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词的解析

2024-05-13

中秋诗词的解析(共12篇)

篇1:中秋诗词的解析

【七绝·中秋赏月(新韵两首)】

晧月云空宝镜圆,星光闪烁在轮边。

湖光秋色堤边柳,诗友吟诗古韵鲜。

莲藕香残已是秋,白云片片去悠悠。

菊花艳丽中秋到,聚会攀登赏月楼。

篇2:中秋诗词的解析

小编认为,今年你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小编特为大家搜集了众多著名诗词,让你也来做一回月夜下的浪漫诗人!

月下独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赏月时可以显露你的才华的诗句!!不可错过哦~,中秋节的诗句《赏月时可以显露你的才华的诗句!!不可错过哦~》。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 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

篇3:古诗词中“风”的意象解析

一、以风寄托相思之情,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比如: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这冬日的风伴着雪搅碎了思乡人的心。元代刘秉忠《江上寄别》中的“好风到枕客愁破, 残月入帘归梦醒”, 夜风袭来, 孤客梦醒, 再也无法梦回家园, 这是何等凄苦之情。却用“好风”来说, 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落兮雁南归”。唐代刘禹锡《秋风引》中的“秋风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都写到了秋风, 风吹过, 花飘落, 雁南飞, 在这番境地里不会有他种情绪, 只有思乡的情。满天的秋风带来满目的萧条又引出满心的相思。

二、以风渲染凄清的气氛, 烘托愁苦的情怀。

“风潇潇, 雨潇潇, 便作陈抟也睡不着”;“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等等, 这许多的诗句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悠悠而来的风吹出满腹的萧瑟孤寂, 读来无限凄凉, 真是“风飘万点正愁人”。

三、以风展现豪气。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这是豪气冲天的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塞外无垠的风;“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又是悲壮的风。在这些意境中愁苦、凄清已经全然消失了。风不再是柔婉、哀思的意象, 而是幻化作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着人世间豪迈旷达的琴弦, 让人不由得激情澎湃, 豪情万丈。这样的风是气势, 是力量, 是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精神的载体。

四、以风彰显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夜放花千树”;“风吹柳花店满香”, 风把阴霾一扫而光, 带给人们的是生机盎然, 是舒展身心的动力, 所以此时的春风“更比路人忙”, 把春日的生命力撒播开来。“风”又成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的象征, 此时, 世间万物只有风最早吹开文人的心灵, 让他们聆听人间的喜悦, 即景抒情把春的美好跃然于纸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 在不同的古诗词中, 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 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 烘托出诗人、词人的不同情怀。内心的思想情感与风互为辉映, 又将诗词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篇4:诗词解析切入途径的多元观照

[关键词]诗词教学 切入途径 多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51

小学诗词教学存在着诸多认知误区,重文字轻文化、重朗读轻解析、重拓展轻文本现象比较普遍。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赢得实际学习效果为最终归宿。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音乐进行渲染、针对诗眼展开挖掘,都可以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诗词意境之中,体会诗词内涵的无穷魅力,获得思想体验的不断升华。

一、情境再现,自然进入诗词意境

小学生诗词基础较为薄弱,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诗词画面内涵中。通过生动讲述、故事引导、典故会意、人物展示等方法,都可以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便利,图片、文字资料、视频、音频等资料的展示,可以提供多元信息冲击,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诗歌的美,从而自然地走进诗词意境中,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江南春》,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江南春光。为了让学生对江南春光有直观的感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江南春光图:清澈的溪流、幽静的小巷、翠绿的树木、五彩的花朵,还有柔情似水的江南小姑娘。学生完全进入画面之中,感叹着江南美景的精妙绝伦。教师再引导:“千里江南,春光无限,到处都是水村山郭,走在这悠然的小镇里,好像是进入了仙境。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生发出无限感慨,何况是大诗人杜牧呢?他即将发出怎样的感慨,又会制造出多么精妙的文字呢?让我们进入《江南春》一探究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春色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角冲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描绘的情境之中,顺利实现了学习目标。

二、音乐渲染,婉转体验曲径通幽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为帮助学生尽快体验诗词的魅力,教师可以在诗词解析中切入音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诗词内容配置合适的音乐,把诗词复杂多变的情感与动听的音乐融为一体。这样,诗词中的情绪自然会通过音乐旋律展现出来,对学生心理形成多元暗示。学生也会在美妙的音乐中产生想象和联想,让思绪与诗词情感形成共鸣,在感受诗词精美的同时,接受思想的洗礼。用音乐渲染的关键是诗词和音乐搭配的适合度要高。学生有自己的音乐感知力,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爱好取向,要选用学生最喜爱的音乐。

在学习《小池》时,教师先播放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为了渲染气氛,教师特意选择了《熊出没》的片头曲《我还有点小糊涂》作为背景音乐,而且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小娃如何偷采的?你能够描绘出小娃的形象特征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小娃偷采不会被发现吗?在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依旧,学生大多面露喜色,思维也进入了佳境。在问题展示时,学生回答的情况良好。教师利用学生最熟悉的音乐旋律,为诗歌的学习铺垫了良好背景,促使学生思维迅速启动,获得了显著成效。音乐渲染,虽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在很多时候却能够发挥曲径通幽的作用。

三、诗眼历练,直达诗词内容核心

所谓诗眼、词眼,就是指诗词中的点睛之笔,是集中体现诗词内涵的关键节点。小学生对诗眼、词眼缺少敏感度,教师也未必要讲清诗眼、词眼的运用规律,但对诗眼、词眼的挖掘一定要深刻到位。诗眼、词眼集中体现了诗词主旨内涵,教师要从揭示诗词主旨的角度出发,反复敲击这个关键点,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快速进入诗词的核心地带,并展开全面解读,形成系统认知。教师引导时,也要让学生养成寻找诗眼、词眼的意识,以便形成多点探索之势。

在学习《游园不值》时,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学生都回答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很多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字面的意思是什么?通过这些表象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不能被禁锢的,就像这枝出墙的红杏,要冲破牢笼,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诗句含义倒推,感知诗歌前面的内容,进而总结整篇诗歌的内涵。教师利用诗眼展开赏析阅读,使学生在思维进入诗境之后,对诗歌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内容占有一定比重,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验诗词感知点的多元冲击,对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诗词解析方法等都有特别的意义,能够让学生直达诗词内容核心,从而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

篇5:中秋的诗词广播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陽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一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一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太常引》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篇6:描写中秋的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代: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剪梅·中秋无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念奴娇·中秋

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

见长空万里,

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

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

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

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

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

一声吹断横笛。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宋代:晁补之

青烟幂处,

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

神京远,

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

云母屏开,

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

付与金尊,

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

看玉做人间,

素秋千顷。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苏辙

离别一何久,

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

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

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

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

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

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中秋

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

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

一年虚过秋。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水调歌头·中秋

宋代:米芾

砧声送风急,

蟠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

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

分付尊中醽醁,

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

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

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

遍倚阑干十二,

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

欹枕卧江流。

中秋登楼望月

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代: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

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

篇7:中秋的诗词句子

2、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3、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5、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秋宵月下有怀》

7、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吴XX《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8、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9、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10、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1、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2、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3、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4、东篱展却宴期宽。——吴XX《思佳客·闰中秋》

15、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6、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17、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8、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9、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0、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1、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2、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3、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李朴《中秋》

24、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5、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6、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27、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28、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9、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XX《尾犯·甲辰中秋》

30、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1、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2、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33、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34、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5、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6、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7、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8、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39、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0、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41、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XX《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2、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43、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4、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5、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吴XX《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6、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47、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8、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49、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

5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52、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XX《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3、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4、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5、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58、何处飞来大明镜。——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59、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篇8:中秋诗词的解析

一、研背景,定感情基调

学好诗歌鉴赏要求学生研究的是作者创作该作品的背景。说到底,诗歌创作的目的是通过诗词表达作者当时某种强烈的思想情感。创作诗词的背景直接关系到诗词的感情基调,与诗词的中心思想和主旨息息相关。高三学子一旦把握了这个规律,注意对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加以研究,那么将对诗词感情基调产生精准的把握,更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如,必修一的第1课《沁园春·长沙》,学生在赏析毛泽东的词句时,必然被其磅礴的气势感染。一句“层林尽染”,将满山坡被红叶染红的树林, 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一句“百舸争流”, 把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前进的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通过对全文的通读,学生对全文有初步的认识。全文是积极向上的,属于感情基调高涨的类型,然而如果不进一步结合创作诗词的背景环境,对文章具体想表达的究竟是游玩时单纯的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还是借景抒情表达青年毛泽东的鸿鹄之志的把握就不够精确。因此,对创作诗词背景的研究有利于高中学生精确把握文章。当学生知晓此词的创作背景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参加农民运动,途径故土家园,有感而发,再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时期,1925年的中国革命正处在极艰难的时期,就会对本文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把革命者对荣华富贵的不屑和对旧社会的厌恶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读全文,再结合创作背景,学生不难勾勒出年少有为,不畏强敌,不慕荣利,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的英雄青年的形象。

老师帮助学生通过对背景的研读,不仅可以精准定位,而且可以快速高效地把文章感情基调概括出来。

二、明生平,知诗词风格

如对作者生平轶事有所了解, 就能对作者所处的不同时期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在整体上有所把控, 对某些初读起来较晦涩的诗词的理解有指引作用。高中语文老师应在教学时,把握这一思想,将最著名的一些诗人的生平及不同时期诗词的风格讲述给学生,以使学生在方向上对诗词的理解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当然,这只是大方向和参考,并不能一概而论,具体的诗词还要具体予以分析。

高中语文第四册《李清照词两首》中,学生在学习这两首词的时候,首先应对女作者有所了解。李清照作为一代词人,在中国诗词史上的地位不可估量,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了解她的诗词,要了解婉约派的特点。婉约派不是直来直去地抒发情谊,而是婉转、含蓄地表达情感。婉约派的词风加上柔弱如水的女子情愫,构成了李清照独特的作词风格。高中教师在讲授李清照的诗词时,可以讲授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的作品有前期和后期之分,这与家国命运是分不开的。前期夫妻恩爱,国家昌盛;后期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试想,身处那个年代的弱女子,经受着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心情如何,可想而知。“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将文章与作者的生平结合起来看 ,作者怎能不瘦? 丈夫赵明诚远行未归,身处家中的李清照重阳佳节难免对丈夫心生思念。

高三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 应将作者生平和创作诗词的具体背景相结合,加上对作者诗词风格的有效掌握,使学生逐步对诗歌鉴赏学习的思路逐渐明朗。

三、重景物,晓文章意境

高中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时要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分外注意,作者往往在许多地方通过景物描写的渲染,为诗词渲染氛围。这种氛围,或哀伤,或欣喜,或激昂,或悲怆。通过对众多诗词的分析,发现有些景物所象征性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 高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掌握一些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并对景物烘托出的意境加以关注,那么学生诗歌奖赏的能力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柳永词两首》中的《雨霖铃》,学生在学习这篇词的时候,在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词风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如果说对词曲中的景物能够把握到位的话,对该词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寒蝉凄切”,一个“寒”字不仅是对骤雨初停时天气寒冷的描写,更是作者凄凉心境的真实写照。古人把蝉视为节操高尚的象征,因为蝉具有餐风饮露的生活特征。而“寒蝉”,在此处的描写是冷傲、不与官场的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如果学生本身就有这些知识储备,那么对诗词解析起来不就轻而易举吗?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处的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作者乘舟远行,惆怅饮酒,酒醉微醒,醒来也不知道小船行使到何处,借着残月的映照,只看到河岸旁的杨树和柳树随着寒风轻轻摇曳。“柳树”的谐音为“留树”,常出现在别离的场景中,以渲染悲伤、苍凉的氛围。月亮的圆缺更替本属于自然界的正常现象,然而作者笔下此时的“残月”正是作者心情残缺的真实写照。“圆月”象征着圆满和团聚,而此时作者却颠沛流离,又与恋人分别,一个“残月”写出了作者的心声。

老师在授课时应当使学生逐步具备抓住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从文中景物的描写中剖析出文章想要渲染的意境,再结合文章的其他方面,综合分析中心思想。老师应当指引学生注重景物描写,感受文章意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中的一种题型, 分值从五年前的八分到近年的十一分,足以看出其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高三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时应当从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景物特点方面予以把握,达到确定诗词的感情基调、知晓诗词的风格、感受文章意境的效果,如此定能突破诗词难关,决胜2015年高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和各题型得分情况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学生在诗歌鉴赏这一题型中的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映对这种题型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因此考试时失分较严重。鉴于以上情况,作者把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景物特点这三条主线作为解析诗歌鉴赏的突破口,为高三老师教学和学生备战高考提供参考。

篇9:由屈原诗词解析屈原的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 抗争精神 《楚辞》 《离骚》

“诗赋词曲最怕读《离骚》,读之泪眼潸然;悲痛忧愤皆缘吊屈原,吊之心潮涌焉。”这是我曾经写的一副对联。每逢提到屈原,总是千思万绪,涌堵心头,不得要领。中华五千年史,不乏仁人志士,惟有屈原,最为难读。

唐诗宋词,不乏名篇,更多佳句,后人不吝赞誉,但均失于文体短小,一篇之中不能承载太多的精神内涵,故而读之,或生慷慨,或感悲怆,但总不及《离骚》震撼人心。《离骚》两千四百字,字字菁华,句句瑰丽,通篇称为“空前绝后”的伟大史诗,不为过也。陆游其人,是南宋时最似屈原的诗人,读陆词《卜算子·咏梅》时,每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和“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时,便心生共鸣,有扼腕之慨。但是读《离骚》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与“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处,那种心灵共鸣的强烈程度已然难以承受,不忍卒读。每一次,读过“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时,则掩卷而泪盈双眶。正是“诗赋词曲最怕读《离骚》,读之泪眼潸然”。

那种震撼人心的感受是什么?是无比之悲,为剜心之痛,有淹没之忧,兼喷血之愤。靳尚之徒当道,三闾大夫却被放逐,正是“艾萧太盛椒兰少”(毛泽东七绝《屈原》)。屈原“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遇菹醢之世,竟不为容,而至于怀沙沉江,岂不让人既悲且痛?悲痛忧愤,糅合于胸,正是“悲痛忧愤皆缘吊屈原,吊之心潮涌焉”。

除此“悲痛忧愤”之外,还有一种感慨郁积于胸。屈原自沉之前,曾自叹“国无人莫我知兮”,死后虽被民间奉为神灵,每逢农历五月五日,南方诸省有龙舟“竞渡”的风俗,但看到划龙舟的人们嬉闹欢笑的场面,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屈原以一死之悲壮,使其文章千古,使其人格不朽,虽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褒扬,其文采刘勰称之为“惊采绝艳,难于并能”(《文心雕龙》),其人格司马迁赞之为“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透过那些赞词褒语的表面,在两千三百年之后,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屈原精神中最为菁华的东西却是“反抗”二字?

最近重读《渔父》时,忽然有所感焉。渔父之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已是广为人知,其中固然有孟子引用“孺子歌”的缘故,但不也从其中可以窥察世人的“渔父”心态吗?而屈原真正的心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却不为普通人所知,岂不可叹?岂止普通人,历代的大家巨匠,乃至后世的屈原研究者们,也很少见有赞屈原的“反抗”精神者。

班固在其《离骚序》中曰:“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在班固的眼里,屈原的绝世文采及高峻人格,竟成了“露才扬己”,屈原的忧国忧民之言,竟成了“责数怀王”的罪状。班固,封建卫道士者而已,怎能期望他会理解屈原的“反抗”精神?

班固之论不足道哉。再看司马迁,一方面称赞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另一方面“又怪屈原以彼之才,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想来司马迁并不理解屈原写“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时的心情(《楚辞·橘颂》)。纵观太史公其人,虽受腐刑大辱,而其能发愤著书的精神实为可嘉,但与屈原以死抗争的精神还是有所差异,也难怪乎其有如是之言。

此刻,不禁让人想到“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是后世之儒赞“息夫人”的一句名言。“息夫人”,即息妫,容貌丽绝,初为息国君主的妻子。后楚国灭息,楚王遂将息妫据为己有,息夫人虽为楚王生儿育女,但不与楚王交言,《左传》载息妫“未言”,王维的《息夫人》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不共楚王言”式的忍辱负重,深获后世之儒的同情与赞誉,因为息夫人的行为与儒家的处世思想不谋而合。不过,以笔者观点,息夫人的忍辱负重远不及徐君宝妻的以死抗争来得壮烈与有意义。徐君宝妻,“被掠至杭,其主者数欲犯之,辄以计脱,主者强焉,告曰:‘俟祭先夫,然后为君妇。主者许诺,乃焚香再拜,题词壁上,投池中死。”(见《词宗》卷二十五)笔者写到此处,默咏徐君宝妻《满庭芳·题壁》中的“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魂断千里,夜夜岳阳楼”句,犹感慨万千。息夫人的“未言”或许让楚王有一种“欠债”的感觉,但“欠债”之后,未必不可以再次“借债”。惟有君宝妻那举身赴池的动作才会给掠人之妻者的内心以重重一击。在笔者眼里,屈原的自沉汨罗,好比徐妻的壮烈,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犹如息妫的“未言”。

扬雄在其《太玄赋》中说:“屈子慕清,葬鱼腹兮……,我异于此,执太玄兮。”这是老子“和其尘,同其光”式的逃避抗争的处世态度,以此态度处世,岂能求之抗争不平,又岂能理解屈子的一片衷肠?

纵观古今的读书人,若是怀才不遇,大概不出三种选择:一为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为道家的“和其尘,同其光”;三则最为下,那便是孔子称为“德之贼”的“乡愿”,什么是“乡愿”呢?孟子解释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以此观人,则司马迁落于儒,扬雄流于道,渔父则在二者之间矣,至于第三等的大大小小的“乡愿”们,更是恒河沙数,不知几多矣。上下五千年,能如屈原般“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袁行霈《论屈原的人格美》),且怀沙沉江,不惜葬身鱼腹而抗争者,古今有几?

同样的怀才不遇,同样的被馋遭贬,即便与屈原有着相似经历的贾谊,虽也在《吊屈原》中“造讬湘流,敬吊先生”,且感慨“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但最终流露出对屈原“斑(般字少一撇)纷纷其离此邮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的不解,是为司马迁之同类。而在《服赋》中又有“乘流则逝,得坎而止”之句,可见毕竟不想“跨过那道坎儿”了,则又与渔父为同一路了。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对屈原甚为仰慕,曾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有一诗一赋(《屈原塔》和《屈原庙赋》)凭吊屈原,但终也没有看出屈原以死抗争的精神,他在《屈原庙赋》结尾处感慨:“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宋代大学者朱熹,在“疾病呻吟之暇”定《楚辞集注》八卷,迄今仍为研究《楚辞》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书。1972年,毛泽东主席就曾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笔者读《楚辞》,也是靠着这部《楚辞集注》才读懂的,从中不难看出朱熹的学问之大,以及朱熹对屈子的理解之深。在《楚辞集注》的《序》中,朱熹讲:“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一方面肯定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已经比那些汉代文人高出了一大截,但另一方面仍然认为屈原过于偏激,不可以学习。由此可见,朱熹仍然没有读出屈子的伟大抗争精神。

时至近代,自从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赞誉屈子等人“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时,人们对屈原的注意力便聚焦在屈原的人格或性格上。屈原虽有“内美”之人格,但惟人格与性格是瞻,则无疑会低估屈原投江自杀的悲剧份量,也会淹没屈原伟大的“抗争”精神,仿佛屈原自杀的原因仅是由于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和人格造成的。梁启超说:“彼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之全部表现,非有此奇特之个性,不能产此文学,亦惟此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朽也。”(《梁启超国学讲录》)可谓这种观点的典型。

以人格论看屈原的自沉之死,最高的只能将其视为“人格的一次升华”,或者把屈原视为一个高尚的殉道者,低者甚至去分析所谓屈原的“自恋人格”,而落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境地。

国学大师郭沫若及闻一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屈原,为屈原精神赋予了“人民性”的因素,自有一番道理,但对屈原自杀的理解依然没有走出“殉道”说的樊篱。郭沫若在其《屈原研究》中说:“他自杀的原因倒是因他的理想和楚国当时的现实相隔太远,不能不使他失望,因而他便只好演出一幕殉道者的悲剧了。”甚至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都讲:“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见,感动后世,非力非强。”以致“孤伟自死,社会依然。”(语见鲁迅《摩罗诗力说》)

行文至此,笔者一路评说诸位先贤没有读出屈原以死“抗争精神”的缺憾,却并没有正面论述何以看出屈原的“抗争”精神来。正好借着评论鲁迅之言,谈及此话题。

翻开《楚辞》,果然“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见”吗?非也。笔者觉得不见屈原之“抗争”,是因为没有深究屈赋中的一个句式,一段话及一个字。

所谓一个句式,是指《渔父》中的一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这一先“安”后“宁”的句式,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动性的意味,正是“抗争”的前奏。

所谓一段话是为《惜往日》中的“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廱君之不识。”朱熹注曰:“不死,则恐邦其沦丧,而辱为臣仆,故曰祸殃有再,萁子之忧盖如此也。”笔者觉得朱熹对“祸殃有再”的注释未必正确,屈原虽然对楚国的政治失望之极,又岂知假如自己不投江而死,则楚国一定亡于自己的有生之年?退一步讲,即便楚国速亡,对于一个不为现任而是已被放逐的旧臣,何辱之有?萁子佯狂,为避纣辱,至于纣王丧邦之后,反而受到武王的尊敬与优待,难道屈原是害怕楚王再去侮辱自己吗?朱熹之注,显然回答不了如上问题。笔者认为,所谓“恐祸殃之有再”正是屈子以死抗争的目的,愿以自己之死,唤醒“众人皆醉”,换来“举世皆清”,恐如自己一样忠而被疑、贤而被逐的故事一再重演,这样的心情,“惜廱君之不识”。

所谓一个字,就是指《怀沙》一文中“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一句中的“让”字,此处的“让”字,正如“当仁不让”中的“让”字,表现了抗争者的无私、无畏与无悔。每当读到这句时,总会忆及“六君子”之首谭嗣同的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一段话”中“不毕辞而赴渊兮”中的“辞”字,也含同样的意思。

屈原因性格而自杀之说不足道哉,为“殉道”而死的说法也很勉强。同为自杀,“殉道”与“抗争”不同,缘由在“殉”与“抗”的差别上,不妨简述笔者知道的两个故事以之说明。张女士与丈夫开了一片小店,有一个5岁的男孩,夫妻之间举案齐眉,感情和谐。但天有不测之风云,张女士的丈夫竟遇车祸而亡,张女士哀楚异常,先将儿子送回爷爷奶奶处,于“七七”之期在丈夫的坟头用剪子自刺心脏而亡,此为“殉”,“殉”者,爱之极而愿与之同归也。苏姑娘,遇到了一位很有地位的有妇之夫,有妇之夫答应离婚后再娶她,苏姑娘信以为真,不想九年之后有妇之夫仍未兑现诺言,而且想和苏女断绝关系,其言斩钉截铁,其行寒若坚冰,苏女失望之极,一日终于在负心人的家门前碰壁而死,此为“抗争”,抗争者,怨之深而愿惩其心也。

可见,“殉”与“抗”的区别在于,“殉”因“爱”之极,“抗”因“怨”之深,追随理想则能“殉”,失望之极则会“抗”。那么,屈原面对“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溷浊”之世,是“爱”呢,还“怨”呢?“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楚辞·离骚》),难道其中表现的不是屈原对楚怀王的极度失望吗?这些问题非常简单,屈原非为“殉道”而是“抗争”的事实也甚明了。

屈子怀沙,“孤伟自死”,屈子死后又果然“社会依然”吗?笔者认为不是,即便鲁迅先生自己也对此事游移不定,以致后在他的《汉文学史纲》中对屈原又有了新的评价,认为屈子之死激励着楚国人民在楚亡之后“誓言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臣子得罪了皇上,皇上命人将此人的头摁入池水中,过了一会儿又提起来,皇上问:“你在水中看到什么了?”那位大臣禀到:“我头一入水,就看到屈原了。”皇上大惭,于是便放了那个大臣。这难道不也是屈原以死抗争而影响后世的一个例子吗?

正因为屈原的“抗争”精神,才会出现革命者爱屈原的现象。革命者就是有理想的抗争者,未有革命者不爱屈原的,因为什么呢?抗争者与抗争者惺惺相惜也。据说毛泽东就爱读《楚辞》,也爱屈原。他讲:“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

行文至此,“赴身清流”的屈原的形象又一次浮现于笔者的眼前,不觉喊出:“不朽的屈原,因其抗争精神而更加伟大!”

参考文献:

[1]安敏.“路”与屈原的精神世界[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2]殷光熹.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3]霍雅娟.试论《史记》强烈的抒情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篇10:表达中秋的诗词曲

梁弘知 曲

邓丽君 演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中秋歌曲】月光爱人

我醒来 睡在月光里 下弦月 让我想你

不想醒过来 谁明白 怕眼睛开 你不在爱人心 沉入海

带我去 把它找回来

请爱我一万年 用心爱

(爱是月光的礼物)(我等待天使的情书)

(说你 爱我)

我愿为了爱沉睡 别醒来

永恒哪儿 在不在怪我的心 放不开

北极星 带我走 别躲藏 把爱找出来

我爱你 每一夜 我等待(等你)

我的心 为了爱 睡在月之海

孤单的我 想念谁 谁明白

(我在月光下流泪)(我也在月光下沉睡)

(没有 后悔)

等待真心人把我吻醒

(我在睡梦中一天)(也是在回忆中一年)

(说你 爱我)

我愿为了爱沉睡 到永远


【中秋歌曲】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圆圆的 圆圆的 月亮的脸

扁扁的 扁扁的 岁月的书签

甜甜的 甜甜的 你的笑颜

是不是到了分手的时间

不忍心让你看见我流泪的眼

只好对你说你看 你看

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

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

-----

圆圆的 圆圆的 月亮的脸

长长的 长长的 寂寞海岸线

高高的 高高的 蔚蓝的天

是不是到了离别的秋天

我们已走得太远已没有话题

只好对你说你看 你看

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

篇11:中秋佳节的诗词佳句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篇12:与中秋有关的诗词

唐· 温庭筠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韦 庄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南唐·李 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 煜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唐·李 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南唐·冯延巳 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张先 诉衷情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骧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冠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祁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叶清臣 贺今朝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欧阳修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 蝶恋花

上一篇:小区春节布置方案下一篇:企业内部新闻稿范文