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结尾如何更精彩

2024-04-30

作文结尾如何更精彩(精选5篇)

篇1:作文结尾如何更精彩

课堂巧结尾 教学更精彩

俗话说:写文章要“凤头、熊腰、豹尾”,说明结尾的讲究。一堂好课结尾也应如此,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感觉。那么,如何上出精彩的结尾,给学生留下兴趣犹存、遐想无穷的余音呢?下面撷取几段精彩的课堂结尾,共同分享。

一、预留悬念结尾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收”中寓“展”,设“悬”激“疑”,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对知识始终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态。如《草船借箭》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设计: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也就预示着诸葛亮肯定会把这十万支箭还给曹操,你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把箭还给曹操的么?那就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章,答案就在其中。这样的结尾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之中,把学生从文本中解脱出来,学生在课外阅读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思维的延续过程。

二、概括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学《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的情况下可设计为:这篇课文既写景(曼谷四季常青,景色优美),又写象(小象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还写人(阿玲热情能干,乐于助人),使美的景,美的象,美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全面简洁的归纳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在运用概括式结尾方法时要注意的是语言要高度的概括性、简洁性和准确性。

再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了解了西沙群岛的景美、物美、守卫它的人更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这些人中间,定会有建设祖国、守卫祖国那可爱的人,同学们,你们能行吗?(能)学生齐声回答。

三、引用式结尾

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歌俗语等对全文进行收口,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主题认识有情感的升华。如教学《匆匆》《一分钟》等课时可这样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珍惜时间,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再如教《长歌行》时结尾可以这样处理:是啊,春花虽好开三月,秋冬却有六个月,少年青春十几年,一去不返难再获。诗人要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师也想送同学们几句名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结尾,不仅洗涤了灵魂,升华了情感,而且回味无穷。

四、表演式结尾

对于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在课堂结尾阶段可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小品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就会余味无穷,兴趣黯然。如:《从现在开始》一课,在课尾可以邀请三位学生上台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表演轮流当王的片段,体会动物们的语气、动作、神态等,从而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感悟,同时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五、激励式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尊严》,讲读课文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都有许许多多的感受,我们不会忘记哈默那骨瘦如柴的身影;不会忘记他在饥饿时仍斩钉截铁的话语;我们也不会忘记哈默蹲下身子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时的样子。如果我们都像哈莫那样,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就变得更有尊严,同学们,把头抬起来,把胸挺起来,再大声地读一读课题”。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六、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如我校一位老师执教《跑进家来的松鼠》时设计的比较巧:“是呀,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副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人与动物必须和谐相处,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已。当然,人首先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才会真正做到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怎样才能与动物和谐相处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相信你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对比式结尾。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如学习了鲁迅《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样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八、续写故事结尾

有些课文学习后,总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如《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处理: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那么,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九、检查式结尾。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结尾可以这样设计:当学习完课文后,大屏展示:“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妙:蒲公英靠()传播种子;苍耳靠()传播种子;豌豆靠()传播种子。”通过补充填空,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但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学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结课不必一味地追求形式,刻意地去表演,不能为了收口而收口,应当给学生创设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佳境。

篇2:作文结尾如何更精彩

——上海《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

4。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 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

——2015上海《刚柔相济》

5。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 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 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 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

心在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和成谐。如此,方能一路撷美好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

——2015上海《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6。大地实诚,一份汗水一分收获;镜子老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天平忠厚,小小砝码量人生。让我们像大地一样本色不减,像镜子一样实话实说,像天平一样不掺水分。

——2015四川《大地·镜子·天平》

7。“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生逢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创客们更需有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从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激励和感召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才能催生一个革故鼎新的“创造”中国!

——2015福建《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8。路遥有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但我们需要为之努力,让它不枉此生。”或平凡,或夺目的我们,应将台前幕后的生活结合起来,使 自己的世界充满精彩。我们甘愿无闻在此刻,去陪伴亲人,拥抱友情。我们也能绽放在此刻,用笔尖书写豪情,大声呐喊出梦想,用行动让世人瞩目。这样的生活, 不浮躁,不枯燥,既充实,亦美好。愿我们能心向往之。

要相信,台前幕后,相辅相成,方能共筑多彩人生。

——2015湖北《台前幕后,共筑人生》

9。纷繁的世界里,我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线距离,人与物之间的一尺距离,人与事之间的一丈距离。或许,曾经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拉近一线距离,那些曾经美的故事、事物会在瞬间瓦解。

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你在我眼中更美。

——2015安徽《距离,让你我更美》

10。张晓风说:“让我们这一季,充满发亮的记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只有老实坚守做自己,大智于心明真理,才能让生命之花花开 不败。如延参法师在从容中,还人间以人间,还山水以山水,我们要沧笙踏歌,敦实聪颖,坚守本心,让今世的芳华纷至沓来。陌上花香,蝶舞身旁,老实坚守,大 智于心,即使“出自幽谷”,亦能“迁于乔木”!

——2015四川《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11。既然已经让梦想高悬前方,哪怕没有翅膀与千里腿,我们也要坚定信念,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寻觅,足够的毅力去坚持,曲径延展,梦想其实并不遥远。

——2015湖南《曲径通“梦”》

12。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篇3:精彩结尾,让初中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精选练习, 学以致用回顾所学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获得, 都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有所体现.因此, 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实践操作当中去, 学以致用, 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 是适用范围最广, 也是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的方式之一.

例如, 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过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后, 我请学生试着解答这样一道习题:已知, 一次函数与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相交于点P (-2, 1) 和Q (1, m) , 那么, 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和点Q的坐标分别是什么?当x为何值时, 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学生们刚刚接触反比例函数的知识, 课堂练习不宜过于复杂.通过完成这道习题, 学生亲自借助对反比例函数概念与性质的准备把握求出了关系式及Q (1, -2) , 并通过作图的方式 (如右图) 得知, 当x<-2或0<x<1时, 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本次课程所学知识内容得到了综合回顾与运用.

这种课堂教学的结尾方式是比较常规的一种, 操作起来也很简便.很多教师在本次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都会将此次知识呈现的过程向学生们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梳理, 虽然也能够起到全面回顾的作用, 却仍然停留在单一重现的层面上.教师不妨精选相关练习来替代理论上的描述性总结, 既能够实现学以致用, 又可以让回顾所学的过程生动灵活.

二、首尾呼应, 有问有答过程完整

虽然一次数学课程分为多个环节, 但这些环节所追求的整体目标都是同一的, 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进行各个课堂环节的设计时, 都需要注意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课程结尾的设计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达到这个效果, 教师可以不用另外为结尾内容与方式另辟蹊径, 只要对本次课程的导入环节进行配合与呼应就可以了.

例如, 在开始对三角函数的内容进行教学之前, 我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所示, AB表示一个电线杆, 在距离其25 m的D处, 用高1.2 m的测角仪CD测得电线杆顶端A的仰角α=22°, 并已知sin22°=0.3746, cos22°=0.9272, tan22°=0.4040, cot22°=2.4751, 则电线杆AB的高度是多少 (精确到0.1 m) ?这个实际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们对三角函数的神奇作用十分好奇.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我又将这个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 请大家运用本次所学知识予以解答.几十分钟前, 大家还对这个问题摸不着头脑, 现在却可以熟练地通过AE=CE×tanα=DB×tanα=25×tan22°≈10.10, 最终得出AB=AE+BE=AE+CD=10.10+1.20≈11.3 (m) 的正确答案了.

首尾呼应的结尾方式, 不仅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完整性, 也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课程结尾, 并对之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在课程导入环节, 教师经常会运用提问的方式拉开本次教学的序幕. 这时的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设置悬念, 如果能在课程结尾处将该问题的解答呈现给学生, 自然让大家从思维上重温了本次学习的内容, 并将学习之处的悬念落到了实处.

三、设置悬念, 激发热情开启新知

前文提到, 设置悬念是课程导入的常用方式, 意在激发起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实际上, 这种教学思路不仅仅只适用于课程的开端, 结尾部分同样适用, 收获的效果同样理想.如果教师能够在一次数学教学结束之后, 总结所学并针对下一次学习设置悬念, 将会为数学课堂添加一丝全新的气息.

例如, 在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过教学之后, 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在课程结尾处, 我想带领大家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与回顾, 然后说道:“今天, 我们通过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了解到了一元二次方程有时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而有时则会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那么, 是不是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会有实数解呢? 怎样来判断这个方程是否有实数解? 下次课程, 我们来继续研究.”简单的一个叙述, 让学生们在悬念中开始期待下一次课程的学习了.

于课程结尾处设置悬念,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提升具有双倍的加速效果.原因在于, 一方面, 以悬念结尾, 能够让本次课堂学习在一个新的高潮中结束. 它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热情中关注本次知识学习, 将对于当次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贯穿始终.另一方面, 本次课程中所设置的悬念, 能够为下一次数学课程埋下伏笔.当新的内容教学开始时, 无需教师再次进行过多课堂预热, 学生们只要想到上次课程结尾处的悬念, 便会自然对本次学习燃起兴趣, 教师便可节省很多课堂时间, 一举两得.

篇4:让课堂结尾更精彩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艺术的结尾,不仅能达到调节疲劳、巩固知识、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堂结尾呢?下面仅就个人所知,谈几种方法。

一、游戏激趣——让枯燥变生动

【案例一】在教学完“因数和倍数”以后,原本书中练习是找出一些数的因数和倍数,而教师在结束时进行了一些修改,设计了“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就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因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因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如果老师出“1”时,我们就都可以出去了。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反思:“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让原本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在结束时再次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新的高潮。在本节课中学生彻底摆脱了单调的找数练习,全身心地沉浸在数学游戏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倍数、因数知识的理解。本节课学生学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抛砖引玉——化被动为主动

【案例二】在“三角形的认识”课上,教师让学生通过折、剪等方式认识了三角形。

师(课尾):刚才的三角形可以由别的图形剪得,同样,几个三角形也能拼成别的图形,这说明三角形与别的图形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有联系的,这比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更重要。请看这样一题,你会做吗?

教师出示题目:已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生: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计算一下就行了。

生:如果没有量角器怎么办呢?

师:那你们认为可以怎么办呢?

生:老师,我可以把这个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用180°×2就得到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生:老师,我补充一下,如果是在考试时就不能在试卷上剪。

师:那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在图上画一条对角线代替剪。

师:好的,那我们也来画一画,剪一剪。(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演示一遍)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可以在四边形里画两条对角线,就得到四个三角形,是720°,再减去中间一个周角360°,也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生:我还可以在四边形内找一点,然后把这一点和四个顶点相连,得到四个三角形,也一样可以算出结果。

生:我觉得这个点可以是四边形内任意一点。

师:那么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呢?有没有规律?

【反思:在整节课当中,教师在课结尾提问再次使课堂的气氛沸腾起来。师生、生生之间思维在不断的碰撞、融合,学生的精神完全集中在老师所抛出来的问题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的思考、语言、注意力完全指向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抛出的问题给了学生一个陈述自己观点、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中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三、寓教于用——由课堂到生活

【案例三】在学习连乘应用题新课后,教师出现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师:如果你是商店经理,你可以怎样卖?

生:我可以零卖。单价×数量=总价

(1)共有多少个热水瓶?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1×60=660(元)

生: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的卖,用每箱价钱×箱数=总价

(1)一箱热水瓶多少元?11×12=132(元)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32×5=660(元)

教师正想评价,此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可以成套出售。

(1)一套多少元?11×5=55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55×12=660(元)

生:“每个卖11元”与“运进5箱热水瓶”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条件,怎么好把它们凑到一起列式呢?

生:如果我是商店经理,我会进5箱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的热水瓶,我可以从每一箱中拿出一个,将5个热水瓶组成一套,再卖给顾客。因为一箱有12个热水瓶,所以一共组成12套,成套出售也是一种出售方案。

师插话:如果有顾客不乐意成套的买,那怎么办呢?

生:这正是我接着要说的,为了鼓励购买,我可以采用买一套水瓶赠送一份礼品的方式。

【反思:这个案例,教师给学生虚拟了一个商店空间,作为一名经理,你该怎样解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角色转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于是,数学教学又回到了它本应存在的天地——生活中,一道普通的练习题竟成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数学学习的理论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

篇5:引导,让数学课堂结尾更精彩

一、引导学生梳理归纳知识

课堂结束前归纳新授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几乎天天会做的事.如果以新课程理念来衡量,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在这件事上可以不必“亲躬”,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梳理和归纳.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有位名人说得好:“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三不”:学生能自己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做.这样,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体验、归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结尾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就行.从方法上来讲,可以采取自我梳理总结和小组讨论、全班消化两种方法.比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课本一共提出了好几种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不是单纯地靠背诵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我在课堂上预留了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先自己梳理,然后前后桌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有不懂的问题再在班级提出,共同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总结,有的学生听课时还没搞懂搞通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几乎都能全部掌握了.值得一提的是,放手让学生去总结所学知识不等于教师从此可以偷懒,不要总结了.遇到有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的知识,或者说学生还不能总结全面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继续引导或者及时补充,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解困释惑

一堂课上下来,学生虽然接受了一定量的知识,但有不少学生还处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状态,其中疑问不少.如何在课堂结尾去巩固这些刚刚学到的新知呢?我认为,巧设疑问是个不错的法子.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我国古代学者陆九渊也有这方面的论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对于刚学过的新知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困惑、消化,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学习《因式分解》(同上,见第十五章《整式》),课本中介绍了两种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我在这部分学习结束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一道分解因式题时,你怎样用刚学到的知识去判断该运用哪种方法来解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难,但是它所给出的信息却是要求学生回顾所学、熟悉例题,并快速决定.可以这样说,这个题目能使大家捋清近两堂课的新授内容.这里的设疑是手段,目的是解惑.有人曾提出,课堂结尾可以搞一些拓展延伸题以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趣探究,并形成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我并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是,我认为,新授课不同于复习课,对于新授课,我还是主张能当堂弄懂弄透新知为妥,不要弯扁担打蛇,两头不着实.

三、引导学生评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是教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结尾,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曾以评价作为手段之一使用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可能不少教师都是表扬和批评双管齐下,我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我通常采取只表扬、不批评.或以表扬代替批评(隐形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比如有学生上课不积极讨论,我就会在结尾时表扬讨论发言积极的学生;有学生上课听讲不够认真,我就表扬听讲认真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有了这样那样的缺点,很正常,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我们通过表扬别的学生让他们警觉自己的缺点,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对初中生来说相当适合.实践证明,只表扬、不批评或少批评往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课堂结尾引导学生评价不单是教师的专利,更应该把这权利交给学生,让全班学生对班级的良好学风,对同学之间的互助、认真、执着的精神,对知识的掌握熟练及融会贯通的程度给予评价,以找出自己学习上的差距而迎头赶上.

上一篇:烘焙店运营计划书下一篇:红酒品鉴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