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村居说课稿

2024-05-09

部编村居说课稿(共3篇)

篇1:部编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西集镇鹿井小学 鲁开芹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艳丽的唐朝风姿。诗词教学如潺潺流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在诗词中能品出醇香与醇美,文化与韵味。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清平乐 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一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词的上阕作者只用了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了出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三四句描写了一对白发翁,媪亲热的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悠然自得的画面,形象地再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下阕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形象.虽然浅显易懂,但人物形象鲜明,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子无拘无束剥莲蓬那种天真活泼的形态,更是刻画得栩栩如生.二 说教学目标:

1、理解“醉、相媚好、无赖、卧”等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运用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学习。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

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纵横对比——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

六、说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诗与词的不同: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 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即是此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学习脍炙人口的《清平乐 村居》吧!

3、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解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接着,指名学生读题,提醒学生注意“乐”字的读音。词牌和词题中间要稍有停顿。

学古诗

1、借图译文,体会画面美。

本环节我本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让学生把画面还原成诗词,把诗歌还原成画面,整体感知词中意境。

2、情感对话,体验情感美。

在这样的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想象自己当时会在哪儿?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拉近了自己与文本的距离,仿佛这首词就是自己写的一样,读起来更加入情入境,学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当学生们象吟诵自己的诗词一样把这首诗吟出来后,我让学生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首词给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醉”字,当孩子们提炼出“醉”字后,我紧接着说,“沉醉不知归路”,今天,我们就坐在这儿不走了,在茅屋前坐下来和翁媪聊聊,于是出示了翁媪闲聊图,针对“醉里吴音相媚好”进行了想象对话练习: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老婆子,你······”然后反过来,仿佛听到媪对翁说:“老头子,你······”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说出了一段段充满生活气息的翁媪对白,仿佛他们就是词中的老夫妇了,翁媪相亲相爱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把自己融进了诗词,成了画,成了景,实现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交融,真正体会了词中蕴含的深意,村居——安居乐业。这时候,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配乐朗诵这两句话,学生自然而然的读的动情动容,所有的感情都在朗读中了。

之后由翁媪的对话出发,引出他们谈话的内容除了大儿子中儿子,还有小儿子。然后改写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却在溪头莲蓬处。引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词让学生读后想象画面,让小手代替小儿的小脚,让画面动起来,进而感受小儿的活泼可爱,感受小儿在剥莲蓬时候的有趣形象。在这里,我重点抓住“卧”字,让学生感受一字推敲的妙处。

通过几幅画面的品析后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了一个和睦安详,相亲相爱的勤俭之家,一个勤而不累,热爱生活的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这时候,峰回路转,我让学生回顾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的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这首词是对这种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当年身处战争中的辛弃疾居危思安,憧憬的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企盼的是“战争平息,国泰民安”,这时,相信学生对辛弃疾的人格有了更深的认识。

3、用笔描绘,延续作品美。

这一环节我把课堂上品析过的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以及自己想象到的,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文字,写好后,几个同学相约加上封面,定成一本,在封面上写上每一位小作者的名字,就是孩子自己创造的一本《清平乐村居》白话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课堂小练笔内化所学,在巩固所学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书面没表达能力。当孩子郑重的在书面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时,脸上是无比的自豪。

七、说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选做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有梯度的作业设计,照顾了全体学生,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八、说板书:这是我的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题目下方是全词的诗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喜 总结:

学生于方法上习得,真正掌握诵读的本领和规律;纵横对比,明晰了诗和词的区别。

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课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熏陶感染,有利于学生审美品质的养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2:部编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本组课文以“童年”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动作等的描写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本组的其他四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形式的童年生活,本课则刻画了在清新秀丽的农村中一家五口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尤其是小儿子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并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难忘童年”作一定的铺垫。

本词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的动作,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的形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我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莲蓬”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释,了解词义、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翁媪谈话的内容和小儿子剥莲蓬的形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根据学情和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品读体验,补充拓展”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立足于在词义的基础上,通过三个画面的学习,让田园生活显“形”,显“行”,显“情”。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背诵最近刚学过的古诗《牧童》和《舟过安仁》,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快乐。然后再由此导入新课,出示今天的新课,接着通过诗与词的对比观察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媪”、“亡”和“剥”的读音。在讲解字音的同时讲解字词的意思。再全班读,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师范读。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凭借注释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先同桌间相互交流,说出已知和未知,再进行全班交流,了解整首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慢慢品读

这首词中有描写景物也有描写一家人的形态的句子。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几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下面我将以小儿剥莲蓬的画面为例具体介绍我的教学。

由翁媪的对话出发,引出他们谈论的对象除了大儿中儿还有小儿子。进而设问为什么白发翁媪最喜爱小儿子,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我让学生再读“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想象画面,感受小儿在剥莲蓬时有趣的形态。在这里,我将重点抓住小儿子卧着剥莲蓬这一俏皮的动作,引导学生想象,他还会以什么样的姿势来剥莲蓬。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小儿子在剥莲蓬时那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在了解了小儿子剥莲蓬时调皮可爱的模样后问学生是否喜欢小儿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词人喜欢小儿子作下铺垫。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动作等描写体会童年快乐时光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四)补充总结,深化理解

在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之后,我出示了作者简介。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

补充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这么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赞美之情。接着,让学生进行背诵。先是根据板书进行背诵,再是离开板书进行背诵。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

最后,课堂结束我采用总结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重点。

四、板书设计,简洁突出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茅檐、溪、草构成了恬静清新的农村生活环境,由翁媪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来重点表现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由小儿亡赖卧剥莲蓬来具体表现小儿的淘气顽皮,突出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与快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织鸡笼

小儿

亡赖

篇3:村居说课

一、说教材

《村居》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首古诗。这是一组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单元。《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学生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教师应通过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如诗般的意境及春天带给人的快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短小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兴趣。

本课的目标设为

1、学会5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通过图文结合、乐文结合、动静结合,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目标1、3、4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的,目标2是依据单元的主题和学生喜欢用多种方式来学习的特点而提的。

四项目标中,我把目标1、2、3作为学习重点,因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朗读。难点为目标4,这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字不久,就让他们感悟语言之美,会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3、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让学生对词句质疑并借助图画去解疑,还有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等环节都真正的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而学生回报你的将是惊喜。

三、说教学过程

一“摘苹果”游戏导入,激发学诗兴趣。

小朋友,你们瞧!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让我们一起去摘下它们吧!但要摘下它们可不容易,得会背苹果背后藏着的一首诗。

游戏后小结:看来大家这次不仅是苹果丰收了,而且还是诗歌的大丰收。

导入:你们还想在自己的诗歌宝库里再添一首诗吗?那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歌《村居》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童趣。课前通过游戏情境设置既复习了以往背过的诗歌,又激起了他们对学诗的愿望,真可谓“课伊始趣已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质疑问难。

1、出示诗歌,自由轻声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了做个成功的手势。

2、出示7个生字:①练读;②指名读;③猜读(请一生上台不让看到生字,师指定一个生字,他再转过看指着黑板上全部生字中的一个问:“是不是×字”猜对了大家就说:“是×”,他就回去,猜错了大家说“不是×”,这位同学继续猜下去,猜中为止);④齐读;⑤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3、指导书写“忙”字,①学生观察“忙”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试写;②师范写,强调“忄”的写法;③生再练写;④同桌互评,把认为写的好的字打上圈。

4、再读古诗在不理解的词句旁注上“?”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去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写字环节我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一步把阅读和质疑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疑,在疑中加强读。)

三诗之境,画中悟。

刚才有的小朋友对有的词句不理解,现在请看看这幅图就会懂了,我把与古诗内容相应的一幅画出示后,学生便进入了自主探究之中。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能使大脑抑制转为兴奋,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教师则要为他们营造恰当的氛围,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每一行古诗对应的画面,学生就会指着草地和黄莺念“草长莺飞二月天”,指着杨树、柳树念:“拂堤杨柳醉春烟”;指着放风筝的儿童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图画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并且弥补学生思维不成熟的缺陷,填补了想像与联想的空白。)

四诗之韵,读中品

通过前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进入了情境,此时是学生朗读的最好时机。我设计了读的三部曲:第一步多种形式合作读,如表演读、分行读、比赛读、齐读、评读(有的读,有的评价),读的方式小组可以自主选择;第二步展示读,教师要及时点评,并要穿插自己的示范读);第三步闭眼想像读。(如果说一堂课是一部由师生共同演奏的乐曲,那么其主旋律应该是读。尤其是诗歌教学,一定要将读进行到底,韩愈在《讲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中”。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时还需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五诗之趣,乐中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在学生充分地读诗后,如果出现一点音乐,可以增加气氛,加深记性,更重要的是能拨动人的心弦,我选用了一个悠扬的曲子《湖岸黛柳》,此曲的意境、情趣与这首诗相符。我相信当乐声响起后学生的身心一定都会沉浸其中,他们的读书声将与乐曲声融合在一起,我要把它录下来,让他们有成就感。

六诗之情,玩中感

我想这时学生的心里早已按捺不住了,他们也多么想出去感受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啊!这一环节刚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我要带他们去附近一个景致相似的地方放风筝。(要感受到放风筝的情趣,必须让孩子去亲自放放风筝,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情境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之中。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天地,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更真的情感。)

上一篇:培训总结(办公室)下一篇:奇思妙想的我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