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2024-05-24

奥尔夫音乐的特点(共9篇)

篇1: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

•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

1、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

2、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堂上,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

3、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奥尔夫音乐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篇2: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1865年---1950年)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其体系的核心是“体态律动”。(1)所谓体态律动教学是从音乐本身入手,先让学习者聆听音乐,再引导他们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体态律动教学把人体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能够解释和表现音乐的乐器。通过这件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核心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情感强化了音乐的艺术性质。(2)体态律动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于节奏韵律的直觉

2、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本能、对音乐情绪和表现的感受、对运动平衡的感觉、以及培养有规律的运动神经习惯和训练有节奏的心理。体态律动打开了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个新的领域。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左尔坦(1882---1967)是20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深远的教育体系之一。其主要教育手段与内容:(1)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2)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3)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

(一)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创立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它是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奧尔夫将创造力称作他的教育理念的灵魂。并为挖掘、发展人类生而具有的探索、创造精神创立了一套科学而丰富多彩地教学方法。

(二)奥尔夫教育理念及其特点

1、奥尔夫本人简介:

(1)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1895----1982年),德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指挥家。

(2)在他的童年充满了音乐、诗歌、文学、戏剧的熏陶,这也为他日后在音乐戏剧和舞台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节奏”是他在音乐中最突出的表现。因为能将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融动作、语言、音乐三者为一体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训练在奥尔夫教学中既是入门的先导,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

(4)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音乐剧方面,他创造了一种融音乐、舞蹈(动作),戏剧为一体的音乐剧。正是这种创造,使他的音乐课突破了单纯的唱歌课或器乐课的思路,形成在课堂上融舞(动作)、说、唱、奏及戏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5)他倡导的奥尔夫教育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及爱乐者的一致肯定与推崇。1950----1954年他的五本《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出版后,立即吸引各国注意,短期内就有十八种语言的版本问世。教材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奥尔夫的教育思想,即音乐是为孩子的,并且能唤起孩子的即兴和创造的潜在本能,并为孩子的自发需要而存在。这套教材不仅是为儿童音乐教学所用,也是奥尔夫整个音乐教育思想的结晶,是奥尔夫音乐风格的基础。

(6)1962年,奥尔夫日本之行,是

奥尔夫教学法在世界传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7)1963年---1973年格特鲁特·奥尔夫与医生、心理学家、特殊教育家研究残障音乐教育。这使得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新的教育学科----音乐治疗学有了新的领域。但是奥尔夫最主要的目的是将这种音乐教育推广到学校。

(8)从1975年开始,每五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举行一次定期的奥尔夫世界大会。目前,世界各国都成立奥尔夫教育学会,并且彼此交流。(9)20世纪80年代初,奥尔夫教育体系传入中国。

(10)1982年3月9日卡尔·奥尔夫与世长辞。

2、奥尔夫教育理念:

原本性的音乐:“原本”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语言、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人们必须自己亲自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中。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成为“完整的人”才是目的。因此,他的音乐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本国文化为基础和出发点,从儿童生活天地去取材。

(2)音乐要与动作、语言三者合而为一。

(3)强调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表演者,而并非只是观众,要真正的去体验。

(4)从儿童出发,从最简单的开始让儿童亲自动手去演奏音乐、创造音乐。

3、奥尔夫教学的实质:真、善、美(1)“真”:体现在以本国文化为基础,从儿童生活天地去取材,让他们沐浴于充满音乐气氛的环境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进而研习音乐、创造音乐,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善”:体现在以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为出发点,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式,以增加学生的信心,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与自然的表达能力。(3)奥尔夫教学的“美”:在于启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并在合奏中培养群体的精神,制造一个充满和谐的气氛,更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于一体,以达成健全的人格教育。创造丰富、美好的人生。

4、奥尔夫教学特点:

(1)人性化:将每个人内在之音乐本能引导出来,使大家都能表现人的价值,并因而发挥个人之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2)本土化:每个国家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宝藏,因此选用本国之童谣、儿歌、谚语、民谣、游戏、乐器、舞蹈等等,来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素材,不但儿童学习起来倍感亲切,乐于学习,同时能使本国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3)创造性: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激发创造潜能,举凡声音、语言、节奏、旋律、律动、故事、戏剧等都通过个人创作,小组的集思广益中完成。

(4)渐进性:由两个音开始到五声

音阶、七声音阶,在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都要做恰当的衔接,培养积极的参与态度,使其免受挫折。

(5)游戏性:每节课都要像玩游戏,不管是知识性的、感性的、理论性的,都能设计成生动活泼的课程,使孩子们很自然的参与并且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6)完整性: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能亲自体验音乐中所包含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曲式、速度、力度、表情等等,一窥音乐的全貌。(7)平衡性:顺应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以达到智力与身体的均衡的发展。

(8)社会性:在活动中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学习互相尊重,有包容心,欣赏自己也欣赏别人,学习与人互动、沟通、协调、合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精神。

(9)综合性:音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融合音乐、诗歌、美术、律动、舞蹈、戏剧等综合艺术,已达到健全的人格教育。

(10)全民性: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接受音乐教育,甚至连生理、心里残障者也应给于音乐教育的机会。

5、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1)声音与语言的游戏:运用日常

生活中所听到的各种声音以及语言中高低抑扬的节奏变化,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例如:名字游戏、山东童谣《风来咧》。

(2)唱歌:歌唱是孩子最自然的语言,独唱、齐唱、轮唱,或唱歌加上一些顽固伴奏,边唱歌边做律动等,都能赋予歌唱更丰富多元的面貌。(3)乐器的运用:运用人的身体当作乐器、自制乐器、打击乐器或奥尔夫音条乐器等做各种音色的变化,节奏的组合与即兴创作或为歌曲的伴奏、器乐合奏以及戏剧的配乐等。例如:即兴声势模仿,给语言结构做伴奏的声势,声势卡农练习。

(4)美劳的应用:听音乐画图,或设计各种图形再用声音、天然乐器或乐器来演奏,为故事需求设计道具等。

(5)律动与舞蹈:肢体的即兴创作,把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感受直接以肢体表现出来,还有以舞蹈的形式表现,认识各国各民族的特有舞蹈亦能增进对音乐的深刻体验。

(6)游戏:儿童最喜欢玩游戏,把他们熟悉的游戏配合音乐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捉迷藏、猜拳、听音游戏、打电话、跳房子等等。例如,律动与游戏《握手舞》(7)戏剧:由故事到编成戏剧,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感受,加上音乐创作等,这种亲身体验比那枯燥的说叫方式要有更大的效果。(8)音乐欣赏: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培养音乐的耳朵,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并提升音乐鉴赏能力。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大象》。

6、奥尔夫教学法的步骤:(1)探究(2)模仿(3)即兴演奏(4)创造

(注:以上四个步骤不是必须按这个顺序进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单独练

习某一环节,也可两种或三个、四个环节同时使用,也可以像打地基一样一点一点建起来。)总之,教材是死的,而教学法是活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与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把握其基本原则,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的基础上,以其兴趣、生活经验、以及想法为导向,教师站在引导的角色,通过启发式、亲身参与,激发其创造潜能。并且要不断地思考、不停地创新,才能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

结语:

奥尔夫说:音乐是一种理想,而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教育使它生长和开花

篇3: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与蒙氏教育法同样占据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在学前教育的公开课中, 分别安排了大班的韵律活动《斗牛》, 小班的欣赏活动《咿呀咿呀呦》, 中班的歌唱活动《小猫咪咪爱洗澡》, 小班的音乐游戏活动《小草的春天》, 每节课各有千秋, 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就音乐活动的奥尔夫音乐的特色来说, 第一节的《斗牛》比较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模式, 但又融合中国耳熟能详的游戏元素,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碰撞

1.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评价

(1) 课堂效果与课堂设计

《斗牛》作为一节代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公开课, 首先, 在课中, 幼儿围成圆圈坐在一起, 使之互动性增强。其实, 奥尔夫音乐的教育法中, 以圆圈做游戏是一个特色的标志。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积极性, 也能提高幼儿手脚的灵活性, 同时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增强幼儿的记忆力。

从整体效果去评价, 这节活动课是比较成功的。首先, 从教师的教学技能来看, 教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很准确, 在动作教学方面也是由浅入深, 教师与幼儿坐在圆圈里分别教授与学习, 给人感觉这是个活动课, 幼儿的积极性也会因此提高。大班幼儿还不能准确的分辨左右的概念, 于是这位老师采取左右手带首饰的方法来区别的。比如, 伸出我们的带头花的手, 而不是说伸出我们的右手, 如果说左右手的话, 也许课上就要浪费纠正幼儿的左右的隐性时间, 而且特别是坐在对面的小朋友则会完全与老师的左右手相反, 反而会适得其反。带头花的这一做法, 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发展水平, 做到眼中有幼儿的教学态度。

幼儿的教育中一般适合移情教育法, 所以在上幼儿的课堂中, 教师一般直接引导幼儿要参加的角色, 像这位老师他用牛角的动作引出斗牛的角色, 让幼儿开始适应课堂的内容。由于幼儿的记忆力发展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上课中的动作与内容则是要不断重复。当教师要小朋友跟着她做动作时, 就已经渐渐地将小朋友带入要扮演的角色了。首先, 让幼儿跟着老师熟悉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随着乐感自己动起来, 渐渐的老师要求幼儿慢慢的学习她的动作, 模仿起来。在一开始, 幼儿因为不熟悉所以做起来不熟练, 但是经过几次反复练习后听着音乐一直重复刚刚的动作, 有些小朋友可以慢慢的跟上来。音乐结束后, 老师的必要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刚幼儿模仿的动作, 可以用言语来重复一下, 利用塑造法将所有动作一步一步分解, 令幼儿慢慢消化吸收, 随后跟着音乐多做几次, 前面几次采取幼儿边做, 教师边讲, 后面的几次的动作则会顺其自然。

(2) 课堂内容的选择

这首歌的选择其实是一首韵律感比较强的歌, 在音乐放出的时候, 小朋友们会根据自己的乐感情不自禁的动起来, 而且小朋友的脸上也是愉快的表情。然而, 这并不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 也只能说是一个铺垫。在音乐活动中再穿插游戏活动, 将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游戏是儿童掌握、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形式之一, 而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更应该是主要的内容。在音乐课堂上, 音乐性和游戏性理应相辅相成。这样, 音乐游戏才能成为一种最佳的、最合适的、既生动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在实践中, 也能较快的进入游戏状态, 此节课进入音乐游戏的过渡阶段可以认为是教师作为牛仔的开始, 教师做牛仔的动作, 是进入音乐游戏的必要环节, 由幼儿观察并熟悉牛仔的动作, 最后让幼儿当牛仔, 来进行游戏。

其实, 这个游戏的形式可以还原于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丢手绢的游戏, 同样的, 一个人拿着手绢轻轻地丢在一个人的后面, 然后再追赶, 没有追到或被追到的幼儿站在圆圈里表演一个节目作为“惩罚”。而在这节课上, 融合了丢手绢的游戏形式与韵律活动, 使大家都熟悉的游戏焕然一新, 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丢手绢的人变成了牛仔, 在圆圈周围做动作, 坐在圆圈上的人也不只是静静的坐着, 也要随着音乐做动作, 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动起来, 做到真正的律动, 即使后来在追赶这一环节的“惩罚”环节中, 可以说又是一个韵律活动环节。被“惩罚”的幼儿会在圆圈中间做动作时, 整个游戏过程下来很多动作没有重复, 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力。所以进行音乐教育和教学最好的手段和途径是以实践为基础, 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 让儿童亲自对乐曲进行唱、奏, 音乐本身具有的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力以及生命力才能充分的得到实现和体现, 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自身感受到达真知真会、得心应手的境地。

这是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而且它还向着继续深入和前进的情境螺旋式上升。因为儿童的生活状态没有受到太多的外界影响而形成定式, 所以他们具有对音乐的天然的创造性, 而教师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这种天然的创造性更好地开发出来, 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无处不在的音乐并创造新的音乐, 随着音乐创编属于自己的韵律动作。老师的适当表扬也给予幼儿信心, 使幼儿敢于大胆的去创造各种各样的动作, 发挥每个幼儿的个性。大班幼儿的游戏已经可以互相合作, 在这个课中的目标中不仅要熟悉、体会斗牛的韵律与创编韵律活动, 更要互相合作。而这个合作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合作, 在目标中有提到交换不同的伙伴, 而这种形式利用陈蓉模式的活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教学形式的难题, 不仅达到了音乐活动的目标, 也可以是一节社会活动, 他需要每个幼儿的合作与熟悉,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3) 纵观课堂的发展

纵观这节课的发展, 可以发现教师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比如突出的节奏性是奥尔夫音乐风格的首要特点, 他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元素, 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 也是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所以,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必须准确的把握节凑, 可想而知, 如果让一个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教师来上这节课, 即使准备充分, 也很难预测到上课的突发情况。比如, 这节课的中间在放音乐的时候, 其实是有意外发生的, 由于两个老师没有合作非常默契, 往往在需要放音乐时总会没有达到上课老师的要求。此时老师的应变能力很重要, 在没有音乐的背景下, 她利用自己熟悉的五线谱唱出来, 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而不是只想到安抚幼儿, 等待音乐的重新开始, 所以上奥尔夫音乐课的老师, 自身在音乐上的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必要的艺术基础是为新一代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的保障。

2. 传统音乐教育的评价

如果说斗牛的课划分为奥尔夫音乐式的教育, 那么下面的三节课则是大家都熟悉的传统式的教育。小班的欣赏活动《咿呀咿呀呦》的课程安排中,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气氛中, 幼儿在听到一段故事后, 可以让他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出故事的情节, 并可以加入具体的音响, 以渲染气氛。小班幼儿将自己融入故事中的情景, 帮助故事中的各种小动物盖房子, 怎么盖房子呢, 教师就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这节课中的另一特色是自己创造乐谱帮助幼儿理解, 也可以说音乐活动中的乐谱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也是幼儿比较能接受的一种形式。乐谱在另外一种的作用则是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 这在《咿呀咿呀呦》课中体现在自己的乐谱创造上, 在另外两节课也是有很好的利用,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一直以来, 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实施音乐教育, 唱歌教育、舞蹈教育、音乐欣赏教育、音乐综合知识教育、钢琴教育均是其重要载体, 但是随着设备不断改进, 现在的幼儿班级中钢琴很多时候都是做装饰作用的, 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 为了方便, 都是采取多媒体放音乐的, 老师自己弹钢琴, 不仅不能把握住幼儿的课堂纪律, 也是怕麻烦。但是, 很多时候, 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而且, 那节《小猫咪爱洗澡》的课中, 幼儿学习音乐曲目时, 教师自己弹钢琴, 可以根据幼儿记忆的程度把握弹琴的速度, 哪里断了也可以马上接上, 然而如果只是用音响放的话, 如果哪里不好要重来, 也是整体的重来, 即使是一段部分, 也要拉好进度, 在无形中, 也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且, 即使这3节课偏向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但是他们还是遵循着奥尔夫教育的原理的。奥尔夫教育是以“原本性音乐”为主轴, 提出追求朴实性, 主张整合性, 注重实践性, 提倡普及性, 强调创造性, 坚持开放性等理念。所以, 在音乐课上, 教师要采取的不仅是各种先进的音乐设备, 其他各种“原始性”的东西更是要合理运用。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融合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多是采用他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作为基本教材, 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都和我国音乐有着极大的亲和性。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 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民族音乐作品, 却往往是经过口头传唱、老幼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它手法简洁、旋律优美, 内容通俗易懂却不乏丰富的知识。如:歌曲《两只老虎》、《泥娃娃》、童谣《外婆桥》、《马铃开花》、《数数歌》, 儿歌《小白兔》、《大西瓜》, 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根筷子容易折, 一把筷子难折断。”等等, 这些都是幼儿易于理解并容易进入的天地。可见, 奥尔夫音乐的素材来源广泛, 结合我国来源于生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由代代人口耳相传, 成为老少皆知, 雅俗共赏的经典。这不仅为教学活动实施节省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更对挖掘保存各民族、各地方的本土特色, 具有深远的意义。采用传统音乐教育的素材,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手段, 促使幼儿的灵活、欢快, 在互动性强的课堂上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愉悦幼儿的心情。

三、总结

无论是传统式的音乐教育还是现在较为流行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多多少少都是有其不足点。首先, 制约音乐教育拓展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 教育资源的来源与有效利用, 其次, 教师本身的音乐修养, 最后, 受影响于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

学前教育是任何个体接受教育的起点, 也是“任何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先决条件”。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千百年的中外实践证明, 音乐可以塑造人的情趣, 慰藉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素养, 增长人的力量, 锻造人的品质。音乐是启迪心灵、改造人性的灵丹妙药, 也是消解文化隔阂和年龄障碍的溶合剂。就学前教育而言, 考虑到音乐往往可以通过悦耳、形象的声音符号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兴趣, 因此, 学前教育有赖于通过音乐这种载体加以传达, 从而确保其效果。

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实践上, 中国的幼儿教师既要继承本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模式, 也要吸取科学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更要把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合理的安排好上课的内容与形式。音乐欣赏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说、唱、奏、表演等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幼儿对欣赏音乐的兴趣, 理解音乐的性质、情绪, 发展幼儿欣赏能力。活动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各种方法相互配合, 让幼儿充分表现音乐, 表达自我, 享受快乐, 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董骞.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09.

[3]李夜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06.

篇4:奥尔夫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学习氛围;创新

一、奥尔夫音乐为孩子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行为。

二、奥尔夫音乐有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得最多的就是身勢动作,他的教学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孩子天生的表现形式。

2.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三、奥尔夫音乐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动作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2.声音

如:先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慢慢让幼儿模仿想象中的声音,如:“云飘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模仿简单的声音开始,到模仿比较复杂的声音,再到创造性地模仿声音,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一生都具有很大作用。这个在本世纪初就出现的音乐教学法,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诠释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奥尔夫音乐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在音乐中尽情玩耍,感受奥尔夫音乐活动所特有的快乐,从中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每一个孩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与放松,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主角。这就是奥尔夫音乐的魅力所在!

篇5: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1、在熟识乐曲构造并会随乐律动嬉戏的根底上,探究为乐曲匹协作适的乐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展演奏。

2、根据身体动作的示意,探究用铃鼓的'不同方法演奏B段;在嬉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并进展合乐演奏。

【活动预备】

1、阅历:幼儿已欣赏过“超级玛丽〞的电玩嬉戏并会随乐律动嬉戏

2、物质:相关图谱、音乐、铃鼓、圆舞板、碰铃各8套,大鼓一套

【活动过程】

1、随乐进展超级玛丽的律动嬉戏,再次感受嬉戏情节的乐趣

2、看图谱分角色再次表演嬉戏情节

(1)总结图谱与身体律动的关联,整理玛丽闯关的道路

(2)看图谱,分角色表演动作

3、探究为乐曲匹协作适的“乐器武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展间关演奏嬉戏

(1)根据身体动作的示意,探究用(铃鼓)的不同使用方法匹配B段;用(圆舞板)和(碰铃)匹配A段音乐并分段演奏

(2)看指挥完好随乐演奏(ABA),初步感受用“乐器武器〞进展闯关的乐趣(第一关)

(3)在嬉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进展合乐演奏。(第二关)

①根据故事情节进展探究在(毒蘑菇)处累加大鼓,成功或失败根据幼儿演奏状况而定。

②假设听到的是失败的音乐,师幼共同争论失败的缘由,再次进展闯关演奏。

(4)交换“乐器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进展闯关的乐趣(第三关)

4、局部幼儿律动嬉戏,局部幼儿乐器伴奏,完好随乐闯关表演(终极挑战)

篇6: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这套教案超级实用,正规早教中心应用教案.我自己也是宝宝妈哦,希望所有的宝宝都能

健康成长。

亲子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哦,奥尔夫音乐课程详细教案,每一位亲子教师和妈咪们都值得拥有的,此教案共分4期,每期有11课都有配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案

学习目标:在学习匀速、变速节奏的基础上,培养宝宝学习音乐的兴趣,加强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和对韵律的把握,体验音乐的不同情感

课堂流程:

1、节奏问好

2、律动

3、复习上周曲目

4、学习新的曲目:引题、串讲歌词、念唱歌曲

5、结合曲目学习乐器的演奏及配乐表演

6、根据歌曲的律动进行体态表演

7、游戏表演

8、结合曲目进行美术练习

9、结束再见

教师要求:

1、活泼,朴素自然,循循善诱引导儿童表现原本的音乐

2、可用叫声、动作、食物、故事来做曲目引题

3、节奏表现稳定自然,同时善于带动宝宝和教师一起做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5445997757

篇7:感受奥尔夫音乐

编者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原本性音乐--Eric Lebeau,它通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表演等能力。在接触音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孩子认识、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促进孩子的情商、智商发展。要求10-20个孩子,以下是一位接受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母亲所感所思,比较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教育的特点,会对家长了解奥尔夫音乐有一定的参考。

感受奥尔夫音乐

真正了解奥尔夫,还是在上了两次家长课后。虽然只短短两次课,却让我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奥尔夫课的基本理论很少,在了解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以及他的“原始性”及综合性音乐教育的思想后,我们开始“感受”了。

七八个家长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老师带着我们先做了一个有节奏地朗诵活动,然后她告诉大家,用手掌击出节奏,同时说‘我喜欢苹果我喜欢梨,我喜欢水蜜桃跟我做’ 再用身体做出一个造型。依照这个例子,每个人要用相同的节奏边拍手边说:我喜欢XX(两个字如葡萄)我喜欢X(一个字如杏),我喜欢XXX(三个字如哈密瓜)跟我做。每个人所“喜欢”的东西和“跟我做”的动作造型不能一样,绝对禁止重复别人表演过的。妈妈们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每个人都极认真地想着怎样才能与众不同。我们依次示范表演后的结果就是,在座每一位母亲都充分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的体现,还要集中注意力,跟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平时,我们并未注意到,其语言本身就是有着音调和节奏的。这个小小的游戏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动作、舞蹈及语言密切相联系。

随后,我们又开始“声势”表演,即拍拍手、捻捻指、拍拍腿、跺跺脚,这样几个极其简单的、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做的动作,让我们连续做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高低音的不同。之后,“卡门序曲”响起,我们配合做声势表演,以此欣赏起这首著名的乐曲。这首乐曲我曾经听过多次,但从不知道用声势欣赏音乐会有如此妙境,因为我已感受到自己的肢体动作在尽情地体现节奏的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变化。由于这是人人都会做的动作,我们几个妈妈很快就配合得很好。而后,我们分成四组,并发给不同的奥尔夫乐器。这种乐器是奥尔夫独有的。它们不是钢琴、小提琴等,而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沙锤、三角铁等,还有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如:木琴、钟琴等。我们每个小组分别被给予三角铁、响板、铃鼓及串铃,这些乐器将被用以表现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及八分之一拍。老师做指挥,她的手势指挥到哪个小组哪个小组就配合音乐演奏手中的乐器。我们未做配合练习,随着音乐看着老师的手示指挥演奏起来。一曲下来每个妈妈都兴奋不已,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感受!原来我们这些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组成一个小乐队,并且也能演奏得这样好!大家兴奋地鼓掌,既感谢我们的老师,又骄傲于我们自己的表现!

第二次听堂课更有趣,首先,我们被要求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每间隔几秒或几十秒就会有一节或连续几节长音,有点儿象鸣笛声或长铃声,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定。老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听到一个长音时就要找别人握手,长音一停就要赶紧松手自由活动,长音一响就要再握手,但握手的对象不能相同,比如这次你同奇奇妈妈握手,下次长音响起时就得换其他妈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群三岁的宝宝做这个游戏时,一个儿个头和桌子差不多高的小女孩,长音一响时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小家伙灵机一动,一双小手紧握着桌子腿儿不放,长音结束,赶紧松开手。由此可见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轮到我们游戏了,音乐响起——长音响了!妈妈们赶紧就近抓住一个妈妈,有抓胳膊的,有拉手腕的;长音过去!松开手,正想放松一下,长音又响了!再慌乱地扑向另一个!这回可是乱套了,随着音乐的变化,只见大家象是磁铁的两极,忽而紧紧地吸到一块,忽而远离,长音不停地响起,妈妈们像捞救命稻草似的到处握手,看也不看就抓住眼前跑过的人,手忙脚乱。长音又响了,我急着去握手,咦?怎么迈不动腿了?低头一瞧,哎呀!乐乐妈正坐在地上,反正也跑不动了,就势抱住了我的大腿!这可真是经典镜头啊!不知在一旁拍照的当当妈有没有照下来?这个时候,大家忙晕了,也乐晕了。音乐游戏结束了,妈妈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好久不锻炼了,这回是过瘾了。用乐乐妈的话就是:“既欣赏音乐又开发创造力,还可以减肥!一举数得了!”妈妈们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时候,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每个妈妈的脸上却洋溢着发自心底的快乐。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些符号如“),“"”,...”等我们常见的符号表现音乐。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欣赏贝多芬的《军队进行曲》。对于我来说,这些符号与音乐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当老师随着音乐的播放,用教棍演绎着这些符号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如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士兵们由远及近再走远的整齐步伐。一曲终了,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符号,真是回味无穷啊!老师说也可自创符号和图形来理解、记录音乐。因为对孩子来说,可爱有趣的图形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回味这两节课,我感触很深。我觉得奥尔夫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培养孩子的潜能。

附:卡尔.奥尔夫的一生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少年到青年,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

1924年奥尔夫与舞蹈家军特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使学生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了第一卷教材,实现了“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

1932年,编辑了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此后,奥尔夫专门从事作曲。其三部成名作:《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

他在音乐教育上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篇8: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一、浅析奥尔夫音乐的相关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源于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以音乐教育的“反传统”观念及其方法为核心, 在全球很多国家的教育领域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 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以老师教学生唱歌, 教学生学习基础的乐理知识等内容为主。无可厚非, 这样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 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但从音乐教育本身的创造性来看,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需要采用一种更灵活、充满情感激发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弥补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性的缺失。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分析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出发, “诉诸感性, 回归人本”, 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通过深入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及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 能将人类对艺术的探索归结为一种人类本能的欲望,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幼儿时期听到有节奏的律动就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 同理,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阶段的初期, 对于音乐艺术的领悟往往出于一种本能, 很多小学生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热爱是自然的流露。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教育模式的应用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1.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来看, 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教小学生唱少儿歌曲的方式来完成音乐科目的教学任务, 同时, 也不乏有一些乐理知识渗透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突出了音乐教学的“教育性”, 而往往忽视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对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 小学音乐教材中“教育性”的相关内容逐步弱化, 充实了很多“趣味性”的课程内容。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契合度不高

在研究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后, 将其与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对, 发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契合度不高, 因此, 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逐步推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提升其实践价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改善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促使小学生抛开学习音乐的负担, 更好地享受音乐, 体悟音乐。这便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将奥尔夫音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 对孩子的精神状态也很关心, 而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持续推进, 不仅能够为小学生的头脑充实一定量的音乐知识, 还可以调节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为其积极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对于小学生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三、奥尔夫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应用及其价值

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音乐课堂教学所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 能促进小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进而激发小学生探索音乐文化及艺术, 这种精神力量带给小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而且还能发散其思维。

1.突显奥尔夫音乐的特点, 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艺术学习的积极性

奥尔夫教学注重的是小学生“音乐灵性”的教育,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来为学生充实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在不给学生增添“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开展音乐课堂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涵盖音乐节奏、旋律的练习, 甚至教师可以加入诸多形体动作的韵律教学, 增强小学生在音乐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感。[1]例如, 奥尔夫音乐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活动便是小学生跟着教师所放的节拍随意走动, 最开始可能是“四分音符”, 缓慢切入到“八分音符”的节拍之中, 让学生感受二者之间的差异, 并体会正常速率走步与快步小跑之间的差别,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 小学生们很乐于参与到这样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有的小学生还会加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开始自编自导一些动作与表情。[2]通过奥尔夫音乐的指导, 能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 体会到轻松学习的快乐, 保留了小学生天性中的创造力与灵性。

2.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创新小学音乐教育的模式

在教学的改革过程中, 素质教学思想渗透在音乐课堂教学之中, 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 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法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则能在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指导所渗透的合作意识是多种多样且灵活多变的, 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 还是教师与学生精神层面的一次碰撞。[3]例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播放《加沃特舞曲》, 一开始, 指导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立, 然后, 让学生一起倾听老师放的音乐并跟着一同唱歌, 此时, 一个学生双手拿报纸, 并有节奏地变换报纸的方位, 另一个同学有节奏地“跟踪”敲打报纸, 这样一来,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的实践,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感受到了4/4拍的美妙感觉。

3.奥尔夫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综述

实际上, 通过研究我国现阶段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 可知音乐教育对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深知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编选以及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性。从实际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状况来看, 该方法的实施能够提振小学生的学习劲头, 发散小学生的思维, 进而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4]而且, 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而言,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名教学生唱歌的老师, 而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导师, 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我国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音乐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具体的教学现状中发现, 采用奥尔夫音乐指导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较为可行, 其对于小学生现阶段乃至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十分有利, 奥尔夫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值得持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素格.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21) :57—58.

[2]曾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运用[J].音乐时空, 2014, 10 (21) :183—184.

[3]胡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相关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4 (11) .

篇9:奥尔夫音乐

卡尔·奥尔夫(Orff-Schulwerk)是德国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慕尼黑人。1924年与舞蹈家歌特(Gother)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初级学校,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儿童音乐教育事业,这也使得他和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并称为儿童音乐教育专家。

在当时的20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青年们手拿吉他,赤着双足,唱着民歌,跳着一种赤足“表现舞”。这种歌与舞的新风格,新结合,给了奥尔夫很大的启示。他赞赏欧洲古典音乐,但他认为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另辟蹊径。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歌特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探求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以进行综合的教育研究。他们所编的基本教程,成为后来奥尔夫音乐学校的先导。

下面,我们来看看奥尔夫音乐为什么有别于传统音乐呢?

1.首先,它是多种元素的综合

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我们要怎样来理解它的综合性呢?1.它可以是教学资源和手段的综合:我们可以将音乐、舞蹈、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让孩子用词语来模仿、创造节奏,用肢体和舞蹈来表现音乐,抒发情感。2.音乐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诠释:艺术是相通的,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现音乐,通过戏剧表演来创作和延伸。3.音乐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唱一首歌,演奏一段乐曲或表演一段舞蹈,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去了解音乐带来的丰富内容。在掌握节奏、节拍、音效、曲式、指挥等音乐各个方面知识的同时,音乐中还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各种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原理等。

2.其次,奥尔夫音乐强调即兴性

即兴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部分,奥尔夫说:“一切都是幻想。”

音乐是无形的,因其无形而给孩子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对音乐有更直接、原始的反应。

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去欣赏感受音乐,而不是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乐器的选择也可以更广泛,生活中的许多常见物品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敲敲打打的乐器。

3.再次,奥尔夫音乐可以让孩子随性表演

奥尔夫的音乐不是表演,也不是舞台艺术,而是人自我流露和交流的需要,尤其是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当音乐响起,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扭动身体表达喜悦,小屁股扭起来、嘴里哼唱起来,有的还会几人拉起圆圈自由旋转。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它能够表达孩子最自然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造。

奥尔夫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孩子和每一位参与者,如果您也想和孩子一起尝试,在律动、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中一起感受、体会音乐带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可以尝试:

1.有趣的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组成的基本元

素,是音乐的灵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节奏活起来,以便孩子用心去感受、掌握节奏。

在节奏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用身体各部位去尝试拍节拍或节奏,让孩子的身体变得会演奏。刚开始父母给音乐配上自编的、有趣的词语,以词语为引导进行节奏练习,然后渐渐地培养他们注意倾听乐曲的节奏。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已经可以很好的运用多种肢体动作来表现同一种节奏。

例如在《加沃特舞曲》当中,我们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国王的王冠来进行节奏训练,大的王冠代表四分音符,小的一组两个则代表八分音符,孩子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音的时值长短;在音乐《大西瓜》中,鼓励孩子探索用肢体的各部位模仿嘴巴吃西瓜,打出节奏,并用不同的西瓜代表不同的声部,各声部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演奏。

2.即兴式的肢体造型表演

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我们要秉承着这种理念,鼓励孩子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用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体验音乐,展现每个人的独特个性。

在音乐活动《爆米花》中,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颗小小的种子,通过在机器中的不断碰撞,最终变成各式各样的爆米花;在《加沃特舞曲》当中,请宝宝想象,如国王的动作是帅气的,精灵的动作是可爱的,王后的动作是美丽的,启发宝宝进行动作的创编;在听音乐《冰冻游戏》时,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听到特殊音效的时候定住造型。我们为孩子创设一个神奇的氛围,儿童需要想象,根据冰冻人出现的不同场景做出不同的造型,有时变成石头、有时变成大树、有时变成小鸟或其他小动物。

3.随心的感应曲式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的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

在音乐活动《库企企》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孩子:“在我们身边,住着许多美丽的仙女…… 今天,我们要找一位叫做“库企企”的仙女,她可以给我们带来智慧。可是,找到她,需要翻过四座大山,登上四个台阶……(引导他们感受音乐中的8拍和音乐的上行,也体会到了乐曲的四个乐句);教师又引出仙女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地图”,把音乐的图谱完整的展现出来,将音乐图像化、形象化,给孩子一个完整直观的体验。

《加沃特舞曲》中,我们可以以角色感应的方法帮助孩子进行曲式结构的分析,用国王、王后和精灵的不同角色划分曲式,便于他们清楚地区分乐曲的结构;在《小老鼠打喷嚏》这首乐曲中,以小老鼠打喷嚏来表现A段有规律的划音,以小老鼠晒太阳取暖表现B段舒缓的音乐,儿童很容易就理解了曲式。

4.乐器的创新性探索

这应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了。为了增添他们探索乐器的兴趣,父母可以同宝宝一起进行自制乐器的尝试。 自制乐器大都取材于生活,创设和使用时更广阔随意,能很好的发展宝宝的想象力、动手能力。特别是在提倡环保的这个时代,自制打击乐器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变废为宝的意识,为孩子提供自由创造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接触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让幼儿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的魅力。

在生活乐器区,有许多从生活中搜集出来的、能够发声的乐器,例如:厨房里经常用到的锅、碗、瓢、盆、铲子、锅盖等可以变成敲奏乐器;洗衣服用的洗衣板作为刮奏乐器;洗衣桶作为低音打击乐;奶粉盒装上豆子变成海鼓;饮料玻璃瓶子一个个悬挂起来,成简单的音阶……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组生活中的打击乐队,孩子参与搜集、演奏、配乐,充分体会到了音乐无处不在。

在变废为宝区,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乐器。有纸盒上绷上皮筋做成的弹拨乐器;果冻盒子堆叠装入豆子做成的散响乐器;贝壳中粘上石头变成了响板;粗筋可以模仿大提琴作为低音;奶粉桶作为打击乐器,薯片桶可以做成腰鼓;废旧光盘制成的镲;当然也有孩子简单的将易拉罐装上豆子敲击等等。因为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孩子们对乐器音效的探索兴趣就会高涨很多,他们可以随意地敲敲打打,展示自己的乐器,音乐的创作自发自然。

音乐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因其无形我们可以充分的让孩子感知、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音乐是美的,它的感染力会带动孩子全身心投入、舞之蹈之。别犹豫了,和您的孩子一起开始音乐的畅想吧!

上一篇:云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申报材料---学校简介下一篇:织金六中九年级组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