虚词的这种“宣情蕴”能力。

秦攻赵,齐要以长安君为质才出兵相救,赵太后不愿使长安君为质,左师触龙前去游说。“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未见太后之前,大臣强谏,太后强拒,长安君为质这一话题犹如导火线,一触即发。与“盛气胥之”相比,这个“而”将太后暂将冲冲怒气压下,放缓发火的速度,等待触龙,准备一旦他提到长安君就发作的气氛加浓,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太后“盛气”而旁人不敢言语,一片寂静的强大气场。若将“而”字去掉,语句则显短绌平淡,纯属“记事迹”,文章开头的紧张氛围就淡化许多。

虚词有时可通过创造一种语境,宣扬一种情蕴,深入人物的心理。后文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去掉“而”字亦对称整齐,却如同删去了触龙的老态蹒跚的步态,将慢镜头改为常速播放。而触龙这一行为语言正好和太后的“盛气”对抗,给她老人家降温,引老年太后同病相怜,解除了遭太后“唾其面”,甚至逆鳞被杀的可能。

左师触龙接着说自己腿脚不好走不快,怕太后责怪,太后遂答:“老妇持辇而行。”这一句式和前面的触龙的行为“入而徐趋,至而自谢”的句式相呼应,使人们感到触龙从“同是老年人”这一角度的攻心术已经生效,已成功诱导着太后由原来“盛气”的语境转入他创造的语境中,潜入了赵太后心理。

虚字有可取消有不可取消的,可取消的主要用来“宣情蕴”,当然并非一切虚词都只“宣情蕴”。如触龙劝太后说:“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其中“者”、“其”和“者”都属于复指,除了前后照应,更有郑重强调之意,不可删除,它们“乎”字,则在疑问之中更添一种对“继承人”们不存在的感叹。“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若不省略任何词语,这两个分句说完全应该是:“微独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无有,诸侯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但是,这里根据上下文语境省掉了许多词,文意依然清楚,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更加突出后半句的“诸侯有在者乎?”,并且能和上一句“其继有在者乎?”成相同节奏,对“继承人”不存在的强调加强了一步。触龙所论之事本都为史实,无可非议,却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实际上是想引起赵太后的回应,将这种对“继承人”不存在了的感慨推而广之到长安君身上。而这两个相同节奏句子中的“乎”不可省,他们和后一句“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中的“则”形成一种反诘。这个“则”便属于从语法看可以取消的虚词。它的主要作用正是“宣情蕴”。正因为有了史上的多人“不善”,才能“则”,如果没有前两问,“则”在这里就是不合适的。前两问中的“乎”使“则”能出现,增强反诘语气,犹如对过去的两声长叹后,在第三声长叹呼之欲出时峰回路转,来了一“则”将赵太后带到了现时,也就将以前“人主之子孙”的“不善”投射到了长安君身上,触动赵太后的爱子之心。

在两度触动赵太后心事后,触龙转入说理。三个问句进行事实铺垫,对人主之子孙的祸患进一步论述:“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前两个“而”字形成了“位尊”与“无功”、“奉厚”与“无劳”的对立,并且含有对这种行为的批判意味。如若去掉,则是事不关己的纯客观陈述,无法和下面关切长安君现状的情感承接。后一个“而”字和“也”连用,多了感慨,语气不显太过强硬,顾及到太后的自尊心。触龙接着说:“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前一“而”字可省,似乎在强调太后溺爱孩子有些过分,后一个表转折的“而”不可省,它强调了“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必须“有功于国”,否则,就会使“山陵崩”时,长安君无法在赵国站住脚。赵太后疼爱长安君,必想要他能在赵国建立威信,就应让他为赵国立功。两个“而”字既强调了长安君为质的重要性,又多了一份以太后为出发点的关心长安君的关切之情。由史实到今日赵国现状,触龙的论说无不以太后爱子这一心理出发,五个“而”字连用,婉转曲折,不失郑重而又饱含感情,自然能由心底里打动赵太后。

虚字的作用是“宣情蕴”,在说服行为中,除了把理说到,情蕴也要到位,在触龙说赵太后的行为中,触龙充分利用了他和赵太后的共性:都是老人,都疼爱子女,都为国家社稷着想等,巧妙利用虚词将情蕴渲染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说理,由情入理,终使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触龙的劝说成功。

摘要:文章中的虚词, 即使是可删的, 也删除不得, 因为它除了“粘合”作用, 还另有重要功效。《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虚词除了“记事迹”外, 还可“宣情蕴”。文中主要分析了虚词的这种“宣情蕴”能力。

关键词:虚词,记事迹,宣情蕴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601页。

[1]、《文言语法分析》,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2]、《语用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管锥篇》,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版

篇4:触龙说赵太后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太后盛气而揖之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6?”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7。”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0。”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11,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1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14,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15:“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战国策》

篇5:《触龙说赵太后》 教案设计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当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说”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说”。全文围绕一个“说(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恃(shì)

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

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却)

赵氏求救于齐(向)

和于身也(在)

甚于妇人(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说”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一层(第2-4段)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第5段),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四)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②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作铺垫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点拨]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篇6:《触龙说赵太后》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平和芦溪中学:叶小敏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诵读指导,掌握文中文言实、虚词,理解文意。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教学重点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1、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2、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说教法

文言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 差别,要学好文言文,一要多诵读,二要学会使用工具书,三要勤做练习。高中语文教学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达到大纲“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基于此我确立本文教法如下: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再用练习强化。

三、说目标

1、  知识目标:⑴学习领会文言实、虚的含义;

⑵学习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

2、  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如何确立对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培养的正确观念。

四、说课时

本文是自读课,教师重在于辅导学生如何学习领悟,再者学生在初中基础上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只安排一课时。

五、说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落实能力目标⑴,布置预习内容。

六、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以一则寓言故事导入,引出本文课题。设此环节目的:用故事形式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先进入一个特定的愉悦状态中,调动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㈡、出示学习目标

㈢、检查预习情况

①     交流资料,了解《战国策》一书、赵威后其人及本文背景;

②     检查自译情况,对文中学生不解词、句做适当点拨。

㈣结合课后练习,再借助古汉语词典梳理归纳文中一些实、虚词的含义。

设计㈢㈣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⑴、能力目标⑴⑵

㈤自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出示题目)

㈥教师就文中精彩细节做适当点拨。

设计㈤㈥环节的目的在于落实完成知识目标⑵和德育目标

㈦知识点训练(此环节可作为课堂训练,也可作为课后练习,视课堂时间而定)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巩固教学目标

篇7: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战国策》里触龙精彩的劝说艺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正音:强(qiǎng)谏、唾(tuò)其面、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百乘(shèng)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文章讲述的是触龙在赵国遇到危机时,说服赵太后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 分析第一段

1、集体朗读第一段

2、请学生逐句翻译第一段,并穿插讲解重点字词

明确:重点字词:(1)新:刚刚(2)用事:指当权,掌权(3)急:急忙,加紧(结合故事背景: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即位,尚年幼,因此就由他的母亲赵太后执政,秦国就趁赵国政权交替之际发兵攻赵,连续夺取了3座城;在文中,一个“新”字,表明了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4)以……为:把……当作(5)质:人质(6)明;明确(7)谓

古今异义:左右(古:指左右两方面,表示大致范围,或作为动词,表控制

特殊句式: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3、概括段意

明确:“说”的前因

(一) 分析第二段

1、分角色朗读

2、点出重点字词,让学生思考翻译

明确:重点字词:(1)愿:希望;(2)徐:慢;(3)趋;向前行走;(4)谢:道歉;(5)病:毛病;(6)曾(7)疾:快(与“徐)比较,(8)走:跑;(9)恃;依靠(10)耳:语气词,罢了(11)衰:减少(12)而(结合导读)

翻译句子:○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不能:连……都不能(固定用法),我脚有毛病,不能快跑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常与“乎”对应表示“该不会……吧”(固定用法)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

3、归纳段意:说家常

篇8:《触龙说赵太后》二议

关键词:战国策 触龙 纵横家 形象 说理

《触龙说赵太后》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选自《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此标题为通用篇名。本文由赵太后和触龙的对话构成,讲述的是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由于当时孝成王还小,朝政大权都把持在赵威后手中。此时赵国政权交替,形势动荡不安,秦国趁机出兵大举攻赵,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形势危急,不得求救于齐国。而齐国则按照当时的惯例提出将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的条件,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且缺乏政治远见,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而触龙用巧妙而雄辩的言辞,针对赵太后爱子的心理,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使得赵太后最终竟欣然同意小儿子长安君为质,换来了齐国的援兵。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之中,文中其游说艺术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里不加赘议。这里只浅说自己在细读后的二点想法。

一、令人深思的十一字论断

触龙在游说赵太后时,有一论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成为了他雄辩的中心。围绕这句话,引出了太后对燕后的爱与对长安君爱的比较,剖析了严峻客观的历史现象,巧妙地说明人主之子“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害处,最终打动了太后。我认为这十一字点出了触龙论断的精义之处。

1. 以虚称实

首先,从字面意义出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即称职、真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就应为孩子的作长远打算。何为真正的父母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呢?文中有两处提到:一处为触龙假托之词:“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言外之意,趁自己在太后面前说得上话时,为儿子的将来作打算;另一处是触龙最后对太后说的话:“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真正触动了太后,点出了长安君不为国出点力,怎么立足国家的问题。王侯的子孙由于血缘关系他们往往占据高位,却没有为国家立下功劳,既无功劳业绩,反倒把持着许多财富和权力。如今你赵太后让长安君拥有如此高的地位,身为天子,握国家大权,却又不让他趁着国家危难之际赶快为国家建功,一旦太后去世,他如何在赵国立足?虚实对比,使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未来产生危机感,看到了溺爱长安君的严重恶果,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观点。两处的“计深远”一比较,孰更为长远,显而易见。触龙的假托之词为虚,触动太后之话为实。以虚称实,这让我看到了触龙的远见卓识,将“爱子”与“爱国”联系在一起,使子女有功于国,能自托于国,这才是真正的父母爱子的深远之计。触龙的观点对两千多年后的今人,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点精义之处颇值得为人父母者细品。

2.从“爱子”到“爱民”

其次,我觉得这句话还有着暗含之意。那就是它可以理解为:“君王之爱民,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能打动太后,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他将父母、臣子两种身份拿捏的非常好。触龙和太后都是人之父母,这点是相同的。处于这种身份,触龙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应是肺腑之言,能引起共鸣。但要注意到的是文中触龙和太后的最主要关系是君臣关系,触龙是臣子。君臣之间谈的自然是国事,因此我才觉得触龙的这句话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意义。君王,也看作天,是人民的衣食父母,真正的贤君是为民着想的,在《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一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赵太后身上闪耀着“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站在臣子角度的触龙,说出这句话,应该有着对太后的深深了解以及对其的希望。赵太后依触龙之话而做,让人们看到了她的爱民。文章最后出现的赵国贤士的一番感叹之话正说明了这一点。赵太后的用子保民的义举,让臣子也有了爱民的进步思想。

3. 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最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出一些纵横家的思想倾向。纵横家的思想特征是以策略为中心,重计、重利、重时相结合。个人感觉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来塑造形象,当中定有加工之处,与其说这句话是触龙之语,不如说是作者之思。崇计是纵横家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那作者刻画的触龙形象就应有这种思想倾向。崇计,贬斥武力,自然就有着贬战思想,这也是人民的愿望。大臣的强谏和触龙的巧谏都是不希望战争的发生,触龙的成功只在于他用了“计”,用智谋胜于强力,突出策略的重要性。“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另外,我想说说这“计”字。“计”做名词为策略、主意,做动词是谋划、打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计”是个动词,我感觉句子本身就宣扬了“计”的重要性以及“计”深远性。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出于这两点考虑,我才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能反映纵横家的思想倾向。

二、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

《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熊宪光教授认为《战国策》的文体分为论说和记叙两类,并将《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归为记叙类“纪传体雏形”的文章。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精彩动人。确实,《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将赵太后和触龙形象刻画得很好,尤其是太后。当大臣强谏,她扬言的一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塑造了一个对小儿子溺爱的母亲形象。注意,她称自己为老妇,更让我们感到老牛护犊的专横。左师公来进见,她“盛气而揖之”,同样刻画出她保护小儿子的盛气专横,到这里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出现了。但太后毕竟是太后,历史上的赵威后,据《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记载,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妇;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本文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她由拒谏到纳谏的转变过程。在国家安危面前,她接受了“爱子”的根本原则——“计深远”,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欣然同意爱子为人质,为国出力。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的太后形象。赵太后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真实。用熊宪光教授的话说:“伟大与渺小。明智与昏昧,心胸与宽广与自私狭隘,如此和谐地统一于赵威后之一身。”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战国策》的文学性更突出。

这篇文章除了形象塑造这一点,还将说理放入。触龙劝谏的话单独提出来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说文。他以严格的逻辑推理,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问题,接着联系严峻的历史现象,分析“计深远”的意义,最后得出为长安君计深远,就要将其作为齐国人质的结论。

理性是先秦精神的特质。因此,文章都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上看,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文学性更为浓厚。但它仍然受“理”的影响,又有着说理论证。因此,两者在文章里高度统一在一起,而且是那样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德才.《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 重庆出版社,2004.

3.熊宪光.《纵横家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8.

上一篇:芝加哥英文影评下一篇:#2008年度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科技进步”工作汇报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