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轶事

2024-04-24

小朱轶事(共12篇)

篇1:小朱轶事

今天放学回家我和宋慧之、周泓华路过朱晨智家门口时,听到了很响哭声,

小朱轶事作文

。我们仨怀着好奇走了进去。啊!只见朱晨智双手握拳,笔直地撑在桌上,脸涨得通红,两条“瀑布”飞泻而下,时不时流下鼻涕,看样子哭得很厉害呀!

我们站在一旁听了一会儿,哎!原来是因为朱晨智今天在学校咬人的事。今天他在体育活动课上不知道为什么咬了王涵的左手,手上一块乌青,而冯扬咬得更厉害,背上两块血红的印子,我想他们一定很疼!

放学的时候王老师找朱晨智家长谈话了,难怪家长回家“风暴”了一把,因此朱晨智才哭得那么厉害!

呀!朱晨智你好事不做,居然做小狗做的事啊!这可不好啊!况且现在连小狗也不咬人呀!

篇2:小朱轶事

嗯,也许该说句生日快乐,可是,最先想起来的却是我们成为好朋友的那一段。

记得原来我们还不是很好的朋友。那么,我们是怎么好起来的呢?我想想……嗯,应该是公交车。对,确实是公交车。

记得那时我爸爸驾照被吊扣一个月,我不得不坐公交车上学了,那时,我还不知道你和我一个小区,就只知道另一个朋友和我一个楼。说真的,那时,我和她也不是很熟的。我和她结伴上学,那时我都不知道怎么投币,从小到大,没做过几回公交车,不是我妈骑自行车带我,就是我爸开车带我,就算是坐公交车,也是我妈妈给我投币。那时我都觉得我很无知,竟然连公交车都不会坐。那时,我简直像个初入人间的“婴儿”——什么也不懂。后来,就从那个朋友口里听说你和我们住一个小区。我记得我那时很高兴,觉得同学在一个小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在一起玩,可以在一起学习。最重要的是,在这一个月里,可以有两个同学和我结伴坐公交车上学。于是,我们就天天一起上学了。小朱,就在那一个月里,我们的友情系数疯涨。也是因为这,我以后都坐公交车上学了,你们对我的影响还真是蛮大的,呵呵。

到现在我都有点感到庆幸:幸亏我爸驾照被吊扣了,不然,我怎么会多了一个你,你这个好朋友呢?

感觉你真的很像可爱的小猪啊——这不是贬义词,是在夸你。真的,感觉有时候你的表情很傻,很天真,很搞笑,你全身都散发出可爱的气息,我就只能叹息。因为我如果露出那样的表情的话,就是纯粹的傻了。

到这里,还要夸奖你一下,就是你的画真的画得很好,我很羡慕,自叹不如,有时我甚至我都会敲着脑袋沉思诶,为啥我就会些旁门左道呢?你还总是说我画得好,那个时候我真的是羞愧得很啊。你有没有听说过,谦虚过头就是骄傲呢?所以啊,不要太谦虚哦,偶尔骄傲一下有什么不好。

我们喜欢叫你小朱、朱朱,感觉那样很亲切。呵呵,有时我们还会加重读音,使劲地读那个“朱”字,你就明白了,我们说的是“猪”,然后,就打闹起来了,那种感觉很好啊。你说你是朱朱,不是什么猪猪,我感觉那有种天真美好的感觉。不论是朱朱还是小朱都很适合你,不是吗?

马上就是你的生日了,我还在苦恼该送你什么礼物,然后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有关猪的主题。不要生气哦,我是真心地感觉,这个称呼不是骂人的,而是很亲切很亲切的那种昵称,而且呢——我真的打算送你一个关于猪的礼物哦!

篇3:电筒轶事

当谈判开始没过多久, 客厅里突然停了电, 顿时, 人们眼前一片漆黑。美方总裁十分尴尬地对手下说:“快去买一只手电筒!”一位助手阴阳怪气地说:“一定要买中国货, 质量差, 但便宜, 用完就扔掉。”黑暗中, 汪海伸手从西服内袋里掏出一支笔式手电, 打开后插在会议桌上的一只小花瓶里。他微笑着说:“不用去买了, 我这里就有一只中国货, 它已经陪伴我好几年了。”

汪海的举动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惊住了, 不知道汪海是怎样将手电筒变出来的。有个美国人不禁疑惑地问:“汪先生, 你漂洋过海, 怎么还带着手电筒?”汪海说:“我就知道你们旧金山也不是处处光明, 就像你们美国的商品不可能都是高品质的一样。”

当美国客商赔起笑脸时, 汪海又侃侃而谈:“咱们怎么办?是在黑暗中接着谈, 还是就此休会?你们美国人常常把时间看作是美金, 所以你们多次到我们双星集团, 我可没有一次让你们在黑暗中度过, 是不是?”几位美国客商一扫往日的傲气, 连连道歉:“汪海先生, 我们一定会赔偿你的时间损失。”谈判结束了, 随行翻译好奇地说:“汪总, 你都快成三国的诸葛孔明了, 不但舌战群儒, 怎么还能算定旧金山要停电呀?”

篇4:“地毯”起源轶事

说起地毯,源远流长。古时,地毯被称为“毛席”、“地衣”。地毯最早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中。是用以防潮、御寒、装饰帐篷和分隔睡眠区域的生活必需品。

关于地毯的起源,有一则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在新疆民间世代相传。

据说,古时于阗国(今和田)国王的女儿古莱慕,因爱上了一个穷樵夫,被国王赶出王宫。在荒野上,古莱慕和她的心上人用红柳条和泥巴筑起小屋,成了家。古莱慕的丈夫每天打柴,背到很远的集市,除换些包谷面和沙枣等食物外,主要换些羊毛回来交给妻子。古莱慕在丈夫出门打柴时,就在家里把白羊毛、黄羊毛和黑羊毛细心地分开,并将它们分别捻成毛线编织成一块地毯。一天早晨,古莱慕指着地毯对丈夫说:“今天你不用去打柴了,把它拿到集市上去换三只母羊和一捆羊毛。”古莱慕的丈夫看到这块从未见过的美丽地毯,非常高兴。他把地毯小心翼翼地叠成长条形,搭在肩上向集市走去。在市场上,人们立刻注意到他搭在肩上的东西,又看又摸又问,有人乐意用三只母羊和一捆羊毛换他的这件稀罕物。从此,他再也不用去打柴了,而是经常把妻子织的地毯,拿到集市上换回食品和羊毛,在家里帮妻子按色分羊毛,捻羊毛线。以后,他还用各种花草树木的皮叶及矿物配制出各色天然染料,把白色毛线染成五颜六色的线,由古莱慕织成更加绚丽多彩的地毯。这样,买主越来越多,生意十分红火,没过几年,这对夫妻成了大富翁。最后,古莱慕丈夫做了他销售地毯的这个王国的国王。国王决定以妻子“古莱慕”的名字来命名这种编织物,并向他的臣民传授织毯技艺。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越传越远。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人们仍把地毯称作“古莱慕”,尤其将种类繁多的新疆地毯中样式花纹最古朴的一种,特称为“古莱慕地毯”。

现代地毯品种多样,称得上花团锦簇。从款式上看,有美术式、京式、彩花式、素式等。从质地上看,有天然材料和化纤材料两大类。天然材料制成的有纯羊毛地毯、丝织地毯、纯麻地毯、草编地毯等。化纤材料制成的有锦纶地毯、丙纶地毯、晴纶地毯和涤纶地毯等。从编织工艺上看,地毯可分为机织和手工两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同风格和适合不同需要的地毯新产品,正在被陆续地开发出来。如新近开发的热烫光地毯.是一种弹力强、不易弯曲倒毛、色彩调和、有丝绒光泽的地毯,它是把化学药剂抹在毯面上,经高温热烫,使毛纤维产生化学效应,整个毯绒上便罩上一层透明树脂薄膜,从而延长了地毯的使用寿命。

篇5:人民群众观血战小朱庄有感

当日军对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时;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燃烧着反抗的怒火。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因为回顾战争。在这20天的意志与耐力的抗衡中,中国军队怀着杀敌报国的志愿,它将永远伴随着革命先烈的英灵。《血战台儿庄》就是他们的一枚勋章,炮弹带着呼啸满地炸,所以我们珍惜和平”,谁能说不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而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但他们的灵魂却没倒下,最终我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并且激励着活着的战士更加英勇的杀敌,它是中华不屈灵魂中不朽的篇章。在敌强我弱。一批批战士倒下了,最终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它就是《血战台儿庄》这一不朽的历史,那一双双深遂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爱国的光芒、大炮等武器一齐指向我军阵地,飞机,在台儿庄阻击妄想进攻徐州的日军、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篇6:小朱轶事

由市委宣传部、淮北市相王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摄制的高清电影《血战小朱庄》,正式拍摄完成并取得公映许可。6月12日下午,《血战小朱庄》首映式举行。

《血战小朱庄》是根据我市抗战时期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它再现了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为策应中原战役,破坏日伪调兵计划,恢复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率部越过津浦铁路,挺进路西的英勇故事。当时,盘踞在萧县以南的国民党顽固派王传绶部1500余人,以小朱庄为据点,与刘子仁、刘瑞岐、吴信元等部结成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阻止新四军西进,彭雪枫将军随之展开了一场与顽敌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大捷的真实关键战斗。

《血战小朱庄》是淮北第一部个人投资的高清电影,也是淮北第一部上全国院线的电影,对我市旅游文化事业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该片也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极具艺术感染和心灵震撼的优秀影片。

篇7:校园轶事

充满温馨、爱心融融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 心中只留下残缺不全的“曾记得”。大孩子的世界不再那么单纯, 那么幼稚, 取而代之是……

私心何时湮灭

早自习, 讲台边簇拥着十多个学生。可昨天的作业本仍旧乱七八糟地堆在讲台上;到了晚自习的时候, 作业本仍是安然无恙地躺在讲台上。几个同学也许是实在看不下去, 并敦促科代表:“科代表, 作业本还没送呢?”“要送, 你自己送去!”科代表甩下一句, 又埋头思考起他的题目去了。几个知道个中底细的同学说科代表昨晚去向数学老师辞了职, 是说组长不配合她。“什么不配合, 不就是怕影响自己的成绩吗?”“难怪, 可怜天下科代表心啊?!”“唉, 更苦还是咱们哪!作业本都要睡懒觉。”“苦乎哉!”“你不欣喜则何如?”……

“送就送。”藤妍不耐烦地嚷道, “有什么了不起, 不就送个作业本嘛。”

“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业每天按时交, 过时不待, 后果自负;她拿来胶水, 把撕破的本子糊好, 边糊边道:“下次再破, 重新买。”

第二天上课, 数学老师郑重宣布任命藤妍同学为数学科代表。

哎!原先那无私天地宽的心胸竟在场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逐渐被个人思想所取代。也许藤妍也会有这么一天。

四点连成一线

紧张的初三生活, 整天把神经绷得紧紧的。来也匆匆, 去也忙忙, 要是在晚上, 那才叫倒霉呢, 撞得鼻青脸肿, 胳膊痛脚起泡, 还摸门不着。宿舍, 学生的安乐窝, 似乎只有那方土地才可聊上几句, 放松手脚。除了宿舍还有食堂, 那是学生们最渴望的地方, 尤其是肚里的“拨浪鼓”更是对那个地方情有独钟。

停留时间最多的还是在那二氧化碳过量的教室, 进了教室, 只有一个“紧”字。那种氛围, 你能静坐发愣吗?厕所, 虽说是必修课, 但那种异味, 让人不宜久留。

重点唯一吗?

“把爱全给了我, 把世界给了我。”正如《懂你》里唱的。

学校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因此给了我们全部的爱。但是否太唯一了呢?别人更需要呵护呀!我们满足了, 给予他人一点吧!

今夜, 依旧静, 寝室里依旧温馨, 唯独我的思绪太复杂……今夜无眠, 写下了喜怒哀乐。

篇8:普京趣闻轶事

平时普京沉着冷静,讲话很有分寸,但有时也会比较激动,讲起话来有些“粗暴”。他曾直言不讳地说:“即使车臣叛乱分子躲到马桶里,也要将他们冲下去!”些言一出普京的支持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直线上升。在一次研究优惠军人的会议上,当有些高级官员表示,将采取试验的形式给军人发补贴时。普京的回答是:“没什么可试验的。让他们到老鼠身上去试验吧。”在一个研究专门问题的会上,普京听行政长官罗里罗索汇报了很长时间,然后总结说:“你们把事情弄复杂了!只有一个问题:老太太快饿死了,我们应该帮助她!”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普京还坚持学习。去年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爆出一条消息说,为了同英国首相布莱尔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普京正在努力学英语。他每天要在办公室接受老师一个小时的辅导。克里姆林宫一位人士透露说,“他参加国际峰会感到厌烦,因为无法与人闲聊。他认识到懂英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同人交谈时”。

篇9:各国高考轶事面面观

韩国:高考之日吃海带会落榜

在多数韩国人眼里, 高考左右人一生。

韩国高考只有一天, 六门课程均在一天里考完。考生家人大都会聚在考场外为考生祈祷。高考之日最忌讳的就是海带, 韩国人认为海带比较油腻, 吃了有落榜之嫌。

印度:考生辗转各地多次考试

作为拥有10亿人口的国家, 在印度上大学是一件改变命运的大事。

印度高考由各大学自主出题考试, 考试在最炎热的4—6月举行。为了确保考上大学, 不少考生会转战各地考试, 少则四五次, 多则二十几次。

以色列:高考后先当兵后旅游

以色列高中毕业后学生要先服兵役, 之后, 年轻人往往先花3到6个月时间全球旅游, 开阔眼界界。。他他们们往往往往先先打打工工一一年年挣挣旅旅费费, , 即便是富家子弟也不愿意要家长的资助。旅游回来后, 他们会再次投入工作筹措学费。

在以色列, 老师让孩子们讨论“逃难时带什么最好”, 答案不是“钱”而是“教育”。

埃及:考官监考奔波中被热死

埃及南部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超过40摄氏度。由于实行考官异地交换监考制, 每年6月, 监考人员被迫在高温中长途旅行。

篇10:老黄轶事心理按摩

一天,老黄看见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穿着一件华丽的衣服在人群中走来走去,目光若有所思又似乎很冷漠。老黄马上意识到是该他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于是,老黄挤到小姐身边,小声对小姐说:“小姐,我知道你此时肯定在为不可告人的心事而苦恼,没关系,我是一位心理学家,有什么事,尽管告诉我,我可以替你保守秘密,并且帮助你走出痛苦……”

只见那位小姐奇怪地盯着老黄,慢慢地说:“先生,我认为此时需要心理医生的是您而不是我——我是在搞服装室外展,谢谢您的关心了。”

新闻线索

一次,老黄奉命外出组稿,刚上火车,就听见有个小个子男人在高声叫买:“瞧一瞧,看一看,惊动本市的诈骗案,上当者多达100人。”

老黄的新闻敏感性突然之间苏醒了,心想说不定这又是一个好的报道线索呢,便赶紧掏钱买了份报纸,可是,当老黄看遍了报纸的每个角落还是没发现那篇报道。

老黄很生气地问那位卖报的小个子男人:“那篇报道在哪儿?”

小个子男人白了老黄一眼,说:“我又没说登在这些报纸上!”

采访实况

老黄奉命去采访一位先进人物,他真的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他此前从未采写过这类稿子,采访前便作了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见到了被采访者后,老黄就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了。

老黄问:“你的父母去世了吗?”

“没有。”

“你的爱人住过院吗?”

“没有。”

“你的孩子发过高烧吗?”

“没有。”

老黄又神秘兮兮地问:“你有过婚外情吗?”

“没有。”

最后,老黄无奈地说:“哎呀,你可让我怎么写呀?”

愿赌服输

有次老黄出差到广州,旅途漫漫,正当他寂寞难耐时,睡在他上铺的兄弟开口说话了:“老兄在哪里高就啊?”老黄说在一家杂志社做记者。那位农民模样的人一下子兴奋起来了,从上铺爬下来,坐到老黄的下铺上,满脸谄笑:“你是记者啊!”两人便愉快地攀谈起来了。

后来那位农民模样的人提议,反正旅途寂寞,不如找点有趣的事做,咱们来打赌,看谁更聪明些,谁要是输了就罚20元钱。那人一脸谦卑地对老黄说:“你是记者,见识当然比我这个乡下人要广。不如这样吧,你输了罚20元,我输了罚10元,这样才公平啊。”老黄一想自己是不能占人家乡下人的便宜,便答应了。

那人问:“你说怎样才能把大象装进一只小火柴盒里?”

老黄答不出来,就输掉了20元钱。

临到老黄发问时,他也问:“你说怎样才能把大象装到一只小火柴盒里?”

篇11:杨露禅卒年、轶事与家教

露禅曾孙杨振基先生近年述作《杨澄甫式太极拳》, 书中说:“杨福魁, 又名福同, 字禄禅, 大约40岁后到北京教拳时改禄禅为露禅, 后露禅名字与他的拳艺一样名扬社会。”该书未言露禅生年, 但述及“露禅于公元一八七二年逝世, 终年七十三岁”。显然, 此说仍有承袭唐顾之语之嫌。

1993年初夏, 笔者欣临第二届中国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 购得组委会办公室贾红军、李光藩、崔彦宾等编著的《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一书。该书说:“杨露禅, 名福魁, 出生于清·嘉庆四年 (1799) 。……于清·同治十一年 (1873) 逝世, 终年73岁。”此文与唐顾所说亦无明显差异。

究竟杨露禅卒于何年?

当杨露禅授拳于北京未久, 端王府总管王兰亭“于同治戊辰年至东都门拜在杨露禅先生门下, 受教七载”, 杨露禅在端王府教拳, 将家谱和拳谱传予王兰亭。王兰亭有序文记其事, 末题“同治十三年春月上旬”。同治十三年, 岁在甲戌。自戊辰至甲戌, 即1868~1874年, 恰为虚岁七岁。据此看来, 1874年春, 露禅先师仍健在。

以后, 王兰亭代露禅师传艺传谱于李瑞东。李氏于“光绪辛巳 (1881) 巧月朔三日”撰文记其“当日方得太极拳之颠末事”。《李瑞东先生序》曰:

“光绪庚辰岁 (1880) 四月廿八日, 忽有新津王兰亭兄因奉差由都赴坨从武经过, 顺便到舍相顾, 晚间闲话, 偶尔谈及拳勇……因向兰亭曰:‘小弟甘拜下风, 如吾兄不弃, 愿以师事之。’伊闻此言变色曰:‘吾弟何出此言?言之太甚也!如不弃嫌弗佳, 愿尽吾所学以授之。惜相遇之晚, 老师已于光绪初年逝世矣。今拜为师兄弟, 吾代老师领拳可也。’从此乃拜在露禅先生门墙之下, 后多蒙其指教, 才能顿开茅塞。”1

清德宗光绪纪年历时三十四载 (1875~1908) 。根据《李瑞东先生序》文中王兰亭所言“老师已于光绪初年逝世”一语, 推断杨露禅卒年大约在光绪三年 (1877) 左右, 享年七十八岁。

新世纪之初, 金恩忠于1933年撰著的《国术名人录》又见出版2。该书“永年杨露禅”辞条曰:

“杨福魁, 字露禅, 直隶永年人, 生性慈祥, 尚侠好义, 知名南北, 曾拜河南温县陈沟村陈长兴为师, 精习太极拳剑, 为近代北方治太极者冠。其子侄辈亦精技击, 如班侯、健侯等, 皆能传露禅之衣钵。今海上习太极者, 多为班侯再传弟子, 海上武术名家陈微明、许禹生, 即其薪传也。杨露禅门弟子亦众, 如李瑞东, 即江湖人称之鼻子李。杨聪明识书, 以格致参入技击, 故太极已入于不见不闻之化境, 能贴壁悬空, 自握其发而能将自身提起, 斯乃炉火纯青之功候也。凡习太极者多知之。杨一生事迹, 笔难尽述。年九十七。一日, 命班侯、健侯召集徒子徒孙辈聚会一堂, 杨高坐堂内, 徒众分立两侧。杨一一唤至面前, 嘱咐勉励, 后将太极拳之大意一一详解之。徒众正静听之际, 杨忽微微一笑, 曰:‘老夫欲解脱矣。’立即玉筯双垂, 端坐而逝。今北平太极专家杨澄浦, 即杨氏嫡嗣, 知名全国云。”

此则文辞之中, 言及“自握其发而能将自身提起”之语, 笔者初观之而以为夸饰, 比及阅览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技勇类·阿里玛掷巴图鲁占》, 始信记籍中有此类功夫实例。兹引述如下:

“国初有骁将阿里玛, 能自握其发, 足悬于地;又能举盛京实胜寺重逾千斤之石狮, 战功甚巨。入京后, 所为多不法, 世祖欲置于法, 恐其难制, 有巴图鲁占者, 勇亚于阿, 命往擒之。占至阿邸, 故与语, 猝握其指。阿怒, 以手拂占, 掷于庭外数十步, 曰:‘汝何等人, 敢与吾斗?’占以上命告。阿笑曰:‘好男儿, 安惜死为?何用绐也!’因受缚。乘车赴市曹, 至宣武门, 阿曰:‘死则死耳!余满洲人, 终不使汉儿见之, 诛于门内可也。’以足絓城门瓮洞间, 车不能行, 行刑者从其言;阿延颈受戮, 其颈如铁, 刀不能下。阿自命占以佩刀割其筋, 始毙。”

《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太极拳名人轶事》记班侯弟子、北京东城炒面胡同富二爷, 述露禅师祖轶事, 曰:

“吾露禅师祖喜吾勤瑾, 吾常在旁伺候为装旱烟, 年八十余尚练功夫不息, 偶至吾家座谈。一日天雨, 泥泞载道, 师祖忽至, 而所着双履, 粉底尚洁白如新, 无点污, 此即踏雪无痕之功夫也。盖太极清灵, 能将全身提起, 练到极处实能腾空而行。”

富二爷曰:“师祖函召弟子, 于某日齐至其家, 谓欲出门一游, 有话吩咐。至期俱来, 而门外并未套车, 众颇异之。是日, 师坐堂屋正中, 弟子拜见毕, 各装旱烟一袋, 肃立左右。师各呼至前勉励数语, 并传授太极拳大意。顷之, 师祖忽拂其袖, 端坐而逝。”

富二爷又曰:“露禅师祖逝世后, 停灵于齐化门外某寺。方丈某, 亦娴武术。寺为向南正殿五楹, 东西各有厢房数间。灵柩停于西厢内, 吾师及健侯师叔, 宿西厢套间内, 予亦随侍焉。……”

据富二爷言, 露禅师祖“年八十余尚练功夫不息”, 露禅师祖八十寿诞, 时当1878年。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言杨露禅“年九十七”端坐而逝, 时当1895年, 亦即光绪二十一年, 上距光绪初年之1875年已经二十年。金氏说的如此具体, 想必另有所闻, 录之以备确考。

《浙江省国术馆月刊》1929年第2期刊载杨兆清《对于国术之一得》, 全文如下:

“总理遗训:‘无论是个人或团体或国家, 要有自卫的能力, 才能够生存。’3近来国势日危, 外患日迫。凡我同志, 若不疾起以图自卫之方, 行见国将不国矣。至于救国之道, 首在培养自卫能力。而自卫能力之培养, 尤以提倡吾国数千年固有之国术为先。中央及各省国术馆先后成立, 其宗旨在使全国民众人人起而研究国术, 人人均有自卫能力耳。

练习国术之要旨有三:一要有名人传授;二要用脑力思悟;三要有信仰力坚决心。秉此三者, 日日练习, 不使间断, 一年有一年之进步, 半载有半载之成绩。细心研究, 日就月将, 自能精进宏通矣。

我国之拳术, 夙分内外两家。外家始于达摩老祖, 法主外刚内柔, 以锻炼筋骨皮肉为本。内家始于张三丰老祖师, 法主内刚外柔, 以锻炼精气神意为本。但得内固精神, 外示闲逸, 运用气力灌注周身, 则用时有如百炼之钢, 不用时有如兜罗之绵4。所谓重则如泰山, 轻则如鹅毫, 守女脱兔, 忽隐忽现, 内外两家, 固同其神妙, 为我国固有之国粹, 不独锻炼体魄, 抑亦克敌制胜之利器也。

余承家传太极拳术, 朝夕练习, 已四十余年, 对于其中之运用, 稍有心得, 愿以四十载之修养, 贡献薰国。凡我同志, 有志于国术者, 不揣冒昧, 雅愿陪同研究耳。”

杨澄甫诞生于光绪九年 (1883) , 私塾幼学之际, 于家技则耳濡目染, 朝夕揣摩;识虑志学之年, 就武道而大艺通明, 家国任重。张三丰太极武道十三势拳剑刀枪推手散手技艺杨氏家学传承之间, 祖辈抚语孺子之音容笑貌, 自当记忆犹新。澄甫公《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曰:

“余幼时, 见先大父禄禅公, 率诸父及诸从游者, 日从事于太极拳, 或单练, 或对习, 昕夕不辍, 心窃疑之。以为是一人敌, 项藉所不屑学者, 余他日当学万人敌。稍长, 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 于是向之疑者, 不复能隐, 则直陈之。先大夫健侯公怒斥之曰:‘恶, 是何言?汝大父以此世吾家, 若乃欲坠箕裘欤?’先大父亟止之曰:‘此不能折服孺子也。’以手抚余曰:‘居, 吾语汝。吾之习此而教人者, 非以敌人, 乃以卫身;非以用世, 乃以救国。今之君子, 只知国之弊在贫, 而未知国之病在弱也。是故谋国是者, 竞筹救贫之策, 未闻有振衰起颓之图。惟其通国皆病夫, 谁能胜此重任?积弱斯贫, 贫实原于弱也。考各国之致强, 莫不以强民为初步。欧美之雄伟英挺无论矣, 即岛国侏孺, 亦孰非短小而精悍, 以吾国人之鸠形鹄面5当之, 胜负之决, 庸待蓍龟?然则救国之道, 自当以救弱为急务, 舍此不图, 抑亦末矣。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尝见卖艺者, 其精神体魄, 固不逊于外人所谓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 叩其术, 秘不以告。乃知中国自有强身之术, 而一弱至此, 岂无故哉?嗣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内家拳之名, 蹑蹻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墙之外, 然日居月诸, 迄未许窥堂奥。忍心耐守, 凡十余稔。师悯余诚, 始于月明人静时举个中妙谛以授余。学成来京师, 誓本素志, 广授于人。未几, 见从吾学者, 瘠者肥, 羸者腴, 而病者健, 乃大喜。顾以一人之所授有限, 则如愚公之移山, 更以诸若父叔辈, 暨诸从游者。若志在用世, 宁鄙视救世之术而不学乎?’余于是始恍然于先大父之孶孶斯术, 且以世吾家者, 盖有在也, 遂欣然请受教。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6, 传之者为王宗岳7、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 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势十三, 而运用靡穷。运动身体而感及心灵。故非习之既久, 骤难得其奥妙。从吾学者, 不乏其人, 而炉火纯青之候, 虽班侯犹未易言也。然就强身而论, 则一日有一日之益, 一年有一年之效。孺子知之。其有以宏吾志。’余谨识之不敢忘。自是而后, 锲而不舍者, 阅二十寒暑, 而先大父、先伯父及先大夫先后捐馆, 余始则授徒于旧都, 嗣以局促一隅, 为效褊颇, 更南走江淮闽浙间, 复嘱陈生微明, 以余口授者, 刊为一书。历十余年, 而太极拳之风行, 自河南北, 及于江左右, 甚且粤水之滨, 习之者亦大有其人矣。顾陈子之书, 仅述单人练习之程序, 且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 又复不及近日, 于此见斯术之无止境也。今因诸生之请, 复继续将体用之全法, 编次成集。基本练法, 及推手大捋, 一一附以最近图影, 付诸梨枣, 以公于世。剑法及枪戟刀等, 拟为第二集续刻。非敢以术自鸣, 窃欲宏先人振人救世之志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春广平澄甫杨兆清”

澄甫公曰:“非敢以术自鸣, 窃欲宏先人振人救世之志云尔。”殷殷祖训, 嘉惠学人。今天, 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拳法普惠民众, 锻炼身心, 已经遍及全国, 风靡世界, 造福于全人类。历代先师弘扬太极武道之功德, 如同北辰辉煌而高标天际。

注释

11 孟正源:《王兰亭折服鼻子李》, 《武林》1982年第6期32 、33页。

22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古拳谱系列武术丛书》, 2000年8 月第1版。

33 总理, 是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的尊称。民国十三年 (1924) 3月9日, 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 见《三民主义讲义·民权主义第一讲》。

44 兜罗绵:木绵。质地柔绵洁净。喻指掌优柔, 则曰“手如兜罗绵”。

55 鸠形鹄面:营养不良性饥馁容貌。

66 宋末张三峰: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借代笔法。考《王征南墓志铭》不言清帝, 惟以干支纪年。因为避清太宗皇太极名讳, 于是以内家指称太极;借宋之张三峰代称明之张三丰;以宋徽宗召之, 隐喻明太祖召之。既以宋人姓名借代, 那末行文也就需要循例地避宋神宗元丰年号之讳。于是, 张三丰被写作张三峰。借助于人物名号的汉字避讳功能, 这篇中国武术史名著得以保存于《南雷文定》之中, 而且为清人曹秉仁纂修《宁波府志·张松溪》和万斯同撰《明史稿·张松溪》所采用。杨禄禅传家和杨班侯传授太极拳秘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 和陈微明执笔的《张真人传》之中, 张三丰的“丰”字, 均未写作“峰”字。《诗·郑风·丰》云:“子之丰兮, 俟我乎巷兮。”许慎《说文解字》载有“丰”字, 古文形体, 表艸盛。“从生, 上下达也”。《康熙字典》引徐注曰:“艸之生, 上盛者, 其下必深根也。”又引毛氏注曰:“凡邦、夆、峰、豐等字从此。”《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卷首语说:“明初, 周颠、张三丰之属, 踪迹秘幻, 莫可测识, 而震动天子, 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真人张氏, 道家者流, 而世蒙恩泽, 其事迹关当代典故, 撮其大略附于篇。”显然,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 即《明史》本传之张三丰。晚清为避文宗咸丰年号之讳, 书面用字写作“峰”。

篇12:现代文人教书轶事

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讲课很少翻课本和讲义,总是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到激动时,他便走下讲台,挥动胳膊,言词密集,“唾沫横飞”。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要撑雨伞。”

著名国学大师、史学家陈寅恪总是闭着眼睛讲课,内容古今中外,随口就来,引经据典,毫不出错,到下课时,才睁开眼睛,走出教室。

散文家梁实秋上课时,黑板上从不写一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著名诗人徐志摩上课则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到郊外青草坡上杂乱坐着,或躺着,听着小桥流水,望着群莺乱飞,学生同他一起遨游诗国。

著名社会学家潘克旦走进教室先从身上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支问学生抽不抽烟,学生当然不抽,他便点燃那支烟,开始上二课。由于他的课讲得好,经常是学生满堂。

上一篇:在联欢晚会上的致辞下一篇:看看国外专家给的投影机选购建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