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孝故事名言

2024-05-02

礼孝故事名言(精选2篇)

篇1:礼孝故事名言

仅就思维方式而言, 要不断克服传统的、惯性的以及随俗的思维方式, 而逐渐养成实效思维、聚焦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新型的思维方式, 才有可能在惯常的事务中, 产生创新的精神, 走向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之途!

这些理念, 对实现创新, 非常重要, 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需要另外学习、深入探究。不过, 还有些成功人士的名言或有关创新思维的小故事, 会让人获得巨大启示, 引出许多新的想法, 对提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信条

成功的企业家王永庆,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经营, 不仅缔造了一个“石化之国”, 号称“石化大王”, 而且从中总结出许多有益于中国式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思想, 号称“经营之神”。

他的关于企业发展动力 (“依靠”) 和企业成功信条的理念, 很有深度。

他说, 什么是企业发展的依靠 (内生动力) ?

第一是靠不断演进的领先理念带动企业员工行动;第二是以实践为本, 不断探讨实践, 发现新理念, 引领企业的进步。企业的文化, 就是在理念与实践持久互动中形成的。

这让人想到原乐凯杜昌焘总经理说的话:“中国企业家我最佩服张瑞敏, 只有他能做到不断总结实践, 提新理念, 再贯彻到员工群体行动中去, 以形成同心同德的新企业文化氛围。”

王永庆发展企业依靠的是创新文化, 而创新文化的灵魂是持久执著的“创心”。

他还提出了“企业成功的信条”:

第一条, 是尊重知识, 对“知识就是权力”这个铁律深信不疑。表现在王永庆身上, 他不只是尊重有知识的人, 而且有炽热的求知欲。他相信, 知识是工作前进的动力源。有了这一条, 就能做到遇事有“三预”:一是预感 (感性) , 二是预见 (悟性) , 三是预谋 (胆识) 。有了这“三预”, 就有了应变决策的能力。王永庆50年的巨大成功在此一条。

第二条, 追求“合理化原则”, 一切遵守“止于至善”的严细要求。实现“合理化原则”与“止于至善”的要求在于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王永庆在管理上几乎永不改变的目标, 就是把企业引向永无休止地追求合理化的长河之中。

强化企业员工的能动力和创新力

众所周知, 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共同目标。何谓“企业软实力”?

在企业, 与设备、厂房、资本、人员、盈利等硬实力相应的管理架构、研发创新、文化理念、品牌形象等称为企业的软实力。软实力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文化理念把相关资源要素 (包括硬实力) 整合起来, 形成核心能力, 因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力的强弱和生命力的持续。具体而言, 企业的软实力就是企业理念、文化彰显出的实力和竞争力。企业软实力也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与创新精神直接相关的是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

关于执行力与能动力。

先从一个小故事读起。

甲乙两人在同一个公司里从事着相同的工作, 可是公司老板对甲却总是高看一眼, 经常给他加薪, 而对乙却不然。长此以往, 乙忿忿不平起来, 去找老板讨说法:为什么同工不同酬?老板笑了笑说, 你先到商场买10斤土豆回来, 然后再说。于是乙就犹犹豫豫地去了商场, 买回了10斤土豆交给了老板。老板问:除了有卖土豆的还有卖什么菜的?乙根本没注意, 摇了摇头。老板又问:买10斤土豆是一个价, 买多了是否优惠呢?乙答:不知道。这时老板拿起电话给甲打过去:你到商场买10斤土豆回来。过了一会儿, 甲提着土豆回来了, 老板问甲:还有卖别的菜的吗?甲说:有, 有卖白菜的, 1元1斤, 有卖西红柿的, 1元6角1斤, 还有……老板与甲的对话, 乙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 老板就对乙说:你能明白我为什么总是给甲奖励了吗?乙面红耳赤地嗫嚅着点了点头, 讪讪地走开了。在这个例子里, 甲比乙细得多, 其能力高低立现, 不能不使乙心服口服。乙只能说具备了机械的、简单的执行力, 交给他办的事情他会不折不扣地去办, 但是他却不具备能动力, 而甲则具备, 他会联想, 能触类旁通, 工作主动, 有创造性。所以我们提倡提高执行力, 这是能够开展工作的起码条件, 若想把工作开展得更好, 只有简单的执行力是不够的。执行力理所当然地包括执行中的能动作用, 包含能动力, 而能动力则是积极的、灵活的, 能够结合实际创新地开展工作的能力。

关于学习力与创新力。

学习, 狭义地讲就是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 从广义上说即了解、掌握自己所不知道的或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事物, 包括科学、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习力指的是能够掌握这些知知知识识的能能力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思而而不学学则则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起来来来, , 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不断地学习习和掌握新的知识, 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 创新就是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 创新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思考使它们重新叠加、交融、嬗变, 产生新的知识的能力。“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就会善于创新。只学习不思考, 学了也不会用;只思考不学习, 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 就会缺少能够排列组合的元素, 也就不可能有创新力。

跑不了的两只螃蟹和煮死的青蛙

■乱争乱斗要不得, 规则不容破坏

抓螃蟹的渔民往往会携带一个有小盖子的竹篓。捉到第一只螃蟹后, 他们会把盖子盖严, 以防止螃蟹逃走。捉到第二只螃蟹以后, 渔民就不再盖盖子了。

这是为什么?原来当有两只以上的螃蟹时, 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拥去。但是, 竹篓口很窄, 只能允许一只螃蟹通过。于是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 其余的螃蟹就会用那同样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 最终把它拖到下层, 由另一只强大的蟹踩着它往上爬。尽管篓口一直敞开着, 但却没有一只螃蟹能够幸运地脱离牢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在竞争面前, 规则是不容随意践踏, 因为规则是约束, 更是保护。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竞争规则, 有序就会变成无序, 竞争就会变成乱争, 那么在无规则的混乱状态下, 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的攻击,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如同螃蟹那样苦苦挣扎到篓口又再度被拖回深渊的状况。

■麻木松懈是要命的缺陷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 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 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 慢慢地加温, 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 水温逐渐提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 它已经来不及, 或者说没有能力跳出来了。

煮青蛙理论告诉我们, 一些突变事件, 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 而易致人于死地, 但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 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而没有清醒的察觉, 却会导致失败。

要善于从各种角度想问题

在职场中, 头脑清楚、逻辑思路清晰的大有人在;但是, 却也有些人说话老是抓不住重点, 讲了老半天, 大家还是听不懂。碰到后者, 就算是提醒他们说得“更准确一点、更具体一些”, 也没什么用, 因为所谓的“准确”与“具体”, 并非只要改变措辞或提升表达能力就能做到, 而是要看当事人对于议题了解多深入、能够分析到多细。换言之, 对于问题不够敏感, 或是根本看不出毛病, 其实与平时就不善于提问大有关联。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问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训练。而在所有逻辑思考方法中, “5W2H分析法”可说是最容易学习和操作的方法之一。这种分析方法是在二次大战时, 由美国陆军的兵器修理部门所提出, 之后广泛应用于企业决策和管理议题上, 有助于工作者在思考问题时不会有所疏漏。

“5W2H分析法”包括:Why (为什么做) 、What (做什么) 、Where (在哪里做) 、When (何时做) 、Who (由谁做) 、How (如何做) 、How much (成本是多少) 。更详细地说就是:

What就是确立问题, 了解“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y是说明背景或提出问题, 也就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When指的是时间, 设定“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Who是对象, 指明“由谁来做?谁来完成?”

Where是地点, 确认“在哪里做?从哪里人手?”

How是方法, 提出“怎么做?如何做会更好?如何实施?做法是什么?”

How much则是花费或成本, 计算“要花多少预算?金额是多少?”

任何工作如果缺少了这7个层面, 即使提出了方案, 也不会有具体进展。举例来说, 如果只传达“下礼拜四要开会”, 却未事先说明“从几点开到几点”、“在什么地点开”、“开会目的是什么”等讯息, 与会者就无法安排自己的时间表。

下次, 当你再接到工作指令时, 不妨试着用“5W2H分析法”去思考, 相信做起事来更能事半功倍。

坚持“再来一次”

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 或比水还软?然而软水却能穿透硬石, 坚持不懈而已。

有个年轻人去某大公司应聘, 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 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 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 破例让他—试, 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 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 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 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 年轻人再次走进这家公司的大门, 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 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 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公司的大门, 最终被公司录用, 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篇2:母亲的名言 母亲的故事

“嘴是个‘过道’,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

在我家乡,“过道”指的是门厅,要进入堂屋,须先经过过道和院子。按母亲的世界观,用来吃饭的嘴和用来走人的过道,作用是一样的。是否走过人,对过道来说并不重要;是否吃过好东西,对嘴也不重要,日子一样地过,所以“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

有了这样的生活信念,母亲对吃也就看得很淡。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在我们快要吃完的时候才得闲坐下来,吃的自然是剩饭。在那些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要让一家10口人吃上饭是件很难的事。记得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将花生外壳磨碎,与少许地瓜面搀和在一起烙成煎饼,将榆树叶、槐树花、山野菜拌少许豆面,或蒸或煮做成菜吃。有时,母亲要低声下气地到有余粮的人家,借一点儿发了霉的地瓜干做成窝头。在这种窘境中,母亲吃的“剩饭”究竟有多少,我现在都不敢想像。在我们为吃不饱而哭闹的时候,母亲常常红着眼圈安慰我们:“孩子,忍一忍吧。嘴是个过道,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半懂不懂地,我们在母亲的劝慰下熬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

当囤里有了余粮,菜里有了猪肉,母亲依然保持节俭的习惯,吃剩的饭菜,她热了一顿又一顿,直到吃完。别人送给她的稀罕东西,她总是一份一份分清:儿子闺女,孙子外甥,人人有份儿,只给自己留下一点点儿,算是尝了鲜。有两件事让我想起来就心酸,至今梗在心里挥之不去。在我大学毕业成家之后,有一次回家,给母亲买了一串香蕉,她为了让我的姐妹们“尝鲜”,竟然把香蕉挂在墙后阴凉处,直到变黑烂掉,她也没吃一根。还有一次,为给母亲过生日,我特意买了鲜奶蛋糕。母亲嫌蛋糕黏糊糊的,决定晒干后跟孩子们一起分享,没想到她养的鸡捷足先登:蛋糕盒被踩翻,蛋糕掉在了地上,群鸡蜂拥而上。母亲的愿望顿时灰飞烟灭。

我渐渐辨清了海参鱿鱼,因贪图口腹之欲而吃圆了肚皮,开始费心思琢磨减肥。这时,回味母亲的所言所行,我油然生出敬意和愧疚。

“难为自己,别难为人家”

在村里,母亲被称为“大善人”。她从没跟人吵过嘴,红过脸,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在看大了孙子孙女后,母亲主动帮邻居带孩子,让年轻的邻居农忙时无后顾之忧;在送走了自己的老伴之后,她坚决一个人过,并开始照顾一个比她低几辈的残疾老人;她抽空给村里几个老姐妹钉盖锅的盖垫,农忙时帮邻居剥玉米、摘花生,有时忙到深夜。那时母亲已年过70,患有股骨头坏死症,走路需拄着拐杖。

有一次,母亲去田里割草归来,正靠在一个菜园边休息。这时,一个放牛的村民看到牛把头伸向菜园,便生气地把放牛棍掷向牛,不料,棍子从结实的牛肚子上弹起,不偏不倚打在母亲的右眼上,立马红肿起来。放牛的村民吓呆了,禁不住发出一声长叹:“完了!完了!天哪,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呀!”母亲没说一句谴责的话,安慰了他几句,便捂着那只疼痛的眼睛,磕磕绊绊奔卫生室打消炎针去了。过了几天,那村民打听到没出大事,才买了1斤白糖、1斤点心前来探望。母亲好言劝慰,那村民再没为母亲花一分钱(包括医药费)。回家后我气愤难平,决心凭着自己对法律的一知半解讨个公道。因为母亲的外伤落下见风流泪的后遗症,不久又患上白内障。看我愤愤不平的样子,母亲先是一声叹息,然后半是哀求半是告诫地说:“孩子,都是乡里乡亲的,你就别折腾了。你不知道,那家人多么可怜,穷得像王窑一样,儿子快30了还没找上媳妇。我都没敢跟你哥说,怕你哥知道了生气。唉,难为自己,也别难为人家。”看着母亲受伤的眼睛,听着母亲意味深长的话,我无言以对,更无可奈何。

白内障越来越严重,在使用偏方无效的情况下,经我一再动员,母亲决定到医院做手术。手术整整进行了两个小时,我想像不出驼背的母亲是怎样平躺在手术台上熬过来的。看到母亲痛苦的神情,听到一向坚强的母亲发出的呻吟,我的心一阵阵悸痛。我暗暗祈祷,但愿母亲从此重见光明。

3个月后,我回家探望,实指望她浑浊的眼睛变得清亮,哪曾想母亲的白内障很快便复发,另一只眼睛也生出白内障。看着几近失明的母亲,我又心酸又气愤,决心到医院为母亲讨个说法。母亲再一次息事宁人:“孩子,咱钱也花了,罪也受了,就别再找麻烦了。人家医生也不容易,她还不盼着咱好呀!哎,难为自己,也别难为人家了。”母亲善良如此,宽容如此,我还能说什么?我只有心痛,只有后悔。

“老伴呀,再不好也比个狗强”

年轻时,父亲作为支前的民工,为淮海战役的将士推车送粮,为修水库整年累月地忙碌,并因饥寒落下咳嗽的病根。那时,母亲被奶奶支使得团团转,从来没有一丝清闲。奶奶去世后,父亲管家,对母亲和我们一向疾言厉色,搞得全家人都怕他。记得父亲有一次竟打了母亲,是母亲正在烙煎饼的时候。为什么打,我们不知道,只是远远地躲着偷看,只见母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事过之后,母亲一如既往地侍奉父亲,隔几天就给他煎只咸咸的鸡蛋,烫一壶廉价的散酒,让他祛寒解乏。

父亲去世前两年,因为咳嗽得厉害,已不能下地干活,于是天天坐在炕头上,指挥着全家人干这干那,稍不如意还一边咳一边训斥。我们已经长大,看他再也无力打人了,反抗的情绪与日俱增,有时公然顶撞,有时故意跟他拧着来。只有母亲,依旧一言不发,努力按父亲的意愿做事。

父亲去世后的晚上,我们晚辈都在那里守灵。在断断续续地哭了一番之后,为打发清冷的长夜,我们不知不觉地议论起父亲一生的是是非非。一直低咽的母亲,突然提高了哭声,嚎出了让我震惊且终生都难忘的几句话:“老伴呀,你再不好,也比个狗强。你走了,白天夜里我跟谁说个话呀!”

母亲的几句话,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她总是顺从父亲的原因。她比我们更理解人生的短暂,更懂得所谓的老伴就是精神依靠呀!

上一篇:储备干部培养计划下一篇:动物过冬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