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资源

2024-05-23

天然气资源(精选6篇)

篇1:天然气资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五大问题:

l、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正文: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国际权威机构近日公布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石油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家)之一,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为5983万吨,为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进口原油7415万吨,成品油2374万吨。预计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近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比较保守地估计,中国原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需求缺口达到1亿吨,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更有人预测,到20,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72.7亿吨,其中约71.61%分布在陆上,约22.93%分布在海洋。

表1 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石油资源状况

总资源量

可转化

己探明

总计可采储量

资源量

转化率

储量

探明率

可采储量

采收率

全国

1072.7

528.4

49.26

205.65

38.9

59.34

28.85

127.54

陆上

826.7

430.0

52.0

193.56

45.0

56.38

29.23

105.79

东部

480.7

277.4

57.7

155.27

56.0

48.16

31.02

72.98

中部

77.5

30.5

39.4

11.60

38.0

1.96

16.9

5.36

西部

259.4

122.0

47.0

26.67

21.9

6.46

24.22

27.43

其它

9.1

0.1

1.1

0.02

19.0

0.00

16.84

0.02

海洋

246.0

246.0

40.0

12.09

12.3

20.76

22.82

21.71

单位:亿吨、%总计可采储量=可转化资源量+已探明资源量

我国目前已发现500多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冀东油田等油田产量、储量较为可观。

但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胜利等主要油田外,其他油气田单位面积储量普遍较小,低品位油田居多,而且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品质较差、工艺技术要求高。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超过50%,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石油资源中质量差、难开采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总的看,勘探难度逐渐增大,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

平均采出程度大于65%,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截至20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3.95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28亿吨,居世界第12位,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仍属“贫油大国”。

年7月31日,中国石油商务网最新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55.16万亿立方米:根据第三次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如下:

表2 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    单位:万亿立方米,%

总资源量

所占份额

资源量分布

主要分布区域

资源量

东部

5.04

11.05

松辽盆地

0.88

渤海湾盆地

2.20

中部

17.36

38.09

四川盆地

8.39

准噶尔盆地

2.09

柴达木盆地

1.92

西部

13.06

28.65

南部

1.91

4.19

海洋

5.20

17.99

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盆地

截止2002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5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0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7位,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气大国”。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截至2002年,我国石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71亿~96亿吨,平均探明率43.4%,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探明率超过60%,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低于30%,均低于73%的世界平均探明率:天然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7.4万亿~9.4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23.3%,远远低于60.5%的世界平均探明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油气资源探明率较低,整体上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

另外,由于中国油气开采和勘探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差,以及一些深海油气田的开采、勘探还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开发的早中期阶段。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可望取得较大的进展。

(三)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根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到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亿到>.2亿吨,届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我国的油气资源保障将面临很大压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预测到2010年,20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亿吨、3.8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也将分别达到1200亿立方米、亿立方米。如果同期我国油气资源得不到重大的发现,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只能保持在1.8亿~2亿吨之间,缺口分别为1亿-1.2亿吨、1.8亿-2亿吨: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大约为1000亿立方米、1500亿-1600亿立方米,缺口分别为200亿立方米、400亿-500亿立方米。可以预测,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产量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分别为57%、83%左右;年为50%、78%左右。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供需缺口还将继续加大。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压力很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五大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1.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基础性、公益性的油气前期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国家公共事业,主要应由政府出资,其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尽管我国在陆相生油、滚动勘探开发及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开采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科技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增储上产的需要。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

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对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在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川西北等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现。由于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逐渐进步,近期在东海、南海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发现。今后5至10年内,我国油气勘探将集中力量重点对三大战略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和两大战略后备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

另外,我国对进入后期开采阶段老油气田进行进一步技术更新改造,进一步延长了其开采年限。

我国在西部塔里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解决东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油气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投资建设了东西跨度长达42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以后向长江三角洲的年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另外考虑沿途用气20亿立方米,总计年供气120亿立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油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中国石油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中石油己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中石化则以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原油的份额。这5个油田共有超过1亿吨的总探明储量,中海油在其中拥有的探明储量约为5000万吨,并将操作其中3个油田的生产。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非洲是世界各国竟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我国各大石油公司也在加紧非洲地区石油开发。

虽然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其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目前西非各国企业基本实现了直接投资的对外开放。除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其余产油国都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尽管这些国家政局不稳,但新探明的主要石油储存都位于深海区域,远离冲突地区。且这些国家彼此有摩擦,联合抵制石油供应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初的非洲之行,就中国在非洲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展开了诸多讨论,在中国开发非洲石油资源方面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石油不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保障石油的充分供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国际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我国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进口安全性意义重大。在扩大购油渠道,保证进口安全方面,我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更安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新兴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国,中国同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积极合作对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同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达成有关修建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向我国出口能源的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局面,增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现有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7天的时间。另外,国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未来20年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及早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角逐中处于主动地位。

“十五”期间,我国将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十五”期间,国家原油储备目标800万立方米、地下储气量11.4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同时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却徘徊不前。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安全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从总体而言,未来数十年内世界石油供求关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能够保持基本平衡局面,且越来越市场化。但在此格局之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对能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能源安全的重视有增无减,纷纷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随着中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尽快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中国石油安全长远规划。就当前而言,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少石油危机应急应对机制和处置手段,应研究如何应对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短缺以及由此造成的油价剧烈波动,甚至供应中断等情形,加紧研究如何避免使石油来源过多集中于某个地区,以规避风险。此外,制定一个长远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也应该尽快有所行动。

篇2:天然气资源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54万亿立方米;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135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10万亿-12万亿立方米。

按2002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和6%。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三)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五大问题:

l、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正文: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国际权威机构近日公布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石油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家)之一,2000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为5983万吨,2002年为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据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我国进口原油7415万吨,成品油2374万吨。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近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比较保守地估计,2010年中国原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需求缺口达到1亿吨,2020年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更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72.7亿吨,其中约71.61%分布在陆上,约22.93%分布在海洋。

表1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石油资源状况

单位:亿吨、%总计可采储量=可转化资源量+已探明资源量

我国目前已发现500多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冀东油田等油田产量、储量较为可观。

但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胜利等主要油田外,其他油气田单位面积储量普遍较小,低品位油田居多,而且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品质较差、工艺技术要求高。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超过50%,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石油资源中质量差、难开采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总的看,勘探难度逐渐增大,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平均采出程度大于65%,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截至2002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3.95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28亿吨,居世界第12位,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仍属“贫油大国”。

2002年7月31日,中国石油商务网最新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55.16万亿立方米:根据第三次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如下:

表2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单位:万亿立方米,%

截止2002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5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0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7位,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气大国”。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截至2002年,我国石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71亿~96亿吨,平均探明率43.4%,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探明率超过60%,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低于30%,均低于73%的世界平均探明率:天然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7.4万亿~

9.4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23.3%,远远低于60.5%的世界平均探明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油气资源探明率较低,整体上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

另外,由于中国油气开采和勘探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差,以及一些深海油气田的开采、勘探还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开发的早中期阶段。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可望取得较大的进展。

(三)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根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亿到>.2亿吨,届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我国的油气资源保障将面临很大压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预测到2010年,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亿吨、3.8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也将分别达到1200亿立方米、2000亿立方米。如果同期我国油气资源得不到重大的发现,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只能保持在1.8亿~2亿吨之间,缺口分别为1亿-1.2亿吨、1.8亿-2亿吨: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大约为1000亿立方米、1500亿-1600亿立方米,缺口分别为200亿立方米、400亿-500亿立方米。可以预测,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产量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分别为57%、83%左右;2020年为50%、78%左右。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供需缺口还将继续加大。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压力很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五大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1.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

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基础性、公益性的油气前期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国家公共事业,主要应由政府出资,其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尽管我国在陆相生油、滚动勘探开发及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开采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科技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增储上产的需要。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对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在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川西北等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现。由于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逐渐进步,近期在东海、南海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发现。今后5至10年内,我国油气勘探将集中力量重点对三大战略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和两大战略后备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

另外,我国对进入后期开采阶段老油气田进行进一步技术更新改造,进一步延长了其开采年限。

我国在西部塔里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解决东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

对油气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投资建设了东西跨度长达42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以后向长江三角洲的年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另外考虑沿途用气20亿立方米,总计年供气120亿立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油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中国石油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中石油己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中石化则以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原油的份额。这5个油田共有超过1亿吨的总探明储量,中海油在其中拥有的探明储量约为5000万吨,并将操作其中3个油田的生产。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非洲是世界各国竟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我国各大石油公司也在加紧非洲地区石油开发。

虽然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其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目前西非各国企业基本实现了直接投资的对外开放。除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其余产油国都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尽管这些国家政局不稳,但新探明的主要石油储存都位于深海区域,远离冲突地区。且这些国家彼此有摩擦,联合抵制石油供应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初的非洲之行,就中国在非洲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展开了诸多讨论,在中国开发非洲石油资源方面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石油不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保障石油的充分供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国际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我国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进口安全性意义重大。在扩大购油渠道,保证进口安全方面,我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更安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新兴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国,中国同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积极合作对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同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达成有关修建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向我国出口能源的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局面,增强了我国

石油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现有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7天的时间。另外,国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未来20年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及早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角逐中处于主动地位。

“十五”期间,我国将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十五”期间,国家原油储备目标800万立方米、地下储气量11.4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同时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却徘徊不前。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安全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从总体而言,未来数十年内世界石油供求关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能够保持基本平衡局面,且越来越市场化。但在此格局之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对能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能源安全的重视有增无减,纷纷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篇3:浅议天然气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

《天然气利用政策》明确指出利用天然气的基本原则是, 要坚持统筹兼顾, 整体考虑全国天然气利用的方向和领域, 优化配置国内外资源;要坚持区别对待, 明确天然气利用顺序, 保民生、保重点、保发展, 并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政策;要坚持量入为出, 根据资源落实情况, 有序发展天然气市场。如何执行该政策的目标实现, 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 提高利用效率, 促进节约天然气资源合理使用。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利用天然气现状及问题

(一) 与国外发展背景的不同

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当年美、英、日、韩等国发展期所处的外部环境相比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大多数国家都希望大量利用天然气资源、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国际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率, 这势必造成对国际市场上天然气资源的激烈“争夺”, 给我国大规模利用境外天然气资源带来较大的挑战。未来我国能源发展长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能源消费结构过度依赖煤炭和环境承载压力较大。为此, 大力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是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现实措施之一。从美国培育天然气市场的经验看, 较低的天然气价格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特别是工业用户对天然气价格比较敏感。从长远来看, 在工业和发电市场, 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的替代对象是煤炭, 但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这就势必造成了天然气与煤炭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 特别是大规模进口国外天然气资源, 将面临高气价的挑战。我国应在参照国际经验和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依靠积极的能源和环境政策、制定兼顾市场发展和天然气生产商利益、逐步健全法律法规及政府监管等手段, 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天然气市场。

(二) 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现状与特点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发展都经历了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与上述国家同一发展期相同的特征:即天然气市场由启动期步入发展期均依靠国内天然气资源的推动;天然气管网设施是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天然气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等。但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也存在和上述国家同一发展期所不同的地方:市场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与上述各国当年市场发展期所处的外部环境有较大差异;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面临高气价的压力;天然气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需进一步提升等。现阶段我国天然气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天然气需求进入快速发展期, 市场向东部沿海地区扩展;二是多气源供应格局正在形成, 全国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三是现阶段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要着力推进中国低碳经济的进程应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四是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 最大限度地增加这种清洁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例, 这些都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策略。

(三) 城市化推进消费量增长水平较低

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对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大。天然气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天然气公司发展迅速, 管网覆盖面与日俱增, 用户数量突飞猛进, 用户种类日益繁多城市居民对天然气的依赖越来越强。虽然天然气产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但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还有较大差距。以2012年为例, 世界天然气消费量为3.314万亿立方米, 我国消费量仅占世界消费量的4.33%。人均天然气消费量我国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2012年, 我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为66.6立方米, 而世界人均消费量为434立方米, 我国人均消费量仅占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3%, 这些表现就意味着我国的人均天然气消费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

(四) 城市及农村天然气消费市场尚待发展

我国许多城市天然气工业目前尚处于开发阶段,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天然气消费市场也正在培育之中。虽然天然气消费较发达的地区而言, 城市燃气的消费量已经达到了26%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但其他地区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天然气入户投资多、线路长, 工程量很大, 进展较缓慢, 用上天然气的居民在城市中比例还很低。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结构改善的要求、油价的高涨以及环保要求的压力, 使得我国目前天然气消费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这就造成了我国多个城市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 暴露出天然气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因此, 制定天然气城市燃气管网科学的管理机制, 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保证城市天然气管网稳定运行, 从而缓解城市“气荒”现象, 促进燃气产业健康发展。同时,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 加快并鼓励天然气管网、地下储气库等基础设施是保障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还有地下储气库等调峰设施一直是我国天然气发展的瓶颈, 随着天气消费量的大幅增加, 调峰压力会越来越大, 地下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将成为未来建设的重点, 应全面优化推进。

(五) 天然气基础设施与使用技术较为落后

目前, 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与使用技术都比较落后, 不能将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充分利用。由于天然气化工业也受到了设备和技术落后的双重困扰, 利用效率跟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现有的天然气利用项目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天然气是清洁、高效的能源, 煤气燃烧值一般只有3000多大卡, 而天然气的燃烧值约为9000大卡, 约是煤气燃烧值的3倍, 但如此高热量的能源在我们的天然气消费项目中往往只能实现它所有热量的一部分。城市燃气项目利用天然气, 主要是以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量来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 但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直接烧锅炉, 会将燃烧产生的大量热能浪费在烟气中。燃气中央空调与直接作工业燃料相比, 适当的提高了利用效率, 但就天然气在直燃式燃气空调的利用来看, 其热力效率依然较低。目前, 国际上利用天然气效率最高的技术就是分布式能源的热电冷三联供:这种方式是先利用天然气发电, 将发电后的余热用于供热制冷, 再将更低温度的废水供应生活热水, 该方式的热效率可达80%以上。天然气产业应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充分提高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量, 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

二、推进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和策略

(一) 充分发挥天然气环保能源优势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的洁净能源, 兼具了经济和环保的优点, 素有“绿色能源”之称, 是清洁高效的优质燃料。据测算, 天然气燃烧所造成的污染仅为石油气的1/40、煤炭的1/800。目前, 天然气已被全球普遍看好为21世纪前期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的主要清洁能源。如何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 促进含碳较低的天然气取代原油、煤炭等高碳能源, 正成为发展潮流和趋势, 这就要求上至政府制定宏观规划、产业政策, 下至上中下游各公司运营管理、建设、设计、提高效益, 都要为合理推进天然气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和加强非常规天然气的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建议考虑“十二五”能源的综合供求状况, 建立天然气供需联动机制, 发挥天然气环保能源优势, 保障清洁能源供给的可持续, 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建立形成反映真实供求合理比价关系的价格机制,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合理使用, 形成合理的供应体系。要加快燃气管理的信息化步伐, 通过多种方式倡导节能的生活方式, 推广节能建筑, 引入更多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来加强节能, 包括设立节能项目示范社区, 设立节能市民奖等方式, 充分发挥天然气环保能源优势, 推进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 推进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是注重天然气资源国内开发与稳步引进相结合, 对国内资源要加大勘查开发投入, 不断夯实资源基础, 实现国内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要根据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气价承受能力、市场需求情况及国际天然气市场变化趋势, 稳步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 形成多元化供应格局, 确保供气安全。二是注重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相结合, 整体布局与区域协调相结合。要统筹国内外多种气源及各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应根据各地区调峰需求、地质条件等情况, 有针对性地布局调峰及应急储备设施建设。三是注重保障供应和节约使用相结合, 提高天然气安全保供水平, 以人为本, 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气需求。要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 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有序开发市场, 坚持节约优先, 抑制低效率的用气需求, 鼓励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 加快淘汰天然气利用落后产能, 提高天然气商品率和利用效率, 推进天然气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四是注重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积极引进先进的天然气勘查开发技术,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托重大项目实施重大技术和装备自主化。五是注重体制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要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的制度建设,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 保障天然气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三) 积极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城市天然气供应的飞速发展, 供气规模不断扩大, 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即上游的生产能力、中游管网输送能力、下游城市管网配气能力, 储气设施储气能力, 城市燃气调峰、调度等要求都在不断提高。一要积极推动核准目录修订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后下放部分天然气管道核准权限, 并建立地方省市管网等基础设施规划备案制度。二要抓紧开展非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库址普查筛选和评价工作, 加快地下储气库及其他储气设施核准工作, 确保储气设施与管网联通。三要对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项目, 所需而国内不能生产的进口设备, 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四要鼓励省际管网互连互通, 积极研究天然气战略储备问题。依据内地与沿海天然气接收站布局, 加强内地与港口规划的衔接, 配套建设港口接卸中转储运设施, 做好通航安全影响评估和岸线使用审批工作。五要加强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力度, 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 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天然气储运设施和城市供气管网。

(四) 积极有序引导天然气的高效利用

要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 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各国城市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是修订《天然气利用政策》并组织实施, 鼓励和支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LNG汽车和船舶燃料等高效天然气利用项目, 制定船用LNG燃料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二是各地和电网企业应加强配电网建设, 电网公司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纳入区域电网规划范畴, 解决分布式能源并网运行问题。三是对城镇居民用气等优先类用气项目, 地方各级政府可在规划、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四是统筹考虑天然气产地的合理用气需求。符合条件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气化项目, 可按税法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将LNG接收站冷能利用纳入LNG项目核准评估内容, 实现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

(五) 强化天然气的统筹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

实现天然气开发利用与安全健康、节能环保协调发展, 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保护环境, 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项目环保评估和审查。一是加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或生态脆弱区等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环境监管力度, 加强集约化开发力度, 尽量减少耕地占用, 施工结束后应及时组织土地复垦, 降低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完善高酸性气田安全开发技术, 加强环境监测和风险防范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页岩气开发用水及其处理的管理及环境监测。大力推广油田伴生气和气田试采气回收技术、天然气开采节能技术等, 提高环保能力。二是在天然气选线、选站场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穿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军事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 对确实无法避绕的, 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选择对环境敏感区影响最小的路由和施工方案通过, 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减少耕地占用,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三是优化天然气储运工艺, 加强天然气泄漏检测, 配备先进的监控和应急设备, 制定应急预案, 严格监控突发风险事故, 降低事故影响。管道站场和储气库应选用低噪音设备。必要时进行降噪隔声处理, 加强噪音监测。加大LNG冷能利用力度, 冷能利用项目须与接收站同步建设, 减少对土地和海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六) 实现天然气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4:开发天然气资源的难题等

世界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不均。一些大的天然气资源大都蕴藏在荒漠地区,距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地区较远,并常常有大面积的水域和复杂的地形地貌阻隔。为了开采天然气资源,人们要开发很多新技术。液化天然气(LNG)技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远距离运输天然气还可以用长距离管道,但是由于输送距离过远,甚至可能会穿越大洋,所以管道这种方式要受到成本与技术问题的制约。天然气液化是一个低温过程,原料天然气经预处理和干燥后,进入换热器进行低温冷冻循环,在常压下将其深冷到-162℃左右,天然气便会液化。

天然气液化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换热不断取走天然气热量的过程。人们通过对天然气液化及储存技术进行研究,现在开发出的天然气液化工艺流程主要有:阶式制冷循环、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膨胀机制冷循环。各种液化方式都有自己的工艺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业效率,这一技术仍在不断地创新。

维生素的难题

维生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一旦缺乏会导致很多特殊的疾病,如败血症、夜盲症和脚气病等。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多维生素不能由人体自己合成。所以人类需要通过食物来获得各种必需的维生素。围绕着维生素这个课题,在医药学界产生了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维生素制剂的作用。

维生素制剂是人们通过工业生产得到的维生素制品。这种制剂使得人们可以在天然食物之外,补充维生素。维生素制剂有两种制造方法。其一是从天然生物中提取;其二是通过化学合成。前者是纯天然制剂,毒副作用要小于后者,而且含有的成分可能包括互相提高效用的其他维生素等。例如,从玫瑰的果实中取出的天然维生维C含有维生素P,构成复合维生素C,比合成的单纯维生素C的效用要高很多。但是,这种维生素制剂因为混杂其他杂质,所以,也有可能引起少数病人的过敏反应。这些都是医药学研究者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篇5:天然气资源的利用前景及解决方案

天然气属于世界的三大能源之一,是一种非常好而且非常实惠的化工材料。在全球,大部分的国家都相应的对天然气进行了发展,各种各样的天然气产品层出不穷,并且于一定的程度之上都得到了好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1、天然气方案评价

天然气几乎被利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电能、生活、工业以及一些化学的原料等等。其化工方面的利用渠道非常之多,例如一些比较古老的产品--甲醇、尿素和醋酸等。新方案是利用甲醇等直接发电,还有就是利用甲醛制成丙烯等。天然气所选用的运输路线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费用和市场。研究得出的一项技术项目LNG非常经济实惠,且市场前景好,目前已普遍被使用。

天然气在化工方面的利用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其能生产并且合成甲醇或者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天然气合成氨的利用已经遍布全球,是目前最为火热的天然气化工产品,非常经济实惠。故一些需求市场每年都要求增长新的装置。

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天然气将主要为输出型的装置,但是投资费用也有所上升。不过关于甲醇装置有可能和 MTP 或者MTO这些装置联合起来。因为这样可以为甲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而其甲烷的衍生物的开发路线可以总结如下表。

2、化工技术的进展

2.1 乙烷和丙烷裂解制成乙烯及甲烷的转换

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采用氧化偶联的技术把甲烷向乙烯转化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我国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技术潮流,一些地区也正在加快脚步研制这种氧化偶联的制成乙烯的技术。研究发现,需要使用的催化剂,这可以大大的提高其转化率。使得各种各样的催化剂被提炼出来,最具效益的便是碘发烟硫酸溶液了,其与其他一些催化剂不同的是,非常的经济实惠而且较为的安全。

2.2 天然气能合成甲醇和氨

目前,天然气在化工方面利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便是生产与合成甲醇和氨了。并且这种技术十分的成熟稳定,能大规模的进行生产了。最近,一些公司还推出了生产绿色甲醇的一项工艺,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大大的减少原材料,使得空气的污染率大大下降,这项工艺已经在加拿大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投入使用,并于一定的程度之上进行了优化。

2.3 天然气能制成醋酸

在以一氧化碳和甲醇作为原材料的基础之上,再运用另外一种材料就能制成醋酸了。且这种方法目前较为普及,已经作为了生产醋酸的主要方式。

2.4 天然气能够制成油

通过将天然气合成油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一些偏远地区的天然气气源利用起来。而且用天然气制成的油成分单纯,可以大大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开辟了一条新的清洁能源之路。将天然气合成油目前有两套装置,这两套各有优势,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我国目前天然气现状

3.1 应用前景

我国天然气的产量不断的上升,在世界各国中以能暂露头角,当然,其消费量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自从西气东输的工程建成之后,中部地区的一些清洁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也大大的带动了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我们坚信,随着西气东输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且根据一些相关人员的预测,在天然气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的石油发展将会进入死胡同,这是大大有益于可持续性发展的。

3.2 发展阻碍

我国天然气的价格比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普遍较为昂贵,这是不利于其深入发展,然而,天然气使用安全,方便,又是不可替代的。除了价格之外,还有资源分配的不协调,这也是阻碍天然气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还有就是,国内一些开采技术还不够精湛,不能够有效全面的对天然气进行开采。另外,天然气的发展出现了地区性的垄断,这严重的阻碍了其市场发展的速度。

3.3 发展机遇

我国目前发现的天然气资源丰富,仍有许多没有被开采的天然气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有就是其制成品附加值高,商品价值也高。我国也有较大的天然气市场,需求量非常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商品,同样也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而天然气具有清洁,便利的特点,是当今乃至未来重要开发的清洁能源之一。还有就是,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多端而且市场的竞争相当的激烈,一些对天然气价格的限制也开始被取消,这大大的刺激了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以及促进天然气的不断向前发展。

3.4 对策分析

加快西气东输的步伐,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注意保护环境,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性;提高天然气开采技术,让更多未被利用的资源能够被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尽量不让资源浪费;加快天然气制成品与合成品的开发与研制,大大拓宽天然气在各个方面的使用;制定相关天气使用与开采的法律,所谓无法不成章;加快天然气的普及,降低天然气价格,让人人都能用上天然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的寻找替代能源,保护天然气能源,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天然气发展的良好势头是不可阻挡的,它将会作为新一代清洁能源占据整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污染化也不断的加剧,清洁能源的需求就会不断的上升。正好,天然气的发展就必然的受到全国人民的青睐与重视。这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在天然气的进一步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障碍,但是,只要我们跟住时代的潮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正确的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实现天然气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国欣。 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及技术经济分析[J]. 国际石油经济,(05)。

[2]马鸣,陈伟,姜健准,何海龙,陈锡荣。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J]. 石油化工,2005(04)。

[3]雍瑞生,谭斌,王科。 天然气化工的技术进展与发展机遇[J].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04)。

相关阅读:

浅析农村高中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选择能力的培养

如何增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天然气资源

某些化学试剂,诸如盐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化学试剂可以改变水合物形成的相平衡条件,降低水合物稳定温度。当将上述化学试剂从井孔泵如后,就会引起水合物的分解(如图5)。

图5注化学试剂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示意图

化学试剂法较热激发法作用缓慢,但确有降低初始能源输入的优点。化学试剂法最大的缺点是费用太昂贵。由于大洋中水合物的压力较高,因而不宜采用此方法。化学试剂法曾被在俄罗斯的梅索雅哈气田使用过,例如:在五口气井中注射了抑制剂,结果使气体的平均产量增加了4倍。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永冻层水合物中也做过实验,它在成功的移动相边界方面显得有效,获得明显的气体回收。

根据计算证实了水合物的的分解率是抑制剂注射率的函数,抑制剂降低的相平衡温度可由以下经验公式计算[9]:

(6)

式中M--抑制剂的分子量;

W--抑制剂重量百分比;

K--与抑制剂种类有关的常数。

2.4其他方法

不管是热激发、减压或者注入抑制剂,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缺点,为了探索开采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不少学者又提出了新的方法,例如苏联工作者Trofimuketal(1980)[10]提出在海床中直接捞取水合物,即在深海中使天然气水合物颗粒化,或将天然气水合物装入一种可膨胀的软式气袋(其内部保持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所需的温压条件)中,再用潜水艇把天然气水合物拖到大陆架附近的浅水地区,在那里,天然气水合物能够缓慢地分解,释放出天然气和水。

近期有人提出用CO2置换开采,用压力将相平衡压力较低,更容易形成水合物的CO2通入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通过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的`放出的热量来分解天然气水合物。[11]

也有人提出直接在井底放一个高温催化炉,把甲烷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利用放出的热量来分解水合物,该方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4+0.5O2→CO+2H2

不过,所有的回收方案都必须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已分解的气体和水的分子比晶体中的气体和水的分子具有更多的能量(包括具有更多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能)。而实际上又必须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意味着,因此能量必然从周围流进了分离的水合物系统中。通过计算,运用能量平衡条件,在假设无能量损失的情况下,从水合物气体中获得的能量是分解水合物能量的15.5倍。

3典型的开采方法比较

3.1典型的开采主要优缺点

各种开采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投入生产的方法,现把典型开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见表1。

表1典型的开采主要优缺点

开采方法

优点

缺点

1

注热水

方案简单,可实行循环注热,循环利用

在发生分离之前必须输入显热,同时又需要把热量输出到非水合岩中。二次加热中有10%到75%的热损失掉了。

2

电磁加热

作用速度快,可控

设备较复杂,需要大量电能

3

微波加热

作用速度快,操作简单,可通过波导传输

需要大量电能,而且缺乏大功率磁控管

4

减压

成本底,不需要连续激发

作用缓慢,效率低,并且需要较高的储层温度

5

化学试剂

降低了初期能源输入、方案简单,易实现

费用昂贵,作用缓慢,腐蚀设备,且在水合物中很难扩散,不宜在开采海底水合物时使用

3.2永久冻土和海岸水合物回收的经济性

上一篇:庆祝建党88周年诗歌征文下一篇:预算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