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论语读书笔记

2024-05-25

中学生论语读书笔记(精选7篇)

篇1:中学生论语读书笔记

今天早读课听到学生读到孔夫子《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禁感叹而升。古人认为: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让我想到了测谎仪的发明家,一定没有了解这句话[哈哈]

《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这样的解释好像有点靠谱,可是人心难测,哪能分出来君子与小人呢?

祖师爷告诉我们: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两千多年前,祖师爷孔子教我们君子与小人的“看气质”。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候我们都喜欢让他成为君子如玉般的人物,可是在孩子要面对社会险恶时我们却又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圆滑的世故得失的把握,这是不是让孩子又成为了一个小人。所有的人的梦想都想让心灵归来仍是少年,这么说来君子却只能在心了。

现在君子与小人已经上升到阴谋论中,小人只会阴谋,而君子却在使用阳谋化解,最终结果所有“阴谋”都终将变成“阳谋”。多么美好的故事结局呀!可是为什么君子总要处于机关被算计之中,为了体现坦荡荡吗?

中国如今在世界上的气质就如同君子一般,可是小人常戚戚来,为什么不能提前反击?

因为最终解释是一个国家要和,才能强盛。和谐家园才是孩子们的未来。

同理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君子,小人,我们自己心中的标尺。

篇2:中学生论语读书笔记

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国学经典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论语》。古人皆说:“读半部论语,可以行天下。”这句话放在现在虽然有些夸张,却也足以说明了《论语》的好。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已经论证了是他错了,可他却还要与我争执,我当时心里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过是这一个看法与我不同而已,他还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我又怎么能轻视他呢?

越读《论语》我就越发感受到孔子的伟大。《论语》里的每一句、每一条都在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们修身养性,教我们为人处世,教我们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诚信、谦虚好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篇3:中学生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自诞生至今已经2500多年, 是儒家经典;《论语》是对话体语录, 是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的片言只语, 名人警句;《论语》是文言, 对于文言基础薄弱的高中生来说, 恐怕比学外语还难。

到底该怎样教学《〈论语〉选读》?我认为, 我们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论语〉选读》, 而非像“百家讲坛”那样向大众讲述《论语》, 因此必须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切忌凌虚蹈空。事实也是如此, 《〈论语〉选读》这本书每一课的课后, 均有“课文解读”、“文言练习”、“相关链接”这三大块内容, 这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极好体现。我们应该龙虫并雕, 既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使语文课不失为语文课。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课里学《论语》, 而不是在历史课, 或政治课, 或其他学科里学《论语》。

《〈论语〉选读》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正是在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而文章是语言和文化的中介物, 是横跨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一座必经的桥梁。

我曾尝试着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论语》。

一、咬“文”嚼“字”, 亲近《论语》

汉字是表意文字, 它由字型构造的巧妙性所带来的字义孳生的丰富性, 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天地, 其人文含蕴更是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学习文言, 解读中国古代文化, 更离不开对汉字的重视。

1. 从“字”开始, 激发兴趣。

我检查学生背诵第十一课《诲人不倦》中的“闻斯行诸”章 (《论语·先进》第22章) , 发现学生总是将最后一句“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中的“求”和“由”背颠倒了, 这是由于死记硬背。只有理解了, 才能很好地记忆。我问学生:“‘路由器’熟悉吗?”学生回答:“熟悉!”“那能否借‘路由器’来区别‘求’和‘由’?”反应快的学生恍然大悟:“噢!子路, 字仲由。‘由’是‘经由, 经历’的意思, 与‘路’有关。”“那‘冉求’字‘子有’, ‘求’与‘有’有何联系?”“求了才会有。”这样理解字义, 再加上了解了冉有的退缩、子路的争强好胜, 就不会将“求”和“由”背颠倒了。

引导学生探究字和名的关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亲近汉字, 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 并进而亲近《论语》, 感受《论语》等古籍的博大精深。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找出一位有“字”的名人, 说说他的“字”与“名”的关系;琢磨名人的“字”与“名”, 根据父母给你起的“名”, 给自己起个“字”, 并从中领会父辈的期望 (要求每位学生上台发言) 。对这样的作业, 学生兴致很高, 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得很好, 现举例如下:陈露, 字晨;林强强, 字仁谦;余翔, 字潜底;王舒君, 字逸贤;翁天琪, 字羽凌;张旸懿, 字嘉旭;金梦依, 字夕仁;华义杰, 字正平;魏楚寒, 字暄。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问我:“邱老师, 你的名有什么含义?你给自己起什么字?”我回答:“我的生日是十月一日国庆节, 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存’取‘存念’之意;据此, 我可以给自己起字为‘怀国’。”

2. 懂得引申, 善于迁移。

“字”从“文”来, “字”从“名”来。我问学生:“‘字’的本义是什么?”无一能回答。当我说出“生孩子” (“宀”为房屋, 房屋内一个子) 的时候, 他们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最后, 他们探究到了“字”的来龙去脉:孩子是父母的后代, 代代繁殖, 越来越多, 而合体的“字”由独体的“文”繁殖而来, 文字由象形发展为会意、形声等, 越来越多;“字”是由“名”孳生出来的, “字”是“名”的意义的发展。

汉字的“繁殖”、“发展”就牵涉到汉字的引申, 不懂得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及后者对前者的发展, 就不能真正学好汉字。不能真正学好汉字, 怎能真正学好汉语?学好汉语当然不能排斥文言, 而只有学好文言, 才能做到真正学好汉语, 才能真正学好《论语》。“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 选自《论语·里仁》第10章) , 此中的“适 (繁体字为‘適’) ”“莫”, 课本分别注释和翻译为“亲近”、“淡漠、疏远”, 如果不了解“適”的本义为“往, 到” (“适”的“走之儿”可作解义的标志) , “莫”即“暮”的本字, 其本义为“日落的时候” (字形:太阳落在草丛里了, “大”是“艹”的变形) , 那对课文的注释和翻译的理解肯定是盲目的或肤浅的;而了解了它的本义, 但没去了解或了解不了它的引申过程, 那对“无适也, 无莫也”的理解也不可能是深刻的。这个引申的过程我就交给学生去探究了。

学生探究出“字”与“名”的关系, 以后能将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地方;尤其是探究出那些难以一下子理解的“字”与“名”的关系, 以后拓展阅读时解决了一些问题, 定能进一步享受到创造的喜悦。比如说, 理解了“子路, 字仲由”中的“路”和“由”, 那对“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第八课《周而不比》, 选自《论语·为政》第10章) 、“虽欲从之, 末由也”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 选自《论语·子罕》第11章) 中的“由”字就容易理解了。又如理解了“樊须, 字子迟”中的“须”和“迟”均有“等待”的意思, 那对“卬须我友” (《诗·邶风·匏有苦叶》) 、“昨者有一人税此院, 云迟中表之远至者” (白行简《李娃传》) 中的“须”和“迟”的理解, 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因为他们有了一个较好的记忆的凭借。当然, 正确理解了“由也兼人, 故退之”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选自《论语·为政》第22章) , 那理解“韩愈, 字退之”也就容易了。

3. 重视语境, 贯通“言”“文”。

经常听到有人将《论语》中的“学而优则仕”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果这是用其后起义, 那是可以的, 而解释原文, 就令人啼笑皆非了。实际上, “学而优则仕”的原意是“学习上有余力就去做官”, “优”字应解为“有余力”, 因为原文中整个句子为:“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不重语境, 是要闹笑话的。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将“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讲述为:“《论语》中的益者三友, 就是正直的朋友, 诚实的朋友, 广见博识的朋友。”“《论语》中的损者三友, 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 两面派的朋友, 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而丝毫未涉及“友直, 友谅, 友多闻”“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中的“友”字的活用。于丹不是在上语文课, 她可以不受此约束, 但高中语文老师却不能对此“友”字视而不见, 更不能将此“友”字当作“朋友”解释。“友”的字形是:□“ナ”和“又”都是“手”的变形;一只手覆于另一只手之上即是友, 表示友好;“友”最初就兼作动词和名词。在《论语》原著和《〈论语〉选读》第八课《周而不比》中, 这个“友”都作动词用, 因为这几句话都是讲“应该交怎样的朋友”;还有, 在原著《论语·季氏》中, 紧接着有这样一章:“孔子曰:‘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 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 乐晏乐, 损矣。’”这两章的句式相同, 可印证“友”的用法。可见, “言”和“文”是如此不可分割, 语文学习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要做到“以篇解句, 以句解词”。

二、揣摩篇章, 理解《论语》

1. 紧扣题目, 了解关联。

《〈论语〉选读》是编者按照一定的意图编写的, 有它的内在联系, 每一课都有它的中心;但由于《论语》是语录体著作, 《〈论语〉选读》虽经重新编排, 仍会给人以跳跃飘忽的感觉,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来, 紧扣各篇的题目, 了解篇中各章节的关联, 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论语》的文化内涵, 又掌握写作中的立意布局等本领。比如说, 《〈论语〉选读》的第一课是《为政以德》, 共12章, 主要是按“为政以德的好处”、“为政以德的具体内容”、“为政以德的前提———在位者以身作则”这三方面来编排, 条理井然, 逻辑严密。第1、2章讲“为政以德的好处”:第1章中的“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说明“为政以德”的好处是可以无为而治;第2章中的“有耻且格”, 说明“为政以德”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 从而心悦诚服地遵守。第3章至第8章, 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做法:富民, 足兵, 教民, 正己, 修文德, 取得百姓的信任;节约用度, 爱护百姓, 役使百姓注意不违农时;鄙视武力和权术, 崇尚朴素和道德。第9章至第12章, 是“为政以德”的前提, 即在位者的以身作则:当政者本人庄重严谨、孝顺慈爱, 办事严肃认真, 恪守信用, 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心竭力;当政者自身作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学生一开始觉得第6章 (“季氏将伐颛臾”章) 与“为政以德”关系不大, 经探究, 懂得季氏的做法是对“为政以德”的挑战, 因此, 紧接着的第7章写道:“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可以说第一课《为政以德》具有议论文的典型格局:为什么, 怎么样;正面说, 反面议。学生这样学习, 既了解了《为政以德》的文化内涵和编者的意图, 又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

第五课是《高山仰止》, 很多学生认为, “高山仰止”一语很难统领所选的章节, 因为此课一大半章节是讲孔子怎样教育学生的。我因势利导, 提了这样的问题:从孔子跟学生之间交往的自身言行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在学生的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经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从孔子跟弟子之间交往的自身言行中感受到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 了解到孔子被人景仰的原因———忧学生所忧, 乐学生所乐, 亦师亦友,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坚持原则, 善于识人, 富有人情味。而颜渊、子贡眼中的孔子是一个学问高, 道德修养高,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 这一点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孔子的高大, 正是通过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得出来的, 因此“高山仰止”一语能统领所选的章节。

2. 拓展延伸, 有机整合。

《〈论语〉选读》全书15课, 每课倾注了编者的思想, 每一课都有它的中心, 但它统领的章节并非只能为该课所用。教学时将别课有关章节与本课整合贯通, 会有很好的效果。如《中庸之道》这一课, 当然集中体现了中庸思想, 但中庸思想在《〈论语〉选读》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 如第六课《君子之风》的12.8章 (文质关系) 、第八课《周而不比》的15.22章 (群而不党) 和14.34章 (以直报怨) , 第十一课的11.22章 (闻斯行诸) , 等等。教学《中庸之道》时有机整合这些章节, 会加深学生对中庸思想的认识。

又如理解孔子的“仁爱观”, 仅凭第五课《仁者爱人》所说的“忠”“恕”来理解, 是不够全面的。结合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的13.24章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和17.13章 (子曰:“乡原, 德之贼也”) , 第八课的4.3章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和14.34章 (子曰:“……以直报怨……”) 的学习, 才能了解孔子不是好好先生, 他的“仁爱”有很强的原则性。

三、关联作文, 深入《论语》

关联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它以教材作为聚焦源或辐射源, 教师或学生或师生共同设计学习方案, 即拓展学习视野、承设一种或多种阅读情境, 使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鉴赏与理解, 对其构思立意、写作技巧、语言信息等进行加工提炼和多角度转换, 从而在对文本的再创造中不断地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进而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 我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也用于《〈论语〉选读》的教学, 收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内涵并提高写作水平之效。

关联作文可以针对一篇课文, 也可针对一本教材;既可以有平时作文, 又可以有考试作文。在教学《〈论语〉选读》时, 我出过以下一些题目:

●《论语》中的《侍坐》章, 我们所学的《〈论语〉选读》中题为“沂水春风”, 原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题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你觉得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子路在《〈论语〉选读》中出现频率相当高, 孔子对子路的态度也比较复杂, 你是怎样看待子路的?

请以“子路其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于丹特意在《〈论语〉心得》封面写道:“《论语》的真谛, 就是告诉大家,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你同意于丹的观点吗?为什么?

请以“《论语》的真谛”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校《〈论语〉选读》学分认定考试———

易中天在《〈于丹论语心得〉序》中写道:

“于丹白衣白裙, 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 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 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 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 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 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 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 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 孔子是什么样的?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 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 孔子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

你同意于丹“在我的心目中, 孔子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的说法吗?

请以“%%%的孔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请注意: (1) 题目横线上的文字由你自己填写, 但必须与色彩有关。 (2) 立意自定, 角度自选。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不得抄袭。

这样的题目可以说是力求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学生写好这样的作文, 既要有扎实掌握教材并拓展延伸的功力, 又要有展开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班学生曹丹琦写出了《澄澈的孔子》一文:

如同一坛千年的美酒, 颜色由黄转青, 最终澄澈。当所有杂质都沉于坛底, 那一坛清冽, 方才称得上酒中佳品。千年的争议, 神化、丑化, 或许只有像于丹所说, 拂去那层层色彩, 用温度, 才能感知最真实而客观的孔老夫子。

那么, 孔夫子是什么时候被刷上第一层色的呢?是了, 是汉天子统治下的时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与汉武帝为他刷上了一层政治色彩。从此, 百家争鸣变成了独尊儒术, 戴着国学的光环, 孔夫子在国人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一占便是两千年。

可是, 带有这种政治色彩的儒学不是孔夫子的儒学, 那是董仲舒的儒学。

要说政治色彩, 不可否认, 儒学中的确有为奴隶制服务的成分, 只是后来被封建的独裁者窃取了去, 将人民的思想牢牢禁锢在自己的手中。可是, 被涂上腐朽色彩的孔夫子, 却真不可不说是荒谬了。

“三从四德”, 中国古代妇女最沉重的一副枷锁。守妇道守妻义, 却一定要在这之前加一句“圣人曰”。“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被演绎为孔子思想的精华。真不知孔夫子面对自己坚持一生的“周礼”被阉割成这样会作何感想。

被涂上腐朽色彩的儒学, 绝不是孔子的儒学, 它是朱熹之流的儒学。打着孔子的旗号, 中国大地上竖起无数可悲的“贞节牌坊”。

孔夫子和他的儒学还被刷上了什么色彩呢?在未中举时的范进、咸亨酒店的孔乙己眼中, 儒学怕是灰得让人黯然神伤吧?在推行科举制, 主张八股文的统治者眼中, 儒学会是金光闪闪的吧?

在“史无前例”中, 孔老夫子真是黑得暗无天日。

只是, 这一切都不该是孔子该有的色彩。

时岁变迁, 孔子身上被涂抹的色彩被层层剥去, 尽头是春秋时代那位慈祥的长者———为了推行礼义而奔走各国, 为了启发学生而循循善诱……孔子该有的恐怕不是色彩, 而是温度, 他的胸膛里跳动的, 是一颗包裹着仁与礼的炽热的心。

正如于丹所说, 真正的圣人, 不会只是一味地说教, 一味地用繁复的形式禁锢人的思想, 他所做的, 只是使活活泼泼的人生经验, 穿越沧桑流传下来, 启迪后人, 温暖后人, 让后人在感知他的温度里受益非浅。

那是一坛沉淀了千年的佳酿, 曾被搅起浑浊。当一切都风平浪静, 舀起一勺清澈美酒, 绵软醇香。启唇轻抿, 你醉了吗?

篇4: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一、读书笔记形式的指导

传统的读书笔记大多采用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及写读后感的方式。这样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我们在传统的读书笔记形式上创新,教给学生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根据书本特点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1.绘本式

在阅读的书里,有许多书配有插图,也有文字表达耐人寻味却不配插图的。我们引导学生把画画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再现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如读《埃米尔擒贼记》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读完书后,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画下来,可以结合插图,可以自己创造,并为图画配上相关的信息。这样图文结合的形式,学生乐于尝试。

2.粘贴式

制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一个栏目要写的内容较多,但是这个栏目的空间有限,我们就让学生把要写的文字先写到便利贴上,再一张一张叠起来粘贴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于便利贴小巧,又有多种色彩和形状,很受学生欢迎。做科普读物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会收集一些图片,那也可以贴在相应的栏目里,作为文字的补充。为了美化,有些学生还喜欢根据内容贴相对应的活动照片、风景图片,这都值得肯定。

3.表格式

顾名思义,就是读书笔记采用表格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根据预设表格,边读边思考,边归纳边整理。如《春田狐的爱》一书的阅读,可以就自己对狐狸的印象设计一份表格,填写自己原先对狐狸的印象以及阅读本书后对狐狸的新印象。

4.评星式

5.小报式

所谓小报式读书笔记,一般要求版面设计比较精美,内容丰富,书写端正,画面清晰,作品完整,可以用来展览,或者用于教室布置,也可以用作收藏。小报式笔记相对费时,但往往有机会得以打印与展示,学生参与兴致高。

除了以上罗列的几种,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提纲式、漫画式等。这几种形式可以单独成为读书笔记,也可以几种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随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外读物不同风格而变化,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挖掘。

二、读书笔记内容的指导

形式为内容服务,读书笔记做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是内容。读书笔记里可以安排哪些内容,怎样把内容展现出来,这些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读书笔记内容的指导,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1.主要栏目的设计

做读书笔记初期,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读书笔记的栏目,这样既能降低做读书笔记的难度,又能教给学生栏目设计的技能。比如,读《昆虫记》,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我们设计四个栏目。栏目一:昆虫小名片;栏目二:作家笔下的昆虫;栏目三:我笔下的昆虫;栏目四:昆虫小百科。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把这四个栏目都做进去,也可以择选其中几个,或者增设其他栏目。因为有栏目预设,学生知道怎么去做这份科普读物的读书笔记了。

当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设计读书笔记栏目后,教师就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栏目。如《鼹鼠的月亮河》,有的学生设计了“美丽的月亮河”“米加的梦想”“友情的温暖”“美好的结局”等栏目,都很有创意。

2.阅读任务单的提供

阅读任务单,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任务单的形象提示去完成读书笔记。根据课外读物的不同,我们提供的任务单也是不一样的。

(1)指向关注人物形象的任务单

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大多是儿童文学,这类作品一般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调皮捣蛋的,有善良天真的,有幽默搞笑的,也有可亲可敬的,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看完一部作品时的印象有些凌乱,阅读这类作品时,提供设计“人物名片”“人物小档案”“我来描述你来猜”“人物关系图”等任务单。学生能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本书,并且把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在脑海里了。

(2)指向把握文本内容的任务单

在阅读了整本书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时,可以提供图式化的任务单,以帮助学生对书本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使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如阅读《爸爸变小记》,提供如下阅读对照表:

(3)指向故事情节的任务单

故事情节是小说阅读的要素之一,学生在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一般是故事情节,印象最深的最想聊的也是故事情节。教师针对故事情节特点提供学习任务单。比如,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让学生填写“心情日志”:

三、读书笔记写法的指导

不管是做哪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写法的指导不容忽视。比如,做批注式读书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批注之前想好怎样表述简明,关键词是什么,想好后再写。如果是借阅的书,要做批注,就要写到便利贴上,夹在那一页里。再如,摘录式读书笔记,可以把书里的精彩观点、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摘录后,不能忘记写上摘自什么书及页码,还要记下书的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日期。

难度相对较高的是小报式读书笔记的写法指导,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感想、读书体会及读书收获写出来。要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除了认真地读懂原作,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表达技巧,让学生根据书本特点去发现表达规律,学会迁移运用。如何表达,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联结生活法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富有情趣的情景画面以及触动心弦的语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语段,并能联想自己的生活情景,借用文本中的特色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一个体验。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当学生读到爸爸变小后,妈妈让他每天待在杨哥的口袋里监督他上学,同时还发生一系列有趣而又神奇的事情。学生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读完后,就让学生想象:如果你的爸爸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写一写。

2.人物速写法

故事阅读中,总有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读完故事后,每个孩子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也是各有不同的。我们由学生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设计人物名片,可以是人物的外貌变化描述,可以是人物的性格内心描写,也可以是人物主要经历的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写。读《精灵鼠小弟》,我们就尝试让学生设计人物名片。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出现了鼠小弟、野茉莉等人物多样化的名片。毫无疑问,学生的读书笔记内容也丰富多了。

3.换位想象法

想象自己是一名记者,对书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采访,然后尝试用被采访者的语气回答问题。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自己会有哪些经历,把它写成日记。还可以给书里自己尊敬的或者喜欢的人物写信,请教问题或者提出建议。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如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和书中的小林校长或者小豆豆对话,然后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回答。换位想象,不失为表达的一个好方法。

4.故事续编法

我们读任何一本书,总会进入故事中与书中人物一起快乐,一起难受,一起担心,总会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不同的体验或认识。学生读故事也一样,总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联想。针对此,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如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教师引导学生用上一段或者两段话,写一写鲍雷伊以后还会给汉修先生写什么信,学生兴致较高。

总之,学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精心指导,当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后,再慢慢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要及时通过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与交流,让大家在互相观摩中学习。对于优秀作品,通过发喜报、上传家长群及张贴到班级展示园里进行奖励。读书笔记交流后,学生可以再次修改完善,修改后的读书笔记,继续予以加分,让学生尝到努力后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论语》小学生读书笔记

《论语》十则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几则中,教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学习永不感到满足??学习方法中教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也有的话就要加强改正??而最使我欣赏的一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它讲了要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同学们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会“哼”一声,不懂装懂。这样使有的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在课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孔圉。他就是爱好学习,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因而得到了人们的称赞。我们就要向孔圉一样,经常向同学和老师期间,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十则虽是十条语言简洁的语录,但它给了后人很多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以后会以这十则《论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搭一座坚固的桥。

篇6:中学生论语读书笔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作为理科生的我,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理解得挺透彻得。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国留学网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暑假读论语有感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己。”“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迅速而灵敏的学习。”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读后感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我对第六则论语的感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则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义至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则论语还表现出了孔子的两个精神:一,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的精神。

这则论语真不愧是孔子所说出的智理名言呀!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向孔子学习

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拿着《论语》摇晃了半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刻苦努力,向孔子学习。

篇7: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阅读论(1)

余丹教授在谈论“孔子话语经验”时说,宋代创始总理赵浦曾经将“孔子论语”的一半广告给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人对“论语”的赞美。喻丹教授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经验:“论语”告诉你什么,总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意义是告诉你如何生活在我们心中需要那种幸福的生活

我最感激的是,就是孔子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文化。中华民族尊重皇帝的皇帝,母亲的地球,所以形成儒家温和作为主体,其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平与繁荣。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对宗教创立,中国长期儒家思想的建立。

自从吴皇帝五死以来,只有自儒家,无论多少年的风霜,多少 动态变化的变化,没有改变儒家文化在国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接受儒家是仁,义,礼,自,自信,道德教育,从孔到三岁梨的仪式,守李,到范忠彦的同情忧虑和后顾之忧音乐和音乐的关注感,都显示了儒家在渗透过程中国家成长的原则。数千年来,世界仍然愿意尊重孔子,他的话作为一个座右铭,作为自我修养的标准,我认为这个和孔子直和事,怎么不死!这个想法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相信:明天是世界的完整!

我喜欢喝茶,经常在茶面前,我会觉得一切都美丽美丽。生活是茶道和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些人茶茶可以喝雅茶,茶可行的方法,有些人茶茶抽一束睡眠,陶心和两者。在过去,儒家不能是没有茶的一天,文字不能经常不是茶作为比喻,我意识到这种休闲生活是儒家茶人的茶追求它!教授喻丹理解“论语”终极转移是一种态度是肯定的 一个简单,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和为了影响他的门徒。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温暖,幸福的生活?我明白:和平。

茶是一种脾气的气质,和谁在一起来。柴门也进入侯门也进了,既不过分也不谦卑,不宠。所以,米饭和酱油,然后与醋一起生活,也与诗歌诗歌和诗歌一起优雅,在那浪漫的世界,也是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像一个高艺术天赋,华丽后归于平原,他们不评论,只有别人没有更多的味道。在儒家的眼里,是在,是和程度,是适当的,是什么时候。没关系,没有什么。和平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是平均的教义。平安下来,会让人们岳,岳是岳,幸福的意义。在茶道里让身体和心灵岳在过程中,与孔子的“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你如何传递我们的心,需要那种幸福生活(余丹教授语言)在一起。

孔子倡导爱,但他不认为爱的心的原则的丧失原谅了所有的错。“孔子论”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精神尊重每个人,并且有一点比例的感觉。俗话说: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因为它在家里,他们不得不有自己的愿望,人们有自己的性情,因为有爱茶的人喜欢龙井,像乌龙茶,但是是一个真正的心态。不要拿它真的香,没有伤害其真正的味道,那么,什么不能真诚的人,真诚的言语,真理的真相!

品尝生活,自我修养,其目的是快乐地生活在这幸福的转世。漠不关心,宽广,超气和休闲的生活态度,他们的情感和生活进入自然状态,所以值得祖先,也因为孔子教我们快乐生活的秘密,找到你内心的平安。

孔子论述(2)

读了这本书之后,心灵触动了:它使我重新理解孔子,让我欣赏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今天的社会的理性道德。

“孔子论”是一本记录2500多年前的孔子教学和生活的书 现场报价。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我在语言课上用机械学习和学习,不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享受自己吗?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现在,余丹教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这样一本古书,用系统的现代视角解释和解读,更接近了我们普通人与圣人之间的距离。

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远离我们的古老圣人。但现在,喻丹教授将是最难理解的“孔子论”,而现在的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对经验的诠释,用简单的语言,结合现代现实生活,他的深刻意义。其中,她的许多独特的见解,好像人们欣赏度假村的蜿蜒的道路,喜欢长时间打开门打开一扇窗户,最轻微的太阳进来,我的心很多光明;流入心脏,清爽和美丽。

(A)的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似乎更加浮躁,世界精神非常空虚,许多人的心态不平衡,抱怨。事实上,人类的生活是 长。可以看出,通过孔子的“论语”,孔子的“论语”告诉我们是交朋友的一种方式:如何交朋友,什么样的朋友和如何保持友谊。

(4)理想的方式。一个人应该有一个理想。中国的传统道德理想是自我修养,戚家,统治国家,世界。做一切都是简单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第一位。苗条可以理解为:外在能力提高,知道如何适应,与时俱进,内心完美,丰富。因为只有内部修复才能提高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工作。通过孔子的“论语”,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生活理想的总结,也被认为是生活理想的指南。

(5)生活方式。孔子说:我五五岁在学校,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知道命运,六十岁,七十岁,从心里,没有逾期。这是孔子路生活轨迹,也成为生活坐标和价值体系的后代。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轨迹。当然,这个人的年龄有一个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十或三年前可以实现提前四十或五十 生活的境界,并在心中建立一个明确的生命价值体系,所以平静和平静,这生活必须是高效和有意义的生活。从余丹的孔子经验中,我读到了生命系统的价值。

上一篇: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下一篇:初中英语公开课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