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2024-05-02

依兰县文化体育局(精选8篇)

篇1: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依兰县文化馆2010年工作计划要点

(建议稿)

一、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利用社会力量,组织文艺骨干队伍,使文体活动走进广场,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联合,举办广场文艺周、文艺调演、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广场朗诵会、社区故事会、讲笑话等活动。

二、送戏下乡活动

组织馆团专业队伍和部分业余骨干队伍,精心编排文艺节目,进行下乡演出,计划演出不少于10场,同时,组织专业辅导队伍,开展文艺辅导下乡活动。今年,每位辅导员下乡辅导至少2——4次。

三、专题演出活动

配合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活动和重要节日,准备高质量高水准的文艺节目进行专场演出,同时,开展到企业、敬老眼、学校、部队进行慰问演出活动。

四、举办各种文体赛事

要举办业余歌手比赛活动的同时,积极努力,精心安排,举办中小学生,器乐、舞蹈、书法美术、讲故事、讲笑话、写楹联、朗诵、摄影等比赛;还有,棋类、球类、田径等赛事。

五、文学作品征集活动

文化馆今年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一次文学作品征集活动,促进和繁荣我县的业余文学创作。并举办专业学术研讨会、笔会、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

六、搞好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工作

要成立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力争在今年内挖掘出5至10个遗产项目,对此项工作有突破性的进展,并在省、市级得到认可。

七、抓好创收工作

文化馆为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在向上级主动争取活动经费的同时,要自力更生做好创收工作。以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艺校,还有租赁音响、服装、道具,商业性演出、开办媒体公司、制作影像制品室、音乐制作室等项目开展创收活动。

八、加强内部队伍建设

鉴于文化馆目前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极其短缺的情况,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整顿文化馆内部人员结构,加强改革力度,充实和优化文化馆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做好自身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争取在省市各种艺术比赛中获奖,在群众文化活动和演出形式上,要不断创新。

依兰县文化馆2009-11-1

篇2: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自查自评报告

2014年我校被确定为皋兰县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性学校以来,我校学校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2015年6月,经学校校委会研究决定申报2015年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达标校,并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依据《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达标校评估标准(试行)》的各项指标,认真全面扎实的开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创建工作。目前,学校组织规划建设、精神文化、形象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均达到《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达标校评估标准(试行)》的各项指标。依据《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达标校评估方案的评分表》,从学校组织规划建设、精神文化、形象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五大块共19项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皋兰县黑石川中学是皋兰县黑石镇唯一一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75年,现有6个教学班,共有在校学生210人,其中住宿生170人。学校占地面积40020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6432平方米,绿化面积14000多平方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13人,未评职称1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师13人,大专学历教师10人,中师学历教师4人。学校设施建设良好,建有标准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实验室以及图书室、微机室等功能教室,各班配备了电子白板设备,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

二、自查自评情况

(一)组织规划建设

1.组织领导 自文件下发后,我校及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对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共建的工作机制。

自评得分 2分

2.规划建设 学校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

自评得分 2分

3.经费保障 设立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了学校年度经费预算。自评得分 2分

组织规划建设一项共计6分,实得分6分。

(二)精神文化

4.理念文化 我校有符合实际的核心办学理念、校训及“三风”,并且宣传到位。

自评得分 10分

5.精神面貌 学校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师生仪表端庄,文明礼貌,热情大方,关系和谐;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强,教学绩效显著;学生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自评得分 6分

6.校史教育 学校建有荣誉室,名师风采、学生风采等以一定方式呈现;通过校史展览、增强师生对学校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自评得分6分 精神文化一项共计22分,实得分22分。

(三)形象文化

7.形象标识 学校的形象识别统一、美观,有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徽、校歌、校服、校报(刊)及各类用品的形象设计,且师生参与了设计和撰写。

自评得分 5分

8.形象宣传 学校设有内涵丰富、新颖别致、特色鲜明,教育性、艺术性较强的固定宣传栏、广播站、校报(刊)等教育阵地;有学校的专题宣传片或宣传册。

自评得分 5分

9.校园景观 校园环境优雅,又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石书”、文化墙等文化景观,富有内涵。

自评得分 4分

10.净化绿化 校园整洁度高。教室、办公室、餐厅、宿舍、厕所等设施保持干净卫生;校园绿化面积达到相关规定标准。

自评得分 6分

11.装饰文化 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根据各功能区的作用和特点设置鲜明的文化主题;办公室和各功能室布置美观,各类张贴、装饰物等新颖别致,体现教育性、艺术性。

自评得分 6分

12.班级文化 有与学校整体文化建设和谐一致的班级文化;班级布置兼顾共性和个性,墙壁、黑板等成为班级文明形象的窗口,并且体现班级主流思想;有班级公约、班级精神;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自评得分 6分

形象文化一项共计33分,实得分32分。(四)课程文化

13.国家课程 我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特色;积极培育和发展课堂文化,创新高效课堂,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展示、交流和研究活动。

自评得分 5分

14.校本课程 有针对性的开发、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校本教材,科学实施,评价规范;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为学校的特色创建发挥作用。

自评得分 5分

15.主题活动 规范执行升降国旗制度,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校外德育基地等制度化,充分利用法定纪念日、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校园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形成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积极拓展办学渠道和空间,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逐渐形成特色,影响面广,实效性强。

自评得分 5分

16.社团活动 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常态,富有实效。自评得分 3分

17教师成长 校本研训活动开展良好;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研讨和竞赛,且成果丰富;有论文发表、课题通过鉴定或获奖;对青年教师培养有特色;经常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自评得分 5分 课程文化一项共计25分,实得分23分。

(五)管理文化

18.制度管理 有《学校章程》,且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师生能熟知其内容,并身体力行,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各项管理运转协调,运行高效。

自评得分 8分

19.民主管理 学校积极构建校长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校委会多方参与的“一主多翼”的学校管理体制;师生参与学校制度建设,对学校制度认同度高,学校规章制度能够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注重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师生员工、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领导和师生员工沟通渠道畅通,干群关系和谐。

自评得分 6分

管理文化一项共计14分,实得分14分。

经过仔细、公正评核,学校各级指标自评得分:97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没有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雕塑。2.教师在校本开发方面有待于提高,对研究的内容范围面较窄,研究的深度达不到一定层次,有待于专家的指导、引领。

3.学校的科技创新有待提高。

(二)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校园文化广场放置一座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雕塑。2.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优化办学条件。3.加速培养各级骨干教师,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4.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全面推进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与时代同步。

我们将以这次学校文化建设评估验收为契机,抓整改,促提高、求发展,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力争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再上一个台阶,使我乡孩子也能共享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

皋兰县黑石川中学

2015年11月

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

自查自评报告

篇3: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丧葬仪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道“通过仪礼”, 它标志着人生旅程的终结。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中, 死亡并不等于亡者与生者关系的断绝, 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依托宗族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深层次、多元化的精神联系。几千年来, 正是在这种精神联系的驱动下, 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丧葬行为模式, 这其中既有理性的概念、情感的宣泄、伦理道德的传承, 又有着审美情趣的表达和价值取向的体现。

皋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地处兰州、白银两市之间。该县历史悠久, 自古便是丝路重镇, 陇西要冲, 因而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新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由同姓族人组成的村落,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有着或近或远血缘关系。笔者在亲身参加了该村一位辈分最长的老人的葬礼后, 通过对该县其他村落丧葬仪式的进一步调查, 详尽整理和记录了该地区丧葬仪式的全过程。

皋兰县丧葬仪式的全过程由临终初丧之仪、入殓成服之仪、出殡安葬之仪三部分组成, 我们将按照仪式进展的顺序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 临终初丧之仪

临终初丧之仪主要包括送终、更衣停尸、烧哭丧纸与着丧服、给死者明路、布置灵堂、择日与选墓地、报丧、打墓等几个环节。

1、送终

死者弥留之际, 要在亲属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时, 所有的儿女都要守候在身边, 为其盥洗手脸、理发、梳头, 听其嘱托身后事, 俗称“托家事”。

2、更衣停尸

死者去世后, 由几位生前的异姓好友为其穿着提前缝制好的寿衣。按当地的习俗, 寿衣的用料、制作都有严格规定, 忌讳重重。用料忌讳用缎子, 而只用绸子;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 而且全部要带子系紧, 以“带子”表示后继有人;讲究“丧事不能成双”, 故寿衣的件数都是按单数来准备的。更衣完毕, 由子女将死者的尸体抬至正堂的灵床上。

3、烧哭丧纸与着丧服

死者置身于灵床, 亲属要在其头顶放置一个炕桌, 炕桌上摆放一个用来烧哭丧纸的盆子, 所烧的纸钱就是死者上路要携带的“盘缠”。按当地人的说法, 烧纸盆盛满纸灰后, 前三盆纸灰一定要由死者的子女端走。孝子们服全孝, 即头着孝帽, 身着孝服, 脚穿蒙了白布的鞋子。死者的侄子、外甥以及孙子们则只着孝服, 头扎白布条, 其余远亲则臂缠白布即可。若有重孙, 则臂缠红布。

4、给死者明路

死者咽气后, 亲属们要立即动手用揉好的面捏制七盏碗状的面灯, 在里面放上煤油和灯芯, 依次摆放在正房门口、院子中间、大门口及通向各方的路口。

5、布置灵堂

灵堂是死者灵魂的暂居之地, 也是人们凭吊死者的地方。在当地, 灵堂通常设置在死者家里的正堂内, 正堂门口的台阶用来摆放供桌, 上面供奉着死者的遗像以及香炉、香烛等物品。

6、择日与择墓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看风水, 特别是人死后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按照黄历来挑选下葬的吉日与风水好的墓地。对后辈儿孙而言, 若能在黄道吉日把死者安葬在一块风水好的地方, 不仅利于死者迅速转世投胎, 而且具有禳灾辟邪, 佑护子孙人丁兴旺, 官运和财运亨通之效。

7、报丧

选好下葬的吉日与墓地后, 死者的家人就要给各地的亲朋好友通知死者去世的消息和下葬的日子, 以便亲友们及时来吊唁。这时, 还要备好礼物在当地请一个较有权威的主事人, 称之为“执事”, 由其负责主持葬礼进行的各种仪式。

8、打墓

在大家都忙于操办葬礼时, 死者家族会在本村找六个与死者属相相同但血源关系已出五服的青年男子去墓地打墓, 提前挖好墓坑。当地人认为, 由与死者相同属相的男子打墓, 既利于死者早登极乐, 又可以起到震宅佑户的作用。

(二) 入殓成服之仪

入殓成服之仪是整个丧葬仪式的核心部分, 包括迎娘亲、吊丧、领羊、念祭文诵经、说娘家话、扫材殓棺六个环节。

1、迎娘亲

娘亲就是死者的娘家人。当地讲究在清晨迎娘亲, 迎娘亲的地点通常选择在村口。亲朋好友们抬着供桌、拿着纸货在前, 孝子们服全孝、执孝棒躬身紧随其后。

2、吊丧

吊丧是整个家祭仪式中历时最长、最繁忙的活动。吊丧者到达后, 执事者会大声报出他们的身份, 呼唤他们到灵堂给死者烧纸、上香并敬献自己带来的果品, 当地人称之为“浇点”。

3、领羊

我国北方, 丧礼中的领羊仪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死者领羊的通常是他的子女与娘家人。当地人认为, 人死后灵魂会附在羊身上, 把持羊的身体来表达他是否尚有未了心愿。倘若意愿达成, 死者的灵魂便会离开羊的身体而去, 羊的身体亦会随之颤栗, 才表示人真正了无牵挂的死去。如果死者仍有未尽之事, 灵魂便久久不愿离去, 羊就不会颤栗。这种情况下, 乡邻们就会对这个领羊人议论纷纷。事实上, 牵来的羊大多在丧葬仪式举行的这几天被宰杀, 以供参加丧礼的人们食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 今天的牵羊仪式已变成当地人变相炫耀家族人丁兴旺和财大力粗的一种手段。

4、念祭文、诵经

人死后为之书写祭文来表述死者的生平事迹是我国传统丧葬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事项。在皋兰农村, 有专门从事写作祭文的人员。凡有丧事, 死者家人就会备些礼物央请他们为死者书写祭文, 祭文的格式大多仍参照古体文的写法。祭文的宣读多在正午时分进行, 由长子念诵, 念毕烧毁。

5、念祝文、说娘家话

祝文是死者生前所留下来的遗言, 由娘亲代表宣读, 宣读完毕后要焚于死者灵前。祝文念毕就开始行说娘家话仪式。说娘家话有一套固定的说辞, 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由娘亲代表发问, 丧家请执事待为回答。目的在于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 教育子孙后代要孝敬老人。

6. 扫材敛棺

扫材通常在下午进行, 由死者的大女儿执行。所谓扫材是指大女儿要用扫帚把事先铺放在棺材内的碎木屑扫出。敛棺一般是在深夜进行, 具体时间由风水先生提前选定。敛棺时, 在棺材内铺麻, 敛棺的人数不但为双数, 而且敛棺人的属相不能与死者的属相相克。

(三) 出殡、安葬仪式

出殡、安葬仪式包括启灵、扫墓、埋葬、答谢助葬者等环节。

1、启灵

启灵的时间是由风水先生提前看好的, 一般选择在凌晨。启灵前, 执事者要先祈祷, 用菜刀把一个空碗砸碎, 并把碎片扔出院子, 然后用刀背象征性的砸棺材一下。当地人说, 这是为了把孤魂野鬼赶走, 剔除所有污秽的东西。启灵的时辰一到, 鸣放鞭炮, 由长子将灵柩背至院门口, 用粗绳捆好, 由事先在村里挑选的年轻力壮者与孝子们一起轮流抬往墓地, 其他人则拿着花圈和各种各样的纸货尾随于后。霎时间, 鞭炮阵阵, 哭声遍野。

2、扫墓

下葬前, 死者所有的儿孙都要向墓坑内丢钱。执事者则会一一报出每一个人丢入墓坑内的钱数, 故而谁都不会丢的太少, 以免村里人笑话对死者不孝顺。丢完钱后, 会有一个打过墓的人下墓坑去扫墓, 把钱全部收集起来, 分给其他打墓的人, 算做打墓的报酬。

3、下葬

灵柩放至墓坑后, 长子下墓坑, 打开棺盖给死者“整容”, 将其身体放正, 把盛满浇点的粮浆罐放至死者的左上方, 盖好被褥, 撒上七星钱, 盖棺。填土时, 先由长子背向墓坑扔三锹土后, 众人帮忙埋葬。子女们在坟前烧纸货, 脱孝衫。

4、答谢助葬人

安葬仪式结束后, 孝子们要跪在家门口一一答谢参加丧礼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死者家的院子里则早早准备好热水、新毛巾和一把菜刀, 凡是参加葬礼的人都要洗净手、摸一下菜刀, 这么做的目的是洗去污秽、杀尽煞气。最后, 死者家设宴请所有参加葬礼的人。

纵观整个丧葬仪式的过程, 皋兰县丧葬仪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奉行儒家孝道, 事死如事生

丧葬礼俗作为封建礼教与灵魂观的产物, 其核心诉求就是突出和倡导儒家的孝道, 并通过“事死如事生”方式来实现这一诉求。故而, 丧礼的各个环节都是按照如同对待生者那样对待死者来安排的, 如替死者准备上路的盘缠, 让死者享受时下的珍羞果品以及焚烧各种各样的驼骡象马、童男童女、汽车高楼、家电摆设等纸货让死者使用等, 都是在力图把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 从而把儒家的“孝道”突显到了极致。

2、重血缘家族关系, 等级森严

传统社会中的人从诞生到死亡都与家族脱不开关系。活着是家族的一员, 要为家族增光添彩, 死后要被埋进家族的墓地, 享受家族后人的祭享。家族精神便以这种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新湾村的整个丧礼过程, 十分强调各司其职, 如辈分的不同在丧礼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长子在不同的场合所扮演的主导角色, 嫡亲们在每一个环节不同的分工, 娘家人的问难以及乡邻们的捧场等。参加丧礼的每一个人, 他们在丧葬活动中的语言、行为以及所处的位置都严格依照丧葬仪式的规范要求来做, 不敢轻越雷池一步。人们利用这次人生大礼, 进一步强化宗族伦理秩序。

3、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禁忌重重

祖先崇拜是中国人共同的情结。为了得到祖先的护佑, 该地的丧礼中炮制出了各种各样的禁忌, 如死者寿衣的用料的选择与制作要求, 打墓人属相的限制, 风水先生对丧礼的左右等, 封建迷信色彩弥漫于丧葬礼俗的方方面面。对于这种丧葬仪式,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移风易俗。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63)

[2]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30)

[3]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J].文化学刊.2008. (2)

[4]陈兆荣, 李守军《.张掖丧葬仪式》.[J].丝绸之路.1998. (5)

篇4: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一、构建大格局,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牢记习总书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全党动手”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不断夯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础。一是加强领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全党动手”的讲话精神,切实强调各党委(总支)、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责任,每年定期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宣传工作任务。加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考核体系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对那些在理想信念、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等方面“出大乱子”、“惹大事”的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一切评选争优资格。二是充实力量。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要着眼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宣传、广电、文体等部门领导班子,突出重点部门工作人员配置,选好用好基层宣传委员、文化站长,支持和鼓励民间文学、文艺、文化人才从事文化创作、研究和传播工作,建立“民间文艺文化文学人才库”,关心和爱护宣传干部成长,真正使那些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和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的人进入宣传战线,不断加强宣传战线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整合资源。着眼构建“大宣传”格局,建立县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综合协调、宣传战线协同配合、各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大宣传格局,整合社科、党校、讲师团等理论资源,合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整合宣传部、电视台、网信办、网站、旅游、招商等外宣资源,合力推进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整合文体、文联、电大、五国城历史文化研究所、招商局、发改委等文化资源和职能,合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合力发声的工作局面。四是完善制度。建立健全选人用人、基层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督促考核等体制机制,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中心组学习、突发事故新闻应急报道等事关全局、影响重大的工作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兑现奖惩,逐年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切实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五是构筑阵地。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宣传工作提供阵地依托。加强县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江畔公园等县级文化活动阵地和各乡镇文化活动站建设力度,切实做好村屯活动室、文艺大院、农家书屋等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转,有效服务群众。加强县电视台、政府网站等主流宣传阵地建设,加强创新谋划,提升宣传实效。加强对户外广告牌、县内楼宇广告、出租车电子屏等新兴宣传阵地的管理和利用,创新宣传工作方式,全面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蓬勃发展。

二、实施大宣传,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

牢记习总书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要求,切实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胸怀大局。胸怀党的建设大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突出针对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鲜活、成效显著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坚定全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胸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舆论引导工程,加强与外部媒体的交流合作力度,瞄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新浪网、东北网、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等大报大刊大网大台大社,就县域经济、民生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等专题开展强势外宣,为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二是把握大势。充分认识网联网等新兴阵地的传播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握好互联网发展大势,切实加强县网信办建设,选调专门人才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县属网站、贴吧、论坛的管理工作,加强政务微博——“依兰发布”的建设和维护工作,进一步扩大“依兰发布”的影响力,逐步推进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建立政务微博,加强与新浪网等权威主流网络媒体合作,继续策划“网络媒体依兰行”等主题突出、内容新颖、传播范围广的网宣活动,使互联网有效“为我所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大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握好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情况下,突出文化的产业属性,下大力气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依兰的“五国城文化”、“徽钦二帝北狩文化”、“满祖文化”等历史资源,“四块石抗联遗址”、“巴彦通要塞”、“吕厚民摄影艺术馆”等爱国主义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包装文化产业项目,依托深圳文博会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加强资金争取力度,壮大“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园”、古城洞藏酒文化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开展好“漂流节”、“庙会”等文化经贸活动,不断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快速壮大发展。三是着眼大事。着眼维护稳定大事,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指导县属媒体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农村,加强新闻采播人员培训,创新谋划县电视台栏目设计,不断提升内宣实效,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应急报道机制,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加强与权威主流媒体沟通力度,发挥其“定海神针”作用,全面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加强属地新闻网站、贴吧、论坛管理力度,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工作,针对社会谣言开展针对性引导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眼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这件大事,突出瞄准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关系和主题精神文明活动,加强城市环卫保洁力度和农村“三改”、“四清”力度,以“十百千”工程、“清除白色污染共建秀美依兰”等活动为依托,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针对“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城市乱象,加强城市行政执法力度,突出治理中小学周边校园环境、主要交通路口交通秩序,积极营造优良城市秩序。广泛开展“争做党员先锋共建精彩依兰”、“共产党员先锋岗”等活动,不断提升窗口单位服务质量,优化公共关系。加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基础创建力度,进一步扶持和鼓励“志愿者协会文明城市分会”开展志愿服务,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巩固依兰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依兰将牢记习总书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政治嘱托,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全省、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依兰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篇5:依兰县机械化旱作农业发展的建议

依兰县总面积4616km2, 耕地面积193万亩, 总人口37万, 属于半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为550mm, 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 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 一般在115~130天, 年平均气温在2.6~3.1℃;年积温2300~2500℃。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4161台 (其中大型链轨拖拉机320台, 大中型轮式414台、小型拖拉机13427台, 农具14617台) , 农机总动力23.16kW。

我县机械化旱作农业水平很差, 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改变, 加之近几年旱、涝、低温和早霜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生产成本过高, 农民收入降低, 粮食减产, 给农民思想上、生活上造成一定压力。

大型链轨拖拉机保有量近几年下降, 1995年全县链轨拖拉机就有346台, 2003年降至320台, 下降7%, 大中型轮式拖拉机近两年稳中有上升趋势, 1995年全县有大中型轮式257台, 2003年增至414台, 增长61%。小型拖拉机增长速度较快, 1995年有8890台, 2003年增长至13427台, 增长51%。

二、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的意义

机械化旱作农业是指在降雨偏少, 又没有灌溉条件下, 依靠机械化手段, 通过对土壤耕作, 蓄住天然降水, 减少水份损失, 提高水的利用率, 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对水的需求。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就是尽可能保地、保水、提高旱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我县冷、干旱的特点和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实际, 所推广的技术必须是农业生产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应重点推广大型机械深松深耕整地技术, 围绕实施“大豆振兴工程”, 充分发挥机械化的作用, 加速引进推广适合我县农机耕作的农机装备。

1.从整地上要全面推行“三、三”轮耕制, 建立健全土地耕作档案, 加大秋季整地力度, 建立以深松深翻为基础, 蓄水保墒提高地力为核心, 实行松、翻、耙 (旋) 多种耕作手段, 结合应用, 以春季少动土, 不春翻、松为原则, 达到抗旱保墒为目的。

耕作工艺:

①秋季深翻或深松—耙耢—起垄—镇压。

②深松浅翻—耙耢—起垄—镇压。

③春季免耕种植。

所谓“三、三”轮耕制, 就是每年深翻三分之一, 平翻三分一, 浅耕或免耕三分之一, 达到三年轮耕一次。

据科学测定:深松可打破犁底层, 增加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 为作物根系深扎创造了条件, 在秋季深松接纳雨水, 而且可使春季地温提高0.6~1℃。是抗春旱促增产的有效措施。在2007年的春旱检查中, 秋整地地块出苗率高达95%以上。

2.在机械抗旱播种技术上采用机械化手段, 是适时早翻、抢播的一种保墒措施, 根据墒情灵活的确定播法, 如春旱严重可采用碎茬、捞茬、原垄播种, 秋平翻地块, 可以不进行春起垄, 可采用耢后平播, 播后镇压等技术。也可根据情况采用滤水机播技术, 滤水机播是在土壤墒情不能保证出苗的情况下, 应用的一种播种技术, 有两种作业方式。

(1) 滤水、播种联合作业。作业的工艺是开沟滤水、播种 (施肥) 复土一次完成, 水的供给有两种方式, 一是拖拉机自身背负水箱供水;二是用另一台拖拉机专拉水与播种的拖拉机同步行驶, 用水管连接供水。

(2) 滤水机播分段作业。用两台拖拉机分别牵引施肥滤水机和播种机, 一台开沟施肥滤水作业, 另一台拖拉机带播种机, 取消开沟器, 进行播种、复土作业。

四、解决措施和建议

1.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把我县机械化旱作农业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政府以及涉农部门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生产特点, 做出今后我县机械化旱作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

2.要加大投入。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抓住在我县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契机, 按着农机作业公司的模式搞好几个试点乡镇工作。

3.机械化旱作农业的实施要便于大规模的农机化作业。

而我国目前农村仍然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 土地面积小, 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为解决这一矛盾, 应积极推行“统种、分管”的组织生产形式, 这样有利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提高技术的应用水平。

4.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极积性。

篇6: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境内群众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总人口6万余人。多民族人口构成形成了都兰县多元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省内各州地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群众文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近几年来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与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日益严峻,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文化事业大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使都兰县群众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和谐、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群众文化是文化的家园和坚实大地,是搏动着原始生命、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田野风景。近年来,随着“文化下乡”“送书下乡”“文艺调演”等活动的开展,都兰县群众文化事业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基层文化工作者对这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和理解还很不够,很多好政策还没有真正推开。发展中受到的最大制约就是基层文艺骨干缺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因此导致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需要。多年来,都兰县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停留在“输血”阶段,“等、靠、要”仍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想要搞好都兰县群众文化,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转变意识,将被动“输血”改为“造血”,将等着“送文化”改为主动“种文化”,打造一批懂政策、发挥政策帮扶作用、技术能力过硬的基层文化骨干,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使基层文化单位实现文化的再造机制。这样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受到良好的教育,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地方经济的意识。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文化管理机制。希望上级文化部门把为基层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牧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基层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基层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文化发展发达地区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二、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发展的多元方式

都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都兰县的群众文化可以说是融合了都兰县域内各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特色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融合性、交流性、开放性。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事业的共建,发挥都兰特色文化的潜在力量,争取各族群众和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中来,创建群众文化发展的多元方式是都兰县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这种文化多元化发展方式是立足于都兰县多民族聚居的根本,继承各个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发展氛围。

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不管是文化的整体还是在文化的哪一个具体方面都不能过快走向单一化,都必须与其他方面的多元化相适应,应该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除了各民族融合的和谐文化,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面对日趋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活动导向。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从大处着眼,抓好组织工作,形成系统网络。都兰县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各县乡文化室为基层阵地,分门别类,丰富载体,形成网络。从文化综合出发,做好导向和调控工作,建设一支遍地开花,坚持正确方向的浩浩荡荡的业余文化队伍。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形成群众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格局,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适应基层群众文化的“召唤需求”

当前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不断引发了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兴趣,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从来没有这样迫切过,人民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的最重要的内驱力,也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基层文化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经历着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起他们新的文化欲望。群众提出了以各种方式参与学习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们应该科学地发展群众文化。首先,坚持走群众路线,按照都兰县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根据地域、民族的不同,合理规划海西地区群众文化发展蓝图。六月歌会、那达慕大会、草原婚礼、祭敖包等传统节日应顺天时、合地利,遵风俗、达民情。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同节日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与节日文化活动和谐而又为当地群众乐于接受的、反映时代新风貌的文化活动;把民族民间节日活动办成艺术交流会,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生产、生活知识,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盛会。其次,加强文化基础建设,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在现有设施基础上,稳步地发展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推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与覆盖,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通过对各级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等基础文化设施的科学管理和使用,不断地弘扬优秀的群众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最后,群众文化的大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大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当地的群众文化得到了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综合素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经济和文化是连为一体的,文化要发展,经济是首要的推动力。因此,群众文化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倡导人们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多举措繁荣人民的文化生活,两条腿走路,最终实现本地区的文化繁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

篇7: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①。按照县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可以将县(县级市)划分为发达县,贫困县和中等县,发达县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对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即全省的十强县;贫困县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对来说,无论是经济总量、财政收支能力,还是人均收入水平都较低的县,即全省的十弱县;中等县是指经济发展程度界于发达县与贫困县之间的县,即除了十强县和十弱县以外的县②。黑龙江省除肇东、绥芬河、双城等发达县和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县外,大部分为综合实力还不强但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中等县,这些县加快发展的潜力、弹性和空间巨大,如果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成为推动黑龙江省崛起的关键力量。所以在本文以依兰县为例,就黑龙江省中等县实现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战略性参考。

1 依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依兰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史料记载初为肃慎人在此繁衍生息。自唐代设治,唐建铁利府,辽为越里吉(五国头城),金设胡里改路,元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设胡里改卫,清设三姓城,雍正十年设三姓副督统衙门,管辖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的160万平方公里疆域,清末设依兰府,民国二年改为依兰县。1945年解放后,先辖于合江省,后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依兰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4月1日,划归哈尔滨市管辖③。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结束之年,依兰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增效,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全县GDP预计实现7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8.1%,年均增长15.8%。截至11月末,财政收入实现74602万元,同比增长36.5%,排在全省第10位,年末财政收入有望突破8亿元,比2005年增长299.6%,年均增长32%,比2008年增长200%,其中2009~2010年两年翻一番,纯增4亿元;截至11月末,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9690万元,同比增长27.4%,排在全省第4位,年末一般预算收入可实现4亿元,比2005年增长222%,年均增长26.3%,比2008年增长182%,其中2009~2010年两年纯增1.8亿元。(见表1)依兰县曾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④。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他指标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2)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为季报。(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于12月份一次填报。资料来源:依兰县人民政府网站

黑龙江省十强之首肇东栖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平均规模为:人口83.49万,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⑤。很明显,依兰县要从中等县跻身发达县还面临许多问题亟待克服和解决。

2 依兰县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拓宽产业领域

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近年来,依兰县坚持“园区兴工、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园区发展、结构调整和环境优化,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依兰县GDP实现82.5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位居全市第二。财政收入实现8.1亿元,同比增长45.5%,排在全省第11位,全市第3位;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2亿元,同比增长34.4%,排在全省第8位,全市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61.7亿元,同比增长42.5%。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2005年的30∶27.3∶42.7调整到29.3∶28:42.7⑥。2009年全县共启动规模工业项目20个,投资概算81.0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500亿元,税收30亿元以上。投资64亿元的30万吨宝山电解铜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进入征地实施阶段。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工业加速转型升级,以矿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实现质的飞跃,承接沿海加工贸易型产业呈蓬勃之势,新型工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目前依兰县工业总体来说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至今仍未摆脱资源路径依赖怪圈,中煤龙化“一矿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缓解。同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2.2 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供给不足

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从优势上看,服务业就业容量最大。据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业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依兰县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发展滞后,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不足,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创新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流通效率偏低。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是乐山服务业主要组成部分,但基本都表现为观光旅游。就目前情况来看,依兰县旅游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与五国头城遗址、巴兰河漂流、慈云寺等旅游资源配套的娱乐、休闲项目做得不够好,游客只简单参观,没有依托这些品牌资源,延伸形成集吃、喝、玩、乐、游、娱、购、住的综合体验式消费方式,来的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总量不大。

2.3 农业处于调产增效的关键期,“散差小”问题还较突出

区域经济集聚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各种资源要素在流动过程中有规划、有秩序地组合成特定结构,分布在空间某一点上,往往能够产生人们预期的经济效应,即所谓的集聚效应⑦。依兰县发展畜牧业资源丰富、环境良好,但长期以来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始终未能实现大的突破,生产的产品是否优质,市场现状如何,容量多大,前景及效益如何,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以致形成在结构调整中,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未根据当地的资源、生产等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生产,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尚未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不能形成一地一业的主导品牌优势。由于精品意识不强,栽培技术和品种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作物发展不快,种植面积小,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产业分布较散,形不成规模和品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现代化水平不高,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增收后劲乏力。

3 依兰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策

3.1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产业集群平台,实行产业链招商

县域优势产业的培育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产业集群;同时,把着力点放在自身产业系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上,实施产业链招商思路。这样既有利于建立以企业和产业间的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实现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使产业内整体交易成本最小化,也有利于形成专业化规模经济效益和根植性强的地方生产网络。近年来很多产业园区的招商实践证明,园区的产业链一旦形成,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垂直和协作关系的企业前来投资配套与服务,由此带来专业化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顿整合,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在战略重组、技术研发及精深加工上的战略合作。

立足煤化工、新兴能源、矿产资源、绿色食品和旅游文化五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项目建设、技术改造等措施,全力推进煤化工、新能源、食品、装备制造、医药等重点产业提档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煤气油”并举,加快推进240万吨竖井、重质煤焦油加氢裂化、60万吨油页岩炼油、70万吨块状页岩干馏示范项目建设,助推煤化工业彻底走出金融危机低谷。加大力度整合优势风水资源,以风电项目捆绑开发长江屯抽水蓄能电站、丹青水库电站,强力助推核电项目完成前期要件,加快煤层气和甲醇汽油两个能源转换项目推进,全面展开现代能源城主体框架结构;通过场县合作共赢的方式,全力推进总投资5亿元的江北省级农机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加强与哈药集团合作,积极推进天年药业与三精制药合作生产满山红滴丸项目,力强药业为哈药六厂来料加工2亿贴橡胶膏剂项目,加大力度争取引进哈药集团抗生素生产基地项目;全力支持华润雪花啤酒产量向18万吨迈进,争取二期工程上马。加强培育龙头企业的意识,龙头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讲,代表了市场价值取向。龙头企业的存在、发展和引进,为依兰县县域立足农业产业实际,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提供了条件和坚实保障。

3.2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

依兰县始终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扶持,支持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优势服务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1)要破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客观要求,对一些部门垄断的服务行业以及适宜市场化经营的社会事业单位加快改革步伐,增强发展活力。(2)要在财政税收、土地政策、价格政策等方面制定优惠措施,对服务业发展进行引导扶持。(3)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4)要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加强服务业领域的诚信建设,推动并鼓励企业争创服务业品牌。(5)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设立政府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和重点科技工程建设,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6)要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引导推动服务业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不断扩大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2011年将进一步完善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商贸、旅游、物流和金融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地下商业街项目,打造依兰精品商圈,满足群众多层次的购物需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高标准筹办五国城旅游文化节,加快融入省市旅游资源整合大格局,广泛招揽客源,提高旅游产业对服务业的牵动作用。组合开发原始森林、冰川峡谷、四块石和巴兰河漂流精品旅游线路,力争全年旅游收入增长30%以上;超前谋划依兰、达连河火车站周边土地收储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仓储、加工、运输、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创业投资、融资租赁、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类企业。

3.3 扎实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观念,在整个经济的大系统中来进行调整,这样才使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有更加广阔的空间。避免重蹈小、杂、散、低的小农经济发展覆辙,走出大、特、专、高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整体联动,倡导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区、优势产品产业带、若干区域中心镇的产业发展新平台,同时倡导构建对优势特色产业实行推进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有些问题仅仅局限在农业范畴难以解决,但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就能找到出路,比如,对一些市场饱和的农业产品可以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需要对黑龙江地区的县域产业经济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制定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中,一定要对本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和全局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定位一定要和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结合起来,跳出县域,从别人的眼光、从市场的眼光来看定位,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从本县情况自我定位。

县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为应按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这种思想在农产品短缺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现在农产品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赚钱和短缺的农产品越来越少。如果总是按价格的涨落来调节农业生产,难免会出现“第一年年底农产品价格上涨→第二年农产品供给过剩→第二年农产品价格下跌→第三年农产品短缺→第三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蛛网性波动的困境,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因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行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快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护和调动方方面面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引导村民建立健全自治章程,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系。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4 结 论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显然,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仅仅依靠十强县带动十弱县是不现实的,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中等县跨越式发展才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增强省级行政区经济实力的关键支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壮大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中等县是县域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中等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追赶式和模仿式的,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坚持以工业富县为主导,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服务业为支撑,以产业现代化为动力,以农业结构转型为保证。

关键词:中等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国权,李院林.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府际关系的调整——以金华—义乌府际关系为个案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60):99~103

[2].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5,4(19):71~73

[3].徐索菲,张志元.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1,3(25):93~96

[4].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9~120

[5].姚超维.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88~246

[6].张秀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25~46

[7].姚永康.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233~269

[8].章国荣.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测评方法与实践(第一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02~301

篇8:依兰县文化体育局

【关键词】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森林经营

依兰县林业局森林经营区域分为三部分:一块是松花江北岸小兴安岭林区,一块是牡丹江西岸长白山系张广才岭林区,另一块是完达山林区。整个施业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林分龄组结构比例是7.6幼∶22.6中∶22.8近∶15成∶1过。森林经营总面积为13776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33766hm2。森林总蓄积10508913m3,其中有林地蓄积10453255m3,散生木蓄积52978m3。天然林总面积为86776hm2,蓄积为8444672m3。人工林总面积19774hm2,总蓄积2008583m3。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强化森林资源生态管理、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森林资源分类经营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核心工程。在增加森林植被和做好绿化造林工作的同时,科学地经营森林和保护森林,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是我们林业部门应做的重要工作。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就是要使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把森林看作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体, 强调木质产品、非木质产品、环境资源多元化保护利用, 获取经营、生态、社会的整体最优效益,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不仅要满足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社会发展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多种不同需要,同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目标是由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然资源环境基础共同决定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实践,有赖于区域复合系统中相关部门的协调统一,有赖于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的协调统一。

1.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管理

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是生态系统管理问题,生态系统管理是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来完善其管理。一是更新传统的调查理论、方法、技术与内容,在综合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分析。特別注意以往所忽略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的信息采集。二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战略,包括生态系统管理计划、政策设计以及组织和制度安排。在整个战略制定中,公众参与及与有关方面的合作决策是极为重要的。三是实施、监测和导向研究。行动的各个方面要形成共识,促进相互理解和支持;要建立监测项目和信息系统,对管理行动进行监测、评价和调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生态系统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术,结成研究与管理的伙伴关系;在实施中必须促进地方的广泛参与,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并增强组织的适应性,从而有效地导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长远目标。四是确定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空间系统途径。按生态学原理必须考虑空间规模和时间尺度,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专业化;建立专门的企业或组织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通过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整治,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并进而带动商贸业的发展,通过综合旅游业来解决公共环境资源的产权明晰化问题,达到生态、旅游、商贸三位一体,共同发展。二是加大对森林资源产业的投资;大力开展防治环境退化、维持生态平衡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使森林经营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逐步建立起“全社会治理、利用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破坏者补偿、政府增加投资”的资金筹措机制,开辟稳定有效的森林经营保护投资渠道。三是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导,依托林副产品加工、销售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业等的发展,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森林培育、经营、保护、利用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和利益共同体。四是建立合理的森林资源产业结构;确定资源产业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森林资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结构比例;二是森林资源产业内部各种用途森林之间的结构比例。

3.多种类型的森林资源分类经营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林地生产力、森林结构质量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了森林经营必须根据现实或潜在森林资源所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现实或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按不同的经营目标进行分类和空间定位,并采取相应的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分类经营是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和具体途径。要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依据所确定的经营森林主导目标,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经营形式、技术措施体系,建立相应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它的落实还要有配套科学、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投入机制以及政府行为、公众行为、市场行为的规范化作保障。烟筒山林场、先锋林场森林类型为天然次生林,近、成熟林面积较多可规划为商品经营型林场对其经 营。四块石、东风、大顶山、红旗、二道河子林场森林类型也是天然次生林,幼、中令林面积较多可规划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对其经营。对青山、珠山林场是造林林场95%是人工林。对这两个林场可做为综合型林场规划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是补偿额。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综合型林场的森林资源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转变森林管理人员及公众对森林经营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注重生活在森林经营区内村民的参与。让村民了解到森林经营管理与他们自身关系的重要性,并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主体直接受益于经营管理活动,林业部门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森林经营管理的决策、规划、利益分配等的基础之上。此外,森林经营也离不开有关政府部门的参与。因此,基本的措施是从技术、经济乃至法律法规等方面建立市场运行机制以促进公众在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的参与。

上一篇:初中教导处工作计划20下一篇:中寨中心学校2013年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