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

2024-05-10

2022年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精选4篇)

篇1:2022年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A.《中庸》

B.《大学》

C.《孟子》 D.《学记》

2.我国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丑学制

3.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指教育()。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5.“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针对教育目的提出()。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名言说明教师应该具备()。

A.忠于职守的品德

B.团结协作的精神 C.人际交往的能力

D.良好的道德修养

8.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9.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 生”的教育家是()。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0.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1.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七艺

D.八股文

12.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13.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14.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B.课外校外活动

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班主任管理工作

15.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A.群体意识

B.社交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合作能力

二、名词解释(本题其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成熟

2.教育民主化

3.“心理断乳期” 4.研究性学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备课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怎样备课? 2.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按性质划分表现在哪些方面?应当怎样解决? 3.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4.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操场上,一批学生正在打篮球,战况“激烈”。突然两个学生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经过操场的班主任看到后,并没有立即上前劝阻,而是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这两个同学也看到了班主任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们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班主任默默地看着他俩,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班主任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两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班主任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占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该班主任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为何成功地处理了这场冲突事件。

2.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教师在教学生画吃虫草。整个一节课,教师完全按照备课内容、时间安排,在课堂上用l5分钟讲授吃虫草的特性,用10分钟让学生六个人一组,分组讨论“吃虫草为什么可以吃虫子”。最后,教师在听取了两个组的讨论结果后,从自己的教案上把正确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正确的描述,10分钟之内画一棵吃虫草。而在下课后,发现有1/5的学生仍然在埋头画画,还有几个学生就根本没有动笔。课后,评课者的意见如下:“把美术课上成了生物课。”“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这节课没有融入感情,没有表现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问题:根据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请用教育学相关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你如果是这个美术教师,你会怎么上这节课?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学记》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2.B [解析]《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行的系统学制。因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故又称为癸卯学制。

3.D [解析]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节中提出“绅士教育”的观点,这是他针对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而提出来的。

4.D [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5.B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瞄准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A [解析]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千、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7.D [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

8.B [解析]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出版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首次将教师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

9.B [解析]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教师应自觉同创始人交流,交流思想,交流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10.C[解析]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它提供目标与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由学生自己组织、探究、研究。

11.A[解析]在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科举考试,教育内容和考试依据为“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2.C[解析]智力一般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思维力是其核心。

13.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14.C[解析]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班主任工作等,其中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5.C[解析]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二、名词解释

1.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2.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自由化。

3.“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至16、17岁的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吓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就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4.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评价)中的第一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了课为以下环节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下面环节的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做好了准备,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备好课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2.[参考答案](1)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2)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3)思想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对这种矛盾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与危害性,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正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3.[参考答案] 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有: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 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参考答案]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面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2.[参考答案]

从备课、上课的角度来看,该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任务不是很明晰,所以在上课中用2/3还多的时间去分析背景知识,而且对于课堂教学的情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讨论后从自己的教案上把“正确答案”公布在黑板上,最后,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课堂任务,说明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从教学策略角度来看,该教师的课堂教学属于一种综合性教学策略,既有集体讲授又有小组讨论、个人操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操作上,没有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讨论的结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反馈,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2.最早提出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重视启发式教学,将自己比作“助产士”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

B.苏恪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4.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用性科学教育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5.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6.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这一教育观点是()。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关系

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教育与社区的关系

8.教育学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说明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不稳定性

9.学校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A.精神或观念文化

B.物质环境文化

C.建筑与设计文化 D.自然生态文化

10.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

A.教育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教育劳动的主体价值

C.教育劳动的创造价值

D.教育劳动的教育价值

11.下列哪一项属于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2.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

A.前提

B.基础

C.手段

D.目的

13.教学方法中常见的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

A.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B.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C.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D.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14.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A.复式教育

B.分组教学

C.个别教学

D.道尔顿制

1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制度化教育

2.课程评价

3.直观性原则

4.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历史法的研究步骤及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的问题。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普通中学的学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勾?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教育的发展历史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21世纪初,是科技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又一次出现大发展的阶段,人们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新的科技浪潮的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新科技群,预示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问题:请结合材料论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从理论上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经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1632年他写的《大教学论》,被世人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D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其倡始人是19世纪末期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他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教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的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经在生物界存在的观点。

3.B [解析]希腊三哲之一的苏格拉底在柏拉图记载的《泰阿泰德篇》中曾将自己比作一个真正的媒人,并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称之为助产士。因而世人将这种启发式教学原则冠名为“助产术”。

4.B [解析]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撰写的《教育论》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教育的实用价值。

5.C [解析]教育学是关于怎样培养人的一门科学,而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就势必会在解决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当人们体会到某些教育事实对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的发展有某种意义,但还不了解它,同时又想知道它,弄清它,而决定去研究它时,这样便构成教育问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达到这个水平时,即把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的对象时,教育学就产生了。”因此,教育学研究的最根本的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6.B [解析]“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既有知识和规范,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进而服务于社会,因而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制定。

7.A [解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把教育看作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通过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工作,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8.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依题意应选B。

9.A[解析]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哲学,它决定着学校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

10.A[解析]教师的劳动价值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从纵向看可分为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但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观表明,教师劳动的根本价值是培养人。而培养人这个根本价值是通过教师自身价值来实现的。教师自身的价值是指那些蕴藏在教师个体和群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人格价值,对学生的成长不可缺少,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综上所述,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上。

11.C[解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12.B[解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13.A[解析]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四种具体方式。

14.D[解析]“道尔顿制”由美国道尔顿城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按照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班级被打乱,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一些参考书并布置一些作业,学生独立学习教材然后向教师送交作业,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

15.D[解析]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区分度的测验,实际水平高的应该得高分,实际水平低的应该得低分。所以,区分度又叫鉴别力。

二、名词解释

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参考答案]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的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3.[参考答案](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4.[参考答案] 普通中学的学生应当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原始形态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

死记硬背。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4)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可能性;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一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2.[参考答案] 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上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初次确立“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建国初期,下列哪一位苏联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凯洛夫

D.阿莫纳什维利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4.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5.洛克的代表作()中反映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A.《人类理智论》

B.《论信仰自由书》

C.《教育漫话》 D.《教育学纲要》

6.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毛泽东于()提出的。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7.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属于()。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8.()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

A.热爱学生

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C.热爱劳动

D.热爱教育事业

9.关于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主张,不正确的是()。

A.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B.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C.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D.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10.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国民党统治时期

11.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赞可夫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12.构成一节课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A.组织教学

B.教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3.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14.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5.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正式提出了“班级”一词。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杜威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智育

2.教师的人格特征

3.德育

4.教育现代化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学评价的意义。

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3.简述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及其种类和基本要求。

4.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论述德育过程,即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从此该生在课堂上既使发现了问题,也不主动发表意见。

问题:请你结合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2.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直接来源于教师,教师施压来源于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来源于社会习惯势力,由此形成了严重的恶性链接和循环。过重的课业负担,从四面八方一齐压向学生。全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前所述,这次课改究竟能对传统教育模式起到多么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能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起到多么深远的推动作用,我们拭目以待。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积极推进新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化。

问题:请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减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壬戌学制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按照中国国情,小学又分两个阶段:初小4年、高小2年。

2.C [解析]新中国教育学发生、发展既得益于我国学者对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又与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导入有着深刻的关联,特别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3.A[解析]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4.C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C [解析]《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它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性、有才干的绅士或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6.A [解析]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主要规定的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第一次概括。

7.D [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8.A [解析]教师的工作必须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实现,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

9.A [解析]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关注的是非预期的结果,并将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10.C[解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所谓“明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11.A[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代表著作主要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12.B[解析]一般来说,构成一节课的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教授新教材。

13.C[解析]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14.D[解析]品德评价法,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

15.A[解析]15~16世纪,西欧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进行了按年龄阶段区分班级组织的尝试。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

二、名词解释

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资料,定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

(2)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补短。

(4)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的教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以改进教学。

(5)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2.[参考答案]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参考答案]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4.[参考答案](1)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的体验;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其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其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

(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进行德育工作的一般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4)联系实际。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这条教学原则。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2.[参考答案](1)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保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讲究用脑卫生。

(2)人长期从事学习活动就会使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失眠、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同时产生厌恶等心理问题。结合新课改,减负的具体途径:

(1)学校和家长正确把握青少年适度的课业量;

(2)保证学生正常的作息制度,要有适当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

(3)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生活制度;

(4)使青少年生活有节奏,让大脑活动有张有弛,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教育:骑士教育和()。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实科教育

2.美国人力资本理论者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A.25%

B.28%

C.33%

D.36%

3.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赫尔巴特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

A.抓关键期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5.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是()。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6.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7.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8.最先出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的是()。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劝学篇》

9.德育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德育的体谅模式。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彼得•麦克费尔

10.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教何种学科,都有义务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1.()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

12.形成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

A.发现问题

B.分班分组

C.调控教学 D.阶段性总结分析

13.目标管理的中心是()。

A.平行管理

B.自我管理

C.上级管理

D.民主管理

14.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高度发展合并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15.在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

A.教研组

B.年级组

C.班级

D.班级小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课程设计

2.教学过程

3.发展关键期

4.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为何说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2.简述在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4.请描述教学原则的定义,并说明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意识到了要平等对待学生,但在实际中并不能很好的做到。教师会不自觉得更加关注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而忽视了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请论述教师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对某县教师进行的不记名调查中,笔者发现竟仍有71%的老师对自己现有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至于社会地位、学校领导、学生素质等各方面他们持保留态度。然而,一位老师却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并不是他们对这几项都满意,而只是因为他们都还来不及关注这些,因为家有老小的他们首先关注的还是工资卡上的数字和奖金。当这些不能够满足老师们的物质需求时,老师们首先想到是就是告别一支粉笔两袖清风,跳槽另谋高就。另一方面,在中小学中,绝大多数乡镇教师普遍反应到留守学生太多,学生大多难教。而恰恰在很多学校,教师的奖金待遇都是和教育教学业绩挂钩。在此种情况下,一些有能力或者有关系的教师们就都纷纷改行或者往更好的学校去以改变自己的困境,总之一句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问题:面对此类现象请你就加强师德建设有何重大意义和如何开展师德建设谈谈自己的见解。

2.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作简要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C [解析]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3.B [解析]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如同“白板”,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4.A [解析]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不能错过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5.B [解析]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是培养具有哪些素质的何种人。

6.A [解析]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所以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7.B [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

8.C [解析]“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和“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均出自于《掌记》。

9.D [解析]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0.D[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枉理论的倡导者,他主张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的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学科的结构不是只有单一的模式,可重组为各种特殊的结构。

11.B[解析]纵观教育发展史主要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特朗普制等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19世纪后半叶,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至今仍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C[解析]形成性测验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它除了对教与学有反 馈和诊断作用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利于调整阶段教学。形成性测验事先不需要学生作专门的准备,所以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形成性测验还有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使学生的学习向高级学习水平(分析、综合、评价等)的方向发展。对形成性测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13.B[解析]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并成为当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 积极性。

14.C[解析]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 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

15.C[解析]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二、名词解释

1.课程设计: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最狭义的理解是指制定某个课程的具体过程,而最广义的理解几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

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教学中主要是靠上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上课的四个环节中其它三个环节是上课的准备和补充环节,只有上好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好一节课必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以下要求: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2.[参考答案]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传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的认识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及有领导的认识。4.[参考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虽然意识到要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会不可避免的只对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关注和鼓励,而忽略了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就产生了不公平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消除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削减班级人数,推行班级规模小型化,改换座位排列方式。教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班级规模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而只有小型化班级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因此,改换学生座次的排列方式也是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2)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学习可能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有效课堂组织形式就是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可能性大致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班内形成若干个分层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师生问答式、对组式、4人小组式、小组集体式、全班式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以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师评价。传统的“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师评价,把学生考试成绩同学校对教师的奖惩、评聘直接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实行“末位淘汰制”。教师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从而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公平。课堂的教学内容难度、教学方式都以优秀生为参照,全然不顾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显露出课堂教学的极端不公平。因此,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应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劳动,使教师评价体现出教师劳动“育人”的根本特点,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以及教师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滞后性等特点来,而摒弃那种唯学生考试成绩是举的片面的教师评价方式。

(4)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人生命的本质而奢谈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应切实保障教师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并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为良好的师德和师风的确立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有了合理的物质利益保障,并非意味着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还应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一个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满腔热忱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充盈着满腔喜悦,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5)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理应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发展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由于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之某些主观因素的难以控制,这就决定了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将是一项艰巨的事情。不过我们仍然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将会逐步得到纠正,将会最大可能地保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一)开展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师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教师既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方面,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素养方面。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开展师德建设的途径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形象,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途径如下:

(1)校长在师德方面应该是教师表率,首先校长也是教师,校长和教师一样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校长有时不能一一面对学生,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性比教师更大。

(2)公正、公平的教研机制,良好的教研氛围需要学校教科研人员良好的师德来支撑。学校教科研人员是引领教师的教师,引领教师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并要求在教研工作中做到公正、公平,重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给每一位教师平等的发展机会。这也要求教科研人员具有良好的师德。

(3)学校党组织要参与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党组织担任着教师的师德培训和指导工作,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教师也愿意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和困难、思想上的问题向教研员倾诉。所以学校党组织不仅要对教师在业务上加以指导帮助,而且在思想上也要多加关心。

2.[参考答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并正确地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在内,都得到了高敦率的发展。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4.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管理模式

15.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属于班级()。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松散管理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形成性评价

3.传授一接受教学,问题一发现教学

4.道尔顿制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2.简述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

3.简述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4.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该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2.(1)一次,一位教师讲“人类的起源”,说了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大体年代是什么时候,一个学生在下面说:“你看见了?”有些学生也随之发笑。这位老师说:“是的,我看见你昨天还是一个猴子,今天就变成学生了”,全班哄堂大笑。

(2)某老师在讲《量变和质变》一课时,为了揶揄某些轻视量变,平时不注意练基本功,只想一鸣惊人的人,也为了反证量变的重要性,引用了一场父子之间的对话:

子:“爸爸,您看了我写的悲剧剧本竟掉下了眼泪,这下我要出名了。” 父:“我能不掉眼泪吗?剧本里1/2是错别字!”学生轰然发笑。

问题:请比较以上两例中学生发笑的效果,并对两位老师的做法作简要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A和B两项是近代教育的特征,而D项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古代教育的特点。

2.A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

3.A [解析]内发论的定义是: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4.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5.B [解析]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

6.C [解析]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以便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7.D [解析]“网络教育”的特点有:“平等的”开放式教育;兴趣选择;跨年龄段教育和跨时空教育。

8.C [解析]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9.B [解析]“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10.A[解析]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

11.B[解析]试题编写基本流程如下:明确测验目标一设计测验双向明细表一确定题型和试题难度一命题。命题是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

12.D[解析]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3.C[解析]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14.A[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15.B[解析]所谓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3.传授一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4.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时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志,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来改进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促进他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成为合格或优质人才。

2.[参考答案] 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有两个:

(1)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

(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由于电化教学具有上述的优异功能,因此,它能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参考答案] 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治疾病,改变对身体有害的外部环境因素,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可以为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计划的完成。卫生保健工作的情况如何,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其体质。

4.[参考答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例如使受教育者从感知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东西,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认识的结果,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丰富,逐渐深化。这种带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以身作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如果不了解教育自身的特点,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如尊师爱生,大、中、小学分段,语言、文字、文法、修辞的教学内容,讲述、谈话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是在以前的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评语以平静的语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1)写给学生看。(2)写出“这个人”。(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评语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的“教育性”。2.[参考答案] 适当的教学幽默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且会提高教学的形象感,加强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但应注意有效教学。案例(1)中的老师面对学生不太善意的提问,的确很机智。但是这显然是一个无效的教学案例。首先,学生们对教师的回答不过一笑了之,没有增强印象,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教师随口而出的话语也很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行为不符合教学规范。案例(2)中的老师很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教学预设。所举的例子不但有助于教学,而且使学生在笑过之后有所思考。做到了教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愉快后反思,是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其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社会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3.()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A.江泽民

B.邓小平

C.温家宝

D.胡锦涛

4.狼孩有着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5.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下列属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是()。

A.和谐教育

B.教学:过程最优化

C.教学发展观

D.全面发展观

7.“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教育日的,它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教师编写一份教案,总有一个核心,它就是()。

A.提出教学目标

B.选择教学方法

C.设计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9.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道德行为习惯教育

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

C.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反映了()。

A.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

B.教师的责任之大

C.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D.教师的权力之大

1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应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组成。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12.中小学实施“双基”教学,其中“双基”包括()。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13.哪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A.布置课外作业

B.组织教学

C.检查复习

D.讲授新教材

1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

A.科学型、艺术型、人文型

B.上等型、中等型、下等型

C.理想型、现实型、功利型 D.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5.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社会本位论

2.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3.教育目的4.学校教育制度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2.简述教育对牛产力的促进作用。

3.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各自的特点及缺点。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在其教育下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学生仍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问题: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美国的约翰•杜威是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1916年写成《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巨著。

2.D [解析]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而学校教育制度是狭义的教育制度。

3.A [解析]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的。

4.D [解析]心理障碍是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一种心理异常现象。心理障碍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适应性障碍、焦虑性障碍、抑郁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等,其中狼孩这种适应性障碍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虽是人但是由于缺乏社会性刺激而演变为狼孩。

5.C [解析]教育(狭义的学校教育)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青少年生活其中的一种特殊环境;同时它又是把环境的影响有效地转化为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所以与遗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A[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这属于和谐教育思想。

7.A [解析]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A[解析]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施教的准绳。

9.C [解析]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10.A[解析]古代中国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西方中世纪所说的“牧师代表上帝的旨意”等,都明显地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及专制性。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反映,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11.C[解析]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的《纲要》明确规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2.A[解析]中小学的“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3.B[解析]一般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而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创设一种有利的课堂情境或气氛。

14.D[解析]班级组织在建设的过程中,深受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

15.D[解析]夸美纽斯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他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2.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这些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反复出现,并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弄清这些教学过程的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措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参考答案](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3.[参考答案] 新学制具有如下特点:

(1)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相联系。

(2)新学制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了许多富有弹性的措施,比如关于普通教育阶段是否设立职业科,中学分段后各校该设哪些科目等,皆“斟酌地方情形”,“视地方需要而定”。

(3)新学制将小学、中学分别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独立设置,有利于普及教育。

(4)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学制中增加了职业教育系统,小学初中阶段按需要增加了职业科目,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按学生个人情况合理分流。

(5)新学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原学制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同时,中学还实行了学分制和选科制,以及优异学生可以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了学生在个性、能力方面的差异。与此同时,新学制在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4.[参考答案]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对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21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

(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

(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有三个原因:

(1)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钿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2)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地“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3)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2.[参考答案] 该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教育理论对教育工作者意艾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美国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的教育开始出现教育终身化的特点。

A.古代

B.近代

C.20世纪以后

D.后工业社会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方向性

5.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赛尔

D.皮亚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及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及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7.我国当前妨碍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两种不良倾向是流生问题和()。

A.片面追求升学率

B.乱收费 C.唯学历教育

D.辍学

8.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10.下列哪项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A.哲学

B.心理学

C.教学论

D.社会学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评价中的宏观范围?()A.教育目标

B.教育结构

C.教育管理体制

D.办学条件

12.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3.有“现代实验科学鼻祖”之称的是()。

A.培根

B.布鲁纳

C.洛克

D.杜威

14.提出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5.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中的()。

A.自由管理

B.民主管理

C.常规管理

D.平行管理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学评价

2.修养

3.因材施教原则

4.教育规律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2.简述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关系。3.简述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

4.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认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块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2.在虹桥中学,八(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的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

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A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而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通过教育培训出来的高新人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C [解析]20世纪以后的教育凸现出终身化的特点,1970年法国的保尔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4.C [解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5.C [解析]格赛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D [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与其他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相比,义务教育有其自己的特征,即强调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免费性。

7.A [解析]从社会原因来看,流生问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是日前妨碍教育目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的两种不良倾向。

8.D [解析]教育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科学知识。

9.A [解析]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受教育者。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10.A[解析]教育学首先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研究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间包括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

11.D[解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价值的判断与评定。具体地说,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教师、学生、过程、管理和课程的评价,而办学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属于教育评价的宏观范围。

12.[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A[解析]英国思想家培根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4.B[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15.D[解析]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他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和才能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是美育的目的。2.[参考答案]

学校基本上有两大工作:一是管理工作;二是教育工作。这两个工作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一方面学校管理工作是为教育过程服务的,而且由于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管理工作本身也蕴含着教育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管理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过程的正常开展,需要有高效率的管理工作保证,同时又是学校管理的效益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而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则集中体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

3.[参考答案]

(1)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以及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认真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担负上级交给的社会教育任务,积极参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

(3)全面培养和关心学生,教书育人、管教管导,把教好学生视为自己的天职。

(4)充分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5)所有教师必须经常接受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4.[参考答案]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的创立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所以要从人的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2.[参考答案](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3)德育工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工程,其方法与途径因不同的对象也千差万别。我们的中学德育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摆脱传统思维定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德育教育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与家庭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换同学情况;同时帮助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示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家长不要溺爱子女,对子女的要求不能无限满足,也不能动辄打骂、讥讽嘲笑。在教育子女时家长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力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拧成一股绳,形成全方位教育新格局,中学德育才会事半功倍。

篇2:2022年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l分。共20分)

1.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培养》

C.《普通教育学》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德谟克利特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5.“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

A.平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6.“理想和未来”是人生______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7.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学家是()

A.陈鹤琴

B.梁启超

C.蔡元培

D.陶行知

8.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9.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10.“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11.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A.斯密斯

B.泰勒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12.学生的学习特点受______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因素

B.智能

C.思维

D.能力因素

13.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4.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5.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______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16.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17.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8.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意志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19.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20.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10分)

21.广义的教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2. 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______和______相互作用的中介。

23.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2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______、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5.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__。

26.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7.学制

28.讲授法

29.个体身心发展

30.教育理念

31.课程评价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2.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3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4.简述教师的作用。

35.如何理解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36.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38.读者林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l0岁的儿子小明(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明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明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明身边,如果小明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明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新老师对待有问题的学生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l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2.A【解析】争辩是苏格拉底独特的教学法,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3.B【解析】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故最终决定教育的性质。

4.A【解析】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B【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

6.C【解析】‘‘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7.A【解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8.A【解析】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劳动者。

9.A【解析】正是社会对个体的客观需要,才促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发生。

10.B【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

11.B【解析】泰勒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12.A【解析】学生学习特点受基础因素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等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13.C【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4.B【解析】由教育学中教学方法原则中直观原则可知。

15.D【解析】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来进行,打破年龄限制。

16.B【解析】由课时计划的作用而知。

17.D【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8.B【解析】德育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9.A【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20.A【解析】班级组织建构主要是为了教育,所以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二、填空题

21.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22.教育影响 教育者 受教育者

23.校风

24.时代性

25.基础性

26.认识过程

三、名词解释

27.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8.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29.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3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四、简答题

32.【答案要点】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33.【答案要点】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4.【答案要点】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5.【答案要点】(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6.【答案要点】(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

37.【答案要点】(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两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38.【答案要点】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

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篇3:2022年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

(一)及答案

说明:全卷分为A卷和B卷,A卷100分,B卷50分,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A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A卷(100分)

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基础与运用(共9分,每小题3分)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

(léi)的柚子树。

B、他情不自禁.(jìn)的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C、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的。没有彷徨..(páng huáng),没有矛盾。

D、当它戛.(jiá)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春天的花博会上,繁花盛开,蜂蝶阵阵,人流似海,那场面有如灯红酒绿....

般热闹。B、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诚相...见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C、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荣誉。D、上海世博会以雄伟的场馆,多元的文化,高新的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出无与伦比....的梦幻世博。3.古语云: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快毕业了,班长李明请你在他的纪念册上留言,请从健康、文明、得体的角度选择最恰当的一项(3分)()

A、小胖,请记住我们的同窗友谊,一生珍重。B、祝你好运。请记住:“狗”富贵,无相忘。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你展翅高飞。

D、班长大人,三年来,你崇高的品格,伟大的人格,让我们终生难忘,祝你一生平安。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小信未孚.:使人信服 B、小大之狱.:监狱

C、公将鼓.

之:击鼓

D、望其旗靡.

:倒下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第Ⅱ卷(其它类型题共82分)

三、(共10分)。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⑵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8.用课文原句填空。(自选四句填写)(4分)

⑴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⑵,寒光照铁衣。(《木兰诗》)⑶地不满东南。(《共工怒触不周山》)⑷乱花渐欲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⑸,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⑹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9.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语境填空。(任选做其中一小题)(2分)⑴赵师秀的《约客》中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心情的诗句是。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 “,” 这句话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5题(12分)

一艘宇宙飞船升空,只需携带10毫克,也就是百分之一克的“燃

料”,这是不是神话呢?不,因为确有这种“燃料”,只需10毫克,大约可产生相当于

200这种能源就是“反物质”。不久前,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用低能量环形加速器做实验时,获得了一种反物质。虽然它是转瞬消逝的一束反氢原子,却为

第一位预测有反物质存在的科学家是迪拉克。因此,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领奖仪式上就指出:不但地球上存在“反物质”组成的另一个世界,而且在夜空中所见的许多星辰中,有些天体就是由

金黄的稻米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简要评析诗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中“皱”与“美丽”的含义。(2分)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米”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米”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米”“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来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12分)

韩休为相

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始,嵩④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⑤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嵩:即萧嵩,唐朝丞相、军事家。⑤掺shǎn:拿。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及.为相:(2)上掺临.镜: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3分)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5、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

A.韩休做人严峻刚直,不求取个人荣利。B.忠言逆耳利于行,以韩休为相天下必肥。C.韩休为相参与国事,唐玄宗就睡得安。

D.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富裕。

6、文中写“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的具体表现是

①;②(请用自己语言回答)(4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7.名著阅读(4分)

丰富多彩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九年级(1)班组织了一次“我心中的语文”专题学习活动,其中有主题为“话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交流会。在这次活动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4分)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评价。(结合作品内容,50字左右)

(2分)

①简·爱祥子格列佛汤姆·索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指出你所选人物的出处及作者:(2分)出处:《》 作者: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8分)

黄河一掬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

③我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

④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⑥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⑧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8.速读文章,文中“我”的行踪是:(2分)9.概括⑤⑥⑦段的内容。(2分)

10.品读文章第⑤段,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11.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请你说说为什么“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3分)

12.文章写了自己在山大诵诗以及流沙河、徐显明、龚自珍等内容,结合全文谈谈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3.龚自珍的情人为什么要用黄河激励须眉?(2分)

14.假如有一天你来到黄河边上,面对“滚滚东去的黄河”时,你将做什么?读第⑧段,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作者“一投”是否有“不妥”?为什么?(3分)

四、语言运用(12分)

15.“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打乱了顺序,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4分)

A.时雨点红桃千树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d.有闲春色燕双飞 16.将下列语句补充完整(4分)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但你可以;你不能,但你可以;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网比率和上网天数的趋势。(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如以此资料为论据,可以证明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温馨提示:做完后,请认真检查一遍,考出水平,考出风格!)

参考答案 A卷

1~6BDCBCC7~9(略)10引出说明对象 11一种带负电的反质子、带正电的反电子和磁性相反的反中子组成的物质镜像。12逻辑特征、功用13题目嫌小,因为文章的内容除了介绍反物质的特征外,还介绍了移山填海外的其他功用。(不同意此观点,言之成理亦可)14克隆、纳米、基因等15请参考中考作文阅卷标准

B卷

1这里将“美丽”与“皱”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的意思。2 D

3、①等,等到(2分)②面对(2分)

4、韩休担任丞相,陛下特别消瘦,(陛下)为什么不驱逐(罢免)他?(关键词:为、何)(2分)5.、C(2分)

6、唐玄宗小有过差,韩休马上就有谏言;朝廷之上韩休经常据理力争。(4分)7①示例:汤姆索

亚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即使在洞中历险时,也很少想到自己的安危,处处为蓓姬着想。

②略8大坝上 黄河边 回到车上 回到高雄9面对黄河生发无限的感慨。10提示:古往今来人们对黄河的赞叹,中华历史上涌现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黄河也是多灾多难中华民族的见证。11.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12.提示:围绕对黄河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来说。13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而丧失自己的志向。

14言之成理,表达简洁,围绕对黄河的爱,对民族的爱来说即可。15.A—b,B—a,C—d,D—c。

16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篇4:2022年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

8.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E.教师素质现代化

2.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有()A.库姆斯 B.伊里奇

C.杜威

D.保罗•郎格朗

E.夸美纽斯

3.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A.兼爱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有教无类

D.教学相长

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包括()A.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思想

C.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

D.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

E.教育自由化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6.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A.前制度化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及教育 D.制度化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7.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步发展,具体的类型有()A.四门学 B.官学

C.太学 D.私学

E.书院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______。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和佛教手中。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系统的形成。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教育。

6.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8.《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的代表作。

四、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 2.教育民主化 3.制度化教育

五、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3.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4.简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六、论述题

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分别列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并论述其教育思想。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精析】D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4.【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于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7.【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BCDE教育现代化包括(工艺、设备、手段、管理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和教师素质现代化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精析】AB库姆斯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3.【精析】BCE“兼爱”是墨家思想。“教学相长”是《学记》提出的。B、C、E均为孔子的教育主张。

4.【精析】ACE教育民主化体现两方面,一方面指让所有人都受到平等的教育,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追求教育自由化。

5.【精析】ABCDE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6.【精析】ADE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7.【精析】BDE在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官学、私学和书院。

三、填空题 1.裴斯泰袼齐 2.卢梭 3.婆罗门教 4.学校教育 5.制度化 6.教育立法 7.非制度化

8.洛克 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四、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移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自由化。3.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五、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的创立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3.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实行“泛智教育”。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大致有两点: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第二,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六、论述题

1.(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元;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它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塑料下一篇:在“三八”节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