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2024-04-22

随遇而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精选14篇)

篇1:随遇而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阳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阳光作名词时为:

日光、春光、晨光、曙光、夕阳、夕照等。

作为形容词时为:

开朗、乐观、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健康、活力。

阳光造句

一、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与空气。

二、正午的阳光热辣辣地照着干燥的沙漠。

三、刚才天空都是阳光灿烂,俄而,又是乌云翻滚了。

四、明亮的阳光轻轻地洒落在草原上。

五、绿油油的禾苗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

六、春天到来了,温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

七、今天阳光灿烂,正是郊游的好日子。

八、请打开窗户,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来。

九、庄严的国徽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十、清明节这天,阳光灿烂,碧空如洗。

十一、春天到了,温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

十二、太阳光透过树叶照在林间的草地上,显得斑驳陆离。

十三、军帽上的.红五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十四、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

十五、春天了,阳光下百花争艳。

十六、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十七、文职人员三五成群在阳光下聊天。

十八、母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就像港湾一样保护着我。

十九、用粗茶淡饭养胃,用清新空气洗肺,让灿烂阳光晒背,得空与朋友聚聚会,忘却辗转尘世的累。

二十、暫冬日里坐在户外,一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边读书,是很舒适的。

二十一、今天早上还阳光明媚,下午居然下起了倾盆大雨。

二十二、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都呼朋唤友,外出游玩。

二十三、清澈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彩虹一样。

二十四、在酷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连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二十五、阳光冲破乌云,洒满大地。

二十六、学小焚办阳光体育节,我们班可算是如鱼得水了。

二十七、阳光照耀着祖国大地。

二十八、霎时,在阳光下出现了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

二十九、有钱人常在冬天移居到天气较暖流阳光较充足的国家。

三十、走进原始森林,身旁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树隙中透过缕缕阳光,让人流连忘返。

篇2:随遇而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攀高是指攀登高位,或者攀附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攀爬:

1.抓着东西向前或向上爬。攀爬

攀缘:

攀登:猿猱欲度愁攀缘|攀缘了一半,甚觉吃力,只得攀缘

登攀:

攀援登高。也指进取:只有勇于登攀,才能踏上科学的登攀

引证详解

攀登高处。

南朝 梁 沈君攸 《采桑》诗:“摘驶笼行满,攀高腕欲疲。”

指攀登高位。

《老残游记》第三回:“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攀附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参见“攀高接贵”。

①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不是我攀高接贵,由他每说短论长。”

②《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后人有诗嘲富室攀高,不如郑忽辞婚之善,诗曰:婚姻门户要相当,大小须当自酌量。却笑攀高庸俗子,拚财但买一巾方!”

造句

1、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2、为学应须必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3、人应该工作在前,享受在后,工作学习攀高于自己的人,不攀低于自己的人。

4、我爱牵牛花,更欣赏它不畏艰险勇于向上攀高的毅力,等结了种子,我一定让牵牛花来年在我家生根发芽。

5、战逆境,勇攀高峰。办世博,敢于创新。

6、水沸壶中生垢,藤攀高枝树瘦,蝇落腐物生蛆,亲仗权势官臭。

7、从小娶罗小贝就是我的理想,但我追求你不是为了攀高附贵。丁黑

8、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31、做强者,战自卑;攀高峰,胜逆境;增才干,永学习;报效祖国为人民。

32、1.8发财日,这条短信很奇妙,发给朋友祝福绕:发送一人快乐到,发送两人好运到,发送三人吉祥伴……发送八人幸福永攀高,记得要发哦!

33、一份真心带去心的牵挂,一声问候带去身的关怀,一条短信带去情的祝福。愿你生活美满甜如蜜,事业常青攀高峰,富贵吉祥又顺意!

篇3:随遇而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消费者面对种类繁多的鞋类品牌和产品, 他们首先想要了解的是:什么是高品质合脚、舒适、美观、新颖的鞋类产品?例如:消费者在市场购鞋的过程中, 多数人是看鞋的外观款式, 对什么是优质高档、合脚、舒适皮鞋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但他 (她) 们都希望能选购到自己喜欢、穿着舒适、美观得体的好鞋。笔者针对什么是高品质合脚舒适的皮鞋作些简单的论述:高品质、合脚舒适的皮鞋最大的优点是让人们穿着该品类皮鞋后足下感受到美观大方、行走轻松、舒适、环保卫生、安全、护足等穿着优点。这是高品质合脚舒适的鞋类必须要具备的主要特征。

从专业的产品质量要求来讲, 优质、高档、合脚、舒适的皮鞋应该具备以下产品优点:首先我说说皮鞋合脚舒适的定义:皮鞋是否舒适是消费者在穿着皮鞋的过程中对皮鞋的心理和生理感受的综合评价。是指皮鞋符合人足形态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程度。主要包括:鞋的合脚性、功能性、和鞋内环境卫生等产品质量要求。

高品质合脚舒适的皮鞋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鞋的合脚性:

首先皮鞋鞋楦的楦体结构设计要符合标准鞋楦的型号尺寸数据的要求, 这些技术要求需要制鞋企业清楚掌握, 鞋楦尺寸要和鞋与足的匹配程度相符, 鞋号和型号尺寸要符合目标市场的要求, 鞋对足部的压力在鞋楦设计中要得到有效分布。简单讲:鞋是否合脚舒适, 鞋楦数据尺寸要按设定的型号尺寸数据为依据, 例如:要制造一型的鞋就要按一型脚的数据要求设计鞋楦, 一定要高度重视数据尺寸的控制, 鞋企要增强“数控”意识和“标准”意识。第二是鞋楦造型设计要追求合脚性和楦体造型的美观性。第三是找到符合该型号数据尺寸的脚进行试穿。选择符合标准鞋号、型号的试穿脚型, 试穿符合标准鞋号、型号的鞋, 才能符合真正的制鞋技术要求。数据是鞋子符合标准的关键依据, 造型设计决定着鞋子是否美观, 试穿的条件符合该型号尺寸的脚, 鞋长度、宽度、高度、围度、必须符合鞋号和型号的尺寸要求, 才有试穿的价值, 不能以几个试穿脚决定鞋的合脚性和舒适性, 现代制鞋生产工艺是批量化生产方式, 不等同于个性化的“量足订制鞋”。批量化生产要求标准化鞋楦为依据, 因为标准是根据广大消费者脚型规律研究总结出来的数据, 它符合大多数人群的脚型规律。让个性脚试穿只能作为参考。标准数据尺寸是科学的依据。我们在皮鞋的销售中可以设计不同的肥度型号尺寸的皮鞋产品, 大多数产品以目标市场的中间号为主, 让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穿着的鞋号型号购鞋, 消费者购买前一定要试穿鞋, 感受到鞋的长度、宽度、高度、松紧度, 以及感到不松不紧为合脚。让消费者试穿到合脚的鞋、让消费者购买到合脚的鞋才是关键。鞋子材质不能过硬, 也不能过软, 因为鞋过硬在行走时会感到不舒服, 过软脚在行走过程中会产生不稳定性, 容易扭伤脚。所以鞋底硬度不是越软越好, 硬度应该确保在60~65%左右。鞋垫硬度确保在45~50度左右为宜。制鞋的中底、半托底、钢勾心、大底内衬里材料一定要选用优质的材质。这样才能确保鞋子的优质。

鞋楦是制鞋的模具, “母样”是鞋的灵魂, 鞋楦要符合鞋号、型号、尺寸要求, 鞋楦设计首先要了解掌握脚的运动规律和脚的行走规律方面的专业知识, 要掌握 (国家鞋楦标准) 中的数据尺寸、专业知识和经验技术。

鞋楦设计要按照我国鞋楦标准数据尺寸为依据, 根据中国鞋号、型号尺寸要求设计鞋楦, 设计中数据是关键, 造型设计美观是重点, 只有这二大方面都做好, 鞋才能真正合脚舒适, 美观大方。

二、鞋的功能性:

稳定性、减震性、柔软性、防滑性、轻量化等设计是皮鞋合脚舒适的重点。

例如在功能性方面:有吸湿透气性功能, 有护足保健功能等设计。

在稳定性方面:选择优质的真皮材料, 优质的鞋底、鞋跟、中底、半托底、钢勾心等材质, 确保人们穿鞋后行走稳定性好, 使鞋起到护足保健康的作用。

在减震性方面:在鞋底、鞋跟、鞋垫、等主要部件的设计中, 可增加减震性方面的设计, 使鞋具有减震功能。

在柔软性方面:主要鞋帮面材料、鞋底、鞋垫、等材料柔软性要好, 要正确控制材料的硬度和柔软性, 使设计的皮鞋感到柔软舒适, 但不能过柔软、合适的柔软性才能确保起到保护脚不受伤害, 在此基础上再追求鞋的柔软性。设计要符合人性化的要求、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指导产品设计, 确保鞋具有合适的柔软性。

在防滑性方面:在鞋底和鞋垫的设计中要加入止滑设计, 使鞋具有防滑功能, 这关系到穿鞋的安全, 所以设计中必须重视防滑性能设计。

在鞋的轻量化方面:皮鞋在设计中在鞋底、鞋跟、鞋垫材料的选择中应该选择轻量化的制鞋材料, 例如橡胶发泡鞋底, PU鞋底, TPR、TPU等发泡轻量材料。在确保鞋质量的前提下, 在设计中高度重视轻量化的设计, 是确保皮鞋轻型的关键。

三、鞋内环境:

吸湿透气性, 卫生性等方面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 在皮鞋的鞋内衬里要选用天然皮革或全棉材料, 鞋垫上面要贴上天然皮革或全棉材料, 这样鞋内环境才会卫生, 一定要重视鞋内材料的吸湿透气性, 鞋垫设计和选择材料要选择具有防霉抑菌性能好, 可洗耐压缩性能好, 穿后不容易收缩变形的材料制造皮鞋。符合以上要求设计制造的皮鞋才是一双优质高档、合脚舒适、美观、新颖、环保卫生、护足保健康的皮鞋。

篇4:什么是环境税 ?它有什么作用?

2013年年初,我国多地出现了持续较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如何治理,引起热议。在今年的两会上,环境税作为治理的经济手段,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财政部、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都在积极推进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税法制度。那么,什么是环境税,它有什么作用?

环境税也称生态税、绿色税,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兴起的一个概念。它可以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当前,我国并没有征收环境污染税的正式法律,相关的只有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排污费缴纳者为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可以看到,我国目前排污费的征管对象是污染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收费目的是用经济手段调整企业的环境行为,督促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城市中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居民生活用水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个人行为都未列入排污费征收的范围。另外,由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并不是正式的法律,而且收费者为地方环保部门,容易出现因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情况。

我国目前环境税出台的重点,首先应该是“费改税”,将排污费的征收权收归税务机关,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到,2014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包括加快推动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

除了排污费转税之外,二氧化碳税也是财政部考虑适时征收的税目之一。首先,通过对生产化石能源的企业征税,可以促进非化石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对二氧化碳征税还可以影响汽油价格。我国目前已经有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如果政府出台环境税,并对汽车生产商或经销商按汽车排量征税,一方面会增加购车成本,使消费者购车时更谨慎;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引导汽车生产商生产、消费者购买小排量、低能耗的车。

世界其他国家在征收环境税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对高污染车辆征税:日本取消对生物燃料征税,对低排放车辆减税,使低排放量和混合动力车变得流行;挪威降低了柴油燃油税税率,同时降低使用柴油车辆的排放税,这是因为行驶相同距离,柴油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汽油车少,此举增加了柴油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荷兰专门设置了针对各种机动车辆征税的税种,以及市政环保税,根据汽车的行驶里程数向车主征税,高峰时段时,汽车吨位越大、排量越高,车主需缴纳的税额就越高。

一些国家还针对废弃物征税:瑞典对住宅和商业废弃物征税,减少废弃物填埋量,增加回收量;芬兰对瓶罐和塑料容器征税,对可以重复利用的容器则免税,减少了不可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产生量;挪威对含有氟的产品征收特别税,使得环保的冰箱销售量大幅提高,这些冰箱在回收处理时也比较容易。

篇5:毅力的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毅力的同义词:意志

毅力造句

(1)要干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

(2)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

(3)残疾姑娘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大学的课程。

(4)艰苦的生活环境锤炼了我坚韧不拔的毅力。

(5)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和毅力。

(6)长征时,红军战士以惊人的毅力走出了泥泞的草地。

(7)发扬铁杵成针的毅力,肯定会有所收获。

(8)科学研究好比登山,没有毅力是达不到顶峰的。

(9)这位残疾姑娘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大学的课程。

(10)同学们都很佩服小明的学习毅力。

(11)只要有磨杵成针的毅力,世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12)以他的能力与毅力,必能负重致远,为公司创造新契机。

(13)水滴石则穿,有朝一日,水的毅力会穿透厚厚的石板!

(14)只要有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5)我们青少年应该抓紧时间,刻苦学习,要有引锥刺股的决心和毅力。

(16)这件事相当棘手,且让我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来完成它。

(17)学习要刻苦,要有毅力,否则,遇到困难就如丘而止,是根本学不好的。

(18)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我相信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19)如果你种下的是毅力,秋天你将收获满仓的知识!

(20)她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

(21)倘若只有毅力,盲目地蛮干,不讲究方式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22)这群历经风霜的将军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更有着叱咤风云的雄伟气魄。

(23)只要有磨杵成针的毅力,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

(24)作为一名选手,他必须具有非常顽强的毅力。

(25)乘风破浪伸壮志,坚苦卓绝见毅力。

(26)凭借坚强的毅力,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成功。

篇6:一目了然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一目了然

【读音】:

[yī mù liǎo rán]

【释义】: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同义词】:

了若指掌

一目了然造句

1.成本问题就会一目了然了。

2.现在他的为人您一目了然了。

3.其余信号端则是一目了然的。

4.他对候恩的情况可以一目了然。

5.我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发生着的一切。

6.能量图的优点,乃是使人们对运动的极限一目了然。

7.使用工作表,您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数据,并进行分析。

8.除此而外,历书的内容对于业余天文学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就象我们看日历一般。

9.“详细甘特图”和“跟踪甘特图”中都用红色显示关键任务,使您可以一目了然。

10.这是一目了然了,只要看他那见过世面的神态,剪裁合身的`花呢衣服,以及肆无忌惮的声调,便清楚了。

同义词造句

1.律师务必对所选定的法院的实体法和冲突法了若指掌。

2.戴夫:你对每个人都了若指掌,是吧?

3.安德烈公爵像吉洪一样对这件事了若指掌。

4.这一点我了若指掌,瓦西里公爵亲口对我说过这番话。

5.这个大房间皮埃尔了若指掌,几根圆柱和一道拱门把它隔开来了,四面墙上挂满了波斯壁毯。

6.我尝试过了,总是发现他们在灵魂深处也像我一样对一切了若指掌,只是想方设法不去看它罢了。

7.我对这些世的一切了若指掌:在哪里发生、我的名字、出生于哪个家庭、做过些什么事等。

8.1987年我刚印心时,师父住在新店,我们住在宜兰,可是我们家中的事情,师父都了若指掌。

9.汇丰的分行遍及各地,由于文化和经济环境各不相同,要处处以客为尊,就必须对当地文化了若指掌。

篇7:随遇而安的意思是什么

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近义词】:与世无争、随俗浮沉

【反义词】:愤世嫉俗、愤愤不平

词语造句:

1 用无所谓的态度,过好随遇而安的生活。

2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3 安静的等待,洒脱的飞翔,随遇而安的气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蒲公英就象冰山下的火种,外表清冷孤傲,内在热血奔腾。

4 他个人生活非常朴素,能随遇而安,不管到哪里,从不讲条件。

5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虚怀若谷,荣辱不争。

6 我喜欢蒲公英,尤其喜欢她随遇而安的恬淡平和。

7 顺其自然,量力而行。善待自己,无愧于心。随遇而安,自成天趣。信马由缰,快乐安康。

8 随遇而安:人生在世求名利难,求一份好心情也难,随遇而安更难。无论做任何事不要为了过份追求名利而破坏了自己的那份好心情。

9 勇敢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篇8:随遇而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老百姓俗称的“副作用”就是指药品不良反应。在学术上, 药品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 也叫副反应, 是指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 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出现这类反应的药品具有两种以上的药理学作用, 例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作用, 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 容易产生视物不清的副作用。药品不良反应除副作用 (副反应) , 还包括药品的毒性作用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等。一般情况下, 药品的副作用程度较轻, 如果有的人副作用程度很重, 就要考虑改用别的药。患者初次服用某种药品, 一般要从较低剂量开始, 服用后注意疗效怎样, 有没有副作用;如疗效、副作用不明显, 遵医嘱可适当增加剂量, 但不能超过最大治疗剂量。增加剂量后更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篇9:什么是基因芯片?它有什么用?

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参加到社交活动中去当然远比一个人坐在墙角要有意义得多。但是,答案也许不那么简单。

科学家认为,外界事物要引起人们的反应,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其中有生物、遗传和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还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很久以来,科学家都没弄清楚一个人的大脑在决定性格方面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最近,美国科学家用功能性磁共振扫描仪对人的大腿进行观察发现,对于一件愉快的事,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由此快乐也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看到美好的东西如一张笑脸的时候,这个人的反应如何,取决于两侧大脑的杏仁样的组织所产生的冲动,神经学家称这个组织为杏仁核。它的活动可以通过核磁成像扫描仪观察到。

科学家挑选了15名学生参与到这一研究中。科学家事先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判断他们的性格属于哪种类型,是开朗,乐观(外向),还是焦虑或没有安全感,甚至有一点神经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受试学生看一系列照片,而且要求他们将精力集中在照片上,对照片进行判断,如哪些是女人,哪些是男人。结果,科学家通过扫描仪的监测,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现:当受试者看到照片上的人物有令人不愉快或感到威胁的表情时,杏仁体总要产生某些冲动,与受试者的性格无关。但是,当受试者看到一张快乐的脸时,性格不同的人表现出来的反应就不尽相同,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不仅杏仁体产生冲动,大脑皮质的愉悦区也会兴奋,而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似乎无动于衷,杏仁体的冲动也不强烈。

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开朗的人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而害羞的人则不容易产生愉悦感。现在的争议是,到底是谁影响谁?是杏仁体发出的冲动让一些人兴奋开朗起来,还是性格决定那些对快乐的脸无动于衷的人的大脑不容易产生愉悦感?

科学家认为二者的关系就像“鸡和蛋”的关系,尽管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告诉我们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但提示我们人的性格与大脑有关,如果一个人多看一些美好和愉悦的东西,多想一些愉快的事,就会使性格开朗起来。

那么为什么不同性格的人对不愉快或有被威胁感的表情都会产生反应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求生是人的本能,人类面对危险都会产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应对反应(虽然方式不同),这与性格没有关系。

问:什么是基因芯片?它有什么用?

科学家将基因芯片形象地描写成携带生命之书的掌上电脑。就像电脑芯片一样,基因芯片在一个硬币大小的芯片上,配备有上万条甚至数万条基因,科学家可以用它来对未知的基因样本进行检测。比如说,如果发现一个新的病毒,如果想搞清它的基因结构,就可以用基因芯片来检测。用基因芯片检测要比传统的方法更便捷和准确。

基因芯片如何在临床上应用呢?科学家举了一个例子:“一天凌晨3点。你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突发高烧,但你并没有急急忙忙地抱着他去找医生,你只是用棉签在他的嘴里擦了几下,然后把上面取下的标本放进一个装有基因芯片类似掌上电脑的仪器内。这个仪器很快就得出结论:你的儿子是因为感染了链球菌而患了脑膜炎。随后,仪器还通过电子邮件把检测的结果告诉了你的医生,并且推荐了除青霉素以外的其他有效抗生素,因为电脑知道你的儿子对青霉素过敏。”

听上去很像天方夜谭,但科学家相信这一定会成为现实。更有乐观的科学家认为,在5年之内,这个技术就会被医生所使用,而在10年以内,它就将进入寻常百姓家里。人们相信,有一天上面的想像变为现实后,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整个基因——“生命之书”全部存储在一个芯片里,随身便可以携带。

问:每当天气转暖,蚊子就开始肆虐,到处叮咬人,十分讨厌,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蚊子不叮咬人或者将它们消灭干净?

需要说明一点,只有雌蚊子才吸血,雄蚊子是不吸血的。自然界大约有100种叮咬人的蚊子,它们在叮咬人的过程中还可能传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然而,要彻底消灭蚊子却是不可能的。

为此,一些科学家想通过基因手段构造无毒的蚊子。他们设想去除蚊子身体中的寄生病菌,然后通过蚊子叮咬人后使人产生免疫反应来杀死可能传给人的病原体,或者干脆通过基因改造使蚊子只能产生不叮咬人的雄性后代。科学家曾设想将转基因蚊子释放到自然界,作为野生蚊子的竞争者,使这些带有额外的抗体的蚊子与野生蚊子杂交,并取代它们,从而防止疾病的传播。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蚊子如何传播疾病,以及使这种特性遗传的基因。由于实验室在数十年前通过基因制造出新品种的果蝇,因而他们认为对蚊子基因改造非常有把握。

为此,科学家首先研究带有疟原虫的按蚊,这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蚊子之一。他们设想将可以杀死疟原虫的蛋白质抗体插入按蚊基因中,使它无法携带疟原虫。另一种设想是在蚊子体内插入带有可以抵抗某种疾病抗体的基因,在它叮咬人后使人产生抗体。遗憾的是,蚊子基因改造者遇到了麻烦,他们面临的主要的挑战是很难将有用的基因插入蚊子的基因中。

尽管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结果,对制造转基因蚊子是否有用、是否明智的担心也越来越大。因为对于100种对人类有害的蚊子,要使每一种都生产出转基因蚊子是不太可能的。更麻烦的是,在有些地方,有些蚊子可以携带多种病菌,而在另一些地方,某种病菌可能由几种蚊子所携带。

篇10:示弱的近义词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这个汉语词汇的拼音读作“shì ruò”。

示弱这个词语的`典籍来源是《后汉书》、《资治通鉴》、《太平广记》、《明史》等等。

其中在《后汉书《这部史书中,记载了班超这个历史人物的相关历史事件的《后汉书·班超传》中有以下描述:

篇11:演绎的近义词有哪些及造句是什么

铺陈 发挥 展现 推理 推导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演绎造句:

(1)古筝它演绎了扬州的风雅韵事!它熏陶了一代一代的古筝爱好者,如果将扬州的古筝史比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的话,那如今她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细腻的灵秀女子,她有着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着一批批地艺术者走进它的灵魂世界,与她共鸣,与她共慰共进……

(2)人生是一台戏,精彩的剧情演绎着你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用另一种方式将缺憾演绎成完美,那么生活中就没有那么多抱怨的缺憾,有的只是收获成功喜悦的完美。

(4)传说是用来验证滴,现实是用来演绎滴......

(5)六月,我们一起前行,成就人生,演绎一首永不后悔的欢歌。

(6)演绎的美好,在悲伤中死去。

(7)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生命的道路尽管崎岖坎坷,有时也会困难重重!可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觉得生命犹如刚刚绽放的鲜花,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光芒四射!

篇12:随遇而安同义词是什么有什么

【反义词】

松懈 麻痹 疏忽

【近义词】

小心 机警 警告 警觉 警卫 鉴戒 警戒 警备 戒备 防备

【词语释义】

保持警觉,小心戒备。

《朱子语类》卷九七:“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 明 王直 《钟铭》:“嗟尔子孙,警惕弗愆。” 峻青 《海啸》第二章十九:“他警惕着意外事情的发生,做着最坏的准备。”

【词语造句】

1、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2、世界从没有向现在这样保持警惕和戒备。

3、但你必须非常警惕,尤其是在你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当你心情沮丧或者感到孤独的时候。

4、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控制你或侵犯你的迹象,你常常保持高度警惕。

5、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6、这不是关于制造惊慌,而是帮助儿童更加警惕和谨慎。

7、是的,我们对那些潜在威胁更加警惕,而且在共同防御过程中我们也造成了一些不便。

8、他们同意提高警惕并加速他们的疫苗规划,以便实现今年的脊髓灰质炎根除目标。

9、我们必须警惕地保护他们的身份秘密就像他们保护我们的安全一样,我们必须让他们满怀信心的继续工作。

10、您能够指示人们参考该文档,以便他们可以确切看到您的设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并且您决不会在某人挑战您的设计决策时失去警惕。

11、设想下我们做了时空之门的守门人,我们的工作就是保持警惕,看守那些穿过门的人。

12、还有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经常留意到发言人或者作者的动机或者议程,并特别对社论,电视观点秀等对事实的倾斜性陈述保持警惕。

13、我们对于这些(社交)网站越感到放松舒适,我们越倾向于在分享我们的有关我们自己的个人细节和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放松警惕。

14、我们必须不能放松警惕。

15、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加提供警惕,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来完成这项任务。

16、是的,所有作家都要警惕不要逾越了这个界线。

17、人类和动物卫生服务机构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分享信息并迅速报告任何可能因H5N1型禽流感导致的禽类或人类中的疾病迹象。

18、虽然他可以威胁一些邻国,当然不包括中国在内;但是这些威胁让他们保持更高的警惕。

19、最近的一篇研究发现与工作有关的伤害是由于睡眠时间减少,可能是因为昏昏欲睡的工人们没那么警惕。

20、让孩子们警惕借钱和还利息的危险。

篇13: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篇14:什么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我从小到现在,几十年读书总是没有“表情”,作为读者,我读书时只有“心情”。比如,我在愉快时读书,我在忧伤时读书;读了书,开始有阅读文本所产生的情感,比如,我读出了书中人物的心情、心境,读出了他们对世事的感慨,我了解了时代波澜下人的命运,总之,被别样的人们,别样的故事打动了。读进了作者的心灵,读出了文本所蕴涵的情感,我会叹息,甚至会落泪,但我的面部可能没有什么“表情”。我总认为,“表情”只是戏剧舞台对演员的要求,同时,也并非所有的角色都需要五官的活动。

那么,这个“有表情地朗读”为什么会那样顽固地存在于语文教材中,而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呢?

听低年级的课,课本上有这样的要求,“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上课也落实了。学生读书时有什么样的表情,坐在教室后面看不到,但从那抑扬顿挫的花腔转调中,仿佛能看到学生的眉眼舞动,因为他们的老师范读时就是那样——除了耳朵没动,能动的部位都在动。可我不得不问:“难道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吗?”在生活中,一个正常人不会那样“有表情地”读书,否则会吓着别人的呀。说心里话:绝大部分“有表情地朗读”,不好听,太假了。迫使儿童那样刻意做作地读书,不自然地显现喜怒哀乐的表情,往小处说,不过是有些呆头呆脑的蠢相;从大处看,可能是非人道反人性的教育。我的话也只能说到这里为止。让孩子们像一棵树一样自然地生长,真实地活,不要再迫使孩子们去学虚情假意了。

读书,只有读出文中蕴涵的感情,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如果还没开始读,或是还没有熟悉文章,“表情”已经准备好了,这符合阅读学习的规律吗?学生根本没有感受到“爱”与“痛”,却要装得声泪俱下;脑海中根本没有春天,但因为老师在盯着他,要给他打分,便煞有介事地带着颤音喊“小草呀,也醒啦”。这恰恰是引导他们“失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之“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一节中,主张小学二年级的阅读以朗读训练为主,文中确实提到这个“有表情地朗读”。他在五六十年前的这个提法不正确(也许有其特殊的背景),不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教材编纂者不能再奉为神明,教师对这类教学要有反思。我们的社会可能更需要真诚坦白的言说,未必需要带着“表情”,特别是那些做作的演出和“表态”。

不错,“表情”会有感染力,传说有名演员拿着一本菜谱朗诵,也能念得让听众热泪盈眶,可那毕竟是演员啊,想方设法让别人落泪,是他的职业要求;听了菜谱也落泪者,可能是疯狂迷乱的“粉丝”,也可能是排遣愁绪的醉客。母语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变得有理性,而不是看别人的脸色,根据对方的需要练习“表情”。

很简单,还没有读通读懂,就强调“表情”,很荒唐,再也不能让小学生学这些了!

怎么改?有些教科书改为“有感情地朗读”,我仍感到不合适。学生刚接触文章,就能“有感情”?他朗读时的“感情”从何而来?是教科书“配给”的吗?

无他,只有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进文章,读出作者的心,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想象。所谓“感情”,靠阅读理解,读通了,读懂了,“悟”出来了,触动了自己,感情才会出现;因为感动,把书中的那些人和事,那些美与震撼,埋在心灵深处,一辈子不忘。如果读得忘记了周围一切,成了自我心灵洗礼,这才可能“有感情”。凡是只能在课堂上呈现并由别人评价,过后即忘的,仍然不过是“表演”。有鉴于此,教师首先得克服那种把上课当“演出”的意识。

(摘自《文汇报》 本文作者:吴非)

上一篇:倒叙范文下一篇:XX乡2012年春耕备耕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