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2024-05-02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精选5篇)

篇1: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以震撼灵魂的巨大悲情,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也感动过无数的外国人。《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我们的家乡——三晋大地。据传,赵氏孤儿辗转流离后,就到了晋东盂县的“藏山”。千百年来,《赵氏孤儿》中所反映出的“忠义”文化,滋养、熏陶了千千万万的劳力者和劳心者。他们都谨记着、信崇着、践行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仁行义于天下。

历史小说《赵氏孤儿》,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法,既再现了历史事实,又描写了当时的宫廷斗争之惨烈、权力角逐之复杂,尤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春秋战国著名义士程婴等人忍辱负重之坚韧、义薄云天之忠贞、杀身取义之亮节、善于周旋之睿智。自始至终,都在讴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忠义”文化,让久远的故事与鲜活的现实在此交融,实现着历史与当今的跨越与链接,探寻古朴的“忠义”文化对当今时代的启迪与警示。

战国养“士”之风大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以及秦国的吕不韦等,皆以养“士”众多而名满天下。“士”的称号,不再限于读书人,凡有一技之长的,均以士相标榜。士阶层得到空前壮大以杰出士阶层为代表的中国人,高扬“忠义”大旗,轻生死,重然诺;轻财利,重名节,敢恨敢爱,敢作敢当,最富有血性。产生在那个年代的“春秋大义”,是中国真正的民族魂。

士阶层的崛起和实践,经先秦诸子们的不断总结、提炼、争鸣、升华,形成了代表后来中华民族精神底线和基本个性的“春秋大义”,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忠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忠”“义”一体,是孪生兄弟,难解难分,如忠臣义士、忠肝义胆、忠义双全等。大凡为忠心所驱使,必为正义所感召;为正义所感召,必为忠心所驱使。

如果说春秋大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那么,“忠义”文化便是这个精神象征的核心价值,而小说《赵氏孤儿》,正是对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解析。《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无疑是这 一时期义“士”中的典型代表。

忠义”是中国儒家倡导的传统精神,孔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中国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价值理念,“忠义”精神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国家的精神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观念、国民性格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忠义”精神的作用和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需要合乎时代的“忠义”精神。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展现的虽然是奴隶社会末期的历史,但是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重新演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灵感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精神元素。赵朔面对饥民,首先想到的是救民水火,而不是自己的得失。封建社会中的忠义升华为人类进步史当中的大忠大义。在这里,“忠义”早已经不是封建的迂腐,它变得更加长远和高瞻。桃园结义,三人发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恐怕这才是“忠义”精神的真正内涵。政府关爱百姓,这便是义;人民拥护政府,这也是忠。

赵氏孤儿梗概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晋国在位的晋国公,昏庸无能,宠信奸臣屠岸贾,并委以重任,当了晋国的司寇。屠岸贾多年以前就与赵盾不和.又在景公面前说赵家的后代的坏话,加以陷害,晋景公不分青红皂白,居然亲信谗言,就派屠岸贾带兵抄斩赵家。

晋国当时有个大将韩厥,得知屠岸贾要杀害赵家的消息,连夜到赵家去报信。当时赵朔夫人庄姬已经怀孕,将近分娩。赵朔让自己的夫人快进宫中躲避。次日天明,屠岸贾亲自带领兵士数百人,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家一族老幼男女三百多口全部杀死,屠岸贾大屠杀后清点尸体,发现没有庄姬,有报告说;“庄姬半夜逃入宫中。”屠岸贾感到是关紧要,便下令收兵,拔马进宫搜查。庄姬是晋景公的母亲成夫人的宠爱。当屠岸贾回宫追查庄姬时,晋景公不让他再提其事了。过了几天庄姬生下个男孩。她的母亲成夫人吩咐宫女们,向宫外散布:庄姬生下一个女孩,降生不久就夭折了。屠岸贾对这个传言大为怀疑,竟不顾君臣之礼在宫里大肆搜寻。只因庄姬急中生智,将婴儿藏在裤里,辛亏还没有啼哭,才躲过屠贼的搜查。屠岸贾找不到半点痕迹,但心中仍有一个疑团。他一方面派人在宫中严加看守;另一方面,贴出悬赏告示。

赵家的心腹家人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得知庄姬生了个男孩,喜不自禁,又进一步商量救孤儿出宫的办法,杵臼对程婴说;“我想法找个新生婴儿,假称是赵氏孤儿,我抱他到阴山中躲避,由你到屠贼面前出首,这样就可以吸引屠贼的注意力,在托韩将军从宫中偷出赵氏孤儿,由你抚养成人。”程婴很赞成这一办法,说;“我妻正好新生一子,于赵家婴儿的生期相近,可以顶替。只是你犯了藏孤的罪行,必然死在我的前头,我于心不忍啊。”说着竟大哭起来。杵臼安慰的说;“大丈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千古流芳的好事,快快不要为我而哭。”

当天夜里程婴抱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杵臼,然后又到韩厥家里,说了救孤的计谋。韩厥听了赞不绝口。两人约定停当,分头去办。

第二天程婴就在大街市上扬言;“图司寇要想得到赵氏孤儿,决不能死盯着宫中不放。”混在人群中的屠家密探,马上抓住这个线索,如获至宝,迅速将程婴引到屠府,去见屠岸贾。屠贼问他姓甚名谁,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姓程名婴,和公孙杵臼一同侍候赵家。公主生下孩子,就派宫女抱出宫门,托付我俩窝藏。我怕事情败露,全家遭罪,所以才来告发。”屠贼急不可待的逼问;“孤儿现在何处?”程婴说;“已经抱往首阴山司寇必须赶快捉拿。”屠贼听了将信将疑,心急火燎马上亲率家丁三千多人,让程婴在前面带路,直奔首阴山。果然在山中找到了公孙杵臼和孤儿。屠贼见了,咬牙切齿,凶狠残暴地杀死杵臼,举起孤儿,摔死在地。

屠岸贾在首阴山摔死孤儿的消息,已在城中迅速传开,那宫门上盘查也开始松懈起来,韩厥抓住有利时机,叫心腹家人,装扮成山野医生,进宫看病。还特意写了个“武”子,贴在药箱之中,让医生将孤儿带出宫去,交给韩厥。

程婴从首阴山回来,赶紧去找韩厥,韩厥将赵氏孤儿托付于他。程婴抱着孤儿辗转千里,从现在的晋南绎县一带逃到盂县境内。在逃跑过程中有蜘蛛救孤、石虎救孤等传说广为流传。逃跑中走到盂县王村乡的黄安山时,程婴由于慌张,将怀中的婴儿坠落马鞍,后来这个山就起名叫做“慌鞍”,后来演变为现在的“黄安山”现在盂县苌池乡神泉,有一处叫“宝剑口”的地方,传说程婴曾在那里丢失过一柄宝剑,所以叫成“宝剑口”。藏山至今有一处山洞,名叫“藏孤洞”就是程婴与孤儿一行,在此避难十五年的所在。

十五年之后,赵氏的孤儿赵武,在程婴,韩厥的帮助下终于报仇雪恨,屠岸贾受到了应得的惩罚。自赵武开始,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

要的政治势力,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钩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建立起韩国、赵国、魏国。古代人民群众为了祭祀赵氏孤儿,以及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臣义士,于是建造了藏山庙。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当地人民还沿袭着游山纪念古人的风俗。

篇2: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主持词

(2014年3月1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春光明媚,景色怡人。在这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美丽的赵康镇东汾阳村,隆重举办第二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进行追溯先贤,传承忠义。

去年,我们在忠义文化的发祥地赵康镇,举办了首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今天,第二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即将在“赵氏孤儿”的故里——东汾阳村盛大开幕,让我们再次真切的感受忠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薪火传承的精神力量。

今天,前来参加开幕式的领导有: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建廷; 县人大副主任,毛婉英; 县政协副主席,张淑玲; 县文化局局长,张翔; 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段吉泽;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新闻中心主任,张建华; 赵康镇党委书记,王世红;

赵康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梁高跃;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康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以及

让我们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赵康镇东汾阳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明致辞。

……

现在有请东汾阳村村委主任赵成林宣布第二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开幕!

……

赵康是忠义文化的发祥地,忠义文化,源远流长,忠义精神,薪火相传。自“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后,忠义精神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历朝历代传承忠义的义士不枚胜举,歌颂他们的戏曲选段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在忠义发祥地追溯忠义,自然少不了用戏曲的形式来传唱忠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的戏曲表演,感受忠义文化的魅力:

首先,有请来自赵康镇薛家庄村的戏曲老艺人赵建设给大家带来的眉户《三进士》,选段,大家掌声欢迎!

……

谢谢赵老先生的精彩表演,(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接下来,有请 赵冠军给大家带来唢呐独奏《正月十五闹元宵》

……

谢谢赵冠军的精彩表演,(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下面,有请 任晓明为大家表演蒲剧《金沙滩》选段,大家掌声欢迎!

谢谢任晓明的精彩表演,谢谢!(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

今天,我们襄汾帝尧文化之都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有幸来到赵氏孤儿故里参与追溯忠义、演绎忠义、传承忠义,我作为主持更是倍感荣幸,接下来,就有我来给大家演唱一段豫剧《花木兰》选段,希望大家喜欢!

……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接下来,大家将要欣赏到的是蒲剧《打金枝》选段,好,有请 郭学刚上场,大家掌声欢迎!

……

谢谢郭学刚的精彩表演,谢谢!(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

下面,有请

李志辉 刘 涛为大家表演蒲剧《提刀》,大家掌声欢迎!

……

谢谢两位的精彩表演,谢谢!(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故事传千年,故地在这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千古,闻名于世。追根溯源,如果说赵康是中华民族忠义文化的发祥地,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是忠义文化的源头。

2009年6月,《赵氏孤儿的传说》被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去年,县委宣传部、山西商报社、生活晨报社和赵康镇党委、政府,联合举办了以“晋都故绛、忠义三公”为主题的公益文化沙龙;中央7台、中国旅游卫视进行了 “触摸襄汾之探访〃赵氏孤儿”专题采访,并在旅游卫视详实播放,使“赵氏孤儿发生地”正本清源,得到各方认可;目前,《赵氏孤儿的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最后阶段。作为赵氏孤儿故里的人们,我们倍感自豪!

下面,我们将进行开幕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今天活动最具纪念意义的一个环节——“忠义溯源”仪式。

今天,正好是植树节。大家看到舞台上摆放的这棵大树就是为纪念忠义起源而准备的,一会儿它将被栽植到东汾阳忠义文化广场;之前我们赵氏后人还专程到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和赵氏孤儿的故里采集了当地的水和土,用来培育这棵忠义之树,大家能够看到的这几个小容器里边就是采集回来的水和土。我们把这棵大树栽植到忠义文化广场,预示着忠义文化汇聚故地,万古长青,薪火相传,代表着赵康人民世世代代将忠义文化和忠义精神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首先,有请“四姓形象代表”赵朔、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上场,将取自各自故里的水、土分别汇集于两个砖雕容器内。有请……

下面,有请“赵氏孤儿”戏曲中的校尉扮演者将两个汇有“四姓”故里水、土的容器捧好,“四姓形象代表”将盛水、土的容器捧好,勇士们(“赵氏孤儿”戏曲中的士兵扮演者)将“忠义常青树”抬好,请前来参加仪式的领导们(嘉宾们)和本村赵姓代表、东汾阳村干部一同前往“忠义文化广场”,准备栽植。

(领导们植树离开的同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举办“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是一项意义重大 的盛会,旨在打响“忠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赵康发展,为全县文化强县建设作出贡献。

本次“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开幕式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但我们精彩的戏曲演出即将开始,请大家稍事休息,等会儿继续观看。

……

(到广场后,主持人继续主持及引导)请“四姓形象代表”将所有容器放置在“忠义纪念台”上;

……

请各位勇士将“忠义常青树”放置在树坑; ……

请……各位领导及嘉宾宾为“忠义常青树”浇水、培土,(示意领导将汇集到容器内的水浇灌到、土浇灌和培到树根)。有请……

篇3: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一、情节设置之不同

比之于电影, 杂剧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和干脆利落些, 情节发展前后紧凑有致, 没有更多表现人们内心的矛盾挣扎。杂剧中的屠岸贾之所以灭赵家是因“二人文武不和”、“朝纲中独显赵盾”、“信中生忿”, 然后他设计陷害并杀掉了赵家三百多人, 并诈传灵公之名, 着赵朔服一朝典而亡。电影中除去文武不和, 屠岸贾嫉妒赵盾外, 还从赵盾赵朔父子日常的傲慢骄纵方面加深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公主托孤于程婴形式没有多大变化, 目的都是为保住赵家唯一的血脉, 但思想是绝然相反的, 杂剧中的公主交代程婴好生养大孩子, 长大后定要为家族报仇。而电影中的公主告诉程婴, 不要告诉给这孩子他父母的身份, 要让他想平凡人一样过老百姓的生活。

杂剧和电影中程婴救孤和孤儿复仇的这两个情节在从内涵上说是有非常大区别的。杂剧中程婴的身份是医生加上赵朔的门客, 只因家属上没有他的名字, 才得以逃过赵家灭门之劫。从公主手里接过遗孤后, 他找到公孙杵臼商量保护孤儿的办法, 最后为保全孤儿和被屠岸贾抓起来的晋国婴儿的性命, 决定用自己的婴儿作交换。整个情节在人物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下紧凑的承接下来。电影中的这一情节就相对复杂得多, 电影中的程婴只是个普通的平民医生, 偶然得到机会为庄姬夫人把脉, 遭遇到赵家被灭门, 受庄姬托付, 不得已才答应将孤儿偷偷带出府给公孙杵臼。当他在慌乱时将孤儿带回家后, 孤儿阴差阳错的又被屠岸贾的官兵带走, 这样一来, 程婴的儿子就不得不成为孤儿的替换者。再加上公孙杵臼的出城失败, 程婴被迫向屠岸贾说出婴儿藏身之地, 城中百余婴儿垂危的性命, 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程婴不得不向屠岸贾交出自己的孩子。这正如电影上半部的编剧高璇所说, “把赵孤和三百个婴儿打包捆绑成群体利益, 用程勃标彰一己私利, 再用无数外部力量压迫程婴, 终于在屠刀悬颈一刻把他的大爱挤压出来。”

在孤儿复仇的问题上, 杂剧处理得很干脆利落, 程婴被屠岸贾主动接受为门客后, 忍辱负重地抚养孤儿, 孤儿在屠岸贾和程婴文武双重的教育下张大成人, “甚有机谋, 熟娴弓马”。而后程婴设一小计谋用画卷告诉了孤儿他的真实身份和他所背负的家族仇恨, 孤儿听罢, 伤心的晕倒, 苏醒之后, 满腔悲愤的说:“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 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 更和那合宅的家属”。而后, 孤儿寻一机会捉住了屠岸贾, 并施以残忍的刑罚。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杂剧用一看似喜剧式的结尾结束了这个悲剧。在电影中, 这一情节就复杂而纠结的多了, 程婴儿子妻子被杀后, 极度痛苦的他决定利用这个孤儿来为自己的妻儿报仇。他去请求屠岸贾收他做门客, 将孤儿认作干儿子, 有意识的让孤儿和屠岸贾发展感情。可以说, 孤儿成长的十五年中, 程婴心中所怀的痛是难以言说的, 他恨屠岸贾, 却还要靠近这个仇人并取得他的信任, 他看着孤儿长大却为孤儿是否真能杀掉屠岸贾担惊受怕。缠绕在痛苦、仇恨、惊怕中的程婴每天就像浸在苦水里。但十五年后, 当程婴和韩厥把真相都告诉孤儿后, 孤儿坚决不相信。为了救被韩厥暗伤的屠岸贾, 他甚至威胁程婴要自杀, 但当屠岸贾亲口将真想告诉孤儿时, 不由得孤儿不相信了。孤儿必须找屠岸贾报仇, 但事实上这对他们两个而言都是极为残忍的事情, 而孤儿此时也并没有复仇的能力。到最后程婴用自己的死化解了他跟屠岸贾的恩怨, 独留下痛苦受伤的孤儿。

二、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

整个故事中, 地位很重要且文本和电影有差距的主要是四个人物——程婴、屠岸贾、韩厥、孤儿, 下面就这四个人物的形象做以下分析。

杂剧中的程婴是个带有一些英雄色彩的义士, 忠诚于赵家, 关键时候, 舍身救孤, 为报赵家灭门之仇, 跟随屠岸贾做门客, 忍辱负重二十年, 最后终于帮助孤儿报了家族之仇, 这是个主动救孤的人。除此之外, 他还是个心思缜密的人, 在托孤、救孤的过程中, 他一再怀疑公主、韩厥、公孙杵臼是否能抵挡住屠岸贾的盘问, 是否会泄露婴儿的行踪。可以说, 公主、韩厥虽都为就孤儿而死, 这其中, 也不能说没有程婴不信任的原因。另外, 在告诉孤儿真相时, 他也采取了一个很巧妙的计谋, 使孤儿很快相信了他的真实身份。电影中的程婴是个普通的人, 他有私心, 他的救孤是在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和矛盾中被逼出来的, 而且他把孤儿复仇原因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妻儿身上, 这更加重了它的小人物形象, 他是个被动救孤的人。但是, 他也是个有感情的人, 养了孤儿十五年, 他早已把他当成亲生儿子, 在孤儿和屠岸贾的决斗中, 他又挡在孤儿面前, 最后死在屠岸贾的剑下。这是个很普通善良又能隐忍的小人物形象, 是命运把他推上了不平凡的舞台。从整体上来说, 电影中的程婴就是个普通的父亲, 而且是好父亲。

屠岸贾的形象在电影中要比在杂剧中复杂, 杂剧中的屠岸贾是个阴狠残忍的奸佞小人, 为了自己的嫉妒之心将赵氏三百多家属灭门, 待他权倾朝野后, 不辨忠奸, 糊涂昏庸, 公孙杵臼说他“见不平处有眼如蒙, 听咒骂处有耳如聋”, 只会贪图眼前享受。电影中的屠岸贾同样很阴狠残忍, 但电影也着重刻画了屠岸贾的内在感情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他与孤儿相处十五年, 对它视如己出, 当他隐约知道孤儿的身份后, 有几次机会都可以杀掉孤儿, 但出于不忍他都没下手, 直至最后被逼无奈。还有, 屠岸贾做灵公的替罪羊硬生生地吞下围棋子, 他教孤儿怎样看待敌人:“只要你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看, 你就没有了敌人。”这又显示出了屠岸贾智慧与胸怀。

韩厥的形象由于杂剧和电影情节的不同也有很大差距, 杂剧中韩厥是个义士形象, 他头脑清明, 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它不但放走了程婴, 还自刎以绝程婴的后顾之忧。而韩厥在电影中形象有些暧昧不清,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个有侠义心肠的人, 救出孤儿后他一直和程婴商量怎么实行复仇计划。但他也怕在屠岸贾面前获罪, 救孤儿却是在公主的苦苦哀求下才同意的。他有侠义心肠, 但这一侠义总会为内心的感情和外界的压力所牵制, 显得并不稳定, 所以他并不是纯粹的侠义之人。

电影中的孤儿和杂剧中的相比, 更多了些感情和心理矛盾的情节, 而这些矛盾的形成和程婴是分不开的。杂剧中的孤儿身负的是家族的仇恨, 加之程婴设计用了一种可以让孤儿接受的方式, 所以孤儿的复仇显得顺理成章。他让屠岸贾所受的刑罚是非常残忍的, 丝毫没有念及二十年的养育之恩。电影中的孤儿之所以刚开始不相信程婴, 就因为屠岸贾是个非常疼爱他的干爹, 有关孤儿得知真相后的痛苦和矛盾电影中都有表现, 所以, 电影中的孤儿应该来说是更人性化了, 而他对屠岸贾复仇更多的是对程婴的爱, 而不是对屠岸贾的恨。

三、杂剧和电影背后所体现的思想观念

杂剧和电影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之所以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因其背后的主导思想不同。中国古代社会提倡“尊儒”, 儒家所宣扬的“仁”“义”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舍生取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看作是一种很崇高的品质, 所以韩厥自刎前说, 他本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怎会做出卖人的苟且之事。公孙杵臼为救婴儿, 甘愿忍受“绷扒拷吊”之刑, “有恩不报怎相逢, 见义不为非为勇”, 他把恩与义看成是一种行为准则, 一种义务。其中最突出的就属程婴了, 他念到往日赵朔对他的恩情, 宁愿让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代替孤儿受死, 而所做的这些他都心甘情愿, 毫无愿言。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在注重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同时, 也更加关注自我个性的发展。人们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生命之间的平等。所以, 程婴在面对自己儿子和孤儿的抉择时会矛盾痛苦, 他只是个很爱儿子的普通的父亲。一个父亲在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摔死时的心情他都会有, 由此, 他才会想到利用孤儿为自己的儿子报仇, 但当他最终发现, 这一选择对孤儿是很残忍的, “该杀的是我”他最后拦在屠岸贾面前说。但是不能不说现代社会就完全抛弃了仁义, 公孙杵臼在电影里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仁义之士。在仁义的基础上,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现更多的是人性。

复仇是这两部作品里都非常重要的情节, 虽然两个程婴所要孤儿复仇的缘由不同, 其复仇的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要在最大程度上伤害复仇的对象。复仇题材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了,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伦理为重的社会, 儒家以孝悌为本的思想对血亲复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 一间耳。”由此可知, 古代的儒家思想对复仇行为是肯定的, 通过暴力手段或者有过当手段的都不会被称之为不正义。所以, 杂剧中的孤儿通过程婴之口了解到自家的灭门之灾后大呼“兀的不痛杀我也”, 抓到屠岸贾后, 还准备将他钉上木驴, 狠狠地剐上三千刀也不解恨, 也不念屠岸贾二十年对他的恩情。孤儿的复仇行为是对中国传统复仇思想一种很清晰的体现。电影中的程婴到死也没有放弃为儿子报仇的念头, 他最后之所以挡在屠岸贾和孤儿的中间, 是因为他怕孤儿死在屠岸贾的剑下, 另一方面, 他终于明白不该让孤儿来承担他和屠岸贾之间的冤仇。在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人性化社会, 仇恨总是以双方的最大伤害或者毁灭来结束的。

杂剧《赵氏孤儿》是以一个大团圆来结尾, 是个大团圆式的悲剧, 因为中国人向来有种因果报应的观念。而电影《赵氏孤儿》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种悲和痛从开始伴随到结束。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和比较这古今两部作品, 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也应当有不同的诠释和解读。

摘要:《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的作品, 是讲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 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2010年陈凯歌导演根据此题材利用现代价值观重新翻拍了一部同名电影。本文将从情节设置、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三方面对从文本走向荧屏的《赵氏孤儿》做简要的比较。

关键词:传统,现代,复仇,人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团结出版社, 2005:122.

[2]臧晋叔.元曲选[M].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1476, 1490, 1495, 1483, 1485.

篇4:从《赵氏孤儿案》看经典改编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戏剧,在戏剧人心目中的地位,不用我来赘述。有人称它为中国的《哈姆雷特》,各地方剧种对它的演绎版本也很多,伏尔秦曾将此剧改编为《中国孤儿》,王国维则认为此剧“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说的都是它作为经典的价值。相信只要改编得当,传达这出悲剧的文化价值,这一故事放在今天也极具现代性和震憾力。

应当说,改编《赵氏孤儿》,难度很大。《左传》和《史记》对这一史实的记述完全不同,无论怎样裁切史料,都可能引起争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取材《史记》,但40多集的电视剧,肯定不能像五折的杂剧那样,处理成典型的类型剧。元杂剧的前半段,只有一个循环的戏剧动作:自杀。从公主自杀、韩厥自杀、到公孙杵臼自杀。赵氏孤儿既是正义的符号,也像死亡的接力棒。每个与婴儿相关的人,都通过自杀完成了对婴儿的拯救和自我形象的确立。程婴不仅献出了自己的孩子,他的忍辱偷生也是一种变相自杀。这死亡的一次次叠加,使这部悲剧的氛围异常恐怖。这种情境纯粹化的手法,就很难呈现在电视剧中。元杂剧是用几张义士不同的面孔,共同塑造了一个饱满的义士形象,《赵氏孤儿案》则是想让每一个义士都在剧中活起来。

改编《赵氏孤儿》,最核心地是如何处理程婴的主动献子。血缘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人人皆知“虎毒不食子”的常理,程婴献子正是对这一观念的超越。当有一个巨大的不义存在,当有更多的婴儿等待拯救、更大的正义等待实现时,人是可以作出这种超越人性的选择的。惊惧、恐怖是悲剧塑造崇高的最高效果,程婴违背人性的选择,是这部悲剧的关键所在。《赵氏孤儿案》对此段的处理,也比较严谨、合情合理。此外,故事最感人的桥段是程婴与公孙策划献子拯救全国婴儿的计谋。无论《史记》还是杂剧中,这个桥段都特别感人,“争死”与“死易立孤难”的故事,成为古人传诵的典故。因为这个计谋,使程婴背负了出卖公孙的骂名,忍辱偷生20年。电视剧对此的处理,不仅丰富了原剧的情境,也很有古典戏剧的风韵。

近年影视翻拍经典常常遭遇各种质疑。是忠实经典,还是创新,是翻拍者首先遇到的难点。当然任何一个翻拍者,都会说自己更尊重原著的精神,哪怕是有所创新,也把它标榜为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如何让经典记忆与当下的审美潮流,做到尽可能完美的对接,是所有创作者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价值的新情感,体现这些经典的韵味与内涵。从这个角度说,《赵氏孤儿案》是尊重原著所展示的文化价值的,尽最大可能还原了人物和故事之“神”。遗憾的是,电视剧如此长的篇幅,如从“赵盾弑君”事件说起,可能会让故事的高潮更多。不哗众取宠,不刻意改变人们对经典的印象,不故意扭曲人物形象个性,不背离经典所表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一个戏说历史为潮流的年代,能做到这些已经不易。

篇5: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关键词:赵氏孤儿;故事演变;文化意义

“赵氏孤儿”主要讲述了一批壮士为了营救“赵氏孤儿”牺牲性命牺牲亲人的故事,“赵氏孤儿”故事广为流传,其中的经典人物受到多数人的喜爱,且具有显著的人物特色,“赵氏孤儿”故事演变出了多种形式,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多种形式的“赵氏孤儿”故事,探究“赵氏孤儿”故事演变的文化意义。

一、《左传》、《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及文化意义

《左传》与《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大意相差较大,下面分别对《左传》与《史记》中的故事进行介绍。《左传》是“赵氏孤儿”的最早出处,其大意是,赵朔死后,其妻赵庄姬与其叔赵齐婴私通,被人发现后,赵齐婴被流放,赵庄姬为报复赵氏,联合其他家族在晋景公面前污蔑赵氏,致使赵氏中除了其子赵武都被诛杀,最后韩厥向景公进言,才恢复了赵氏的清白,赵氏家族才得以复兴。而《史记》中的故事内容发生了较多的改变,其大意是赵朔被奸人陷害,赵家除其妻赵庄姬外都被诛杀,赵庄姬为晋公的姐姐,因此得以在宫中避难,后发现赵庄姬怀有身孕,并生下男孩,赵家血脉得以延续,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以及赵朔好友程婴联手救出赵氏孤儿,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后赵氏孤儿诛杀了奸人恢复了赵家家业,在《史记》描写的故事中,赵庄姬,公孙杵臼,程婴为了赵氏孤儿最后都牺牲了,着重描写了人物的奉献精神与高尚的品德。

《左传》和《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相差较大,此差异是由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决定的,《左传》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君臣矛盾初步显现,“赵氏孤儿”故事是君臣相争的证明,由于赵家势力太大,威胁到了君权,导致了晋景公诛杀赵氏,引发了历史上的下宫之难。而《史记》中并未涉及君臣矛盾,而是将君臣矛盾转化为忠臣与奸臣的矛盾,《史记》中的故事淡化了政治矛盾内容,将故事表达的重点转化为对人性与品德的颂扬,主要塑造了程婴高尚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他的高尚品德及奉献精神。

二、元杂剧中的“赵氏孤儿”故事及文化意义

元杂剧中的“赵氏孤儿”又称为“赵氏孤儿大复仇,”“赵氏孤儿”从史实故事转化为戏剧,在故事内容方面做了一定的扩充和修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故事结局的变化,《史记》中的结局是程婴隐姓埋名在深山中将赵氏孤儿养大,赵氏孤儿后诛杀了奸人振兴了家业。而元杂剧的结局是程婴带领赵氏孤儿在仇人府上做门客,赵武认贼作父多年后,了解是事实真相,亲手杀死了仇人。二、人物形象的变化,《史记》中已经对程婴的人物形象刻画的较为丰满,元杂剧进一步提升了程婴的人物形象,元杂剧中将程婴找来他人的孩子冒充赵氏孤儿事件改为程婴用自己唯一的儿子顶替赵氏孤儿,突出了程婴人格的伟大与忠诚,奉献的精神。三、故事重点的转移,《史记》与《左传》都重点描绘的是灭孤和救孤的过程,而元杂剧中讲述的重点内容为赵氏孤儿复仇的过程,故事的冲突性更强,更加戏剧性,符合戏剧的特点,“赵氏孤儿”故事得到进一步的演变和扩充。

元杂剧中“赵氏孤儿”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故事的戏剧性特点上,故事中的政治变化,君权之争几乎较少体现,故事的重点在于突出忠奸冲突,忠孝冲突,着重体现“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程婴等人物的崇高精神。

三、明代以及现代的“赵氏孤儿”故事及文化意义

明代以及现代的“赵氏孤儿”故事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政治冲突,忠奸冲突都较少体现,主要体现的是人性以及崇高精神,明代的“赵氏孤儿”被改为八义记,其中加入了友情,爱情,亲情等诸多因素,淡化了矛盾冲突。现代的话剧,电影中的“赵氏孤儿”直接舍弃了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以人们所推崇的精神品质代替,比如田沁鑫导演的“赵氏孤儿”话剧直接从诚信入手,将程婴的救孤行为归结于程婴具有高尚的品质,诚实守信。而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电影直接进行了人性的剖析,将程婴的崇尚精神仁义之举转化为程婴的无奈之举,不符合人们对崇高精神的追求,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受到了观众的诟病。

现代“赵氏孤儿”的演变体现的文化意义是由于政治矛盾远离生活,因此对故事的展现形式也更倾向于对人性的剖析和对崇尚精神的追求,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四、结语

“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具有时代特色,在《左传》和《史记》中,故事重点在于政治矛盾冲突,到了元代时,“赵氏孤儿”搬入戏剧舞台,其戏剧特点更加显著,忠奸、忠孝冲突明显,悲剧色彩浓厚,到了明代以及现代,故事的冲突性减弱,重点描绘的是人性以及对崇高精神的推崇,“赵氏孤儿”故事演变的文化意义具有时代特色,对“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以及研究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文.“赵氏孤儿”故事变迁蕴涵的集体心态[J].粤海风,2010(06).

[2]柏桢.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与忠奸斗争[J]. 天中学刊,2015(03).

[3]张兵娟,李慧.从忠义、仁义到正义——论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对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上一篇:房地产公司会计实习报告下一篇:沧州师范学院2018年书法学招生简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