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责任感的议论文

2024-04-18

关于责任感的议论文(共5篇)

篇1:关于责任感的议论文

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议.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总之,四大皆空!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议 案

黄政〔2007〕65号

州人大常委会:

为切实保障我州电网的安全运行,维持正常供电秩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电源,进一步保护好电力设施,有效遏制破坏电力设施等违法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青海省供用电条例》等法律法规,草拟了《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送审稿)》,现提请审议,并列入2008年黄南藏族自治州立法计划。

附:

1、关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立法时间安排意见

2、《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送审稿)

3、关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送审稿)的起草说明

?

州长: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关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的立法时间安排意见

?

《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以下称《条例》)立法进度建议安排如下:

1、2007年11月,州经贸委向州政府提出提请州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条例》提案的请示, 列为黄南州2008年立法计划。2、2007年12月,根据立法机关批准的立法计划,州经贸委会同黄化供电公司深入现场,开展电力设施保护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为起草条例奠定基础。进行调研资料的整理、分类,完成《条例》(送审稿)的起草工作。3、2008年4月前,配合州立法机关对《条例》(草案)进行调研、论证、修改等工作。5、2008年6月前,力争《条例》提交的州人大常委会审议。期间,配合州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对《条例》(草案)的论证、修改等工作。6、2008年底前:力争《条例》提交的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正式颁布实施.? ? ? ? ? ?

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送审稿)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电力设施安全,保证电力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正常用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州境内已建或在建电力设施的保护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 ?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领导,设立由政府和电力管理、公安、林业、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所辖行政区域内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相应的电力企业,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 ?州、县人民政府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开展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研究、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组织、协调电力设施保护有关措施的落实;

三、监督和检查各级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电力设施保护的工作;

四、定期分析电力设施保护情况,研究制定对策,总结推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经验。

第五条 ?州、县人民政府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及本条例的实施;

二、在省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公告应当设立电力设施保护区的区界、地段上设立安全保护标志;

三、会同电力企业及沿电力线路各单位,建立群众护线组织,培训护线员,健全护线管理责任制;

四、依法查处危害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并协助公安、司法机关查处危害电力设施的治安、刑事案件;

五、协调、疏导电力设施与其他设施的安全问题;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电力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对危害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有权向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举报。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对检举、揭发破坏电力设施或哄抢、盗窃电力设施器材的行为属实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或物质奖励。

电力企业应当加强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对危害电力设施安全和扰乱供用电秩序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保障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用电。

第二章 电力设施建设

第七条 州、县人民政府在制定和组织实施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将电力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电力建设用地,不得在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内规划或批准其他妨碍电力设施安全的建设项目。

州、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审批或规划在已建架空电力线路设施或已经批准新建、改建、扩建、规划的架空电力线路设施两侧新建的建筑物时,应会同当地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征求相关电力企业的意见后审查批准。

第八条 电力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征用土地和砍伐林木的,电力建设单位应当向土地、林业等相关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予以办理。

第九条 电力设施建设和产权单位进行项目建设和设施维护时,作业区域内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影响、阻碍施工或者作业。因作业对建筑物、林木或者农作物等造成损失的,电力设施建设或者产权单位应当负责修复或者依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补偿标准,给予其所有者一次性补偿。对超过规定标准的无理补偿要求和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及抢栽抢种的林木、农作物等不予补偿。

第十条 对已征用的电力建设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种植任何植物。经批准在林地上砍伐出的输电线路走廊内,确需种植低矮树木及植物的,应当与电力线路产权单位订立的种植协议,未订立书面协议的不得擅自种植。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电力设施,应当与周围已建设施保持符合规定的安全距离。需要迁移其他设施或者要求其他设施所有人和管理人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的,电力企业应当与其协商,并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

铁路、公路、水利、电信、航运、城市道路、桥梁、涵洞、管线及其他公共工程设施后于电力设施建设的,不得危及电力设施的安全。确需迁移电力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电力企业协商并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 第十二条 原有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改建、扩建时,使其距离不符合电力设施保护安全距离的,其建筑物、构筑物产权人应当及时整改,并承担由此造成损害的责任。

第三章 电力设施保护

第十三条 发电设施、变电设施、输电线路设施及其有关辅助设施的保护范围和电力线路保护区按照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盗窃、破坏电力设施。

第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

一、扰乱发电、供电企业的生产和工作秩序;

二、移动或损害发电、变电、调度、通讯、电力线路等电力设施及其标志物;

三、非法侵占电力设施建设征用的土地,擅自进入施工现场扰乱正常施工,破坏、封堵施工道路,截断施工水源或电源;

四、擅自攀登或跨越电力设施保护围墙、防护遮栏、杆塔、变压器平台及相关辅助设施,移动、拆卸电杆拉线杆和拉线;

五、无电力工程有关施工资质或无进网电工作业许可证进行施工和作业;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

第十五条 在下列范围内,不得进行取土、堆物、打桩、钻探、开挖、灌溉或者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的活动:

一、10-35千伏杆塔、拉线基础外缘5米;

二、110-330千伏杆塔、拉线基础外缘10米;

三、750千伏杆塔、拉线基础外缘15米。

在上述距离范围外进行取土、打桩、钻探、开挖、灌溉、堆放有害化学物品等活动时,不得损毁、封堵通往杆塔、拉线基础供设施巡视和检修人员、车辆通行的道路;不得影响杆塔、拉线基础的稳定,如可能引起杆塔、拉线基础周围土壤、砂石滑坡时,应当负责修筑护坡进行加固;不得损坏电力设施接地装置或者改变其埋设深度。

第十六条?在10-35千伏电力设施周围300米;110-330千伏电力设施周围400米;750千伏电力设施周围500米;15万千瓦以下水电厂电力设施周围300米;15万千瓦以上水电厂电力设施周围400米等处不得进行爆破作业。

在上述范围外进行爆破作业,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手续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防止危及电力设施安全。

第十七条 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和集会应当远离架空电力线路,需要架设临时线路和设施的,应当前往当地供电企业办理用电手续,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活动时,应当制定安全措施并经所在地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一、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及打桩、钻探、开挖等作业;

二、起重机械的任何部位进入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作业;

三、各类机动车辆(含装载物)、机械或其他物品通过架空电力线路时,自地面起其高度不符合穿越物体与导线之间的安全距离;

四、其他线路需从架空电力线路下通过或交叉穿越的;

五、其他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和人身安全的活动。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款规定的事项时,应当征求电力企业的意见;涉及到相关部门的,应当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前款的作业事项需要电力企业提供协助时,电力企业应当予以配合,产生的费用由作业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线路安全的树木、竹子等高秆植物。

位于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外的树木,因高度凤偏后超出安全规定对电力线路可能造成危害的,所有者应当修剪或者砍伐,不予修剪或者砍伐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条 电力设施建设和产权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电力设施对地距离的技术标准,但不承担电力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在施工、农田翻整、填埋、铺垫或者自然因素导致供电设施对地距离减少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等外力因素或者突发性事件导致树木、构筑物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紧急情况出现时,电力企业可以先行采取相关紧急避险措施,防止危害电力设施的事故发生或者最大程度减轻事故的危害,并尽快报告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电力企业实施紧急避险措施后,应当及时告知利害关系人。

第二十二条 单位出售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经办人须持单位介绍信和本人的身份证明,介绍信应当注明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来源、数量、规格等;个人出售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需持其本人身份证明。收购单位不得回收来源不明的废旧电力设施器材。收购单位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时,应当存留出售单位的介绍信,记录出售人的身份证明和所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来源、数量、规格等事项。

第二十三条 在电力设施上发生触电事故后,当事人及现场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对触电人实施救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四条 州、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尽快会同电力管理、公安等部门派员赶赴现场,组织对受害人的抢救或者善后处理,并组成由司法技术和电力技术专家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现场勘察和调查,出具《触电事故责任认定书》。

由于触电事故引起触电人伤残、死亡的,应当由具有法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伤残等级或死亡原因的鉴定报告。

第二十五条? 因下列行为之一造成电力设施触电事故的,电力企业应当承担责任:

一、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国家或电力行业安全标准操作的;

二、电力调度失误的。

第二十六条 因下列违反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之一造成本人或他人触电事故的,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

一、擅自迁移、更动、操作、攀爬运行中的电力设施;

二、私拉乱接、私设电网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用电行为;

三、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爆破、取土、打桩、钻探,或者在架空电力线路下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堆放物品、种植高杆植物等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

四、向电力设施射击、撞击或抛掷物体等行为;

五、在电力杆塔、拉线上拴牲畜、攀附农作物、悬挂物体等行为;

六、在电力杆塔上擅自架设广播线、通讯线、闭路线等线路的行为;

七、盗窃电能,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

八、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的行为;

九、实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所禁止的、危害电力设施和供电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行为人使用或操作自身用电设施或擅自使用、操作、盗窃、损坏他人用电设施造成本人或他人触电事故的,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造成自身或他人触电的,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八条 州、县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电力设施保护的执法行为,协调电力执法过程中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认真履行电力设施保护的职责。

电力企业用电检查人员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认真开展电力设施保护相关工作,保障电力设施安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擅自在已征用的电力建设用地和输电线路走廊内种植各类植物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3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8000元以下罚款。造成电力企业和他人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和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各类禁止性行为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造成电力企业和他人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办理用电手续,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制定安全措施并经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从事相关活动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造成电力企业和他人经济损失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违法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由公安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二、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

三、不依法履行电力设施保护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电力企业用电检查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以权谋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由其单位给予行政的、经济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 ? ? ? ? ? ? ?

关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送审稿)》的起草说明 ?

一、立法的必要性

电力设施是电力的载体,是保障电力为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服务的物质基础。由于电能产供销一次完成的特殊性质,电力设施一旦遭到破坏或盗窃,不仅影响电网安全和电力企业的利益,而且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我州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电力企业、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我州电力设施被盗窃、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2006年黄南电网共发生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案件141起,被盗线路累计18.9199万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28.1万元。其中拆毁塔材、盗割导线、盗窃电力建设物资、器材等案件比例较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造成停电、火灾、人身伤亡事故多起。有些地区不法分子屡屡作案、手段恶劣、气焰嚣张,甚至用炸药炸毁高压电线铁塔,几十公里的电力线路被盗割一空,电力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2)损害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爆破采石、移动拆卸电杆拉线、吊装、取土、私拉乱接、抛掷物品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倒塔、倒杆、断线、短路跳闸、损毁设备、电力设施基础松动等情况经常发生,严重危及电力设施的安全。

(3)危害电力设施的问题突出。一些单位和个人在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物、公共设施和种植树木时,不履行审批手续,随意跨越电力设施保护区,使其建设工程不符合安全距离或与电力设施直接接触,引发停电、人身伤亡等事故。(4)阻挠电力设施建设项目的行为时有发生,林木砍伐、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补偿费用不能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当事人漫天要价,随意提高法定补偿标准,达不到要求,就阻碍正常施工。同时,抢栽抢种现象严重,并强行要求建设单位给予补偿。

上述盗窃、破坏、损害和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电网安全运行和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扰乱了供电秩序,危及人民生活和生命安全,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保护电力设施安全,保证电网稳定运行和电力正常供应,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是十分必要的,将有利于解决制约黄南州电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将为黄南州电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立法的背景及依据

随着《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及其他配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电力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力法》为龙头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电力法制的完善对全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保障和规范作用,切实维护了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由于现行的电力法律法规制定的时间较早,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的营运和管理模式,不能解决电力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在供用电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盗窃电力设施、用户违章用电、拖欠电费等不规范行为,给供电企业造成了损失,也带来了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对于这些不规范行为,国家现有的电力法律、法规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不便操作,迫切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行补充,从而依法解决供用电双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保护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正常的供用电市场秩序。因此,在国家立法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行补充和完善。既可保障和促进电力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也为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立法经验。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电力立法,并加快了电力立法的速度,2005年制定颁布了《青海省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今年又制定颁布了《青海省供用电条例》,标志着青海省电网企业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已逐步形成。但由于已有的法律法规原则性较强,操作上没有具体的规定,给执行造成难度。为此,在黄南州第十三届人大会议上,代表联合提名,建议出台地方电力法规,以保证黄南州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电网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此建议得到了州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将此作为州第十三届人大会议的立法提案,纳入州人大立法计划。

制定《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青海省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青海省供用电条例》,以及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律和行政规章。

三、起草过程

2007年9月,州经贸委在深入电力企业和电力设施现场的基础上,起草了《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送审稿)》。之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我州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实际,对《黄南藏族自治州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送审稿)》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调整,形成现在的送审稿。

四、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建立保护电力设施的群防群治机制。由于电力设施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州、县电力行政执法力量薄弱,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加之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仅靠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的力量难以到达预期效果,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有效地保护电力设施。因此,为保护电力设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送审稿》第三条规定,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领导,设立由政府和电力管理、公安、林业、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所辖行政区域内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相应的电力企业,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日常工作。《送审稿》第五条规定,州、县电力管理部门应会同电力企业及沿电力线路各单位,建立群众护线组织,培训护线员,健全护线管理责任制。

(二)关于保护电力设施的职责。针对电力行政执法监管职能不到位,协调难度大,案件查处率低的情况,《送审稿》明确了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送审稿》第五条规定,州、县人民政府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及本条例的实施;在省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公告应当设立电力设施保护区的区界、地段上设立安全保护标志;依法查处危害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并协助公安、司法机关查处危害电力设施的治安、刑事案件;协调、疏导电力设施与其他设施的安全问题。

(三)关于对危害电力设施行为的界定和电力设施保护区的特殊规定。为确保电网正常运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治各类危害电力设施行为的发生。《送审稿》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明确界定了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为防止引发停电、人身伤亡等事故的发生,《送审稿》第十八条对需要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架空电力线路下进行施工作业或者其他可能危及电力设施、电力线路运行安全的活动,依照《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规定,经县级以上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后,方可从事。

(四)关于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收购和出售。为封堵销赃渠道,规范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收购行为,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送审稿》第二十二条规定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登记出售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出售人或经办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及其出售物品的来源、名称、数量、规格等。

(五)关于奖励制度。为调动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积极性,将政府相关部门、电力企业和群众共同参与的保护电力设施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的作用,深入持久地做好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规定,《送审稿》第六条规定,电力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对危害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有权向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或公安部门举报。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对检举、揭发破坏电力设施或哄抢、盗窃电力设施器材的行为属实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或物质奖励。?

(六)关于电力设施上触电事故的处理。电力设施上触电事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长期以来,电力设施上发生的触电事故处于无人管的状况,无责任认定部门,无论谁的责任,当事人都要供电企业承担责任,有的甚至无理取闹,直接影响电力企业正常生产。为此,依据《安全生产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伤害事故的规定,《送审稿》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电力设施上发生触电事故后,当事人及现场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对触电人实施救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州、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尽快会同电力管理、公安等部门派员赶赴现场,组织对受害人的抢救或者善后处理,并组成由司法技术和电力技术专家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现场勘察和调查,出具《触电事故责任认定书》。同时,《送审稿》还合理界定了触电事故的责任和免责条款。

(七)关于法律责任。《送审稿》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危害电力设施的各类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收入状况,对处罚标准进行了细化,区分了个人和单位的责任程度。对《送审稿》中未规定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篇2:关于责任感的议论文

关于做好党的十八大期间信访工作会议纪要

时 间:2012年11月1日13:00 地 点:公司二楼会议室 主 持:经理邬素艳 参加人员:

经理邬素艳,副经理王玉敏、沈小军,各部室主要负责人殷利军、赖萍、张志刚

会议内容: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国关心,举世瞩目。当前,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是各部门在特殊形势下肩负的特殊任务和特殊职责。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城管局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分公司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会议指出,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党的十八大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十八大期间分公司内部和全社会稳定。

会议强调:

1、深入排查,做到“四个彻底”。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问题、重点人员”四个重点,进行全方位、全覆盖排查,做到彻底排查、彻底化解,不留死角死面,不漏一人一事,做到情况清、底数明。

2、明确责任,强力推动落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各岗位的隐患排查工作负责,及时化解排查出的各类信访隐患。

篇3:关于责任感的议论文

一、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责任感是社会中的成员, 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应负担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意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处于社会中的成员提出的较高层面的要求。社会责任感, 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1]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的缩影,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兴旺发达与否的风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更明确了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大学生应作为怎样的成熟个体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具体到大学生在校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中,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核心内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基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核心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能否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对人类、对社会的改革、发展以进步所承担的责任, 能否将大学生自己的“小我”与社会中的“大我”紧密的联系起来。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上的缺失

从总体上来说, 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上较好, 是可以承担起未来国家建设的一代。在国家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面前, 大学生展现出来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地积极模范带头作用。但是, 由于当今社会的极速发展, 西方现实主义思想大量充斥校园, 追求个人成功、个人价值的社会风气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上严重缺失, 只关注自身发展, 忽视自身所应负担的责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追求个人成功价值, 忽视社会发展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发展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需求, 也更加重视个人发展的空间。所以人们从观念到行为较多都优先考虑到自身的发展与价值。于是,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追求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功, 把目标仅仅放在个人自身的努力奋斗上, 对我个人有利的事情我就做, 没有利的就不管不问不做。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未来能谋一份理想中的工作, 为自食其力, 在这个过程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学习目的越来越少。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 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甚至对于班级、他人、社会的事情采取冷漠的态度, 更谈不上为其做奉献和贡献了。这种盲目追求个人的成功, 只对自己负责, 忽视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令人堪忧。

(二) 网络上的社会责任缺失严重

对于当今以80、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 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目前中国的网络现状来说, 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还没有做到十分成熟, 加之网络信息的传播更是打破了国家的界限, 来自不同国家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汇聚。世界信息交融的背后是不同国家文化的交融, 当然不同国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甚至相差甚远。网络上信息环境的纷繁复杂, 使得当今大学生很难明确分辨出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 哪些是我们应极力反对的。这样, 他们在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 网络的虚拟性质导致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定位更加模糊。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 忘记了自己真实存在的社会身份, 利用虚拟角色可以不承担责任, 或者不被人追究。这与现实社会角色时刻应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是格格不入的。并且, 大多沉迷网络虚拟社会的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善于人际关系, 不关心身边事身边人, 直接导致对朋友、对社会的冷漠, 更无从谈起社会责任感。

(三) 缺乏践行社会责任的勇气和行动, 知行难合一

根据《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 (2014) 》的显示,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平均得分为83.09分 (满分为100分) , 60分以上占93.2%, 80分以上占70.1%。”[2]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调查, 之前也较多的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比如根据杜维彦、解晓兴等在对四川某高校进行随机调查发现,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的, 81.2% 的大学生要做社会公德的守护者和引领者;63.1% 学生对国家的兴亡存在忧患意识”。[3]在调查中我们也能够发现, “6.4%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其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其实这样的评价机制本身也存在问题, 自评为主, 在主观认知层面上, 大学生都认为自身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如果遇到实际的事情, 与个人利益冲突时, 又会作何选择呢?比如在最基本的“拾金不昧”行为的选择上, 认同私分、私占的青少年达到16%, 另有10.5% 的青少年表示只有在别人知道的情况下才会交出去。[4]

社会责任感不是形式上, 而更应落实到行动上, 只有大学生真正的把它带到现实生活中,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责任的真正意义。而不是现在的知行背离, 导致现在大学生表面上很关心国家时政, 但一旦国家或者他人之事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这时候“社会责任感”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三、改善教育途径,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一) 加强高校教育, 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校的思政教育中, 要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尤其是思政责任心得教育, 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实现。需要在一点一滴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体主义, 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但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也不能变成“假、大、空”的说教, 责任感教育也应与实践相结合, 关注实际, 贴近学生, 加强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社会责任感教育应体现在各个方面, 小到对自己、对朋友家人的关心, 大到对国家改革发展, 对社会问题以及对人类发展的思考。

(二) 优化社会环境, 重视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引导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虽然高校教育处于最为重要的引领地位。但是一个社会人, 其发展进步更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首先, 政府要加强对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利因素的监管, 加大对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方式的监管, 严谨传播“黄、赌、毒”等危害青少年身心的文化, 使社会责任感教育寓于有形无形的教育中, 使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 自觉承担起各自应付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其次, 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 加强网络社会责任感宣传力度, 占领网络阵地。运用好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广阔的网络平台, 杜绝消极不良信息的发布, 提高网络监管力度, 加强网络上“正能量”的传播, 扩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空间。

(三) 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识, 重视个人责任约束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有了社会环境以及高效教育的正确积极引导后, 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约束力的形成。因此,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 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觉关注社会责任, 提高自身约束力, 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另外, 还要充分结合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 把自己内心的这种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的力量让这种责任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高艳艳.当下大学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

[2]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1204/c1057-26143430.html.

[3]杜维彦, 解晓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 (1) .

篇4:关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探索

一、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激发情感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基础。情感的激发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情感通过情通而理自达的环节,能对道德认识起到调节作用,并直接促使人们去理智地做出道德判断。笔者曾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结合“关注生活”和“自信——从接纳自己开始”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这些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对自己和生活的关注。每个大学生通过写出感想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普遍反映这些活动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大学生们能够情真意切地对待学习和生活,老师们发现学生们懂事了。在细小的环节做得很好,如,大学生们能够做到守时,上课迟到现象少了,到课率高了,且能尊重老师并和老师进行交流。后来部分大学生自发组织了感恩教育活动,如和父母交流,去孤寡老人家献爱心等活动,并写了心得体会,他们要“让社会充满温暖,让欢乐传遍世界”。

2.“大学生研究者行动”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采用了“大学生研究者行动”这一活动形式,鼓励大学生作为研究者参与到实践性的研究中,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引导大学生体验生活、探讨生活并反思生活,培养他们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大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选择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方向,这四个问题分别为计算机、手机、图书馆和大学校园消费问题。这个活动表明大学生所研究的都是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通过引导他们成为对自身所处境遇持严谨态度的研究者,希望能以此提高所收集的关于学校教育信息的准确程度并让对学院最有发言权的大学生在相关的教育行政决策中也有自己的声音。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精神,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学生应备的责任感。最初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太小太空,但最后他们却从细微的事件中培养了自己的感受能力,他们开始对问题的处理具有了责任和义务感,这些都在他们的对策和建议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3.“走向社会”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情境。专业是大学分科的标志。其中专业态度是导致大学生和社会需求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大学生要具有开放、豁达的专业态度,要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在学习中做出应答的专业态度。要具有反思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调查,许多大学生都渴望了解社会并深入社会,从而为他们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打下基础。笔者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和企业相互联系的交流平台,如聘请企业有关人员来学院讲座;带领大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如去商场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鼓励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深入社会,通过实际工作来锻炼自己,部分大学生经历了“零报酬”的工作阶段,部分大学生还通过打工挣来了零花钱,但他们共同换来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们才真正意识到学习和工作的差距,意识到了职业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真实生活情境。

五、对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建议

1.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蹶而就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继续不断进行滋养的过程;它需要依靠一种潜移默化的情境,单纯依靠人为地组织活动去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这样下去,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习惯就会丧失生存的土壤。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一定要摒弃单程依靠活动的方法,要求大学生学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加强自身体验,积极投入现实生活,大胆质疑,学会处理享受与奉献、个体活动与群体协作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并大胆解决社会问题。

2.挖掘大学德育资源的教育潜力。大学的课堂教学要将知识教学和品德教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法,让课堂教学成为传授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殿堂。

各学科教师要协同作战,关注专业前沿,注重挖掘专业教材的情感因素,使思想感情和专业态度与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具体化,让大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在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中永远处于核心的位置,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教师的引导存在正向关系,教师要利用课内外一切教育资源,把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放在首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由富有责任感的教师个体组成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力保障。

3.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迈入大学校门的时刻,很多家长都感到如释重负。可能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责任感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素养,是一种可以补救的东西,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就业和前途。家长要积极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坚持和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引导大学生参与家庭管理,重视孩子的建议,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和机会。家长能正确对待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能用冷静的态度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家长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给他们提供劳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家长要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使他们增加责任意识。家长要激发大学生尊重他人的责任心,要尊重和爱护别人的东西(包括时间),要帮助孩子拥有善良的习惯,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家长科学地参与大学生的生活能起到榜样作用,家长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正确的人生态度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责任意识。

4.从高处着眼,共建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区创造条件,保证大学生拥有合理、富有弹性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全社会加强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狭小的心理空间,深入到现实的生活中。

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德育自主政策,并要求大学以引导激发为主,把责任感的培养体现在教育教学目标中,尽力调动上下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求大学、家庭和社区建立“友好伙伴”关系;政府通过大量的物质支持与合理的政策,挖掘全社会的德育潜力,各种举措能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动力和物质支持。

全社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理念要渗透到对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课程设置到社会实践,从岗位到责任,从责任到生活,共建责任感培养的德育网络。

篇5:关于责任感的议论文

一、幼儿园学生伤亡事故范围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二条规定,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适用本办法。《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幼儿园发生的幼儿伤害事故, 应当根据幼儿为完全无行为能力人的特点, 参照本办法处理。幼儿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且又在幼儿园就读, 是应当受到保护和救济的对象, 因此, 幼儿也适用该办法的规定, 而幼儿伤亡事故的范围主要是在学校内, 以及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所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

二、《侵权责任法》中相关规定所存在的缺陷

由于受立法技术、立法观念等的影响, 以及现代社会情势不断变化, 《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幼儿伤亡事故的归责原则出现以下不足之处, 需要改善。

(一) 关于学校伤害事故范围, 学校责任规定的过于狭窄

《侵权责任法》对学校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了规定, 然而现在学校安全事故的类型各异, 特别是校外侵权事故频发, 学校伤害事故范围远远大于法律内规定的范围。因此《侵权责任法》现有的规定已不能对学生事故的各种情形作出回应。

(二) 对于学校的义务, 现有立法规定不是很明确

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 在校内侵权中, 幼儿园若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 则不承担责任。在校外侵权中, 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 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且补充责任的份额和其未尽管理职责的过错程度相当。但是法律没有对“教育、管理职责”作出明确的界定, 对法院认定学校责任造成不便。

(三) 学校赔偿方式、赔偿额度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侵权责任法》中并没有规定学校对幼儿的赔偿方式及额度等, 导致在实践中由于法官的判案不同, 会出现赔偿金额差额大的情况, 城市的幼儿的赔偿金远高于农村的幼儿, 导致赔偿不平等, 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三、《侵权责任法》中幼儿学校责任承担归责原则的完善

(一) 明确规定幼儿学校伤害事故范围

对目前出现多的安全事故类型应采用概括和列举式并举, 对校内侵权情形和校外侵权情形作出明确区分, 给予法院审理案件时明确的范围, 并根据情势的发展, 对法律作出法律解释, 适时的出台司法解释, 扩大安全事故范围。在本文导入案例发生后, 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 并于2012年3月28日获得通过。《条例》针对当前校车发展中存在的安全监管缺位、法律责任不明晰等问题均作出了规定。《条例》还明确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校车安全管理职责, 对违法使用车辆或提供校车服务、不履行安全管理责任等, 分别规定了法律责任。国家根据情势的发展, 积极出台司法解释, 或是加强对法律的解释, 是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安全问题的关键。

(二) 单独规定幼儿伤亡事故中学校的免责事由

由于幼儿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智力发育还很不成熟, 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存在较大的不足, 本身具有特殊性, 因此一般侵权行为中的某些免责事由, 比如受害人同意、受害人故意等不能成为学校的免责事由。在学校责任承担上, 可以规定学校的免责事由为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等。同时, 若受害人或第三人有过错的, 只能相应减轻学校之责任, 而不能完全免除其责任。参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可以规定幼儿伤亡事故中, 学校免责条款为:1.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2.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 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3.学生在家自杀、自伤的;4.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5.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幼儿伤亡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归责原则还有待完善, 特别是在校外第三人侵权中的补充责任原则应当进行修改, 笔者认为在校外侵权学校责任归责原则改成无过错责任原则辅以强制保险制度更有理由保护幼儿合法利益, 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 平衡学校和幼儿之间利益。同时, 关于幼儿伤亡事故的详细规定也应当出台, 以应对幼儿伤亡事故的各种情形。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利明.民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郑银银.保险人代位求偿权若干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 2011 (26) .

[4]李国旗, 尤月成.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学校伤害事故归责原则探析[J].天津法学, 2011 (1) .

[5]王建富.论校园侵害的学校责任[J].唯实话·法制建设, 2010.11.

[6]邓复群.试析学生伤害事故中的监护人责任与学校责任[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6 (1) .

[7]北京万国学校.司法考试重点法条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8]万世容, 刘剑云.析在校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N].人民法院报, 1999-08-31.

上一篇:设计经营管理下一篇:在如何提高部队军政主官威信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